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山地建築設計的規律及思路研究

山地建築設計的規律及思路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07 05:05:41

① 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

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以現代沉積學、層序地層學、儲層沉積學和成岩作用理論專為指導,通過東營箕狀斷陷湖屬盆北部陡坡帶沙河街組鑽井、測井以及測試資料的綜合分析,詳細研究了陡坡帶沙河街組發育的沉積體系類型、層序地層特徵。進而詳細研究了層序格架內層序界面、體系域與成岩作用、成岩演化關系及對儲層發育的影響(圖1.1)。

圖1.1 技術路線

② 山地景觀的設計理念是啥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嚮往回歸大 自然的休閑舒適生活,提倡「版回歸自然、權返璞歸真」的隱居和養生文化。因此各式各樣的度假村、休閑養生山莊等大肆發展,休閑度假旅遊成為一種時尚。山地城鎮因為有著獨特的山地丘陵地貌、氣候環境和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文化資源,成為這些休閑度假旅遊的首選地。人們之所以選擇這種回歸自然的休閑方式無非是想逃避城市中惡劣的生活環境,尋求心靈和身體上的放鬆。因此生態旅遊的觀念被應用到很多旅遊區的規劃建設中。我國山嶽旅遊資源豐富,發展山地休閑旅遊的條件十分優越。融觀賞山水風光、感受自然野趣、體驗山野生活、享受休閑娛樂、盡情放逸身心為一體的山地休閑度假是我國旅遊市場最具發展潛力的主流產品。
遠景 設計院對山地的規劃設計,致力於兩個方向的拓展。一是探索山地建築研究的宏觀原則,建立較為合理、可靠的山地建築觀念;二是結合前人的山地建築實踐,創造性地歸納山地建築的特徵模式,提出對建築設計實踐有指導意義的各項原則。因地制宜地利用建築所處的山形地貌,盡量契合山地起伏變化,不去破壞原來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觀,使建築成為融入環境中的有機景觀。

③ 研究思路、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在充分收集、消化和吸收前人資料的基礎上,以現代地球科學和成礦理論為指導,並綜合礦床學、岩石學、流體包裹體、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岩石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知識,採用野外地質調查與室內研究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岩(礦)相學與礦床地球化學相結合、礦物學研究與同位素測試相結合等綜合性研究方法,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全方位剖析,並進行對比,總結成礦規律,建立成礦模式。

二、研究內容及研究方法

在系統的野外地質調查和詳細的室內研究工作基礎上,以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為研究對象,通過元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同位素年代學和流體包裹體測試等手段,深入剖析金-鉬(銅)礦床(點)的產出環境、地質特徵,以確定金-鉬(銅)礦床的礦床類型和成礦機理過程以及成礦流體的形成、運移和演化規律,探討岩漿活動和金礦成礦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確定找礦方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全面收集前人工作成果,包括礦區地質勘查報告、研究報告、區域地質調查報告以及科研論著和文獻,綜合分析已有資料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工作。

(2)重點對兩個典型礦床開展詳細的礦床學研究,開展以路線地質觀察、典型剖面測量,了解工作區內地層、構造、岩漿岩演化特徵,查明它們之間的空間分布關系;重點觀察研究含礦地質體及礦體的產出特徵、幾何形態、接觸關系、岩礦石類型和熱液蝕變特徵。在以上野外地質調查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採集岩(礦)石標本樣品。

(3)選取代表性岩礦(石)標本,磨製光(薄)片,碎樣,挑選單礦物,為開展室內研究和各種地球化學測試做准備。

(4)對代表性金礦礦石樣品進行流體包裹體研究,進行溫度、壓力、鹽度和成分測定,查明成礦流體的主要物質組成,成礦的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推斷成礦流體的來源、運移和演化,揭示成礦作用過程。

(5)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主量元素特徵研究,揭示成礦過程中元素的遷移變化特徵以及與區域岩漿活動的關系。

(6)對代表性岩礦石樣品進行鍶-釹-鉛同位素研究,確定成岩(礦)物質來源、源區特徵和演化過程,了解殼、幔物質在含礦侵入岩和金屬礦體中所佔比例。通過氫-氧-硫同位素的研究,對成礦流體的產物(礦石和蝕變岩及其所含礦物)進行系統分析,闡明成礦流體來源和運移過程以及成礦物質聚集機理,揭示地殼不同期次演化階段岩漿活動與金屬成礦作用的耦合關系。

(7)開展同位素年代學研究,通過鋯石SHRIMP U-Pb和LA-ICP-MS U-Pb方法對岩體年齡進行約束,通過輝鉬礦Re.Os,絹雲母和鉀長石等含鉀礦物Ar-Ar年齡測定來確定成礦作用的時限。

(8)綜合研究,結合本次野外觀察和室內測試成果,對礦床產出的地質環境、礦體特徵、礦床成因開展解剖性研究工作,探討礦床成因和成礦機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兩個典型礦床的對比研究工作,並結合區域構造-岩漿演化,深化對華北板塊北緣金礦成礦規律的認識,為區域金礦找礦勘查提供指導。

④ 山地建築設計,哪家好

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兵馬俑、懸空寺、布達拉宮,北京故宮、圓明園,古羅馬競技場、埃菲爾鐵塔、美國白宮、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德國科隆大教堂、雅典衛城。馬來西亞雙塔、泰姬陵、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非亞大教堂、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大清真寺。

⑤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區域地質、專題、專項研究成果及論文和礦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早中生代花崗岩構造-岩漿組合圖、區域地質構造圖和與早中生代花崗有關的礦產系列圖、文字總結等資料。

(2)研究中採用重點區重點解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點、線、面上工作並重、協調調查,以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野外與室內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選擇早中生代花崗岩及其有關礦床出露的典型和重點地區(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湯旺河—新青、鐵力興安—鹿鳴—前進地區等)進行重點解剖,測制早中生代花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崗岩類的劃分和歸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崗岩演化的時空格架。同時在花崗岩岩石學、岩石-構造組合,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同位素地質學等研究基礎上,討論花崗岩岩石成因與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關系、花崗岩形成與古亞洲洋構造域閉合、碰撞、碰撞後垮塌等大陸動力學演化關系等,進而探討古亞洲洋和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演化歷史,以及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超)大型礦床形成與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下的大地構造背景關系等;進行與花崗岩有關礦床成因研究,如在礦體、礦化圍岩等進行成礦元素、主微量元素、穩定同位素等樣品的採集,來研究不同礦床的成岩成礦作用、賦礦構造、圍岩蝕變和地球化學特點,以及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成礦地質背景、礦床賦存條件、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成礦時空演化等,進行區域成礦系列的對比;要在進一步總結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本區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的成礦系列及其演化特徵,利用礦床成礦系列上存在的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繼承性、過渡性特徵,來預測該地區找礦方向、礦床類型,使找礦工作多層位的飛躍;總結區域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成礦規律,根據控礦地質因素、物化遙因素、找礦標志分析來建立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找礦模型,劃分成礦遠景區等,從而進行找礦潛力分析。

(3)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地區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崗岩體,為高Sr低Y、低Yb花崗岩類,屬於埃達克質岩(孫德有等,2001;張炯飛等,2005)。埃達克質岩與斑岩銅(鉬)、金(銀)礦之間具一定的成礦專屬性(張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謙,2004;芮宗瑤等,2006),那麼,本選題的研究區是否存在「C」型埃達克岩?其代表的構造含義是什麼?以及與斑岩型鉬(金)或中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以及其時空分布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對探討小興安嶺東南地區花崗岩(包括含礦花崗岩)成因、成礦預測以及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⑥ 存在問題及研究思路、研究內容

1.3.1 存在的主要問題

(1)呷村礦床模型問題

礦床發現之初,學者們認為呷村礦床具有「下筒上層」的結構模式和「下黃上黑」的金屬分帶模式,與其他典型的VMS型礦床類似(傅德明等,1996;侯增謙,1991),但後來又發現礦床下部的脈狀-網脈狀礦體不是呈筒狀或漏斗狀垂直於上部的層狀塊狀礦體,而是呈似層狀近於平行展布,與上部塊狀礦體呈整合或似整合產出,又提出 了「層狀礦席+層控網脈狀礦帶式」的礦床模型(侯增謙等,2001)。

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呷村VMS型礦床噴流沉積的礦體在島弧裂解階段形成之後,與圍岩地層一起經歷了燕山期弧-陸碰撞和喜馬拉雅期陸內走滑作用。這兩個成礦後的構造演化階段,必然對礦床地層和礦體發生改造,形成強烈的緊閉褶皺和大量的逆沖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導致岩層和礦體的重疊或缺失,從而改變礦床的結構模式和蝕變礦化模式(魯婷等,2008)。如果不能充分認識後期構造對礦床的改造,則難以建立符合客觀實際的礦床模型,也難以正確指導礦山深部和外圍的找礦工作。

(2)含礦層位對比問題

即有熱礦區含礦層位與呷村礦床含礦層位是否屬於同一層位。

由於有熱礦區目前發現的礦體與岩石組合與呷村礦床有一定的差別,因此關於呷村礦床含礦火山岩系是否南延到有熱礦區存在較大的爭論。生產勘查單位(108地質隊,1984;403地質隊,1993,2010)認為,呷村-有熱同處呷村復式倒轉背斜內,呷村含礦火山沉積岩系向南延至有熱礦區,有熱與呷村為同一含礦岩系。張文寬等(1994)曾認為,「從成礦有利度等值線趨勢看,在第19線以南深部可能存在呷村礦床的第2個成礦中心。若是如此,呷村礦床儲量再翻番是有可能的」。但曹新志(2009)持不同看法,認為有熱含礦層位與呷村含礦層位不屬同一層位,有熱含礦岩系位於呷村含礦岩系之上,是呷村礦床東側第Ⅶ含礦沉積韻律單元的南延。

(3)含礦帶對比問題

即有熱礦區目前已發現的塊狀礦體是否可與呷村礦床東礦帶富礦體對比的問題。

生產勘查單位(108地質隊,2010)籠統認為,有熱已發現的礦體就是呷村礦體的南延,特別是發現了塊狀黃鐵礦礦體,雖然銀銅品位很低,仍認為可與呷村礦床的塊狀礦體對比。

侯增謙等(2001)曾對呷村礦床東礦帶進行過詳細的觀察和描述,並建立了東礦帶塊狀礦體的精細結構柱狀圖,但未對中礦帶和西礦帶進行對比研究。有熱已知礦體除部分為塊狀「黃礦」礦石外,大多為脈狀-網脈狀鉛鋅礦石,缺乏重晶石岩和硅質岩等噴氣-化學沉積岩,缺乏銀銅工業礦體,與呷村礦床東礦帶難以直接對比。

因此,在前人工作基礎上,補充呷村礦床中礦帶和西礦帶的精細結構研究,再將有熱礦體結構模型與呷村礦床各礦帶進行對比,是評估有熱礦區找礦潛力的關鍵所在。

(4)構造問題

作為一個產於火山-沉積斷陷盆地內的VMS型礦床,呷村礦床的形成和展布受控於盆地構造及其影響的沉積相,特別是南北向斷層與東西向斷層的交匯部位,有可能控制了熱水噴口位置,從而影響礦體厚度和品位。因此,查明南北向和東西向同生斷層的位置、性質及其分布規律,對成礦預測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呷村礦床形成之後,經歷了印支運動以來的俯沖、碰撞造山和陸內構造變形作用,導致礦區火山-沉積地層發生強烈的褶皺和斷裂作用,使近於水平的岩層和礦體變成近於直立,後期變形變質作用生成的片理、劈理與層理不易區分,故前人對礦區總體構造樣式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認識和爭議,主要有復雜褶皺(徐明基等,1989)、單斜構造(403地質隊,1993)、楔沖構造(曹新志,2009)、構造「重構」(魯婷等,2008)等觀點。因此,查明礦區總體構造樣式,確定礦區是否為一倒轉地層,確認是否存在韌性剪切帶,其對礦床結構和蝕變礦化分帶是否形成構造「重構」等問題,是本次研究的一個重點問題。只有在正確甄別和恢復各礦化體的初始空間位置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獲得更符合客觀實際的礦床模型。

(5)找礦方向和隱伏礦定位預測問題

有熱礦區是否具有尋找富礦體的找礦潛力?如果有,則下一步的找礦方向在哪裡?如何確定隱伏富礦體的空間位置?這是本次研究需要回答的最終問題。

有熱礦區的找礦工作已進行多年,雖有一定的進展,但找礦突破不大。按原有的找礦思路,肯定是難以突破,必須創新成礦理論,採用多元信息找礦模型,才能另闢蹊徑,取得找礦成果的新突破。

1.3.2 研究思路

本次工作以VMS型礦床模型和構造解析的理論方法為指導,野外與室內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以大比例尺地質圖修編和構造解析、坑道和鑽孔綜合修編為手段,在詳細解剖呷村超大型銀多金屬礦床的基礎上,按比較礦床學的思維,將重點放在有熱礦區,對呷村-有熱礦區進行詳細的地層對比、火山噴發旋迴劃分、礦體特徵、礦化結構和蝕變分帶研究、含礦層位和含礦帶精細結構研究、礦田構造解析、流體包裹體和穩定同位素分析、岩石地球化學測量、前人物探成果再解譯等工作,其目的:一是在構造解析的基礎上重建礦床模型;二是在精細結構對比的基礎上確定呷村-有熱礦區含礦層位和含礦帶的對比問題;三是綜合地物化資料,確定找礦方向,對隱伏礦體進行定位預測。

1.3.3 研究內容

(1)礦床構造解析和礦床模型重建

對呷村-有熱礦區進行詳細的構造解析,通過對礦區褶皺、斷裂、劈理、節理等各種面狀構造和線狀構造的研究,確定礦床總體構造樣式,大致反演礦床構造演化史。重點查明逆沖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對地層和礦體的改造,明確岩層和礦體是否以構造岩片形式產出。在此基礎上,正確甄別和恢復各礦化體的初始空間位置,重建礦床的礦化分帶和蝕變分帶的礦床模型。

重點研究東西向斷層的幾何學特徵,判別斷層運動方向、位移量等運動學特徵。最終確定斷層位置、性質,以及對沉積相、含礦層位和礦體的控制和改造。查明南北向同生斷層的位置、性質,及其與礦體厚度和品位的關系,確定同生斷層中熱水噴口位置及其分布規律,為找礦靶區的確定提供資料。

(2)含礦層位的劃分和對比

通過詳細的剖面測制和填圖,確定呷村-有熱礦區的岩性組合和變化特徵,合理劃分地層單元。在此基礎上,對呷村-有熱礦區含礦層位進行進一步的細分和研究,劃分火山噴發韻律,查明各韻律的厚度、岩性組合、岩相及空間變化特徵,蝕變和礦化結構分帶特徵,建立呷村-有熱礦區含礦層位柱狀對比圖,最終確定呷村含礦火山岩系是否向南延伸至有熱礦區。

(3)含礦帶精細結構的劃分和對比

通過坑道和鑽孔編錄,對呷村礦床各礦帶及有熱礦區目前已發現的礦體進行精細結構劃分,確定各個礦帶的岩石組合、蝕變和礦化特徵、結構特點。重點解決有熱礦區已知礦帶是否存在下部為脈狀-網脈狀礦體,上部為塊狀礦體的微「雙層」結構特徵,查明有熱礦體上部流紋質火山岩的頂部是否存在噴氣-化學沉積岩。建立呷村-有熱礦區含礦帶精細結構柱狀對比圖,最終確定有熱礦區已知礦體與呷村礦床各礦帶的對比問題。

(4)成礦流體物理化學特徵和同位素特徵對比研究

通過對呷村-有熱礦區主成礦期石英流體包裹體進行顯微測溫、顯微激光拉曼光譜測定,以及石英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示蹤成礦流體和成礦物質來源,探討成礦機制,加深對VMS型礦床成礦流體系統的認識。同時,從成礦流體地球化學和成礦機制的角度進一步將有熱礦體與呷村礦床各礦帶對比。

(5)呷村礦床南部礦體空間形態研究

對呷村礦床南部7~11線間進行詳細的坑道編錄,查明礦化體和標志層在走向上和傾向上的空間變化特徵,編制重晶石岩層厚度等值線圖、礦體厚度和品位等值線圖,確定岩相空間變化規律,恢復鹵水池的空間形態和側伏方向,從而推測礦體的側伏方向,為找礦靶區的確定和礦山下一步的坑道開拓以及邊部探礦工程設計提供依據。

(6)岩石地球化學研究

以已知的呷村礦床為參考,對有熱礦區各勘探線進行系統的原生暈地球化學測量,運用數理統計學和計算機技術,編繪地球化學異常圖,研究礦床地球化學異常幾何特徵、礦化元素含量、元素比值垂向變化特徵,從岩石地球化學的角度確定呷村-有熱礦區的對比問題。確定呷村礦床是否存在隱伏礦化體的前緣暈(或邊緣暈),建立隱伏礦原生暈的判別標志,確定有熱礦區是否存在東部礦帶的前緣暈特徵,最終對可能的隱伏含礦地段進行靶區預測。

(7)前人地球物理資料的重新解譯

以上述新獲得的地層、岩漿岩、構造、礦體等地質資料為基礎,重新對前人物探成果資料進行再解譯,驗證地質推論是否與物探異常相吻合,在此基礎上圈定找礦靶區。

(8)找礦方向和隱伏礦定位預測

以礦床模型為指導,在含礦層位和含礦帶精細研究以及成礦流體物理化學條件研究基礎上,定性判別有熱礦區是否存在隱伏的東部礦帶,確定找礦方向。通過研究鹵水池和礦體的空間形態變化特徵,結合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勘查資料,對隱伏礦體進行定位預測。

⑦ 研究思路和 研究框架 如何填寫啊兩個各側重什麼

研究思路:課題總體框架包含主要內容,主要內容需闡述課題研究的背景。內

研究框架:主要容內容需研究申報的細節,而課題總體框架只需研究目標。

主要內容需研究原則方法和手段、評價、實施步驟和措施等等這些方面,而課題總體框架需研究依據和假設和研究對象和方法。

前一部分寫第一個課題的活動內容,後一部分寫第二個課題的活動內容,兩個課題的活動內容記錄互相不要穿插,並且必須標清寫明每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間、主題和所屬課題等信息。


(7)山地建築設計的規律及思路研究擴展閱讀:

中國學者潘忠黨認為,框架的分析,「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建構社會現實的研究領域」。 對於新聞媒體的框架研究,學者們基本上是源自戈夫曼的思想。坦克德(Tankard ,1991)認為框架是新聞的中心思想。

恩特曼認為框架包含了選擇和凸顯兩個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認為需要的部分挑選出來,在報道中特別處理,以體現意義解釋、歸因推論,道德評估,及處理方式的建議。在對新聞框架的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Woo, 1994)等認為,框架是新聞工作人員、消息來源、受眾、社會情境之間的互動的結果。

⑧ 主要內容和研究思路

一、主要內容

依據研究的規劃和設計要求,本次研究包括以下八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基本問題研究

本部分內容屬於研究的總體規劃和設計,重點明晰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圍,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主要研究內容規劃、研究思路及技術路線設計,為本次研究設定基本框架和內容體系。

2.研究的理論基礎及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

本部分內容從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入手,在全面分析當前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現代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類型、網路信息服務模式、網路信息服務的特點及網路信息服務的發展趨勢等基本理論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展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狀況的調查與分析,並依據調查分析結果,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

3.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以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為研究對象,在全面分析河北省地質工作現狀和面臨的新機遇、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隊伍發展態勢的基礎上,具體研究了地質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成長環境和影響科技人才需求的影響因素,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的高校圖書館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依據這一信息服務體系,對河北省未來一定時期內地質行業科技人才供需狀況進行了分析和預測,並提出了河北省地質行業科技人才培養創新機制。

4.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研究內容在全面分析研究了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態勢、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規劃等相關問題的基礎上,結合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研究和探索了高校圖書館人才培養網路實訓平台建設的現實性與可行性;在具體分析研究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構成的條件下,開展了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環境下實踐與創新能力實訓平台系統設計,並就實訓平台建設和運行過程中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探索。

5.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首先在對高校大學生參與學校教學管理環節的狀況進行問卷調查和研究,全面分析當前高等院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總結剖析存在問題的基礎上,規劃構建了高等院校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基於網路環境下的高校圖書館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並就信息服務體系的運行和保障機制進行了研究。

6.高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及科技惠民信息服務體系

本部分內容在較為具體全面地分析高校圖書館服務功能發展與演變態勢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了高等院校開展科技工作的信息服務需求狀況,在此基礎上,開展了網路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的規劃與設計研究。同時,探討高等院校如何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以更好地服務地區經濟發展及社會需求。以科技惠民為切入點,研究了高等院校科技惠民服務體系的內容構成,高校圖書館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總體框架,並選擇典型院校為分析對象,建立了內容豐富全面的高校科技惠民網路信息服務體系,並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與對策。

7.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機制

本部分內容以上述各部分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正常運行為目標,以高校圖書館的網路信息資源優勢為基礎,以相關政策措施為保障,研究制定了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的人員保障、技術保障、設施保障、資源信息保障及服務創新保障等方面的機制,為高校圖書館更好地開展網路信息服務提供支持。

二、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

依據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規劃設計要求,確定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見圖1-1。

圖1-1 研究的總體思路和技術路線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技術路線,包含五個方面循序漸進的研究工作和過程:一是從研究的基本問題、基本理論和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進行課題的基礎鋪墊;二是從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功能出發,研究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網路信息服務體系,包括:人才需求分析和預測信息服務體系、人才實踐能力培養信息服務體系和雙向交互型教學管理信息服務體系;三是依據高等院校科學研究工作的實際需求,開展高等院校圖書館科技信息、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研究;四是按照高等院校服務社會的目標和要求,研究建立高等院校圖書館社會服務信息服務體系;五是圍繞高等院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和運行,從人員、技術、設備、資源、信息及服務創新等方面構建高校圖書館網路信息服務體系運行的保障機制。

閱讀全文

與山地建築設計的規律及思路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