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頂山茶怎麼樣,有誰喝過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看個人感覺吧,其實和茶,我感覺都差不多,不過蒙頂山是茶葉發源地,茶還是很不錯的,甘露、黃芽這些都是裡面比較頂級的,茶葉品質肯定是沒得說。我喝過天沫茶業的,口感還不錯,你可以試試。
⑵ 蒙頂山有什麼好玩的 十一想去
由蒙山和百丈湖兩個主景區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坐落在名山縣境內,距成都110公里,離雅安市15公里,318國道縱貫景區,成都-雅安高速公路兩條引道與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連,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橫亘於名山縣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向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現存建築古剎永興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牆梵宇,別增情趣。 蒙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里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雲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雲霧飄浮於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冬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掛,山崗雲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雲飄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鳳凰,沐浴著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山是中國種茶業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山茶祖師吳理真好開始在蒙頂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頂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蒙山被譽為「仙茶故鄉」。 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誦的對象。在我國,贊茶的名聯佳句首推以民諺方式流傳甚廣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有「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陽王《蒙山白雲岩茶》詩有「聞道蒙山風味佳,洞天深處飽煙霞……若教陸羽持公論,應是人間第一茶」的概嘆。宋代詩人文同《蒙頂茶》詩有「蜀土茶稱聖,蒙山味獨珍」的贊頌。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為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則更為豐富,當代詩人、文學藝術家也留下了許多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於四川雅安名山縣,是世界茶文化聖山,是茶文明發祥地。西漢(公元前53年)茶祖吳理真在這里開人類種植茶樹先河,從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專用茶源於皇茶園。「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傾倒億萬茶客。佛經「蒙山施食儀規」,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於此。中國茶經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黃牙和甘露為上品,另外還有雀舌,毛峰,碧潭飄雪等。 蒙頂山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境內,四川盆地西南部,橫亘於名山縣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內。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頂山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大自然和歷史締造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融交匯,極具吸力,昔日的臨邛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把蒙頂山,碧峰峽與貢嗄山、海螺溝、瀘定橋、跑馬山、西昌邛海等旅遊景區連成了又一條黃金旅遊熱線。國家AAAA級旅遊區--蒙頂山,西距雅安市區15公里,是一座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的名山,是蜀中一大名勝,與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齊名,並稱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以夏禹足跡所至而有"禹貢蒙山"之稱,以入貢"仙茶"名列經傳而有"天下第一茶"之美譽,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蒙頂山麓有著濃郁的川西鄉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橋流水,環抱農舍。從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帶,由西向東,片片茶園,堆青疊翠,綠浪翻湧,蒼翠宜人,蔚為壯觀。現存古剎永興寺、天蓋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牆梵宇,別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帶。林木覆蓋,綿延至整個後山。這里是常綠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四季蔥蘢,春夏之際益發秀麗。主峰蒙頂的古銀杏群,樹齡超過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蓋,秋日宛若金雲,十里可見,煞是奇特。 蒙頂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里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說。雨多而形成雲多、霧多的景象。春夏秋季,從山巔俯瞰,雲霧飄浮於山嶺溝壑之間,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瓊閣。冬天從山下仰觀,冰絲雪掛,山崗雲繞,亦真亦幻。日出時金光漫射,紅雲飄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鳳凰,沐浴著初升的朝陽。傍晚遠望名山、雅安兩城萬家燈火,如繁星落地,景象萬千。 蒙頂山是世界茶文明的發祥地,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由於蒙頂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氣候等最適合茶葉的生長,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蒙頂山茶祖師吳理真開始在蒙頂山馴化栽種野生茶樹,開始了人工種茶的歷史。唐宋時期是蒙山茶的極盛時期。從唐玄宗天寶元年(724年)被列為貢品,作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專用品,一直沿襲到清代,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間斷。在民間,蒙山茶歷來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來之物。因此,歷史悠久的蒙頂茶被稱為"仙茶",蒙頂山被譽為"仙茶故鄉"。蒙頂茶的聲名遠揚使之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吟頌的對象。在我國,贊茶的名聯佳句首推以民諺方式流傳甚廣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琴茶》詩有"琴里知聞惟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韋處厚、歐陽修、陸游、梅堯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為題的詩文。明清時代的詩文題詞則更為豐富,當代詩人、文學藝術家也留下了許多吟誦蒙山茶的華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獨具的蒙山茶文化。 天蓋寺 天蓋寺位於蒙頂山頂,創建於漢代,宋代重修。寺佔地8000平方米,遙對群山,四周環繞12株千年古銀杏,中間為明代建築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師吳理真結廬種茶處。大殿塑有吳理真大師全身座像,周圍有展示蒙頂茶史的圖文、實物等。此處為蒙頂品茶最佳去處。寺前殿後,古坊碑林,題刊較多,以《天下大蒙頂山》碑為最。 皇茶園 皇茶園坐落於蒙頂主峰的五個小山頭之中,因周圍山峰形似蓮花,皇茶園正落於蓮心而成"風水寶地",漢代甘露大師吳理真植"靈茗之種"七株於此。從唐代開始在此採摘貢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為"皇茶園"。園以石欄圍繞,正面雙扇石門,兩側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石刻楹聯,橫額書"皇茶園"。 甘露石室 甘露石室位於皇茶園左側甘露峰,明代雙坡頂單間全石結構建築。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築風格甚為獨到。 蒙泉井 蒙泉井位於皇茶園旁,又名"甘露井",側立"古蒙泉"二碑。石欄鐫刻二龍戲珠。為甘露大師種茶時汲水處。縣志載"井內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蓋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則有異香。 永興寺 永興寺坐落於蒙頂西側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向水,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山門石雕,有九龍蟠繞,透雕"永興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對。大雄殿為重檐懸山式,石樓三間,面闊12米,柱、梁、壁、樓等皆為全石結構,氣勢凝重。寺周有清劍南觀察使黃雲鵠詩碑、告諭、楹聯等石刻十多幅。寺內植有七心茶花和紅、白玉蘭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紅杜鵑,植於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滿枝。 盤龍亭 盤龍亭位於蒙頂山山脊東側。系木結構六角亭,內塑有一長36.7米的石刻盤龍,造於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動,亭內鐫刻有218個造型不同的"龍"字。 天梯古道 天梯古道位於山腰禹王宮至天蓋寺,有1430級石階,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雲梯,故名"天梯"。 茶史博物館 茶史博物館位於天梯古道起點處。由張愛萍題寫館名。館內存列著有關蒙頂茶的文獻、詩詞、標本和茶具。記載蒙茶的碑碣,是歷史的佐證。各類名茶、邊茶的實物與歷代形態各異的茶具相映生輝。徜徉於茶史博物館,陶冶於茶文化,是一種高雅的享受。 旅遊提示 氣候:雅安為著名的雨城,景區也多雨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氣溫5度左右,七月平均氣溫23度左右。無霜308期天,雨日多達200天左右。秋多綿雨,夏為陣雨。游覽時應帶雨具。當地特產:蒙頂山茶、砂鍋雅魚。 交通:名山縣至景區除有汽車外,還有"摩的"往返,交通十分便捷。成都新南門、高升橋、城北客運中心等每日有班車經過蒙頂山到雅安,經成雅高速路到蒙頂山僅1小時車程
希望採納
⑶ 蒙頂山怎麼樣
蒙頂山麓有著濃郁的川西鄉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橋流水,環抱農舍。片片茶版園,堆青權疊翠,綠浪翻湧,蒼翠宜人,蔚為壯觀。現存古剎永興寺、天蓋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牆梵宇,別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帶。林木覆蓋,綿延至整個後山。這里是常綠針葉、闊葉混交林帶,四季蔥蘢,春夏之際益發秀麗。主峰蒙頂的古銀杏群,樹齡超過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蓋,秋日宛若金雲,十里可見,煞是奇特。
⑷ 有誰知道蒙頂山老川茶觀光園在那兒
雅安市
雅安市名山區著名茶人成先勤、茶商劉備發起的雅安市老川茶研究會正式成立,目前已提名並選舉了研究會第一屆常務理事會成員並對2017年的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
據悉,老川茶保留著眾多古老川茶的基因,是川茶品質傳承的活化石。隨著產量高、抗病強的茶樹良種的選育推廣,老川茶逐漸被茶農淘汰,種植面積越來越少,迫切需要保護。
⑸ 蒙頂山茶發展歷史
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
蒙頂茶簡介
蒙頂茶產於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兩縣,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景色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古人說這里「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相傳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禪師吳理真,「攜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蒙山五頂,中頂上清峰最高。吳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樹。這茶樹「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罩覆,久凝不散」,久飲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壽,故有「仙茶」之譽。
蒙頂山茶的歷史及演變過程
《尚書》所謂「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盡出於此。」蒙頂種植茶樹早在西漢甘露年間(公元前53年)縣人吳理真親手將七株「靈茗之種,植於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滅,迥異尋常」。這是我國人工種茶最早的文字記載。享有「仙茶」之譽的蒙頂茶,以它獨特的品質,精湛的制藝,娟秀的外形,悠久的歷史,燦爛的茶文化而蜚聲中外,載譽史冊。《雲南記》說:「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聯延數十里,在縣西南。古詩雲:「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現在,吳理真種茶遺址——皇茶園、汲水澆茶的古蒙泉、結廬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採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著眾多旅遊者前往參觀,駐足憑吊。 世界茶文化發源地蒙頂山茶,隨著南北絲綢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於蒙,蒙頂又美之」。蒙頂茶之所以為世獨珍,不僅因為它具有優良的品質,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且制藝特別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陽氣,其茶芳香,為天下稱道。」遠在東漢,已有「雷鳴茶」、「吉祥蕊」、「聖揚花」等茶問世。「蒙頂茶味甘而清,色黃而碧,酌杯中,香雲冪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天寶元年(742年)入貢皇室,從此名播神州。當時進貢長安的散茶類有雷鳴、霧鍾、雀舌、鳥嘴、白毫等,緊壓茶類有龍團、鳳餅。憲宗時,蒙頂茶已成為進貢最多的一種,《元和郡縣志》載:「蒙山在縣西十里,今每歲貢茶,為蜀之最」。蒙頂茶因入貢京華而譽滿天下後,達官貴人不惜重金爭相購買,身價百倍,昂貴異常。「蜀茶得名蒙頂,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當時名山農民種茶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後之人競栽茶,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可謂盛況空前。唐代,中日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日本從公元630-894年間,派出大批遣唐使來中國學習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文化、生產技術、建築藝術等,前後共13次,每次多達數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學生、留僧以及隨員。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留學僧慈覺大師圓仁學習期滿,從長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饋贈的禮物中,即有「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此時,蒙頂茶不僅在國內享有很高聲譽,而且已作為國家級禮茶,飄洋過海傳到國外。
如果說唐代開創了蒙頂茶發展的黃金時期,那麼,宋代則是蒙頂茶和名山邊茶發展的極盛時期。蒙頂茶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藝進一步完善,創制出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貢品。那時,四川茶葉產量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神宗元豐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葉產量常在一百萬公斤左右。 名山茶葉成為西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特詔「專以雅州名山茶易馬,不得他用。」並「立為永法」。名山茶葉成為歷代王朝與藏族、回鶻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商品,成為漢族人民同藏族、回鶻等族人民增強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蒙頂茶自唐以來,一千多年中歲歲進貢,年年送京,直至民國除舊革新。解放後,蒙頂名茶得到應有的恢復和發展,蒙山茶場運用現代制茶技藝,按照古傳貢茶的特點,恢復石花、黃芽、甘露、萬春銀葉、玉葉長春等名茶生產。上世紀80年代,又創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頂名茶多次被評為 國家、省優、部優產品,前3種名茶已作為國家級禮茶。近10年來,蒙頂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產量增長,質量提高,不僅為國內人民所喜愛,而且躋身於國際市場,深受美國、日本、泰國、瑞士、斯里蘭卡等國人民青睞。香港《文匯報》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為題,報道蒙頂茶「不愧為實至名歸之茶中極品」。
茶中故舊「蒙頂茶」
蒙頂茶,產於地橫跨四川省名山、雅安兩縣的蒙山,歷史悠久,是中國最古老的名茶,被尊為茶中故舊,名茶先驅。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兩句飄揚蒙頂茶的詩句,寓意頗深,傳說揚子江心水,味甘鮮美,用這種水泡蒙山中頂的仙茶,是人間最美的佳飲,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對「蒙頂茶」愛慕之至,贊語不絕。
茶聖陸羽在評價名茶時曾說:「蒙頂第一,顧諸第二」(顧諸茶產於浙江長興,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稱的蒙頂茶其由來,有不少神話傳說,傳說古時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葯,都沒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來告訴和尚,說春分前後春雷初發時,採得蒙山中頂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這位老和尚聽了老翁的話,便在蒙山上清峰築起石屋,請了一些人長住在這里,遵照老翁所傳授的方法,采了蒙頂茶。煎服後,老和尚病果然好了,體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歲的人。於是,蒙頂茶可以返老還童的神話遂之傳開。
蒙山,古時屬於祀祭的名山之一,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時,曾在此致祭。佛教傳人中國,蒙山逐漸成佛教勝地。山頂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羅、靈泉、甘露、其命名都與佛教有關。蒙山的貢茶圓,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嚴密,各守其職。
蒙頂茶,是蒙山所產各種花色名茶的統稱。有雷鳴、霧鍾、雀舌、鷹嘴、芽白等品名,以後又有鳳餅、龍團等緊壓茶。民國初年,以生產黃芽為主,故稱蒙頂黃芽,為當時的蒙頂茶的代表。如今,以生產甘露為多。
蒙頂茶屬綠茶類,在製做上不發酵,以下就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蒙頂茶的製法:
蒙頂甘露——採摘標准為一芽一葉初展,新鮮芽葉適當攤放,以高溫殺青,經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觀,條索緊卷我毫,淺綠油潤,香氣高爽,味醇甘鮮,湯黃微碧,清澈明亮。
蒙頂石花一一嫩芽經殺青後,即在鍋中整形,後經攤涼再入鍋復炒,低溫烘乾。銀芽扁直整齊,湯色黃碧,香氣純鮮,味甘雋永。
蒙頂黃芽——製法與石花大同小異,唯殺青後要揉捻。色澤黃亮,芽呈金黃色,香純清,味濃鮮,湯色清黃明亮。
萬青銀葉和玉葉長青---是遲採的稍大芽葉製成,製法與甘露相同,唯茸毫減少,品質較甘露稍次
呵呵 在網上找的,有可能你看過了
⑹ 誰去過四川雅安名山縣蒙頂山上,永興寺
蒙山位於西蜀雅安市名山縣北十五里,為禹貢蔡蒙旅平舊壤,界連名山與雅安雨城區,古稱禹貢蒙山。永興古寺地處蒙山西麓,五峰龍脈流注於此,為蒙山佛寺之中心。建寺悠久,淵源流長,高僧輩出,享譽禪林。其沉浮興衰史,成其積淀深厚之歷史文化底蘊:有極具特色之寺宇建築,現存一樓一底之石殿為國內之罕見;有不動甘露祖師之創編施食與懺悔法門,以《蒙山施食儀》而光耀千古;有流泉清茶,以禪茶聞名於世;有諸多詩文聯句,以名士黃雲鵠真跡為貴; 現代版《名山縣志》「永興寺」條雲:「相傳為三國時所建。」而永興古寺所設「義學」之學員以為,三國(220—280年)末年,有天竺僧空定大師來此結茅,至西晉(265—317年)初年,始改茅為寺,名曰大梵音院。乃取其「梵音遠播三千界,各隨其心而得解」之意也。是為蒙山建寺之始。晚唐(穆宗至哀宗朝,約821—907年間)道宗禪師於大梵音院舊址之上,重修並增上規模,取其「蒙山之龍脈」,並有靈泉流注於此,而更名為龍泉院。道宗嗣法於南宗法脈,首行「叢林清規」於蒙山,「茶禪並舉」。此時蒙山茶業已入主貢品,盛名於天下。衲子善信藉茶悟道,文人士夫品茗參禪,成一時之風尚。蒙山禪茶自此始。兩宋(960—1279年)之際,西域僧不動大師自西夏(1032—1227年)夏州(今寧夏銀川)泛遊漢地,而達蒙山。重建龍泉院,取其「蒙山之龍脈」之意,易名蒙龍院。適值宋代儒釋道三家趨於調和與佛教各宗亦傾向融會之際,大師於是順應時代之思潮,圓通顯密,集輯顯密經論而成一種施食餓鬼行法之儀規,因創編於蒙山,而以地彰名,曰《蒙山施食儀》。相契於漢地之機緣,得以廣泛傳播,自蒙山而開演於天下叢林庵院,至今不衰。永興古寺遂成《蒙山施食儀》發源地,「蒙山施食」之祖庭;蒙山佛教因之增輝,是為蒙山佛教之經典作;蒙山茶亦因之得以提升其品質,推動蒙山仙茶化,促成蒙山茶與佛教相融一體之局面。不動大師以悲天憫人之情懷,而擴延於冥道有情,以水食與法食二種而廣施於鬼神,乃至六道一切眾生,遣除其身心二苦,究竟解脫。其願弘深,其心悲憫,其行彌篤,如甘露之無上妙葯,灑濟六道一切眾生,時人感念其高尚之道德情操,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師。明代(1368—1644年)熹宗朱由校(1621—1627年在位)天啟元年至六年間(即1621—1626年),真玄大師重建蒙龍院,乃取「院脈流泉」於蒙山之意,而改名蒙泉院。真玄大師開啟明清(1644—1911年)時代中興永興古寺之機緣,後人稱之為中興之祖。清聖祖玄燁(1662—1722年在位)康熙年間,蒙泉院曾為尼眾道場,有住持道明師太任僧正,為雅州僧官,統領雅州佛教事務。清世宗胤禛(1723—1735年在位)雍正三年(1725年),照恩大師住持修建蒙泉院天王殿。漸具規模後,興辦義學,以儒釋文化教授貧家子弟,俾學子知禮儀,明人倫,課經典,誦詞章,養心性,種福田,為各界之所推崇。從此義學成為定製,代代興辦,直至民國年間(1912—1949年)方止。照恩傳普照,普照傳通倫,通倫傳湛清,湛清傳惠珂。湛清、惠珂師徒復取「續禪燈於不墜,永興興永遐昌」之意,更名永興寺。清高宗弘歷(1736—1795年在位)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湛清大師住持修建觀音殿(今為大雄寶殿),並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湛清大師又建大雄寶殿(今為金剛殿),為一樓一底之石殿,屬國內罕見。湛清大師圓寂於清仁宗顒琰(1736—1820年在位)嘉慶元年(1736年)。而惠珂曾任雅州府僧綱司,統領雅州府佛教事務。惠珂傳清正。清宣宗旻寧(1821—1850年在位)道光三年(1823年),清正建石制山門,今保存完好。清正大師勤儉行持,修橋補路,廣行十善,聲名遠播。 清正傳徒孫道乾,對永興古寺再加改建。適值黃雲鵠出任建昌道巡道,後為建南觀察使,常住雅州。清穆宗載淳(1862—1874年在位)同治十一年(1872年),黃雲鵠宿永興古寺,夜夢巨石,現「千祥雲集」四字,遂題書之,並撰文以明緣起。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於山門照壁之正面,今保存完好。黃雲鵠與道乾過從甚密,對永興古寺護持得力。今石殿內存有黃雲鵠「建昌道黃諭」、對聯多幅等,另有「永興寺石樓月下吹蕭詩」之碑石等。 道乾傳德純,德純傳圓通,圓通傳明耀,則滿清已廢,進入中華民國紀元。明耀傳真瑄。真瑄對原觀音殿(今為大雄寶殿)作最後之維修,時為民國十年(1921年)。真瑄有徒如誠、如璉,如璉有徒性遠。因屢遭土匪搶劫,永興古寺僧眾日夜練武以御賊。民國三十年(1941年),永興古寺慘遭搶劫,十三尊唐代純金磁佛像、歷代文獻、元朝(1234—1368年)書畫家兼詩人趙孟頫真跡《葯師經》等一並搶光。性遠等率眾出走峨眉山,隱跡金頂,唯有如璉留守古寺。 1951年,西康省農業廳在永興古寺設「茶葉實驗站」,寺院改為職工宿舍,如璉離寺,移住今雅安市雨城區隴西鄉永興村,於1986年示寂。1987年,永興古寺再次批准開放,住持寂能尼師率眾弟子重光殿宇,佛教再興於蒙山。1995年初,寂能法師無病示寂,示現佛門自在解脫之境界。寂能傳照海。照海法師率弟子普明、普照等,秉承祖師遺訓,荷擔如來家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以弘揚《蒙山施食儀》與蒙山禪茶及其相關文化為契機,光大蒙山佛教,復興施食文化與禪茶文化,構建多元化之施食文化體系,利樂有情,庄嚴國土。
⑺ 蒙頂山永興寺是尼姑庵嗎
據我所知,四川雅安名山縣蒙頂山上,有座永興寺,那是有名的尼姑庵哦
⑻ 蒙頂山的地理環境
蒙頂山,又叫蒙山,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過渡地帶,位於號稱「天漏」雅安市雨城區和名山區之間,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頂山因「雨霧蒙沫」而得名,這里因常年雨量達2000毫米以上,古稱「西蜀漏天」。 說到蒙頂山,我們都知道一副對聯:「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這副對聯說的是蒙頂山的「仙茶」,蒙頂山也因為是茶的發源地而成為「世界茶文化聖山」。蒙頂山景區由蒙山和百丈湖兩個主景區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
蒙山,橫亘於名山區城西北側,山勢北高南低,呈東北一西南帶狀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內。蒙頂山山勢巍峨,峰巒挺秀,絕壑飛瀑,重雲積霧。古人說這里「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羅繞,茶畦杉徑,異石奇花,足稱名勝」。山體長約10公里,寬約4公里。據史料記載:「禹治水功成,旅祭於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頂,亦稱五峰,蒙頂五峰環列,狀若蓮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從蒙頂西眺可見峨眉、瓦屋、周公諸山。向東俯視,原野平疇,山巒起伏,溪澗縱橫,風景如畫。現存建築古剎永興寺、千佛寺、凈居庵等寺廟坐落於茶園翠靄茂林間,紅牆梵宇,別增情趣。
雅安為著名的雨城,景區也多雨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氣溫5度左右,七月平均氣溫23度左右。無霜308期天,雨日多達200天左右。秋多綿雨,夏為陣雨。游覽時應帶雨具。當地特產:蒙頂山茶、砂鍋雅魚。
雅安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南邊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森林覆蓋率全國領先,空氣質量屬上乘,水質上佳,民風淳樸,美食眾多,實乃避暑休閑好去處。碧峰峽、蒙頂山、上里古鎮是眾多追求高品質休閑生活人士心儀之地,緩行於碧峰峽的青山秀水之中,呼吸著蒙頂山千年茶園的靈秀之氣,感受千年茶馬古道之於上里古鎮的點滴歷史印跡,慨嘆人生幾何。
⑼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是誰寫的
這是出自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可以說是蒙山的「鎮山之寶」,在蒙山多處可見題刻,它是蒙山茶悠久歷史與崇高地位的象徵。此聯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載的一首小曲《蒙山頂上春光早》: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學士更風騷,應笑倒,銷金帳,飲羊羔。
(9)黃陂蒙頂寺擴展閱讀:
李德載,[約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後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元仁宗延佑中前後在世。主要作品有《贈李德載二首》。
《蒙山頂上春光早》全文充滿了對品茗飲茶的推崇之情。「蒙山頂山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託之物「蒙頂山上茶」和「揚子江心水」是他心中聖潔、高雅,代表好品質、高境界的茶中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