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武漢現在黃鶴樓是一座什麼建築
黃鶴樓位於武漢長江南岸的蛇山之巔,黃鶴樓建於三國時期,剛開始只是一座軍事樓,但是隨著朝代的更迭,時間的流逝,黃鶴樓逐漸演變成為了官商遊玩的觀賞樓,後來到了唐朝時期受到了大量文墨客的追捧。
其實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對於黃鶴樓是非常喜愛的,我們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並且也是因為這樣,黃鶴樓不僅只是武漢必去的旅遊景點之一,它更是武漢這座城市的重要地標之一。
Ⅱ 黃鶴樓外觀和建築結構分別有什麼特點
古代的黃鶴樓是中國古代建築樓閣建築的典範之一~中國古人好臨水登高遠眺,像贛水邊的滕王閣、洞庭邊的岳陽樓。另外,這些樓閣為了更好地達到其雄偉、登臨望遠的效果,一般選擇天然或者人工台地,成為「高台建築」在秦漢乃至唐朝都是處理樓閣常用的手法之一~
黃鶴樓原來結構不可靠,依筆者的中國古建知識,大致認為他已經是古代殿閣結構
體系向明清「通柱」樓閣的過度形式,由於武昌楚地文化的影響,在北方抬梁式盛行的情況下,也有著南方「穿斗式」的影響~
以上內容筆者一己之見,以下內容則出自網路:
如今重建的黃鶴樓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
黃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Ⅲ 哪有武漢黃鶴樓的建築結構圖啊(急於做課件),望各位網友們幫忙
檔案館
Ⅳ 求黃鶴樓cad尺寸
http://www.si.net/viewthread.php?tid=2226641
Ⅳ 各位大神,有誰知道關於黃鶴樓建築方面的細節嗎和歷史記錄嗎小弟不勝感激啊!!!!
黃鶴樓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牆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迴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迴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遠遠望去整座樓,形如黃鶴,展翅欲飛。
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以及節日。
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鶴樓的形制自創建以來,各朝皆不相同,但都顯得高古雄渾,極富個性。與岳陽樓、滕王閣相比,黃鶴樓的平面設計為四邊套八邊形,謂之「四面八方」。這些數字透露出古建築文化中數目的象徵和倫理表意功能。從樓的縱向看各層排檐與樓名直接有關,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整座樓的雄渾之中又不失精巧,富於變化的韻味和美感。
黃鶴樓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長江南岸,相傳也始建於三國,唐時名聲始盛,這主要得之於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句。黃鶴樓建在城台上,台下綠樹成蔭,遠望煙波浩渺。中央主樓兩層,平面方形,下層左右伸出,前後出廊屋與配樓相通。全體屋頂錯落,翼角嶙峋,氣勢雄壯。宋之後,黃鶴樓曾屢毀屢建,清同治七年(1868)重建,但只存在了十幾年。現僅留當時樓貌照片,已不是宋畫在高台上叢建多座建築,而取集中式平面,高踞在城垣之上,平面為折角十字,外觀高三層,內部實為九層。下、中二檐有12個高高翹起的屋角,總高32米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不好意思,我知道的就這些。
Ⅵ 黃鶴樓的歷代建築特點·詳細點的~~急求
黃鶴樓,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名樓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毀;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長江之濱。昔日的黃鶴樓有「天下絕景」之稱,今日
的黃鶴樓更雄偉、壯麗。據史料記載,黃鶴樓始建於三國。1700多年來,
屢建屢毀,僅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有「國運昌則
樓運盛
」之說。
千古佳作黃鶴樓
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
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
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而崔顥的《黃
鶴樓》詩,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這首詩,使很
多人產生了對黃鶴樓的懷念,當黃鶴新樓落成之後,它的豐姿令人振奮,
是很自然的事。關於黃鶴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一個說是有一位名
叫費偉的人,在黃鶴山中修煉成仙,然後乘黃鶴升天。後來人們為懷念
費偉,便在這黃鶴山上建造了一座黃鶴樓。崔顥的詩與此有關,詩雲: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新樓
要雄偉多了,
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
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因此,黃
鶴樓不是修復,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樓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據
現在的需要和人們對審美觀點的變化來設計的。
黃鶴樓的建築特色
新黃鶴樓比舊樓更壯觀。這是因為飛架大江的長江大橋就橫在它的
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則是這24層的晴川飯店。這一組建築,交相輝映,
使江城武漢大為增色。黃鶴樓的建築特色,是各層大小屋頂,交錯重疊,
翹角飛舉,彷彿是展翅欲飛的鶴翼。樓層內外繪有仙鶴為主體,雲紋、
花草、龍鳳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表現「白雲
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四周空間陳列歷代有關黃鶴樓的重要文
獻、著名詩詞的景印本,以及歷代黃鶴樓繪畫的復製品。2至5層的大廳
都有其不同的主題,在布局、裝飾、陳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層大廳
的外走廊,舉目四望,視野開闊。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兩岸的景
色,歷歷在望,令人心曠神怡。黃鶴樓所在的蛇山一帶辟為黃鶴樓公園。
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還有一些牌坊、軒、亭、廊等建築。有一個詩碑
廊,收藏著許多刻有歷代著名詩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帶的古代景點都將
陸續修復。黃鶴樓將成為位於我國心臟地帶的中心城市武漢的一個標志。
Ⅶ 黃鶴樓主樓的結構有什麼特徵
黃鶴樓主樓的五層結構依次為:一層為大廳,有著名的《白雲黃鶴圖》,圖上有仙人乘黃鶴離去的飄然景象。
二樓主要介紹黃鶴樓的歷史,有題寫於壁上的《黃鶴樓記》。
三樓大廳內是一組陶板瓷畫,題名為《人文薈萃》,再現了歷代文人墨客來黃鶴樓吟詩作賦的情景,最有名的是崔顥的《黃鶴樓》。
四樓是文化活動場所,陳列後來書畫家游覽黃鶴樓的即興之作。
五樓大廳內是一組題為《江天浩瀚》的組畫,面積達99平方米,由十幅壁畫重彩畫組成。
登頂五樓,武漢三鎮盡收眼底,長江的浩瀚美麗,長江大橋將武昌和漢陽相連,屹立在對岸龜山上的龜山電視塔,整個城市的高大建築和風景都展現在眼前。
與之交相輝映的白雲閣,坐落在蛇山之巔,共4層,高29.7米。前樓後閣構成「白雲黃鶴」,成為武漢的標志物。
Ⅷ 黃鶴樓景區內的建築有哪些
在後來建成的黃鶴樓景區內,還有「鵝」碑亭、詩詞碑廊、黃鶴歸來銅雕、九九歸鶴圖浮雕和千禧吉祥鍾等建築。「鵝」碑亭在黃鶴樓以東245米處,有清代流傳下來在武昌蛇山黃鵠磯的一筆草成的「鵝」字刻石一方。人們將依拓本重新製作的鵝字碑立於形如彎月的鵝池東端,在碑的北側建一石拱橋,並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九九歸鶴圖浮雕在黃鶴樓東南240米處,位於景區白龍池邊,是我國國內最大的室外花崗岩浮雕。整個雕塑呈紅色,99隻仙鶴呈現種種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勢呈不等距「Z」形,全長38.4米,高4.8米,雲蒸霞蔚,日月同輝,江流不息,生機盎然。
詞詩碑廊位於黃鶴樓東南210米,環繞景區鵝池四周,碑刻內容為國內書畫名家書寫的歷代名人吟詠黃鶴樓的詩詞名句。碑牆上共嵌有石碑124通,根據真跡描摹鐫刻。黃鶴歸來銅雕位於黃鶴樓以西50米的正面台階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馱著雙鶴奮力向上,黃鶴帽腳踏龜、蛇俯瞰人間。該銅雕重3.8噸,系純黃銅鑄成。這些特別的建築和黃鶴樓主樓連成一體,將黃鶴樓景區打造得更加完美、動人。
1957年,我國在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重建黃鶴樓時,選址在距舊址約1千米的蛇山峰嶺上。武漢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長江、漢水、東湖、南湖以及星羅棋布的湖看成是連綿水域的話,城市陸地則是點綴在水面上的浮島,武漢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這個壯闊的水面上,有一條中脊顯得格外突出。從西向東,依次分布著梅子山、龜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這一連串的山脊宛如巨龍卧波,武漢城區第一峰喻家山是龍頭,在月湖裡躺著的梅子山則是龍尾。這是武漢的地理龍脈。黃鶴樓恰好位於巨龍的腰上。騎龍在天,乘勢而為,黃鶴樓的這種選址似乎透露出某種玄機。
Ⅸ 元代的黃鶴樓建築布局是怎樣
從保留下來的壁畫中可以看出:元代的黃鶴樓具有宋代黃鶴樓的遺風,斗拱疏朗,飛檐大方,有兩層,兩邊的亭軒呈對稱形,主樓前是瞭望高台。但在布局與內容構成方面都有不小的發展,植物配置的出現,更是一大進步,使原來單純的建築空間發展成為濃蔭掩映的庭院空間,達到遠近皆景、遊憩皆宜的效果。
此外,因為元代帝王崇信宗教,為此,在1343年,元威順王寬徹普化太子,還命人在黃鶴樓的旁邊修建了一座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葬佛法物的佛塔。此塔又名勝像寶塔,塔高9.36米,座寬5.68米,採用外石內磚方式砌築,以石為主,內部塔室使用了少量的磚。塔內上逐漸收縮,尺度越小,其輪廓線條大體呈三角形,看上去不大,但莊重持穩,具有濃厚的端莊美。塔的外觀分作座、瓶、相輪、傘蓋、寶頂5部分。據記載,明清兩代,此塔於黃鶴樓均立於蛇山舊城牆上,塔樓並存,相映成趣。在封閉的塔心發現一個雕刻精緻的石幢,高一米余,下為圓座,幢身為八角形,頂部刻有各種蓮花裝飾。塔室內還發現一個瓶密封的銅寶瓶,搖動時瓶內沙沙作響,瓶底為凹形,平面刻雙勾字兩行,內容為:「洪武二十七年歲在甲戍九月卯謹志」,瓶腹刻有「如來寶塔,奉安舍利。國寧民安,永乘佛庇」。
由此可見,瓶內裝的是「佛」的骨灰,此塔的密封室於洪武二十七年九月十八日,也就是1394年10月13日,曾經被打開或進行過修復。後來,此寶塔成為黃鶴樓古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元以後,明代修建的黃鶴樓更是多災多難,據史書記載,明時的黃鶴樓毀建7次,最早建於明洪武年間,最後建成崇禎時期,其樓閣的特點以清秀為主。
Ⅹ 黃鶴樓 樓樓樓
1957年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黃鶴樓舊址,1981年10月武漢市政府決定根據歷史資料重建黃鶴樓,專家決定在距舊址約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嶺上重建新的的黃鶴樓。1985年6月落成,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築。新樓共五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高51.4米,攢尖頂,層層飛檐,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整個樓體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建成。
新黃鶴樓的樓層內外繪有以仙鶴為主體,雲紋、花草、龍鳳等為陪襯的圖案。第一層大廳的正面牆壁,是一幅以「白雲黃鶴」為主題的巨大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7米的楹聯: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
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
第二層是用大理石鐫刻的《黃鶴樓記》,記述了樓的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此外還有「孫權築城」、「周瑜設宴」等壁畫。第三層大廳內是「綉畫像」壁畫,描繪了中國古代詩人李白、白居易、陸游、岳飛等人的形像,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現在的黃鶴樓被改建為黃鶴樓公園,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佔地約150畝。樓前牌坊上寫"三楚一樓"四個大字,樓台基旁立有兩座碑亭,石碑上記載著重建黃鶴樓的業績與今人寫的"重修黃鶴樓記"。
黃鶴樓,攝於1870年代2003年2月,黃鶴樓開始進行1985年重建以來的首次大規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對樓頂的四塊牌匾進行維修,在保持字跡不變的情況下對牌匾重新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