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對全國解放戰這的戰局產生了什麼影響
大別山雄峙於國民黨首都南京與長江中游重鎮武漢之間的鄂、豫、皖3省交界處,是敵人戰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區,那裡崇山峻嶺,綿延不絕,是革命老根據地,群眾基礎好,解放軍容易立足生根。占據大別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扼長沙,瞰制中原。毛澤東提出,進軍大別山應採取躍進的方式,下決心不要後方,長驅直入,一舉插進敵人的戰略縱深,先佔領廣大鄉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鄉村包圍城市,然後再奪取城市。
當時軍委的戰略意圖是:以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由陳賡、謝富治率領太岳兵團主力為右後軍,趁胡宗南陷在陝北,豫西敵軍處境不利的時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從晉南渡過黃河挺進豫西,依託伏牛山作戰,創建豫陝鄂根據地;由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主力為左後軍,挺進蘇魯豫皖地區;兩翼牽制是:彭德懷率領陝北野戰軍出擊榆林地區,調動進攻陝北的胡宗南集團北上;山東解放軍在膠東展開攻勢,把進攻山東的國民黨軍引向海邊。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兩翼配合中間,三軍確保主力。周恩來曾說:「劉鄧直插大別山,朝蔣介石的胸膛刺進一刀!陳賡、謝富治兵團南渡黃河,挺進豫西,再砍他一刀!陳毅、粟裕大軍進入魯西南,挺進豫西,再扎他一刀!這三路大軍,在戰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陣勢,互為犄角,協力配合,在南起長江,北至黃河,西從漢水,東到黃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敵人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劉鄧大軍與隨後挺進豫西、豫皖蘇的陳謝、陳粟兩路大軍,形成「品」字形陣勢,它們互為犄角,以鼎足之勢,直逼國民黨長江防線,使廣大中原地區成為奪取全面勝利的前進基地
解放戰爭期間,黨中央、毛主席決定戰略上從內線轉向外線時,首先選擇的就是劉鄧大軍。此次展覽上有1947年7月中央軍委指示劉鄧挺進大別山時的電報,上面說:「下決心不要後方,以半個月行程,直出大別山。」
1947年8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把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指示,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突然甩開敵軍,分兵三路,向南疾馳,開始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壯舉。
千里躍進大別山,說起來容易,可是讓一支大軍孤軍深入到國民黨統治區,沒有後方,沒有補給,的確是很危險的一著棋。毛主席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出了代價站不住腳退回來;一是付出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斗爭;一是付出了代價,站穩了腳。這著棋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巨大氣魄,但實現這個戰略意圖,要有劉鄧這樣既有軍事才能,同時又顧全大局的指揮員。
魯西南戰役後,劉鄧大軍需要休整,但接到毛澤東「陝北情況甚為困難」的電報後,劉鄧二話沒說,不到10天,即率部千里躍進大別山。劉鄧當時面臨的困難是絕對難於想像的。前面有強大的敵人在堵,和黃泛區等等障礙,後有敵軍在追,天上飛機轟炸,彈葯給養也供給不上,劉鄧大軍被迫放棄了所有重武器和輜重,以「走到大別山就是勝利」「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魄,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戰略意圖。克服重重困難挺進大別山。80年代電影《挺進中原》描寫的就是劉鄧進軍大別山的壯舉,當時,因要跋涉黃泛區,部隊不得不將大炮和輜重炸毀。焚毀機密文件。
從開始進軍大別山,到在大別山立足至建立起根據地,劉鄧面臨著極其殘酷的困難,因為大別山原是紅四方面軍根據地,大別山是紅四方面軍的發源地。劉鄧所帶部隊的老底子,就是徐向前元帥多年培養的紅四方面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現在老紅軍老部隊回了家鄉,誰不想打好仗,做好群眾工作,站穩腳跟呢?可大別山在國民黨統治下已搞得貧困不堪,加之歷史上有我們部隊的四齣大別山(一是紅四方面軍西征,二是徐海東到陝北,三是高敬亭東進,四是李先念突圍),有點年紀的人都很懂革命理論,當我們給群眾做工作,講到分配土地時,群眾說:「不用你分,我們1927年就分好了。」「在我們大別山,你們有過四次走出,沒有一次不是搞到籮里精光(羅山、禮山、經扶、光山),最後還要到剝皮(陂皮河)才走的。鬼才相信你們旱鴨子(北方人)不走。」
在革命的歷史上就有這樣的巧合、這樣的創痛!說來,大別山人民也真夠苦的。四方面軍撤離後,國民黨對其進行了極為殘酷的鎮壓圍剿,常常是十里無人煙,到處無雞鳴.老百姓生活已經無法維持,劉鄧進入後,老百姓不敢接近,怕國民黨報復,劉伯承、鄧小平指揮部隊一面作戰,一面開展地方工作,發動黨員骨幹群眾進行土改,鎮壓地主,打擊土匪.嚴明軍紀。。
至11月,共殲敵3萬餘人,發動群眾建立了33個縣的民主政權,一部分青年開始參軍,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初步完成了大別山區的戰略展開。
因為這里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劉鄧就帶頭紡紗織布製作軍衣、冬裝。經過幾個月的艱苦鬥爭,劉鄧在大別山終於站穩了腳跟,實現了黨中央指出的最理想的前途。劉鄧曾說:我們在大別山背重些,其他戰場可以減輕些,更多地消滅敵人。劉鄧這種勇挑重擔、顧全大局的觀念,在千里躍進大別山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為了要在大別山站穩腳,劉鄧把高度集中的大部隊撒開,變成麻雀滿天飛,准備在半年裡同蜂擁而來的敵人周旋它幾個回合。在威嚴的大別山,這對我們的部隊是何等復雜何等嚴峻的考驗!當這種周旋進行到第三個回合時,蔣介石動用4個整編師、33個旅的絕對優勢兵力,命令國防部長白崇禧坐鎮九江統一指揮,採取強大縱隊尋找我主力決戰的戰法,企圖將我軍一網打盡。堅守大別山的關鍵時刻到了。
劉鄧部隊此時吸引了國民黨大批軍力,大大減輕了陝北的軍事壓力。
這時在外線,有陳粟、陳謝兩軍在鄭州至信陽段發起攻擊戰役支援劉鄧,以調動大別山的敵人。大別山的部隊,一方面繼續堅持內線作戰,同時決定在外線再開辟三個戰場,以求徹底撕破敵人的陣勢。劉鄧命令南下的後續部隊十縱和十二縱分別向桐柏區(大洪山、桐柏山)和江漢區挺進,同時命一縱由大別山內線向北轉出,前進500里,北渡淮河,在淮西展開。
在這最關鍵的時刻,劉鄧二人又分開了。鄧小平同李先念、李達組成前線指揮所,指揮大別山內線開展游擊戰爭。劉伯承、張際春率後方指揮部隨一縱轉移至淮河以北,指揮外線各縱。
12月10日夜晚,劉鄧二人在王家灣(黃陂站西北)分別。鄧小平說:我到底比你年輕,留在大別山指揮,你到淮西去指揮全局。劉伯承說:警衛團都給你留下,我只帶一個排就行了;你在大別山行動頻繁,我帶電台在淮西給你提供敵情。
當天夜晚宿營,劉伯承率領的野戰軍直屬機關、中共中央中原局機關,即與敵軍混住在一起。真巧,劉伯承住的是一個沒有敵人的小村莊叫何小岩。這時敵我都沒有發現對方,因為雙方都疲勞不堪了。當敵人電話兵把線架到野戰軍機關二局電台時,大家聽到了北面的零星槍聲,於是各個機關分隊立即閃電般地集合起來,迅速向南走。此時已聽到北面擔任掩護任務的一縱方向機槍聲、炮聲大作,敵機也很快來到我軍上空盤旋。天亮了,只因雲低霧大,敵機才始終未發現我軍。
鄧小平那裡,當晚聽到北面的槍炮時擔心得很,估計劉伯承遇到了敵情,馬上令六縱派一支部隊向北策應,以吸引敵人到南面來。直至不久以後接到報平安的電報,他才完全放下心來。
這以後,敵人在大別山處處圍攻,處處撲空,處處受到鄧小平在內線指揮的或集中或分散的部隊的打擊,駐廣濟的敵青年軍一部被我殲滅。在外線,一縱卡住了淮河,在淮西十幾個縣展開。進入江漢區的部隊越過漢水直抵潛江、石,威脅了武漢,威脅了敵人的長江防線和大巴山防線。十縱和十二縱先後創建了桐柏軍區和江漢軍區,吸引大別山的敵軍向外擴散。
在敵情這樣緊張的時候,劉鄧分成兩個指揮部,但在上報下發的電報中,這一點從未露出來,一切電報仍是簽署「劉鄧」二字。這時留在大別山的鄧小平政委,發了不少關於戰略戰術的指示電報,都是簽署「劉鄧」二字。直到他們快要重新會合的時候,劉、鄧才分別向中央、軍委發了一份個人署名的電報。
經過我軍劉鄧、陳粟、陳謝三路大軍內外配合,積極作戰,四個月殲敵19.5萬餘人,解放縣城近百座,創建了長江、淮河、漢水之間的新的中原解放區,把南線敵軍總兵力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調動和吸引到中原戰場,取得了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勝利。
至此,劉鄧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戰略任務已屆完成。
一支浴血千里的勇猛之師———冀魯豫野戰軍(即劉鄧大軍)主力12萬餘人千里躍進大別山,直插國民黨統治區心臟,在中國革命解放戰爭史上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跡。消息傳到陝北,毛澤東欣喜地說:「我們終於熬出來了!」稱此舉為「一個歷史的轉折點」。
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12萬人,一路遭遇敵人圍追堵截,戰斗任務極其頻繁,到大別山後戰斗仍在繼續部隊已銳減到不足7萬人,傷亡嚴重。
在堅持大別山斗爭期間,劉鄧在陳毅、粟裕和陳賡、謝富治兩路大軍配合下,共殲敵12萬餘人。
1947年7月躍進大別山,晉冀魯豫野戰軍出征實力統計如下:
一縱32357人。
二縱31000人
三縱26468人
6縱26322人
野戰軍直屬隊6370人。
總計南下122517餘人。
主力轉出大別山,留下一批軍區部隊和地方工作人員,野戰軍兵力不足7萬。
當時未經補充時的實力:
1縱15363人
2縱11627人
3縱15384人
6縱14280人
野戰軍直屬隊3000人。
從浩浩盪盪的12萬人馬減到不足7萬,如此冰冷的數字,足使人體味到劉鄧付出的艱辛、困苦、英勇和犧牲。
劉鄧大軍的指戰員用鮮血染紅了中原大地。
從此,全國戰局由被動防禦轉入戰略進攻。
大別山戰略大事記
1947年6月為減輕陝北和山東解放區在國民黨重點進攻下的壓力,劉鄧大軍實施南下戰略轉移,吸引蔣軍「追殲」。
7月23日中央軍委建議劉鄧直趨大別山。
7月30日劉鄧收到毛澤東AAA級極秘電報:「現陝北情況甚為困難」。劉鄧即回電「直趨大別山」,千里躍進大別山戰略最終確定。
8月7日劉鄧大軍主力12萬餘人從魯西南揮師南下,開始千里躍進。
8月19日劉鄧率部渡過沙河,蔣介石方悟劉鄧戰略意圖。
8月27日劉鄧勝利到達大別山。
8月31日毛澤東提出劉鄧在大別山的「最好前途」———站穩腳跟,小平分析創建根據地的有利條件。
10月初劉鄧率司令部和中原局機關進入湖北黃岡地區,輾轉於紅安、麻城、蘄春等地。
10月底劉鄧在大別山建起33個民主縣政府和軍區、行署機構,基本實現戰略展開。
12月10日劉鄧分兵,劉伯承率後方指揮所北上,小平率前指留在大別山。
1948年2月24日劉鄧在安徽臨泉勝利會師。
3月劉鄧主力轉出大別山。
該回答在2005-11-16 13:52:51由回答者修改過
該回答在2005-11-17 08:29:09由回答者修改過
B. 新四軍在抗戰時都參加了那些戰斗
南義戰斗------全殲偽軍1個連,斃10餘人,俘93人,繳獲長短槍60多支、彈葯一批。
馬家沖戰斗-----斃傷敵70餘人。
祿口戰斗-----擊斃日軍13人,傷2人,擊毀汽車l輛,炸毀輕機槍l挺、步槍7、8支,繳獲偽軍輕機槍1挺、步槍8支。新四軍亡幹部1人、士兵6人,傷士兵2人。
蘆家廟戰斗-----共擊斃偽軍10賒人,繳獲步槍87支、輕機槍1挺、馬4匹、子彈千餘發、軍用品一批。新四軍亡幹部1人,傷幹部1人、士兵17人。
坪壩第一次保衛戰 ---- 此次戰斗擊斃日軍100餘人。新四軍傷亡也較大。
棋盤嶺戰斗------擊斃日軍70餘人,繳獲步槍21支、子彈700餘發、小太陽旗百餘面、防毒面具20餘套、指南針20餘個、文件兩挑、照相機兩架、食品罐頭200餘箱及其他用品。新四軍亡幹部1人、班長1人,傷7人。(重大勝利)
坪壩第二次保衛戰-----此次戰斗擊斃日軍數十人,新四軍團政治委員王友德犧牲
坪壩第一次保衛戰-----此次戰斗擊斃日軍100餘人。新四軍傷亡也較大,超過日軍。
杞崗戰斗----殲滅日軍12人
C. 朱徳草鞋崗戰役後行軍一路線
黃陂戰役後,陳誠錯誤判斷紅軍主力在廣昌,於是將其中路的3個縱隊改為前後兩個梯隊,由黃陂、東陂向廣昌開進,尋找紅軍主力決戰。
紅一方面軍得知敵軍這一意圖後,一面令紅十一軍進入廣昌西北地區,吸引敵前縱隊加快南進,以拉大其前後兩個部隊的距離;另一方面令主力軍秘密北移,埋伏在宜黃東陂至寧都一帶的山間。
3月20日,敵前縱隊進至廣昌甘竹、羅紡、洽村一帶,後縱隊第十一師在宜黃草鞋崗、徐庄,第九師則在東陂附近,前後兩縱隊相距百里,中間又隔著雷公嵊大山,出現了對紅軍極為有利的戰機。於是,紅軍以一部牽制敵第九師,主力部隊分三路向敵十一師展開進攻。紅一軍團由大銘、徐坊插入敵側後面,截斷敵第九師與草鞋崗第十一師的聯系;紅五軍團經橋坑包圍雷公嵊之敵,紅三軍團居中直沖草鞋崗。
3月21日拂曉,戰鬥打響,激戰至黃昏,紅軍佔領了草鞋崗。這次戰斗擊斃敵旅長1人、團長3人,俘敵官兵8000餘人,繳獲步槍7000餘支,敵師長肖乾中彈狼狽逃走。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中央蘇區第四次「圍剿」。
之後應該是高虎腦戰役
廣昌保衛戰失敗以後,敵軍兵分3路,向中央蘇區腹地石城、寧都前進,企圖攻佔瑞金。為了掩護主力紅軍、臨時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安全轉移,紅三軍團奉命在高虎腦地域設防,阻擊敵軍南進。
敵軍以湯恩伯的3個師為左縱隊,樊松甫的3個師為右縱隊,分別沿赤水、驛前大路東西兩側,採用梯次配備,逐步交替推進。
紅三軍團在團長彭德懷和政委楊尚昆的指揮下,進行周密部署:以第五師為正面,所屬十三團、十四團為第一梯隊,堅守高虎腦、蛤蟆寨核心陣地;以十五團為第二梯隊,在鵝形地段設防;以第十四師為右翼、紅五軍團第十三師為左翼,分別在蠟燭形、香爐寨設防。
1934年8月5日拂曉,戰鬥打響。敵軍出動七八架飛機和數十門大炮向紅軍陣地猛烈轟炸,隨即以周密隊形撲向高虎腦主陣地。五師、四師和三十師密切配合,6次擊退敵6個師的輪番進攻,守住了陣地。
8月6日6時許,敵軍兩個縱隊在湯恩伯指揮下,向高虎腦兩側移動,9時許,再次發起沖鋒。紅五師第十三團、十四團、十五團與敵鏖戰終日,擊潰敵軍8次沖鋒,重創敵軍。8月7日,敵軍樊松甫縱隊以3個團的兵力向鵝形支點沖鋒,又被紅軍4次沖鋒擊潰。
經過3天浴血奮戰,敵軍疲憊不堪,被迫停止進攻,8月7日14時戰斗結束。此次戰斗敵死傷4000餘人,6名團長傷亡,紅軍也犧牲1300餘人。
D. 武漢會戰是誰指揮的
總指揮是陳誠,副總指揮是李宗仁,白崇禧,張發奎等。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以湖北武漢地區為中心,在皖中-皖西、贛北-贛西北、鄂東、豫南等廣闊地域抗擊日軍進攻的大會戰。
日軍侵佔南京(參見南京戰役)後,國民政府雖西遷重慶,但政府機關大部和軍事統帥部卻在武漢,武漢實際上成為當時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1937年12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擬定保衛武漢作戰計劃。在徐州失守後,即調整部署,先後調集約130個師和各型飛機200餘架、各型艦艇及布雷小輪40餘艘,共100萬餘人,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地區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保衛武漢。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7月中旬~9月中旬由白崇禧代理)指揮所部負責江北防務;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指揮所部負責江南防務。另以第一戰區在平漢鐵路(今北京一漢口)的鄭州至信陽段以西地區,防備華北日軍南下;第三戰區在安徽蕪湖、安慶間的長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東地區,防備日軍經浙贛鐵路(杭州一株洲)向粵漢鐵路(廣州一武昌)迂迴。
1938年5月日軍攻陷徐州後,積極准備擴大侵略戰爭。決定先以一部兵力攻佔安慶,作為進攻武漢的前進基地,然後以主力沿淮河進攻大別山以北地區,由武勝關攻取武漢,另以一部沿長江西進。後因黃河決口,被迫中止沿淮河主攻武漢的計劃,改以主力沿長江兩岸進攻。6月初,第6師從合肥南下;波田支隊(相當於旅)由蕪湖溯江西進,向安慶進攻。守軍第26、第27集團軍節節阻擊。12日波田支隊攻佔安慶,繼續沿江西進。13日第6師攻佔桐城後,轉向西南方向進攻,17日陷潛山。至7月初,日軍在江北佔領太湖、望江以東,在江南佔領江西湖口以東的長江沿岸地區。4日,日軍華中派遣軍調整戰斗序列,由其司令官煙俊六指揮第2、第11集團軍,負責對武漢的作戰。以第11集團軍沿長江兩岸主攻武漢;第2集團軍沿大別山北麓助攻武漢。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先後調集第2軍和第11軍共12個師團,以及海軍第3艦隊,航空兵團等500餘架飛機,120餘艘艦艇,約35萬兵力。另以華中派遣軍直轄的5個師團分別擔任對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區的警備任務,以鞏固後方,保障此次作戰。
長江南岸地區作戰 第九戰區以第1兵團在鄱陽湖西岸地區,第2兵團在江西星子、九江至碼頭鎮之線組織防禦。日軍第11集團軍主力沿長江南岸地區進攻,7月23日,波田支隊在九江東面的姑塘登岸。守軍第2兵團以第70、第64軍等部協同第8軍實施反擊,由於日軍第106師團繼續登岸,26日九江失守。波田支隊沿長江西進,8月10日,在瑞昌東北的港口登岸,向瑞昌進攻。第3集團軍在第32軍團增援下奮力抗擊。後因日軍第9師加入戰斗,守軍力戰不支,24日瑞昌失守。第9師團和波田支隊繼續沿長江西進,同時以第27師團向箬溪方向進犯。第30集團軍和第18軍等部在瑞昌-武寧公路沿途地區逐次抗擊,相持月余,至10月5日,日軍第27師團攻佔箬溪後,轉向西北進攻,18日陷湖北辛潭鋪(屬陽新),向金牛(今屬大冶) 方向進犯。在此期間,守軍第31集團軍和第32軍團等部在瑞昌以西地區節節抵抗沿長江西進的日軍,至9月24日,碼頭鎮、富池口(屬陽新)先後陷落。第2 兵團組織第6、第54、第75、第98軍和第26、第30軍團等部在陽新地區加強防禦,戰至10月22日,陽新、大冶、鄂城(今鄂州)相繼失守,日軍第9師和波田支隊向武昌逼近。
當西進日軍進攻瑞昌的同時,第106師從九江沿南潯鐵路(南昌-九江)南犯。守軍第1兵團第 29軍團和第4、第8軍等部依託廬山兩側及南潯鐵路北段的有利地形進行頑強抗擊,日軍進攻受挫。8月20日,日軍第101師團從湖口橫渡鄱陽湖增援,突破第25軍防線,攻佔星子,協同第106師團企圖攻佔德安,奪取南昌,以保障西進日軍的南側安全。第1兵團總司令薛岳以第66、第74、第4、第29軍等部協同第25軍在德安以北的隘口、馬回嶺地區與之激戰,雙方成膠著狀態。9月底,日軍第106師團第123、第145、第147團和第101師團第149團孤軍深入,進至德安西面萬家嶺地區。薛岳指揮第4、第 66、第74軍等部從側後迂迴,將其包圍。日軍第27師一部增援,在萬家嶺西面白水街地區被第32軍等部擊退。10月7日,中國軍隊發起總攻,激戰三晝夜,多次擊敗日軍反撲。日軍由於孤立無援,補給斷絕,戰至10日,4個團大部被殲。史稱萬家嶺大捷。
長江北岸地區作戰 7月24日,日軍第11集團軍第6師從安徽潛山向太湖進攻,相繼突破第31、第68軍防線,至8月3日,先後攻佔太湖、宿松、黃梅(屬湖北)等地,繼續西進。第五戰區第4兵團以主力在湖北廣濟(今梅川)、田家鎮、浠水地區准備迎擊日軍,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固守黃梅西北一線,調第21、第26、第29集團軍由潛山、黃梅西北山區南下側擊日軍,至28日先後收復太湖、宿松。第11集團軍和第68軍乘勢反攻,未果,退至廣濟地區,協同第26、第86、第55 軍等部繼續抗擊日軍。第4兵團令第21、第29集團軍自黃梅西北實施側擊,未能阻止日軍,至9月17日廣濟、武穴相繼淪陷。接著日軍圍攻田家鎮要塞。第4 兵團以守備要塞的第2軍並加強第87軍一部固守陣地,以第26、第48、第86軍在外圍策應作戰,攻擊日軍側背,激戰旬余,終因陣地被日軍優勢火力摧毀,傷亡甚重,29日田家鎮要塞失守。日軍繼續進攻,10月19日陷浠水,24日佔黃陂,直逼漢口。
大別山北麓地區作戰 第五戰區第3兵團以第51軍和第19軍團第77軍在安徽六安、霍山地區,第71軍在富金山、固始(屬河南)地區,第2集團軍在河南商城、湖北麻城地區,第27軍團第59軍在河南潢川地區,第17軍團在信陽地區組織防禦。8月下旬,日軍第2集團軍從合肥分南北兩路進攻。南路第13師團於29日突破第77軍防線攻佔霍山,向葉家集方向進犯。第71軍和第2集團軍在葉家集附近的富金山至商城一帶依託既設陣地頑強抵抗。日軍第13師團受挫,得第16師團增援,9月16日攻佔商城。守軍退守商城以南打船店、沙窩地區,憑借大別山各要隘,頑強抵抗,至10月24日,日軍逼近麻城。北路日軍第10師團於8月28日突破第51軍防線攻佔六安後,強渡淠河和史河,9月6日進占固始,繼續西進。第27軍團第59軍在春河集(屬固始)、潢川一帶組織抗擊,鏖戰旬余,19日潢川失守。21日日軍第10師團突破第17軍團第45軍陣地,攻佔羅山,繼續西進,在信陽以東地區遭第17軍團反擊,被迫撤回羅山。日軍第2集團軍以第3師增援,協同第10師團向信陽進攻。10月6日,一部迂迴信陽以南,攻佔平漢鐵路上的柳林站。12日日軍第2集團軍攻佔信陽,然後沿平漢鐵路南下,協同第11集團軍進攻武漢。在日軍已達成對武漢包圍的情況下,為保存力量,中國軍隊不得不於10月25日棄守該城。日軍26日佔領武昌、漢口,27日佔領漢陽。
武漢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和海軍也積極參與了作戰。在蘇聯航空志願大隊的配合下,中國空軍鏖戰長空,與日軍航空兵空中大戰7次,擊毀日機78架,炸沉日艦23艘,有利地支援了地面部隊的作戰。中國海軍也英勇作戰,擊沉,擊傷日軍艦艇及運輸船隻共50 余艘,擊落日機10餘架,但自身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全軍覆沒。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中國軍隊浴血奮戰,大小戰斗數百次,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0餘萬,大大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日軍雖然攻佔了武漢,但其速戰速決,逼迫國民政府屈服以結束戰爭的戰略企圖並未達到。此後,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E. 渡江戰役 雙方兵力 結果
渡江戰役雙方兵力,解放軍100萬人、國民黨軍70萬人。結果是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區,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南京政府覆滅。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
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5)黃陂作戰部隊擴展閱讀:
關於渡江作戰計劃,軍委、毛澤東和總前委在1948年12月淮海戰役戰猶酣時就運籌了。1個月後,劉伯承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代表總前委提出:這次渡江是一字長蛇陣齊頭並進,穩健地集中使用兵力。
1949年1月29日,鄧小平在商丘主持召開的中原局擴大會議,也討論了渡江作戰准備的一些問題。2月8日,鄧小平又在商丘主持由中原局負責同志參加的總前委會議,具體討論了渡江作戰的時間、部署、戰勤准備等問題,最後形成《關於渡江作戰方案和准備工作意見》上報中央軍委。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又召集鄧小平等商談渡江作戰問題。3月2日,鄧小平在蚌埠以南之孫家圩子,連續主持召開總前委和華東局會議,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進一步討論渡江南進問題。
26日,鄧小平、陳毅等又聽取了三野各兵團首長關於渡江作戰准備情況的匯報,著重研究京滬杭地區戰役實施方案。
安徽省肥東縣瑤崗村中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曾是總前委的駐地。3月31日,鄧小平在這里親自起草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對此,原中央軍委副主席、當時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有過這樣一段回憶:「我們司令部作戰室,專門研究作戰方案,進行了討論。小平同志最後作了結論,講了該怎麼樣打,該怎麼樣部署。會後,(3月)29號,小平同志對陳毅說,你們把我們討論的寫一個作戰計劃過來。
陳老總找到我,說這個參謀工作我也不太熟悉,說你來寫,讓我寫。當時我就寫了一個『兩個野戰軍渡江作戰的計劃、方案』,寫了以後送給小平同志。小平同志講,寫得太具體了,因為我們講的是哪個(兵)團哪個軍向哪個方向打,怎麼打,怎麼突破江防。
小平同志講,作為總前委寫這個作戰計劃綱要的話,應該站得高一些,更原則一些,要指揮員有一個機動的餘地,他們會按照戰斗的情況執行,所以他自己寫這個作戰綱要。」
於是鄧小平親自動筆,擬定了《綱要》這一歷史性的軍事文獻。4月1日,他又召集有關同志,逐段討論,隨即上報中央軍委並下發野戰軍各兵團以上單位。
3日,軍委批准了這一綱要。實戰表明,鄧小平擬定的這一作戰綱要,是科學性和可行性,堅定性和靈活性的有機結合。是總前委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體現了鄧小平高屋建瓴,舉重若輕,化繁為簡,抓住關鍵,宏觀決策的鮮明特點和指揮藝術。
F. 黃坡伏擊戰資料是什麼。急!!!!!!!!
黃陂、草台崗戰來役是第源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共殲滅了蔣介石3個主力師,2.8萬餘人,俘敵1.9萬餘人,俘敵師長2人,擊傷1人,繳獲各種槍1.5萬余支,還激獲了300多挺最新式的機關槍和40門大炮以及無數其他軍用物資,是第四次反圍剿的關鍵一役。這次勝利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東到汀州、龍岩、西臨贛江,北接樂安、宜黃,南達贛州附近,跨越湘贛閩粵四省的廣大區域,發展到鼎盛時期。紅軍也迅速發展壯大,紅一方面軍發展到10萬餘人,其中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各約5萬人,全國紅軍發展到30萬人。
G. 渡江戰役的作戰地點
渡江戰役的作戰在長江中下游。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1949年2月11日,渡江戰役總前委在河南商丘張菜園村成立。1949年3月23日,劉伯承司令員在商丘先後起草了《渡江作戰之研究》。
《敵前渡河戰術指導》兩本渡江教材後,又下達了《關於渡江戰術注意事項》的指導性文件,對實施渡江作戰規定了十項重要的戰術原則,對渡江部隊提出了具體的、詳盡的要求。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最後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上簽字。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人民解放軍第二、三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命令和總前委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先後發起渡江。
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東至靖江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迅速突破國民黨軍的江防,佔領貴池、銅陵、蕪湖和常州、江陰、鎮江等城市,徹底摧毀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4月23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接著,各路大軍向南挺進,5月3日解放杭州、5月22日解放南昌。
1949年5月27日,第三野戰軍主力攻佔上海,上海就此解放。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於5月14日南渡長江。
16日解放漢口,17日解放武昌和漢陽。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7)黃陂作戰部隊擴展閱讀: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
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
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H. 內戰爆發時,國民黨軍隊首 先進攻的地區是哪
內戰爆發時,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
1945年8月,蔣介石在日軍投降前後三次發電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商談「國際、國內重要問題」。毛澤東同月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進行談判,並於10月10日,國共簽訂《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1946年6月下旬,國、共兩黨的軍隊在中原地區(湖北、河南交界)爆發了大規模的武裝沖突,長達三年多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
在歷經了遼沈、淮海(徐蚌)、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1949年,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佔領南京總統府,國民黨當局被迫離開南京退至台灣。
(8)黃陂作戰部隊擴展閱讀:
國共內戰產生的影響:
1、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國共內戰,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此次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獲得全勝,並於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宣布於10月1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2、國共內戰逐步終結了國民黨民國在中國大陸的實質統治和管轄權力;而以中國國民黨人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則遷往台灣,至此形成台灣海峽兩岸直至今日的長期分治及對立。
I. 請問各位高手,解放戰爭時期,渡邊戰役的背景及結果。
渡江戰役
Chang Jiang-Crossing Cam- paign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長江中下游強渡長江,對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國民黨軍以70萬兵力組織長江防禦,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及在戰略決戰階段的其他戰役,國民黨軍大部主力已被殲滅,人民解放軍已解放東北全境、華北大部、西北一部和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各解放區已連成一片。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發展到400萬人,士氣高昂,裝備得到進一步改善,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更加豐富,已完全有把握在全國范圍內戰勝國民黨軍。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正規軍還有71個軍227個師的番號約115萬人,加上特種兵、機關、學校和地方部隊,總兵力為204萬人,其中能用於作戰的部隊為146萬人。這些部隊,多是新建或被殲後重建的,且分布在從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在戰略上已無法組織有效防禦。蔣介石為了贏得時間,依託長江以南半壁山河重整軍力,等待時機卷土重來,一方面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由副總統李宗仁任「代總統」,並出面提出與中國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另一方面仍以國民黨總裁身份總攬軍政大權,積極擴軍備戰。將京滬警備總司令部擴大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部,任命湯恩伯為總司令,統一指揮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和江西省東部的軍事,會同華中「剿匪」總司令部(4月改稱華中軍政長官公署)總司令白崇禧指揮的部隊組織長江防禦。到1949年4月,國民黨軍在宜昌至上海間1800餘公里的長江沿線上,共部署了115個師約70萬人的兵力。其中,湯恩伯集團75個師約45萬人,布防於江西省湖口至上海間800餘公里地段上;白崇禧集團40個師約25萬人,布防於湖口至宜昌間近1000公里地段上。同時,以海軍海防第2艦隊和江防艦隊一部計有軍艦26艘、炮艇56艘分駐安慶、蕪湖、鎮江、上海等地的長江江面,江防艦隊主力計艦艇40餘艘分駐宜昌、漢口、九江等地江面,沿江巡弋;空軍4個大隊計飛機300餘架分置於武漢、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陸軍作戰。此外,美、英等國也各有軍艦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外海面,威脅或伺機阻撓人民解放軍渡江。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江,自西向東橫貫大陸中部,歷來被兵家視為天塹。下游江面寬達2至10餘公里,水位在每年4~5月間開始上漲,特別是5月汛期,不僅水位猛漲,而且風大浪高,影響航渡。沿江廣闊地域為水網稻田地,河流湖泊較多,不利大兵團行動。防守該地段的湯恩伯集團,除以一部兵力控制若干江心洲及江北據點作為警戒陣地外,以主力18個軍54個師沿南岸布防,重點置於南京以東地區,並在縱深控制一定的機動兵力,企圖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憑借長江天險,依託既設工事,在海空軍支援下,大量殺傷其於半渡之時或灘頭陣地;如江防被突破,則分別撤往上海及浙贛鐵路(杭州—株洲)沿線,組織新的防禦。其具體兵力部署是:以第8兵團指揮第55、第68、第96軍防守湖口至銅陵段;以第7「綏靖」區指揮第20、第66、第88軍防守銅陵至馬鞍山段,第17兵團所屬第106軍位於涇縣、寧國、太平地區為預備隊;以第6兵團及首都衛戍總司令部指揮第28、第45、第99軍防守南京及其東西地區;以第1「綏靖」區所屬第4、第21、第51、第123軍防守鎮江至江陰段,第34軍位於丹陽、武進地區為預備隊;以淞滬警備司令部指揮第37、第52、第75軍防守蘇州至上海間。另以第9編練司令部指揮第73、第74、第85軍和第18、第67、第87軍共20餘個師位於浙贛鐵路沿線及浙東地區,擔任第二線防禦。防守湖口至宜昌段的白崇禧集團,以27個師擔任江防,其中以主力第3兵團位於武漢及其以東至九江地區;以13個師位於長沙、南昌之間地區。
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百萬大軍發起渡江戰役,奪取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2~3月,中共中央軍委依據向長江以南進軍的既定方針,命令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和中原、華東軍區部隊共約100萬人,統歸由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和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組成的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指揮,准備在5月汛期到來之前,由安慶、蕪湖、南京、江陰之線發起渡江作戰,殲滅湯恩伯集團,奪取國民黨政府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上海以及江蘇、安徽、浙江省廣大地區,並隨時准備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的武裝干涉。同時決定,第四野戰軍以第12兵團部率第40、第43軍約12萬人組成先遣兵團,由平(今北京)津地區南下,歸第二野戰軍指揮,攻取信陽,威脅武漢,會同中原軍區部隊牽制白崇禧集團,策應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
總前委依據中共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於1949年3月31日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於4月15日在江蘇省靖江至安徽省望江段實施渡江作戰,首先殲滅沿江防禦之敵,爾後向南發展,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佔領江蘇、安徽省南部及浙江全省。其兵力部署是:以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指揮第20、第26、第34、第35軍,第10兵團指揮第23、第28、第29、第31軍和蘇北軍區3個獨立旅,共35萬人組成東突擊集團,由粟裕、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張震指揮。其中第34、第35軍位於江北全椒、儀征、揚州等地並攻佔瓜洲、浦口、浦鎮,吸引和牽制南京、鎮江地區國民黨軍;主力6個軍由三江營(揚中以北)至張黃港(靖江以東)段實施渡江,成功後向寧滬鐵路(南京—上海)挺進,控制該路一段,阻擊南京、鎮江的國民黨軍東逃和上海方向的國民黨軍西援,並向長興、吳興方向發展,會同中突擊集團切斷寧杭公路,封閉南京、鎮江地區守軍南逃的通路,完成戰役合圍,爾後協力殲滅被圍之敵。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指揮第21、第22、第24軍,第9兵團指揮第25、第27、第30、第33軍,共30萬人組成中突擊集團,由譚震林指揮,在裕溪口(蕪湖以北)至樅陽段渡江,成功後以一部兵力殲滅沿江守軍,並監視蕪湖守軍;主力迅速東進,會同東突擊集團完成對南京、上海、杭州地區國民黨軍的包圍,爾後各個殲滅被圍之敵。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為求得中、東兩集團行動上的協調,迅速合圍南京、鎮江地區守軍,中突擊集團過江後統歸粟裕、張震指揮。以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指揮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指揮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指揮第16、第17、第18軍及中原軍區部隊一部,共35萬人組成西突擊集團,由劉伯承和第二野戰軍副政治委員張際春、參謀長李達指揮,由樅陽至望江段實施渡江,成功後以1個兵團挺進浙贛鐵路衢州及其以西、以北地區,控制該路一段,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主力沿江東進,接替第9兵團殲滅蕪湖守軍的任務,並准備參加奪取南京的作戰。4月3日,中共中央軍委批准了上述計劃。為了便於部隊就糧和避免過分擁擠,4月17日總前委又決定西突擊集團過江後,第3、第5兵團直出浙贛鐵路沿線,第4兵團執行東進任務。鄧小平、陳毅位於合肥以南的瑤崗,代表總前委統一指揮渡江作戰。
參加渡江作戰的人民解放軍各部隊,於3月初~4月初先後進抵長江北岸,開展戰役的各項准備工作。進行形勢任務和新區城市政策紀律教育;偵察國民黨軍的防禦部署、工事和長江水情、兩岸地形;在地方黨和政府的幫助下籌集、修理船隻,到渡江前夕,共籌集各型木船9400餘只,培訓了數千名部隊選調的水手;開展以強渡江河和水網稻田地作戰為主要內容的戰術、技術訓練等。在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中原局的統一部署下,地方各級黨政機關竭盡全力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支前工作,僅隨軍參戰的船工即達1萬余名,臨時民工達300萬人,山東、蘇北解放區還組建了16個民工團隨軍服務。與此同時,各兵團還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樅陽、土橋、儀征、三江營等長江北岸國民黨軍據點10餘處,從北岸控制了長江航道,為主力渡江開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軍突破江防,佔領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國共雙方代表團在北平開始談判。為爭取達成有利於人民的協定,人民解放軍數度推遲渡江時間。4月15日,國共雙方代表團擬定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並商定4月20日簽字。但南京國民黨政府卻拒絕簽字,人民解放軍即遵照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於20日夜發起渡江作戰。中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4、第25、第27、第21軍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冒著國民黨軍軍艦和江防炮火的攔截,在100餘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佔了鯽魚洲等江心洲。接著,突破魯港(蕪湖西南)至銅陵段國民黨軍江防陣地,連續打退守軍的多次反擊,鞏固了灘頭陣地,爾後向縱深發展攻勢,至21日,佔領銅陵、繁昌、順安等地。
國民黨軍蕪湖以西地段的長江防禦被人民解放軍突破後,湯恩伯於21日到蕪湖親自布置堵擊,但已無濟於事。當晚,人民解放軍東、西兩突擊集團發起強大的渡江作戰。東突擊集團第一梯隊第23、第28、第29軍展開於龍稍港(泰興西南)至張黃港段,在天生港(泰興以南)等地突破守軍防禦後,擊退其第45、第21、第123軍的多次反擊,於22日進抵南閘(江陰以南)、百丈鎮(申港以西)之線,建立了東西50餘公里、南北10餘公里的灘頭陣地。同時,爭取了國民黨軍江陰要塞守軍7000餘人起義,控制了江陰炮台,封鎖了江面。第20軍由泰興西北龍窩口至永安洲段起渡,22日攻佔揚中。西突擊集團也於21日晚在預定地段突破守軍江防陣地,控制了寬100餘公里、縱深5至10公里的灘頭陣地,於22日佔領彭澤、東流等地,並解放安慶。中突擊集團則繼續發展攻勢,佔領南陵,殲國民黨軍第88軍大部。
在人民解放軍渡江時,停泊在鎮江附近江面的英國軍艦4艘公然炮擊長江北岸的人民解放軍渡江部隊。人民解放軍當即以炮火猛烈還擊,擊傷其旗艦「紫石英」號,後4艘軍艦相繼逃往上海。為此,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申斥了帝國主義的這一侵略行徑,並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海、領土、領空,表達了中國人民保衛主權的決心。
國民黨集團鑒於江防已全線被突破,部隊有在沿江一線被人民解放軍分割、圍殲的危險,於22日下午倉促部署總退卻,蕪湖以西的部隊向浙贛鐵路沿線撤退,蕪湖以東、常州以西的部隊向杭州方向撤退,常州以東的部隊向上海方向撤退,企圖在浙贛鐵路沿線和上海地區組織新的防禦。人民解放軍除組織第二梯隊軍繼續渡江外,主力向國民黨軍防禦縱深發展攻勢。23日,東突擊集團主力相繼解放丹陽、常州、無錫等城,切斷了寧滬鐵路,爭取了國民黨海軍海防第2艦隊司令林遵率艦艇25艘在南京以東江面和另一部艦艇23艘在鎮江江面起義。第34軍進占鎮江,第35軍於23日晚進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22年的反動統治被推翻。中突擊集團一部佔領蕪湖,主力渡過青弋江,並在灣沚地區殲國民黨軍第20軍大部和第99軍一部。西突擊集團佔領貴池、青陽等地,殲國民黨軍第8兵團一部。
在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的同時,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武漢以東以西的黃梅、浠水、漢川等地,有力地牽制了白崇禧集團,保障了第二野戰軍渡江作戰的翼側安全。
在郎溪、廣德地區圍殲南逃的國民黨軍,佔領浙贛鐵路人民解放軍渡江成功後,4月22~23日,總前委依據沿江國民黨軍全線南撤的情況,迅速調整進攻部署,令第三野戰軍除以第8兵團部率第34、第35軍擔任鎮江、南京地區的警備任務,以第10兵團第29軍東進佔領蘇州並向上海方向警戒外,主力在粟裕統一指揮下分別沿丹陽、金壇、溧陽及太湖西側和南陵、宣城、廣德之線向長興、吳興(今湖州)地區疾進,完成戰役合圍,殲滅由南京、鎮江、蕪湖地區南逃的國民黨軍,第7兵團並准備奪取杭州。同時解除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沿江東進的任務,改為與第3、第5兵團並肩向浙贛鐵路沿線挺進,追殲逃敵,控制浙贛鐵路,切斷湯恩伯集團與白崇禧集團的聯系,保障第三野戰軍作戰的翼側安全,另以第10軍擔任安慶、蕪湖地區的警備任務。
各部隊接到命令後,不顧疲勞,不待重火器和輜重到達,克服陰雨連綿、道路泥濘等困難,向指定地區疾進。4月26日,第9兵團主力通過廣德;第10兵團進抵天王寺、宜興一線,並在溧陽以西、以南地區殲國民黨軍第4、第28、第51軍各一部。國民黨軍在人民解放軍的多路追擊下,不敢再沿寧杭公路南逃,改由宜興以西山區直下郎溪、廣德,企圖由此突出重圍,直趨杭州。27日,第10兵團第29軍進占蘇州。第三野戰軍主力會師吳興,將國民黨軍第4、第28、第45、第51、第66軍等5個軍包圍於郎溪、廣德之間地區,經兩天激戰,將其8萬餘人全部殲滅。5月3日,第7兵團佔領杭州。第二野戰軍在皖南遊擊隊的策應下,經屯溪、婺源、樂平等地,於5月4~7日相繼佔領浙贛鐵路沿線的貴溪、上饒、衢縣、金華等地,並在追擊作戰中殲國民黨軍第68、第88、第106、第73軍各一部。
在此期間,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和中原軍區部隊,佔領孝感、黃陂,逼近武漢。
攻佔上海,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解放武漢、南昌等地郎廣圍殲戰後,湯恩伯集團一部逃往福建,主力8個軍25個師共20餘萬人退守上海,在蔣介石親自部署下繼續頑抗。位於武漢地區的白崇禧集團,除以一部兵力遲滯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渡江外,主力准備南撤湘鄂邊、湘中、湘鄂西地區組織新的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南下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和西進四川。
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依據戰局的發展,決定以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向浙江東部和南部進軍,解放浙江省;第8兵團一部兵力繼續擔任南京、鎮江地區警備,並肅清潰散於蘇浙皖邊界地區國民黨軍的任務;第9、第10兵團並指揮第8兵團一部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位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段休整,策應第三野戰軍奪取上海,准備對付美、英等國可能的武裝干涉,並以一部兵力向福建北部、江西中部進擊,視機進佔南昌。第四野戰軍於從5月14日武漢以東團風至武穴200多里地段南渡長江,如雷霆之勢進軍江南,16日、17日,相繼解放武漢三鎮。
為求完整地接收中國最大城市上海,避免市區遭受戰火破壞,第三野戰軍決定以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分別經由浦東、浦西實施鉗形突擊,直插吳淞,截斷敵軍海上退路,迫敵投降。如敵繼續頑抗,則對市區發起攻擊,分割、殲滅全部守敵。5月12日,上海戰役開始。至22日,將湯恩伯集團主力壓縮到蘇州河以北地區。經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和第8兵團第25軍分別加強第9、第10兵團,該兩兵團於23日夜向上海守軍發起總攻。各攻擊部隊採取快速勇猛的動作,多路直插市區和寶山、吳淞。為減輕對市區建築物的破壞,盡量不使用重武器。至27日,完全攻佔上海。湯恩伯集團除約5萬人經吳淞口登艦逃跑外,15萬餘人被殲滅。
在此期間,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在浙東、浙南遊擊隊的配合下,解放了寧波、奉化、鎮海(今寧波市北部)、溫州、臨海、黃岩等城市和廣大地區。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江西省南城和福建省建陽、建甌、南平等地;另一部為策應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的渡江作戰,進至江西省豐城、樟樹(今清江)一線,並於22日佔領南昌。第四野戰軍先遣兵團於5月14日開始舉行漢潯間渡江作戰,從武漢至九江間橫渡長江。15日,爭取了國民黨華中軍政副長官兼第19兵團司令官張軫率2萬餘人在賀勝橋起義,17日解放華中經濟中心武漢。6月2日,第三野戰軍一部解放崇明島,至此,渡江戰役結束。
渡江戰役歷時42天,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並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並殲滅其重兵集團。此役,人民解放軍傷亡6萬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以及江蘇、安徽兩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為爾後解放華東全境和向華南、西南地區進軍創造了重要條件。
J. 1933年黃陂之戰光未然因違反中央蘇區戰術理論而導致部下軍心渙散,導致全軍覆沒,是真的嗎
在87年前的今天,1933年2月27日(農歷1933年2月4日),黃陂山地伏擊戰。
黃陂山地伏擊戰,是第四次反「圍剿」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1933年,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面軍進行了第四次大規模「圍剿」。其中由蔣介石嫡系12個師組成的中路軍為「進剿」軍,左右兩路均為「清剿」軍,策應中路軍的行動。
敵中路軍總兵力約70個團,分成三個縱隊:第一縱隊11、52、59師,向宜黃、棠陰地區集中;第二縱隊10、14、27、90師,向撫州、龍骨渡地區集中;第三縱隊5、6、9、79師,向金溪、滸灣地區集中;第43師為預備隊。1月底,蔣介石親自到南昌組織「圍剿」,准備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企圖一舉殲滅我軍主力於黎川、建寧地區。
紅一方面軍當時有第1、3、5軍團和第11、12、21、22軍團,總兵力約7萬人。2月9日,紅一方面軍向南豐地區開進,對南豐城西北之敵外圍陣地發起進攻,但未能突破敵人主陣地。紅一方面軍在朱德司令員和周恩來政委的指揮下,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改由一部佯攻南豐,主力集結於南豐和里塔圩一線以西地區待機打擊援敵。2月22日,我軍獲悉敵中路軍第一縱隊准備由宜黃、樂安地區迂迴到我軍後方,而第二縱隊主力集中南城,准備同我軍在南豐地區進行決戰。周恩來、朱德鑒於敵人兵力密集,毅然決定撤離南豐,採取退卻步驟,由第11軍偽裝成主力,在里塔圩和新豐街之間東渡撫河,向黎川前進,以迷惑敵人,主力軍則陸續秘密轉移到中央蘇區前部的東韶、洛口地區,侍機殲敵。
2月27日,敵第一縱隊的52、59師,行至宜黃南部黃陂地區時,我第一軍團第一師立即以一部兵力向蛟湖攻擊,將敵行軍縱隊攔腰切斷,與此同時,第7、9兩師向敵52師猛攻,第10、11師,第21軍等截斷了敵人退路。我右翼先頭部隊到達黃陂、秀源一線,發現敵人第59師正從霍源一帶向黃陂前進,右翼第22軍第64師向霍源方向急進,於是請求殲滅敵人第59師於黃陂、霍源地區,經過數小時激戰,擊潰了敵人。兩天的戰斗結束後,敵第52師被全殲,第59師除一個團逃脫外,其餘都被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