Ⅰ 江西那地方姓廖的詳細地名
廖姓分布----江西省
豐城市廖氏 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遷入豐城湖塘鄉定居。其他還有明清時期陸續遷入境內居住的廖氏先人。
新余市廖氏 主要聚居在渝水區,約2500百戶,萬餘人,分布在204個自然村。多為宋代遷入,主要來自湖南、福建長樂、甘肅涼州等地。
宜春市廖氏 分德翁公和花公兩個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寧都光景的9世孫,宜春廖氏的開基祖,有12個支系散居在全市15個鄉鎮,有的已傳至36世。
萬載縣廖氏 居萬載白良鄉范塘。始祖俊文,字彥章,生於唐元和二年(807年),卒於唐大中元年(847年)。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初居龍江(即縣城所在地康樂鎮),宋天聖年間遷居現址范塘。
奉新縣廖氏 屬湖南衡陽廖氏分支。宋代廖擇,字從善,在奉新為官,有善政,奉調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於奉新,發展成為奉新大姓。
瑞金市廖氏 一為西關清河郡廖氏,一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壽郎,是寧都縣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孫少四郎的長子,於宋代景炎年間遷入瑞金。已傳至29世,約有 2000多戶,1萬餘人。武威郡廖氏,開基祖起興,字席麟,系花公傳下24世裔孫(徽公房),青年時期由粵人贛,在瑞金成家立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於都縣廖氏 大部分是崇德的後代,也有從福建遷來的順昌廖剛的後裔。居住在於都的廖崇德的後裔,有的其祖先從福建遷入,有不少是廣東興寧縣開基祖德源的後裔,從廣東遷入。分布在小溪上嵊、張天窩、上北鄉油麻坑、山塘窩、西鄉坳背、南鄉李坑、南鄉新居前、下北鄉珏田村、馬安大坪腦、貢江鎮蔬菜場等處。
興國縣廖氏 興國縣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後裔。友麓任興國縣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傳至42世。興國聚景堂廖氏,開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現已發展到花公第35世。
萍鄉市廖氏 萍北廖氏,明萬曆年間從廣東遷入,大部分是崇德的後代. 始祖崇德公。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公的後裔。
寧都廖氏 寧都是中國廖氏的發祥地之一。開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陽遷入,始居西門鵝鴨塘,後遷清泰鄉麻田、漢源之間。後分流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現有人口約42000多人。
石城縣廖氏 全縣廖姓人口約萬人。清河郡廖氏均從寧都遷入。還有先後遷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布在屏山鎮、橫江鎮、小松鎮、琴江鎮、大由鄉、木蘭鄉、龍崗鄉等城鎮鄉村。
會昌縣廖氏 自南宋寧宗開禧年間第一支廖姓家族進入會昌開基創業,至今已有790多年的歷史。其間先後有36支廖姓家族從福建、廣東和省內縣外徙居會昌。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中的小密、洞頭、高排、文武壩、中村、麻州、白鵝、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曉龍、永隆、湘江、筠門嶺等15個村莊。
尋烏縣廖氏 分別居住在縣城以南的留車和縣城以北的澄江兩個鎮的5個自然村。石碣村現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間,由花公傳下的第8世孫文興從廣東平遠縣遷來。族亨村,明成化年間由福建武平遷入,開基祖是廷卓、廷蘭。桂嶺城下村,明萬曆年間遷入,開基祖是漢玉。北亭村,明朝末年遷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嶺水東村,明代大六公為避禍亂,從福建汀州遷入開基立業。
安遠縣廖氏 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遷入定遠縣長河村。開基祖為政公4世孫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
定南縣廖氏 開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8世裔孫,明朝建文年間由廣東長樂徙居老城,至今已有600年的歷史。為全縣大族之一,人口有4萬多。縣內還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廣東興寧始祖德源的後裔。
Ⅱ 孫中山祖墳在寧都,那為什麼不說他祖籍是寧都的
賴布衣---原名賴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江西省定南縣鳳山岡人。生於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九歲即高中秀才。曾任國師之職,後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於流落生涯中。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於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香港、廣州、英德等城市都是由賴布衣堪定選址。傳說賴布衣所著《青烏序》剛剛脫稿就被南華帝君的使者白猿取走,經一百多年後傳給了劉伯溫,劉伯溫憑它輔佐朱元璋成就了帝業。又有傳說孫中山先生的祖墳也是賴布衣堪定的。後來賴布衣看破紅塵,遁隱山林,長與青山白雲為伴,不見其蹤。賴布衣被尊稱為贛南四大堪輿祖師之一。賴布衣故鄉的「布衣祠」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點,前來瞻仰的香港同胞絡繹不絕。傳世有《催官篇》等。楊救貧--- 風水地理堪輿祖師- 楊救貧 楊救貧,名益,字叔茂,號筠松。(江西通志)載:(筠松,竇州)人。唐、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生於會昌元年(公元八四一年)三月初八日戌時。 出身清貧,為官清廉的楊筠松,雖身為朝廷命官,但視富貴榮華為過眼煙雲,無感戀棧,而心繫山川風水,一旦投身其間,則如魚得水,流連忘返。因此,終於棄官為民,遠離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長的風水地理術行於世。他平素自奉甚儉,而憐貧恤苦,多方周濟,不遺餘力,民間極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稱之為(救貧先生)。 在堪輿學的基本理論方面,楊救貧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擇穴,觀察龍脈,分析地勢、方位,從而擇定陰宅、陽宅的最佳伅置,漸漸演變發展成為風水地理的(形法理論),世稱(形勢派)、(巒體派)或(江西派)(亦稱(贛)派),被後世堪輿界尊為(江西派)風水地理祖師,享有很高的聲譽。這個學派源遠流長,迄至於今。海峽兩岸、港澳和東南亞等地,自稱楊救貧若干代傳人的,大有人在。曾文辿---曾文辿(公元854—916年),字縫輿,號逸真,江西於都葛垇小溷村人,生於唐大中甲戌歲(854),卒於梁貞明三年丙子歲(916),享年63歲。其父曾德富。兄文遄、弟文迪,文辿排行第二。曾公幼習詩書,熟究天文經書,黃庭內經諸書。隱居雩都黃龍寺時,緣遇楊公筠松,得其悉心指黠青鳥,遂得堪輿大道。 後梁貞明丙子年,曾公與諸徒袁州萬載覲丘山(今江西宜春萬載縣),肖形五牛飲水穴,穴結池心,授指謂子徒曰:「吾死葬此,切記」。時值臘月,果卒。諸徒如命安厝。命其地曰:「曾仙塘」。後經數年,其徒於豫章江西南昌復見文辿師,驚其未逝,之後遂啟其冢,果空棺,始知文辿師屍解,真成地仙矣。著《尋龍記·八分歌》倆卷行世。 後人尊楊(救貧)、曾(文辿)、賴(布衣)、廖(金精)為風水形派四大祖師。 曾文辿是三僚曾氏開基祖,也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楊救貧雲游天下,本無意駐足,但曾文辿卻想找一塊吉壤定居。 有一天,曾文辿發現三僚這個地方不錯,就告訴師傅楊救貧說他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地方,如果住下來,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楊救貧過去一看,果然是一塊山環水繞的肥美盆地,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盆地後部有一棵涼傘形的松樹,樹下是一塊圓形巨石。他告訴曾文辿說:「這里果然是我們堪輿人的世居之地。你看前有羅經吸石,後有包裹隨身,住在這里,子孫世世代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玉,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 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 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對聯「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Ⅲ 寧都縣黃陂鎮有幾個名字叫廖寧寧的人
查詢得知:全國名叫廖寧寧,共計143人。其中江西省28人,其他私人信息無從考證!滿意請採納!
Ⅳ 寧都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寧都中村儺戲。
寧都中村儺戲在江西寧都的歷史非常悠久,是當地村民每逢過年過節,用來祈福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它以動作原始優美而著名。中村儺戲被稱為「戲曲活化石」,
表演當中包括禳神祈福、儺戲表演兩部分。既有原始粗獷、熱烈火爆的儺舞跳躍動作,又有戲曲中的唱詞和道白,兼有鑼鼓伴奏,人聲附和等表演形式。
2、青蓮古剎位於江西省寧都縣城西側20公里的蓮花山,原名青蓮寺,僧青蓮(河南人)於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創建於蓮花山大窩里,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明朝萬曆二十五年,在僧道正主持下,青蓮寺由大窩里遷至現址,後改名青蓮禪寺。
3、永寧寺位於寧都縣城南水口塔旁,始名「永凝寺」,與水口塔同時始建於明萬曆壬辰年間(公元1592年),由黃村郭唐賢捐田八十畝護持,清改名「塔下寺」,後稱永寧寺,現任方丈釋證通。
4、海蓮寺位於縣城繁華路段長庚門,始建於元朝元貞二年丙申(公元1296年),原名「海蓮庵」,也是黃陂廖姓赴寧都趕考的駐地。民國二十六年改為今名「海蓮寺」。
5、金精洞碧虛觀始建於西漢初年,位於城西北五公里處的金精洞,是寧都縣境內歷史最長的道觀。秦末漢初以來,金精山就是道家修煉場所,民女張麗英得異人傳授,在山中修煉,為民除害、為民解除病痛、施醫施葯、造福十方,鄉民為紀念她在金精洞建祠,以香火供養,特別是每逢大旱之年,求雨必驗。
Ⅳ 廖氏字輩中有錦,汝,樹,熙,是那裡支系的
四川省宣漢縣土黃鎮廖氏字輩: 剛嗣理榮訊,中光鑒淇林,點城萬天夢,孫泰海詢琮,年二孝日時,五尚仲侗添,思貴永大琇,正文希元顯,可紹先人志,宜謀百代光,家聲期振作,德澤自延長,如樹能培植,蓬勃竟發揚,千秋鍾毓秀,才華出棟梁。
廣東連州市城西上河村廖氏所取用的清朝咸豐年間重修宗祠碑記上所刻的班輩詞句即為:
國家興隆,定有賢良,纘承基緒,世代修積,乃生才俊,光耀門庭。
廣西全州縣廖氏民國十七年重修《廖氏族譜》時,從《千字文》中選出60個字,作為廖氏新增60代輩派:
宏惟嘉晉運,達士志連承。啟盛長思建,益安寶惠新。
任朝如茂學,濟義敬超明。與慶良生廣,作康景以文。
受貽宗道遠,秉定詠業敦。用振為發永,則章萬世英。
廖氏新的統一字輩:
三、才、四、維、正、學、行、宗、澤、立、偉、尚、承、
章、鍾、書、俊、志、錫、鴻、業、敏、哲、體、道、達、
遠、康、榮、和、超、咸、障、葆、化、華、國、任、重、
樹、弘、良、蘭、玉、秉、德、文、望、新、光。
重慶奉節縣久發公後裔廖氏的字輩譜是:
久為德有 永吉祥應 宏開泰運
江西龍南廖氏的字輩譜是:
紹庭為國瑞,光彩振家聲。
大雅鄉馬岡厝德安公的字輩譜是:
德(十五世)先春榮瑞景明,祥公衍慶自天成,文章顯達仁為貴,遠紹淵源啟俊英。
東勢鎮武威千十公的字輩譜是:
汝(九世)宗登玉岳元衍,孟仁上世慶昌期,朝廷承裕隨芳錫,華國文章啟應時。
三岑鄉田尾三口灶盈漢公的字輩譜是:
日(六世)大玉英圭,錫欽紹盈世,文才登科甲,振作泰隆興,家聲布春暉,光前子孫賢,祖澤喜超然。
觀音鄉武威世崇公的字輩譜是:
國(十五世)泰民安逢景運,文經武緯振家聲。
厚福道烈、道順公的字輩譜是:
壽則吾宦,永世朝恩,以承天祿;椿松千載茂,蘭桂四時春,燕翼詒謀遠,鴻圖德業新。
厚福道昭公的字輩譜是:
崇(十二世)天有榮華,富貴萬年嘉,克守祖功德,興隆同一家。
平寨嵌下天興公的字輩譜是:
再(一世)友永元道,天理振仕,宜可時世,大有進德,繼述顯名揚,傳家禮義長,箕裘隆百代,宗緒慶榮昌。
清武溪口日享公的字輩譜是:
宗(一世)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土,良名萬世欽,文章千載榮,中恕一生金。(按:此派及以下七派皆屬於張廖)
老六大位公派:
信(二十一世)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基慶式五金門。
台北市武威安溪的字輩譜是:
文(三十世)章克立,修德為先,乃能世守,受福於天。
台北縣土城鄉子燧公的字輩譜是:
子(九世)邦文士,心上慕鵬程,繩武光前烈,詒謀奕世享。
台中市西屯區勤樸公的字輩譜是:
光(十五世)明正大,克奪世德,耀振家昌。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問公的字輩譜是:
傅(十八世)家德誼惇仁禮,華國文章本史書。
桃園縣大溪鎮大魚池及馬坑的字輩譜是:
烈(十四世)世文國以,丁財福祿昌,蒼梧千載茂,丹桂五枝香。
田背港尾日旺公的字輩譜是:
上(十世)國朝廷時士天,正心大學本宜先,榮光獻瑞成名世,列位聖君亦尚賢。
武威根標公的字輩譜是:
(大房)相(十四世)朝鎮貴天新振,慶運興文元德昌;
(晚房)相(十四世)朝鎮庚水集瑞,德勝榮華國家興,
(大房、晚房共同)盛(二十八世)登鳳彩傳芳發,修學文武錦蘭清,忠良仁義鴻龍王,桂漢雄光萬世英。
西螺鎮下浦里元表公的字輩譜是:
文(十六世)明登仕錦松國恩,武有正鎮奉天發隆。
西螺鎮小茄苳理明公的字輩譜是:
利(十三世)文士子日初興,必世居仁郁乃登,恆立良心存美德,宜昭孝義有芳稱,時逢茂對宜恭仰,秉禮傳家藹善能,溶哲向輝延博慶,揚光大智纘高騰。
鄭坑的字輩譜是:
榮(十四世)後登朝上,光華振世昌,松青千古茂,富貴慶綿長。
湖南衡南縣相市鎮有個廖家鋪里輩譜是:
英育元濟廣,人義道相同————資料提供者,(紫硯齋)
廣西融安長安鎮塘寨村的廖氏字輩譜是:
紅氏惜定玉,日漢兆光(十四代)天 ,世代榮華貴,長明富萬年
廖姓家譜介紹譜牒是記述姓氏家族世系的書,有「家譜」、「族譜」、「宗譜」、「家乘」等名稱,雖然名稱不同,但實際上並無多少區別。譜牒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因為有了甲骨文,於是商王的世系就被記錄下來了,這實際上就是商朝王室的家譜。到周朝的時候,已經設置了專寫王室家譜的史官,有了我國最早的譜牒著作《世本》。譜牒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為後人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司馬遷寫《史記》就從中得到很大幫助。《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本於茲,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修譜修譜的目的在於敬宗收族。如果一個家族沒有族譜,那就不可能了解家族的世系源流,連先人是誰都不清楚,自然也就談不上尊祖敬宗了。加上年代過得越久,子孫後代不通采往,親情就會日益淡薄,因而也就失去了家族的凝聚力。所以古人把修譜看得很重,認為國無史就會有失國政,家無譜就會有失家法,國史、家譜二者同等重要。宋代蘇洵曾經說:「人家三世不修譜,則為小人矣。」明代方希哲認為修譜能夠起到垂範後世的作用,他說:「古之貴乎譜者,非特以著世次,紀官位,而誇於人也。蓋將使後人觀之,而考人品之醇疵,明流澤之廣狹,而益思所以自立雲爾。」
廖姓族人歷來重視修譜工作,如張廖家族謹守的「七嵌」中的第七嵌就規定:「遷籍外出,姓張姓廖聽其自便,然必須修譜,庶幾知木之有本,如水之有源,乃序譜之宗—旨也,子孫分布雖遠,序譜一查,天下猶一家焉。」
族譜的倡修以歐陽修、蘇洵最為得力,他們不僅親自編寫本族的家譜,而且提出了編寫族譜的體例和方法。他們的譜法、譜例影響很大,成為後來族譜形式的規范。
從廖氏命姓帝世、食采周初來看,年代是相當的久遠。叔安、伯廖和皋陶的後代都有自己的封國,召伯廖雖然不是諸侯,但他的身份是周朝的卿士,應該算是貴族。古人看重家世,屈原寫《離騷》,開篇就是敘述家世:「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按常理推測,最遲在周初廖姓就有了自己世系的記錄,盡管名稱不一定叫譜牒或家乘。及至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爭霸,七雄並起,像廖國這類小國陸續被大國所兼並,且不說淪為奴隸,起碼諸侯、貴族的名分是保不住了。再加上秦始皇焚書坑儒,讀書人隱姓埋名都惟恐來不及,能夠顧得上祖宗的人大概不會很多。漢代廖姓出了個名人廖扶,人稱北郭先生,教過許多學生,算是鳳毛麟角了。此後,歷三國兩晉南北朝,打仗的日子很多,社會動亂,而廖姓從叔安至子璋的各代世系仍得以流傳下來,實屬不易。雖因時代久遠,其中不免有錯亂的地方,但其價值仍然十分珍貴。
唐宋時期,廖姓人文蔚起,譜牒隨之而興。從唐代天寶年間廖琳碹所撰譜序來看,《虔化廖氏族譜》當是現在確知的廖姓最早的族譜。既有譜序,族譜的存在也就無容置疑,只是可惜現已失傳。宋代廖姓人修譜的盛況,從歐陽修、朱熹、陸九淵、文天祥等名人所撰序、跋中得到充分反映。自明清以迄民國,可以說是舉國上下,無族無譜。
家譜體例從家譜的體例上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
從編排體例上看,盡管在門目設置和內容詳略上不盡一致,但就整體而言,其基本格式是一致的,即一般說來大都有譜名、譜序、凡例、譜論、恩榮錄、圖像、源流考、五服圖、世系表、仕宦記、家傳、祠堂、墳塋、族產、族規、昭穆、後跋等內容。如民國十四年廖佩珣先生監修,廖佩鎏等編纂的《惠陽廖氏家譜》,全書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載宗支譜,內分族姓源流、宗圖及各地始祖簡明圖等;次載恩榮譜,內分進士、舉人、貢生、仕宦、封贈、文學、國學、學校畢業、保舉,及捐納、旌節、耆壽等目。下卷首載墳塋譜,內述各代墓域;次載藝文譜,內分經、史、子、集四目;次載家傳譜;末載雜錄譜。清宣統元年世彩堂本(湖南衡山)《廖氏七修族譜》 18卷,卷一至四譜序、碑記、傳記、壽序、墓誌銘,卷五至十四齒錄,余卷為宗規、墓圖、祠堂記、祭田、契約、四禮、山圖等。民國十六年本《嘉定廖氏宗譜》6卷,卷一序、氏族源流,卷二世系,卷三世紀表,卷四傳狀、碑銘,卷五撰述志,卷六宗祠志。有朱熹跋,陸九淵、廖鴻章撰文。 」
《廖氏族譜詩》一作者:廖鴻章
源頭深處話流長,本固根繁萬代揚。敦義人倫明上下,家興孝友樂虞唐。
天倫莫大尊親至,人道當歸太古常。幸得名公文敘譜,筆端花彩永生香。
《廖氏族譜詩》二作者:廖文旦
武威世德綿千載,衍秀分支緒萬重。五嶺東南聯一氣,八閩遐邇舊同宗。
淵源悠遠傳忠孝,恩義周全篤友恭。還望光前無遏佚,根深實固比喬松。
編輯本段祭祖大典[2]世界廖氏齊聚唐河縣
首席記者郭啟朝通訊員韓學廣張子陽
本報南陽訊前日上午,「古蓼國國王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開工儀式暨己丑年世界廖氏祭祖大典活動」在蓼山山頂舉行。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唐河是中華廖姓之根,蓼國故地被公認為世界廖姓華人的祖地,千百年來,廖氏子孫秉承世訓,孜孜以求,有的旅居海外,有的在國內創業發展,但是,他們始終牢記著祖籍發源地——唐河縣湖陽鎮。
據廖氏宗親總會會長廖澤雲介紹,2006年9月世界廖氏宗親總會在廣東省惠州市成立,2007年4月15日,該宗親會在湖陽鎮蓼山成功舉辦了「丁亥年世界廖氏宗親祭祖大典」及「蓼王廟廖氏始祖叔安公紀念館」奠基儀式。這次廖氏宗親回唐河尋親祭祖,是該宗親總會組織的又一次大型活動,對傳承血脈,匯聚廖姓力量,共築祖地輝煌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歷史意義。
編輯本段門楣題辭萬石流芳:源自北宋順昌人(今福建順昌)廖剛,又名世芳,字用中,又字仁庵,號高峰,宋神宗(趙玥)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出生於順昌縣交溪鄉,三十六歲時宋徽宗(趙佶)崇寧五年丙茂科進士,宋崇寧至大觀年間(公元1102~1107年)賜進士第出身,御史中丞改宋工部尚書(掌管全國水土工程的大臣,從一品),封少師,宣和二年,歲次辛亥,盜賊入順昌,公遣其子諭賊,賊知公素守信義,遵命散去,地方得賴安寧,甚為君主倚重,召封為吏部員外郎,請營建康(南京)親擁六師,以杜金人窺伺,歷拜御史中承,知無不言,當時蔡京秦檜專權,亦為之畏懼、任吏部尚書至士卒,至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3年)逝世,享年七十三歲。不但是宋朝的一位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還是一位軍事家。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雲:「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
編輯本段廖姓宗祠通用聯故四言通用聯三州世澤;萬石家聲:上聯典指自晉至唐歷時數百年廖氏家族之顯赫。「三洲」是指廖氏先祖廖彥光的六世孫有三兄弟封為郡公,長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為廖延齡,封武威郡公;三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這是廖氏首次分為三郡,也就是三洲的由來。下聯典故的說法有兩種:一是據說漢時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萬石救濟百姓災荒,故而家聲遠播;另一說是宋時廖剛和四個兒子均年薪二千石,共萬石,父子號稱十貴,其居舍門額宋御封為「萬石家風」、「世彩堂」。「萬石」指廖剛,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官至工部尚書;他的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同朝為將帥,年俸祿都在兩千石(一石為六十千克)谷以上,五人皆重信義,一門官俸累計超過一萬石。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名榮萬石;性慧六齡:上聯典指北宋順昌人廖剛,字用中,號高峰,少年時曾跟從楊時學習,崇寧年間進士。宣和初年官監察御史,當時蔡京專權,他奏論無所迴避,後出知興化軍。南宋紹興年間歷官吏部員外郎、御史中丞,對於朝政知無不言,曾建議起用有德望的舊相,因此得罪了秦檜,改任工部尚書。著有《高峰文集》。他四個兒子廖遲、廖過、廖遂、廖遽都任將帥,做到太守一級的官,當時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代順昌人廖衡,幼年時機敏過人,六歲能寫文章。縣尉下鄉催租時遇見他,把他抱到縣衙,他當場吟誦《雨中山茶》詩,人們大為驚奇。十三歲中鄉舉,後任轉運判官。
山茶詠句;性慧六齡:全聯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絕人,六歲能屬文。吟雨中山茶詩,人皆大奇之。
著歸田集;稱謫仙人:上聯典指北宋將樂人廖正古,字明遠,治平年間進士,任西安知縣,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於民不便。後辭官回鄉,著《歸田集》。下聯典指北宋初順昌人廖執象,字遜父,七歲能寫詩。道士陳摶見到他時,說:「你是謫仙人(才學優異,如謫降人世的神仙)啊,但是不能久留塵世。」他不到二十歲就進京城向朝廷進獻詩文,太宗看到後也稱好,後參加省試時,得急病而死。
綠荔名族;紫桂書堂:上聯典指北宋宜賓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寧年間進士,官至朝議大夫。家中有兩棵荔枝,果實為綠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黃庭堅稱他家為「綠荔廖氏」,後來人們便用這個稱呼來區別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聯典指北宋荊州人廖君玉,字國華,元祜年間以朝請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學,此時在桂山建書堂,名叫「紫桂堂」,政務閑暇時就在堂中讀書、吟詩。
名榮萬石;世彩名堂: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剛,忠正耿直,疏陳無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權貴,幾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書,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稱「萬石廖氏」。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廖瑩中,建書堂名「世彩堂」。
汝南世澤;五經家聲:上聯典指廖郡望族居汝南郡。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廖謹,恬靜力學,淹貫經史,人號「廖五經」。
五言通用聯武功垂漢史;威德沖神朝: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聯以鶴頂格,由首句的第一個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個字「威」構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時,飂伯高 改飂為廖之後,至漢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記載大歷史上。上聯「垂漢史」的「垂」是指流傳,記載的意思,即是指漢朝的歷史已有記載。「飂」,是古廖字。
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力行仁義事;奉獻忠孝心: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鎮溪口村廖氏宗祠聯。溪口村是南平廖氏最為集中的一個行政村,人口約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後的一小坡上。晉末永嘉之亂,中原人民為了避亂事,相攜外遷,廖氏祖先就於其時入閩。今日溪口廖氏始祖廖錢於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尤溪入溪口村,從此繁衍生息,是為溪口廖氏開基始祖。宗祠南向,佔地約五畝,原址現湮沒於水庫區內,九五年遷於現址。祠宇系仿清建築風格,寬大敞整潔,門牆中額為清嘉慶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門前左側面立有數方清代重修祠碑記,以及現今《遷祠記》碑。祠之正廳設一神龕,龕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額「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氏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長遠。祠廳內的這一副對聯題味雋永,是廖氏先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其後代遵循祖訓,力體身行,歷代努力不輟,終使家族興旺昌盛,蕃衍各地,其中海外尤以台灣、東南亞頒較廣。在香港,廖氏為當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於延平,在台灣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親亦不在少數。按照舊例,溪口廖氏於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風便邀請五十歲以上老人相聚於此,增進親誼。有清康熙、乾隆及民國七年三修《廖氏族譜》,1995年又新修有《南劍龍溪廖氏族譜》。
六言通用聯肇候封於德慶;倡節義於南宮: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巢湖(今屬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將軍,封德慶侯。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個生性剛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過。因一封奏摺惹怒了明景帝,被貶至四川寧羌驛,充任驛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復辟,史稱「奪門之變」,廖庄被起復回到南京。
七言通用聯派衍天橫源流遠;郡封武威世澤長: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
八言以上通用聯慈孝友恭,一堂吉慶;詩書禮樂,滿室榮華: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感念恩深,小姑嘔血;傷心春盡,嫠婦悲吟:上聯典指廖忠臣妻歐陽氏撫養小姑,與親女同乳,歐陽氏歿後,小姑泣至嘔血,病年余。下聯典指清廖雲錦為馬氏婦,早寡,其《詠秋燕》詩雲:「傷心春雨香泥盡,羨爾先歸到故鄉。」
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福建省寧化縣地區廖氏宗祠通用聯。
世彩堂高,歷代多賢承祖訓,武威望重,傳家有道起人文:此聯為廖氏宗祠通用堂聯。
崇連祠堂,詔邑山連鯤島峙;遠尋地脈,官陂水合虎溪流: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廖氏宗祠崇遠堂聯。此聯以鶴頂格鑲嵌「崇遠」堂名。上聯「詔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詔安縣,「官陂」,指的就是詔安縣的官陂鎮,而「虎溪」,指的就是位於台灣省雲林縣的虎尾溪。如此一對楹聯簡單而清楚地說明此支廖氏族人所從而來的問題。
甘肅武威,承前啟後源流長;閩杭覺坊,繼往開來子孫昌:福建省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廖氏大宗祠聯。上杭藍溪鎮覺坊村的廖氏大宗祠為廖氏花公始祖祠。該祠堂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分前後兩殿,內有木柱,外有圍牆,磚木結構,造型獨特,稱「蟹型」二寶地,寓意為「家庭旺,子孫昌」。此支廖氏始祖花公與馮夫人仙逝後合葬於上杭廬豐公路旁,形曰「田雞浮塘」。1983年重修,每年春秋祭祀,前來進香拜祖裔孫,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據廖氏族譜載:「花公官汀居杭,卒於官地汀州,運回覺坊安葬,路經杭之廬豐綠蔭水口時,突然風雨大作,扛夫們只好把棺柩停放在路旁一塊高地上,急於避雨休憩,待雨後回到停棺場,棺柩卻沒於地下,故而草草築墳,放上一塊小墓碑以作紀念……此墳築起後,附近人家每晚都能聽到處處蛙鳴。而逢暴雨,四周田園被淹,唯此墳始終浮於水面不沒,故而傳之為『田雞浮壙』。」
竹杖青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郎中:江西省興國縣三僚村廖氏楊公祠聯。廖屋村楊公祠安放的是楊救貧祖師和廖金精的塑像。三僚廖氏尊奉的開基祖和楊救貧勘輿術的傳承人是廖金精。廖金精名瑀,字伯瑀,相傳其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縣(今寧都)翠薇峰金精洞,自 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相傳他年方十五,已經精通四書五經,鄉人稱其為「廖五經」。唐末兵荒馬亂,科舉不繼。廖瑀的父親廖三傳擅長堪輿,廖瑀自幼耳濡目染,轉而研究堪輿之術。楊救貧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楊筠松相遇於虔化,起初他不服楊救貧,年輕氣盛,屢屢與楊公鬥法。有一次,黃陂廖氏請楊救貧去堪定一個門樓位置。廖金精預先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楊救貧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中了銅錢中間的方孔。廖金精這下服了楊公,虔誠地拜楊公為師。廖金精原來住在寧都中山壩。為早晚追隨楊公,他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三僚廖氏楊公祠大門的這副對聯,就暗寓了這個故事。廖瑀著有《懷玉經》、《俯察本源歌》、《一盞燈》等著作傳世。
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知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廖氏宗祠「萬源祠」聯。為紀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孫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賢等五大房後裔於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歲(公元1848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萬源祠」,佔地面積1500平方米,前堂為議事廳,廳前正中上懸「廖氏宗祠」匾額,後堂為祭祀廳,配祀一脈宗支神位。左右橫舍二落四間,還有天井、門坪等。祠宇建築精巧,典雅堂皇,周邊古木參天,壯觀秀麗,龍脈騰起,堪稱風水寶地。民國初年,為推行新學,該祠改設「和聲學校」。祠堂大門橫批石刻「北郭風清」(為紀念先祖扶公,字文起,號北郭先生,東漢時人,博學多才),兩邊鐫刻著這副對聯。此聯實為辦學宗旨,意謂: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為本族培養新型弟子,繼承弘揚優良家風。1929年紅四軍進駐古田後,該祠又改為「曙光小學」。1929年冬,著名的古田會議在廖氏宗祠「萬源祠」召開,該祠成了古田會議會址而永載史冊,譽傳五洲。
武不屈、文不驚,須立丈夫志氣;威可畏、儀可象,乃為君子規模:此聯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聯。以鶴頂格嵌堂名。
溯源本於西周,祖德文謨昭百代;肇冠堂興南宋,家聲世彩振千秋:清朝時有翰林院學士廖甡返鄉拜祖,嘉慶封送這一副餞別送行對聯作廖氏堂聯。這副對聯對仗工整,氣勢磅礴,上聯點出了廖氏是「周文王之後」的悠長歷史;下聯通過嘉慶贊譽廖剛德行,激勵廖氏子孫弘揚「世彩家聲」。
祖德溯三洲,源遠流長,看此日人文蔚起;宗功承萬石,根深葉茂,喜今朝景遠維新:此聯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聯。
源遠流長,自唐朝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當思發揚光大;溪清水秀,由博州遷豫章、南墅瓜繁椒衍,毋忘好友新朋:江西省上猶縣仔陽鄉源溪村廖氏宗祠聯。
堯時著姓,周代分支,念先人志礪雄師,樹侯封於德慶,疏陳大本,倡忠義於公庭,駿聲振播而駿業開,早負千秋才望;籍隸灕江,宦遊賀水,喜此地瑞雲毓秀,紹世彩之明堂,桂井飄香,薦宗功之廟食,燕翼貽謀則燕毛聚,律成萬古家風:廣西賀州市賀街鎮廖氏宗祠正堂楹聯。
Ⅵ 江西省寧都縣蔡江鄉廖姓多的是哪個村,白門村有姓廖的嗎,廖姓多嗎
有。還可以一般般
Ⅶ 寧都籍名人
文化名人儒學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縣科考中榜進士125人,舉人413人,貢生、秀才幹餘人,其人數之眾居贛南之首。進士當中,狀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狀元鄭獬、景定三年特科狀元謝元龍、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自唐至清,進入仕途官達四至一品的高級職官67人,成為朝廷文臣武將者有:南唐禮部尚書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與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堯、尚書僕射劉越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書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陳繼周、尹玉;明代衛國將軍盧述、抗倭英雄陳勉;清代軍功顯赫的大將軍葉信等武將。見諸史冊記載的文化名流有:五代十國時期的「廖氏文學集團」 (廖匡圖、廖正圖、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孫氏五賢」(孫長孺、孫立節、孫勰、孫慮、孫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孫」(曾興宗、曾原一)和「寧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贊、肖土資);明末清初的「寧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禮)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彭士望、林時益);清末的「寧都三邱」(邱璧、邱和鳴、邱珍)以及民初「寧都教育精英」(邱灝、邱椿、邱燕、邱敬慎、蔡愛仁、溫晉城等)。此外,尚有文學家楊益、董越、董天錫,翻譯家孫伯顏,江南山水畫宗師羅牧,蠶桑博士李安等。歷代文化名流學者留下傳世詩文、論著1200多部(卷),蜚聲海內,影響數百年,故有「文鄉詩國」之譽。
寧都名人:管軼,江西寧都人,現為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是當今禽流感病毒國際權威之一。是最先提出果子狸是傳播SARS冠狀病毒的科學家之一,曾獲《時代周刊》選為18位救人英雄之一。
回答人的補充 2011-04-25 14:43 寧都名人(成功人士)
邱 本
邱本,男,1966年出生,江西寧都人。1989年畢業於吉林大學法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法學博士學位;2003年9月——2004年2月在瑞士聯邦研究所作訪問學者。1989年至1997年在吉林大學法學院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溫 銳
男,1953年9月生,江西寧都縣人,現任江西財經大學旅遊學院院長,省中青年學術學科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先後畢業於江西師范大學、南開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5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開始擔任中國經濟史、中國近現代史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理事。先後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課題3項、省社科規劃課題4項;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區域社會經濟史,重點做20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經濟與農民問題研究;有《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研究》(中英文版)、《理想·歷史·現實:毛澤東與中國農村經濟變革研究》、《勞動力的流動與農村社會變遷:20世紀贛閩粵三邊地區實證研究》、《百年巨變與振興之夢:20世紀江西經濟發展研究》等多部專著,先後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文史哲》、《近代史研究》等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40餘篇,相關成果獲得《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校社科文摘》《中國現代史》和《經濟史》等刊物摘編轉載。
楊延晉,江西寧都人,中國電影導演。
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73年入上海電影製片廠,改學導演。
1978年,他和鄧逸民合作拍攝了《苦惱人的笑》,該片荒誕,具有諷刺意味,揭示了當時的某些社會問題,雖然這部影片是楊延晉的早期作品,但已顯露出他的才華。
1981年,楊延晉以影片《小街》再次向世人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功力。影片拍得象散文詩一樣美,表現了特殊年代中青年男女之間純潔、美好的感情以及他們催人淚下的遭遇。《小街》公演後引起很大反響。
1986年,執導了《T省的84、85年》,影片通過一起經濟案件的審理,揭露了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新問題,以及企業改革所面臨的阻力。在導演處理上,邏輯性強,突出了時代特點,思想深刻,令人長久回味。
1987年,導演了輕喜劇《女市長的私人生活》,該片的風格與前幾部影片不同,多了幾份幽默,少了一些嚴肅,影片輕松活潑,令人情不自禁地發笑。這期間,他的作品還有《兩個少女》、《少女與小偷》、《夜半歌聲》。
1990年他導演的《地獄·天堂》問世,接著又投拍了電視劇《幾度夕陽紅》。
從楊延晉選拍的題材來看,他偏愛政治片,這說明他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近幾年,他在事業上仍不邂追求,並與台灣著名女作家玄小佛結為伉儷,真可謂春風得意。
主要作品及獲獎情況:
《苦惱人的笑》(1979) 《小街》 (1981)
《兩個少女》(1984) 《夜半歌聲》(1985)
《T省的84、85年》(1986)《女市長的私人生活》(1987)
《地獄天堂》(1989) 《千里尋夢》(1991)
《苦惱人的笑》:獲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
《T省的84、85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優秀影片獎
郭冬發,
男,江西寧都人。 1965年1月18日生,
1984年本科畢業於東華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系,
1989年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現任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兼任中國質譜學會常務理事。
現在在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任期至2004年年底。
Ⅷ 關於江西省寧都縣公安局有哪些人員呢
局黨委書記、局長管長達:主管局黨委全面工作,兼管交警大隊、局財務工作。
局黨委副書記、政委雷繼紅: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主管全局思想政治工作;分管隊伍建設、黨建、政工、看守所、拘留所、武警中隊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政委廖久勇: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分管國保、法制、森林公安工作;協助政委抓好全局民警思想政治和隊伍建設工作;掛點聯系固村、固厚、田埠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黃鋒常: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主管交警大隊工作;掛點聯系黃陂、釣峰、蔡江、大沽、小布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政委賴水生: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分管戶政、宣傳、普法、精神文明、計劃生育、老幹部、共青團、婦委會、體協工作;協助政委抓好全局民警思想政治和隊伍建設工作;掛點聯系會同、湛田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前贇: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分管指揮中心、經濟犯罪偵查、辦公室工作;掛點聯系賴村、青塘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興華: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分管刑事偵察、巡邏大隊工作;掛點聯系洛口、東韶、肖田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李小華: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分管治安、消防工作;掛點聯系長勝、對坊、黃石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曾國輝: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主管紀檢工作;分管監察、督察、信訪、後勤裝備工作;協助政委抓好全局民警思想政治和隊伍建設工作;掛點聯系石上、安福、東山壩派出所工作。
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諶能中: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主管梅江分局工作。
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張前偉:協助局黨委書記、局長,主管工會、政工科工作;掛點聯系竹笮、田頭派出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