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築設計,結構設計,設備設計的設計內容有什麼不同
建築設計:是指建築物在建造之前,設計者按照建設任務,把施工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作好通盤的設想,擬定好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方案,用圖紙和文件表達出來。
結構設計:根據建築設計來確定結構體系、確定結構主要材料;結構平面布置(梁板柱的定位);3.初步選用材料類型、強度等級等,根據經驗初步確定構件的截面尺寸;4.結構荷載計算及各種荷載作用下結構的內力分析;5.荷載效應組合;6.地基基礎設計(根據地勘報告選擇基礎的類型)
設備設計:建築物中的設備分強電、弱電、暖通、給排水,建築中的強弱電包括開關、插座、照明、電線的布置等;暖通包括:建築物中排風進風、樓梯的開洞、通風管道的布置等等 ;給排水,建築中進水排水的布置、管道的布置等等都要在前期配合建築設計來進行設計。
2. 搞建築結構設計需要具備哪些專業知識
建築結構設計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建築設計、城市設計、室內設計等方面的知識,能在設計部門從事設計工作,並具有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通用型、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建築設計、城市規劃原理、建築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受到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項目策劃、建築設計方案和建築施工圖繪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l.具有較扎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語言綜合能力; 2.掌握建築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獨立進行建築設計和用多種方式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計算機文字、圖形、數據的處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築歷史的發展規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為與建築環境的關系,與建築有關的經濟知識、社會文化習俗、法律與法規的基本知識,以及建築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 4.初步掌握建築結構及建築設備體系與建築的安全、經濟、適用、美觀的關系的基本知識,建築構造的原理與方法,常用建築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選用和一定的綜合應用能力,並具有一定的多工種間組織協調能力; 5.具有項目前期策劃、建築設計方案和建築施工圖繪制的能力,具有建築美學的修養。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建築學 主要課程:建築設計基礎、建築設計及原理、中外建築歷史、建築結構與建築力學、建築構造。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美術實習、工地實習、建築測繪實習、建築認識實習、設計院生產實習,一般安排40周。 修業年限:四年或五年 授予學位:建築學學士 相近專業:建築學 城市規劃 土木工程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給排水工程 土木工程 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 建築工程技術
3. 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有什麼區別
一提到結構設計,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建築設計。其實兩者時間有很大的差別,下面羅勒網就根據我們十餘年的建築獵頭經驗來總結一下,建築設計與結構設計到底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建築設計范圍更寬,既包括房屋結構(房屋骨架),也包括為保證正常使用及消防安全所需的給排水、電氣、採暖通風等;除開實用性,建築設計還需要考慮外觀對房屋單體及城市的影響。建築設計師用三維草圖、模型等將房屋效果呈現給大眾,表現手法更為直觀,這也給很多人以「設計圖就是效果圖」的印象。
結構設計,則主要是根據建築專業的要求,選擇合適的結構型式,來保證建築承受各種作用時的安全性及舒適性。這里的作用,包括重力、風、溫度變化、水、土、地震等等。根據結構材料類型,結構型式大致可分為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及相關混合結構幾類。
結構設計中涉及的計算與分析較多,同時也包含了部分基於經驗的構造做法。其設計成果,常常以專業性較強的結構施工圖呈現,對於非專業人士,枯燥難懂。
結構工程屬於土木工程的二級學科,服從於工程項目建設全局,其價值在於保證建築適用、安全、經濟。由於土建成本在項目全周期中所佔比例較小,結構工程師往往不受業主重視。
希望羅勒網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哦
4. 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主要有什麼區別
建築設抄計就是設計建築物的總體布襲局,內外形狀,大小,構造等。滿足人們修養生息,活動和人們的審美需求的願望,而創造的一個空間環境。設計的成果主要有總平面圖,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詳圖,還有必要輔助的效果圖等。
結構是能夠承受荷載並且維持幾何不變的構件體系,那麼結構設計就是設計能夠承受建築荷載的結構。主要設計房屋建築的承重構件的布置,構件形狀,大小,材料,構造等,其設計成果主要有基礎平面圖,基礎詳圖,結構平面圖和鋼筋混凝土構件詳圖,節點鋼筋構造詳圖等。
5. 建築結構設計的特點
建築結構設計作為一種工程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1) 科學性。建築結構設計是一種工程技術。工程技術是科學理論在改造物質世界中的具體應用。建築結構設計是以數學、力學為理論基礎,藉助現代計算機技術進行的一種應用性技術。一個結構工程師應該善於抽象建築結構的理論模型,善於用數學和力學只是分析建築結構的工作機理,只有這樣才能具有較強的認識能力和適應能力。
(2) 應用性。建築結構設計必須講究經濟效益,一個成功的建築結構設計,技術上先進合理,經濟上效益顯著。建築結構設計與結構理論研究不同,它更加具體、更加簡潔、有些地方是近似解,有些地方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正。
(3) 實踐性。建築結構設計是一種工程實踐活動,沒有一個工程師是直接從大學畢業生馬上變成一個成熟的工程師,而是必須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工程設計鍛煉,少則兩三年,多則五六年甚至更長時間,那種夢想一畢業就成為工程師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
(4) 復雜性。建築結構設計的復雜性首先表現在設計中各種因素的不確定性,例如方案設計階段建築的反復修改,荷載的不確定等等。其復雜性另一個表現就是結構方案的多元性,同一棟建築可以有不同的結構方案,甚至在構件設計階段同一構件也可以有不同的配筋。因此建築結構設計是一個具有多解而沒有標准答案的問題,作為一名結構工程師,我們需要找到一個相對最優的方案。這與我們大學的課程作業及考試是不同的。
(5) 創新性。建築結構設計作為一種技術服務行業,在設計市場競爭激烈形勢下,要想獲得開發商的項目,必須提供比別人更加合理經濟的結構方案,這就需要工程師的創新能力。從一個角度看,要使建築結構設計有所發展和進步,也要求其具有創新性。部分工程師認為建築結構設計就是「規范+PKPM+CAD繪圖」,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建築結構設計中最重要的是設計理念,一個好的設計理念將會使得一個結構方案更加完善。
6. 建築設計及結構
你到底是搞建築設計還是搞結構設計。根據你經歷還是搞建築設計,不必懂力學,要會專CAD畫建築圖,屬最主要的是要會建築創意(建築設計),多學習建築設計理論知識。作為建築師效果圖建模燈光什麼不必精通,這種工作有效果圖公司根據你的建築創意出效果圖。
你實習的建築設計院好像不大,不分建築設計與結構設計。
7. 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建築設計它們各自的設計理念是什麼(7分)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聯系,為什麼(8分)
結構是一個由種種轉換規律組成的體系。 結構有以下三種特徵: 1. 整體性,是結構中各部分按照一定規則組合構成的整體,各成分在結構中的 安排是有機的聯系,而不是獨立成分的混和。
2. 轉換性,即結構中的各部分可按照一定規則相互替換而不改變結構本身。
3. 自律性,即組成結構的各部分皆相互制約,互為條件不受外部影響,以保證結構作為整體的存在。 結構主義旨在追求恆久不變的原則,李維史陀認為二元對立即為他所追尋的人類思考之永久不變的方式。 揭示事物的正反兩面,重視事物與其他周遭事物的關聯,也啟發了部分之於全體,猶如全體之於部分的「整合」觀念。
§ 結構主義建築
二次世界大戰後,CIAM的瓦解與TEAM10的興起,以及戰後價值觀急速改變與遽增的需求量,尋求有彈性的新秩序已不容等待。 結構主義於此時所引發的建築觀,重點在於啟發了「集體形式」的概念,對戰後現代建築的發展有絕對的影響。 在這結構主義建築觀中,以荷蘭建築師范艾克(Aldo Van Eyck)和其學生赫曼‧赫茲柏格(Hermann Herzberger)為結構主義建築的主要代表人物。
結構主義建築所指的結構,意指事物的整體關系,即背後操縱全局的系統與法則,換句話說,即許多空間單元的個體建立出一個完整空間系統的建築。 荷蘭結構主義的作品在本質上是一種細胞式的組織,除了可辨識的空間單元之重復使用外,它們的建築可說像詩一般而非散文式的。 (王振源,1987) 結構主義所引發的集體形式為個體與群體間的結合,凝聚力量主要有三:
1.變與常:以不變的人性為基礎而確立不變的架構,以容許成長與改變的彈性。 變與常亦為西方思維的因果律所忽視的。
2.中介觀:使沖突的兩端調和一致,並借著中介得以彼此交替、相互作用,回歸原始的雙生現象
3.場所感:用以取代時空觀,場所與情境構成了存在的條件,使人於空間中產生互動與情感交流。
解構,即反結構,其特點為反中心性、反二元對立與反權威性。 達里達以「在場」的解除為思維起點,以書寫的沉默之非現在性替代語言中心主義的聲音之現在性,來質疑一般對於真理與知識的觀念。 再以語言為突破口,對傳統形而上學領域與固有的確定性和語言結構進行顛覆,提出了文字學相對於邏各斯中心主義,並切斷了以往西方認為語言系統的能指與所指之間的既有關系,以及語言表達思想的有效性,認為所有的形式皆無法准確的表意且無唯一的意義。 達里達將批判矛頭直指西方文化傳統中所有解釋語言、文學與哲學等明確、封閉的體系。
解構作用即出現於建築中,它是一種方法,而非只是哲學宣言。 德希達指出:「解構並不是要建築師去拆卸建好的東西,而是針對建造的技術本身與建築隱喻的權威性做進一步地調查,以便建構自己的建築修辭,因此解構並不像其表面的字義,也不是建造技術的相反程序。」
德希達的解構應用在建築上,是一種建築的思想,建築不應該只提供住所、庇護所功能,認為要質疑建築的傳統標准,並且將建築自功能性、美學性與居住性的霸權統治中解放出來。 解構主義以設計可以不對歷史蹤跡的記憶場所做出反應的共時性觀點強調理性和隨機性的對立統一。 它也不只是建築師的活動,或是建築模樣上的功夫,而是觀看建築以及在建築空間內活動的人,以各種不同方式體驗空間的行為。 解構建築在形體上普遍呈現以下特徵:
1. 呈現狀似「解構」狀態,總體形象散亂破碎,拆散建築元素之間的系統關系,製造建材間的矛盾性與沖突性。 在形狀、色彩、比例、尺度等方向的處理享有極度自由,脫離了古典的軸線與秩序;
2. 動態形體,傾倒、扭轉、弧形波浪、衍生等手法造成的動勢或不安定效果,有別於一般穩重肅立的建築形體。
整體而言,解構建築在於打破傳統依結構原理所建立的視覺經驗的制式規則
結構主義與解構主義之間是一種既延續又斷裂的關系,前者主要表現在語言論、形式研究、跨學科研究等方面,後者則主要表現在它們不同的哲學基礎、研究方法及邏輯等方面.
結構主義起源於法國。霍克斯(TerenceHawkcs)認為"結構主義基本上是關於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一思維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質不在於事物本身,而在於我們在各種事物之間感覺到的那種關系。"[即世界是由各種關系而不是由事物構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種因素的本質就其本身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它的意義事實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間關系所決定。總之,任何實體或經驗的完整意義除非它被結合到結構中去,否則便不能被人們感覺到。"[4]因此,結構主義追求的最終目標是永恆的結構:個人的行為、感覺和姿態都納入其中,並由此得到它們的最終的本質。結構主義哲學所說的結構指的是「事物系統的諸要素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組織方式、或聯結方式」。結構主義強調相對的穩定性、有序性和確定性。方法論:強調整體性。結構主義堅持只有通過存在於部分之間的關系才能適當地解釋整體和部分。結構主義方法的本質和首要原則在於,它力圖研究聯結和結合諸要素的關系的復雜網路,而不是研究一個整體的諸要素。
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然後再創造更為合理的秩序。解構的概念針對的是理論上的專制,意味著一種對某種結構進行解構以使其骨架顯現出來的方式。解構看重的是差異和重復,而不是對立和矛盾。因此,德里達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構),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毀)。解構主義是反對權威,反對對理性的崇拜,反對二元對抗的狹隘思維,認為既然差異無處不在 。方法論:解構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男性與女性、同性戀與異性戀),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而非兩個嚴格劃分開來的類別。而這個的通常結論就是,這些分類實際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絕對的形式存在著的。
8. 建築設計和結構設計該選擇哪個
去房地產建築設計比結構輕松。我就是學結構的。你土木工程就是結構出身,學建築也不難,但是考證不好考,結構考證雖然難,但是努力點考個二級結構工程師也行。
9. 建築設計包括什麼
眾所周知,細節決定成敗。在建築設計過程中也是一樣,細節設計至關重要。那麼在工作之後,建築設計細節具體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建築的細節根本出發點是人,是空間的使用者。細節可以是庫哈斯在西雅圖圖書館為城市流浪者設計的避雨的灰空間,可以是阿爾托的人情化理念,也可以是李曉東橋上書屋的造價65萬。
我理解的建築設計大致有三個方向: 一是建築與城市,一是建築與人,再是建構,這三點並非截然對立,可以綜合考慮。對建築的細節設計的探討可以從這三點展開。
1 建築與城市
一個建築在在場地上從無到有會帶來什麼改變,產生什麼影響,這是應該去認真考慮的。在該問題下,有這些關鍵詞:視線、光線、路徑、界面等。
案例1:21世紀金澤美術館
細節1:視線 因為基地在公園內,同時四周有比較重要的公共建築,所以妹島想要做一個沒有背面的建築,所以美術館是圓形的。但是一個圓盤又和周圍高低變化的天際線產生矛盾,妹島將每個展室做成不同的層高,突出圓盤之外,以此和城市產生和諧的關系。
細節2:路徑 因為基地在公園內,公園的路徑具有通達性,隨意性,從平面圖上錯綜的路徑可以看出美術館很好地關照到了這些細節。
細節3:界面 美術館四周都是玻璃的,具有透明性。值得一提的是,妹島設計之初考慮到將美術館作為當地一個幼兒園的課外活動的基地使用,她別具匠心地考慮在建築周圍撒上牽牛花的種子,孩子們可以在這里觀察牽牛花的生長,花開,花落,收集種子。
案例2:西雅圖圖書館
細節1:光線 為什麼圖書館的體量看起來如此奇特,那些斜面是怎麼來的?除了和庫哈斯對圖書館功能的思考外,還與光線設計有關,層與層間的錯動以及傾斜的幕牆保證了閱讀良好的自然採光。
細節2:界面 庫哈斯在入口一側用斜面圍合出了一個剖面呈三角形的長條形灰空間,下雨時,流浪者可以去避雨。
2 建築與人
可以考慮使用者的需求,或者建築師設想的提升空間品質的策略。
3 建構
建築是怎麼從無到有搭建起來的,可以是結構可以是構造。構造對於空間品質和建築形態也很重要,而我們卻常常忽略這一點。
案例1:密斯的建築。特別關注從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克朗樓到范斯沃斯住宅再到柏林新國家美術館的變化,這一演變反應了密斯對「通用空間(total space)」的探索。
案例2:皮亞諾的某建築
可以看到,美術館的平面是很簡單的,但皮亞諾對美術館的頂窗採光做了精心的考慮,甚至設計了安裝構件。皮亞諾在上海的展覽上有一個設計也是針對天窗採光的,他在天窗玻璃上又加了一層功能玻璃,經這層玻璃將紫外線過濾,照射到下層玻璃下的百葉上散射產生柔和的光線。
10. 建築設計,結構設計還有什麼設計
建築設計、結構設計、給排水設計、強、弱電設計、暖通設計、消防設計、綠化設計
幕牆設計、室內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