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秦漢風格建築施工圖

秦漢風格建築施工圖

發布時間:2021-03-04 11:45:50

① 秦漢時期的中國建築

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復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干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干)。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台建築」退出歷史舞台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② 簡述秦漢建築的主要特徵及其成就

漢承秦制,在建築方面也有繼承,且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木構建築技術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下面就讓我們看看秦漢時期的建築有何成就。
秦漢建築成就
一、秦王朝歷史雖然短促,但在建築上留下的彪彰業績,卻是千載以後仍為世人所仰嘆的。阿房宮、驪山陵、萬里長城,以及通行全國的馳道和遠達塞外的直道,工程浩大宏偉,予後世建築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漢代興建的長安城、未央宮、建章宮、上林苑和諸多的禮制建築,也都是十分宏偉壯麗的。這些大規模工程,在施工的組織和實施方面,必定十分復雜艱巨,然而又都能得到順利解決,古人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功和經驗,就是在今天也是十分令人折服的。
二、中國的木框架建築,特別是以抬梁式為主流的結構形式,到秦、漢時期已經更加成熟並產生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在大跨度梁架方面,秦咸陽離宮一號宮殿主廳的斜梁水平跨度已達10米。可以想像,雄偉的阿房宮前殿的主梁,一定不會小於這個跨距。而千年後另一宏大建築——唐長安大明宮含元殿的主梁,亦未超過這一限度。這表明至少在秦代,對木結構梁架的研究和使用,就已達到了極高的水平。高層建築的木結構問題,到漢代也得到了解決(雖然西漢武帝時所建的井干樓結構是用大木套疊的井干)。抬梁式木構施於高層建築的形象,可見於畫像磚及陶樓建築明器,其柱、梁、枋、斗拱的結構與組合形式已很清晰。因此可以斷言,這類建築的出現,不應遲於東漢中期。它們的產生和運用,使得中國建築又有了新的突破,名噪一時的高台建築退出歷史舞台不是沒有原因的。
三、陶質磚、瓦及管道的使用,到秦、漢時亦有了新的發展。陶磚不但用於鋪砌室內地面,而且用作踏道,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還被用於貼砌牆的內表面。磚瓦的表面上,還要模印成紋樣。漢代則大量用磚於地下工程,例如西漢長安城的下水道,以及許多空心磚墓和磚券墓的地下結構。它們是否也曾用於地面建築,目前未見實物。但從少量陶樓明器中看到牆面有劃為縱橫磚縫的表示,而且至少還有兩例陶樓下部已施用半圓拱券。此外,前述畫像石中多次表現之弧狀拱橋的形象,應非當時人所臆造。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中的建築台基,似乎也是以條磚包砌其外表面的。若干建築的正脊,亦有類似的磚砌現象。
四、中國傳統的建築結構方式是柱樑或牆梁式,但從西漢初已開始使用正規的拱券結構了。這時以筒拱為主要結構形式,大量用於下水道及墓葬。為了加強拱券的承載力,使用刀形或楔形磚加,疊用多層拱券,及在券上澆注石灰漿等措施。到東漢時才出現覆蓋於方形或矩形平面上的穹窿。
五、在墓葬中大量使用畫像磚和畫像石,以代替容易朽壞的傳統壁畫與木雕。這些刻畫在門楣、柱、牆、門扉等表面的形象,通過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墓主事跡、裝飾圖案等,表現了生者對神鬼的崇敬,對死者的懷念和對未來的憧憬,內容極為豐富多彩。在雕刻手法上,既有線刻,也有淺浮雕和深浮雕,甚至還有圓體的透刻。大概是為了造成似壁畫的多彩效果,在某些畫像磚和畫像石上還塗上了紅、綠、黑、黃、紫等各種顏色。這些都使我們得以更加形象地看到了當時世俗生活和社會思想的一個反映面,以及傳統雕刻藝術所達到的藝術水平。此外,畫像磚、畫像石除了表現自身的藝術風格,還和其他墓中建築構件如柱、梁、斗拱上的藝術處理(浮刻、圓雕、壁畫等)相配合,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如山東沂南和安丘石墓及洛陽空心磚墓中所示。
秦漢建築特色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第一個高峰。此時高台建築減少,多屋樓閣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並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法、禮制等制度密切結合,足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中國建築體系已大致形成。
此時的建築已具有廡殿、歇山、懸山和攢尖4種屋頂形式。廡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頂正脊中央常飾有鳳凰。由以上這些,便形成了漢代建築古樸簡潔,但又不乏朝氣的形象。漢代歇山頂不多見,從廣東出土的一件明器中可見當時的歇山形狀是由中央懸山頂和四周單庇頂組合而成的,並且檐口微微起翹,可能是當時南方的建築風格。
通過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當時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台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
斗拱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它的種類十分之多,可謂達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種闕,墓葬及畫像磚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它的形象。此時的斗拱雖已能做的比較復雜,但沒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統一,有的結構也不盡合理,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工匠們個人的摸索。後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從這些斗拱中脫穎而出的。
漢代的欄桿有卧欞欄桿,斗子蜀柱欄桿,柱礎的礎質難辨,式樣簡單;台基用磚或磚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門為版門、還有石木門;窗的紋樣有直欞窗、斜格窗和鎖紋窗,還有天窗;天花有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柱有圓柱、八角柱、方柱和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紋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櫨斗;方形雙柱指房屋轉角常每面用方柱一個,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這種做法後代逐漸減少。
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牆,磚質堅硬。漢代建築已廣泛使用磚,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秦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但在秦的建築遺址內使用石構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說明青銅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漢前中期,磚石拱殼才出現,初步具備造磚石房屋的技術條件,但這時木構建築技術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③ 戰國、秦漢建築是如何具有豐富多彩的多樣化風格的

戰國、秦漢建築的平面組合和外觀,雖多數採用對稱方式,以強調中軸部分的重要性,版可是為了滿足權建築的功能和藝術要求,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多樣化風格。

第一種,商朝後期已有縱深的庭院布局方法,到漢朝,高級建築的庭院以門與迴廊相配合,襯托最後的主體建築,使之更顯得庄嚴隆重,可以東漢沂南畫像石墓所刻祠廟為代表。這種方式到兩晉、南北朝有更大的發展。

第二種,以低小的次要房屋和縱橫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搭等襯托巍然高舉的中央主要部分,使整個組群呈現有主有從和富於變化的輪廓,如漢明器所反映的住宅和塢堡就使用這種手法。

第三種,明器中有高達三、四層的方形樓閣和望樓,每層用斗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座,將樓閣劃為數層。這種在屋檐上加欄桿的方法,雖已見於戰國銅器中,到漢朝又合理地運用木構架的結構技術,滿足功能上遮陽、避雨和憑欄眺望的要求,同時各層腰檐和平座有節奏地挑出與收進,使樓的外觀既穩定又有變化,並產生各部分虛實明暗的對比作用,創造了中國樓閣式建築的特殊風格,南北朝時期盛極一時的木塔,就是在這種樓閣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④ 秦漢時期的建築有什麼特點

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到公元220年東漢的覆滅,這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代建築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奠定了中國建築的理性主義基礎,這一時期的建築倫理內容明確,布局鋪陳舒展,構圖整齊規則,表現出質朴、剛健、清晰、濃重的藝術風格,代表這種風格的主要是都城、宮室、陵墓和禮制建築。

秦漢時期建造了大規模的都城與大尺度、大體量的宮殿。如秦咸陽城,以渭水貫都,象徵河漢,以宮殿象徵紫宮,以城市內其他建築象徵星羅棋布的星空。咸陽城中心還建立了祭祀性的極廟。咸陽阿房宮前殿的台座,規模可以容納萬人,其前有一條寬闊的大道,直抵其前的終南山,並將遠山之巔,作為這座大殿的門闕,氣勢非常宏偉。

漢代建築在秦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其宮殿如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未央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等,均豪華壯麗、門闕巍峨,前無古人。漢長安城,據後人推測,其平面上南像南斗,北像北斗,城市的輪廓呈不規則形,城內大部分都被帝王的宮殿建築所覆蓋。西漢來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了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宮殿前設置標志性的高大門闕,將寬闊的馳道與城市、宮殿聯系在一起。宮殿內仍然有高台建築。宮殿的布局形式,還不像後世宮殿那樣的層層門殿,有些宮殿呈四齣門的格局,很像這一時期文獻中提到的明堂建築的布局形式。

秦漢時代的陵墓規模巨大。相傳秦始皇陵內,描繪了天空星象,並用水銀象徵河川大海。陵周圍的兵馬俑軍陣,表現出極其宏大的氣勢。

漢代陵墓呈方尖台的形式,有如將埃及的金字塔上端削平的做法。各代王陵沿關中平原一字排開,氣勢如虹;陵前有石刻的雕像。漢代陵墓的地上部分依舊為夯土台封土,地下部分則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西漢帝王墓室以木構「黃腸題湊」為主,東漢墓室結構則以磚石為主,稱為「黃腸石」。

西漢的陵墓除了掘地起墳之外,還出現了一種「鑿山為陵」的形制。「鑿山為陵」的墓室大多數是橫穴式,並且分為耳室、前室和後室等很多部分。而豎穴式的墳則改用磚和石料構建墓室,形制和結構完全模仿現實生活中的房屋、宮殿和院落。在這些墓葬里,牆壁上大都繪有彩色的壁畫,或者有模印的畫像磚,而在石結構的墓葬里則大部是雕刻畫像。

西漢時期從高祖開始,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稱為「陪陵」,形成規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當時的朝廷重臣和皇親國戚。據記載,陪葬長陵的有蕭何、曹參、張良等一些開國元勛;陪葬茂陵的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賜,各自建有陵園、園邑和祠堂。有的還把子孫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陪葬者地位越高,離帝陵越近,封土也較高大。

公元25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築與西漢相異,不築垣牆,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建制為以後各朝所沿用。

秦漢兩代,皇家園林以山水宮苑的形式出現,即皇家的離宮別館與自然山水環境結合起來,其范圍大到方圓數百里。秦始皇在陝西渭南建的信宮、阿房宮不僅按天象來布局,而且「彌山跨谷,復道相屬」,在終南山頂建闕,以樊川為宮內之水池,氣勢雄偉、壯觀。由於秦始皇曾數次派人去神話傳說中的東海三仙山——蓬萊、方丈和瀛洲求取長生不老之葯,「引渭水為池,築為蓬、瀛」,表達了對仙境的嚮往。

漢代,在囿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園林形式——苑,苑中養百獸,供帝王射獵取樂,保存了囿的傳統。苑中還有宮、有觀,成為以建築組群為主體的建築宮苑。漢武帝劉徹擴建上林苑,地跨五縣,周圍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宮二十,觀三十五」,上林苑苑中既有皇家住所,欣賞自然美景的去處,也有動物園、植物園、狩獵區,甚至還有跑馬賽狗的場所,成就了中國皇家園林建設的第一個高峰。「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形式,成為後世宮苑中池山之築的範例,並一直延續到清代。

秦漢時代一個偉大的建設工程是萬里長城。秦代第一次將戰國時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為一條較為完整的防禦結構體系。

西漢末葉,台榭建築漸次減少,中國木結構建築體系成熟的標志之一的樓閣建築開始興起。從許多壁畫、畫像石上描繪的禮儀或宴飲圖中可以看到當時殿堂室內高度較小,不用門窗,只在柱間懸掛帷幔。西漢宮殿多以輦道中相屬,而未央宮西跨城作飛閣通建章宮,可見當時宮殿多為台榭形制,故須以閣道相連屬,甚至城內外也以飛閣相往來。東漢中後期的明器中常有高達三四層的方形閣樓,每層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將樓劃分為數層,此種在屋檐上加欄桿的方法,戰國銅器中已見,漢代運用在木結構上,滿足遮陽、避雨和憑欄眺望的要求。各層欄檐和平坐有節奏地挑出和收進,使外觀穩定又有變化,並產生虛實明暗的對比,創造出中國閣樓的特殊風格,南北朝盛極一時的木塔就是以此為基礎。

通過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當時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築多用抬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牆;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拱已成為大型建築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本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三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木構建築的斗拱形式,除流行「一斗二升」外,還可以看到「一斗三升」的新形式。漢代建築組群多為廊院式布局,常以門、迴廊襯托最後主體建築的庄嚴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縱橫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搭,襯托中央主要部分,使整個組群呈現有主有從,富於變化的輪廓。

磚的發明是建築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牆,磚質堅硬。秦咸陽宮殿遺址也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磚在漢代建築更是使用廣泛。西漢中後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於墓室、下水道,除並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隆頂和雙曲扁殼。

在建築裝飾方面,早在戰國時代,秦國的建築裝飾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奔鹿紋、鳳鳥紋、豹紋、雙獾紋的秦國圓瓦當,其藝術水平比燕、齊等國的半瓦當明顯高出一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瓦當圖案更加豐富多樣,除流行雲紋和葵瓣花紋外,還有四鹿紋、四獸紋、子母鳳紋及鹿鳥昆蟲紋圓瓦當,構圖更加飽滿,形式愈加華麗。此外,秦代開始出現吉祥文字瓦當,如「唯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十二字篆文瓦當。

到兩漢時期,更流行卷雲紋瓦當和吉祥文字瓦當。西漢末年,出現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神瓦當,形象矯健活潑,瓦當中央的半球形圖案越來越顯著。漢人尤擅長將表意的漢字,變成莊重典雅的裝飾藝術品,如櫟陽、周至等縣出土的「漢並天下」、「長樂未央」文字瓦當,長安漢城遺址還發現「延年益壽,與天相侍,日月同光」為內容的十二字瓦脊。

總之,秦漢時期可謂中國建築的青年時期。建築特點是:都城區劃規則,居住里坊和市場以高牆封閉;宮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組群,其主體為高大的團塊狀的台榭式建築;重要的單體多為十字軸線對稱的紀念型風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頂很大,曲線不顯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裝飾很多,題材詭譎,造型誇張,色調濃重;重要建築追求象徵含義。

⑤ 中國古建築復原圖(如秦漢建築復原圖,宮殿復原圖)復原依據是什麼呢是否有特定風格,型制很喜歡古建

其實在以前不知道,但是大型紀錄片《中國古建築》已於2012年4月16日至4月23日晚間20:30,在CCTV-9(紀錄頻道)首播。數字光魔——文化遺址數字復原專業服務商,運用直觀3Dmax動畫技術還原消失的古建築,結合歷史資料真實再現了中國古代建築發展歷程。
復原古建築圖的依據首先得有歷史上留下來的原圖,沒有圖的就不復原(例如南宋皇宮,沒圖的說,蒙古燒的太干凈了,不會復原),利用3D技術結合古圖、歷史資料詳細記載,以及現在還殘存的古建築遺址相對應做出來圖片,就像紀錄片《中國古建築》裡面的一樣,很氣勢磅礴。你說的特定風格或者型制,現在網上的圖片的中國風的建築普遍就是建築的裝飾做出來有中國元素的東西,僅此而已,確切的來說不能算是中國式的建築,中國風的建築首先應該是有個院落的總體布局,建築上分詳細的三段式,基礎,主體,屋頂,三部分,給你說的這個最基本的特徵了,中國古建築沒有什麼風格和流派,只有地域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建築造型,代表的話,就是很多的古建築了。雖然沒有風格或流派,但是建築風格所屬性質、地域的不同,決定了建築風格、空間細分形式和色彩的不同。例如皇家園林建築體量大,裝飾豪華,色彩金碧輝煌,表現出恢弘堂皇的皇家氣派;江南私家園林建築輕巧、玲瓏、活潑、纖細、通透、樸素、淡雅,表現出秀麗、雅緻的風格。但就園林總體而言,中國園林建築與歐洲古典園林以建築為中心、不惜使自然建築化不同,它在園林中居於次要地位,往往表現出建築自然化的特點。從局部講,建築又往往成為景域構圖的中心,這與英國,日本的風景式園林異趣。
真要具體說的話中國古建築總結有以下特點:(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
木構結構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乾式,以抬梁式採用最為普遍。抬梁式結構是沿房屋進深在柱礎上立柱,柱上架梁,樑上重疊數層瓜柱和梁,再於最上層樑上立脊瓜柱,組成一組屋架。平行的兩組構架之間用橫向的枋聯結於柱的上端,在各層梁頭與脊瓜柱上安置檁,以聯系構架與承載屋面。檁間架椽子,構成屋頂的骨架。這樣,由兩組構架可以構成一間,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間,也可
(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以是多間。
國古代建築的單體,大致可以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份。凡是重要建築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為一層,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宮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單體建築的平面形式多為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這些不同的平面形式,對構成建築物單體的立面形象起著重要作用。由於採用木構架結構,屋身的處理得以十分靈活,門窗柱牆往往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而加以處置與裝飾,極大地豐富了屋身的形象。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豐富多彩。早在漢代已有廡殿、歇山、懸山、囤頂、攢尖幾種基本形式,並有了重檐頂。以後又出現了勾連搭、單坡頂、十字坡頂、盂頂、拱券頂、穹窿頂等許多形式。為了保護木構架,屋頂往往採用較大的出檐。但出檐有礙採光,以及屋頂雨水下泄易沖毀台基,因此後來採用反曲屋面或屋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中國古代建築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築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築群體,大到宮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只有少數建築群因受地形地勢限制採取變通形式,也有由於宗教信仰或風水思想的影響而變異方向的。方正嚴整的布局思想,主要是源於中國古代黃河中游的地理位置與儒學中正思想的影響。 中國古代建築群的布置總要以一條主要的縱軸線為主,將主要建築物布置在主軸線上,次要建築物則布置在主要建築物前的兩側,東西對峙,組成為一個方形或長方形院落。這種院落布局既滿足了安全與向陽防風寒的生活需要,也符合中國古代社會宗法和禮教的制度。當一組庭院不能滿足需要時,可在主要建築前後延伸布置多進院落,在主軸線兩側布置跨院(輔助軸線)。曲阜孔廟在主軸線上布置了十進院落,又在主軸線兩側布置了多進跨院。它在奎文閣前為一條軸線,奎文閣以後則為並列的三條軸線。至於壇廟、陵墓等禮制建築布局,那就更加嚴整了。這種嚴整的布局並不呆板僵直,而是將多進、多院落空間,布置成為變化的頗具個性的空間系列。像北京的四合院住宅,它的四進院落各不相同。第一進為橫長倒座院,第二進為長方形三合院,第三進為正方形四合院,第四進為橫長罩房院。四進院落的平面各異,配以建築物的不同立面,在院中蒔花植樹,置山石盆景,使空間環境清新活潑,寧靜宜人。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國古代建築對於裝修、裝飾特為講究,凡一切建築部位或構件,都要美化,所選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與構件性質不同而有別。 台基和台階本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但給以雕飾,配以欄桿,就顯得格外庄嚴與雄偉。屋面裝飾可以使屋頂的輪廓形象更加優美。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廡殿頂,五脊四坡,正脊兩端各飾一龍形大吻,張口吞脊,尾部上卷,四條垂脊的檐角部位各飾有九個琉璃小獸,增加了屋頂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門窗、隔扇屬外檐裝修,是分隔室內外空間的間隔物,但是裝飾性特別強。門窗以其各種形象、花紋、色彩增強了建築物立面的藝術效果。內檐裝修是用以劃分房屋內部空間的裝置,常用隔扇門、板壁、多寶格、書櫥等,它們可以使室內空間產生既分隔又連通的效果。另一種劃分室內空間的裝置是各種罩,如幾腿罩、落地罩、圓光罩、花罩、欄桿罩等,有的還要安裝玻璃或糊紗,繪以花卉或題字,使室內充滿書卷氣味。 天花即室內的頂棚,是室內上空的一種裝修。一般民居房屋製作較為簡單,多用木條製成網架,釘在樑上,再糊紙,稱「海墁天花」。重要建築物如殿堂,則用木支條在梁架間搭制方格網,格內裝木板,繪以彩畫,稱「井口天花」。藻井是比天花更具有裝飾性的一種屋頂內部裝飾,它結構復雜,下方上圓,由三層木架交構組成一個向上隆起如井狀的天花板,多用於殿堂、佛壇的上方正中,交木如井,繪有藻紋,故稱藻井。 於建築物上施彩繪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建築物不可缺少的一項裝飾藝術。它原是施之於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蠹的油漆,後來逐漸發展演化而為彩畫。古代在建築物上施用彩畫,有嚴格的等級區分,庶民房舍不準繪彩畫,就是在紫禁城內,不同性質的建築物繪制彩畫也有嚴格的區分。其中和璽彩畫屬最高的一級,內容以龍為主題,施用於外朝、內廷的主要殿堂,格調華貴。旋子彩畫是圖案化彩畫,畫面布局素雅靈活,富於變化,常用於次要宮殿及配殿、門廡等建築上。再一種是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草蟲、花卉為內容,多用於園苑中的亭台樓閣之上。
(五)寫意的山水園景
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有意境,它與中國古典詩詞、繪畫、音樂一樣,重在寫意。造景家用山水、岩壑、花木、建築表現某一藝術境界,故中國古典園林有寫意山水園之稱。從造景藝術創作來說,它攝取萬象,塑造典型,托寓自我,通過觀察、提煉,盡物態,窮事理,把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以之表現自己的情思。賞景者在景的觸發中引起某種情思,進而升華為一種意境,故賞景也是一種藝術再創作。這個藝術再創作,是賞景者借景物抒發感情,寄寓情思的自我表現過程,是一種精神升華,使人心性開滌,達到高一層的思想境界。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景的意境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儒學講求實際,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重視道德倫理價值和治理國家的政治意義,這種思想反映到園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老莊思想講求自然恬淡和煉養身心,以靜觀、直覺為務,以浪漫主義為審美觀,藝術上表現為自然境界。佛、道兩教追求涅與幻想成仙,園林造景上反映為神仙境界。治世境界多見於皇家苑囿,如圓明園四十景中約有一半屬於治世境界,幾乎包含了儒學的哲學、政治、經濟、道德、倫理的全部內容。自然境界大半反映在文人園林之中,如宋代蘇舜欽的滄浪亭,司馬光的獨樂園。神仙境界則反映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如圓明園中的蓬島瑤台、方壺勝境、青城山古常道觀的會仙橋、武當山南岩宮的飛升岩。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神內涵特徵有三。其一,審美價值與政治倫理價值的統一。藝術價值高的建築,也同時發揮著維系、加強社會政治倫理制度和思想意識的作用。其二,植根於深厚的傳統文化,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其三,總體性、綜合性很強。往往動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綜合成一個整體形象,從空間組合到色彩裝飾都是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項都會整體效果。面舉拆、屋角起翹,於是屋頂和屋角顯得更為輕盈活潑。
至於你說的現在新建的宮觀、仿古建築風格和花樣都很多,他沒有什麼體制,仿製品,花樣多,它都是模仿原作再加上個人的靈感,所以有些東西他做出來之後有些人就會說仿製,因為有不屬於原作當時時代背景的東西出來了,但是有些仿製建築什麼的他是有一些價值的。
自創的這個基本不可能,都是在研究了那麼多古建築之後找出來的靈感結合原作加上個人靈感仿製出來的。
說了這么多,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

⑥ 秦漢時期的建築特點

秦漢建築特點:

一、建築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

秦漢建築在商周已初步形成的某些重要藝術特點基礎上發展而來,秦漢的統一促進了中原與吳楚建築文化的交流,較商周而言,建築規模更為宏大,組合更為多樣。

二、建築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築(禮制建築)和陵墓為主

秦漢建築類型以都城、宮殿、祭祀建築(禮制建築)和陵墓為主,到漢末,又出現了佛教建築,如秦始皇陵,阿房宮、麗宮等。

三、建築風格回歸規整

秦漢時將建築主體體仍為春秋戰國以來盛行的高台建築,呈團塊狀,取十字軸線對稱組合,十分規整,尺度巨大,形象突出,追求象徵涵義。

四、建築技藝比較成熟

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築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並且斗拱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它的種類十分之多,可謂達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同時建築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的磚,也是在此時開始使用。

(6)秦漢風格建築施工圖擴展閱讀

秦漢建築的典型

一、長城

長城原是戰國時期燕、趙、秦諸國加強邊防的產物。當時,居於中國北部大沙漠的匈奴時時南侵,為了對付這種侵擾,北方各國便各自築城防禦。

秦時始皇帝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又將原來燕、趙、秦三國所建的城牆連接起來,加以補築和修整。補築的部分超過原來三國長城的總和,長城「起臨洮(今甘肅岷縣),至遼東,延袤萬余里」,是古代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二、馳道與溝渠

秦代建設還包括修馳道、築溝渠。秦時的馳道東起山東半島,西至甘肅臨洮,北抵遼東,南達湖北一帶,主要線路寬達五十步,道旁植樹,工程十分浩大,是古代築路史上的傑出成就,加上其他水陸通道,形成了全國規模的交通網。

疏浚鴻溝(河南汴河)作為水路樞紐,通濟、汝、淮、泗諸水。又於公元前214年,令史祿監修長達六十多里的靈渠,溝通了湘、漓二水。

三、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王位時的秦王政元年(前247年),陵園營建工程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

但秦始皇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四、高頤闕

位於雅安市城市建設新區,成都至雅安高速公路金雞關出口處,雅安漢闕博物館所在地。漢闕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建築設施,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

每闕由主闕和子闕組成,一般有闕墓、闕身、闕頂三部分,既是一種古老的建築藝術,又是一種特殊的石刻珍品,是研究當時歷史文化、建築、雕塑、美術的重要實體。

五、明堂辟雍

中國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左右)建造的明堂辟雍,位於長安(今中國中西部西安市)南門外大道東側,符合周禮明堂位於「國之陽」的規定。

它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壇廟,外圍方院,四面正中有兩層的門樓,院外環繞圓形水溝,院內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夯土圓形低台上有折角十字形平面夯土高台遺址。

⑦ 秦朝建築的特點

秦漢時期的民居建築是中國建築文化高度發展階段的產物,呈現的是一種模式化、統一化的趨勢。秦漢建築主要是磚瓦木結構,所謂「秦磚漢瓦」就是對秦漢時期房屋建築的一個總體概括。作為居住文化的發展階段,秦朝和漢代彼此承接,形成共同風格,因此學界往往相提並論。

民居以土坯磚為主;城市以火燒磚為主;城郭以夯土為主,也有石砌的;街道以平整土為主。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大力改革政治、經濟、文化、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文字。這些措施對鞏固統一的封建國家起了一定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又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與六國技術成就,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歷史著名的阿房宮、驪山陵,至今遺址猶存。


(7)秦漢風格建築施工圖擴展閱讀

秦都咸陽的布局是有獨創性的,它摒棄了傳統的城郭制度,在渭水南北范圍廣闊的地區建造了許多離宮,「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木衣綈銹,土被朱紫,宮人不移,樂不改懸,窮年忘歸,猶不能遍」(《三輔舊事》)。反映了秦始皇窮奢極欲的狀況。

秦人借馳道,復道等將咸陽周圍二百里內大批宮館聯成一個有機整體,摹擬天體星象,環衛在咸陽城外圍,更加顯示「天極」咸陽宮的廣闊基礎,也突出了它的尊嚴。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廊的革新措施,採取宮自為城,依山川險阻為環衛,使咸陽更增添了遼闊無垠的雄偉氣概。

⑧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是怎樣的呢

1.帝王的輝煌

秦始皇時期的建築風格進入了宏偉壯觀的時代。

①阿房宮

阿房宮乃是秦代建築之代表。

史記上說:「始皇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以南山之巔為闕,為復道。自阿房凌渭,屬之咸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抵營室也。」秦始皇命70萬刑犯造阿房宮,但這個偉大的工程在他的生前未能完成,而且不幸的是,項羽攻佔咸陽後,把阿房宮付之一炬,大火連燒了三個月。當時有所謂關中三百、關外四百的宮殿,其宏麗盛大由此可見一斑。

②未央宮

漢代的建築日趨典雅華貴。其中尤以未央宮最為壯觀。《三輔黃圖》上說:「漢未央宮,周圍二十八里,前殿東西五十丈,至孝武以木桂為芬橑,文杏為樑柱,金鋪玉戶,雕楹玉,重軒鏤檻,青銷丹墀,左鹼石平,黃金為壁,間以和土珍玉。風至,其聲玲瓏然也。」

另外,在漢武帝時建築的柏梁台,台上建一個捧承露金盤的仙人銅像,大有七圍,高二十丈,同時建了許多樓閣,如首山宮、建章宮、明光宮等,都極為奢華。

秦漢以來出現的亭台樓閣,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建築物上的裝飾可稽考的有:屋頂上的屋翼、飛檐,屋脊兩端的瓦獸,門上的門環是銅制獸頭型,天花板上畫著鳥獸的圖形,這些裝飾反映了漢代人崇尚靈動的審美風格。

2.在戰亂中尋找永恆——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寺觀建築

①佛教寺院的出現

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寺院的建築開始出現,最早的是漢明帝時修建的白馬寺。寺院在建築樣式上仍然是沿用中國本土的布局。

阿房宮圖(局部)自三國後,北魏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在接受漢文化的同時,尊奉佛教為國教。當時的社會處在戰亂之中,人們為求安身立命,便在信仰上尋求寄託,於是形成一種崇佛的風氣,佛寺的建築一時勃興。據《洛陽伽藍記》所記載,自漢末到晉代永嘉時期,共建佛寺四十二所,到北魏時在京城內外就有一千多所。由此可知,建築是人們對文化和信仰的最具體的表達方式。

北魏時的佛寺建築,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太後建的永寧寺。據《洛陽伽藍記》所記載:寺中有九層佛塔一座,架木為之,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去地有一千尺。剎上有金寶瓶,可容二十五石,寶瓶下有承露金盤三十眾;盤之周匝,塔之每角,皆垂有金鐸,合上下共有一百二十鐸,鏗鏘之聲,聞數十里。佛塔的北面有佛殿一所,形如太極殿,中有丈八金像一軀、中長金像十軀、綉珠像兩軀、織成像五軀,作工奇巧冠於當世,又有僧房一千餘間,雕梁粉壁,青繅綺疏難得盡言。如此壯美的寺院,竟然毀於火災。

②中國最早的塔

塔,梵語稱「浮圖」,是寺中的主要建築。塔的最初概念和形式是源於印度的「竄堵坡」,即為藏置佛的舍利和遺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缽、寶匣和相輪構成的實心建築物。塔為佛教徒信仰和膜拜的對象。據《魏書·釋老志》記載,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洛陽,並於西門外建白馬寺。明帝死後,葬於西北的顯節陵,內建一印度式塔。這是典籍中記載的我國最早的佛塔。

塔傳入中國初期,具有明顯的印度式或受印度影響的東南亞佛塔造型風格,但很快就與中國的建築結合起來,特別是與中國早有的木構的樓、台或石闕等高層建築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了民族趣味。中國式佛塔形式多樣,造型豐富,有密檐式、樓閣式等。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為國內現存最早的磚塔,塔建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平面呈十二角形,有檐十五層,相輪七層,高達幾十公尺。盛世風范——隋唐時期的建築藝術

1.城池與宮苑建築

①規劃嚴整的唐長安城

唐代以長安為西京,洛陽為東京,長安城是在大興城的基礎上建造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規劃最嚴密的城市。

大興城由著名的建築家宇文愷負責規劃設計,僅用一年就建成了,唐建國後以此為都並更名為長安。

趙州橋長安廓城十分方正,每面三門,周長36.7公里。唐太宗在興建大明宮後,全城面積達87平方公里。城中北部為宮城,另建有皇城,皇城內左有太廟,右有太社,並設中央衙署及其附屬機構。皇城的建制自此才得以完善,後代多沿襲此制。

城市的道路如井字狀,南北幹道11條,東西14條。通向城市的街道非常寬闊,穿過中軸線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廓城內劃分為110里坊,里坊有4種規模。士農工商乃至高官,均在坊內居住。佛寺、道觀也遍布市區各坊。市坊內有井字街,分市為幾個區。店肆臨街而設,依行業而集中。

另外,長安規劃很注意利用地形,將城東高地「六坡」布置為官署、王府和寺院,以利於控制全城,拱衛宮城,並把曲江池劃入城市,這也是一項開創性的規劃設計。

②宮殿建築

隋代的建築在追求享樂的隋煬帝時代又達到了一個高潮。為了達到享樂的目的,隋煬帝不惜奴役萬千黔首,造宮殿,掘運河,其中最著名的建築就是「迷樓」。韓促所著《迷樓記》中說:「近侍高昌秦日:臣有友項升,浙人也,自言能構宮室。翌日召而問之,升曰:臣乞先進圖本。後數日進圖,帝覽大悅。即日詔有司,供其材木,幾役夫數萬,經歲而成。樓閣高下,軒窗撩映,幽居曲室,玉欄朱閬,互通聯屬。四環四合,曲屋自通,千門萬戶,上下金碧;金虯伏於棟下,玉獸蹲於戶旁;壁仞生光,瑣通射日,工巧之極,自古無也……人深入者,終日不能出。召以五品官賜升……」可惜這座為享樂而構築的樓閣宮室,遭到與阿房宮同樣的命運。唐太宗進駐長安,見迷樓後,說這都是以民脂民膏建造起來的,於是下令將它焚燒了。

③唐代的建築制度

唐以來的宮殿佛寺建築,基本上是承襲舊有的式樣,但在建築造式上卻打上了權力地位的烙印,更加明確了住宅的造式因官階而定的制度。稽古定製上記載了唐代的建築制度,凡是在王公以下,屋捨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以下,室捨不得過五間九架,廈的兩面的頭門屋,不得過三間五架;五品以下,堂捨不得過五間七架,廈的兩面的頭門屋不得過三間兩架;六品七品以下,堂捨不得過三間五架,門屋不得過一間兩架;王公以下及庶人第宅,不得造樓閣;庶人所造房捨不得過三間四架,不得輒施裝飾。

唐代對建築進行了等級制度的規定,於是建築成為統治王權的象徵。

2.展現精神之美——隋唐時期的寺觀建築

道教的建築在唐代最多,當時天下道觀有1600多所,道觀建築大體遵循中國的宮殿、壇廟的傳統,一般是中軸線對稱的布局和樣式,由山門、供奉神靈的殿堂、齋醮祈禳壇台、講誦經之室、居住室等幾部分構成。規模比佛寺小,可惜至今已無完整的遺跡。在中國唐代的寺觀建築中,佛教建築尤其壯觀。現存最大的唐代佛教建築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佛光寺大殿面闊七開間,進深八架椽,斗拱宏大,出檐深遠。大殿的建築具有很強的秩序感和整體感,建築的空間與造型也配合得十分默契。佛光寺大殿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殿堂之一,造型精美,格調雄健昂揚,雍容大度,為中國建築中的精品,同時體現了佛教的博大精灤,更是時代風貌的絕妙象徵。

⑨ 秦漢建築特色有什麼

秦朝建築(公元前221~前206年) 秦朝統一後享國短促,但建築工程規模為前所未有。曾用數十萬人,修築馳道、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秦始皇擴建咸陽宮殿,集中仿建六國宮室,使戰國時各國建築藝術和技術得以交流,為形成統一的中國建築風格開創先聲。
西漢建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包括新朝) 西漢社會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中國建築史上出現第一個高潮。西漢都城長安,面積 35平方公里,採用封閉的閭里。周圍陸續建有七座衛星城性質的陵邑,西南鑿有昆明池,用作城市蓄水池。長安宮殿規模巨大。從未央宮前殿遺址和新發掘的武庫、西漢明堂辟雍和王莽宗廟遺址看,當時宮殿仍是木構和夯土技術結合的台榭建築。王莽宗廟11座建築,排列有序,嚴格對稱,說明此一時期大型建築群已有整體的規劃。西漢還有計劃地建設地方城市、屯墾城市和邊防障塞(見漢代關塞建築)。建造陵墓是西漢重要的建築活動。西漢帝陵規模宏大。如武帝茂陵地面封土230米見方,高 46.5米,呈覆斗形,外有圍牆,四面建闕。各地王墓往往鑿山而成,內建木構槨室。
東漢建築(公元25~220年) 西漢末王莽新朝爆發農民起義,長安殘破。東漢遷都洛陽。在出土的大量東漢時期壁畫、畫像石、畫像磚和明器中有豐富的建築形象資料。其中繪有宅院、塢壁、重樓、廳堂、倉廄、圈、望樓等以至門、窗、柱、檻、斗栱、瓦飾、階基和鋪首、欄板、欞格等形象,顯示出漢代建築的基本情況。庭院式布局、建築基本形式等都已接近後世。漢文化的統一反映在建築風格上也非常明顯。
東漢高級官吏墓前建石闕、石祠、墓表、石獸,從其中仿木構的雕飾中可以看出木構原型的特點。東漢建築技術的一個新的特點是在墓室中用磚石拱券取代木槨墓,精緻的石券,接縫幾至無隙可尋。陶井圈、陶水管、磚石地下水道(水竇)等使用也很普遍。 秦漢建築

⑩ 秦漢建築的漢代木構建築

西漢末葉,台榭建築漸次減少,樓閣建築開始興起。戰國以來,大規模營建台榭宮殿促進了結構技術的發展,有跡象表明己逐漸應用橫架。長時期建造閣道、飛閣,促進了井乾和斗拱構造的發展,在許多石闕雕刻上己看到一種層層疊壘的井干或斗拱結構形式。從許多壁畫、畫像石上描繪的禮儀或宴飲圖中可以看到當時殿堂室內高度較小,不用門窗,只在柱間懸掛帷幔。文獻所記西漢宮殿多以輦道中相屬,而未央宮西跨城作飛閣通建章宮,可見當時宮殿多為台榭形制,故須以閣道相連屬,甚至城內外也以飛閣相往來。 木構樓閣的出現可謂中國木結構建築體系成熟的標志之一。東漢中後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園經濟以及依附農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畫像磚、陶制樓閣和城堡、車、船模型大量出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明器中常有高達三四層的方形閣樓,每層用斗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將樓劃分為數層,此種在屋檐上加欄桿的方法,戰國銅器中已見,漢代運用在木結構上,滿足遮陽、避雨和憑欄眺望的要求。各層欄檐和平坐有節奏地挑出和收進,使外觀穩定又有變化,並產生虛實明暗的對比,創造中國閣樓的特殊風格,南北朝盛極一時的木塔就是以此為基礎。
闕,是我國古代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以記官爵、功績的建築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兩旁各一,稱「雙闕」;也有在一大闕旁再建一小闕的,稱「子母闕」。古時「缺」字和「闕」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 現存的漢闕都為墓闕。高頤闕位於四川省雅安市城東漢碑村,是我國現存30座漢代石闕中較為完整的一座。它建於東漢,是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及其弟高實的雙墓闕的一部分。東西兩闕相距13.6米,東闕現僅存闕身,西闕即高頤闕保存完好。高頤闕由紅色硬質長石英砂岩石堆砌而成,為有子闕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結構建築,其中上下檐之間相距十分緊密。闕頂部為瓦當狀,脊正中雕刻一隻展翅欲飛、口含組綬(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絲帶)的雄鷹;闕身置於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額枋,柱上置有兩層斗拱,支撐著檐壁。檐壁上刻著人物車馬、飛禽走獸。高頤闕造型雄偉,輪廓曲折變化,古樸渾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現了漢代建築的端莊秀美。它經歷17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漢時精湛的工藝水平。
馮煥闕位於四川渠縣趙家坪,建於東漢,是四川現存諸闕中時代最早者。現僅存左闕主闕。通高4.6米,由台基、闕身、樓部及頂蓋四部分構成,用灰黃砂石五層壘砌,形似樓閣式木建築。闕身正面柱間有隸書銘文兩行:「故尚書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此闕造型典雅,雕刻精煉。馮煥於公元121年遭陷害入獄,卒後始平反。此闕當建於平反之後。 下面是一個漢代組合形體建築的例子。圖中有二層樓閣一座,樓兩邊子母闕各一。中部的建築為廡殿頂,正脊平直,立柱粗碩,上施一斗三升拱,檐下似乎還有一條斗拱帶。樓的兩層都設有卧欞欄桿,欄桿後有坐有人物,好像正進行著一場宴會。在主建築兩旁的闕上也有層層的斗拱,闕身上還雕刻著動物的圖案。整個建築立面豐富,富於變化,氣氛莊重而熱烈,也許正反映了漢代地主階層奢華的生活場面。
說到這里,我門不得不提一提漢代的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築兩種含義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築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像辟(辟即璧,皇帝專用的玉制禮器),象徵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西漢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於長安南門外大道東側,符合周禮明堂位於「國之陽」的規定。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圍牆,牆正中辟闕門各3間,牆內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圍牆外繞圓形水溝,就是所謂的辟雍。四闕門軸線正中為明堂,建在一個圓形夯土基上面。根據遺址結構和一些間接資料,可以推測出它原是一個十字軸線對稱的3層台榭式建築。上層有5室,呈井字形構圖;中層每面3室,是為明堂(南)、玄堂(北)、青陽(東)、總章(西)四「堂」。八「個」即「四向十二室」;底層是附屬用房。至於明堂「上圓下方」之說,據現有結構,有可能上層中央太室頂上為圓形屋頂,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築(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計算四面敞廊,每面約合28步(每步6尺,每漢尺0.23米),恰與《考工記》所記「夏後氏世室」即春秋戰國時的理想方案相同。

閱讀全文

與秦漢風格建築施工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