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圖說山地建築設計電子書

圖說山地建築設計電子書

發布時間:2021-03-02 00:37:29

Ⅰ 大學建築學(從事建築設計)有哪些教材

除了大學教材之外,建造師要看的書是很多的,有人文方面的,有自然科學方面的,等等。 建造師很辛苦的,要學習很多知識,有理論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怎樣把理論知識轉化成實踐應用知識。
滿意請採納

Ⅱ 哪裡有張永和的《平常建築》的電子書下載

你自己復制到word裡面吧
平常建築 ——張永和
基本密斯
密斯·凡·德·羅的「上帝存在於細部之中」首先讓我想到的是他的巴塞羅那館中的鋼
柱:十字形橫截面,由除了鉚釘螺栓外16個部件拼裝而成。還有他的吐根哈特宅中的玻
璃幕牆:可用電動裝置使之沉入地下室。相信密斯在這些精巧的細部中曾與上帝謀面。
後來發現密斯與上帝有著一種更廣泛的接觸。這種接觸可以在一張圖中得到印證:
密斯1923年磚宅的平面。不是現在能見到的他本人畫的那張草圖,而是德國建築史家維
爾納·布萊澤(Werner Blaser)重繪的那張:平面上的每一塊磚都精確地畫了出來。該
圖所剖的標高顯示:
所有牆均為兩磚厚。
圖面上垂直向的牆都是磚的長邊向外。牆厚由兩塊長邊平行於牆面的磚夾一塊長邊垂直
於牆面的磚構成。
水平向的牆都是磚的短邊向外。牆厚由兩塊長邊垂直與牆面的磚構成。
還有兩個厚實的磚體。其中之一有一凹進處,該是示意壁爐。灰縫橫豎拉通。此外對它
們沒有更多了解。
我們從圖中可以得出磚宅牆的特徵:
傳統的英式砌法,磚的長邊與磚的短邊在牆面上層層交替。即民間俗稱的一順一丁或滿
丁滿條。
兩堵相互垂直的牆的搭接方法:同一層上,一牆面上磚的長邊外露,垂直於它的另一牆
面上必然是短邊外露。圖中表示的磚層為垂直向牆面露長邊,水平向牆面露短邊,意味
著在它上面或下面一層這個關系便會調換過來。
所有牆的長度是以磚為模數確定的。
牆上沒開任何洞口。
工人幾乎能夠直接按照這張圖來施工。而磚宅是研究性的設計,可以說它的施工在紙上
已完成。即這不是施工圖而是施工本身。沒有了施工圖的煩瑣,也沒有復雜的節點或精
巧的細部,這張圖更清晰地體現出來的是密斯建築一種基本的、普遍的精確,磚宅平面
圖只限定了建築的四個質量:
一、 材料:磚;
二、 建造:磚的砌築方法;
三、 建築的形態,即房屋構件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牆的獨立性、連續性以及牆與牆之間
的交接,玻璃窗與磚牆的節點除了軸線對齊外沒有更多交待,從透視圖看,玻璃是通過
窗框(很可能是鋼的)固定在磚牆上的;
四、 建築的空間:開敞和連續的房間;作為圍護的磚牆在空間中還起導向作用,隨著其
中三堵向外作概念上的無限延伸,牆有著將空間從室內導向室外,從中心導向邊緣的趨
勢。
密斯設計磚的住宅,但沒有在平面上描述家居與建築的關系。它僅暗示了功能分區,通
過不同尺寸空間的分布。密斯不討論建築的使用是否說明他認為上述的四個質量已構成
了建築的物質存在?
磚宅平面如抽象繪畫般的構圖,顯示了現代美術對密斯的影響。但平面的藝術性不等於
建築的藝術性。人在建築中看不到平面,看到的是非構圖性的材料、建造、形態與空間
。並非在說構圖毫無意義,它是通往建築的媒介之一,但不是建築本身的質量。事實上
,密斯的透視圖已化解了自己的平面構圖。
我最終的興趣並不在於密斯,而是想通過密斯分析一個更廣泛的現象:一個將建造而不
是理論(如哲學)作為起點的設計實踐。也是一種建築定義:即建築等於建造的材料、
方法、過程和結果的總合。就這個定義而言,建造形成一種思想方法,本身就構成一種
理論,它討論建造如何構成建築的意義,而不是建造在建築中的意義。在這種實踐中,
建築設計過程從材料、方法、形態、空間到材料、方法、形態、空間;失去了從概括到
具體、從概念到操作的線性發展。這種實踐的產品可以是合理的平常:基於建造規律而
設計的建築常將普遍與普通並列;也可以是非常的合理:在材料、方法、形態與空間上
有所突破。
材料與建造
密斯的磚宅中另一種主要材料是玻璃。大面積的玻璃,從地面到頂棚,從牆到牆。
密斯設計磚宅的四年後,在1927年,彼艾·夏柔(Pierre Chareau),法國傢具設計師
、建築師,開始設計一幢住宅,後被稱為玻璃宅。玻璃宅的名字很容易令人想像到一個
透明的建築。而夏柔的設計是半透明的,因為使用了當時剛出現不久的玻璃磚作圍護材
料。磨砂、噴吵、壓花等加工技術使平板玻璃也有半透明的可能。我國過去則用紙作半
透明材料。但與平板玻璃相比,玻璃磚的厚度更接近磚,常為8cm;多呈方形:19cm×1
9cm。因此也像磚一樣,工匠可以將其握在一手中,另一手持瓦刀。通過這個操作方法,
人的尺度便被帶入建築(磚、尺度、建築的關系是20年前初學建築時聽建築師父親講的
)。而且也用砂漿砌築。因此,就厚度、基本砌築單元及視線不可透性,玻璃磚牆都接
近磚牆而不同於玻璃幕牆。
玻璃幕牆的概念值得分析:幕是窗簾或幕布,為織物,一般不是全透明。平板玻璃與幕
相比是因為這種玻璃產品的厚度按毫米計算尺寸面積。幕牆的牆字說明玻璃成為主要空
間圍護材料。由於平板玻璃構成的建築界面與牆並無其他共同的性質,且更是一個超大
面積的窗,不妨叫它作幕窗。曾經有過窗牆的說法,表明窗與牆概念上的重疊。就建築
圍護保溫隔熱的功能而言,平板玻璃更無法滿足要求。如此說,傳統單層的玻璃幕牆去
掉牆稱玻璃幕也許更准確。而玻璃磚牆則是名副其實的玻璃牆。
是否可能有其他形式的玻璃牆?平板玻璃能否用來作牆?通過北京中國科學院晨興數學
中心的建築設計,非常建築工作室對以上兩問題進行了探索,其產品是一個用兩層平板
玻璃構成的圍護體系。雙層是為了改善玻璃的保溫性能,同時創造了牆的厚度。外側的
玻璃是透明的,內側的是半透明的,因此不同於實牆,這種圍護的厚度可被透視。內側
的半透明玻璃也可以理解為是外側透明層的幕。在圖紙上,我們將此種圍護標明為玻璃
牆,於是帶來一場給一個建築構件定義的爭論。業主與施工單位先習慣性地加了幕字,
但很快意識到並不準確。他們認為幕牆重要的性質之一是玻璃在樓層之間的連續。我們
設計的圍護則層層分開。僅此一點,已不構成幕牆。此定義與目前某些規范吻合,雖然
我們不如此認為。他們也難認同玻璃牆,盡管很平常,但不在通用的建築詞彙之內。於
是施工方提出玻璃隔斷。而隔斷又限於指室內的非承重牆體……
對於玻璃隔斷,我們也曾有過思考。去年完成的一個辦公空間室內設計中,我們使用了
上半部半透明下半部透明的玻璃隔斷。不過出發點並不只是對牆的定性而更是滿足使用
上的需要。傳統的開敞辦公室通常使用矮隔斷將室內空間的下部分割封閉,以排除干擾
的名義切斷了員工與日光、景觀、大空間和同事們的聯系。只有當他們放下工作起身時
,這些聯系才得以恢復。開敞辦公室因此並不真正開敞。如把矮隔斷翻到上面去,既減
少了走動人流對工作的影響,又保持了開敞空間的下半部——人在伏案工作時經歷的那
部分,視野上的開敞。上部半透明下部透明的玻璃隔斷於是出現。問題:隔斷與幕牆是
否存在本質的區別?
關於玻璃,瑞士建築師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在布列根茲美術館的設計中提出
了不同的問題。建築的主體為三層鋼盤混凝土盒:由三道承重牆支撐,相互脫開,頂部
開敞且封以半透明玻璃頂棚。其外圍護是半透明玻璃:由獨立的鋼框架支撐,鋼框架形
成玻璃混凝土牆之間的距離;稍有傾斜的玻璃板呈鱗片狀用鋼夾固定,片片之間均有空
隙。建築師通過如此設計達到兩個目的:
一、 調節展廳內的光線,日光從四面通過外層玻璃進入玻璃頂棚上部的空間,再通過頂
棚均勻地分布入展廳。頂棚成為一個自然的發光天棚,所有牆面均留給展品;
二、 透氣的玻璃鱗牆調節室內的溫度,同時室內空間仍保持封閉,好像人的皮膚可以呼
吸。
因此玻璃鱗牆也是玻璃皮牆。當然,鱗是一種皮。聯想到另一瑞士建築師事務所——赫
佐格和德默隆(Herzog & de Meuron)——使用玻璃的方法:當他們改擴建瑞士巴塞爾
市一個名為SUVA的舊建築時,在原有的磚石牆面外加設了一層玻璃,玻璃層的一部分與
現有窗子的下部對應,可開啟,透明;另一部分半透明,起到縮小原來窗戶以及遮陽的
作用。
通過玻璃來討論材料和建造方法,最關心的並不是玻璃本身,也不是牆的定義。而是選
擇材料及其建造方法與建築設計之間的關系。也想說材料的使用沒有定式,進而更有如
何設計材料之間關系的問題。如:玻璃如何與混凝土或磚石共同作用構成更能適應不同
需要的牆體?這正是前述幾位瑞士建築師所關心的。這種關心反映出一個基本的態度:
不孤立簡單地對待材料。進而提出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建築構件之間的關系。我們進入
了建築形態的范疇。
形態
一幢建築的形態關系是通過設計確定的。很可能具有特定的邏輯,而非普遍的邏輯。
1996年卒姆托的瑞士沃爾斯溫泉浴場完工,意味著一系列特殊形態關系的誕生。基地條
件、空間需要、材料是促成這些形態關系的契機。卒姆托選用了沃爾斯當地的片岩作基
本承重材料。片岩構成的承重體尺寸龐大,它們已不成為柱或牆,而是矩形的墩子。石
墩的大小各有不同,多數在4m×8m左右。不均勻地布置在基地上,通過占據空間起到劃
分空間的作用。石墩內局部「挖出」更私密的小空間。沒有梁,混凝土的樓板從石墩的
頂部一面、兩面或三面懸挑出來。樓板之間留有6cm寬的縫隙,用透明玻璃密封。卒姆托
創造的形態關系包括:
承重形式:承重墩,既非承重牆也非框架;
承重體與樓板關系:無梁樓板從承重墩不對稱地出挑;
樓板之間的關系:斷開的相互獨立的板塊;
樓板與天窗的關系:天窗作為樓板板塊之間的縫隙。
卒姆托的思想或建築就存在於建造邏輯中。英文中說明建造的邏輯、規律一詞是tecton
ic。它的本意是地質板塊。羅小未、張欽楠二先生譯為「構築」。也許,卒姆托的沃爾
斯溫泉浴場的屋頂是雙重構築或回到構築的本原:它體現的既是建造關系又是板塊關系
。浴場的屋頂實際上與山坡相連,形成一片鑲嵌著一條條玻璃隙的草坪。
沒有卒姆托式的革命,已故的德國建築師恩斯·賓納菲爾特(Heinz Bienefeld)的畢生
工作在於把平常的建造方法與形態關系推向極至。他最忠實建造磚承重牆。他的磚牆上
決不會出現大窗洞。洞口的尺寸是由磚過梁的跨度決定的。不同於密斯早年的一系列實
施了的磚住宅,其中都採用了不暴露的鋼梁,以獲得磚牆上大尺寸洞口。更不同於英國
建築師大衛·切波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去年在德國完成的用磚貼面的住宅:
它非常「磚」的外貌與磚的建造規律存在著明顯的矛盾。磚對於切波菲爾德只是趣味而
不是建造或形態的問題。
賓納菲爾特用同樣的態度對待鋼與玻璃。如果能把一個典型的賓納菲爾特住宅一拆為二
,得到的會是一個嚴謹的磚結構和一個嚴謹的玻璃圍護鋼結構。因為他經常將這兩種結
構拼合在一起。1996年在他身後完工的德國布魯爾市巴巴耐克宅即是一例:磚結構在住
宅的西側構成三層退台的相對封閉的數個房間;鋼結構在東側構成開敞的垂直大廳。與
此同時,鋼結構從頂部搭到磚結構一邊去,給磚樓的第三層蓋上層頂。從磚樓一側看,
鋼架屋頂像是飄浮其上。
也許用賓納菲爾特來說明常規的潛力並不適合。他的建築的平常性的瞬間即逝,剩下更
多的是令上帝徘徊的空間與細部。
有多少賓納菲爾特已經沉澱到我的潛意識中,我不肯定。在我們有限的形態探索中,有
用鋼樑柱支撐著的構造相對傳統的瓦屋頂,有混凝土過梁、圈樑與構造柱暴露的磚混結
構。前者是北京郊區的一幢山地住宅,名為山語間,後者是河北燕郊幾個畫家的畫室及
住宅。
上面的討論可能過分強調了建築形態與材料和結構的關系。形態也是概念性的,是建築
師對建築構件及其關系的理解。葡萄牙建築師阿爾瓦羅·西扎(Alvaro Siza)對樓梯與
樓板的關系有他獨到的認識:似乎他是把一個典型的雙跑樓梯理解為從一層樓上到另一
層樓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第一跑,不用考慮如何到達上一層,只關心如何離開這一
層,於是它常是一個從地面升起的實體。到達上層是第二跑的工作,它的構造無需與第
一跑一致。此刻,上層樓板也同時需要開一個洞口。這個洞口與第二跑梯直接發生關系
,但不用對應第一跑,只要求休息平台處有足夠高度。我並不知道西扎是否真這樣想。
上述更是我對他的明顯有差別的二跑梯以及與樓板上洞口錯位的關系的一種推斷。樓板
上洞口與休息平台之間因此會出現奇特的低矮空間,它們看來只能用作放置物件的檯面
。但也表明形態對功能的超越。
形態的邏輯與結構的邏輯也會發生矛盾。安藤忠雄的同截面的混凝土樑柱即是著名的
一例。事實上,在他的姬路縣兒童博物館中我還注意到在牆的厚度與柱子寬度一致的現
象。雖然孤立地從結構的角度出發,梁或牆必窄於柱,框架中的柱。構造柱則與牆同寬
或窄於牆厚。安藤的形態思考是在相對抽象的點線面關系的層面上,與他追求的空間質
量有直接的關系。形態與結構的關系是復雜的,或者說形態的思維方法恰恰在於平衡建
築與結構,也在於銜接建築與材料。形態學是建築概念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一座橋梁。
空間
空間的討論已經開始。賓納菲爾特用磚結構創造小空間鋼結構創造大空間,正說明空間
的物質性。
前面提到的山語間山地住宅也是利用鋼樑柱獲得開敞空間:在梯田化了的山坡基地上,
鋼樑柱支撐起一個順著地勢傾斜的單坡屋頂,下面形成一個連續的空間,僅被幾堵不到
頂的磚承重的「厚牆」劃分。1.8m厚的牆的內部包括了廁、浴、貯藏等小空間。另有三
個作為卧室的小空間從屋頂上突出去。因此山語間的基本空間結構是一個主空間與數個
次空間之間的包容或咬合關系。這個空間方案反映出的既是基地條件又是功能需要:山
色和環眺山色。山語間的主空間是透明的。
中國傳統的室內外關系有三種:開敞的,即室內外連通;半透明的,用紙裱糊的窗;封
閉的,即實牆。沒有透明的關系,因為玻璃傳來中國較晚。日本建築師妹島和世最近做
了數個外圍是半透明的設計,有工作間、美術館和住宅等。在半透明的表皮內是環狀的
交通空間。實際上她是在重復一個最典型的日本傳統空間模型:周邊的用裱紙木框推拉
門限定的走廊圍繞著核心的居室。
室內外空間的關系還存在著另一個確定方式:是室外圍合室內還是室內圍合室外,即外
向的還是內向的。山語間是外向的;妹島的新作就布局來說仍為外向,室外空間在建築
的周圍。但又不構成明確的外向,也許該稱為半內半外向,因為它不提供給使用許多關
於外部的信息,只是一個朦朧的景觀。中國合院顯然是內向的。伍重曾到過中國,合院
的空間對他啟發甚大。後來回丹麥先後設計過兩個合院社區。單體住宅大多是單層的二
合的院落,磚牆承重。賓納菲爾特的磚宅的核心也經常出現庭院。
但我不是在談東方文化的傳播,而是談基本空間關系。室內外空間的關系是其中的一個
,曾提到的大小空間秩序是另一個。還有任何兩個以上的空間的關系。還有任何一個空
間的基本質量:尺寸、幾何形狀、圍護材料與結構、光線……
數學中心設計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使用需要轉化為一系列基本空間關系。
使用要求:數學家們將在中心住宿,從事個人研究,參加研討會、演講會、使用圖書館
等設施。
分析使用要求並提出問題:一個數學家除了用餐外不離開中心,他失去到城市中去的機
會。能否在一幢建築中創造出類似城市的經驗?
設計概念:將中心組織成為一組微型建築,各有不同的功能,各有不同的建築質量。把
從一間到另一間房間的經驗轉化為從一幢到另一幢建築的經驗。
空間組織:將所有空間分為垂直的5組。一、個人研究;二、住宿;三、公共空間,包括
講演廳、休息室、圖書室、研討室;四、半公共空間,包括中心負責人辦公研究、多人
研究、計算機房等;五、核心,包括電梯、樓梯、廁所。
內部空間關系:
個人研究與核心之間:走廊;
個人研究與公共之間:庭院;
半公共與核心之間:橋;
住宿與核心之間:橋;
公共與核心:玻璃牆。
其他空間關系均為間接。如從住宿到半公共需過兩座橋。
單個空間質量/室內外空間關系:
個人研究與住宿:單面透明
半公共:雙面半透明
公共:雙面透明
核心:不透明
在數學中心中,空間關系是限定建築的主要因素。材料、建造與形態又是既定空間關系
的因素。然而上述的空間關系是平面上的。空間是個(至少)三相度的問題,但在建築
中它允許二相度的處理。從平面上決定重要空間關系是個傳統。而這個傳統正受到嚴峻
挑戰。剖面上的空間設計顯示出前所未有的潛力,至少在荷蘭建築師事務所MVRDV那裡。
他們的設計似乎都是從剖面出發去建立往往很復雜的空間關系。1997年在荷蘭烏特列希
特市建成的雙宅是一個典型,12m高的建築有九個不同的層高以及數個垂直空間,沒有一
層滿鋪的樓板,致使兩戶在平面上一再重疊,在剖面上緊緊咬合。同時每戶內部有空間
是開敞的。它與鄰居是「借」空間的關系。一旦平面服從剖面,平面變得很簡單,特別
是幾何關繫上。服從了剖面的立面則因為反映了剖面的復雜性而變得戲劇性。傳統意義
上的構圖、形體等觀念在這種剖面建築中紛紛失效。因此基本的空間關系構成的也並非
任何建築而是一類建築。這類建築由於對平常的不平常關注,離非常並不遠。MVRDV的雙
宅已明確在非常一端。
基本特拉尼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羅馬的但丁紀念堂沒能建起來。但不難從保存下來的圖紙中看到
建築師傑賽庇·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對材料、建造、形態與空間精深的造詣。
他用這些質量構成的不僅是建築還是詩。對於特拉尼本人,但丁紀念堂首先是詩,因為
紀念堂的每一個建築元素和空間都對應於但丁《神曲》中的某一章節。但我不認為但丁
紀念堂的詩意出自於建築與詩歌的關系。但丁紀念堂的詩意更是石承重牆的詩意,庭院
的詩意,石柱的詩意,柱與柱之間關系的詩意,高差的詩意,踏步的詩意,門洞的詩意
,天光的詩意,矩形的詩意,方形的詩意,正交的詩意,窄的詩意,玻璃的詩意,玻璃
柱的詩意,頂棚與柱之間關系的詩意,縫隙的詩意,石鋪地的詩意,圍合的詩意,基本
建築的詩意。
(本文原載《建築師》84期)

Ⅲ 山地建築的建築總高度怎麼算

間距按消防要求控制,根據不同地坪高度分開算.
山地建築是坡度10%以上的地段建造的建築。%的坡度是個分界點,超過就是為坡地或山地,未超過就視為平地。
山地建築一般布置在山的向陽面,因為背陽的一面建築幾乎采不到光。這也就是傳統的「山南水北」說。建築建在山的向陽面後是否要朝南?這個問題應該結合地形綜合考慮,在順應地形的前提下能夠朝南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朝南也沒有關系,因為山區土地有限,為了充分利用地形,房子的朝向就不那麼講究了。
山地建築總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勢的原則。也就是建築布置順應等高線,避免垂直於等高線。順應等高線的好處在於可以減少土方量,節省造價。山地建築接地形式一般有:吊腳、窯洞、地表式三種。平面布局一般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幾塊,不同體塊布置在不同標高處,再以連廊相連,體塊之間有高差,體塊內部亦有高差。
在山地建造建築,完全順應地形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需要對山地地貌進行改造。一般做法是把坡地改造為幾級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築,然後以道路、踏步連接不同標高的台地。
山地建築車行道路一般採用8%以內的縱向坡度,最大可以達到11%。人行道路坡度應當在15%以內,超過了就要設台階。15%以內的人行道路可以稱之為「無障礙人行步道」。為了保證道路的坡度,道路線型一般採用「S」形,以增加道路長度,降低坡度。車行道路能夠環通最好,環通不了則採用盡端式車行道並設回車場地。在車行道路間布置人行步道台階,使人可以採用最短的步行路徑到達建築的各個方位,也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車行道路寬度最小4.5m,人行一般1-2m.
山地建築停車一般採用路邊停車,也可以根據地形採用底層架空停車或者半地下車庫。
山地建築要考慮擋土牆和截洪溝的設置。山地建築容易受自然災害侵擾。比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那麼就要在適當位置設置擋牆和截洪溝,防止自然災害的破壞。

Ⅳ 山地建築在總平面圖上標高

在設計總平面的時候其中要設計豎向布置圖,其內容包括:
1場地測量坐標網、坐標值。
2場地四鄰的道路、水面、地面的關鍵性標高。
3建築物、構築物名稱或編號、室內外地面設計標高。
4廣場、停車場、運動場地的設計標高。
5道路、排水溝的起點、變坡點、轉折點和終點的設計標高(路面中心和排水溝須及溝底)、縱坡度、縱坡距、關鍵性坐標,道路表明雙面坡或單面坡,必要
時標明道路平曲線及豎曲線要素。
建築物±0.000絕對標高要根據經濟(土方平衡)、周圍環境(地形地物的影響)、需要的高度等因素來確定的。
總平面圖中一定有建築物±0.000相對的絕對標高。
施工時,根據圖紙設計的±0.000相對的絕對標高來定出±0.000,施工過程中再根據±0.000放出建築物的各處標高。
龍門板法適用於一般小型的民用建築物,為了方便施工,在建築物四角與隔牆兩端基槽開挖邊線以外約1.5—2m處釘設龍門樁.樁要釘得豎直,牢固,樁的外側面與基槽平行.根據建築場地的水準點,用水準儀在龍門校上測設建築物±0.000標高線.根據±0.000標高線把龍門板釘在龍門樁上,使龍門板的頂面在一個水平面上,且與±0.000標高線一致.用經緯儀將各軸線引測到龍門板上.

Ⅳ 山地建築的建築總高度怎麼算

間距按消防要求控制,根據不同地坪高度分開算.
山地建築是坡度10%以上的地段建造的建築。10%的坡度是個分界點,超過就是為坡地或山地,未超過就視為平地。
山地建築一般布置在山的向陽面,因為背陽的一面建築幾乎采不到光。這也就是傳統的「山南水北」說。建築建在山的向陽面後是否要朝南?這個問題應該結合地形綜合考慮,在順應地形的前提下能夠朝南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朝南也沒有關系,因為山區土地有限,為了充分利用地形,房子的朝向就不那麼講究了。
山地建築總平面布局一般遵循依山就勢的原則。也就是建築布置順應等高線,避免垂直於等高線。順應等高線的好處在於可以減少土方量,節省造價。山地建築接地形式一般有:吊腳、窯洞、地表式三種。平面布局一般採取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平面按功能分成幾塊,不同體塊布置在不同標高處,再以連廊相連,體塊之間有高差,體塊內部亦有高差。
在山地建造建築,完全順應地形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就需要對山地地貌進行改造。一般做法是把坡地改造為幾級台地,在平整的台地建造建築,然後以道路、踏步連接不同標高的台地。
山地建築車行道路一般採用8%以內的縱向坡度,最大可以達到11%。人行道路坡度應當在15%以內,超過了就要設台階。15%以內的人行道路可以稱之為「無障礙人行步道」。為了保證道路的坡度,道路線型一般採用「S」形,以增加道路長度,降低坡度。車行道路能夠環通最好,環通不了則採用盡端式車行道並設回車場地。在車行道路間布置人行步道台階,使人可以採用最短的步行路徑到達建築的各個方位,也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車行道路寬度最小4.5m,人行一般1-2m.
山地建築停車一般採用路邊停車,也可以根據地形採用底層架空停車或者半地下車庫。
山地建築要考慮擋土牆和截洪溝的設置。山地建築容易受自然災害侵擾。比如山體滑坡、泥石流、山洪等。那麼就要在適當位置設置擋牆和截洪溝,防止自然災害的破壞。

閱讀全文

與圖說山地建築設計電子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