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4幾年。川軍出川後去了廣西的 是哪支部隊
應該是原國民黨陸軍上將,貴州省主席楊森率領的二十軍,不知道你想知道的是不是他,很有名的人物,和鄧小平是老鄉
這個軍參加過桂柳會戰,是在廣西對日作戰。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楊幹才任師長,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陳親民任旅長;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伍重嚴任旅長。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參加了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泰蒙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轉戰於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對魯中解放區的進攻、回援津浦路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平漢隴海路戰役、宛東戰役、增援豫東戰場的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20軍番號。楊幹才任軍長,伍重嚴任副軍長,胡顯榮任參謀長。原整編第133旅恢復第133師番號,陳親民任師長;原整編第134旅恢復第134師番號,李介立任師長。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宋希濂指揮。10月,該軍奉命乘船東下,開赴武漢,准備參加增援淮海戰場的作戰,當船運抵南京時,淮海戰役已接近尾聲,便留守長江防線,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參加江防戰役(解放軍稱渡江戰役),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蕪湖、魯港、三山街地段的防禦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與皖南芳山鎮地區,軍長楊幹才被擊斃,副軍長陳親民、參謀長胡顯榮等被俘。此戰後,該軍又在四川重建,以第133師師長景嘉模代理軍長,轄第134師,蕭傳倫任師長;第79師,楊漢烈任師長。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余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貳』 1931年至1938年期間,日本關東軍的編好和在朝鮮和東北的分布狀況
1909年(日俄戰爭後,至明治40年3月) 第14、16師團
1909—1911年(明治40年10月—明治42年9月) 第10師團
第2階段: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九一八事變後)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兵力10500人,系日本陸軍第2師團
第2師團當時的編制是:
1933年,日本關東軍約4萬人
所屬部隊:
第6、8、14師團
第7師團之半
騎兵集團
獨立守備隊
1934年,日本關東軍基幹兵力約4萬人
所屬部隊:
第3、7、16師團
獨立混成旅團
騎兵集團
第1、2、3獨立守備隊
1936年,日本關東軍兵力約8萬人(包括駐朝鮮2個日軍師團兵力)
1937年7月至年底,日本關東軍編制序列為:
關東軍司令部:
第1、2、4、8、12共5個師團
獨立混成第1、11旅團
第1——第5獨立守備隊
騎兵集團:
第1、3、5旅團
關東軍飛行集團
鐵道線區司令部
旅順要塞司令部
關東軍憲兵隊
1941年末,日本關東軍兵力為13個師團,約50萬人
所屬部隊:
關東軍司令部:
轄:
第3軍
第3軍司令部:
第8、9、12、57共4個師團
第4獨立守備隊
第1、2、10、11共4個國境守備隊
第1戰車團:戰車第3、5、9共3個聯隊
第7炮兵司令部
野戰重炮兵司令部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趁東北軍閥張學良調動東北軍主力入關參加中原大戰留駐華北之機,由司令本庄繁親自策劃,在...此時的關東軍兵力僅有70萬人, 日本戰敗時東北關東軍所屬部隊情況
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大將 總參謀長:秦中將
部 隊 名 稱
指 揮 官
司令部所在地
第1方面軍:
第3軍:
第79師團
第112師團
第127師團
第128師團
獨立混成第132旅團
第5軍:
第122師團
第124師團
第126師團
第134師團
第135師團
第139師團
第3方面軍:
第30軍:
第39師團
第125師團
第138師團
第148師團
第44軍:
第63師團
第107師團
第117師團
獨立戰車第9旅團
第108師團
第136師團
獨立混成第79旅團
獨立混成第130旅團
獨立混成第134旅團
獨立戰車第1旅團
第4軍:
第119師團
第123師團
第149師團
獨立混成第80旅團
獨立混成第131旅團
獨立混成第135旅團
獨立混成第136旅團
第34軍:
獨立混成第133旅團
大陸鐵道隊:
關東軍補給部(約4萬人)
關東軍憲兵隊司令部
關東軍情報部
關東軍防疫給水部
關東軍獨立守備隊司令部
東北防衛區:第5軍(密山)
1、第4師團(佳木斯)
2、第11師團(密山)
3、騎兵第3旅團(寶清)
4、第3國境守備隊(平陽鎮)
5、第4國境守備隊(虎頭)
註:
日本關東軍所屬部隊還有第17方面軍,駐扎朝鮮境內隨時待命。
第17方面軍:
關東軍歷任司令官6、1939年9月 ——1944年7月 梅津美治郎 大將
7、1944年7月 ——1945年8月 山田乙三 大將 日本關東軍在朝鮮和東北的分布狀況請復制 「日本關東軍要塞分布圖_張小路_新浪博客 」在網路搜索上,答案很全,還有分布圖。 滿洲國偽軍的編號到1935年8月1日,東北偽軍的正規部隊,共為79329名,其編成及配置情況為:
軍 政 部 大 臣 張景惠 上將 位於長春
最高顧問 多田 駿 少將
高級顧問 佐佐木到一 大佐
參謀司
軍需司
侍從武官處
禁衛步兵團 415人
京師憲兵司令部 67人
靖安軍 步兵第1、第2團炮兵團,2769人
新京警備騎兵第1旅 騎兵第1、2、3團,2311人
軍政部通訊處
新京軍樂隊
軍械廠
被服廠
陸軍中央訓練處
軍需官養成處
興安軍官學校
憲兵訓練處
軍醫養成處
以上共8549名
第1軍管區 司令官 於芷山 上將 位於沈陽(轄奉天、安東、通化省)總人數為12321人
顧問 菅野謙吾 少佐
軍管區司令部
第1教導隊 (步兵、騎兵各1個團,炮兵連、學兵連)
炮兵隊
汽車隊
軍樂隊
醫院
(以上名單位均駐於沈陽)
第1地區 位於安東(丹東) 轄混成第1、2、3旅,警備鳳城、寬甸、輯安、撫松、蒙江、臨江地區
第2地區 位於通化 轄混成第4、5、6旅,警備營口、岫岩、新賓、清源、海龍、桓仁、柳河、東豐、金川地區
第2軍營區 司令官 吉興 上將 位於吉林(轄吉林、間島省)總人數為13185名
顧問 中野英光 中佐
軍管區司令部
第2教導隊 (步兵、騎兵各1團,炮兵連、學兵連)
炮兵隊
汽車隊
軍樂隊
醫院
(以上各單位均駐於吉林市)
第3地區 位於吉林 轄混成第7、8、9旅,警備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國、永吉、額穆、敦化、舒蘭、磐石、樺甸地區
第4地區 位於長春 轄混成第10旅、騎兵第2、3、4旅,警備長春、伊通、雙陽、九台、德惠、農安、長嶺、乾安、遼源、懷德、梨樹、雙山、洮南、洮安、安廣、鎮東、開通、瞻榆、突泉、大費地區
第3軍管區 司令官 張文鑄 中將 位於齊齊哈爾 (轄龍江、黑河、北安省)總人數為13938名
顧問 河崎思郎 中佐
軍管區司令部
第3教導隊 (步兵、騎兵各1團,炮兵連、學兵連)
炮兵隊
汽車隊
軍樂隊
醫院
(以上各單位均駐於齊齊哈爾)
第5地區 位於齊齊哈爾 轄混成第11、12、14旅,騎兵第5旅,警備龍江、甘南、安達、綏化、鐵驪、海倫、拜泉、嫩江地區
第6地區 位於黑河 轄混成第13、15旅,警備黑河、璦琿、奇克、遜河、烏雲、呼瑪、鷗浦、漠河、佛山、克山、克東、通北、依安、龍鎮、德都地區
第4軍管區 司令官 於琛澄 上將 位於哈爾濱(轄濱江、牡丹江、東安、三江省)總人數為17828名
顧問 關源六 大佐
軍管區司令部
第4教導隊 (步兵、騎兵各1團,炮兵連、學兵連)
炮兵隊
汽車隊
軍樂隊
醫院
第7地區 位於濱江 轄混成第16、17、18旅,警備珠河、阿城、賓縣、延壽、葦河、雙城、扶余、五常、榆樹、木蘭、巴彥、東興地區
第8地區 位於依蘭 轄混成第19、20、21旅,警備依蘭、勃利、方正、寶清,樺川、富錦、同江,撫遠、饒河、通河、湯原、綏濱、蘿北、鳳山地區
第9地區 位於牡丹江市 轄混成第22、23旅,騎兵第6旅,警備穆棱、密山、虎林、寧安、東寧地區
第5軍管區 司令官 王靜修 上將 位於承德(轄熱河、錦州省,興安西省一部),總人數為9294名
軍管區司令部
第5教導隊 (步兵、騎兵各1團,炮兵連,學兵連)
炮兵隊
汽車隊
軍樂隊
醫院
(以上各單位均駐於承德)
第10地區 位於承德 轄混成第24、25旅,警備承德、平泉、凌源、凌南、青龍、灤平、豐寧、赤峰、寧城、圍場、隆化地區
第11地區 位於錦州 轄混成第26旅、騎兵第7旅,警備錦州、北鎮、彰武、台安、磐山、黑山、義縣、錦西、興城、綏中、阜新、朝陽、建平地區
興安省東警備軍司令部 位於博克圖 轄興安騎兵第1、2團,興安步兵第1營、扎蘭屯陸軍醫院,其兵力為929名
興安省西警苗軍司令部 位於林西 轄興安騎兵第3、第4團、獨立山炮兵第1連,獨立通信第1連,林西陸軍醫院,其兵力為858名
興安省南警備軍司令部 位於通遼東北之錢家店 轄興安騎兵第5、6團,獨立山炮第2連,獨立通信第2連、錢家店陸軍醫院,其兵力為1052名
興安省北警備軍司令部 位於海拉爾 轄興安騎兵第7、8團,興安步兵第2營,其兵力為656名
江防艦隊司令部 司令官 尹祚乾 中將 位於哈爾濱
司令部機關設:指導處、參謀處、副官處、輪機處、軍醫處,軍需處
炮艦隊:有「利綏」、「利濟」、「江青」、「江平」、「江道」、「順天」、「養民」號炮艦7艘
炮艇隊: 有「大同」、「利民」、「惠民」、「恩民」、「普民」、「濟民」號炮艇6艘
陸戰隊
裝甲汽車隊
補充隊
修船所
船塢
煤柴站
富錦、黑河辦事處
電訊所
醫院
其兵力為719人
『叄』 沒有義大利人,隆美爾本來能打贏阿拉姆哈勒法之戰秘聞
1942年7月1日,隆美爾率領麾下的非洲軍團向英軍第8集團軍發動了進攻,第一次阿拉曼戰役就此拉開了帷幕。兩軍經過近一個月的殊死拼殺,奧金萊克將軍率軍擋住了德軍。而此時的德意軍仍然不可小覷。其中納瓦萊尼將軍的義大利第21軍同德軍第164步兵師負責防守從海岸線到戴爾-埃爾-賽因;奧爾希將軍的義大利第10軍同「拉姆克」傘兵旅防守從戴爾-埃爾-賽因到吉貝爾-卡拉西之間的地區。同時,德意軍中的兩支機動部隊——擁有「公羊」裝甲師,「利托里奧」裝甲師、「的里亞斯特」摩步師的義大利第20軍以及擁有第21裝甲師、第15裝甲師在內的非洲裝甲軍正部署在步兵後方。與之相對應,英軍共有澳大利亞第9步兵師、紐西蘭第2步兵師、南非第1步兵師、印度第5步兵師、第23裝甲旅、第7裝甲師在內共5個師一個旅的兵力駐守,日後還將會調集更多軍隊。
▲在戰斗中的英、德軍炮兵陣地對比,左側陣地上堆積如山的彈殼表明了英軍炮兵的供應充足,而右側德軍真低上卻缺少這樣的「豪氣」
然而,無論英軍遭受了多麼大的損失,他們的技術裝備有多少損耗,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英軍始終有辦法彌補如此損失。而德軍卻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換言之,軸心國軍隊已經徹底失去了進攻能力。此次不成功的進攻第一損耗了本就稀少的補給,第二則讓整個非洲軍團裝甲部隊蒙受了損失。從此以後德軍再也沒發動起大規模反攻。而經歷此戰攻守易勢,第8集團軍這支被丘吉爾諷刺為「悲慘、不幸」的軍隊重新振作,在日後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率先吹響了反攻的號角,親手埋葬了隆美爾的非洲軍,並且在地中海沿線掀起了一陣陣狂瀾……
本文為築壘地域與文匯報聯合創作,主編原廓,作者Darjeelin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更多精彩一戰、二戰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築壘地域:zhulei1941
『肆』 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的簡歷
1920年參加蘇軍。
1922年起在北高加索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工作,歷任炮兵排長、連長、營長和炮兵團參謀長。
1924年任炮兵團長。
192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參加過蘇俄內戰,當時為列兵,曾在烏克蘭和克里木對白衛軍和馬赫諾匪幫作戰,在頓河和北高加索同反革命匪徒作斗爭。
1935年6月任遠東機械化第23旅炮兵主任。
1936年9月任基輔軍區機械化第133旅炮兵主任。學院畢業後,任彼列科普步兵第5l師炮兵主任,在該師編成內參加了1939—1910年蘇芬戰爭。後任敖德薩軍區步兵第35軍炮兵主任。
1940年8月—1941年5月任該軍區機械化第2軍炮兵主任。
1941年5月起任摩托化反坦克炮兵第1旅旅長,參加了衛國戰爭。後歷任步兵第15軍軍長、騎兵第6軍軍長和騎兵機械化軍隊集群司令,在西南方面軍參加了弗拉基米爾—沃倫斯基、羅夫諾、沃倫斯基新城、基輔和切爾尼戈夫等地的防禦戰。莫斯科戰役時,參加了西南方面軍右翼的進攻戰役。
1941年底任第6集團軍副司令。
1942年3月起歷任第38集團軍、坦克第1集團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第40集團軍司令。
1943年10月至戰爭結束復任第38集團軍司令。曾指揮部隊參加了哈爾科夫地區和頓河地區的作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指揮第40集團軍在沃羅涅日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奧斯特羅戈日斯克—羅索什、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和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等進攻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和強渡第聶伯河戰役。指揮第38集團軍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基輔、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利沃夫—桑多梅日和喀爾巴阡—杜克拉等進攻戰役;在烏克蘭第4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西喀爾巴阡、摩拉瓦—俄斯特拉發和布拉格等進攻戰役。
戰後,曾任集團軍司令(1945-1948年)、莫斯科防空地域(後改為防空區)司令(1948-1953年)、莫斯科軍區司令(1953-1960年)、蘇聯國防部副部長兼戰略火箭軍總司令(1960-1962年)。
莫斯卡連科於1953年參與了鎮.壓反革命貝利亞集團的運動。之後又扶搖直上,1955年3月11日晉升蘇聯元帥,1962年起任國防部總監兼國防部副部長,直到1983年才光榮卸任。
1985年,逝世,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宮牆下。
『伍』 川軍一三三師師長誰
1935年5月川軍20軍楊森部改編,採用國民革命軍133,,134,135師番號,楊漢域任133師師長,徐州會戰後,135師裁撤,133師由副軍長夏炯兼任師長。1946年20軍改為整編20師,133師改編為整編133旅,陳親民任旅長,1948年133旅恢復133師番號,陳親民仍任師長,隨後由景嘉模接任師長。1950年1月28日景嘉謨帶領20軍在四川北川率部投誠。
『陸』 下列古詩文名句的翻譯,大意,今天的用法以及他們的出處
1、三日不讀,口生荊棘;三日不彈,手生荊棘。——清.朱舜水《答野節問》
2、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意味越是抬頭看,就越覺得高遠;越是用勁鑽研,就越覺 得深邃。)——《論語•子罕》
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元代.程端禮《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
5、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代.馮夢龍《醒世恆言•三孝廉讓產立高 名》
6、讀十遍,不如寫一遍。——宋代.羅大經《鶴林丕露•手寫九經》
7、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讀書必須反復地讀,這樣才能弄懂弄通。義:意旨) ——《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代.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9、循序而漸近,熟讀而精思。——宋代.朱熹《讀書之妻》
10、外韌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頤
11、讀書之樂樂陶陶,起並明月霜天高。——宋.朱熹
12、胸中書傳有餘香。——宋.辛棄疾
13、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臧克家。
1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俄.列夫•托爾斯泰
15、書是我們時代的生命。——俄.別林斯基
16、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高爾基
17、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命伴侶和導師。——蘇.高爾基
18、讀書愈多,精神就愈健壯而勇敢。——蘇.高爾基
19、對於書籍就跟交新朋友一樣。——德.歌德
20、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英.卡萊爾
21、一個家庭中沒有書籍,等於一間房子里沒有窗戶。——英.約翰遜
22、書籍是一種冷靜可靠的朋友。——法.雨果
23、和書籍生活在一起,永遠不會嘆氣。——法.羅曼•羅蘭
24、書是隨時在近旁的顧問……——美.凱勒
25、好書的光亮超過星星。——俄羅斯諺語
26、好書如摯友,終身不相忘。——英國諺語
27、開卷有益,在乎用心。——清.李蕊《兵鏡》
28、書籍是科學的成果,但科學不是書籍的成果。——英.培根
29、沒有再比讀書更廉價的娛樂,更持久的滿足了。——蒙台居
30、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
31、讀書心在書,為事心在事。——宋.朱熹《朱子語類輯略》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19、滿賺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2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22、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25、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30、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31、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5、將欲取之,必先之。(老子)
36、賺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4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41、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4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4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4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48、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論語·微子)
54、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5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67、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系辭上)
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系辭上)
74、路漫漫其賺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80、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82、黃鍾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
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8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8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88、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95、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9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9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00、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101、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孫子兵法·軍爭)
102、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孫子兵法·九地)
10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104、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10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論積貯疏)
10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10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108、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晏子春秋·內篇下)
109、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110、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1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
112、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113、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戰國策·秦策)
114、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戰國策·趙策)
115、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燕策)
116、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國策·齊策)
117、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戰國策·趙策)
118、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119、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吳越春秋)
120、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12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史記·滑稽列傳)
122、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12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傳)
124、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125、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26、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27、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家)
128、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12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130、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漢書·枚乘傳)
13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漢·枚乘·上書諫吳王)
132、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13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34、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漢·辛延年·羽林郎)
135、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傳)
136、疾風知勁草,歲寒見後凋。(後漢書·王霸傳)
137、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
138、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139、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14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傳)
141、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傳)
142、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143、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曹操·龜雖壽)
144、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14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曹植·白馬篇)
146、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曹植·七步詩)
147、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148、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國·諸葛亮·出師表)
149、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15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15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152、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西晉·陳壽·三國志)
153、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西晉·陳壽·三國志)
154、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西晉·陳壽·三國志)
155、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西晉·李密·陳情表)
156、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東晉·陶淵明·移居)
157、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飲酒)
158、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東晉·陶淵明·飲酒)
159、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160、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161、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162、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163、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雜詩)
164、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65、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6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東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167、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王獻之傳)
168、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晉·陸機·文賦)
169、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南朝·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170、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
171、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172、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173、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174、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南朝·江淹·別賦)
175、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南朝·蕭鐸)
176、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朝·王籍·入若耶溪)
177、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178、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北朝民歌·木蘭詩)
179、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180、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北齊·杜弼·檄梁文)
181、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82、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唐·王績·野望)
183、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唐·張志和·漁父)
184、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新唐書·元行沖傳)
185、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禹)
186、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187、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88、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閣序)
189、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190、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
191、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192、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
193、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19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張九齡·望月懷遠)
195、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唐·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
196、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鸛雀樓)
197、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王之渙·涼州詞)
198、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過故人庄)
199、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200、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201、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202、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唐·王昌齡·出塞)
203、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204、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唐·王維·漢江臨泛)
205、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維·山居秋暝)
206、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唐·王維·山居秋暝)
207、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唐·王維·終南別業)
208、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209、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唐·王維·使至塞上)
210、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211、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212、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13、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唐·李白·蜀道難)
214、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2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唐·李白·論詩)
216、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217、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218、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獨坐敬亭山)
219、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唐·李白·勞勞亭)
220、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221、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唐·李白·子夜吳歌)
222、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
223、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白帝城)
22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李白·贈汪倫)
22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226、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唐·李白·上李邕)
22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唐·李白·北風行)
228、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雲)
22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230、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謝朓餞別校書叔雲)
23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232、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唐·李白·望天門山)
233、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23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唐·李白·行路難)
235、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笑傲凌滄海。(唐·李白·江上吟)
236、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唐·李白·行路難)
237、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唐·李白·行路難)
238、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唐·李白·北風行)
23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唐·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240、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241、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
242、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唐·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243、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唐·李白·清平調)
24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24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46、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47、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唐·崔顥·黃鶴樓)
248、縱使晴明無雨色,入雲深處亦沾衣。(唐·張旭·山中留客)
249、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
250、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燕歌行)
251、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唐·高適·封丘縣)
252、今夜偏知春意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劉方平·夜月)
253、柴門聞狗吠,風雪夜歸人。(唐·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54、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55、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
256、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唐·杜甫·水檻遣心)
257、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258、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唐·杜甫·月夜)
259、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260、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唐·杜甫·春夜喜雨)
26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26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63、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唐·杜甫·登岳陽樓)
264、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265、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唐·杜甫·春日憶李白)
266、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267、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26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269、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唐·杜甫·不見)
270、星隨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書懷)
271、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
272、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唐·杜甫·登高)
27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
274、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75、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276、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唐·杜甫·絕句)
277、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聞。(唐·杜甫·贈花卿)
278、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唐·杜甫·蜀相)
279、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雲白日眠。(唐·杜甫·恨別)
280、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281、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82、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283、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唐·杜甫·秋興)
284、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唐·杜甫·曲江)
285、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286、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87、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唐·杜甫·客至)
288、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唐·岑參·逢入京使)
289、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90、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唐·劉方平·月夜)
291、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唐·張繼·楓橋夜泊)
29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唐·韓翃·寒食)
29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294、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孟郊·登科後)
295、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楊巨源·城東早春)
296、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崔護·題都城南庄)
297、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愁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298、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唐·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
29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30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30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柒』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師歷史
應該是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二十軍吧老兄!
在國民黨軍的編制序列中,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3個第20軍
一、黔軍一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黔軍彭漢章的第9軍一部。1926年7月,賀龍在湘西北率部起義,響應北伐,被編入黔軍彭漢章第9軍第1師。1927年2月1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下令將賀龍所屬第1師改編為獨立第15師,脫離黔軍建制。同年6月15日,武漢政府決定將賀部獨立第15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隸屬第2方面軍,賀龍任軍長,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陳圖南任參謀長。下轄:第1師,賀錦齋任師長;第2師,秦光遠任師長;第3師,周逸群任師長。同年7月,該軍利用第2方面軍東征討蔣的機會,由九江開抵南昌,與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
二、川軍楊森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川軍楊森軍事今天一部。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相繼佔領武漢、南京、上海後,四川個軍閥紛紛向蔣介石投誠。同年10月,楊森被北伐軍總司令部任命為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朱德為第20軍黨代表。1928年1月,楊森與所屬第20軍郭汝棟部重新組成了一個新的軍事集團,投靠了國民政府。同年5月,蔣介石為了川軍混戰,任命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同時,下令免去楊森與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同年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楊森回駐萬縣自行宣布恢復第20軍軍長職。10月6日,南京政府發布對楊森「免予查辦」的命令。此時,楊森將所部重新編為3個師:第1師,楊森兼任師長;第2師,何金鰲任師長,於淵任副師長;第3師,王仲明任師長,袁葆初任副師長。此外,還編有特種團(將校隊)。同年底,楊森聯合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等部掀起倒劉湘之戰。
1931年1月,楊森趁羅澤洲與所屬旅長陳光藻出現矛盾,聯合李家鈺,打著援羅驅陳的旗號,趁虛占據廣安、岳池、順慶等縣,囊括了羅澤洲的防地。楊森攻佔廣安後,將所有兵力編為6個混成旅和1個直屬隊。其中第1混成旅,楊漢忠任旅長;第2混成旅,李君實任旅長;第3混成旅,楊漢域任旅長;第4混成旅,高德周任旅長;第5混成旅,夏炯任旅長;第6混成旅,劉治國任旅長。1932年10月,楊森為鞏固地盤,除加強原有部隊訓練外,又把歸來的部屬編成將校隊,在廣安成立精練司令部,由向廷瑞任司令,鄒文龍任副司令。不久,楊將所部編為3個師8個旅,分別由喻孟群、白駒、喬德壽任師長;由夏炯、楊漢域、楊漢忠、李朝信、劉治國、高德周、稅古、楊淑身任旅長。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劉湘任四川「剿匪」總司令,兵分6路。對紅軍發動圍攻。楊森率該軍在參加此次圍攻作戰中,第3、第5混成旅被紅軍全殲。此次圍攻作戰後,楊森率部退至營山、渠縣。1935年5月,該軍因在追堵長征中的紅軍作戰積極,蔣介石駐重慶參謀團將其下轄各師,統一排序改用國民黨軍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其中第133師,楊漢域任師長;第134師,夏炯任師長;第135師,楊漢忠任師長。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參加淞滬會戰。9月,該軍使用第6集團軍番號,楊森任軍團長,下轄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不變。1938年1月,該軍參加徐州會戰,軍長楊森被任命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隸屬第27集團軍。該軍在會戰中傷亡慘重,兵員補充不足,被迫裁棄第135師,原第134師兼師長夏炯專任副軍長,由原第135師師長楊漢忠改任第134師師長。此時,該軍下轄第133師和第134師。同年6月,該軍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楊森辭去該軍軍長職,由楊漢域接任軍長,夏炯任副軍長,下轄第133師,夏炯兼任師長;第134師,楊幹才任師長。同年,該軍先後參加了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等。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該軍建制,在該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游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該軍參加第2、第3次長沙會戰。1942年下半年,該軍暫編第54師奉命與第9戰區直轄新編第20師對調建制關系,新編第20師(溫鳴劍任師長)改隸該軍。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該軍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在此期間,軍長楊漢域調走,副軍長楊幹才繼任軍長,第134師師長劉席涵升任該軍副軍長,軍參謀長伍重嚴繼任第134師師長。新組建暫編第20師歸該軍建制。1945年3月,該軍所轄新編第20師被裁減。同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桂境追擊作戰。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楊幹才任師長,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陳親民任旅長;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伍重嚴任旅長。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參加了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泰蒙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轉戰於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對魯中解放區的進攻、回援津浦路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平漢隴海路戰役、宛東戰役、增援豫東戰場的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20軍番號。楊幹才任軍長,伍重嚴任副軍長,胡顯榮任參謀長。原整編第133旅恢復第133師番號,陳親民任師長;原整編第134旅恢復第134師番號,李介立任師長。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宋希濂指揮。10月,該軍奉命乘船東下,開赴武漢,准備參加增援淮海戰場的作戰,當船運抵南京時,淮海戰役已接近尾聲,便留守長江防線,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參加江防戰役(解放軍稱渡江戰役),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蕪湖、魯港、三山街地段的防禦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與皖南芳山鎮地區,軍長楊幹才被擊斃,副軍長陳親民、參謀長胡顯榮等被俘。此戰後,該軍又在四川重建,以第133師師長景嘉模代理軍長,轄第134師,蕭傳倫任師長;第79師,楊漢烈任師長。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余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三、川軍郭汝棟部組成的第20軍
該軍的前身是楊森所屬第20軍郭汝棟師。1928年1月,楊森所屬第20軍師長郭汝棟,因內訌與楊森軍事集團分裂,重新組成了一個新的軍事集團。同年5月,蔣介石為了調起川軍混戰,任命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吳行天任副軍長,所部改編為兩個師、1個獨立旅。第3師,郭汝棟兼任師長;第5師,廖澤任師長;獨立旅,李逢春任旅長。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10月,郭汝棟在劉湘和楊森混戰期間,率部抄襲楊森老窩萬縣等地,楊森因此大敗,郭趁機占據了酉陽、秀山、黔江等8縣,所屬部隊除原來兩個師、1個獨立旅,又新增編1個師,以陳蘭亭為師長。此時,該軍下轄3個師和兩個獨立旅。
1930年5月,中原大戰開始後,蔣介石調郭汝棟率部出川到鄂西駐防,以穩定後方。郭率部出川時,將部隊改編為3個混成旅和1個獨立旅。其中第1混成旅,王靖塵任旅長;第2混成旅,劉公篤任旅長;第3混成旅,蕭毅肅任旅長;獨立旅,花茂如任旅長。留下的陳蘭亭和廖澤兩個師編入劉湘的部隊。1933年7月,該軍番號改為第43軍。
『捌』 國民革命軍第20軍的楊森部
該軍的前身是川軍楊森部。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擊敗北洋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相繼佔領武漢、南京、上海後,四川個軍閥紛紛向蔣介石投誠。同年10月,楊森被北伐軍總司令部任命為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朱德為第20軍黨代表。1928年1月,楊森因包庇吳佩孚被國民政府明令免去20軍軍長,提升所屬師長郭汝棟為國民革命軍第20軍軍長。令其討伐楊森,同時,下令免去楊森與第20軍軍長兼川鄂邊防司令。同年6月上旬,郭汝棟被楊森打敗後在川南一隅依附劉湘,楊森回駐萬縣自行宣布恢復第20軍軍長職。10月6日,南京政府發布對楊森「免予查辦」的命令。此時,楊森將所部重新編為3個師:第1師,楊森兼任師長;第2師,何金鰲任師長,於淵任副師長;第3師,王仲明任師長,袁葆初任副師長。此外,還編有特種團(將校隊)。同年底,楊森聯合李家鈺、羅澤洲、賴心輝等部掀起倒劉湘之戰。
1931年1月,楊森趁羅澤洲與所屬旅長陳光藻出現矛盾,聯合李家鈺,打著援羅驅陳的旗號,趁虛占據廣安、岳池、順慶等縣,囊括了羅澤洲的防地。楊森攻佔廣安後,將所有兵力編為6個混成旅和1個直屬隊。其中第1混成旅,楊漢忠任旅長;第2混成旅,李君實任旅長;第3混成旅,楊漢域任旅長;第4混成旅,高德周任旅長;第5混成旅,夏炯任旅長;第6混成旅,劉治國任旅長。1932年10月,楊森為鞏固地盤,除加強原有部隊訓練外,又把歸來的部屬編成將校隊,在廣安成立精練司令部,由向廷瑞任司令,鄒文龍任副司令。不久,楊將所部編為3個師8個旅,分別由喻孟群、白駒、喬德壽任師長;由夏炯、楊漢域、楊漢忠、李朝信、劉治國、高德周、稅古、楊淑身任旅長。
1933年10月至1934年9月,劉湘任四川「剿匪」總司令,兵分6路。對紅軍發動圍攻。楊森率該軍在參加此次圍攻作戰中,第3、第5混成旅被紅軍全殲。此次圍攻作戰後,楊森率部退至營山、渠縣。1935年5月,該軍因在追堵長征中的紅軍作戰積極,蔣介石駐重慶參謀團將其下轄各師,統一排序改用國民黨軍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其中第133師,楊漢域任師長;第134師,夏炯任師長;第135師,楊漢忠任師長。
1937年8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該軍隸屬第19集團軍,參加淞滬會戰。9月,該軍使用第6集團軍番號,楊森任軍團長,下轄第133、第134、第135師番號不變。1938年1月,該軍參加徐州會戰,軍長楊森被任命為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軍長隸屬第27集團軍。該軍在會戰中傷亡慘重,兵員補充不足,被迫裁棄第135師,原第134師兼師長夏炯專任副軍長,由原第135師師長楊漢忠改任第134師師長。此時,該軍下轄第133師和第134師。同年6月,該軍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1月,楊森辭去該軍軍長職,由楊漢域接任軍長,夏炯任副軍長,下轄第133師,夏炯兼任師長;第134師,楊幹才任師長。同年,該軍先後參加了南昌會戰、第1次長沙會戰和1939年冬季攻勢作戰等。1941年上半年,國民黨軍將贛東北地方保安團隊編成暫編第54師,調歸該軍建制,在該軍的編成內主要擔任湘鄂贛邊區游擊作戰任務。同年9月至12月,該軍參加第2、第3次長沙會戰。1942年下半年,該軍暫編第54師奉命與第9戰區直轄新編第20師對調建制關系,新編第20師(溫鳴劍任師長)改隸該軍。1943年3月至1944年8月,該軍先後參加了鄂西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和桂柳會戰。在此期間,軍長楊漢域調走,副軍長楊幹才繼任軍長,第134師師長劉席涵升任該軍副軍長,軍參謀長伍重嚴繼任第134師師長。新組建暫編第20師歸該軍建制。1945年3月,該軍所轄新編第20師被裁減。同年4月至5月,該軍參加湘西會戰和桂境追擊作戰。
1946年6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時,該軍改編為整編第20師,隸屬第27集團軍,楊幹才任師長,原轄第133師改編為整編第133旅,陳親民任旅長;第134師改編為整編第134旅,伍重嚴任旅長。1947年4月,該師隸屬整編第19軍,參加了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的泰蒙戰役和孟良崮戰役。同年7月至1948年7月,該師隸屬第14兵團,轉戰於華東戰場和中原戰場,先後參加了對魯中解放區的進攻、回援津浦路戰役、伏牛山東麓戰役、大別山「清剿」戰役、平漢隴海路戰役、宛東戰役、增援豫東戰場的平漢路進攻戰役等作戰。
1948年9月,該師恢復第20軍番號。楊幹才任軍長,伍重嚴任副軍長,胡顯榮任參謀長。原整編第133旅恢復第133師番號,陳親民任師長;原整編第134旅恢復第134師番號,李介立任師長。此時,該軍駐守襄樊一帶,歸第14兵團宋希濂指揮。10月,該軍奉命乘船東下,開赴武漢,准備參加增援淮海戰場的作戰,當船運抵南京時,淮海戰役已接近尾聲,便留守長江防線,1949年4月,該軍隨歸湯恩伯指揮,參加江防戰役(解放軍稱渡江戰役),在第7綏靖區編成內擔任蕪湖、魯港、三山街地段的防禦任務。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後,該軍迅速南逃,被人民解放軍追殲與皖南芳山鎮地區,軍長楊幹才被擊斃,副軍長陳親民、參謀長胡顯榮等被俘。此戰後,該軍又在四川重建,以第133師師長景嘉模代理軍長,轄第134師,蕭傳倫任師長;第79師,楊漢烈任師長。1949年12月,該軍在西南戰役中大部被殲,余部被迫在成都向人民解放軍投誠。
『玖』 剿匪總司令部的剿總
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的剿總
1932年4月,國民政府特任何應欽為「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蔣介石為「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這是「剿總」名稱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設於武漢,下轄左、中、右三路軍,除左路軍「圍剿」湘鄂西蘇區外,中、右兩路軍總兵力24個師6個旅30餘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蔣介石嫡系部隊),負責進攻鄂豫皖蘇區,另有4個航空隊支援地面作戰,主要目標指向共軍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何應欽的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則指揮江西、廣東、福建以至湖南的國軍,牽制削弱中央蘇區紅軍的力量,配合北線作戰。
1932年7月至1933年3月,以這兩個總司令部為指揮機關,發動了對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和中共根據地的全面進攻,史稱第四次剿共,中共方面則稱之為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第四次剿共結束後,「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於 1933年8月撤銷,「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於1935年2月撤銷。
第五次剿共之際,共軍被迫離開江西,展開長征,到達陝北延安,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繼續「圍剿」紅軍。抗戰結束後,西北剿總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1945年9月1日成立軍事委員長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駐長春、北平、錦州、沈陽,負責二戰結束後東北接收事宜,行營設政治委員會及經濟委員會,分別辦理行政、經濟事宜。 東北行營內部設秘書廳及參謀、軍務、交通、總務、經理、軍法、人事、航警、通信等九處。 1945年10月東北保安司令部成立,設立冀熱遼邊區司令部,駐地綏中,東北剿總成立後改為秦皇島,受東北及華北剿總指揮。 1946年8月22日東北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1947年10月,改主任為陳誠。1947年1月1日內部機構改設主任辦公室,第一、二、三、四、總務、經理、軍法、新聞等八處。1947年11月1日東北行轅政治、經濟委員會合並組成東北行轅政務委員會。該會代錶行政院處理東北政務,下轄九省二市,對行政院所屬部(會、局)設在東北的行政或事業機關給予指導、監督。 1948年1月17日成立東北剿總,駐沈陽,受國防部及東北行轅指導,司令衛立煌,同年6月2日東北行轅撤銷,行轅政務委員會按原編制改稱東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務委員會。 兵力方面則重新組建了在1947年冬季作戰中被消滅的新5軍,新編成新8軍,使正規部隊達到十四個軍約四十八萬。原華北剿總和東北剿總共同指揮的冀熱遼邊區司令部,改稱錦州指揮所,並劃歸東北剿總單獨指揮,由范漢傑任指揮所主任,指揮第6兵團共四個軍十四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十五萬人,防守義縣至山海關一線,重點防守錦州、錦西、葫蘆島,保障東北與華北的聯系。衛立煌親自指揮第8兵團、第9兵團共八個軍二十四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三十萬人,防守沈陽及其周圍的撫順、本溪、遼陽等地,作為防禦中心。由東北剿總副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鄭洞國指揮第1兵團兩個軍六個師,連同地方部隊約十萬人守長春,牽制解放軍主力。遼沈戰役前夕,東北剿總已經下轄正規軍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總兵力為55萬人,指導遼沈戰役。1948年11月16日因錦州會戰失敗,宣布撤銷。
總司令衛立煌副總司令杜聿明,鄭洞國,范漢傑,梁華盛,孫渡,萬福麟,張作相,馬佔山,陳 鐵參謀長趙家驤副參謀長宋子英,郝家駿,姜漢卿,袁克征,彭傑高參室主任蘇炳文第一處處長宋子英第二處處長鄭一民第三處處長姜漢卿(兼) 第四處處長郝家駿(兼) 總務處處長李萬春政工處處長魏鴻緒工兵指揮官李賢炮兵指揮官杜顯信(兼) 通信指揮官胡碧華(兼) 沈陽防守司令官梁華盛(兼) 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傑(兼) 錦州指揮所副主任賀圭錦州指揮所參謀長唐雲山,李汝和
第六兵團司令官:盧浚泉副司令官:楊宏光參謀長:董漢山第93軍軍長:盛家興下轄暫編第18師、暫編第20師、暫編第22師,共9個團 第54軍軍長:闕漢褰下轄第8師、第198師、第291師,共9個團 新編第5軍軍長:劉雲瀚下轄第43師 (該師後撥歸94軍建制) 、第195師、第293師、暫編第60師(後為第184師),共12個團 新編第8軍軍長:沈向奎下轄第88師、暫編第54師、暫編第55師,共9個團 獨立第296師,共3個團 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副司令官:曾澤生、彭傑如第60軍軍長:曾澤生下轄第182師、暫編第21師、暫編第52師,共9個團 新編第7軍軍長:李鴻下轄新38師(原屬新一軍)、暫編第53師、暫編58師,共9個團 第八兵團司令官:周福成參謀長:蔣希斌第53軍軍長:周福成下轄第116師、第130師,共6個團 東北第1縱隊、東北第2縱隊,共12個團 第九兵團司令官:廖耀湘參謀長:楊琨新編第1軍 軍長:潘裕昆下轄第50師、新30師、暫編第57師,共9個團 新編第6軍 軍長:李濤下轄第159師、新22師、暫編第62師,共9個團 新編第3軍 軍長:尤天武下轄第14師、第54師、暫編第59師,共9個團 第49軍 軍長:鄭庭芨下轄第26師、第79師、第105師,共9個團 第52軍 軍長:劉玉章下轄第2師、第25師、暫編第54師,共9個團 第71軍 軍長:向鳳武下轄第87師、第88師、第91師,共9個團 青年軍第207師 師長戴朴,後擴編為第6軍,戴朴任副軍長代軍長 下轄第1旅、第2旅、第3旅,共6個團 新編騎兵司令部 司令官:徐梁騎兵第1旅、騎兵第2旅、騎兵第3旅 沈陽警備司令:胡家驥第39軍軍長:王伯勛(由煙台海運葫蘆島) 下轄第103師、第147師,共6個團 第62軍、第92軍、獨立第95師由塘沽海運進抵葫蘆島,與39軍、54軍一起組成「東進兵團」,司令官:侯鏡如
第62軍軍長:林偉儔下轄第95師、第151師、第157師,共9個團 第92軍軍長:侯鏡如下轄第21師、第56師、第142師,共9個團 1945年9月國民政府為處理接收事宜,改組李宗仁之漢中行營,成立北平行營。1946年9月1日,北平行營改組為國民政府北平行轅,李宗仁被委以主任之職,駐北平中南海居仁堂。1947年11月間,蔣介石到北平召傅等開會,合並張垣、保定兩個綏靖公署,改組為剿總,司令傅作義,以冀、察、綏、晉北為作戰區域,1948年秋天熱河亦劃入指揮區。1948年5月,北平行轅撤銷。平津戰役後,隨著北平解放而結束。
總司令:傅作義
副總司令:陳繼承、劉多荃、宋肯堂、上官雲湘、鄧寶珊、吳奇偉、馮欽哉、郭縱汾
參謀長:李世傑
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李文第16軍軍長:袁朴下轄第22師、第94師、第109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6個團) 第94軍軍長:鄭庭鋒下轄第5師、第43師、第121師,共9個團 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第62軍軍長:林偉儔下轄第95師、第151師、第157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6個團) 第92軍軍長:侯鏡如下轄第21師、第56師、第142師,共9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7個團) 第13軍軍長:石覺下轄第4師、第89師、第155師、第297師、第299師,共15個團 第35軍軍長:郭景雲下轄第101師、新31師、新32師,共9個團; 暫編第2軍軍長(一零一軍):李士林下轄第二七一師、二七二師、二七三師; 暫編第3軍軍長:安春山下轄暫10師、暫11師、暫17師,共9個團,後為第104軍 暫編第4軍軍長:袁慶榮晉陝綏邊區總司令:鄧寶珊第22軍軍長:左協中下轄第86師、新11旅,共5個團(以實際人數折算成3個團) 北平警備司令:陳繼承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張垣警備司令:孫蘭峰下轄整編騎兵第5旅,整編騎兵第11旅 保定警備司令:馬法五 1945年10月成立武漢行營,駐武漢,主任程潛,1946年10月改為武漢行轅。司令白崇禧,轄第3兵團(司令官張淦)、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第14兵團(司令官宋希濂)和第5(信陽)、第13(南陽)、第16(咸寧)綏靖區,共35萬餘人,主力分布在以漢口為中心的平漢鐵路確山至漢口段和長江北岸宜昌至安慶段。1947年4設立九江指揮部,負責進行大別山清剿任務。1948年3月武漢行轅改為武漢綏靖公署,6月合並九江指揮部升格為華中剿總,支援徐州剿總進行徐蚌會戰。1949年4月之後改組為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指揮對抗共軍的渡江戰役。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在武漢解放後,撤至湖南、廣西,後因所屬部隊於廣西損失過大而撤銷。
其轄區部隊與防區也常有變動,如:九江指揮所時期以津浦鐵路、平漢鐵路、淮南、江北一帶為作戰區域,武漢綏靖公署時期則以兩湖、江西、安徽、河南南部為主,長沙綏靖公署成立後,則縮小為湖北、河南南部、安徽一部為主。
總司令:白崇禧
副總司令:張軫、宋希濂、夏威、潘文華、徐祖貽、李品仙
參謀長:李品仙
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副司令官:張光瑋整編第7師師長:李本一下轄第171旅、第172旅,共6個團,曾為桂系第7軍 整編第48師師長:張光瑋下轄第138旅、第174旅、第176旅,共6個團,曾為第48軍 整編第58師師長:魯道源下轄第183旅、新10旅、新11旅,共6個團,曾為第58軍 第十二兵團司令官:黃維副司令官:胡璉整編第3師師長:覃道善下轄第3旅、第20旅、新1旅,共6個團,曾為第10軍 整編第10師師長:熊遠春下轄第10旅、第83旅、第85旅,共6個團,曾為第14軍 整編第11師師長:胡璉下轄第11旅、第18旅、第118旅,共6個團,曾為第18軍 整編第85師師長:吳紹周下轄第23旅、第110旅,共4個團,曾為第85軍 第十四兵團司令官:宋希濂副司令官:楊幹才整編第20師師長:楊幹才下轄第133旅、第134旅,共4個團,曾為第20軍 整編第28師師長:李勃下轄第52、第80、第192旅,共6個團,曾為第28軍 第十三綏靖區司令官:王凌雲副司令官:萬式炯整編第9師師長:陳克非下轄第9旅、第76旅、預2旅,共6個團,曾為第2軍 整編第15師師長:劉平下轄第64旅、第135旅,共4個團,曾為第15軍 第十六綏靖區司令官:霍珂章副司令官:劉雨卿、李奇中、丁德隆整編第52師師長:倪祖耀下轄第33旅、第82旅,共4個團,曾為第97軍 第五綏靖區司令官:張軫副司令官:趙子立、朱其平整編第46師師長:譚何易下轄第175旅、第188旅、新19旅,共6個團,曾為第46軍 整編第97師師長:馬拔萃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副主任:楊愛源、孫楚參謀長:趙世玲第19軍軍長:溫懷光下轄第68師、暫37師、暫40師,共9個團 第33軍軍長:韓步洲下轄第71師、暫38師、暫46師),共9個團 第34軍軍長:高卓之下轄第73師、暫44師、暫45師),共9個團 第43軍軍長:劉效會下轄第70師、暫39師、暫49師),共9個團 第61軍軍長:趙恭下轄第66師、第69師、第72師,共9個團 第30軍軍長:黃橋松下轄第27旅、第30旅、第67旅,共6個團,曾為整編第30師 駐徐州。1945年10月徐州綏靖公署成立,顧祝同為主任,1946年由薛岳接任。1947年3月改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部徐州指揮部,納編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部(原為1945年10月成立的鄭州綏靖公署,1947年3月改為鄭州指揮部),顧祝同為司令。1948年6月改組為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司令劉峙,指揮徐蚌會戰。
1948年淮海戰役時,徐州剿總戰斗序列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驤 參謀長:舒適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適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謀長:董熙
下轄: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第46師(黃宗顏、陳輔汗、郭方萍)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陳德謀、唐化楠)
第32師(龔時英)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余錦源)
第34師(陳漁浦)第122師(熊順義)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第57師(馮寄異)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註:
黃宗顏淵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清泉指揮,邱將其與第46師合並,取消暫便師番號,將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系第五十五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制,僅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制,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佔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內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號,余錦源計劃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第三十九軍(王伯勛)
第103師(曾元三)第147師(張家寶)
第五十四軍(闕漢騫)
第8師(周文韜、施有仁)第198師(張純)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於兆龍)
第141師(甫紹武)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胡長青)
第92師(艾瑗)第99師(楊達)第268師(李慎言)
備註:
一、李延年原委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將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再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扎,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號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滯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
司令:黃百韜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翱
下轄: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第108師(李世鏡)第148師(劉清衵)
第四十四軍(王澤浚)
第150師(趙壁光)第162師(李穠)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第159師(劉紹武、鍾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第44師(劉鶴聲)第63師(盛超)
備註: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部隊: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第74師(李益智)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第119師(劉廣信、張勛亭、劉鐵鈞)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註: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
司令:黃維
副司令:胡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第75師(王靖之)第114師(夏建勛)
第十四軍(熊綏春)
第10師(潘琦)第83師(張用斌)第85師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第49師(何竹本)第118師(尹鍾岳)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
第32師(黃子華)第110師(廖運周)第216師(谷允懷)
備註: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號,而11師有352團番號
第十三兵團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家鈺
副參謀長:周羽皋
部隊: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第170師(楊緒釗)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第166師(肖超吾)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藎宣)
第156師(吳家鈺)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愷)
第39師(韓肇璉)第180師(陳芳芝)
備註: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將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號,沒有什麼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庄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愷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制,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埂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第四十一軍(胡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
備註: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干三)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第132師(過家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
第156師(王清瀚)第156師(孫玉田)
備註:
第二十軍於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西北軍政長官公署
國民政府於1935年11月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在抗戰之前駐地西安,代總司令張學良,後因西安事變與抗戰而撤銷。
抗戰期間原為第八戰區,1946年3月後改為西北行營,以張治中為主任。
1946年10月改為西北行轅。
1948年後改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駐地蘭州,主要戰斗區域為河西、青海以及新疆地區。
長官張治中、胡宗南,後又改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換主任為馬步芳。
指導的最重要戰役為蘭州戰役,以失敗收場,後因酒泉起義而解散。
西北方面部隊又稱隴東部隊,除了胡宗南部隊、寧夏馬家軍(寧馬)之外,以「青海馬家軍」(簡稱青馬)最為重要,也是馬步芳的主力部隊。青馬起家軍隊是100師和騎5師(後來的騎5軍、整騎1師),82軍成立時只含100師和騎8旅。後來青馬大肆擴軍,到西府戰役後,不但82軍增加了兩個步兵師190師、248師,而且還另成立了一個129軍,轄181師(青馬內部稱新編1師)、357師和騎8旅(82軍另有騎14旅)。由於青馬注意調配骨幹部隊和指揮人員,故82軍後來成立的190師、248師、129軍357師和騎14旅戰鬥力均不弱。
騎5軍原來是馬步芳之兄馬步青的軍隊,後馬步芳利用手腕攫為己有。打西路軍時,該軍也是主力(當時叫騎5師)。國民黨政府鎮壓新疆三區革命時,讓馬步芳派兵,後者樂得擴張自己的勢力,命該軍去了新疆,後改為整騎一師。1949年,該師隨陶恃岳起義。該師一個連曾在著名的「北塔山」事件中給蒙古軍隊以重創。
青馬步兵師每師有兩個步兵團(隴東作戰初期,100師有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騎兵團較步兵團人數要少些。一個騎兵團大約2000多人,步兵團3000多人。青馬步兵(至少82軍如此)的每個步兵班都有一匹騾馬馱一個斑的輜重和重武器,連營團更不用說了,因此青馬行軍速度很快,奔襲能力強。
青馬還有許多保安部隊,人們一般印象,國軍的保安團都是不堪一擊的,而青馬的保安團卻大不一樣。青馬的保安團有訓練士兵、補充主力部隊、配合主力作戰的任務。青馬士兵恃勇好殺的作戰意志和作風在保安團就已經養成了。
青馬自抗戰前、共軍「長征」時期就已經不斷與共軍沖突,給予中共李先念、徐向前的西路軍相當嚴重的威脅,在蘭州戰役之前,對共軍幾乎沒有敗績,毛澤東曾親自指示,對於青馬,只有「無條件投降」,沒有「起義」、「收編」。而戰役結束後,投降或被俘的青馬幹部,在離開當戰俘的日子,又曾策動了幾次反共的活動,均被鎮壓。
長官:馬步芳(代)
副總司令:劉任、董其武
寧夏兵團 司令:馬敦靜第128軍 軍長盧忠良下轄256、356師、保安第2師 第11軍 軍長馬清下轄168、189師、保安第4師 蘭賀軍 軍長馬全良下轄257師、保安第3師、騎兵第10師 第81軍 軍長馬惇靖下轄35、294、258師 第82軍 軍長馬繼援下轄100、190、248師 第129軍 軍長馬步鑒下轄357、新編第1師 第120軍 軍長周嘉彬下轄173、245師 第91軍 軍長黃祖勛下轄191、246、231師 第119軍 軍長王治岐下轄244、247師新疆警備司令部 司令陶峙岳下轄整編42、78師、整編騎兵1師、騎兵第4旅、騎兵第9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