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城市差別最大的區域就是________ 與城市差別最大的區域就是________
鄉村
在城市中,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占統治地位,現代化的工業專、交通樞紐和商業屬、銀行、公共事業、文化教育事業等等集中於城市;而在鄉村中,則是生產資料和流通資料的集體所有制占統治地位,主要發展集體或個體的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和各種中小規模的工副業,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都不如城市。
城市給鄉村提供先進的勞動資料和豐富的日用消費品,同時在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幫助鄉村;鄉村則將日益增多的糧食、原料、蔬菜和各種農副產品供應城市。
在中國,現階段主要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農業和農村建設,發展鄉鎮工業、商業和第三產業,建立和發展小城鎮,提高農村文化教育水平,等等,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2. (三)房地產市場區域差異加大
基本判斷:2012年房地產市場調控繼續堅持「增加供給、抑制投機、加強監管、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基本思路,穩定了市場各方的預期,並在此基礎上對自住性首套住房需求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今年前9個月房地產市場在下降過程中逐步築底,10月以來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穩定,但是各地房地產市場表現各異。
此輪房地產調控起始於2010年初,兩年多以來房地產市場調控一直堅持「增加供給、抑制投機、加強監管、推進保障房建設」的基本思路。與前些年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頻繁變動相比,這種調控思路的堅持穩定了市場各方的預期,指明了房地產長期政策的方向。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到2020年「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由此可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房地產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並重的基本面將不會改變,房地產市場大起大落的「過山車式」劇烈波動現象將不會再現,平穩健康發展將成為主旋律。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考慮到「穩增長」的客觀需要,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工具選擇、力度把握和時序安排成為關鍵,這無疑也會對土地政策參與宏觀調控提出更高要求。
東部地區商品房銷售面積增幅趨緩。把2003~2012年分成前後兩個5年進行比較,絕大部分地區2008~2012年商品房年均銷售面積都高於2003~2007年年均銷售面積。東部地區增幅整體低於中、西部地區(圖3-2)。北京、上海2008~2012年商品房年均銷售面積低於2003~2007年年均銷售面積,其中北京2003~2007年年均銷售2455萬平方米,2008~2012年年平均銷售1744萬平方米,降低了29%;上海2003~2007年年均銷售3111萬平方米,2008~2012年年平均銷售2279萬平方米,降低了28%。2010年實行限購後,北京、上海銷售受到較大影響,2010年起連續兩年負增長,但是北京商品房銷售面積最高是2005年,當年銷售商品房3123萬平方米;上海商品房銷售面積最高是2007年,當年銷售商品房3695萬平方米。
圖3-4 累計房屋新開工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面積比較
2013年,房地產市場將繼續企穩回暖,房地產業轉型將進一步加速。在宏觀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房地產調控基調不變的情況下,延續2012年底態勢,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購地行為將繼續增加,銀行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支持力度也不會減弱,再加上降息優惠、住房剛性需求釋放等利好,以及房地產調控微調以鼓勵自住的可能性,都將有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回暖,逐步呈現「總體企穩、局部活躍」的局面。與此同時,近期供給相對充足也將為市場回暖提供巨大支撐:一方面保障房建設加快提供住房供給,竣工套數有望在500萬套以上;另一方面2012年商品房待售面積3.6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7%。在此背景下,房地產業運行模式和行業結構等轉型調整將加速進行,房價也有望呈現「總體穩定、局部微漲」的態勢。「十二五」到2020年仍然是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住房建設規模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熱點城市、中心城市住房緊張難以改變。
3. 比較廣東、湖南兩省區域發展差異的具體表現
與湖抄南省相比,廣東省經濟發展速度快;經濟發展水平高(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工業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類產業結構層次較高(第二、三產業比重大)。
或答:與廣東省相比,湖南省經濟發展速度慢;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工業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類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第二、三產業比重小)。
4. 不同區域發展水平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解答:1.地理位置方面
比如我國的東中西部,經濟形勢呈階梯遞減趨勢
2.城市人口密集程度方面
比如上海,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呈正比狀態
3.交通便利方面
比如崑山距離上海較近,經濟發展形勢就較好,比如長江沿岸城市,藉助長江水利交通樞紐優勢,對當地經濟增長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補充:經濟發展水平是指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反映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常用指標有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水平,可以從其規模(存量)和速度(增量)兩個方面來進行測量。所謂「經濟規模測量」是指對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范圍里能夠生產出來的財富總量,包括從基本的生活用品到復雜的生產資料,再到各種文化和精神產品等財富的總量。在對經濟規模的 測量中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它綜合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財富(物品和服務)的總和。此外,對經濟規模的測 量又分為對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的測量。絕對規模只是測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的GDP總量,而不論這一規模的GDP是多少勞動力創造出來的。而相對規模指標則要關心一個國家的人口(或勞動力數量)與其GDP總量之間的關系。在相對規模指標中,最常用的是「人均GDP」指標。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最常用的指標是「GDP年增長率」。
參考:網路
5. 我國西部與中東部城市發展的差異較大的主要原因
一、西部地區人口城市化率低
2005年,我國西部地區共有各類建制市170個,城鎮人口35944.9萬人,佔西部總人口的34.56%。這比同期全國42.99%的人口城市化率低8.43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人口城市化率低18.77個百分點。從表1的人口城市化率中,我們還可以看出,除內蒙古和重慶外,其他省區人口城市化率遠低於全國水平,並且在西部地區內各省區之間城鎮化率也有很大的差距。由此可見,西部城市化水平已經到了嚴重滯後的程度。
二、西部城市空間布局結構不合理
西部城市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了總體數量少、密度低、分布不均衡和地域依賴性強等特點。
首先,從總體數量上講,截至2005年底,西部地區共有建制市170個,佔全國總數的25.88%,這與其佔全國71.5%的國土面積極不相稱。而且,西部城市與中東部相比,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比重上均較低(見表2)。中部比西部多出57個,比重高出近
9個百分點。與東部相比則差距更大,東部城市數目比西部多出90個,比重更是高出近14個百分點。這些數據充分說明,西部城市總體數量少。
西部不僅城市總體數量偏少,分布密度上也較低,表3中城市密度恰好說明了這一點。2005年底,西部地區城市密度每萬平方公里連一座城市都不到,僅為0.24座,而中部地區每萬平方公里有1.36座,東部有2,45座,其城市密度分別為西部的5.7倍和10倍之多。
其次,從整個西部來看,各個省區城市密度差異很大。最高的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為1.35,已接近中部城市的密度水平,最低的是西藏自治區,僅為0.02,和西部最高的寧夏存在67倍的懸殊差距。而且,其他一些省區也是城市密度不一,分布極不均衡。
第三,西部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城市的分布具有很強的地域選擇性,大部分地區不適宜城市發展。西部城市多分布在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較好、礦產豐富和交通發達的地區。
三、西部城市等級規模結構不平衡
我國西部地區城市不但總體規模小,而且各省區內部城市規模等級差異很大。從表四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西部城市整體規模較中東部地區要小得多。大城市以上規模之和僅為19個,而中部和東部分別為35個和52個,與中部有較大的差異。且中等城市數量較少,出現斷層。相比之下,小城市數量較多。
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口在400萬以上韻省市只有重慶、四川和陝西,人口在200萬~400萬的只有雲南,大部分省區在特大和大城市規模等級間出現中斷,個別省區缺少中等城市。就西部區域來講,西南地區城市規模較大,大中城市較多,而西北和青藏高原城市規模則普遍偏小。
四、西部城市職能結構差異大
城市職能是指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擔的分工。在一個國家或地區,由於各城市所處的內外條件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城市規模,同時也會形成不同的職能分工。通常把城市職能分為五大類型:綜合型城市、工業城市、交通樞紐城市、小城鎮、具有特殊職能的城市。這五類城市在西部均有所體現,這表明我國西部城市職能的多樣性。與東中部城市相比,西部這些城市在職能類型上又有其獨特的特點:
1.西部工業城市中,單一型工業城市多,綜合型工業城市少。主要是由於我國西部地區資源較東中部豐富,但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不能發展城市內綜合型工業。
2.西部城市的政治職能較其經濟職能強。主要原因在於西部地區長期經濟落後,且出於政治和軍事的需要而設立漫長的邊境線,形成政治職能強的局面。由於片面追求城鎮的數量而忽視了城鎮內基礎設施和經濟的發展,使得許多城市只作為一級行政機構所在地而存在。
3.西部各省區城市職能結構差別大。總體看來,整個西部地區形成了以西北地區的礦業開發為主的單一型城市和西南地區綜合型城市為主的城鎮職能的區域布局。
6. 建築行業的市場環境、市場容量和市場化程度是怎樣的
在整個固定資產投資額中,有60%是建築安裝工程,這意味著影響建築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必然是投資持續增長的拉動。從1994~2006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與建築業總產值增速的時間序列數據看,兩者呈現出了較高的相關性。若固定資產投資仍能維持高速增長,建築業總產值亦能維持高速增長。從目前建築業面臨的外部環境看,2007年5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9%,高於上月25.5%的增速,仍維持在相對高位,建築業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向好。 從2007年一季度建築業運行數據看,建築企業家信心指數仍繼續上升,建築業景氣指數有所下滑,但仍維持在相對高位。受外部良好經濟環境支撐,整個建築業盈利水平仍然處於向好階段。今年一季度,建築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9.7%,高於上年同期50.2%的增速,建築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1.5%。未來2~3年,我國仍處於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業等大規模投資時期,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將維持在20%~25%的水平,建築業外部環境不會發生轉折性變化。 在國內建築業運行良好的同時,建築企業對外承包工程亦獲得了相當好的發展。2006年,我國對外承包完成額和新簽合同額同比分別增長37.9%、123%。其中,交通運輸業新簽合同額首次超過房屋建築業躍居第一,因此可以預期未來兩年交通運輸業營業額將超過房屋建築業。2007年一季度,我國對外承包完成額和新簽合同額同比分別增長23.9%、38.1%,仍維持了高速增長態勢。 在享有國際工程界"晴雨表"之譽的美國《工程新聞記錄》(ENR)雜志公布的2006年國際承包商225強名單中,我國有46家企業進入,占據五分之一席位,在前100強中也有12家。據統計,2006年46家中國企業的海外營業額達到了101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0%,佔225強國際市場營業額的5%。 從市場分布情況看,亞洲、非洲等傳統市場仍然是我國對外工程承包的主戰場,其營業額之和占我國企業海外市場營業總額的70%左右。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報告預計,海灣六國在2006~2010年間建築業投資規劃達7000億美元,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石油化工和房地產。另據報道,2007、2008年,伊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阿聯酋、阿曼、巴林等海灣八國,在基礎設施和石油、天然氣領域的投資將達到6000億美元。因此,海灣地區建築業投資增長將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帶來巨大市場機遇。 由於我國經濟呈東中西部梯級分布,建築業因此也呈現出類似的區域性特徵。建築業總產值規模最大的是江蘇、浙江、山東和廣東四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經濟規模和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決定了建築業總體規模,優勢企業往往是在良好的經濟環境中所孕育。 建築業的發展基本體現了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政策,也體現出中部地區正在崛起。據統計,建築業總產值增長速度最快的是東北地區,增長速度為27.5%,中部地區平均增長速度為21.3%,西部地區平均增長速度為19.2%。 另外,建築業不僅區域性差異明顯,更明顯的差異則是體現為細分行業之間的差異。建築行業可細分為路橋建設業、民用建築業、水利建築業、石油石化業等細分行業,每個行業成長空間和行業壁壘不同,形成了同的盈利能力和競爭格局。如房地產業、交通運輸業、水利等行業,由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同,就形成了針對該行業的建築企業面臨的市場空間的不同。從交通建築業看,未來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將保持快速增長,給針對該行業的建築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市場拓展空間。
7. 中國建築業發展怎麼樣
中國建築業發展現狀及展望
2008-12-3 中國投資咨詢網
【收藏此頁】【大 中 小】【列印】【關閉】
中投顧問提示:2006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達到40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9%;利潤總額達1071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8%。2007年,建築業總產值為50018.62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0.4%,實現利潤總額1561.1億元,比2006年增長30.9%;2008年1-9月,建築業總產值達到37552億元,同比增長22.8%,全國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26.8%。如此高速的行業利潤增長在近幾年行業持續高景氣中也實屬罕見。
最新房地產周刊歡迎下載!>>
一、 中國建築業進入健康、快速發展軌道
1、宏觀環境向好拉動建築業高增長
2001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一輪景氣周期,與建築業密切相關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FAI)總額增速持續在15%以上的高位運行,2003至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更是達到了24%以上。建築和安裝工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基本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走勢相似,近幾年增速也維持在25%。
·2011年中國華南地區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投資機會...
·2011-2015年珠海房地產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
·2011年中國二三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投資機會及前景預...
·2011-2015年中國房地產信託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
·2010-2015年濟南房地產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
更多相關研究報告>>
由於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基本決定了建築工程的市場規模,近年來FAI持續高位,導致建築業總產值及利潤總額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動。2006年,中國建築業總產值達到4097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59%;利潤總額達1071億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18%。2007年,建築業總產值為50018.62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0.4%,實現利潤總額1561.1億元,比2006年增長30.9%;2008年1-9月,建築業總產值達到37552億元,同比增長22.8%,全國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26.8%。如此高速的行業利潤增長在近幾年行業持續高景氣中也實屬罕見。
2、建築業市場健康發展
(1)法制建設日益完善
近年來,國家建設部按照《建築法》和《行政許可法》的規定,對從事建築活動的企業個人執業資格管理制度進行了逐步完善。特別是從2005年以來,建設部起草和修訂完成了勘察設計、建築施工、建設監理、招標代理機構,以及注冊監理工程師、注冊建造師等企業及個人執業資質(資格)管理規定,下放了一部分企業資質審批許可權,規范了審批行為,提高了審批效率。與此同時,根據全國人大在《建築法》執法檢查中反映出的問題,國家有關部門啟動了《建築法》的修訂工作,全力打造一個日漸成熟的建築市場。
(2)市場秩序日益規范
近幾年來,建設部通過對建築市場招投標環節中的違規問題,工程承包中的轉包、違法分包、資質掛靠、不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問題,以及拖欠工程款等問題的專項治理,建築市場秩序得到進一步好轉,招標投標制度得到普遍執行。
(3)建築誠信日益普遍
2004年以來,我國確定了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的整體目標,印發了指導意見,啟動了長三角和環渤海區域誠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
2007年初,建設部印發了《建築市場誠信行為信息管理辦法》,公布了175條《建築市場各方主體不良行為記錄認定標准》,全國建築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80%的省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都建立了「失信單位名錄」,將失信企業信息向社會公開,實現了「一地受罰,處處受制」的市場監控環境。
二、2007年建築業的發展回顧
1、總體情況
2007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239億元,比2006年增長24.8%,加快0.9個百分點;2007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280億元,比2006年增長30.2%,加快8.4個百分點。這兩大因素推動建築業的增長。
2007年,全國建築業企業(指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不含勞務分包建築業企業,下同)完成建築業總產值50018.62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20.4%;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73287.39萬平方米,比2006年同期增長15.4%;簽訂的合同額為80274.18億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19.5%。到2007年底,我國共有建築業企業59256家,比2006年同期下降1.5%;平均人數為3649.91萬人,比2006年同期增長15.8%;勞動生產率達137041元,比2006年同期增長4%。
2、主要特點
(1)各地區建築業發展差異較大
2007年,全國建築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仍然是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北京和上海。其中,浙江、江蘇兩個省建築業總產值在6000億元以上,兩省建築業總產值佔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27%,超過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1/4;山東、廣東兩個省超過3000億元,北京、上海兩市為2500多億元。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北京和上海這六個省市建築業總產值佔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50%。
建築業總產值最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環渤海地區,其餘則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海南和西藏地區建築業總產值不足百億元。
從2000年以來,浙江、江蘇、山東、廣東、北京和上海這六省市始終排在前六位。其中,前兩位始終是浙江和江蘇,第三、第四位始終是山東和廣東,第五、第六位始終是北京和上海。近年來,第一、第二位完成的建築業總產值與第三、第四位建築業總產值距離逐漸拉大。浙江、江蘇的建築業總產值之和已是山東、廣東的建築業總產值之和的兩倍以上,還有繼續拉大的趨勢。
(2)建築市場分布相對集中
將固定資產投資地區和建築業總產值地區分布進行對比,並從高向低排序,分布和排序都比較相似,熱點地區基本都是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沿江地區以及京廣鐵路沿線地區。
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最高的四個省份也是建築業總產值最高的省份。其中,山東、江蘇固定資產投資都超過10000億元,廣東、浙江為7000多億元。這四個省的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總投資的1/3,建築業總產值佔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40%。
而河南、安徽、內蒙古和河北等地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較大,當地的建築力量處於快速增長階段,是建築業發展較具潛力的地區。
(3)建築業企業數量減少,從業人數穩定增長,產業集中度有所上升
到2007年底,全國建築業企業為59256個,比2006年同期減少1.5%,這是建築業企業連續兩年增長速度放緩後,首次出現企業數量減少。
2007年建築業國有企業數量由2006年的8143個減少到2007年的7855個,同比下降3.5%,下降速度快於全國建築業企業減少的速度。
2007年,我國建築業計算勞動生產率的平均人數為3649.91萬人,比2006年同期增長15.8%;從業人數為3085.39萬人,比2006年同期增長7.2%,從業人數穩定增長。
國有建築業企業從業人數繼續增長,達到710.5萬人,增速為3.5%,增速不足全國建築業從業人數增長率7.2%的一半。
2004年以來建築業企業數量一直低速增長,甚至是負增長,但建築業從業人數一直以7%左右的速度穩定增長。這表明建築業企業近年來在結構上有所調整,大中型企業發展較快,產業集中度有所上升。
(4)建築市場更為開放,跨省施工強者更強
2007年,我國各地跨省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3224.24億元,佔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的26.44%,說明超過1/4的建築業總產值是跨省完成的。
跨省完成建築業總產值最高的是浙江和江蘇,超過2000億元,分別達到2883.17億元、2169.98億元。浙江跨省完成的建築業總產值占本省建築業總產值的42.5%,江蘇佔1/3,北京和上海跨省完成建築業總產值分別為942.06億元和624.1億元。這四個省市跨省完成的建築業產值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跨省完成建築業產值總和的50%。
三、2008年建築業發展分析
1、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尚未對我國建築業造成明顯影響
2008年9月美國金融界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大動盪,繼而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了影響,這勢必造成全球建築業風險增加。就承包工程項目而言,利率風險與匯率風險同時存在。
2008年在國際大背景下,中國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增加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因素,但截至到2008年10月底,我國建築業仍保持了穩定的增長。2008年前三季度,我國建築業完成總產值37552億元,同比增長22.8%,全國建築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835億元,同比增長26.8%;2008年1-10月份,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達到429.2億美元,同比增長46.4%;新簽合同額816.5億美元,同比增長57.9%。金融危機似乎尚未對中國建築企業在國內及海外的經營造成明顯的負面影響。
但是相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建築業的沖擊只是還沒有大面積開始,我國40%的GDP靠的是出口,金融危機已經影響到我國的出口,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外貿訂單出現驟減,考慮到滯後性,金融危機給建築業帶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此輪金融危機直接導致房價開始下降,直接影響了全球建築業和相關行業的投資增長,而消費者的需求也逐漸萎縮,削減了國內經濟增長率,因此對待投資周期性較強的建築行業,應當逐步增加趨勢性、戰略性投資比例,另外我國建築商今後在海外承接新項目需要更加謹慎。危機面前,總是危險與機遇並存。我國建築商也可以考慮適時轉型,以規避風險,從而變危機為機遇。
2、房地產市場量價齊跌,但基本面向好,帶動建築業發展
2008年我國房地產行業的多項數據不容樂觀,全國房地產市場多數出現量價齊跌的局面。1-8月份,全國有20個省市的住房銷售量處於下降的態勢。雖然2008年房地產行業發展放緩,但房地產開發投資未受影響,同時也帶動了建築業的發展。2008年1-8月,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8430億元,同比增長29.1%;住宅完成投資13385億元,增長31.7%。外界擔心的房地產市場波動可能帶來的投資下滑現象並未立刻出現。此外,由於建築業增加值是經濟未來發展的先行指標之一,跟隨建築業發展的投資和生產增長需求也將逐步釋放。
2008年下半年以來,在國內國際因素共同作用下,除少數起步較晚的地區仍然保持穩定外,我國大部分地區房地產市場已先後步入調整與轉型期。盡管樓市運行方向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我國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還是好的。
3、2008年我國建築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自2008年初以來,鐵路累計投資增速與當月投資增速呈現急劇上升的態勢,我國鐵路投資進入加速階段。2008年1-9月我國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2億元,增幅為54%;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69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6億元,增長71.1%。
2008年10月,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開始影響到實體經濟。中國的電力、煤炭、鋼鐵需求都在銳減。2008年10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核准了公路、機場、核電站、抽水蓄能電站等一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截至2008年10月31日,國務院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經達到2萬億元人民幣,規模遠超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鐵路建設預算的1.25萬億元。大規模鐵路建設的推進,成為了「拉動內需的龍頭」。並且2008年10月底鐵道部表示全年將爭取超額完成500億元基建投資,第四季度約為1,500億元,預計全年將達到3,500億元,2009年計劃完成鐵路基建投資達到6,000億元,未來三年我國鐵路計劃投資規模將超過3.5萬億元。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明確提出要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客運專線、煤運通道項目和西部干線鐵路,完善高速公路網,加快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設。
截至2010年底,用於擴大內需各項政策的總投入將高達4萬億元。按照這些政策,投資與消費的作用將成為未來兩年,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馬達」,也將成為我國抵禦全球經濟衰退的利器。
四、預計未來我國建築業仍將保持持續增長
1、利好因素為未來建築業發展創造空間
(1)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較高水平。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仍然發揮著拉動GDP的主力作用。2008年1-8月份全國城鎮固定資產完成8.49萬億元,同比增長27.4%,1-9月同比增長27%。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我國發展的實際投資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即國家有足夠的資金保證。我國外匯儲備達到1.9萬億美元,銀行儲蓄穩步上升,存款余額高達20萬億元,外貿盈利不斷增加,再加上財政收入的增長:2008年9月底財政收入比2007年同期增收1萬億元,增長25.8%,應該說國力大大增強。這四大塊保證了國家投資所需資金,這就給未來建築業的發展創造了很大空間。
(2)建築業在西部和東北地區市場有上升空間
2008年以來,東部地區房地產市場普遍不景氣,另外,奧運會以後北京城區建築市場要受到很大影響,由於國際大氣候等原因,廣東等南方市場也可能有所萎縮。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仍然出現了2008年1-8月份全國房地產投資高達1.84萬億元,同比增長29.1%這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實際上,東部地區由於經濟發達,近幾年房地產市場過熱、房價虛高,房價理性下調是必然的。在西部和東北地區,由於原來房價基數比較低,所以仍然有上升空間,建築業也有進一步發展的有利趨勢。
(3)外資從一線城市向二線城市轉移,為建築企業帶來商機
中國的北京、上海、無錫、杭州、重慶和武漢等都是跨國大企業較為活躍的城市。現在這些城市除了工業產品價格上漲以外,地價也在上漲,所以外商更願意轉移到中國的二線城市去。實際上許多外資企業採取的策略是把區域總部設在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而把工廠、加工基地設在成本較低的二線城市。原因很簡單:一是地價低,二是人工工資低,三是稅收優惠。由此可見我國建築企業也要採取「一手抓一線,一手開辟二線」的策略,一線市場的機遇不能放過,同時密切關注二線城市建築市場動向,外企將其工廠、加工基地向二線城市轉移,必須建造廠房、辦公樓和宿舍,對建築企業來說都是商機。
(4)災後重建市場巨大
汶川地震後各地援建的活動板房畢竟是過渡性的,四川省在今後幾年要新建450萬套房屋和數千所醫療機構,所需資金巨大。我國將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約1萬億元資金用於災後重建——資金有保證,災後重建市場將成為整個建築行業關注的重點。
(5)城市化進程的加快
未來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6%以上,城市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將達到95%以上。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帶和中心城市的發展預示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起飛,也為建築業帶來更廣闊的市場。
我國當前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相當大。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非常必要的,要達到新農村的要求,就有許多建築項目要完成,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到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會保障等項目建設,很多都離不開建築業。這些「農」頭項目,總量需18萬億元資金,盡管目前還有大量缺口,但隨著國家政策的落實,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及各類社會資金都向建設新農村注入的話,建築業企業完全有可能大有作為。
2、2009年建築業總產值將超過70000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的60%由建築安裝工程貢獻,而安裝工程的60%-70%直接轉化為建築業總產值。因此,未來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及增速直接決定著建築行業的需求水平。
2009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出現一定下降,但並非全面下滑,預計2009年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21%。
2008年下半年以來,CPI大幅下降、PPI也在2008年3季度達到頂峰後逐漸行下,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能源與初級產品價格連續回落。在建築業工程結算成本中,原材料約佔55%,人工成本佔35%,其他費用佔比不超過10%;建材成本中,水泥約佔45%,鋼鐵約佔40%,玻璃和木材等材料約佔15%。根據建築企業總成本分配比例推算,2009年以固定資產投資衡量的建安成本將有15%-18%的下降空間。雖然房地產等下遊行業是成本下降的最終受益者,但鋼鐵等主要建材價格下降也將為建築業帶來毛利率的提升。經過測算,未來相應毛利率提升空間在0.4到0.6個百分點。
2008年11月,交通運輸部表示將全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從一系列鐵路和交通投資計劃來看,未來基建投資規模有可能大幅超過預期。根據目前國家對基建的投資規模,在除去相應的擠出效應後,預計2009年國家投資增量帶來的建築產值增量為2000億。通過計算,預計2009年建築業總產值將達到約72000億元,增速為16%。
通過建築業總產值乘以產值利潤率的方法計算未來建築業的利潤水平。2002年以來建築業的產值利潤率一直保持在2%以上,呈逐年上漲的趨勢,建築業產值利潤率的增長與上一輪經濟周期發展保持一致。
產值利潤率的提高主要源自2002年以來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高速增長,隨著下游建設需求增速的放緩,行業的產值利潤率將略有下降。預計2009-2010年建築業的產值利潤率分別為2.94%、2.92%。與此對應的建築業企業利潤總額分別為2126.92億元、2350.79億元,增速分別為9.25%、9.62%。
作者:中國投資咨詢網產業研究中心(中投顧問)
8. 區域發展差異影響因素分析應該用什麼數據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區域差異與影響因素——應用江蘇省面板數據的版經驗分析徐盈之權 韓顏超
【摘要】:文章首先利用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區域1999—2007年間的數據,用索洛余值法得到資本產出彈性和勞動產出彈性,並計算分析了各區域歷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發現總體上蘇南地區科技進步貢獻率高於蘇中地區,蘇中地區又高於蘇北地區。在此基礎上通過建立面板數據模型,對影響各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影響三大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不盡相同,並且即使相同的因素對不同區域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影響程度也有較大差異。最後依據分析結果給出了提高江蘇省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政策建議。
9.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有哪些
1、從人均GDP最高的前5個省份與最低的後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版,我國區域間差權距自2006年以後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
5、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
10. 目前收入分配領域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收
ABC
與市建築業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