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十大將軍,有幾個是湖北的…
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⑵ 袁偉將軍是黃陂區人
袁偉將軍,軍事歷史學者、國家文博專家、資深研究員、著名書法家。版199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權。中國軍事博物館原館長兼書畫研究院院長。現任八一書畫院院長,中國紅色文化書畫家協會主席。中國書協會員。長期從事新聞寫作、軍戰史研究、文博事業和書畫藝術工作,著書立說甚豐。
⑶ 黃陂橫店出了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人物和著名人物 黃陂歷史文化悠久,世代人才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作為湖北省黨組織建立最早的縣份之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土地革命時期: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陳金台、焦恆田(靜山廟暴動正、副指揮長),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計14人;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
⑷ 武漢黃陂在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黃陂歷史名人錄 黃陂世代才人輩出。相傳縣北的木蘭山為代父從軍的木蘭將軍故里;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出生於黃陂,在這里度過少年時期;元末南方紅巾軍著名將領倪文俊早年為武湖漁民;清嘉慶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間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別為武榜眼曾大觀,文榜眼劉彬士、金國鈞,後分別官至福建陸路提督、浙江巡撫和翰林院編修。清咸豐年間,城關人周恆祺官至直隸布政使;長堰人王正起歷任山東總兵、提督軍門,誥封「振威將軍」,以捕殺慈禧太後寵信太監安得海而聞名;黃陂黎家河(今屬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人稱「黎黃陂」;辛亥革命時期奮起救國的著名人物有藍天蔚、蔡濟民、喻育之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黃陂籍風雲人物有:大革命時期:唐際盛(黃陂黨組織暨河南開封地委黨組織創始人),吳光榮(黃陂縣委第一任書記),蔡以忱(參加過「五四」運動,在黨的「五大」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
抗日戰爭時期:任士舜(黃陂縣第一支抗日武裝創建者)、楊學誠(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主要創始人之一)。抗戰時期任偽中央執行委員、偽陸軍部長的漢奸葉篷,任湖北綏靖偵輯少將處長,武漢、重慶流氓幫會頭目楊慶山,也是黃陂人。
黃陂文化教育、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陳宣愷(中華大學的創辦人)、陳時(教育家)、陳啟天(哲學家)、余家菊(國家主義學者)、胡秋原(學者)、塗長望(氣象學家)、塗治(農學家)、田長霖(熱物理學家)、彭邦楨(詩人)、馮鑄(書法家)、王若愚(楚劇演員)、曾卓(詩人)、余傳韜(教育家)、田長焯(飛機工程師)、韓德乾(農學家)、陳慶宣(地質力學家 )、李明(飛機控制專家 )、劉緒貽(歷史學家)、馮今松(畫家)、辜勝阻(人口學家)、榮獲義大利加勛騎士勛章的萬子美、棋王柳大華、笑星田克兢等。
政界人物有許建國(歷任中國駐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大使)、王文生(全國政協副主席)、台灣前行政院長李煥等。
黃陂籍軍事將領徐海東大將(後劃歸大悟)、杜義德、陳慶先、韓偉中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少將,共計14人
⑸ 湖北黃陂的田震將軍有少將軍銜嗎
你好,肯定有
1.一般來說,部分老資格的正師長,都有可能配備少將軍銜。
2.另外,很多副軍級的軍官,也可以配少將軍銜。
3.所以既然成為將軍了,肯定至少是少將軍銜。
⑹ 湖北有哪些將軍
中國十大將軍縣
湖北紅安61人,安徽金寨55人,江西興國54人,湖南平江52人,江西吉安46人,江西永新4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縣35人,安徽六安34人,湖南瀏陽30。此外,福建上杭27人,湖北麻城26人。
有好多都是我們湖北的!!!
對於紅安將軍為什麼這么多這么一個話題,幾乎很多人甚至大學教授都會說,紅安將軍多那時因為紅安「窮,一個「窮」子就可以解答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地方「223位將軍的故鄉——紅安」未免太勉強了把
紅安古稱黃安,位於鄂東北部,面積僅為1796平方公里,在中國是一個名富其實的小縣,解放以前,人口不超過50萬,的確,紅安很窮,因為其境內山地與丘陵佔了一大半,平原面積狹小,耕地較少,故自然條件較差,但是紅安的自然條件比鄂西和中國西部山區,條件卻要好的多,並不是那種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地方,但是為什麼那些地方卻不出將軍而紅安經濟條件比他門要好得多好,卻出了223為將軍呢,可見,用"窮"來說明紅安將軍多是無稽之談,我們也沒有必要花費更多的筆墨來論征紅安將軍多與窮的辨證關系了,那麼我們現在來客觀看待223位將軍與其出生地紅安的關系把。
特殊的地理環境:紅安的境內地形極為復雜,山地,丘陵,岡地與沖擊小平原各種地形都有,有時面積不大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山地-丘陵-平原三中景觀。縣北的天台山主峰四周皆90度的山崖,山頂卻是一塊6畝的平地,可算是世界上最小的「高原」了,小小的1796平方公里土地上卻發育著灄水,倒水,舉水三條長江支流,紅安的版圖為長條形,南北長,東西窄,其西南和南部與湖北武漢的新洲、黃疲兩區接壤,西北與湖北大悟縣接壤,北部與河南的新縣接壤,東部與湖北麻城接壤,位於紅安中部的縣城城關鎮與武漢中心城區直線距離80公里,從縣城出發北行30公里便到了河南省新縣的大別山深山區,這是什麼概念呢,打個比方,你是紅軍,你在紅安的南部地區的丘陵岡地上架起大炮,可以襲擊武漢城區的敵人,(當燃那時的紅軍幾乎沒有大炮等重武器),假如你要撤退北行30公里可進入深山區,因此可見紅安是一個進可功退可守非常重要的都是為將軍而生,為戰爭而生。再者,由於地理上近省城武漢及平漢鐵路,很多進步人士可以通過武漢通過平漢鐵路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獲得戰略物資,當很多地方都不知道馬克思列寧是什麼時,紅安的七里坪已經有一所自己的列寧小學,並且保存到現在,因此,為戰爭而生的紅安地理環境給了紅安人了解世界了解共產黨的機會,這也是紅安參加共產黨的紅軍多的原因,估計有4萬之多,而且這些軍人在紅安便可進行軍事實踐。這也為他們以後西征打下了基礎。
特殊的歷史環境,紅安的大部為古麻城孝感鄉,民風膘捍,孝感鄉為中國八大移民聖地,自古人員流動較大,人員的流動豐富了紅安的本土文化,同時這里的人也非常不局限與此地,一有機會都想跳出紅安,幾乎沒有人願意留在此地,並不是不愛家,而是文化決定,這種文化一直延續到現在,在當時,想離開紅安闖世界的最好的路子有3條,一是讀書,二是學手藝,三是參軍,而參軍是最容易辦到的,因為紅安由於革命運動那時到處在招兵。紅安古為麻城的一部分,由於紅安的姜家畈(城關鎮)到七里坪因地處偏僻,政令難施,嘉靖二十一年麻城縣監生李大夏等上書朝廷請求建縣:「本縣全場姜家畈,接壤黃岡、黃陂邊隅地,近信陽、光山、羅山等州縣,路通牛頭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頑,官難遙制,盜賊出沒,數被劫殺。乞於姜家畈設縣治,保障地方。」這是套用官府的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叛逆精神。就是這中叛逆精神和文化造就了紅安的將軍,事實上紅安的將軍的確有叛逆精神,比如紅安有些將軍甚至連毛主席的帳都敢不買。而如果我們深究這種叛逆精神的根源,我就不得不提生與絲長與絲二程(程頤、程灝)二耿(耿定向、耿定理)與來此講學開書院的理學家李贄。他們的精神影響了紅安軍人,這些精神豐富了他們作戰理念,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紅安籍將軍作戰時總能出其不意的原因。
紅安人尊師重教與紅安人好學精神;紅安是一個自然條件落後的地方,但是這里的人並不愚昧。在解放以前,紅安稍大一點的村子,都有私塾。只要不是360天天天挨餓,家長都會送孩子讀書。在紅安籍貫的將軍中有「農腳子」,也有上過黃埔軍校的。沒有文化的將軍在戰爭年代利用空閑時也在拚命的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紅安將軍後來都成為國家的領導人的原因。
四方面軍的歷史:紅四方面軍是一個非常能打仗的部隊,有3/4為紅安人,後來參加長征直到後來渡黃河西進組成西路軍進甘肅青海新疆,他們的敵人,是被國民黨收編土著軍閥,打仗極為殘忍。和這樣的土匪打仗磨練紅安人。也造就了一批紅安籍貫的軍事將領。(為他們以後打日本人對與日本武士道也不放在眼裡)
紅安精神:一要三不要,一圖三不圖.紅安人打仗並非為了自己,紅安有戰功的軍人有的解放後並沒有去享福,而是回家繼續務農,這是為什麼呢?
紅安飲食習慣:紅安人多高大威猛,塊頭較大,與紅安飲食習慣有關,對於軍人而言,身體絕對非常重要,紅安的飲食習慣不僅養了紅安人身體,也讓紅安人即能適應北方人的飲食有能適應南方人的飲食.紅安籍將軍多身體高大威猛.身付重傷而能不死,這要感謝紅安這塊土地賜給他們身體啊.
紅安人的忍耐力強:
⑺ 中國最著的十名將軍那幾位
孫武
字長卿,即孫子,春秋未著名軍事家。齊國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受任為將。領兵打仗,戰無不勝,與伍子胥率吳軍破楚,五戰五捷,率兵6萬打敗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郢都。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國最早的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2、吳起
軍政兩界的超級天才。也是個改革家。文侯問他的大夫李悝說:「吳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呀?」李悝說:「吳起貪婪而且好色,但是非常會用兵,即使司馬穰苴在世也不見得比他強。」著有《吳起兵法》。這是一 部在我國軍事史上與《孫子兵法》並列的古代軍事著作。魏文侯因吳起善於用兵,廉潔而公平,能得到士卒的擁護,就任命他為西河(今陝西部陽一帝)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成為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個,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勁之師。
楚悼王平素聽說吳起很能幹,吳起一到楚國就被任為相。於是南面平定了百越;北面兼並了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了秦國。
3、韓信
我認為在韓信眼中根本沒有打不贏的仗,劉邦的天下基本都是韓信打出來的。韓信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說白了就是一混混。不知道到底是那裡來的天賦。居然統領千軍萬馬卻仍然鎮定自若,唉,羨慕死。(其實把他排第一也是我的個人喜好,背水一戰被無數後人效仿卻都失敗。這小子害人也不淺,呵呵)
4、李靖
唐初名將,唐朝的建立中立功最多,用兵最好。騎兵戰天才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並配享於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5、白起
戰國四名將之首,長平大破四十萬趙軍,先後破城100餘座,殺6國軍馬合計超過200萬!!似乎敵軍在他眼中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功力到白起這份上也就無欲無求了。他的功績也是超過其他三將的。無愧頃世名將一稱。
6、項羽
東方的漢尼拔(一樣地苦大仇深、一樣地使過破釜沉舟、一樣地所向無敵、一樣地功敗垂成、一樣地一生只吃過一場敗仗但軍事身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
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
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
但其戰略頭腦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拔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羽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
7、李牧
同樣是戰國四名將之一,我最喜歡的戰國名將。神奇的一生,如同他神奇的用兵之術一樣。而最後的結局卻令人唏噓。李牧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殺匈奴十餘萬騎,(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衛青霍去病一共殺了多少)然而,李牧一聲中最輝煌的時刻,還是兩次在趙國滅頂之災的關頭,兩次痛殲強大的秦軍.尤其第一次,秦將樊余其隻身跑路到了燕國,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荊柯刺秦王的恐怖事件. 參考一下當時的國際形勢,當時的趙國,不比長平之前,早就國力日衰.國際上,少了信陵君,平原君這樣極具號召力的人物,加之強秦的壓力,連橫早就成了一句空話.可以說,華夏大地上,只有李牧的趙軍,還在與秦軍戰斗.更加覺得李牧簡直是匪夷所思。
8、霍去病
中國騎兵戰三天才之一
西羅馬帝國的冤大頭之一
匈牙利公國助產士之一
與李世民同為排行榜中最年少得意者
霍去病(前140—前117),西漢名將,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為大將軍衛青之甥。一生四次領兵出擊匈奴,均大獲全勝而回,殲滅匈奴11萬多人,降服匈奴4萬余眾,開河西、酒泉之地,消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他作戰勇猛,是一位軍事天才,漢武帝曾勸他學習孫吳兵法,他回答說:「為將須隨時運謀,不至學古兵法。」漢武帝為獎勵他的軍功給他建造了豪華的宅第,他卻說:「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
9、岳飛
世界古代軍事上我最喜歡的兩個人,在西方是漢呢拔。在東方就是岳飛。常勝典範,民族之魂。其岳家軍組織嚴謹,戰鬥力極強,曾大破金第一強軍鐵浮屠拐子馬。如果岳爺爺是生在唐朝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的把他排第一的。可惜生不逢時。不能建功立業,唉。
10、徐達
明初第一名將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從南京打到北京去的主
岳飛的異世知己,可惜直搗黃龍還是沒成功,敗陣而回,還落了個岳武穆的下場,悲矣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沖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你要是要49年後共軍開國十大將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十大大將排名先後
1、大將——粟裕(1907-1984)湖南省會同縣人
粟裕,他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
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林彪。 '
而他長期是以陳毅的副手身份指揮作戰,
建國後任過短時間的總參謀長一職, 授銜時卻不在這一重要位置上,
而且他的資歷只能夠和羅榮桓相比。
陳毅代表新四軍和三野的元帥地位已定, 粟裕只能委屈了。
至於粟裕爭當元帥的傳說是站不住的,
那是人們根據他的戰績和位列大將首席而產生的臆測,四八年中央軍委曾計劃將粟裕指揮的華野外線兵團
即蘇北兵團擴編為華中野戰軍渡江作戰, 而將華野的內線兵團即山東兵團升級為華東野戰軍。
這一計劃本以明令發表,許世友、譚震林、劉少卿 指揮的山東兵團已使用華東野戰軍的名義達三個月之久。
而正是由於粟裕本人的反對,這一計劃才撤銷。
同時,粟裕還堅決主張已到中原的陳毅繼續兼職華野司令。
可見,粟裕放棄了成為方面大軍主官的機會, 很難認為到授銜時他會再爭執一番。
2、大將——徐海東(1900-1970)湖北省黃陂縣人
徐海東,陝北方面的代表,
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派系平衡的典型。 紅軍長征時除了三個方面軍外, 還有一隻獨立長征的部隊最先到達陝北,
即紅二十五軍,徐海東是這只部隊倖存的指揮者,
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徐海東任軍團長。
斯諾所寫《西行漫記》中曾提到,
蔣介石稱徐海東為「文明的一大害」。
由於在戰爭中肺部負過重傷,
他在抗戰開始不久後就已不能工作,
一直處於療養狀態,直至七零年去世。 陝北方面的代表人物劉志丹陣亡,高崗自殺,
徐海東是這一派系中的最高人物了,
而且他為人一向正直和善,與世無爭
授他大將不會引起不平衡。
3、大將——黃克誠(1902-1986) 湖南省永興縣人.
黃克誠,第四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戰績、資歷與別人相比有值得商榷之處, I
但是他當時的職務是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
這一點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4、大將——陳賡(1903-1961)湖南省湘鄉縣人
陳賡,第二野戰軍的代表。
二野參謀長李達是三一年寧都起義才參加紅軍的,
盡管軍事造詣很高,但資歷不足以為二野的代表人物。
陳賡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均是中流,而他的名氣甚大,
是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中的佼佼者。
著名的「黃埔三傑」中,蔣先雲戰死, 賀衷寒去了台灣,陳賡是碩果僅存了。
5、大將——譚政(1902-1988)湖南省湘鄉縣人
譚政,當時任總政治部主任,
與元帥中羅榮桓的情況一致,
是大將中政工方面的代表, 同樣意味著中國軍隊的特色,與派系平衡無關。
6、大將——蕭勁光(1903-1989)湖南省長沙人
蕭勁光,第四野戰軍的又一代表
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
在所有元帥和大將中只有他在蘇聯進修過海軍業務。
在資歷方面,只提一點就夠了。
當年江西蘇區黨內斗爭中有一頂帽子以他的名字命名,
叫做「蕭勁光式的右傾機會主義」。
7、大將——張雲逸(1892-1974)廣東省文昌縣人張雲逸,除粟裕外第三野戰軍的又一代表,幾乎可認為他的大將軍銜完全是因他的資歷而來的。
大將中他的年事最高,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
廣西百色起義時他任紅七軍軍長,
在鄧小平離隊後他率紅七軍艱苦轉戰進入中央蘇區,
任紅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和解放戰爭時
他在華東方面的軍職一直高於粟裕。 葉挺任新四軍軍長,他任參謀長兼第二支隊司令;
陳毅任軍長,他任副軍長;
華野成立,他又先後任過副司令兼參謀長。
這些職務大將中無他人可比。
8、大將——羅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縣人羅瑞卿,華北野戰軍的代表。
他的軍事業績和指揮能力都很一般,資歷也不出眾,是有爭議的人物。 而他當時的職務為公安軍司令兼公安部部長,
工作性質特殊與最高層直接相關 毛澤東對他頗為賞識,是黨內軍內正在上升的人物,
廬山會議後也正是他接任了黃克誠總參謀長
和軍委秘書長的重要職務。
9、大將——王樹聲(1905-1974)湖北省麻城縣人
王樹聲,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與元帥中徐向前的情況一致, 盡管王樹聲戰爭中沒有驕人戰績, 甚至在解放戰爭中的職務低於多數大將,
但他擔任過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
僅此一項足以保證他的大將軍銜。
授銜時他的職務與陳賡相同,都是國防部副部長
10、大將——許光達(1908-1969)湖南省長沙市人 ; 許光達,做為紅二方面軍在大將中的代表人物列名最後, 也是十大將中爭議最大的人。 他的職務、資歷、戰績明顯低於其他的人,
而且在紅軍中僅擔任師長,
對紅二方面軍的代表性都嫌不足。
由於紅二方面軍產生的高級將領本來就少,
參謀長李達因資歷有限而排除在大將之外。 而曾擔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
本是最有資格的人選, 但他在長征時支持過張國燾的路線,
又與此時主持軍委的彭德懷水火不容,加上他當時訓練總監察部副部長兼陸軍訓練部部長的職務較低, 故而沒得到大將的位置。
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在於,
中國當時在藉助蘇聯建立自己的裝甲兵,
為了對等談判,中國的裝甲兵司令應與蘇軍的軍銜相同。
作為裝甲兵司令的許光達也就順理成章地獲得了大將軍銜,
在各兵種的主官當中成了特例。
⑻ 湖北出過哪些將軍
湖北出過很多將軍,其中比較著名的將軍有韓先楚、郭天民、秦基偉、陳錫聯、謝富治、王近山,還有後來的劉華清、聶鳳智、吳先恩等等,各個都是身經百戰、戰功顯赫的將才。
⑼ 湖北籍的開國將軍都有誰
湖北籍將軍: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