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民大革命概況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又稱「大革命」。是1924年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隨後,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經過1925年兩次東征,統一和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恢復和發展了工農運動。所有這些,都為北伐戰爭作了准備。
出兵北伐
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1926年5月,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等作為先頭部隊,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吳佩孚部擊敗而退守湘南衡陽的第八軍唐生智部。7月1日,正是國民政府成立一周年,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確定戰略部署為「先定三湘,規復武漢,進而與我友軍會師,以期統一中國,復興民族。」7月6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廣州成立。7月9日國民革命軍的8個軍約10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各軍軍長為:一軍何應欽,二軍譚延闓,三軍朱培德,四軍李濟深,五軍李福林,六軍程潛,七軍李宗仁,八軍唐生智。此外,還有由8艘軍艦組成的海軍和擁有3架飛機的空軍。共產黨員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別擔任2、3、4、6軍的黨代表。參加北伐軍各級負責工作的共產黨員還有陳毅、陳賡、蔣先雲、張際春、包惠僧、葉挺、周士第等。7月12日至18日,共產黨為了討論黨在北伐戰爭中的方針政策問題,在上海召開了4屆中央第3次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第五次對於時局的主張》,號召全國民眾積極推動和響應北伐,迅速擴大民眾運動,鞏固革命的聯合戰線,推翻國內軍閥與打倒帝國主義。北伐戰爭打擊的對象是占據中國廣大地區、受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西路進攻吳佩孚,四軍七軍和八軍氣勢如虹,8月9日克湘鄉,10日得湘潭,擊敗葉開鑫後,八軍李品仙第三師在11日勝利進入長沙;8月22日,佔領岳州;隨後又攻克汀泗橋、賀勝橋,擊潰吳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漢;9月6日、7日第8軍主力佔領了漢陽、漢口;10月10日,第4軍主力和第8軍一部攻克已被圍困月余的武昌。至此,兩湖戰事,大體結束。「先定三湘,規復武漢」已經實現。共產黨直接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在湖南和湖北戰場一些關鍵性的戰役,如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戰役中英勇搏殺,建立了重大功勛,因此,獨立團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被譽為「鐵軍」,而第7軍則被稱為「鋼軍」。接下來槍口對准了孫傳芳。對於進攻江西的部署是,123軍為右翼,由蔣介石親自指揮(蔣為北伐總司令):二軍由贛南的吉安北進,三軍由萍鄉出高安,一軍一師和六軍為中路,程潛指揮,出修水,武寧,直指德安。七軍為左翼,李宗仁任指揮,沿長江南岸東進,直搗九江孫的司令部。9月6日北伐軍先發制人,攻下萍鄉,控制贛南。19日程潛六軍和一軍王柏齡師乘南昌沒有主力,在市民學生的幫助下,輕易攻入南昌。孫傳芳大部隊迅速反撲,北伐軍無法抵抗,潰不成軍。蔣介石得知南昌情況後,駐進高安,親自指揮南昌方面戰事。10月12日,又幾批北伐部隊入贛,經過近一個月的調兵遣將,北伐各路大軍雲集南潯一線,並於11月1日在南昌,南潯鐵路一帶發動猛烈進攻,7日再得南昌。孫傳芳逃入南京,北伐軍又取江西。經過修整,擴編,北伐軍再成三路,何應欽統領東路,在東路福建戰場,原來留駐粵閩邊境的第1軍兩個師也乘勢向福建發動進攻,於12月4日進占福州。又北上攻入浙江,3月18日,得杭州。北伐軍一路勢如破竹,3月23日攻克南京。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也在蘇聯顧問團和共產黨員劉伯堅、鄧小平等的幫助下,於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師,繞道甘肅東進,參加北伐。北伐軍在不到9個月的時間里,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佔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反動統治。由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以兩湖為中心的全國工農運動亦迅猛發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戰爭。北伐戰爭還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蘇聯政府不僅以大批武器彈葯、軍需物資裝備北伐軍,還派遣了大批軍事幹部擔任顧問,參加作戰指揮。 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的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反革命政變的爆發
革命勢力的猛烈發展,直接威脅到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27年3月,帝國主義借口外國領事和外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命令它們在下關的軍艦對南京市內的北伐軍和市民開炮轟擊,製造了中國軍民死傷2000餘人的南京慘案。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同帝國主義和中國資產階級右翼勾結起來,加緊反革命陰謀活動。4月12日,蔣介石公開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叛變後,4月15日,李濟琛、錢大鈞、古應芬在廣州發動了「四·一五」反革命政變。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加緊反革命活動。6月10日,汪精衛和馮玉祥在鄭州舉行會議,策劃反共。19日,馮玉祥又和蔣介石在徐州會談,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議。這時,中國共產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在黨的領導機關中佔了統治地位,他們放棄革命領導權,壓制工農運動,對國民黨右派反革命活動採取妥協退讓政策,拒絕黨內的一切正確意見,對國民黨不但不加戒備,反而還命令武漢工人糾察隊將武器交給汪精衛的武漢政府。7月15日,汪精衛召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公開宣布與共產黨決裂。隨即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屠殺,還提出了「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網」的血腥口號。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群眾遭到殺害(「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此,蔣汪反革命合流,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第一次國共合作也破裂了。
B. 我國第一次 授予軍銜時 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元帥
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大將
粟裕 、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將
徐立清 肖向榮 張經武 張 震 劉志堅 閻揆要 鍾赤兵 唐天際 譚希林 莫文驊 劉道生 陶 勇 吳法憲 成 鈞 程世才 李天煥 廖漢生 郭化若 唐延傑 張南生 杜義德 王必成 王近山 萬 毅 王 諍 孫 毅 朱 明 王宗槐 蔡順禮 邱會作 張令彬 饒正錫 倪志亮 梁必業 李作鵬 趙啟民 方 強 羅舜初 王秉璋 羅元發 聶風智 曹里懷 周赤萍 邱創成 匡裕民 向仲華 譚家述 李壽軒 崔田民 歐陽毅 冼恆漢 王恩茂 張國華 肖望東 丁秋生 賴 毅 曠任農 林維先 周貫五 劉先勝 劉培善 彭嘉慶 黃火星 劉興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興初 吳克華 畢占雲 陳正湘 彭明治 姚 哲 杜 平 甘渭漢 曾思玉 鄭維山 聶鶴亭 王尚榮 蘇 靜 劉少文 劉西元 孔石泉 袁子欽 傅連璋 韓振紀 李 耀 鄧逸凡 湯 平 余秋里 陳慶先 劉 忠 孫繼先 張 藩 徐斌洲 韋 傑 滕海清 庄 田 劉浩天 楊秀山 周希漢 頓星雲 周仁傑 康志強 方正平 饒守坤 王輝球 常乾坤 曾國華 朱輝照 余立金 吳富善 黃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劉昌毅 韓練成 張賢約 郭 鵬 劉金軒 張達志 賽福鼎 鍾漢華 秦基偉 孔從周 范朝利 譚冠三 李成芳 陳 康 張才千 張翼翔 覃 健 鮑先志 皮定鈞 周志堅 張祖諒 廖容標 劉 飛 梁從學 錢 鈞 張仁初 饒子健 陳仁麒 楊國夫 晏福生 吳瑞林 楊梅生 田維揚 歐陽文 張池明 劉轉連 孔慶德 譚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韓 偉 袁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趙 榕 肖新槐 吳信泉 周玉成 曾澤生 溫玉成 曾紹山 陳先瑞 曠伏兆 李雪三 謝有法 張天雲 盧 勝 黃新庭 吳先恩 阿沛*阿旺晉美 朵噶*彭饒錯傑
中國人民解放軍 少將
解 方 陳 沂 童陸生 詹化雨 劉其人 張 瑞 彭富九 李 信 曹廣化 魏傳統 孫儀之 傅家選 喻縵雲 姜齊賢 錢信忠 賈若喻 王光華 王永浚 曹丹輝 李鍾奇 葉楚屏 王文軒 葉運高 李兆炳 黃 遠 吳 濤 馬文波 陳外歐 劉顯宜 張松平 范子瑜 嚴 俊 戴正華 官乃泉 黃曹龍 閻捷三 殷希彭 曾育生 陳遠波 黃新友 張平凱 吉 合 胡備文 錢 江 陳福初 陳鐵君 王蘭麟 洪 水 劉少卿 周 維 劉紹文 安 東 黃有鳳 李 基 況玉純 游勝華 王兆相 賀盛桂 王興綱 車敏瞧 張遜之 何濟林 潘世徵 羅亦經 徐光華 黎東漢 幸元林 汪東興 周子禎 張文舟 何克希 徐文烈 戴潤生 陶漢章 謝振華 謝立全 林 浩 劉居英 劉有龍 謝 良 雷紹康 羅若遐 方升普 劉永源 王紹南 袁 淵 譚知耕 余克勤 仲曦東 譚佑銘 張駕伍 周志剛 劉子雲 沈啟賢 吳嘉民 李汛山 吳華奪 李開湘 李 治 張書祥 高存信 周世忠 陳海涵 劉清明 方 正 劉 昂 李光輝 鍾明彪 唐 凱 唐 鐸 胡正平 陳金鈺 鄭大林 張崇文 胡定千 曹光琳 李 真 李 毅 郭 奇 張日清 李良漢 鍾發宗 徐其孝 林 遵 胡華居 金忠藩 賀振新 段蘇權 谷文善 薛少卿 漆遠渥 王集成 李中權 張廷發 何廷一 石忠漢 朱虛之 沙 克 黃煒華 楊煥民 吳林煥 何振亞 傅傳作 王德貴 楊尚儒 劉錦平 李世安 粟在山 韋祖珍 裴志耕 劉 放 王平水 李 平 梁達三 陳 欽 謝 斌 高厚良 關盛志 李 豐 鄧東哲 蔡 永 肖 前 方子翼 李長韋 朱雲謙 吳宗先 劉懋功 王雲霖 周 彬 李慶柳 余 非 趙正洪 黃連秋 黃玉昆 張百春 李 勃 陳 浩 羅維道 劉福勝 余 明 李振聲 羅野崗 陳 熙 安志敏 朱火華 劉鶴孔 王學清 曾 征 黃仁庭 黃玉庭 袁學凱 興 中 方 槐 張雍耿 喬信明 謝錫玉 曾克林 易耀彩 鄭國仲 張學思 王政柱 袁也烈 彭德清 趙一萍 張漢丞 馬 龍 曾 生 段德彰 盧仁燦 桂紹彬 雷永通 張 雄 高志榮 馬忠全 蔡長風 肖學林 黃忠誠 劉華清 蘇啟勝 朱 軍 劉中華 梅嘉生 何 輝 謝甫生 吳 西 魏天錄 劉 義 黃忠學 丁世芳 王效明 傅繼澤 張元培 齊 勇 鄧龍翔 邱子明 宋景華 江勇為 胥治中 闕中一 鄧兆祥 羅 斌 蘇 進 陳銳霆 賈 陶 封永順 張貽祥 塗錫道 管松濤 廖成美 王文介 朱 光 廖運周 顏東山 王振祥 羅 通 程世清 林 彬 鄧家泰 宋慶生 王 勝 孫 三 李迎希 徐德操 趙東寰 唐哲明 唐健伯 廖述雲 陳華堂 王智濤 谷景生 張西三 孫超群 林接彪 李赤然 潘壽才 劉秉彥 樊哲祥 蔡愛卿 黃徑琛 張希才 曹傳贊 李 貞 龍福才 劉 鵬 黎化南 孔令甫 何輝燕 閔學勝 張吉厚 朱紹田 袁 光 郭維城 徐 斌 陳 力 鄧少東 查國楨 羅華生 吳 烈 李逸民 熊伯濤 方國華 鄒國厚 盛治華 羅文坊 王明貴 杜國平 陳 波 梁玉振 劉輝山 張廷楨 蔡炳臣 陳伯祿 白壽康 郭炳坤 張希欽 曾 滌 蘇 鰲 楊嘉瑞 程悅長 夏耀堂 王再興 左 齊 李 銓 郭寶珊 史可全 閔鴻友 孫 光 馬爾果甫·伊斯卡果夫 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吳習智 徐國珍 朱聲達 高朗亭 甘祖昌 羅 章 侯世奎 顏金生 張開基 祖農·太也甫夫 曹達諾夫·扎依爾 高維嵩 李建良 牛書申 鍾生溢 孫潤華 李書茂 熊 晃 李書全 曾光明 黃正清 慕生忠 李夫克 黃立清 魯瑞林 金如柏 李文清 王啟明 陳明義 查玉升 何維忠 郭林祥 楊尚高 胡榮貴 王貴德 石新安 范 明 王其梅 陳鶴橋 黎錫福 汪乃貴 熊奎 何光宇 胥光義 張 和 吳榮正 肖新春 余述生 劉振國 盧南樵 孔駿彪 周長庚 周學義 塗則生 金紹山 張 忠 何德慶 崔建功 吳 忠 汪家道 李 覺 張培榮 金世柏 丁榮昌 魯加漢 馬琮璜 何以祥 段煥競 邱 蔚 朱紹清 廖海光 劉 涌 曾如清 廖政國 黎有章 劉永生 李繼開 陳美藻 張震東 常玉清 胡大榮 趙 俊 肖永銀 張秀龍 熊應堂 張至秀 詹大南 陳 宏 姚運良 李水清 周純麟 謝勝坤 龍 潛 歐陽平 李世炎 劉文學 李耀文 湯光恢 謝雲暉 王六生 何志遠 張闖初 符確堅 何柱成 劉毓標 李景瑞 萬振西 劉健挺 程業棠 謝 銳 宋 文 曾旭清 李 元 郭金林 王文模 李輝高 宋獻章 嚴 光 童炎生 唐健如 賀光華 熊兆仁 周文在 李德生 黃朝天 王健青 陳士法 孫端夫 徐體山 鄧仕俊 王誠漢 馬 輝 陳 奇 傅紹甫 李 發 阮賢榜 匡 斌 尤太忠 王 直 秦化龍 楊漢林 資 鳳 羅湘濤 喻新華 張文碧 李曼村 陳德先 汪少川 彭勝標 羅應懷 熊 飛 彭顯倫 張潮夫 王若傑 王義勛 郭卓辛 邱相田 龍飛虎 朱耀華 陳忠梅 李國厚 餘光茂 譚友夫 張新華 張宗勝 熊 挺 張春森 曹思明 周明國 何敬之 姚醒吾 劉賢權 龍書金 韓東山 袁克服 潘振武 賀東生 張廣才 鍾 偉 吳自立 肖元禮 鄧克明 盧紹武 葉長庚 劉子奇 李福澤 雷 震 馬白山 黃一平 余成斌 覃士冕 張國傳 周發田 江燮元 李化民 歐致富 魏 鎮 劉新權 方國安 王全國 葉 明 謝鏜忠 廖冠賢 李丙令 陳 德 陳發洪 王振乾 李儉珠 孫克驥 胡繼成 楊樹根 郭成柱 吳誠忠 王遠芬 田厚儀 羅仁全 祝世鳳 葉健民 李道之 姜茂生 向守志 覃國翰 趙蘭田 王東保 陳文彪 彭龍飛 劉玉堂 張汝光 陳挽瀾 黃榮海 李士才 胡登高 譚文幫 林忠照 鍾文法 陳志彬 張太生 宋維軾 彭清雲 方國南 蘭 橋 魏洪亮 董洪國 傅春早 肖遠久 何能彬 任昌輝 顏德明 楊大易 余品軒 陳宗坤 邱國光
湯 池 高體乾 齊丁根 曾敬煩 丁武選 程儒珍 鄭效峰 鄒善芳 汪洪清 劉興隆 倪南山 卜萬科 羅 雲 黃勝明 江騰蛟 黃德魁 甘思河 潘 峰 傅崇碧 肖思明 葉青山 王奇才 龍道權 帥 榮 裴周玉 黃振棠 李人林 曾 美 石志東 孟慶山 杜文達 索立波 張世珍 成少甫 康健民 張正光 黃作珍 王之平 徐紹華 王耀南 於權伸 鍾元輝 白志文 劉華香 趙文進 彭壽生 劉德海 林 偉 曾 威 劉 彬 方之中 馬衛華 曾保堂 黃光霞 楊植亭 廷 懋 陳宜貴 鍾炳昌 廖鼎琳 劉 昌 翁祥初 肖永正 王英高 范忠祥 蔡長元 鍾輝琨 張英輝 鄭三生 楊根生 曹玉清 曾憲池 盧 克 馬澤迎 楊永松 蘇 魯 陶國清 韓衛民 楊世明 王才貴 孔 飛 李佐玉 王 謙 賀晉年 羅成德 唐子安 江擁輝 張開荊 賀 健 賀慶積 譚友林 吳 岱 邱先通 鍾人仿 劉 何 鄒 衍 張竭誠 鄧 岳 謝正榮 徐國夫 江 文 劉亨雲 宋承志 趙 傑 王良太 王力生 趙承金 伍瑞卿 龍開富 李資平 張濟民 曾祥煌 袁佩爵 李伯秋 曹文彬 李少元 陳美福 張海棠 陳信忠 羅坤山 孫文采 蘇煥清 黃思沛 葉蔭庭 邱會魁 唐青山 羅桂華 王 屏 姚國民 黃惠良 李荊璞 王蘊瑞 黃文明 張明遠 胡炳雲 肖應棠 肖文玖 潘 焱 丁 盛 鍾國楚 陳仿仁 陳雲開 謝 明 李呈瑞 梁仁芥 趙冠英 趙章成 譚善和 徐國賢 楊俊生 吳泳湘 周長勝 肖全福 曾雍雅 宋玉琳 賀大增 李 震 吳保山 何運洪 李致遠 謝福林 丁萊夫 丁先國 董永清 況開田 劉祿長 汪克明 王明坤 張樹芝 張雲龍 陳仁洪 李家益 趙國泰 吳瑞山 歐陽家祥 張萬春 熊作坊 賴春風 蔣克誠 舒 行 廖鼎祥 范陽春 謝家祥 楊中行 張梓楨 彭 盛 嚴慶堤 吳融峰 李彬山 劉 春 余積德 官宗禮 嚴 政 陳茂輝 張秀川 任 榮 唐金龍 吳子傑 游好揚 賴光勛 李木生 徐其海 黎 光 賀吉祥 張步峰 樊學文 汪 易 李布德
(2)黃陂葉福林擴展閱讀:
解放前後,解放軍幹部和全國黨政幹部一樣,較長時間實行供給制,沒有工資,個人的吃穿用由公家全包,經濟情況略有好轉的地區,按照任職情況給予數量微薄的津貼,以補零用。直到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地方和軍隊幹部,才根據每個人參加革命工作的年限、歷史貢獻、所任職務等綜合因素,評定了級別,幹部按級別享受工資津貼和其他物質待遇。
解放軍設置的級別,為了區別於國家機關行政幹部和其他專業技術人員的級別,稱之為「軍隊級別」。「軍隊級別」是1952年3月正式評定的,全軍從毛澤東的軍委主席級到戰士級,共設置了十一等二十四級: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一等一級);大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級(二等一級),軍委委員級(二等二級);正、副、准兵團級(三等一、二、三級);正、副、准軍級(四等一、二、三級);正、副、准師級(五等一、二、三級);正、副、准團級(六等一、二、三級);正、副營級(七等一、二級);正、副連級(八等一、二級);正、副排級(九等一、二級);正、副班級(十等一、二級);戰士級(十一等)。
參考資料:網路--軍銜軍銜授予
C. 湖北黃陂太公潭張姓屬哪一分支,字輩怎麼排的
由來: 張姓人口約為7800萬,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一,是當今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傳說。古書上記載黃帝的孫子揮創制出弓箭,這在當時對社會確實有很大貢獻,因此被賜姓張。張姓還有一支形成於春秋時期,是以祖輩的名字中的字作為姓的,韓國的開國者解張,字張侯,他的子孫以張為姓,這一支張姓主要在今河南省境內。此外,居住在雲南的南蠻酋長於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張,此後其子孫便以張為姓。據《三國志》記載,張遼原本姓聶,後改為張姓,世代居住在許昌,成為大姓。晉代有中原張姓遷至福建,唐朝年間,張姓人氏又隨陳政、王潮等人居入福建,此後河南光州張姓遷往廣東,從清初開始,廣東、福建的張姓又遷入台灣,從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張姓以北方人居多,主要是漢族。張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支脈眾多,在全國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張姓自古為英才輩出的姓氏。如戰國時有政治家魏國人張儀;西漢最著名的張姓人物是張良和張騫;東漢也有兩個最傑出的張姓人物-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和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東漢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道派,被稱「張天師」,張角、張梁、張寶創立太平道起義,稱為「黃巾軍」,張修、張魯創立天師道;三國時大將張飛,張遼;西晉文學家張華;南北朝時期,農民起義領袖張鳳,畫家張僧繇(you);唐朝張說、張九齡又是宰相,又是文學家,名將張巡,書法家張旭,小說家張讀,詩人張若虛、張繼、張志和;五代時農民起義首領張遇賢;北宋有農民起義領袖張余、張海;南宋大將張憲、張俊;元代有大將張弘范;明代政治家張居正,畫家張路,醫學家張景岳,著名道士張三豐,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清代有「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捻軍首領張宗禹,洋務派首領張之洞,北洋軍閥張作霖,張敬堯,張宗昌等。 海外張姓華人傑出代表有林肯大學校長張道行,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宇航員張福林,華盛頓世界銀行總會計師張展成,遺傳生物學家張覺明,著名畫家張玉良、張融,航空與太空總署宇宙航空高級總工程師張雲樵,香港十大富翁之一張榮發等等。
姓氏起源:
關於張氏的姓氏來源說法為下:--少昊子揮造弓箭,姓源啟自黃帝賜
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家乘譜牒
河北:南皮張氏東門家譜不分卷、南皮張氏族譜、南皮張氏西門家譜、張氏族譜不分卷、南皮張氏四門弟十八支家譜。
山西: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宗陽張氏家譜四卷、定陽張氏家譜四卷。
遼寧:廣寧張氏家譜不分卷、順天張氏家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
海:申浦張氏宗譜六卷、奉賢張氏家譜六卷首一卷、雲間張氏家譜一卷、雲間張氏家譜續卷一卷、南塘張氏族譜八卷。
江蘇:張氏宗譜十卷、銅山張氏家傳、張氏族譜二卷、張氏家譜六卷、淮陰張氏宗譜九卷。
浙江:清河張氏支譜不分卷、張氏家譜一卷、甬上張氏宗譜、清河張氏宗譜二十二卷。
聚集地:
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張氏在台灣僅次於陳、林、黃三姓,是第四大姓。台灣的張氏來自福建和廣東。台灣張姓曾分金坡派、板橋派等多種。主要居往在彰化、台北、台南、南投等地,彰化有數為佔全台人數的六分之一。與大陸張姓一樣,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得姓較早,源遠流長;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國,到處都有張氏族人在;三是人才輩出,數不勝數,從古至今,歷代皆有張氏的傑出人物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力量。第一個入台開基的張氏先人是張佑,來自廣東梅豐。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鑒""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岳"、"敬誼"、"源流"等。
D. 武漢市第七建築勞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葉福林
成立日期:2004-06-10
注冊資本:2180萬元人民幣
所屬地區:湖版北省
統一社會信用權代碼:914201167680550764
經營狀態:存續(在營、開業、在冊)
所屬行業:建築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人員規模:100-500人
企業地址:武漢市黃陂區蔡榨街162號
經營范圍:建築勞務分包。
E. 中國名將!
編輯本段新中國開國功臣,以及授銜十大元帥,十大將軍
1955年第一次授銜
創業艱難百戰多,中國革命的勝利,經歷了艱難曲折的歷程。從南昌起義的隆隆炮聲到新中國成立的閱兵大典,在人民軍隊輝煌歷史的燦爛星河中,爍爍生輝的是將帥們肩頭那耀眼奪目的金星與銀星,印證著共和國艱難卓絕,轉危為安,從勝利走向輝煌的歷史。當他們揮師入關過長江跨海峽,當他們遙望軍旗插上南京總統府,當他們舉手敬禮注視著一隊隊列兵邁著矯健步伐通過天安門,他們作為軍人的榮譽和自豪到達了光輝的頂點。他們為建設新中國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建立了不朽功勛。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向著21世紀堅實邁進的時候,無疑,那些當年橫戈馬上,為新中國奠基的老將老帥們健在者逐漸減少,這越發顯得他們的珍貴。
在此,向所有的將軍們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真誠祝願所有還健在的將軍們身體健康!
中國名將風采
1-10名按十大元帥原排名
11-20名按十大將軍原排名
20-50精選了57上將中的30名
1955年中國將帥授銜總名單——
元帥十名:
1 朱德: 四川儀隴人〈1886——1976〉
2 彭德懷:湖南湘潭人〈1898——1974〉
3 林彪: 湖北黃岡人〈1907——1971〉
4 劉伯承:四川開縣人(今重慶開縣)〈1892——1986〉
5 賀龍: 湖南桑植人〈1896——1969〉
6 陳毅: 四川樂至人〈1901——1972〉
7 羅榮桓:湖南衡山人〈1902——1963〉
8 徐向前:山西五台人〈1901——1990〉
9 聶榮臻:四川江津人(今重慶江津)〈1899——1992〉
10葉劍英:廣東梅縣人〈1897——1986〉
大將10名:
1 粟裕: 湖南會同人 侗族〈1907-1984〉
2 徐海東:湖北黃陂人 〈1900——1970〉
3 黃克誠:湖南永興人 〈1902——1986〉
4 陳賡: 湖南湘鄉人 〈1903——1961〉
5 譚政: 湖南湘鄉人 〈1906——1988〉
6 蕭勁光:湖南長沙人 〈1903——1989〉
7 羅瑞卿:四川南充人 〈1906——1978〉
8 張雲逸:海南文昌人 〈1892——1974〉
9 王樹聲:湖北麻城人 〈1905——1974〉
10許光達:湖南長沙人 〈1908——1969〉
1955年授大將軍銜的10人中:
王樹聲、許光達定為正兵團級。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為1952年評級時的軍委委員級。
1955年授上將軍銜有57人 :具體名單如下(上將軍銜授予標准,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正兵團級幹部,也有副兵團級和1名准兵團級幹部):
正兵團級上將33人:
蕭 克〈湖南嘉禾人〉 張宗遜〈陝西渭南人〉 王 震 〈湖南瀏陽人〉
許世友〈河南新縣人(原屬湖北麻城) 鄧 華〈湖南郴縣人〉 楊成武 〈福建長玎人〉
傅 鍾 〈四川敘永人〉蕭 華〈江西興國人〉 甘泗琪 〈湖南寧鄉人〉
宋任窮〈湖南瀏陽人〉 賴傳珠〈江西贛縣人〉 王宏坤 〈湖北麻城人〉
蘇振華〈湖南平江人〉 劉亞樓〈福建武平人〉 陳錫聯 〈湖北紅安人〉
陳士榘〈湖北荊門人〉 宋時輪〈湖南醴陵人〉 葉 飛 〈福建南安人〉
楊得志〈湖南醴陵人〉 黃永勝〈湖北咸寧人〉 謝富治 〈湖北紅安人〉 楊 勇 〈湖南瀏陽人〉 李 達〈陝西眉縣人〉 周士第 〈海南瓊海人〉
韋國清〈廣西東蘭人〉 朱良才〈湖南汝城人〉 王新亭〈湖北孝感人〉 周 桓 〈遼寧東港人〉 李志民〈湖南瀏陽人〉 趙爾陸〈山西原平人〉
董其武〈山西河津人〉 陶峙岳〈湖南寧鄉人〉 陳明仁 〈湖南醴陵人〉
副兵團級上將19人:
李克農 〈安徽巢湖人〉 彭紹輝〈湖南湘潭人〉張愛萍〈四川達縣人〉
韓先楚 〈湖北紅安人〉 李 濤〈湖南汝城人〉傅秋濤〈湖南平江人〉
王 平 〈湖北陽新人〉 呂正操〈遼寧海城人〉洪學智〈安徽金寨人〉
郭天民 〈湖北紅安人〉 周純全〈湖北紅安人〉楊至成〈貴州三穗人〉
陳再道 〈湖北麻城人〉 陳奇涵〈江西興國人〉劉 震 〈湖北孝感人〉
陳伯鈞 〈四川達縣人〉 鍾期光〈湖南平江人〉唐 亮 〈湖南濟陽人〉
李天佑 〈廣西臨桂人〉
准兵團級上將1人:
賀炳炎〈湖北松滋人〉
未評軍隊級別而授上將的為2人:
烏蘭夫〈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閻紅彥〈陝西子長人〉
1956-1958年授上將2人:
王建安(1956)〈湖北紅安人〉 李聚奎(1958)〈湖南安化人〉
1955年授中將軍銜177人 :具體名單如下(中將軍銜的授予標准,主要是1952年評定的副兵團級和准兵團級幹部,實際有1名為正兵團級幹部和一部分戰功顯赫的正軍級幹部):
正兵團級中將1人:
徐立清〈安徽金寨人〉(主動申請降銜)〈總幹部部副部長〉
副兵團級中將22人:
肖向榮 張經武 張 震 劉志堅 閻揆要 鍾赤兵
唐天際 譚希林 莫文驊 劉道生 陶 勇 吳法憲
成 鈞 程世才 李天煥 廖漢生 郭化若 唐延傑
張南生 杜義德 王必成 王近山
准兵團級中將55人:
萬 毅 王 諍 孫 毅 甘渭漢 朱 明 王宗槐
蔡順禮 邱會作 張令彬 饒正錫 倪志亮 梁必業
李作鵬 趙啟民 方 強 羅舜初 王秉璋 羅元發
聶風智 曹里懷 周赤萍 邱創成 匡裕民 向仲華
譚家述 李壽軒 崔田民 歐陽毅 冼恆漢 王恩茂
張國華 肖望東 丁秋生 賴 毅 曠任農 林維先
周貫五 劉先勝 劉培善 彭嘉慶 黃火星 劉興元
文年生 詹才芳 梁興初 吳克華 畢占雲 陳正湘
彭明治 姚 喆 杜 平 曾思玉 鄭維山 聶鶴亭
賀 誠
正軍級中將99人:
王尚榮 蘇 靜 劉少文 劉西元 孔石泉 袁子欽
傅連璋 韓振紀 李 耀 鄧逸凡 湯 平 余秋里
陳慶先 劉 忠 孫繼先 張 藩 徐斌洲 韋 傑
滕海清 庄 田 劉浩天 楊秀山 周希漢 頓星雲
周仁傑 康志強 方正平 饒守坤 王輝球 常乾坤
曾國華 朱輝照 余立金 吳富善 黃志勇 胡奇才
周 彪 彭 林 劉昌毅 韓練成 張賢約 郭 鵬
劉金軒 張達志 賽福鼎艾則孜 秦基偉 孔從周
范朝利 譚冠三 阿沛阿旺晉美 李成芳 吳先恩
陳 康 張才千 張翼翔 覃 健 鮑先志 皮定鈞
周志堅 張祖諒 廖容標 劉 飛 梁從學 錢 鈞
張仁初 饒子健 陳仁麒 楊國夫 晏福生 吳瑞林
楊梅生 田維揚 歐陽文 張池明 劉轉連 孔慶德
譚甫仁 何德全 徐深吉 韓 偉 袁昇平 王道邦
王紫峰 趙 榕 肖新槐 吳信泉 周玉成 曾澤生
溫玉成 曾紹山 陳先瑞 曠伏兆 李雪三 謝有法
張天雲 盧 勝 黃新廷 朵噶 彭錯饒傑
1955-1958年授中將2名:
聶鶴亭(1956)、賀 誠(1958)
1955年授少將802人: 具體名單如下(少將軍銜的授予標准主要應是1952年評定的副軍級和准軍級幹部,但實際上有1名副兵團級幹部,3名准兵團級幹部,673名軍級幹部和125名資歷較深且戰功卓著的正師級幹部):
副兵團級少將1人:
賀晉年(第4野戰軍15兵團副司令員)
准兵團級少將3人:
解 方 袁也烈 段蘇權
正、副、准軍級少將673人(大部獲一級解放勛章):
林 浩 李迎希 金如柏 張希欽 張文舟 王蘊瑞 王政柱 潘 焱 李中權 蘇 進
張廣才 劉永生 廖海光 何以祥 吳世安 王集成 漆遠渥 谷景生 張學思 張明遠
陳 沂 劉其人 魏傳統 李 信 陳銳霆 鍾 偉 朱紹清 李文清 陳美藻 陳華堂
曹廣化 范子瑜 黃振棠 邱 蔚 胡炳雲 張平凱 李夫克 王光華 徐文烈 徐德操
龍書金 何克希 段煥競 高體乾 陶漢章 魯瑞林 蕭文玖 帥 榮 蕭全夫 鄧家泰
黃文明 梁仁芥 韓東山 王智濤 謝振華 傅崇碧 郭炳坤 鄧少東 賀東升 桂紹彬
王振乾 杜文達 郭林祥 李耀文 李人林 曾 滌 封永順 塗錫道 查國楨 何維忠
谷廣善 徐國珍 常玉清 閻捷三 康健民 彭德清 高朗亭 楊嘉瑞 張世珍 李世安
鍾國楚 覃士冕 喻縵雲 傅傳作 傅家選 張廷發 段德彰 張 雄 曾 生 曾克忠
唐子安 劉居英 何輝燕 劉華哲 劉有光 劉華香 舒 行 左 齊 戴潤生 童陸生
李呈瑞 曾 美 曾如清 張西三 肖應棠 裴周玉 林接彪 王啟明 丁 盛 趙 傑
劉 岱 謝 明 江擁輝 劉秉彥 曹傳贊 王紹南 譚善和 高體乾 高存信 孫超群
謝 良 劉文學 謝雲暉 謝立全 謝勝坤 謝福林 謝鏜忠 謝家祥 賴春風 詹化雨
廖政國 廖冠賢 熊伯濤 盛志華 黎化南 黎有章 梅嘉生 顏金生 戴文彬 戴正華
方升普 楊煥民 劉永源 李 震 唐 凱 吳保山 袁 淵 張駕伍 張崇文 劉子雲
楊樹根 何廷一 張漢丞 薛少卿 石忠漢 朱虛之 沙 克 莫煒華 王德貴 楊尚高
楊尚儒 粟再山 韋祖珍 裴志耕 黃新友 石志本 謝 斌 甘思和 高厚良 劉 豐
蕭 前 蕭永銀 余 非 易耀彩 黃立清 黃曹龍 趙一萍 馬 龍 盧仁燦 鄭國仲
劉華清 王永浚 張元培 余述生 高志榮 謝甫生 魏天祿 劉 義 丁世方 何 政
唐 鐸 宋獻璋 李傑然 查玉升 楊尚高 胡榮貴 王貴德 陳鶴橋 張銍秀 張秀龍
詹大南 潘振武 陳 宏 周純麟 葉楚屏 魏 鎮 龍 潛 湯光恢 王六生 何志遠
張闖初 符確堅 劉毓標 李輝高 趙冠英 童炎生 周文在 唐金龍 彭壽生 李德生
秦化龍 彭顯倫 蕭元禮 劉子奇 李丙令 郭維城 陳 德 陳發洪 胡繼成 林 遵
林忠照 王東保 邱國光 蕭思明 黃忠學 黃作珍 徐紹華 王耀南 於權伸 劉 何
劉華香 劉 彬 劉 昌 陳明義 張開荊 賀 健 譚友林 吳 烈 鍾人仿 鄒 衍
張竭誠 鄧 岳 宋承志 王良太 張濟民 袁佩爵 李伯秋 曹德連 賈 陶 周 維
陳仿仁 陳雲開 趙章成 徐國賢 陳茂輝 雷 震 丁先國 丁萊夫 馬 輝 張春森
馬衛華 馬文波 馬白山 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 馬忠全 馬冠三 丁世芳 王 直
王力生 王義勛 王之平 王雲霖 王鳳梧 王文介 王文軒 王文模 王平水 王蘭麟
王再興 王全國 王兆相 王興綱 王遠芬 王英高 王若傑 王奇才 王其梅 王誠漢
王建青 王振祥 王效明 車敏瞧 牛書申 方之中 方子翼 方國華 方國安 鄧東哲
鄧仕俊 鄧兆祥 鄧克明 孔令甫 孔駿彪 石 瑛 石新安 左 愛 龍開富 龍道權
龍福才 葉長賡 葉 明 葉 超 葉運高 盧紹武 盧南樵 田厚義 史可全 吉 合
成少甫 匡 斌 廷 懋 朱 軍 朱雲謙 朱聲達 伍瑞卿 仲曦東 汪東興 任 榮
任昌輝 劉 放 劉 春 劉少卿 劉中華 劉玉堂 袁克服 劉享雲 劉毓標 劉賢權
劉國柱 劉紹文 劉顯宜 劉振國 劉健挺 劉清明 劉祿長 劉新權 劉福勝 劉錦平
劉德海 劉懋功 江 文 江勇為 江燮元 關盛志 阮賢榜 買買提;伊敏諾夫 孫 光
孫儀之 姜齊賢 錢信忠 葉青山 張汝光 殷希彭 游勝華 宮乃泉 孫端夫 楊中行
楊漢林 楊俊生 蘇 鰲 蘇啟勝 蘇煥清 李 元 李 平 李 發 李貞(女) 李 治
李 勃 李 基 李 銓 李士才 李開湘 李 覺 李化民 李長暐 李文一 李少元
李水清 李世炎 李光輝 李兆炳 李慶柳 李汛山 李建良 李荊山 李鍾奇 李儉珠
李致遠 李家益 李資平 李繼開 李曼村 李福澤 李道之 嚴 光 嚴 政 嚴 俊
嚴慶堤 吳 西 吳 濤 吳習智 吳華奪 吳自立 吳林煥 吳宗先 吳誠忠 吳瑞山
吳嘉民 吳融峰 何 輝 何濟林 何光宇 何運洪 何志遠 何振亞 何能彬 何敬之
鄒子明 鄒先通 鄒相田 余 明 余成斌 余克勤 余洪遠 況開田 況玉純 汪乃貴
汪克明 宋 文 宋玉琳 宋慶生 宋景華
F. 祁東縣有哪些鎮哪個經濟好適做雜生意。
洪橋鎮轄:大橋、城西、武聖、車站北路、上正街、四方井、廟山街、新街、麻竹皂、南山、顏家坪、石門、太陽升13個居委會;朱福、杉木、祁豐、新豐、蘭芝塘、廖家、柞陂、燕子岩、溫泉、青桐、青山、喬木、綠野、黎阿塘、水平、石峰、新洲、鳳形、橋洞、巒山、百花、張家、橋亭、何家、盤古、大竹、福廣、洪豐、曙光、樟樹、曹西、三聖、趙平、淺塘、黃土鋪、朱家、漁陂、江橋、賀家沖、盤龍、長春、高城、竹豐、白雲、上馬、波豐、井塘、群豐、松木、益城、梅塘、馬頭、蘆竹、魯山、聯壠、花木、林源、林場58個村委會。
白鶴鋪鎮轄:白鶴、磚沖、東富、四海、百家、桃紅、燎原、排基、荷花、帆豐、金雞、黃龍、前豐、沅山、泉塘、高基、華豐、羅雲、鞏固、群力、祖灣、秀豐、皮橋、唐家、金塘、掛青、伍排、排山、高園、元壙、金星、花塘、太和、鳴鹿、明星、聯城、栗塘37個村委會。
金橋鎮轄:黃土嶺、新市2個居委會;新屋嶺、龍溪、映月、黃橋、竹葉、會皂、朝陽、深柳、銀盤、九塘、富子、馬橋、深田、雲豐、天堂、清塘、路陂、新橋、黎明、月坪、梘橋、龍門、長壽、柿中、平山、勝利、分水、沙沖、黃吉、金竹、福壽、油子、豐仁、許家、楠木、長嶺、官山、獅峰、曾家、深山、下鋪、宮夏、金橋43個村委會。
鳥江鎮轄:新市居委會;文沖、大池、湘屏、坳頭、一心、齊心、山東、梨沖、龍坪、新家、皋陶、凈域、黃沙、新華、法華、土橋、陽光、四房、皮塘、斗塘、沖嶺、中心、丁字、譚阿、大江、頭發、成功、衛家28個村委會。
糧市鎮轄:糧船埠居委會;梅子、石橋山、劉丫、赤松亭、大益、寶塔、民主、槽馬、廣積、安家、甘棠、高沖、樟樹嶺、木子、石埠、灌塘、楓沖、西木、茶塘、藕塘、譚家、糧市、召家、九司、黃金25個村委會。
河洲鎮轄:楊家台、河街2個居委會;河洲、定山、屯豐、大子塘、三友、毛家堰、上升、金錢、四耳、左家、上月、新鋪、三元、新開、蓮花庵、陶金、勤家、公館、下嶺、長豐、石獅塘、三湖、草塘、海歐、銀燕、德才、上豐、務勝、江橋灣、新屋嶺、禮堂、新灣、樟木、銀豐、落排洲、市門、黃沖、新沖38個村委會。
歸陽鎮轄:太平街、司前街、小河街3個居委會;前進、茅坪洲、蘇家、雙河、新光、羅福、財宏、李屋、屯興、青堰、湘江、長江、清塘、紅光、幸福、大吉、青鋒、戰勝、潘家、碧塘、福羅、富塘、印塘、羊山、三沖、滿足、宜壽、茶山、旺沖、茶園、兩頭、湖石、孝友、志木、劉英、西塘、彩子、廖阿、上荊、七碗、油木、三房、客談、勝家橋44個村委會。
過水坪鎮轄:延吉街、圩廠街2個居委會;過水坪、雙榆、鐵坑、蝦塘、百壽、三星、望崗、老福、矮井、達沖、葉塘、百吉、樟樹、陽明、洞口、柳塘、向山、老耆、會塘、年塘、上湖、芙蓉、白馬、洋回、過路、烏石頭、福洋、日輝、金龍、板塘、新屋橋、蔣家、姊妹嶺、雙九、延山、大泉、牙泉、龍泉、大集、青龍、李灣、鵝井、岩河町、福綠山、四喜、段河、下馬橋、顏家、三峰、遠景、黃馬塘、大福52個村委會。
雙橋鎮轄:雙上、雙下2個居委會;雙橋、白馬、公泉、何家、會河、馬鞍橋、江南、凍頭、石子塘、秧塘、哨町、青林、洪塘、鉤蘭、栗山、永慶、月塘、金盆、塘巷、模氣、界頭、油塘、馬埠、紅專、中山、同樂、厚南、大雲、坪頭、高橋、建興、洋湖、鳥塘、竹山、黃球、蘭古、楓樹、林星、下里橋、湖塘、廟山、夫板、七星、新紅、丁塘、東升46個村委會。
靈官鎮轄:上馬、大坪2個居委會;靈官、傅家、雙玉、高興、長玉、桃源、石榴、柘木、大崇、關豐、福利、福星、茶山、宏發、包聖、雙發、五星、大同、柴塘、南山、大興、騎龍、毛橋、金竹塘、新安、熊羆嶺、文吉、球樹、崇高、東園、煙竹塘、棗園32個村委會。
風石堰鎮轄:正街、柿灣2個居委會;風石堰、廟灣、杉鋪、曾家、呂家、永和、蓮花、四塘、大高、雄飛、仙神井、陡嶺、楊柳、道頭、城樓、大坪、讀書、上坪、紫沖、晏家、將軍、雲華、曹家、中華山、龍灣、毛坪、易家橋、黎照、畢花、畫眉、合心、先鋒、沙井、和平、新鋪子、鄧公、觀音坪、松山、推車、田家、花屋、官福、青沖、元木、山溪45個村委會。
白地市鎮轄:車站街、嘹望街、上遊街3個居委會;徐家、松林、七寶山、油草塘、東風、禾沖、茶葉塘、柏松亭、雙泉井、大沖、茶亭、鐵鋪、元里坪、七丫町、雙峰、烏山沖、蒼江橋、流泉町、元木沖、上岸塘、灌渡、毛田灣、楊柳嶺、萬福嶺、東方紅、岔塘口、楊家堰、盤塘、六角井、花竹、小河塘、鳧鴨塘、燕子窩、瑤塘、楓樹山、雙鳳、栗山、珍珠塘、洪塘、鐵塘、玉峰山、石灣、錦華、香花塘、坪和塘、彭家灣、石頭山、老白地、灣龍町49個村委會。
黃土鋪鎮轄:馬路街、福星街2個居委會;五龍、留余、日升、中心、秋塘、上升、軍民、萬福、永興、雙合、廟嶺、泉溪、戈馬、塘山村、文茂、大榮、五四、大正、四馬、株木、華門、壽嶺、楠木沖、炳溪、上福沖、馬安、明星塘、三星、同心、新民、花橋、大馬、高椅、衛星、七姓、堰頭、准提37個村委會。
石亭子鎮轄:太平、五一、羅江、銀星、楓塘、富友、周塘、松山嶺、徐丫塘、泉塘、谷陂塘、寶豐、馬家、石家、雲台、楊梅、尚義、秋壙、新高橋、石堰、治塘、三壙、長安、草魚、梅塘、新中、洪塘坪27個村委會。
官家嘴鎮轄:金紅、清聯、上街、下街4個居委會;官家嘴、茂豐、日升、永年、長源、白溪、黃茆、永忠、懷遠、珍珠、耙頭、爐後、馬止、大源、陽岩沖、莊稼、泉陂、竹山街、社沖、陳家沖、雷阿塘、石龍、泉井、楓木沖、煙草坪、竹塘、大興塘、草源、爐邊山、橫沖、三角、白沙、茶山沖、山塘沖、清水、蘭田36個村委會。
步雲橋鎮轄:岩門、橋西街2個居委會;水口、堆積、擇善、鳥塘、橋頭山、岩前、新和、毛坪町、勝田、白臘、田心、畔芹、清泉、花山、宴遊亭、老巡司、梅下、松山亭、譚家坳、高也塘、銀州市、梁家灣、油落井、戽塘、澗山、大陂頭、三官、石扶、湖口橋、包角亭、大鋪、攸陂、竹山院、水竹塘、魚子塘、油絲塘、畔塘、三角田、隘兵、路坪、田壙、雷公、演塘、鰲魚、坪塘、觀音、黃龍江、西灣、塘頭、大禾、新屋、紅騰、金龍岩、朝日、坪上、鳳儀、橋江、大村坪、候書、趙公塘、半山橋、志沖、黃竹嶺、瓦子坪、四角壙、岳塘、天門山、秋山沖、油塘69個村委會。
磚塘鎮轄:煙河嶺、長灘橋、袁家嶺、漆塘、江溪口、太平橋、成家嶺、湖塘、長壩塘、車元、東村、雙江、對塘、曾家塘、先鋒坳、魯家橋、歐陽、青雲、秧塘排、百歲門、渡頭橋、擔干山、丁罡山、謝家沖、紅日山、狹口、龍豐、水溪橋、包聖殿、白合橋、黃丫橋、路亭嶺、羊角壙、馬坪山、石山堰、鳳坪、候塘37個村委會。
蔣家橋鎮轄:老街、新街2個居委會;祖山灣、官塘、新開鋪、簪嶺坳、太乙塘、石子塘、籮塘、蓮花寺、天河、擋水塘、天元、兩百斗、三角塘、葉家、胡坪坳、路止沖、樟木塘、巷子口、新陂江、翻身塘、離頭坪、栗山灣、新江、臘元、蔣家橋、水堆、龍鶴、中和、余慶、黃木、沙子塘、梨樹、西子、井塘、東沖、小坪36個村委會。
太和堂鎮轄:正街、凹灣街2個居委會;太和堂、良村、黃泥橋、丁町、少年、紫雲橋、陳家坪、羅興、吊樓、江合、蒼溪、黃陂橋、尹家排、劉家排、上游、鳳形山、園珠山、琴塘沖、三塘廟、樂家、迎先、白溪嶺、壽福山、馬頸坳、新王家、把關口、大房頭、江邊、司後頭、黃馬、新書房、牛子廟、張家排、柿山排、大路邊、文明、半山、節孝、溝龍、黃棚、大塘沖、西湖、江口、小桃、大坪山、燕子、包山、紅日、砂坪、天興、肥塘沖、中和堂、向陽、杉木橋、甘家坳、文珠山、清公祠、五里堆、文橋、豹子岩、石梅沖、灣頭、躍子、大桃、姜叉嶺65個村委會。
馬杜橋鄉轄:羅江、司公園、石橋頭、回龍、七星嶺、橋頭、小山、回水、淡家橋、高峰、廟沖、西沖、無底、光明、老屋壙、兩頭塘、白沅、潛龍、樂園、福星20個村委會。
鳳歧坪鄉轄:鳳歧坪、廟安、龍塘、菜山沖、光祖堂、靈官廟、鎖石、葯場、天獅廟、矛亭子、漆家沖、黃泥塘、韭菜坪13個村委會。
城連圩鄉轄:城連墟、蘆毛塘、香花庵、柏樹灣、楊梅沖、曹家祠、界排、柏山排、幸福罐、棉竹山、茶園沖、十八弓、王定堂、石板鋪、車塘觀、黃栗山、桐梓塘、錫坪灣、司馬塘、龍家亭、船埠頭、樂芳、油榨坪、福林山24個村委會。
四明山鄉轄:四明山、雙江、白水源、板橋、大塘、李家、長樂7個村委會。
G. 中共 抗日 烈士 名單 在哪
一、 八路軍:114名
1、王平陸 1902-1938 冀東抗日聯軍1支隊司令員兼政委 .冀熱邊區特委書記 1937年12月30日在熱河省青河沿戰斗中負重傷,1938年1月1日犧牲
2、陳錦秀 1912-1938 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 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作戰犧牲
3、理琦 1908-1938 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委員會主席 1938年2月13日在山東省牟平縣雷神廟作戰犧牲
4、劉禮年 1909-1938 八路軍120師359旅717團政委 1938年3月31日在山西省寧武縣石湖河作戰犧牲
5、陸省三 1915-1938 八路軍魯東游擊第7支隊政委兼.魯東地區工委書記 1938年4月在山東省昌邑縣瓦城村被敵殺害
6、葉成煥 1913-1938 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團長 1938年4月16日在山西省武鄉縣長樂村戰斗中犧牲
7、王育民 1914-1938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津浦支隊政委 1938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南宮縣被敵殺害
8、劉連科 1917-1938 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1938年8月在河北省薊縣潮白河戰斗中犧牲
9、秦進樂 1909-1938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 1938年9月23日在山西省遼縣作戰犧牲
10、陳宇環 1896-1938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1938年9月與河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1、張襄國 1911-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易縣游擊支隊支隊長兼政委 1938年9月於北平市北西野山坡戰斗中犧牲
12、洪麟閣 1902-1938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1路總指揮 1938年10月在河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3、韓明柱 1913-1938 八路軍魯東游擊第8支隊副司令員 1938年10月8日在山東省長山縣西蒙家莊戰斗中犧牲
14、金道松 1911-1938 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副司令員 1938年11月21日在日軍空襲延安時犧牲
15、楊靖遠 1902-1938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1938年12月14日在河北省鹽山縣犧牲
16、宣俠父 1898-1938 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 1938年於陝西西安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17、那恕 1915-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1支隊政治委員 1938年於河北省淶水縣作戰犧牲
18、楊萬林 1911-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1師參謀長 1938年於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村戰斗中犧牲
19、溫健公 1908-1938 河北抗日民軍政治部主任兼總秘書長 1938年12月26日在敵機空襲中犧牲
20、黃政 1908-1938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4支隊副支隊長 1938年在綏遠省陶林縣章旦溝戰斗中犧牲
21、李劍卜 1914-1939 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2支隊參謀長 1939年2月在河北省霸縣新鎮被敵殺害
22、鄧永耀 1913-1939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日在河北省武邑縣徐沙村戰斗中犧牲
23、陳生慶 1912-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司令員 193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斗中犧牲
24、鮑輝 1904-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0日在山東省博山縣遇害
25、高唏 1913-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政治委員 1939年3月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斗中犧牲
26、蔣洪高 1909-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九龍支隊支隊長 1939年3月在河北省定縣長庄戰斗中犧牲
27、蘇蘇 1914-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第1支隊參謀長 1939年6月與河北省遷安縣大峪戰斗中犧牲
28、馬耀南 1902-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3支隊司令員 1939年7月22日在山東省垣台縣牛王莊戰斗中犧牲
29、黃勝斌 1912-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政委 1939年於河北省獲鹿縣作戰犧牲
30、魏大光 1911-1939 八路軍120師獨立2旅旅長 1939年8月在河北省永清縣大寧口村乘船時與日軍汽艇遭遇,在激戰中犧牲
31、郭征 1915-1939 八路軍120師獨立1旅參謀長 1939年9月28日在河北省靈壽縣陳庄戰斗中犧牲
32、王銘森 ?-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1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11月15日在山西省應縣馬牙寺作戰犧牲
33、胡一新 1913-1939八路軍雁北6支隊政委 1939年11月於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作戰負傷後犧牲
34、余化臣 1908-1939 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1939年於河北省豐潤縣城關作戰犧牲
35、段世曾 1904-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2師師長 1939年於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戰斗中犧牲
36、董少白 1912-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12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犧牲於山東省費縣
37、楊鐵成 1914-1939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犧牲於河北省霸縣
38、牟光義 1901-1939 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 1939年12月12日在山東省掖縣河南村與掃盪的日軍遭遇,被捕後犧牲
第二部分 1940年1月-1941年12月
39. 曹志尚1902-1940 八路軍魯西軍區汶鄆鉅嘉游擊支隊副支隊長 1940年2月於山東省嘉祥縣響水口戰斗中犧牲
40. 閻祖皋 1914-1940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參謀長 1940年3月9日於河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1. 姜林 1918-1940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9日於河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2. 彭德大 1914-1940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12日在綏遠省武川縣後堖包戰斗中犧牲
43. 冷赤齋 1915-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1940年春於河北省滏陽河西地區遇害
44. 馬玉堂 1910-1940 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 1940年赴任途中過平漢鐵路封鎖線時與日軍遭遇,不幸犧牲
45. 聞允志 1900-1940 八路軍第2縱隊1旅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1分區政委 1940年春於山東省冠縣渡衛河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犧牲
46. 李榮 1901-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0年7月於河北省永年縣臨名關戰斗中犧牲
47. 董天知 1910-1940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3縱隊政委 1940年8月20日於山西省潞城縣王家莊戰斗中犧牲
48. 徐秋 1898-1940 八路軍魯西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1940年於山東省鄆城縣作戰犧牲
49. 王溥 1910-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司令員 1940年11月16日於河北省曲陽縣張家峪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50. 郝玉明 1910-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11月16日於河北省曲陽縣張家峪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51. 馬振華 1907-1940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政委 1940年於河北省寧津縣篩泉作戰犧牲
52. 郭建中 ?-1940 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8分區太原支隊副政委 1940年於山西省文水縣作戰犧牲
53. 蘇精誠 1912-1941 八路軍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軍區政治部主任 1941年1月27日於山西省武鄉縣韓壁戰斗中犧牲
54. 張鐸 1915-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1月在山東省平度縣馬各庄戰斗中犧牲
55. 賈源. ?-1941 八路軍冀中軍區任河大支隊政委 1941年2月16日於任(任丘)河(河間)大(大城)地區作戰犧牲
56. 朱寶琛 1910-1941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游擊支隊參謀長 1941年2月與山西省靈丘縣南山戰斗中犧牲
57. 杜希齡 1906-1941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 1941年3月於山東省濮縣被害
58. 晏顯升. ?-1941 八路軍120師兼晉西北軍區洪趙游擊縱隊司令員 1941年5月29日於山西省汾陽縣向陽鎮戰斗中犧牲
59. 楊忠,原名歐陽吉善 1909-1941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政治部主任 1941年9月4日在反掃盪作戰中在山東省惠民縣塗駭河畔負重傷後犧牲
60. 劉海濤 1907-1941 八路軍魯中軍區司令員兼濱海軍區9支隊司令員 1941年11月與山東省蒙陰縣作戰犧牲
61. 劉濤 1911-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蒙山支隊政委 1941年12月4日於山東省沂蒙山地區作戰犧牲
62. 戴克信 1918-1941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巨南軍分區政治部副主任 1941年12月於山東省巨野縣作戰犧牲
63. 王立人 1910-1941 八路軍115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 1941年12月與山東省沂蒙山區作戰犧牲
64. 曹有民 1912-1941 八路軍冀中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長 1941年犧牲於河北省望都縣
65. 劉子超 1905-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宣傳部長 1941年12月11日於山東省沂水縣作戰犧牲
66. 張寶龍 ?-1941 八路軍大青山騎兵支隊4支隊支隊長 1941年於綏遠省大青山地區作戰犧牲
67. 熊德成 1907-1941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2分區參謀長 1941年在反掃盪戰斗中犧牲
第三部分 1942年1月-1942年12月
68. 郭國言 1913-1942 八路軍太行軍區3分區司令員 1942年2月9日於山西省武鄉縣太有鎮阻擊掃盪之敵時犧牲
69. 范子俠. 1908-1942 八路軍129師新10旅旅長兼太行軍區6分區司令員 在百團大戰曾經三次負傷 1942年2月12日在河北省沙河縣柴關反掃盪作戰中壯烈犧牲
70. 包森 1916-1942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 1942年1月12日在著名的果河沿戰斗中以七個連的兵力殲滅日偽軍千餘,1942年2月27日在河北省遵化縣野瓠山戰斗中犧牲
71. 劉德明 1911-1942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副司令員 1942年2月17日在山西省交城縣指揮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72. 楊成德 ?-1942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3分區司令員 1942年2月在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73. 陸升勛 1907-1942 八路軍山東縱隊1支隊副司令員 1942年春在山東省萊陽縣作戰犧牲
74. 劉誠光 1915-1942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3日在河北省遵化縣甲山被優勢之敵包圍,戰之彈盡糧絕後跳崖犧牲
75. 劉詩松. 1911-1942 八路軍129師新7旅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11日於河北省南宮縣鄭家堤作戰犧牲
76. 郭六順. 1912-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 1942年4月17日於河北省交城縣陳庄作戰犧牲
77. 楊宏明 1910-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司令員 1942年4月29日於河北省曲周縣香城固作戰犧牲
78. 孫益民 1913-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29日於河北省曲周縣香城固作戰犧牲
79. 陳元龍 1912-1942 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4月29日於山東省丘縣作戰犧牲
80. 左權 1906-1942 八路軍副參謀長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81. 孫開楚 1909-1942 八路軍後勤部軍工部政委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遼縣十字嶺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82. 彭光 1914-1942 八路軍山西青年抗戰決死隊第3縱隊兼太行軍區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5月在山西省武鄉縣作戰犧牲
83. 謝瀚文 1908-1942 八路軍後勤部政治部主任 1942年5月在山西省東南部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84. 肖偉成 1906-1942 八路軍太行軍區供給部副部長 1942年5月在山西省長子縣社村作戰犧牲
85. 常德善 1911-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司令員 1942年6月8日在反「五一大掃盪」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肅寧縣薛村
86. 王遠因 1917-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政委 1942年6月8日在反「五一大掃盪」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肅寧縣薛村
87. 袁心純 1913-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9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2年6月9日在反「五一大掃盪」作戰中犧牲於河北省定縣
88. 王炳三 1915-1942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1分區政治部副主任 1942年6月在冀魯邊區作戰犧牲
89. 石景芳 1912-1942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1分區軍區司令員 1942年6月在山東省南皮縣作戰犧牲
90. 杜子孚 1910-1942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1分區政委 1942年6月19日與部隊在山東省東光縣大單家村被日偽軍包圍,組織突圍時犧牲
91. 張友清 1905-1942 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 1942年7月於山西省太原市被敵殺害
92. 熊德臣 1907-1942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2分區參謀長 1942年7月在河北省平山縣作戰犧牲
93. 魏金山 1911-1942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8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2年9於27日於山東省梁山縣大小安山戰斗中犧牲
94. 孔慶同 1913-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8分區司令員 1942年9月於河北省河間縣作戰犧牲
95. 汪洋 1912-1942 八路軍魯中軍區政委 1942年10月17日於山東省萊蕪縣吉山戰斗中犧牲
96. 王泊生1915-1942 八路軍冀南軍區6分區副政委 1942年10月28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南居家莊作戰犧牲
97. 賴國清 1918-1942 八路軍魯南軍區3分區政委 1942年11月犧牲於魯南地區
98. 於寄吾 1905-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3分區政委 1942年12月在山東省萊陽縣明山戰斗中犧牲
99. 於一心 1910-1942 八路軍膠東軍區3分區參謀長1942年12月在山東省萊陽縣明山戰斗中犧牲
100.王至發 1901-1942 八路軍冀魯豫軍區3分區政治部主任 1942年12月在山東省單縣西玉樓作戰犧牲
101.王東福 1916-1942 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委 1942年12月在河北省滄石路作戰犧牲
102唐克威 1913-1943 原名徐德乾,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水東軍分區政委兼水東獨立團政委、中共水東地委書記。1943年1月27日,部隊在長營村突遭日軍20餘輛汽車的包圍。他在突圍失利的情況下焚毀文件自戕殉國。
103徐尚武 1912-1943 原名徐榮耀,八路軍冀魯邊軍區2分區司令員。1943年1月在山東省臨邑縣王家樓村與日軍遭遇,作戰中犧牲。
104李永安 ?-1943 八路軍山東軍區渤海軍區3分區司令員。1943年2月3日軍對3分區所在地大窪進行合圍掃盪,李永安在組織部隊突圍時中彈犧牲。
105李忠 1913-1943 原名鄭樹筠,八路軍冀南軍區1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冀南區二地委書記。1943年3月15日在河北省隆平縣(今百堯縣)白家塞村與日軍遭遇,他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堅持戰斗至彈葯將盡自戕殉國。
106易良品 1912-1943八路軍、新7旅旅長冀南軍區6分區司令員。1943年3月25日在河北省棗強縣西高庄與日軍遭遇,重傷後不治犧牲。
107趙義京 1912-1943歷任冀南軍區5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1943年8月30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大江關村遭到日偽軍兩千餘人的包圍襲擊。趙親自指揮部隊掩護與會幹部突圍,並用繳獲的日軍戰刀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斗中身中數彈犧牲。
108陳耀元 1909-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5分區副司令員。1943年8月30日,在前述的大江關村戰斗中與司令員趙義京一道組織突圍戰斗,並在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
109蕭永智 1916-1943八路軍新8旅政委,1943年任冀南軍區7分區政治委員。1943年9月23日,在山東省臨清縣陳官營村與下鄉掃盪的日軍遭遇,戰斗中中彈犧牲。
110袁鴻化 陝西省高陵縣人八路軍冀南軍區4分區政治部主任。1943年9月23日在山東省臨清縣陳官營村戰斗中犧牲。
111楊承德 1908-1943八路軍冀魯邊軍區1分區司令員兼16團團長、3分區司令員。1943年3月在河北省慶雲縣組織反日軍掃盪作戰中中彈犧牲。
112夏祖盛 1907-1943八路軍冀南軍區6分區副司令員,政治委員。當年5月23日在河北省棗強縣大馬村戰斗中犧牲。
113朱程 1909-1943八路軍冀魯豫軍區1分區司令員。以後1分區改為5分區,又與6分區合並為4分區,朱始終擔任司令員。1943年9月28日所部在山東省曹縣王廠村被日軍包圍,他在與日軍肉搏中壯烈犧牲。
114符竹庭 1912-1943八路軍115師343旅補充團政委、教2旅政委、山東軍區濱海軍區政委兼中共濱海區委書記。1943年11月帶領警衛員檢查下屬部隊工作時與日軍援兵遭遇,戰斗中不幸中彈犧牲。
二、 新四軍:43名
1、田英 新四軍都昌留守處主任,1938年4月7日被當地國民黨襲殺
2、王榮春 歷任新四軍2支隊3團1營政治教導員,支隊政治部統戰科科長,1939年1月6日當塗博望對日作戰中陣亡
3、蕭國生 歷任新四軍1支隊1團政治處宣教股長,2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3月7日反日軍掃盪作戰中率一個連掩護主力突圍時陣亡。
4、胡發堅 新四軍一支隊參謀長,江抗第三路副司令員,1939年3月收繳大刀會土匪武裝時陣亡。
5、王赤 江抗第三路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春在武進坂上鎮西王村追擊日軍時中彈陣亡。
6、黃道 新四軍駐南昌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江西省委書記,1939年5月前往新四軍軍部商討工作途中患病,遭注射毒針身亡。
7、塗正坤 新四軍上校參儀,駐平江留守處主任,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1939年6月12日國民黨27集團軍突襲新四軍平江通訊處,遭殺害。
8、羅梓銘 八路軍總部少校副官,新四軍平江留守處中校主任,中共湘贛特委書記,平江慘案遭國民黨捕殺
9、吳(火昆) 歷任新四軍3支隊6團副團長,江抗副總指揮兼第二路司令員,1939年9月8日對日作戰回師時遭忠義救國軍突襲陣亡。
10、時雨 江抗總指揮部政治部宣教科科長,1939年9月在無錫梅村對日作戰中陣亡
11、文明地 歷任新四軍4支隊7團3營政治教導員,9團政治處主任,5支隊教導大隊政治教導員,5支隊8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秋率部在嘉山縣石壩圩伏擊日軍時陣亡
12、曹雲露 新四軍游擊2縱隊政治委員,第21集團軍游擊5大隊3中隊政治教導員,夏家山慘案突圍後1939年10月遭黃岡自衛隊所殺
13、王恩九 新四軍駐確山竹溝留守處交際科科長,竹溝慘案中前往確山縣政府說理時遭捕殺
14、劉震英 歷任新四軍1支隊2團政治處宣教股股長,新六團政治處主任,1939年12月27日反掃盪作戰中與日偽夜戰中陣亡。
15、丁宇宸 21集團軍獨立游擊第五大隊副大隊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隊參謀長,1940年2月反頑作戰中陣亡
16、陳文甫 宿西獨立游擊大隊副大隊長,宿縣獨立團副團長兼1營營長,新四軍6支隊3總隊8團副團長,1940年3月17日反掃盪作戰中,為掩護友鄰國民黨軍南渡澮河,率該團一營與日軍血戰竟日,不幸陣亡,同時陣亡的還有副營長張凡錫。
17、魯雨亭 國民黨河南省政府保安處秘書處長,永城縣縣長,1938年率游擊隊投奔新四軍,任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一總隊總隊長,1940年4月1日反掃盪作戰中陣亡。
18、桂逢洲 歷任新四軍3支隊5團參謀長,江北游擊縱隊參謀長兼3大隊隊長,新編第九團團長,1940年4月21日無為照明山反頑作戰中陣亡。
19、田豐 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政治部宣傳科科長,1940年3月22日與國民黨地方保安部隊交涉釋放被扣人員時被扣留,4月被活埋
20、曾昭銘 新四軍3支隊5團副團長,新四軍教導總隊上干隊黨支部書記,新四軍3支隊政治部副主任,1940年3月22日護送張雲逸家屬等人前往江北指揮部途中遭國民黨地方保安部隊扣押殺害。
21、楊木貴 歷任新四軍3支隊5團軍需,支隊軍需主任,1940年4月26日反掃盪作戰中率支隊軍需處突圍時陣亡
22、李宗南 新四軍豫鄂游擊支隊作戰參謀,豫鄂挺進縱隊作戰科長,1940年5月25日反頑作戰中陣亡
23、仇兆柱 安徽人民自衛軍第一路第三直屬大隊政治指導員,安徽第六行政區抗日劇團副團長,靈壁縣特務中隊指導員,靈壁縣政治工作隊隊長,調入新四軍後任靈北獨立團政治處主任,1940年6月對日作戰中,組織搶救傷員時遭當地土頑襲殺。
24、劉樹藩 歷任新四軍5支隊組織幹事,總支書記,巡視員,連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組織股長,支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8團政治委員,1940年6月24日反頑作戰中陣亡。
25、楊業珍 新四軍鄂東獨立團政治處主任,陂安南縣大隊政委,1940年6月與頑軍作戰中陣亡
26、官楚印 新四軍游擊6大隊代理政治委員,8大隊大隊長,獨立團團長,1940年7月黃陂王家河與日軍作戰時陣亡
27陳昭禮 新四軍軍長葉挺秘書,新四軍駐武漢辦事處主任,第70軍上校參議兼戰時干訓班主任,1940年8月13日遭軍統特務殺害。
28、蘇震 新四軍豫鄂縱隊《挺進報》編輯,襄西獨立團政治委員,赴任途中遭國民黨武裝襲殺
29、顧士多 新四軍4支隊9團團長,4支隊7團副團長,江北游擊縱隊2團副團長,1940年8月無為石澗埠反掃盪作戰中陣亡。
30、徐緒奎 新四軍1支隊2團政治處組織股長,江抗第三路參謀長,挺進縱隊2團團長,蘇北指揮部9團團長,1940年9月6日反頑作戰中陣亡
31徐世奎 新四軍4支隊8團留守處政治部主任,4支隊7團政治委員,1940年9月,日軍15,17師團各一部附偽軍一部共1.7萬人掃盪津浦路東根據地,率7團回師路東打擊掃盪日軍,11日在盱(目台)龍王山與日偽激戰中陣亡。
33、王友德 八路軍總部野戰醫院院長,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三團隊政治處主任,1940年9月在京山坪壩保衛戰中率部與千餘日軍激戰陣亡。
34、高昆 新四軍4支隊7團副營長,9團參謀長,1940年,國民黨138師,游擊10縱及駐定遠,滁縣日軍對新四軍津浦路西根據地實施夾擊,10月28日在全椒復興集戰斗中陣亡。
35、廖毅 新四軍豫鄂游擊支隊政治部主任,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隊政治處主任,1940年10月病故。
36、鄒志輝 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五團隊大隊長,應城縣大隊大隊長,1940年11月5日攻打黃家灘日偽據點時陣亡。
37、王豐慶 新四軍1支隊2團3營政治教導員,1支隊政治部民運科科長,新編第六團副團長兼政治處主任,獨立1團團長,1940年11月10日掩護蘇皖區委書記鄧仲銘經過武進縣吊橋鎮時遭到日軍千餘人攻擊,掩護突圍時陣亡。
38、李復 新四軍2支隊獨立2團副團長,1940年11月10日接應鄧仲銘時在吊橋鎮遭千餘日軍合擊,戰斗中陣亡。
40、漆承宏 新四軍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2團副參謀長 1940年11月反掃盪作戰中陣亡
41、周大燦 新四軍游擊支隊1團3營營長,八路軍4縱隊5旅13團副團長,6旅17團副團長,1940年12月12日遭叛變之團長劉子仁扣押,突圍時陣亡。
42、糜雲輝 新四軍游擊支隊1總隊1大隊政治委員,1總隊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八路軍4縱隊6旅17團政治處主任,1940年12月12日被叛變之17團團長劉子仁,18團團長吳信容豫皖邊保安司令耿蘊齋扣押,突圍時陣亡。
43、焦勇 新四軍挺進縱隊2支隊大隊長,4團參謀長,4團2營營長,1940年11月29日曹甸反頑作戰中陣亡
三、 東北抗日聯軍:42名
1、李學忠 第二軍政治部主任1936年8月第二軍一部在撫松縣東崗大鹼場密營與敵人發生戰斗,李學忠在戰斗中犧牲。
2『史忠恆 第二軍第五師師長 1936年10月 史忠恆率部在圖佳鐵路老松嶺戰斗中負重傷犧牲。
3、夏雲傑 第六軍軍長1936年11月26日率部隊在湯原西北活動時,遭伏擊,身受重傷,犧牲。
4、王德泰,第二軍軍長1936年11月率軍部及第四師一部在今靖宇縣小湯河活動時,遭敵襲擊,壯烈犧牲。
5、曹國安,第一軍第二師師長1936年12月21日率部在長白縣七道溝附近與偽靖安軍激戰中壯烈犧牲。
6、宋鐵岩,第一軍政治部主任1937年2月11日第一軍第一師建立在本溪縣和尚帽子的密營遭日偽軍包圍,突圍中,宋鐵岩壯烈犧牲。
7、陳榮久,第七軍軍長1937年3月5日率部在小南河與日偽軍激戰中英勇犧牲。
8、周樹東,第二軍第四師政委1937年4月24日率部在安圖縣大沙河附近與安圖縣偽治安隊交戰,英勇犧牲。
9、李福林,第三軍哈東游擊司令1937年4月在通河與敵作戰中犧牲。
10、郝貴林第三軍第四師師長1937年7月率部在勃力青龍山一帶活動時,遭到日偽軍的攻擊,激戰中壯烈犧牲。
11、張甲洲 (張進思) ,原巴彥游擊隊長1937年8月28日在抗聯獨立師接應下,由富錦赴獨立師營地途中遭敵襲擊,不幸犧牲。
12、王仁齋,第一軍第三師師長1937年10月率部於清原大揚堡附近遭敵人襲擊,壯烈犧牲。
13、金 根,第八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1937年12月3日在樺川縣七星砬子被叛徒殺害。
14、馬德山,第六軍第一師師長1938年4月率部在蘿北與敵激戰中犧牲。
15、金正國,第十一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5月在樺川縣李貴屯犧牲。
16、張相武,第四軍第一師師長1938年5月27日率部途經富錦縣國強街基附近遭敵包圍,壯烈犧牲。
17、劉曙華,第八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8月22日在勃利縣通天溝遭叛徒殺害。
18、常有均,第三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4日率遠征部隊到達海倫後,在通北一撮毛活動時被叛徒殺害。
19、吳景才,第三軍第二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10月在方正縣老道廟與敵作戰中負重傷,不久犧牲。
20、李延平,第四軍軍長1938年11月20日在五常縣一面坡西南方錯草頂子宿營時,被叛徒殺害。
21、徐光海,第六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1938年11月23日在寶清縣張家窯與敵作戰中犧牲。
22、王光宇,第四軍副軍長1938年12月在五常縣九十五頂山犧牲。
23、雷 炎,龍南指揮部第四支隊長1939年2月16日率部在海倫與望奎交界的李洛涿屯與敵作戰中壯烈犧牲。
24、王克仁,第五軍代理政治部主任1939年4月23日與五軍主力部隊在突圍中於穆棱泉眼河伏擊前來追擊的日偽軍,戰斗中壯烈犧牲。
25、侯國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副指揮1939年8月24日在率部隊攻克安圖縣敵軍重要據點大沙河的戰斗中壯烈犧牲。
26、李文彬,第二路軍五軍三師師長1939年9月13日率部在寶清遭敵襲擊犧牲。
27、馮治綱,第三路軍龍北指揮部指揮1940年2月4日率部隊在內蒙阿榮旗任家窩堡與日軍戰斗中犧牲。
28、楊靖宇,第一路軍總司令兼政委1940年2月23日在今靖宇縣保安村三道崴子與敵戰斗中壯烈犧牲。
29、曹亞范,第一路軍第一方面軍指揮1940年4月8日在今靖宇縣龍泉鎮西瓮村圈不幸被叛徒殺害。
30、王汝起,第二路軍一支隊支隊長1940年5月21日率部隊在大饒河縣大岱河伏擊偽軍的戰斗中犧牲。
31、趙敬夫,第三路軍三支隊政委1940年7月20日日偽軍偷襲第三路軍總指揮部駐地德都縣朝陽山,在抗敵戰斗中犧牲。
32、張蘭生,中共北滿省委委員1940年7月20日與趙敬夫在同一次戰斗中犧牲。
33、高禹民,第三路軍第三支隊政委1940年12月1日第三路軍第三支隊在阿榮鎮雞冠山與敵遭遇,戰斗中,高禹民犧牲。
34、陳翰章,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指揮1940年12月8日在寧安縣鏡泊湖南湖頭小灣灣溝被日軍包圍,激戰中壯烈犧牲。
35、汪雅臣,第十軍軍長1941年1月29日在五常縣石頭亮子與敵戰斗
H. 中國有十大將軍縣,是哪十個縣
湖北紅安、安徽金寨、江西興國、湖南平江、江西吉安、江西永新、河南新縣、湖北大悟、安徽六安、湖南瀏陽。
1、湖北紅安
紅安,原名黃安,位於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南麓,南臨武漢,北接河南,東鄰麻城,西接黃陂、大悟,縣城距省會武漢80公里,車程1小時左右,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
建國後紅安籍授銜將軍少將52名:程儒珍、韓衛民、袁克服、金世柏、羅厚福、李世炎、耿錫祥、黎錫福、鄒國厚、徐紹華、賀鍵、熊應堂、程悅長、殷國洪、盧燕秋、張天恕、鄭國仲。
況玉純、秦光遠、陳美藻、李定灼、江波、劉福勝、趙鶴亭、馬忠全、閔學勝、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羅應懷、甘思和、胡正平、汪運祖、何德慶、張志勇、塗錫道、張竭誠。
詹少聯、謝正榮、周世忠、江騰蛟、高厚良、肖永銀、肖永正、肖志賢、吳世安、吳振挺、張潮夫、伍瑞卿、何輝燕、黃立清、吳傑。
2、安徽金寨
金寨縣,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209、210省道縱貫南北,臨近312國道;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可常年通航。
開國將軍有上將:洪學智1人;中將:皮定均、李 耀、張賢約、陳先瑞、林維先、徐立清、曾紹山、滕海清等8人;
少將:丁世方、卜萬科、於 俠、馬琮璜、王鳳梧、王遠芬、方子翼、方升普、鄧忠仁、鄔蘭亭、嚴家安、李家益、楊克武、肖全夫、肖選進、吳誠忠、佘積德、余 明、余嗣貴、閔鴻友、汪乃貴。
汪少川、宋 文、宋承志、宋維栻、張行忠、張貽祥、陳 宏、陳 祥、陳伯祿、陳宜貴、林 彬、林乃清、周發田、周時源、胡繼成、胡鵬飛、趙遵康、徐其海、陶國清、戚先初、康烈功、董洪國、程 明、傅紹甫、曾憲池、詹大南、詹化雨、漆遠渥、熊 挺等50人。
3、江西興國
興國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位於江西省中南部,贛州市北部,東倚寧都縣,東南鄰於都縣,南連贛縣區,西鄰萬安縣,西北接泰和縣,北毗吉安市青原區、永豐縣,連接吉泰盆地。
開國將軍有上將:肖華、陳奇涵等2人;中將:朱明、邱會作、康志強、溫玉成、謝有法等5人;
少將:馬澤迎、王屏、毛會義、鄧經緯、葉運高、呂黎平、劉涌、劉玉堂、劉世洪、劉耀宗、江學彬、李士才、李呈瑞、李佐玉、李良漢、楊 卓、楊漢林、邱先通、邱會魁、鄒 衍、張英輝。
陳 熙、陳坊仁、陳遠波、陳美福、歐陽平、周彬、鍾人仿、鍾文法、鍾生溢、鍾發宗、鍾國楚、鍾炳昌、黃文明、黃玉昆、黃有鳳、黃朝天、龔興貴、曾美、曾克林、曾新泮、曾昭墟、謝良、謝立全、謝國儀、雷永通、魏洪亮等47人。
4、湖南平江
平江縣,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處汨水、羅水上游,汨羅江自東向西貫穿全境,東與江西省修水縣、銅鼓縣交界,北與湖北省通城縣和湖南省岳陽縣相連,南與瀏陽市接壤,西與長沙縣、汨羅市毗鄰。
開國將軍有上將:蘇振華、鍾期光、傅秋濤等3人;中將:方強、方正平、甘渭漢、劉志堅、吳信泉、邱創成、張震、張令彬、歐陽文、鍾赤兵、賴 毅等11人;
少將:王赤軍、方正、方國安、方國南、孔峭凡、葉楚屏、呂展、李 元、李基、李光輝、李桂林、李彬山、李梓斌、楊尚高、吳自立、何輝、何能彬、何維忠、余非、餘光文、張書祥。
張平凱、張正光、張闖初、林勝國、羅湘濤、鄭貴卿、鍾偉、鍾明彪、秦化龍、徐德操、唐 明、黃連秋、黃勝明、喻縵雲、謝忠良、謝福林、裴周玉等38人。
5、江西吉安
吉安,古稱廬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稱吉安,江西省地級市,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位於江西省中部,贛江中游,西接湖南省,南攬羅霄山脈中段,據富饒的吉泰平原,是江西建制最早的古郡之一,是贛文化發源地之一。
開國將軍有中將:劉西元、李作鵬、肖望東、吳富善、余秋里、周 彪、周貫五、袁昇平、梁必業、梁興初、彭 林、彭嘉慶、蔡順禮等13人;
少將:王力生、王茂全、鄧龍翔、任昌輝、劉昂、劉世湘、劉華春、劉華香、劉賢權、劉紹文、杜文達、李元、李銓、李木生、楊懷珠、肖大荃、肖榮昌、張太生、歐陽家祥、羅通、羅文坊。
胡雲生、胡備文、錢 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 行、曾光明、曾如清、謝 斌、廖鼎琳、黎有章等33人。
6、江西永新
永新縣位於江西的西部、羅霄山脈中部,毗鄰湘東,南接井岡山市,西鄰湖南省茶陵縣,西北與萍鄉市蓮花縣接壤,北毗安福縣、東連吉安縣、東南鄰泰和縣,古稱楚尾吳頭,是全國著名的將軍大縣、中國綠色名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書法)之鄉。
開國將軍有中將:王恩茂、王道邦、曠伏兆、張國華等4人;少將:馬 輝、王學清、左愛、左齊、龍潛、龍飛虎、龍振彪、龍道權、龍福才、劉義、劉 福、劉子雲、劉發秀、劉鶴孔、江燮元、李治。
李真、肖 森、肖思明、肖新春、吳融鋒、張銍秀、陳雲中、陳信忠、羅斌、周志飛、周志剛、賀光華、賀慶積、賀振新、賀盛桂、盛治華、彭龍飛、彭清雲、彭富九、譚開雲、顏文斌等37人。
7、河南新縣
新縣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部、大別山腹地、鄂豫兩省交接地帶。被稱為「中原南門」。全縣總面積1554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1個管理區、1個街道(正在籌建),2018年常住人口37萬人。
新縣是一個以林為主的山區縣。新縣物產豐富,盛產林果、茶葉、中葯材等,其中,板栗、銀杏、茶葉、野生獼猴桃品質產量均居河南之冠,被國家林業局譽為全國名特優經濟林「板栗之鄉」、「銀杏之鄉」。
開國將軍有上將:許世友1人;中將:吳先恩、張池明、范朝利、鄭維山等4人;
少將:王大華、王才貴、王世仁、葉道友、朱火華、朱致平、李德生、楊明山、肖永正、肖永銀、肖志賢、肖德明、吳世安、吳華奪、余述生、張吉厚、張百春、張宗勝、陳 波、范朝福。
官宗禮、胡立聲、胡立信、胡賢才、徐明德、高立忠、高厚良、黃光霞、程世清、魯加漢、譚友夫、譚知耕、熊作芳、潘焱、潘壽才等35人。
8、湖北大悟
大悟縣,隸屬於湖北省孝感市,地處湖北省東北部鄂豫邊界,大別山脈西南段,南北長48.8千米,東西寬42.2千米,總面積1985.71平方千米。
開國將軍有大將:徐海東1人;中將:周志堅、聶鳳智、程世才等3人;少將:方毅華、鄧少東、石志本、葉建民、田厚義、寧賢文、伍瑞卿、劉何、劉華清、孫 光、嚴光、李長如、吳 傑。
吳永光、吳林煥、何光宇、何輝燕、張國傳、張潮夫、金紹山、周明國、鄭本炎、趙文進、姚運良、高林、席舒民、黃立清、韓東山、董志常、謝甫生、雷紹康、顏東山等32人。
9、安徽六安
六安,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部,簡稱英,別稱「皋城」,處於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西翼,地理意義上的「皖西」特指六安。
六安地處江淮,東銜吳越,西領荊楚,北接中原;地勢西南高峻,東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
開國將軍有中將:梁從學1人;少將:王海清、王德貴、呂仁禮、劉善福、齊勇、關盛志、孫儀之、杜彪、李發、李書全、李世安、李國厚、楊中行、楊以山、楊植亭、吳宗先、吳瑞山。
何柱成、余品軒、張 忠、張宜愛、張震東、查玉升、趙 俊、桂紹彬、徐光友、徐國夫、高先貴、塗學忠、黃仁廷、程業棠、傅春早、潘 峰等33人。
10、湖南瀏陽
瀏陽,湖南省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因縣城位於瀏水之北(陽面)而得名。瀏陽地處湘贛邊界,湖南東部偏北,古為「吳楚咽喉」,是省會長沙副中心和湘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
開國將軍有上將:王震、李志民、楊勇、宋任窮、唐 亮等5人;中將:孔石泉、湯平、張藩、張翼翔、饒子健等5人;
少將:石敬平、劉子奇、江文、湯池、蘇魯、蘇鰲、李貞、李信、李輝高、楊世明、何志遠、邱蔚、張和、羅若遐、黃霖、黃曹龍、曾滌、熊晃、黎東漢、戴文彬等20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大將軍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瀏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六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悟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新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金寨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興國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平江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吉安
I. 祁東的鄉鎮
沒有這個地方。
祁東縣轄19個鎮、4個鄉:洪橋鎮、白鶴鋪鎮、金橋鎮、鳥江鎮、糧市鎮、河洲鎮、歸陽鎮、過水坪鎮、雙橋鎮、靈官鎮、風石堰鎮、白地市鎮、黃土鋪鎮、石亭子鎮、官家嘴鎮、步雲橋鎮、磚塘鎮、蔣家橋鎮、太和堂鎮、馬杜橋鄉、鳳歧坪鄉、城連圩鄉、四明山鄉。
祁東縣行政區劃一覽
100 洪橋鎮 轄:大橋、城西、武聖、車站北路、上正街、四方井、廟山街、新街、麻竹皂、南山、顏家坪、石門、太陽升13個居委會;朱福、杉木、祁豐、新豐、蘭芝塘、廖家、柞陂、燕子岩、溫泉、青桐、青山、喬木、綠野、黎阿塘、水平、石峰、新洲、鳳形、橋洞、巒山、百花、張家、橋亭、何家、盤古、大竹、福廣、洪豐、曙光、樟樹、曹西、三聖、趙平、淺塘、黃土鋪、朱家、漁陂、江橋、賀家沖、盤龍、長春、高城、竹豐、白雲、上馬、波豐、井塘、群豐、松木、益城、梅塘、馬頭、蘆竹、魯山、聯壠、花木、林源、林場58個村委會。
101 白鶴鋪鎮 轄:白鶴、磚沖、東富、四海、百家、桃紅、燎原、排基、荷花、帆豐、金雞、黃龍、前豐、沅山、泉塘、高基、華豐、羅雲、鞏固、群力、祖灣、秀豐、皮橋、唐家、金塘、掛青、伍排、排山、高園、元壙、金星、花塘、太和、鳴鹿、明星、聯城、栗塘37個村委會。
102 金橋鎮 轄:黃土嶺、新市2個居委會;新屋嶺、龍溪、映月、黃橋、竹葉、會皂、朝陽、深柳、銀盤、九塘、富子、馬橋、深田、雲豐、天堂、清塘、路陂、新橋、黎明、月坪、梘橋、龍門、長壽、柿中、平山、勝利、分水、沙沖、黃吉、金竹、福壽、油子、豐仁、許家、楠木、長嶺、官山、獅峰、曾家、深山、下鋪、宮夏、金橋43個村委會。
103 鳥江鎮 轄:新市居委會;文沖、大池、湘屏、坳頭、一心、齊心、山東、梨沖、龍坪、新家、皋陶、凈域、黃沙、新華、法華、土橋、陽光、四房、皮塘、斗塘、沖嶺、中心、丁字、譚阿、大江、頭發、成功、衛家28個村委會。
104 糧市鎮 轄:糧船埠居委會;梅子、石橋山、劉丫、赤松亭、大益、寶塔、民主、槽馬、廣積、安家、甘棠、高沖、樟樹嶺、木子、石埠、灌塘、楓沖、西木、茶塘、藕塘、譚家、糧市、召家、九司、黃金25個村委會。
105 河洲鎮 轄:楊家台、河街2個居委會;河洲、定山、屯豐、大子塘、三友、毛家堰、上升、金錢、四耳、左家、上月、新鋪、三元、新開、蓮花庵、陶金、勤家、公館、下嶺、長豐、石獅塘、三湖、草塘、海歐、銀燕、德才、上豐、務勝、江橋灣、新屋嶺、禮堂、新灣、樟木、銀豐、落排洲、市門、黃沖、新沖38個村委會。
106 歸陽鎮 轄:太平街、司前街、小河街3個居委會;前進、茅坪洲、蘇家、雙河、新光、羅福、財宏、李屋、屯興、青堰、湘江、長江、清塘、紅光、幸福、大吉、青鋒、戰勝、潘家、碧塘、福羅、富塘、印塘、羊山、三沖、滿足、宜壽、茶山、旺沖、茶園、兩頭、湖石、孝友、志木、劉英、西塘、彩子、廖阿、上荊、七碗、油木、三房、客談、勝家橋44個村委會。
107 過水坪鎮 轄:延吉街、圩廠街2個居委會;過水坪、雙榆、鐵坑、蝦塘、百壽、三星、望崗、老福、矮井、達沖、葉塘、百吉、樟樹、陽明、洞口、柳塘、向山、老耆、會塘、年塘、上湖、芙蓉、白馬、洋回、過路、烏石頭、福洋、日輝、金龍、板塘、新屋橋、蔣家、姊妹嶺、雙九、延山、大泉、牙泉、龍泉、大集、青龍、李灣、鵝井、岩河町、福綠山、四喜、段河、下馬橋、顏家、三峰、遠景、黃馬塘、大福52個村委會。
108 雙橋鎮 轄:雙上、雙下2個居委會;雙橋、白馬、公泉、何家、會河、馬鞍橋、江南、凍頭、石子塘、秧塘、哨町、青林、洪塘、鉤蘭、栗山、永慶、月塘、金盆、塘巷、模氣、界頭、油塘、馬埠、紅專、中山、同樂、厚南、大雲、坪頭、高橋、建興、洋湖、鳥塘、竹山、黃球、蘭古、楓樹、林星、下里橋、湖塘、廟山、夫板、七星、新紅、丁塘、東升46個村委會。
109 靈官鎮 轄:上馬、大坪2個居委會;靈官、傅家、雙玉、高興、長玉、桃源、石榴、柘木、大崇、關豐、福利、福星、茶山、宏發、包聖、雙發、五星、大同、柴塘、南山、大興、騎龍、毛橋、金竹塘、新安、熊羆嶺、文吉、球樹、崇高、東園、煙竹塘、棗園32個村委會。
110 風石堰鎮 轄:正街、柿灣2個居委會;風石堰、廟灣、杉鋪、曾家、呂家、永和、蓮花、四塘、大高、雄飛、仙神井、陡嶺、楊柳、道頭、城樓、大坪、讀書、上坪、紫沖、晏家、將軍、雲華、曹家、中華山、龍灣、毛坪、易家橋、黎照、畢花、畫眉、合心、先鋒、沙井、和平、新鋪子、鄧公、觀音坪、松山、推車、田家、花屋、官福、青沖、元木、山溪45個村委會。
111 白地市鎮 轄:車站街、嘹望街、上遊街3個居委會;徐家、松林、七寶山、油草塘、東風、禾沖、茶葉塘、柏松亭、雙泉井、大沖、茶亭、鐵鋪、元里坪、七丫町、雙峰、烏山沖、蒼江橋、流泉町、元木沖、上岸塘、灌渡、毛田灣、楊柳嶺、萬福嶺、東方紅、岔塘口、楊家堰、盤塘、六角井、花竹、小河塘、鳧鴨塘、燕子窩、瑤塘、楓樹山、雙鳳、栗山、珍珠塘、洪塘、鐵塘、玉峰山、石灣、錦華、香花塘、坪和塘、彭家灣、石頭山、老白地、灣龍町49個村委會。
112 黃土鋪鎮 轄:馬路街、福星街2個居委會;五龍、留余、日升、中心、秋塘、上升、軍民、萬福、永興、雙合、廟嶺、泉溪、戈馬、塘山村、文茂、大榮、五四、大正、四馬、株木、華門、壽嶺、楠木沖、炳溪、上福沖、馬安、明星塘、三星、同心、新民、花橋、大馬、高椅、衛星、七姓、堰頭、准提37個村委會。
113 石亭子鎮 轄:太平、五一、羅江、銀星、楓塘、富友、周塘、松山嶺、徐丫塘、泉塘、谷陂塘、寶豐、馬家、石家、雲台、楊梅、尚義、秋壙、新高橋、石堰、治塘、三壙、長安、草魚、梅塘、新中、洪塘坪27個村委會。
114 官家嘴鎮 轄:金紅、清聯、上街、下街4個居委會;官家嘴、茂豐、日升、永年、長源、白溪、黃茆、永忠、懷遠、珍珠、耙頭、爐後、馬止、大源、陽岩沖、莊稼、泉陂、竹山街、社沖、陳家沖、雷阿塘、石龍、泉井、楓木沖、煙草坪、竹塘、大興塘、草源、爐邊山、橫沖、三角、白沙、茶山沖、山塘沖、清水、蘭田36個村委會。
115 步雲橋鎮 轄:岩門、橋西街2個居委會;水口、堆積、擇善、鳥塘、橋頭山、岩前、新和、毛坪町、勝田、白臘、田心、畔芹、清泉、花山、宴遊亭、老巡司、梅下、松山亭、譚家坳、高也塘、銀州市、梁家灣、油落井、戽塘、澗山、大陂頭、三官、石扶、湖口橋、包角亭、大鋪、攸陂、竹山院、水竹塘、魚子塘、油絲塘、畔塘、三角田、隘兵、路坪、田壙、雷公、演塘、鰲魚、坪塘、觀音、黃龍江、西灣、塘頭、大禾、新屋、紅騰、金龍岩、朝日、坪上、鳳儀、橋江、大村坪、候書、趙公塘、半山橋、志沖、黃竹嶺、瓦子坪、四角壙、岳塘、天門山、秋山沖、油塘69個村委會。
116 磚塘鎮 轄:煙河嶺、長灘橋、袁家嶺、漆塘、江溪口、太平橋、成家嶺、湖塘、長壩塘、車元、東村、雙江、對塘、曾家塘、先鋒坳、魯家橋、歐陽、青雲、秧塘排、百歲門、渡頭橋、擔干山、丁罡山、謝家沖、紅日山、狹口、龍豐、水溪橋、包聖殿、白合橋、黃丫橋、路亭嶺、羊角壙、馬坪山、石山堰、鳳坪、候塘37個村委會。
117 蔣家橋鎮 轄:老街、新街2個居委會;祖山灣、官塘、新開鋪、簪嶺坳、太乙塘、石子塘、籮塘、蓮花寺、天河、擋水塘、天元、兩百斗、三角塘、葉家、胡坪坳、路止沖、樟木塘、巷子口、新陂江、翻身塘、離頭坪、栗山灣、新江、臘元、蔣家橋、水堆、龍鶴、中和、余慶、黃木、沙子塘、梨樹、西子、井塘、東沖、小坪36個村委會。
118 太和堂鎮 轄:正街、凹灣街2個居委會;太和堂、良村、黃泥橋、丁町、少年、紫雲橋、陳家坪、羅興、吊樓、江合、蒼溪、黃陂橋、尹家排、劉家排、上游、鳳形山、園珠山、琴塘沖、三塘廟、樂家、迎先、白溪嶺、壽福山、馬頸坳、新王家、把關口、大房頭、江邊、司後頭、黃馬、新書房、牛子廟、張家排、柿山排、大路邊、文明、半山、節孝、溝龍、黃棚、大塘沖、西湖、江口、小桃、大坪山、燕子、包山、紅日、砂坪、天興、肥塘沖、中和堂、向陽、杉木橋、甘家坳、文珠山、清公祠、五里堆、文橋、豹子岩、石梅沖、灣頭、躍子、大桃、姜叉嶺65個村委會。
200 馬杜橋鄉 轄:羅江、司公園、石橋頭、回龍、七星嶺、橋頭、小山、回水、淡家橋、高峰、廟沖、西沖、無底、光明、老屋壙、兩頭塘、白沅、潛龍、樂園、福星20個村委會。
201 鳳歧坪鄉 轄:鳳歧坪、廟安、龍塘、菜山沖、光祖堂、靈官廟、鎖石、葯場、天獅廟、矛亭子、漆家沖、黃泥塘、韭菜坪13個村委會。
202 城連圩鄉 轄:城連墟、蘆毛塘、香花庵、柏樹灣、楊梅沖、曹家祠、界排、柏山排、幸福罐、棉竹山、茶園沖、十八弓、王定堂、石板鋪、車塘觀、黃栗山、桐梓塘、錫坪灣、司馬塘、龍家亭、船埠頭、樂芳、油榨坪、福林山24個村委會。
203 四明山鄉 轄:四明山、雙江、白水源、板橋、大塘、李家、長樂7個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