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築設計有哪些生態策略及生態技術
場地環境部分: 1.保護場地原生態環境特徵。 2.通過植物配置提高場地的綠量和植被生態功能。 3.採用人工濕地等生物凈化技術處理雨水和污水。 4.通過建築布局和植物配置優化場地風環境。 5.為利用淺層地熱能創造場地條件。
建築主體部分:1.創建高效的建築外圍護結構系統(高性能保溫隔熱牆體、雙層皮玻璃幕牆、外遮陽設施、相變蓄熱地面或牆體、植被屋面和垂直綠化等)。2.建立室內環境控制系統(優化自然通風及採光、濕熱獨立控制空調系統等)。3.優化能源系統(熱電冷三聯供、太陽能集熱及發電、地源熱泵、風力發電等)。4.選擇結構體系(鋼結構、木結構、改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體系等)。5.設計室內生態空間(陽光間、綠化中庭、空中花園等)。
2. 生態環境設計的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理念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它的實現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根據城市的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赤字,採取相應的生態策略削減生態赤字,達到生態平衡。
通過城市生態資源的綜合評價,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方向。
構建城市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確保城市基本的生態安全。並為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提供科學的設計依據。
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關法規的導向作用,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各種生態技術的產業化,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技術經濟支持。
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觀
城市是由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等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強調生態安全和生態效益。社會生態系統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的持續發展。經濟生態系統強調科學的發展觀和循環經濟模式的推廣。這里既要保持每個系統內部的動態平衡,又要實現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 建築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質流動的一個環節。這就要考慮建築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並促進其和諧共生。
考慮時間因素,樹立建築發展全壽命周期的觀念。
考慮空間因素,控制建築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置換影響。
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在人居環境建設中要高效利用和保護地球上的資源。從少費多用的非物質化,即減量化,到循環利用的再物質化,即資源化。
城市建設生態優先
在城市復合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雖然系統建設的代價並不高,但系統本身卻十分脆弱,破壞容易而恢復難,所以人們必須樹立「自然生態優先」的思想,才能確保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協調平衡。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通過對城市資源的綜合評價,建立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模型,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構建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為規劃設計提供前提條件和設計依據。
自然生態安全網路應作為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它在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中,處於先行的地位。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俞孔堅 2003)。
生態策略被動優先
在生態建築設計中,往往要採取多種生態策略才能實現目標。在選擇生態策略時,我們主張被動式策略(自然通風、相變蓄熱體、陽光房等)優先、主動式策略(太陽能集熱器、空調系統等)優化,這樣才能更加簡約、有效、經濟,容易實施並可形成有特色的空間形態。
問題導向 因地制宜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由於城市的各種生態因子和城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所建構的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和城市形態也會是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的。
在生態住區設計中,不同的原生生態環境,不同的鄉土樹種和不同的設計條件,導致不同的場地設計策略和不同的住區特色。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多樣,不同的氣候區對被動式生態策略的選擇影響很大。在生態建築設計中,應根據建築所在的氣候區特點,挖掘和提升鄉土的材料與技術,選擇成熟有效的被動式生態策略,構建生物氣候緩沖層,輔以優化的主動式生態策略,創建節材、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持積極的態度,撲捉和分析矛盾,挖掘和顯化積極因素,發現和轉化消極因素,達到人居環境良性發展的目的。這個過程稱為「人居環境積極化」。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各種被動式生態策略,循環經濟模式,環境保護的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工業廢棄地活化再生等,都是積極化的典型案例。
學科交叉 多方共建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一學科、個別行業或少數人能夠單獨完成的,必須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合作以及全民參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學術層面,強調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綜合解決問題。
在技術層面,強調跨行業合作,共建高質量的人居環境。
在社會層面,必須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提倡綠色消費和節約型生活方式,建設和諧社區。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建築師應起綜合和整合的作用。
尋求新城市文化價值
新城市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和諧共生。主要體現在:
①持續發展意識的普及。從領導到市民都要樹立這種意識。
②和諧社會構建的落實。包括社會的公平,人心的凝聚,系統的平衡,文化的持續。
③循環經濟戰略的推進。這是建立節約型城市的根本途徑。
④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生態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更有意義的是實現目標的過程。
將接受美學的原理引入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領域,通過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構成其召喚結構,充分調動接受主體的積極性,填補空白,達到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圓滿實現。
近幾年來,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研究所,在生態環境設計方面做了廣泛的探索和實踐,包括配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生態規劃專題研究,整體城市設計中的生態設計專題,生態住區規劃設計,生態化的場地設計及生態建築設計研究,建築教育及學生國際交流中的生態建築設計等。尚在研究的課題有:生態足跡概念在生態設中的應用研究,工業廢棄地活化與再生研究,生態住宅技術評估體系的可操作性研究,適應不同氣候特點的生態策略選擇研究,利用社會學原理構建和諧社區研究等。
3. 生態環境設計的建築尺度的生態設計案例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樓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範樓貼建於清華大學建築館東側,建設用地約56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用地為一個南北長、東西短的長方形,朝南面短,西側被建築舘遮擋,用地局促,設計難度大。
設計目標:超低能耗的綠色建築,復合的實驗裝置。
設計理念:注重生態,被動式優先;重內涵輕形式,形式跟隨解決問題;在限制中求創造,促進人居環境積極化;問題導向,互動式設計;學科交叉,使用者參與。
設計中採取了五方面的生態策略:
1、在建築與環境的關繫上,深入分析了周圍環境和氣候的特徵,充分挖掘場地的積極因素,轉化其消極因素。考慮到建築對環境的空間置換影響,採用微型園林、人工濕地、植被屋面等技術,對自然環境作出生態補償。
2、在結構體系選擇上,考慮到鋼結構比鋼筋混凝土結構自重軽,排放CO2少,便於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以及實驗功能的需要,選用了鋼結構。
3、在建築圍護結構方面,重點是強調其高性能、應變性和智能化。
建築南向,採用兩項建築節能技術:高性能真空玻璃幕牆+可變水平外遮陽。窄通道雙層皮通風玻璃幕牆(內循環、外循環)。
建築東向,採用兩項建築節能技術:高性能真空玻璃幕牆+可變垂直外遮陽。寬通道雙層皮通風玻璃幕牆。
建築的北向和西向,採用高保溫隔熱牆體。
樓層架空地板採用相變蓄熱地板。四層設置生態艙。屋面採用植被屋面,除對室外環境增加綠量、加強生態功能外,對改善屋面的保溫隔熱性能,減少建築能耗,具有積極作用。
4、在室內環境控制方面,被動式節能策略(自然通風、自然採光等)優先,主動式節能策略(室內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等)優化。
室內樓梯間由疏散樓梯和三個通風豎井組成多功能綜合裝置,同時滿足了使用功能、通風功能及消防的要求。
溫度控制系統的冷熱源,冬天採用22-24℃低溫熱水,夏天採用18-20℃高溫冷水,末端則採用乾式空調末端(毛細管式輻射板、貫流型乾式風機盤管、改進型乾式風機盤管)。
在濕度控制中,由溶液除濕全熱回收新風機組提供乾燥新風。新風系統採用置換通風形式、工位置換通風、個性化送風末端等。
5、在能源系統方面,一是高效利用石化能源;二是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
示範樓採用燃氣熱電冷聯產系統,液體除濕技術與煙氣冷凝技術相互配合。
示範樓共有四種發電機組:微型燃氣輪機、內燃機、斯特林發動機與燃料電池,用於研究和展示各類動力裝置的應用特點。四種製冷設備:電動製冷機、雙效余熱吸收式製冷機、溶液製冷機、溶液除濕系統。三種供熱熱源:熱網熱量、熱電聯產熱量、煙氣冷凝熱量。
太陽能應用有四種方式:真空管太陽能集熱器,;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太陽光收集傳輸系統,;生態艙,即被動式陽光房與空中花園的結合。
清華大學超低能耗示範樓的生態設計理念、生態策略和節能技術,構成生態建築設計的技術支持平台,但在實際應用中,必須結合實際,因地制宜。
邯鄲地稅局數據處理中心
邯鄲市地方稅務局數據處理中心位於邯鄲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的西南部,南臨為民路,東臨新園街,北側與正在建設的工商局辦公樓相鄰,西側為即將建設的國稅局辦公樓。用地范圍約1186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960平方米,其中主樓面積約11317平方米,附樓面積約3643平方米。主樓的主要用途為信息數據處理和市局機關辦公,附樓的主要用途為幹部培訓、系統會議接待、內部工作人員就餐等。
在建築設計中考慮了一些生態設計原則和相關的生態技術,使其成為一個節能、健康、環保的生態辦公建築。在設計中所採用的生態策略有:
1.建築布局與場地設計中的生態策略。在建築布局上,充分利用場地中好的朝向,盡量多地爭取到陽光和風向的有利條件。建築體形也要有利於減少能耗,有利於自然通風,有利於充分利用陽光。
2.內部空間的空中庭院設計。通過分層交錯的空中庭院布局,創造出健康宜人的辦公環境,使建築內的工作人員充分地接觸自然,增加綠視率,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促進室內自然通風。
3.建築外圍護設計。通過外圍護系統優化,減少了建築能耗,減輕了供熱和空調的負荷,提高了室內環境的舒適度。
4.水系統設計。用毛管滲濾「生物床」技術處理部分建築中的生活污水,使水質達到景觀用水的要求,提供場地內的景觀水源。
5.植物的選擇與配置。在場地內的植物選擇與配置上,以綠量指標為指導,結合邯鄲地區的氣候特徵,盡可能地以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實現葉面積指數的最大化。
4. 綠色建築設計時,可採取哪些措施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綠色建築設計時,可以採用環保、節能以及可重復回收利用的材料,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5. 寫一個1500字左右的生態建築規劃方案
提出了生態建築的設計思想、設計目標和設計原則,並從規劃設計、方案設計和技術設計等三個方面闡述了生態建築的設計策略,並最終將我國的生態建築設計定位在低技術策略上。
關鍵詞:生態建築;減少污染;降低能耗;技術策略
生態建築這一稱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就已存在,但在國際上尚無統一的定義,目前,建築界普遍認同生態建築應是可持續發展的。1994年第一屆國際可持續建築會議上,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有效利用資源和遵守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創造一個健康的建成環境並對其保持負責的維護。
生態建築的設計思想是在上世紀不斷發生地區性的環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惡化的過程當中,不少學者和建築師對現代工業文明開始進行深刻反思的產物。生態建築系統是一種堅持師法自然的理想建築系統,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絕對消耗,採用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對物質和能量逐級、合理、綜合應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資源,力求把建築生態系統納入生物圈物質循環系統,從而避免或減輕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生態建築的設計目標是在滿足功能和空間需要的同時,強調實現資源的集約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生態建築強調資源和環境,強調建築在整個壽命周期內要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生態建築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基本目標包括:a.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b.把環境和建築的污染降到最低;c.保護自然生態環境;d.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e.使建築功能質量目標統一;f.使建築生態、經濟取得平衡。
生態建築的設計原則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建築生態系統,將建築設計成為和諧、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系統。
針對生態建築的設計目標和設計原則,生態建築的設計策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 建築規劃設計
建築規劃設計從整體角度把握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以生態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和生態規劃,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的本質屬性,組織各功能分區,使建築群的能流、物流暢通無阻;合理確定建築物朝向、間距、形體、綠化配置等內容。注重場地設計,尊重設計地段內的環境,植被的特點,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合理組織交通,減輕地面上各功能區域的相互干擾。根據地形特點,利用建築周邊環境及其本身的形體處理通風和光影關系,組織立體綠化和水體,改善建築小氣候,使人們生活在綠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態環境中。在生態建築規劃設計中要把具體建築看成是城市建築大系統的一部分,與城市建築大系統相聯系,使建築內部難以消化的廢物成為其它元素的資源。
6. 什麼是生態環境設計
生態環境建設是抄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從宏觀到微觀全方位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過程,它的目標是營造一個節材、節能、環保、高效、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它涉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生態住區和生態園區的建設,以及各類生態建築的建設。
生態環境設計應從宏觀到微觀貫穿城市建設的全過程,在各設計階段中都有具體的建設目標,例如在區域規劃和總規中的土地綜合生態適宜性分析及生態安全格局的建構;控規和城市設計中的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生成及土地生態分級利用規劃;場地設計的生態化及建築設計中各類生態策略的應用,等等。
7. 庄惟敏的代表著作
《建築策劃導論》2000。
《建築設計的生態策略》注冊建築師教材2001。
「傳統,人,發展」《新建內築》,2000.5。
「關於容北京CBD規劃的幾點疑慮和建議」《建築學報》2001.10。
「用建築語言表達體育建築的內在精神」《工業建築》2001/12。
「清華大學東北區體育場館規劃設計」
《建築設計與經濟》注冊建築師教材2003。
8. 建築設計院發展策略
制定本院的發展目標,精準定位客戶群,
至於實施就要根據地方和你們院的風格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