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第一將軍縣在哪裡
中國第一將軍縣——紅安縣。紅安原名黃安,位於鄂東北大別山南麓。革命戰爭年代,紅安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其中查明登記在冊的就有22552人,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僅剩下600多位紅軍老幹部。
紅安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里是黃麻起義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也是聞名中外的「將軍縣」。是僅次於井岡山、延安的中國革命聖地。這里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成立或改編了鄂東軍、紅一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五支革命軍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共和國主席走出了韓先楚、陳錫聯、秦基偉等223位將軍,其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授銜的有61位。另外也走出了56位國民黨籍將軍。「中國第一將軍縣」。朴誠勇毅,不勝不休」的紅安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熔鑄成黨的寶貴神財富。
1931年12月23日,紅四方面軍在黃安軍民的配合下,攻克黃安縣城。鄂豫皖中央分局為了紀念黃安戰役的偉大勝利,表彰黃安人民的革命斗爭精神,宣布將黃安縣改名為紅安縣,但當時的蔣政權並不認可這個縣名。 抗戰爆發後,為了不影響國共合作,國共雙方統一縣名,稱為黃安。 1952年9月,為了表彰黃安人民革命斗爭業績,湖北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轉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核准,將黃安縣正式改名為紅安縣。共和國以「紅」命名褒獎的縣,這是全國唯一的一例。
B. 抗日民族英雄名單
佟麟閣-陸軍上將29軍副軍長
趙登禹-陸軍上將132師師長
黃梅興-陸軍中將264旅旅長
蔡炳炎-陸軍中將201旅旅長
張本禹-陸軍少將12旅副旅長
梁鑒堂-陸軍少將230旅旅長
姜玉貞-陸軍中將196旅旅長
楊傑-陸軍少將第一旅副旅長
郝夢齡-陸軍上將9軍軍長
劉家麒-陸軍中將54師師長
鄭廷珍-陸軍中將獨立5旅旅長
秦霖-陸軍中將511旅旅長
龐漢楨-陸軍中將501旅旅長
官惠民-陸軍少將270旅旅長
劉眉生-陸軍少將510團團長
吳克仁-陸軍中將67軍軍長
吳繼光-陸軍少將174旅旅長
高志航-空軍少將空軍驅逐司令
夏國璋-陸軍中將172師副師長
饒國華-陸軍上將145師師長
蕭山令-陸軍中將憲兵副司令
朱赤-陸軍少將262旅旅長
高致嵩-陸軍中將264旅旅長
饒中英-陸軍少將156師參謀長
易安華-陸軍少將259旅旅長
李蘭池-陸軍少將112師副師長
司徒非-陸軍少將160師參謀長
趙錫章-陸軍中將251旅旅長
劉震東-陸軍中將五戰區二路游擊司令
王銘章-陸軍上將122師師長
范廷蘭-陸軍少將豫北別動第五總隊總隊長
楊懷-陸軍少將359團團長
劉桂五-陸軍少將騎兵6師師長(抓蔣現場指揮)
陳鍾書-陸軍中將542旅旅長
扈先梅-陸軍少將341旅旅長
周元-陸軍中將173師師長
李必蕃-陸軍中將23師師長、
黃啟東-陸軍少將23師參謀長
楊家騮陸軍少將360團團長
馮安邦-陸軍中將42軍軍長
范築先-山東省六區游擊司令(赫赫有名的築先老人)
徐積章-陸軍少將205旅旅長
李國良-陸軍中將軍訓部輜重兵監
張諝行-陸軍中將一戰區副參謀長
王禹九-陸軍少將79軍參謀處長
陳安寶-陸軍中將29軍軍長
唐聚五-陸軍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馬玉仁-陸軍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其餘部,後由副司令計雨亭率領加入新四軍)
丁炳權-陸軍中將197師師長
鄭作民-陸軍中將第2軍軍長
鍾毅-陸軍中將173師師長
張自忠-陸軍上將33集團軍總司令
燕鼎九-陸軍少將游擊22縱隊副司令
張雅韻-陸軍少將新編15師44團團長
蔣志英-陸軍少將浙江台州守備司令
謝晉元-陸軍少將524團團長(八百壯士的指揮官)
王竣-陸軍中將新編27師師長
梁希賢-陸軍少將新編27師副師長
陳文杞陸軍少將新27師參謀長
唐淮源-陸軍上將3軍軍長
寸性奇-陸軍中將12師師長
陳中柱-陸軍少將魯蘇皖邊區游擊4縱隊司令
金崇印-陸軍少將17軍參謀長
石作衡-陸軍中將70師師長
賴傳湘-陸軍中將190師副師長
朱實夫-陸軍少將新編第3師副師長
李翰卿-陸軍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武士敏-陸軍中將98軍軍長
朱世勤-陸軍中將暫編30師師長
戴安瀾-陸軍中將200師師長
王鳳山-陸軍少將暫編45師師長
胡義賓-陸軍少將96師副師長
周復-陸軍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張植桴-陸軍少將113師參謀長
彭士量-陸軍中將暫編5師師長
許國璋-陸軍中將150師師長
孫明瑾-陸軍中將預備10師師長
盧廣偉-陸軍少將騎兵8師副師長
李家鈺-陸軍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王劍岳-陸軍少將8師副師長
王甲本-陸軍中將79軍軍長
闞維雍-陸軍中將131師師長
呂旃蒙-陸軍少將31軍參謀長
陳濟桓-陸軍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史蔚馥-陸軍少將廣西綏靖公署高級參謀
齊學啟-陸軍中將新38師副師長
另外還有:張樹楨、尉遲鳳崗、龐泰峰、吳國璋、趙渭濱、方叔洪、毛岱鈞、付忠貴、雷忠、陳德磬、胡文臣、林英燦、盧尚秀、王自衡、韓炳宸、袁聘之、張敬、戴民權、劉世焱、張慶澍、高道先、江春炎、陳紹堂、周鼎銘、張景南、胡旭吁等。
C. 黃麻起義的簡介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 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
事件經過
1927年11月13日,中國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三萬余名農民自衛軍和義勇軍在黨的「八七」 會議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下,攻打黃安縣城,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右派的第一槍,正式成立了黃安農民政府,組建了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史稱「黃麻起義」。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麻城地區即逐漸有了共產黨的影響和活動。1925年秋冬,隨著大革命的發展,黃、麻兩縣分別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和共青團特別支部。1927年春,兩縣黨的特支改為中共縣委,黨的組織和農民協會迅速發展,共產黨員發展到90餘人,加入農協的會員達18萬人,另建有兩支共300餘人的農民自衛軍。同年4月和7月,蔣介石、汪精衛公開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黃、麻兩縣黨組織依靠廣大群眾和掌握的農民自衛軍武裝,同當地的反動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培養和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9月,中共黃安、麻城兩縣委根據中共中央「八七」會議精神及中共湖北省委的指示,舉行了秋收起義,但由於缺乏領導起義的經驗,沒有及時建立革命政權和革命軍隊,加上國民黨軍第30軍一部的進擾,不久,起義陷於停滯。
10月中旬,中共湖北省委得知黃麻兩縣尚有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和很好的群眾基礎,遂先後派符向一、劉鎮一、吳光浩、王志仁等到黃、麻地區加強起義的領導,成立了以符向一為書記的中共黃麻特別區委員會,組成了以潘忠汝為總指揮的黃麻起義指揮部,積極進行起義的准備。11月3日,黃麻特委在七里坪召開會議,決定以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為骨幹,群眾武裝予以配合,首先奪取黃安縣城。13日,起義開始,總指揮部調集黃安農民自衛軍全部,麻城農民自衛軍2個排及七里坪、紫雲等區農民義勇隊千餘人,組成攻城隊伍。
另將麻城農民自衛軍1個排配置於黃(安)光(山)麻(城)交界的北界河擔任警戒,以防河南省光山縣紅槍會進擾。晚10時,起義隊伍在廣大農民群眾的配合下,由七里坪向黃安城進發。14日凌晨,攻城隊伍由城西北攀梯而上,奪佔北門,旋即攻入城內,佔領縣政府、警察局,全殲縣警備隊,活捉縣長等官吏及土豪劣紳10餘人,繳獲步槍30餘支,子彈90箱,控制了全城。後獲悉國民黨軍第30軍1個團正向黃安開進,為避敵鋒芒,攻城隊伍當日撤回七里坪。進占黃安城的國民黨軍懼怕起義隊伍再次進攻,乃於次日晚棄城退走。18日,黃安縣農民政府成立,曹學楷任主席。接著,中共黃麻特委根據中共湖北省委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及趕來配合起義的黃陂縣農民自衛軍一部共300餘人,組成工農革命軍鄂東軍,下轄第1、第2路。潘忠汝任總指揮,戴克敏任黨代表。11月27日,黃安反動勢力勾結國民黨軍第30軍獨立旅400餘人,進犯黃安城。鄂東軍一部在人民群眾協助下,將其擊退。12月5日,國民黨軍以第12軍教導師取道宋埠、尹家河突襲黃安城。鄂東軍對敵情估計不足,據城固守,因眾寡懸殊,傷亡嚴重,被迫突圍,潘忠汝在戰斗中犧牲。下旬,當地中共組織和鄂東軍部分領導人在黃安北部木城寨舉行會議,決定留部分人員就地堅持斗爭,集中72人,攜帶長短槍53支,轉移到黃陂縣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活動。
1928年1月,鄂東軍在黃陂木蘭山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七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3月上旬,為對付國民黨軍的圍攻,第7軍編為4個短槍隊,採用「晝伏夜動,遠襲近止,繞南進北,聲東擊西」的戰術,分散游擊於黃陂、孝感、黃岡、羅田、黃安、麻城等縣。5月,第七軍進入河南省光山縣南部柴山保地區,發動群眾,創建根據地,走上了邊界武裝割據的道路。7月,第七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31師。到1929年5月,紅31師發展到近400人,初步建成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縱橫50餘公里的鄂豫邊蘇區。黃麻起義創建的紅軍和蘇區,是後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鄂豫皖蘇區的重要來源及組成部分。
重要成員
黃麻起義紅安、麻城,黃陂三縣走出的國家領導人和將軍
紅安籍
國家領導人(2人):董必武、李先念。
上將10名:
郭天民、周純全、王建安、韓先楚、陳錫聯、劉華清、秦基偉、王誠漢、謝富治
中將12名:
劉飛、詹才芳、張仁初、徐深吉、李天煥、徐斌洲、張天雲、胡奇才、王近山、吳先恩、聶鳳智、劉昌毅。
少將52名:
程儒珍、韓衛民、袁克服、金世柏、羅厚福、李世炎、耿錫祥、黎錫福、鄒國厚、徐紹華、賀鍵、熊應堂、程悅長、殷國洪、盧燕秋、張天恕、鄭國仲、況玉純、秦光遠、陳美藻、李定灼、江波、劉福勝、趙鶴亭、馬忠全、閔學勝、戴克林、戴克明、程啟文、羅應懷、甘思和、胡正平、汪運祖、何德慶、張志勇、塗錫道、張竭誠、詹少聯、謝正榮、周世忠、江騰蛟、高厚良、肖永銀、肖永正、肖志賢、吳世安、吳振挺、張潮夫、伍瑞卿、何輝燕、黃立清、吳傑等。
另有相繼擔任省(部)軍級領導幹部的有150多位。
麻城籍
大將1位:
王樹聲;
上將2位:
王宏坤、陳再道。
中將7位:
王必成、李成芳、張才千、周希漢、鮑先志、鄭維山、張池明。
少將25位:
丁先國、王政柱、鄧岳、馮仁恩、朱火華、朱玉學、朱致平、江鴻海、李慶柳、肖永正、陳波、余述生、佘積德、張漢丞、張培榮、張吉厚、周純麟、趙炳倫、祝世鳳、胡立聲、袁 彬、高志榮、高立忠、徐其孝、喻新華;
省(部)軍級領導幹部近百名:丁憲法、丁先德、丁汝青、王宣、王光美、王遠應、王宏清、王恩厚、王德潤、方敬英、鄧瑞鈴、尹國洪、尹曉春、冉光甫、馮志錄、朱公富、朱榮昌、朱彩琴、伍輝文、劉永賢、劉啟明、江守松、江守田、江祥興、畢光友、蘇鳳、蘇順淼、李珍、李勇文、楊炬、楊業奎、楊志義、楊志宏、楊志稚、肖文斌、肖永漢、肖志攻、何蘭階、邱 阜、邱子林、邱玉珠、汪心一、張毅、張世功、張世魁、張興開、張良德、張治公、陳益、陳 銀、陳文祺、陳文高、陳世全、陳澤進、陳明池、陳 明、易 毅、易良華、羅昭福、胡大祥、趙炳安、趙基梅、桂文和、徐在先、徐志安、徐其江、俆其富、徐錫珠、陶景、陶懷德、誾家友、黃安義、彭恩忠、董安義、董家義、程本、程再鳳、曾凡亨、曾沙萍、曾憲國、傅文傑、傅興大、傅達輝、傅海龍、謝家友、簡佐國、熊少蘭、戴景華等。
黃陂籍
大將1位:
徐海東
中將4位:
周志堅,杜義德、陳慶先、韓偉,
少將12位:
雷紹康,寧賢文,袁學凱、張廣才、熊伯濤、雷震、陳福初、葉超、李大清、方明勝、唐凱、童陸生
土地革命時期:潘忠汝(黃麻起義總指揮),吳光浩(黃麻起義副總指揮,鄂豫邊紅軍及革命根據地創始人),劉光烈(黃麻起義副總指揮)。其餘省軍級將領數十位。
歷史意義
黃麻起義是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在長江以北地區首次舉行的規模最大的農民武裝起義,是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揭開了鄂豫皖地區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序幕,為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起了先導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斗爭,高揚了一面鮮艷的革命旗幟。大革命失敗後,英雄的黃麻人民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所嚇倒,他們揩乾身上的血跡,拿起手中的武器,又繼續戰斗。在八七會議精神指引下,他們揭竿而起,在鄂豫皖地區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把我黨「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大旗高高舉起,從此這一地區黨領導的武裝斗爭連綿不斷,直至全國解放。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西征後,留下的革命力量重建紅二十五軍,堅持戰斗在大別山區。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長征後,重組的紅二十八軍和地方游擊隊、便衣隊,仍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里又是新四軍第五師開展抗日游擊的主要區域和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主要立足地。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斗爭,開辟了一塊堅實的革命基地。黃麻起義奠定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初始基礎,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歷史起點。黃麻起義後,工農革命軍輾轉游擊,隨後開辟了以柴山保為中心的鄂豫邊革命根據地。1930年春,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六大蘇區之一,成為僅次於中央根據地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高度評價它的戰略地位,指出它「一面可以控制平漢鐵路,一面可以截據長江交通,有直接威脅武漢而與全國紅色區域打成一片的前途」。紅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搖籃和早期中心。紅四方面軍主力向西實行戰略轉移後,又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由在黃麻起義中組建的鄂東軍發展起來的紅四方面軍,先後開辟了兩大蘇區,這是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
黃麻起義及其後期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革命軍隊。在黃麻起義及其後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中,走出了三支紅軍部隊。第一支是1931年11月7日在黃安七里坪成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第二支是1932年11月30日在黃安檀樹崗重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第三支是1938年2月紅二十八軍在七里坪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黃麻起義及其後的革命斗爭,造就了一大批傑出革命人才。其中從黃麻起義走出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4位,開國將軍25位(含大將2位、上將6位、中將6位、少將11位);而作為黃麻起義策源地的紅安縣,則不僅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而且產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共和國主席和61位將軍(其中上將8名、中將10名、少將43名),捐軀的革命群眾10多萬,犧牲的有記載的烈士2.2萬,因而是全國第一「將軍縣」和著名「烈士縣」。
黃麻起義不僅用鮮血和生命燃起了大別山工農武裝革命的烽火,也在起義及其後的斗爭實踐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黃麻起義革命精神。這就是:緊跟黨走,信念堅定;不畏強敵,拼搏圖存;求真務實,勇於創新;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無私奉獻,艱苦奮斗。
烈士陵園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城關鎮陵園大道1號,是為了紀念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斗爭中犧牲的先烈們,於1990年在原紅安烈士陵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始建於1956年,全部建成於1980年,擴建於1990年,1989年被國務院列為重點烈士陵園保護單位。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烈士祠、烈士墓、革命烈士紀念館、紅軍幹部骨灰堂、紅安縣革命博物館、李先念紀念館、董必武紀念館等大型紀念建築物。革命烈士紀念館內共展出著名烈士230餘人的遺物、照片、詩抄和雕塑等展品。
麻城有「乘馬會館」、麻城縣委傳達「八七」會議精神舊址、麻城革命烈士陵園、麻城博物館、王樹聲紀念館、許世友將軍墓等30餘處革命遺址。
D. 湖北黃陂的田震將軍有少將軍銜嗎
你好,肯定有
1.一般來說,部分老資格的正師長,都有可能配備少將軍銜。
2.另外,很多副軍級的軍官,也可以配少將軍銜。
3.所以既然成為將軍了,肯定至少是少將軍銜。
E. 湖北籍的開國將軍都有誰
湖北籍將軍:
元帥(1名)
林彪(黃岡)
大將(2名)
徐海東(黃陂今屬大悟)、王樹聲(麻城)
上將(14名)
韓先楚(黃安今紅安)、王平(陽新)、郭天民(黃安今紅安)、周純全(黃安今紅安)、陳再道(麻城)、王宏坤(麻城)、劉震(孝感)、陳錫聯(黃安今紅安)、陳士榘(荊門)、王新亭(孝感)、黃永勝(咸寧)、賀炳炎(松滋)、謝富治(黃安今紅安)、王建安(黃安今紅安)(1956年授上將)
中將(32名)
王必成(麻城)、王近山(黃安今紅安)、王尚榮(石首)、田維揚(棗陽)、成鈞(石首)、劉飛(黃安今紅安)、劉昌毅(黃安今紅安)、杜義德(黃陂)、楊秀山(沔陽今仙桃)、李天煥(黃安今紅安)、李成芳(麻城)、吳先恩(黃安今紅安)、余立金(大冶)、張才千(麻城)、張天雲(黃安今紅安)、張仁初(黃安今紅安)、陳康(廣濟今武洞)、陳慶先(黃陂)、周希漢(麻城)、周志堅(禮山今大悟)、胡奇才(黃安今紅安)、饒正錫(鍾祥)、秦基偉(黃安今紅安)、聶鳳智(禮山今大悟)、頓星雲(石首)、徐深吉(黃安今紅安)、徐斌洲(黃安今紅安)、黃新廷(沔陽今洪湖)、韓偉(黃陂)、程世才(大悟)、鮑先志(麻城)、詹才芳(黃安今紅安)、
少將(187名)
1.1955年(124名)
丁先國(麻城)、萬振西(漢川)、馬龍(大冶)、馬忠全(黃安今紅安)、王義勛(陽新)、王全國(沔陽今仙桃)、王誠漢(黃安今紅安)、王紹南(天門)、王政柱(麻城)、鄧岳(麻城)、鄧少東(大悟)、石志本(大悟)、鄧家泰(荊門)、甘思和(黃安今紅安)、石忠漢(孝感)、帥榮(黃梅)、葉建民(大悟)、盧南樵(孝感)、田厚義(大悟)、史可全(天門)、喬信明(大冶)、朱火華(麻城)、朱聲達(江陵)、伍瑞卿(大悟)、劉何(大悟)、劉少卿(黃岡)、劉華清(大悟)、劉振國(孝感)、劉清明(漢川)、劉福勝(黃安今紅安)、阮賢榜(通山)、孫光(大悟)、杜國平(廣濟今武洞)、嚴光(大悟)、李人林(天門)、李少元(英山)、李文清(松滋)、李書茂(沔陽今仙桃)、李世焱(黃安今紅安)、李慶柳(麻城)、李國良(荊門)、楊煥民(孝感)、吳林煥(大悟)、吳嘉民(陽新)、何光宇(大悟)、何濟林(沔陽今仙桃)、何輝燕(大悟)、何德慶(黃安今紅安)、鄒國厚(黃安今紅安)、閔學勝(黃安今紅安)、況玉純(黃安今紅安)、汪克明(陽新)、汪洪清(漢陽今蔡甸)、宋慶生(天門)、張廣才(黃陂)、張漢丞(麻城)、張秀龍(沔陽今仙桃)、張國傳(大悟)、張宗勝(大悟)、張春森(廣濟今武洞)、張培榮(麻城)、張竭誠(黃安今紅安)、張潮夫(大悟)、陳文彪(漢川)、陳華堂(天門)、陳金鈺(廣濟今武洞)、陳美藻(黃安今紅安)、陳福初(黃陂)、范忠祥(天門)、羅應懷(黃安今紅安)、羅坤山(沔陽今仙桃)、金世柏(黃安今紅安)、金紹山(大悟)、周長庚(石首)、周世忠(黃安今紅安)、周純麟(麻城)、周明國(大悟)、周學義(黃梅)、鄭國仲(黃安今紅安)、胡大榮(黃梅)、胡正平(黃安今紅安)、胡定千(孝感)、查國楨(蘄春)、趙文進(大悟)、趙正洪(黃梅)、趙國泰(崇陽)、祝世鳳(麻城)、胥治中(石首)、姚運良(大悟)、賀健(黃安今紅安)、袁克服(黃安今紅安)、袁學凱(黃陂)、夏耀堂(石首)、徐其孝(麻城)、徐紹華(黃安今紅安)、高志榮(麻城)、黃立清(大悟)、黃忠學(天門)、韓衛民(黃安今紅安)、韓東山(大悟)、喻新華(麻城)、程悅長(黃安今紅安)、傅傳作(石首)、童陸生(黃陂)、曾祥煌(潛江)、謝正榮(黃安今紅安)、謝甫生(大悟)、藍僑(廣濟今武洞)、雷震(黃陂)、雷紹康(大悟)、廖述雲(石首)、譚友林(江陵)、熊伯濤(黃陂)、熊應堂(黃安今紅安)、黎化南(長陽)、黎錫福(黃安今紅安)、樊哲祥(公安)、顏東山(大悟)、薛少卿(監利)、魏天祿(天門)、江騰蛟(黃安今紅安)、唐金龍(漢川)、蕭永正(麻城)、程儒珍(黃安今紅安)
2.1960~1965年(63名)
王萬金(沔陽今仙桃)、方明勝(黃陂)、方毅華(大悟)、葉超(黃陂)、盧燕秋(黃安今紅安)、馮仁恩(麻城)、寧賢文(大悟)、呂作松(陽新)、鄧可運(大悟)、朱玉學(麻城)、朱玉庭(巴東)、朱直光(陽新)、劉林(沔陽今仙桃)、江波(黃安今紅安)、江鴻海(麻城)、祁開仁(武昌今江夏)、阮漢清(通山)、蘇宏道(江陵)、別祖後(天門)、吳傑(大悟)、吳子傑(天門)、吳永光(大悟)、吳振挺(黃安今紅安)、汪運祖(黃安今紅安)、李長如(大悟)、李大清(黃陂)、李定灼(黃安今紅安)、李國良(天門)、楊虎臣(天門)、張天恕(黃安今紅安)、張志勇(黃安今紅安)、張賢良(公安)、張樹才(黃岡)、陳炎清(黃安今紅安)、范保順(天門)、羅厚福(黃安今紅安)、周家美(潛江)、鄭友生(孝感)、鄭本炎(大悟)、趙復興(沔陽今仙桃)、趙炳倫(麻城)、趙鶴亭(黃安今紅安)、賀俊偵(陽新)、秦光遠(黃安今紅安)、耿錫祥(黃安今紅安)、袁彬(麻城)、席舒民(大悟)、唐凱(黃陂)、塗錫道(黃安今紅安)、梅盛偉(陽新)、龔興業(荊門)、彭方復(陽新)、董志常(大悟)、董家龍(荊門)、程啟文(黃安今紅安)、詹少聯(黃安今紅安)、顏青雲(漢川)、戴克明(黃安今紅安)、戴克林(黃安今紅安)、殷國洪(黃安今紅安)、殷承禎(崇陽)、高林(大悟)、魏國運(監利)
1988年恢復軍銜制以來湖北籍獲軍銜、警銜有:
上將(9名)
劉華清(大悟1988年)、秦基偉(黃安今紅安1988年)、王誠漢(黃安今紅安1988年)、楊德清(應城1996年)、趙可銘(武漢1997年)、劉冬冬(武漢1998年)、喻林祥(應城2002年)、劉精鬆(石首1988年)、楊國屏(鍾祥1993年)
中將(22名)
傅奎清(英山原屬安徽1988年)、曾幼誠(武漢1988年)、邵農(武昌今江夏1990年)、楊正剛(鄖縣1993年)、鄒永釗(麻城1993年)、郭錫章(廣濟今武洞1993年)、何道泉(黃陂1994年)、程建寧(廣水1995年)、董良駒(鄂州1996年)、朱曙光(江陵1997年)、陳達植(武漢1997年)、羅友禮(鄂州1997年)、高文遠(黃陂1997年)、朱永清(隨州1999年)、熊自仁(監利2000年)、邱衍漢(天門2002年)、張詩明(荊州2002年)、孔瑛(武洞2003年)、葉愛群(大悟2003年)、張孝忠(應城2003年)、范曉光(陽新2005年)、江建曾(紅安2006年)
其中1955年與1988年都獲得將軍軍銜的有3名
秦基偉1955年中將1988年上將
劉華清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
王誠漢1955年少將1988年上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