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巾幗英雄有哪些
1,婦好
婦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婦為尊稱,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2,花木蘭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年),女,琅琊郡海曲縣(今山東省日照市)人,是一個財產俱豐的富戶。她是新莽時期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的女領袖。
4,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名諱及生卒不詳,漢景帝劉啟與皇後王娡的長女,漢武帝劉徹同胞長姐。本封陽信公主,因嫁於開國功臣曹參曾孫平陽侯曹壽(曹時),故又稱平陽公主。
5,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稱冼太夫人、譙國夫人,名英,高涼郡(今廣東茂名)人,是梁、陳、隋三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將軍,冼夫人助隋平定嶺南勢力,率領俚族民眾歸附隋朝,封為譙國夫人。歷朝對她進行了多次追封,尊稱她為「嶺南聖母」。
⑵ 關於花木蘭的資料
(一)巾幗英雄百世流芳
關於花木蘭的事跡,在《花木蘭考》、《亳州志》、《清光緒亳州志》、《完縣縣志》、《完縣歷史資料》和《完縣歷史大事記》中都有記載。河北省萬縣木蘭廟碑「漢孝烈將軍記」稱: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漢文帝時,單於侵境……
花木蘭,亳州人,漢孝烈將軍、漢文帝時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得勝歸來,帝欲納為妃, 木蘭以死拒之。
後來,群眾把花木蘭的英雄事跡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後經文人加工潤色,成為《木蘭辭》。豫劇《花木蘭》和美國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更使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愛國主義和巾幗英雄的典範。
為表彰巾幗英雄花木蘭,唐代追封她為「孝烈將軍」,並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皖、蘇、豫、魯交界百餘里鄉眾來此祭祀貿易,形成古會, 流傳至今。
如今,花木蘭故里魏園村豎起了一尊「木蘭還鄉」的巨大雕塑,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李紹義編著的《花木蘭考》於1992年出版發行,武術愛好者程秀華於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蘭拳協會,故鄉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巾幗英雄的無比懷念和熱愛。
(二)傳說故事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故事主要流傳於安徽亳州、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這些傳說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內容主題相當寬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習武、勤奮好學;代父從軍;軍中作戰成為榜樣;愛護百姓等。「智取摩天嶺」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話說承德東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嶺。摩天嶺的西面是懸崖峭壁,東面與大山相連,只有南邊有一條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馬攻山,滾木礌石一齊往下打,誰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蘭來到這里, 屢攻不克,只得把兵馬駐紮下來。駐扎兵馬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花木蘭城。一天,花木蘭率領將士來到摩天嶺對面的雙龍山上觀察地形,看見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來跳去,
不禁嘆道:「人如果有羊那樣爬山的本領,該多好啊!」突然,她靈光一現,有了攻打摩天嶺的主意。
第二天,她讓士兵四處買羊,在雙龍山頂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現在的鎖羊城,又找來匠人日夜趕糊燈籠。在一個漆黑的夜裡, 花木蘭讓士兵們在每隻羊角上掛只燈籠,
往摩天嶺上趕。匈奴守兵一見漫山遍野的燈籠, 以為是花木蘭攻山的人馬,便齊放滾木礌石,羊見有木石滾來,有的嚇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順著陡坡往上跑,這下可把匈奴人嚇壞了:人怎麼登險石而上?難道是天兵?匈奴兵將不明真相,一時亂了陣腳。花木蘭率軍乘機從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嶺。
(三)傳承文化恩澤後世
「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的傳說故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花木蘭研究會秘書長顏勇介紹,花木蘭的傳說是歷史人文資源中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也是亳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亳州的歷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導致包括「花木蘭的傳說故事」在內的很多民間文學都逐漸衰落。而且,這些傳說故事大多流傳在中老年人之間, 傳承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保護這份寶貴的財產,我們加強了花木蘭的傳說故事搜集工作,豐富了內容。」顏勇介紹,目前出版的《花木蘭考》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增加了文化傳承的具體載體,全面系統地保護了花木蘭的傳說。
據介紹,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蘭研究會,計劃2018年籌建花木蘭博物館並徵集實物,到2020年,全面建設花木蘭博物館,通過實物、人物畫像、業績介紹、民間故事、書籍史料展示木蘭文化,「讓花木蘭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傳承下去」。
(2)黃陂故事書擴展閱讀
11月27日上映的電影《花木蘭》,由著名影星陳坤、趙薇、胡軍等聯袂出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很高。
遺憾的是電影《花木蘭》之中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電影里少數民族稱謂的混淆。演員將「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實則應為「dà ròu zhī」。
飾演木蘭的趙薇還在片中講「我大魏的軍中有匈奴、鮮卑、氏(shì),沒有羊」,明顯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給念錯了。
此外,電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陳坤飾演的文泰(在劇中其身份實為孝文帝元宏)作為皇子率部北征,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蘭從軍發生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輩。其次,孝文帝10歲登基,皇子時不可能成為一軍之帥。
當然,《花木蘭》中也有符合歷史真實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門獨(此人物虛構,劇中由胡軍飾)在召集部落首領入侵北魏時,「柔然缺鐵」這個動機是真實的。
當時突厥部的鍛鐵工業特別發達,它被柔然征服後,專門為柔然貴族鍛鐵,被稱為「鍛奴」。這一點,從側面說明柔然不具有制鐵的工藝。
除了給電影挑錯,人們更關心的還是木蘭從軍的歷史背景。因為花木蘭參與的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觀眾首先會問:柔然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北魏為何要與之作戰?
柔然作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紀前後盛極一時,與同時期的鮮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襲貴族也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歸附北魏的柔然首領阿那瓌(guī)對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認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424)16歲登基,就在這一年8月,正處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萬大兵壓境。拓跋燾率軍出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
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歷史上的木蘭從軍故事,也應從這一時期開始。
這次被困讓拓跋燾十分光火,也註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敵。此後25年間他13次車駕親征,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
因為拓跋燾對柔然極度厭惡,將其改稱「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惡心的蟲子,此後中國的史書多襲此稱,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蘭》的「歷史誤會」
漢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想聯合它們抗擊匈奴,因二者西遷,該計劃作罷。
南北朝時,五胡亂華,民不聊生。所謂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dī)、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氐人周秦時就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相鄰地帶,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堅統一北方,建立過短暫的前秦帝國。
木蘭從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當時,在面臨南方宋朝隨時可能入侵的威脅下,太武帝拓跋燾率部會擊位於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勝。
⑶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人
花木蘭影視劇照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虞城縣木蘭傳說」在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國家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