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代四大建築設計師建築大師作品圖
戴帆 (DAI FAN)通過構建建築概念與存在、建築與思想、建築與行為、建築與表現形式之間的新關系,以取代建築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舊有關系。正是這種對建築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的創新處理,將建築語言革新又推進了一步。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非常感謝!
『貳』 " 中國古現代十大建築師世界著名小型建築設計 "
戴帆 (DAI FAN )與DESTROY建築事務所以設計具有深刻的哲思工程結構與震撼的建築享譽世界,用極具獨創性的建築形態來向世人展示其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空間想像力。戴帆目前工作於紐約和北京,致力於探求與其時代精神相呼應的建築表達的新形式,工作領域涉及建築設計、結構及土木工程、工程設計、城市設計和規劃、景觀設計、環境美術、項目管理和城市戰略研究等方面。他設計的建築充滿深奧、宏偉、怪誕、神聖、科幻的感覺,其建築語言、構思的獨創性以及特殊的建築風格使其在瞬息萬變的建築潮流中始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叄』 世界十大現代建築有哪些
1.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
2.埃及吉薩大埃及博物館
3.阿聯酋迪拜布吉大樓
4.耶路撒冷「寬容博物館」
5.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
6.倫敦現代美術館擴建工程
7.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
8.中國中央電視台新址
9.倫敦主教門大廈
10.紐約世貿中心重建工程
『肆』 什麼是現代建築設計
現代建築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現代建築包括20世紀出現的各色各樣風格的建築流派的作品;狹義的現代建築常常專指在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主義建築。在一些英文文獻中,常用小寫字母開頭的modern architecture表示廣義的現代建築,以大寫字母開頭的Modern Architecture或Modernism表示狹義的現代建築。在本卷中用「現代建築」表示廣義的,而用「現代主義建築」或「現代派建築」表示狹義的。在20世紀初期,現代建築曾經被稱為新建築(newarchitecture)。
『伍』 現代最傑出的10位建築設計大師!!
我只知道
貝聿銘
貝聿銘 華裔美籍建築師。1917 年4月26日生於中國廣東,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年赴美國,1940年獲麻省理工學院學士學位。1946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48 年起,任W.澤肯多夫的地產公司建築部負責人。1955年他集合一批從整體規劃到室內設計的專家,在紐約開業。他不僅從城市規劃的角度出發創造了許多出色的個體建築,而且這些個體建築又使鄰近區域的面貌改觀,推動城市的發展。他對蒙特利爾、丹佛、費城、波士頓、紐約、達拉斯、新加坡等大城市的舊區改造和新區開發作出了貢獻。貝聿銘的建築風格一般認為受W.格羅皮烏斯的影響,他掌握了在建築設計中運用抽象幾何形體的嫻熟技巧,巧妙運用石、混凝土、鋼和玻璃等建築材料。作為華人建築師,他主張尋求恰當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建築傳統的本質。貝聿銘是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會員,美國室內設計協會榮譽會員,美國設計科學院和國家藝術委員會成員。他曾多次獲獎,其中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和1983年普里茨克建築藝術獎等。他的代表作有科羅拉多州美國大氣研究中心、中國台灣東海大學盧斯紀念教堂、費城社會嶺住宅區、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候機樓、新加坡中國銀行辦公樓、達拉斯市政廳、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北京香山飯店、拿破崙庭園4座玻璃金字塔等。
聿銘簡介:
1917年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 1919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1935年到美國留學,攻讀建築系。如今其建築設計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德國歷史博物館等。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從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
很多人都知道法國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越來越多的人將它與埃菲爾鐵塔一起視為巴黎的標志和象徵。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它最初建造時遭到了巴黎絕大多數人的反對,它的設計者貝聿銘當時在巴黎的街頭也遭遇了不少白眼。因為盧浮宮是國家級的標志性建築,人們希望它保持原樣。 12世紀時盧浮宮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護城士兵居住,並存放糧食和彈葯。後來建築不斷被擴建,並一度成為皇家宮殿,之後,有多位國王把他們的藝術品陳列於此。像北京的故宮一樣,盧浮宮正好處在巴黎的市中心,是皇家威嚴的象徵。 1983年時,盧浮宮還是巴黎的一道屏障。如何將宮殿改建成現代化的博物館成了這個城市的一個難題。玻璃金字塔成功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有了金字塔之後,新舊對比使盧浮宮的建築更明朗了。金字塔所採用的玻璃和金屬結構代表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與過去截然分開,它告訴人們當今的盧浮宮已不是法蘭西國王的宮殿,而是屬於「大眾」的公共博物館。人們對於建築需要適應,需要一個接納的過程。很多人很早就見過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圖紙。畫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很單薄,所見只是一些交叉的鋼筋柱子,人們很難感受得到那種「一個閃亮的鑽石一般光芒四射」的感覺。所以它在開始的時候受到了人們的質疑。然而還是貝聿銘說得好:「人們往往很快就能理解建築……建築完成之後卻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該建築的話,人們可能就會感慨道:『啊,確實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築完成後要人接受就不太難了。難就難在把它建造起來。」
美國肯尼迪總統圖書館
《貝聿銘談貝聿銘》,這個名字乍聽上去有些奇怪,其實完整的理解應該是貝聿銘談自己的經歷及對建築的理解,主要是自己設計的重要建築。貝聿銘先生是著名的華人建築師。 1917年出生於中國蘇州,蘇州的私家園林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的建築獨特地反映了歐亞兩大傳統交融產生的新的美學標准———永恆的石材和玻璃。中國文化的背景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他絕不刻意凸顯這一點。「對我來說,建築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處地點的人文歷史是最重要的,遠比我的中國文化背景重要。在法國設計盧浮宮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的中國文化背景,而是法國的歷史和文化。我認為時間、文化、地點是建築設計的要素。」貝聿銘在中國的建築設計同樣體現了這一理念,如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北京中國銀行總行大廈、香山飯店等。正在設計中的蘇州博物館也在體現現代特點的同時努力與古城的粉牆黛瓦相協調,力求做到「蘇州味」與創新之間的平衡。
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這本書的作者蓋羅·馮·波姆是貝聿銘的摯友,兩人的談話更像是老友隨意的聊天,將很專業的知識用淺顯的語言表達了出來。全書最後附錄了譯者訪談錄,向我們展現了貝先生的中國情懷。他對中國城市的發展頗為關注,如北京新城發展與舊城改造的關系、上海浦東的區域功能規劃等。中國的城市正處於高速發展中,很多地方都在建設新城區。中國有著古老的文化傳統,又有著廣大的國土面積,每個地方的情況都非常不同。因此各個城市應體現出自己的特點。我們可以都說普通話,但我們不能都生活在一樣的城市裡。一樣的樓房,一樣的街道,這種單調的重復是可悲的。我們需要更多有特色的建築,需要更多貝聿銘那樣的建築設計師。
貝聿銘
貝聿銘是國際著名的建築師。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無一例外地與金錢、權力和政治糾結在一起。他將外交手腕和設計的獨特混合運用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法國巴黎盧浮宮等建築身上。
保留古建築:我說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
直到現在,貝聿銘仍認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蓋高樓是他主要的貢獻。
貝聿銘:對我而言,那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滿足。
我原來跟梁思成很熟,他來美國,我跟他見過很多次。北京的城牆拆了很可惜,我跟梁思成談過,蘇州的牆拆了也很可惜。你看義大利、法國的城牆都保留,他們有歷史的觀念,你不能把歷史全部毀壞。好的辦法是保留古代的建築,這是最重要的。我覺得城牆拆了以後,面貌全改了。
1974年,我頭次回國,我在清華演講時說,在故宮附近不應該造高樓,這是我的意見,當時的副總理谷牧在人民大會堂跟我談這個問題,他問我,為什麼不應該造高樓。我說因為故宮是一個文物,是國家的國寶。四面現在看出去綠化得很好,天、樹很和諧,高樓起來就破壞故宮文物了。他說你說的話跟周總理的話相同。我覺得很榮幸,我不敢再說了,我說算了,他的話比我的話重得多了。
後來他們就慢慢在北京城市規劃方面發表這個意見,說故宮附近的樓的高度應該是這樣,到了二環、三環你可以造高樓,因為不影響故宮。你在故宮旁邊,比如北京飯店造高樓,那就是破壞文物,故宮的文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香港到處都是高樓,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它沒有歷史。
四合院也應該保留,應該保留一片。你單單保留幾個王府,不夠,這不是好的辦法,要保留就保留一片。當然四合院不適應現在的生活實際,這個我很明白,最近我跟賈慶林(當時任北京市長———編者注)談過這個問題,我說請你一定要保留四合院,保留一片,不要再拆了。「我也想做,可是一個四合院十幾家人住在裡面,利益怎麼分配?怎麼處理?」賈慶林問我。所以他有他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不過,他同意,應該在附近再造一點房子,可以讓四合院里的居民搬到那個地方,然後再改造四合院,新的衛生條件做好了以後,可以賣大錢。海外中國人想回到北京住的很多,他很可能出錢買下來。這件事是應該做的,因為這種四合院將來沒有了,越來越少了。
後來,貝聿銘用10萬美元設立了一個獎學金,幫助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他捐出這筆錢時立下一個規矩:學生們在結束研究後,可以花一個夏天游覽美國,但必須返回中國學以致用———如同他以前想做的一樣。
家世: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他的母親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誠的佛教徒,給他起名聿銘,有光明的意思。
貝聿銘的家族有600年的歷史,第一代祖先在明朝的時候來到蘇州,在道旁擺小攤行醫賣草葯。後來貝家的子孫將家業發揚光大成為江南絕大部分葯店的供應商。到了18世紀,貝家已是大地主。
貝聿銘的祖父貝立泰先是在朝為官,後來他協助創建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1917年,他創設蘇州分行並在那裡當經理。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在美國大學畢業後投身北京中國銀行會計部,後來被派往廣州。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在廣州,他的母親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誠的佛教徒,給他起名聿銘,有光明的意思。貝聿銘屬蛇,蛇年出生的人被說成迷人、直觀、果斷、穿著虛榮、固執己見。
貝聿銘:我的母親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女書法家、詩人、音樂家,母親這邊的家庭更具藝術氛圍,母親去世以後,父親對我的學習抓得很緊,很關心我將來想做什麼。那個時候我也不知會做什麼。
貝聿銘的母親因久病逝世,所以他回到老家與祖父一起生活。貝聿銘的家鄉是一個說吳儂軟語,出美女的地方———蘇州。貝聿銘的祖父貝立泰屬於帝制時代的老派人物,他逃避西服而穿著傳統長袍。以儒家道統持家,祭祖時有300名親戚齊聚祠堂,伴以音樂爆竹。為了培養對長輩的尊重,貝聿銘必然紋絲不動地坐在一張硬背椅上,面對祖父,直到老人家有動作為止。貝立泰自律甚嚴,子孫即使已經成人,仍然懼怕他的訓戒。
貝聿銘:有一次,我們幾個小孩回家稍微晚了一些,怕驚動了老人家,只好悄悄地睡在了前庭。
貝立泰給貝聿銘灌輸儒家思想以培養高貴氣質:服從長輩、避免虛矯垮飾、不輕易生氣、保持冷靜從容。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眾共之。」這些讓貝聿銘在美國的生涯非常受益,雖然這個國家不太重視這種氣質。
香山飯店:貝聿銘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實是一種提醒:大自然和建築物過去是陰陽調和的,內外永遠合二為一。
貝聿銘第一次在祖國設計的作品就是香山飯店,他想通過建築來報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協助中國建築界探索一條新路。他想振興一般人仍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宮殿和寺廟的紅牆黃瓦,而是尋常人家的白牆灰磚。他說就像我不會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找尋義大利的根源,而我會到佛羅倫薩去看平常人家的住屋一樣,建築必須源於人們的住宅,他相信這決不是過去的遺跡,而是告知現在的力量。
在香山的日子裡,貝聿銘通常把意念傳達給設計師後,就去做別的工作,然後定時回來監督進度,再向客戶報告。香山飯店是他個人對新中國的表達,因此他悉心照顧。人們很訝異地看到他手裡拿著鉛筆,在公司繪圖桌上搔首不已。這是數年來他惟一親自主持的計劃,每隔兩個小時他就拿著藍圖和立面圖和他的夥伴開一次會,而且長時間工作。
在西方,大型的建築常常是以一個正面呈現給人的,但是這是在香山,香山在委婉地展延。按照貝聿銘的構想,客人先走過插著五面紅旗的牌樓,來到鋪著灰色地磚的前庭,才看到開著傳統八角和梅花型窗戶的白色灰泥牆正面。人走進來以後,能看到環繞貝聿銘典型空間架構天窗的大廳。這種風格介於蘇州園林和華盛頓國家藝術館的中庭之間,是個在樹影搖動中,喝茶、欣賞綠竹和池魚的地方。
貝聿銘: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它放進光線和新鮮的空氣。但對中國人來說,它是一個畫框,花園永遠在它外頭。
中國園林建築的借景很重要。比如說像法國的大花園,就是那個凡爾賽宮,站在那兒一目瞭然,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中國的園林彎彎曲曲很多景,你要這么一彎腰看是一個景,走幾步再看一看又是另外一個景,這個巧妙得很,這個對我的建築有點影響。還有一點非常有意思,你到一個中國園林里頭,一進門看見正對著門的那條路,你肯定走不通,你必須從旁邊的小路繞半天才可以到那個大屋子,這個跟中國人處事很像。
精心規劃的長排潔白樓房,高度都不超過4層,裝飾著格子花樣和八角窗,沿著中庭蜿蜒開來,據說這樣安排可以驅邪。這棟虛幻、祥和的樓閣對中國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因為這是貝聿銘參考蘇州的平坦屋頂和白牆做的建築,在北京看來很不合時宜。有的人對貝聿銘刻意營造的儉朴感到慌張失措。「貝聿銘希望表達真正的美,」他的助手方佛瑞(FredFang)解釋說:「它就像沒有擦口紅的少女一樣。」
貝聿銘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其實是一種提醒:大自然和建築物過去是陰陽調和的,內外永遠合二為一。
貝聿銘:過去讀書人的書房前面如果沒有一座花園,就稱不上是書房,這二者必須是一體的。
根據這種風格,貝聿銘為香山飯店設計的西式客房可以瀏覽11座種滿花草和古樹的美麗庭園。蜿蜒的花園小徑上鋪著用彩色圓石排成的精巧梅竹圖案,那些石頭是他的美國助手在越南邊境附近的一處河床上採集來的。
貝聿銘:當地村民從未見過外國人,當我的美國助手騎著騾子到那個地方時,村民還特地殺豬來招待他,血流滿地。他不了解這個情況,回來告訴我說他當時非常害怕,心裡想,天哪,他們要殺了我。村民也驚訝地發現,這個洋人竟然要花幾千塊錢買他們的石頭。結果,所有的老太太和小孩都跑到河裡去採石了。
香山飯店是1980年起施工的,那個時候中國跟現在的中國大不相同。那個時候中國能夠施工的新建築很少,技術方面是差一點。但那並不是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還是管理。貝聿銘從美國帶回來一套吸塵器,那時候在中國還很少有這種東西,幾乎就沒有。吸塵器用完要常換過濾器,他們沒換,結果馬達都燒壞了。
貝聿銘:去了北京好多次,香山飯店很少回去過。有一次,我的夫人在香山飯店看到窗很臟。她說這個不行啊,看不到外面的風景,她去擦,這個確有其事,但那是在過渡時期。中國現在跟20年前相比大不相同了,現在回去很愉快,我覺得國家是在進步了。
香山飯店在美國造成的沖擊也非常大,後現代主義者說這是貝聿銘投降的動作。他們認為,現代主義終於也採用歷史性的依據和裝潢了。貝聿銘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現代主義並未衰竭。當然,它已經改變,變得更好,更加自由。
『陸』 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高低跌宕,簡單輕松,舒適自然。
『柒』 現代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師有哪些啊,
W.格羅皮烏斯,
密斯凡德羅,
赫爾辛基火車站,芬蘭(1906~1916年)
建築師:E.沙里寧
芬蘭赫爾辛基火車站建於1906~1916年,是本世紀初車站建築中的珍品,也是北歐 早期現代派范疇的重要建築實例,但基本上還是折衷主義的。它輪廓清晰,體形明快, 細部簡練,既表現了磚石建築的特徵,又反映了向現代派建築發展的趨勢。赫爾辛基火 車站的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艾里爾·沙里寧(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赫爾
辛基火車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雖有古典之厚重格調,但又高低錯落,
方圓相映,因而生動活潑,有紀念性而不呆板,被視為20世紀建築藝術精品之一。
米拉公寓,西班牙巴塞羅那(1906~1910年)
建築師:A.高迪
米拉公寓於1906~1910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建成。設計米拉公寓的西班牙著名建築 師A.高迪(Atonio Gaudi,1852—1926年)是在建築藝術探新中勇於開辟另一條道路的 人,他以浪漫主義的幻想極力使塑性藝術滲透到三度空間的建築中去,在米拉公寓設計 中,把重點放在造型的藝術表現方面。他發揮想像力,建築形象奇特,怪誕不經。同時 吸收了伊斯蘭建築的風格,與哥特式建築的結構特點相結合,採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 探索他獨創的塑性建築楷模。
林肯紀念堂,美國華盛頓(1919~1922年)
建築師:H.培根
林肯紀念堂由美國建築師亨利·培根設計,坐落在摩爾林蔭大道末端的一處人造高 地上,面積為2200平方米,對面是華盛頓紀念碑。紀念堂吸取了古希臘神廟的傳統手法, 四周有36根大理石的多立克式柱子圍繞,象徵林肯時期美國的36個州。雖然平面似古希 臘神廟,但沒有通常希臘神廟的山花,而是一個團進去的屋頂層,放在古典柱式的頂部。
紀念堂內部用排列柱將平面劃分為一個主廳和兩個側廳,側廳內牆壁上繪制了表現林肯
一生中最顯著成就和重要事件的壁畫。整個紀念堂的高潮是正對入口位於主廳中央的林
肯雕像。在從入口到雕像這一縱向序列的引導下,人們會感受到氣氛的庄嚴。爾後人們
會漸漸看清這尊在散射入室的陽光照射下表情嚴肅的林肯雕像,林肯雕像的布置和縱橫
方向巧妙的序列引導形成了庄嚴肅穆的氣氛,這是這座紀念建築設計上的傑出手筆。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瑞典(1909~1923年)
建築師:R.奧斯特柏格
本世紀20年代,創造新建築風格的呼聲已在西歐興起,而傳統建築風格仍保持著強
勁的勢頭。1923年落成的這幢市政廳即是尊重和繼承傳統的一種表現。瑞典建築師R.奧
斯特柏格在市政廳設計中,他尊重古典建築但又不受其限制,而將歷史上的多種建築風
格與手法融合一起,創作了這座體形高低錯落、虛實相諧的水邊建築。市政廳內的幾個
大廳裝飾華麗而不俗,具有北歐地區的詩情畫意,被認為是民族浪漫主義建築的一個精
品。
施羅德住宅,荷蘭烏德勒支市(1924年)
建築師:G.里特維德
設計人G.里特維德是傢具設計師兼建築師,受荷蘭當時「風格派」影響。風格派藝
術家倡導藝術作品應是幾何形體和純粹色塊的組合構圖。這座施羅德住宅是風格派藝術
主張在建築領域的典型表現。由光光的牆板,簡潔的體塊,大片玻璃組成橫豎錯落,若
即若離的構圖,與當時著名的荷蘭畫家蒙德里安的繪畫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
維的風格派繪畫。施羅德住宅對許多現代建築師的建築藝術觀念有不小的影響。
包豪斯校舍,德國(1926年)
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
此建築群由著名建築師W.格羅皮烏斯設計,建於德國德騷市。它由教學樓、實習工
廠和學生宿舍三部分組成。空間布局的特點是根據使用功能組合為既分又合的群體,既
獨立分區,又方便聯系。教學樓與實習工廠均為四層,佔地最多。宿舍在另一端,高六
層,連接二者的是兩層的飯廳兼禮堂。居於群體中樞並連接各部的是行政、教師辦公室
和圖書館。建築佔地面積為2630平方米。這樣不同高低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既創造了在
行進中觀賞建築群體給人帶來的時空感受,又表達了建築物相互之間的有機關系,更體
現了「包豪斯」的設計特點:重視空間設計,強調功能與結構效能,把建築美學同建築
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經濟性與建造的精美直接聯系起來。這座校舍和包豪斯學校的教
學方針與方法均對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薩伏伊別墅,法國普瓦西(1928~1930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位於法國巴黎近郊,這是一個富豪的別墅。由勒·柯布西耶大師於1928
年設計,1930年建成。地段為十二英畝,建築佔地只有20.50米X20米,方形,高三層。
這座別墅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它作為獨立住宅的自身,由於它在西方「現代建築」歷史上
的重要地位,被譽為「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之一,它是與勒·柯布西耶的全部建築和城
市規劃事業相關聯的。勒·柯布西耶的許多建築觀點早期是由小住宅設計體現出來的。
1926年他把「新建築」與舊建築進行比較,提出新建築的五個特點:(1)支柱層,主
要房間設在二層;(2)屋頂花園;(3)自由的平面;(4)橫向長窗;()自由立面
(成為一片可供自由處理的透明或不透明的薄壁)。薩伏伊別墅就是綜合體現上述特點
的,與傳統住宅建築完全不同的代表作。從外觀上看,形體簡單,但內部空間卻很復雜。
它與歐洲傳統住宅大異其趣,表現出20年代建築運動激烈的革新精神和建築觀念。
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西班牙(1929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1929年巴塞羅那世界博覽會有個德國館,轟動了整個建築界。博覽會結束,該館也
隨之拆除了,存在時間不足半年,但其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一直持續著。德國建築大師密
斯·凡·德·羅在這個建築物中完全體現了他在1928年所提出的「少就是多」的建築處
理原則。他認為,當代博覽會不應再具有富麗堂皇和競市角遂功能的設計思想,應該跨
進文化領域的哲學園地。建築本身就是展品的主體。塑造建築空間,以水平和豎向的布
局、透明和不透明材料的運用,以及結構造型等,使建築進入詩意般的水平。
這座德國館建立在一個基座之上,主廳有8根金屬柱子,上面是薄薄的一片屋頂。
大理石和玻璃構成的牆板也是簡單光潔的薄片,它們縱橫交錯,布置靈活,形成既分割
又連通,既簡單又復雜的空間序列;室內室外也互相穿插貫通,沒有截然的分界,形成
奇妙的流通空間。整個建築沒有附加的雕刻裝飾,然而對建築材料的顏色、紋理、質地
的選擇十分精細,搭配異常考究,比例推敲精當,使整個建築物顯出高貴、雅緻、生動、
鮮亮的品質,向人們展示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建築藝術質量。展館對20世紀建築藝術風
格產生了廣泛影響。
半個世紀以後,西班牙政府於1983年決定在它的原址一一現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蒙胡
奇公園里重建這個展覽館。由西班牙著名建築師C.錫里西等主持。
紐約帝國州大廈,美國(1931年)
建築師:S.L.H.建築事務所
在紐約繁華的曼哈頓島上,30年代初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高
的樓房——帝國州大廈,高度達381米。它保持高度冠軍稱號達42年之久。直到今天,
它的高度仍排在世界前面。
帝國州大廈1930年3月1日開始設計,設計人為席瑞夫、蘭姆、哈蒙。4月7日開始樹
起第一根鋼柱,9月22日鋼結構就安裝完畢,1931年5月1日全部竣工交付使用,前後只
花去一年零一個月時間。鋼骨架平均一天半完成一層,直至70年代,在施工速度上它一
直保持最優秀的記錄。這座大廈的施工之所以能如此高速,是和它的鋼構件製作精確、
施工組織嚴謹分不開的。
流水別墅,美國(1935年)
建築師:F.L.賴特
流水別墅是美國建築大師F.L.賴特的經典作品,是為德國移民考夫曼設計的郊外別
墅。這座房屋不大,建築面積僅400平方米。可是,自它誕生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新建築紛紛問世,但流水別墅依然受到人們的贊美,並被列為
國家重點文物加以保護。流水別墅位於一片風景優美的山林之中,F.L.賴特將別墅建在
地形復雜、溪水跌落形成的小瀑布之上。整個別墅利用鋼筋混凝土的懸挑力,伸出於溪
流和小瀑布的上方。這幢房子隨著四季更迭以「無聲之聲」作出反應和進行著自我的更
新。建築動勢的性質與瀑布的流速動勢之間的關系就是一個例子。冰雪消融,春水上漲
時的強大動勢使建築物看上去更像一組露出地面的巉岩,而當夏日流水涓細之時,倒像
是讓別墅進行一種動物冬眠前的肌體蜷曲動作。到了冬季,瀑布宛如冰簾般垂現在切斷
北岩的花架與點綴出挑的冰凌之間。建築本身疏密有致,有實有虛,與山石、林木、水
流緊密交融。人工建築與自然環境匯成一體,交相襯映。流水別墅不但是F.L.賴特本人
作品中特別卓越的一座,也是20世紀世界建築園地中罕見的一朵奇葩。
聯合國總部大廈,美國紐約(1946~1952年)
建築師:w.K.哈里森
聯合國總部設計主任由美國建築師沃利斯·哈里森擔任。同時成立了有澳大利亞、
比利時、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烏拉圭、英國、前蘇聯、中國10個國家組成的國
際顧問委員會。代表中國參加設計顧問委員會的是梁思成先生。設計顧問委員會先後討
論了53個方案。1947年5月通過了以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方案為基礎的最後方案。
建築方案的落實由美國建築師哈里森負責。大廈於1952年落成。
聯合國總部是由秘書處大廈、大會大廈、會議大廈、圖書館四棟建築組成。秘書處
大樓為板片式建築,地上39層,高165.8米。其東西兩面為藍綠色玻璃幕牆,兩個端面
為狹窄的實牆。大會堂匍匐在大樓的一側,頂部和側面呈凹曲線形。安理會會議樓在秘
書處大樓與大會堂之間,臨靠河面。與歷史上建造的政府和議會性建築相比,聯合國總
部建築群十分特殊。其功能的復雜性和造型構圖的創新性是已往建築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聯合國總部建築的出現標志著現代建築風格在20世紀中期得到廣泛的認同。
馬賽公寓,法國(1946~1952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被人們稱之為「馬賽公寓」的建築,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這座大型
公寓式住宅是他理想的現代化城市中「居住單位」設想的第一次嘗試。勒·柯布西耶認
為在現代條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靜衛生的環境。他理想
的現代城市就是中心區有巨大的摩天大樓, *** 是高層的樓房,樓房之間有大片的綠地,
現代化的整齊的道路網布置在不同標高的平面上,人們生活在「居住單位」中。一個
「居住單位」幾乎可以包含一個居住小區的內容,設有各種生活福利設施,一棟建築就
成為一個城市的基本單位。他在馬賽設計並於馬賽市郊建成的這座17層的「居住單位」
式公寓住宅大樓,可容納337戶約1600人居住。馬賽公寓是第一個全部用預制混凝土外
牆板覆面的大型建築物,主體是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於現澆混凝土模板拆除後,表
面不加任何處理,讓粗糙地表現人工操作痕跡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現出了一種粗擴、
原始、朴實和敦厚的藝術效果,後來它被帶上了「粗野主義」始祖的「桂冠」。
朗香教堂,法國(1950~1953年)
建築師:勒·柯布西耶
由勒·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教堂建成於1953年。一向講幾何構圖的形式美,主張采
用新技術來滿足新功能和創造新形式的「現代建築」,並在建築創作實踐中遵循理性主
義方向的赫赫有名的建築家,卻設計出了一個具有震動性的奇特的建築。這是一座位於
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造型扭曲混沌,超
常變形,怪誕神秘,如岩石般穩重地屹立在群山環繞的一處被視為聖地的山丘之上。朗
香教堂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勒·柯布西耶設計的一件最引人注意的作品,它代表了勒
·柯布西耶創作風格的轉變,並對西方「現代建築」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格拉姆大廈,美國紐約(1954~1958年)
建築師:密斯·凡·德·羅
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大廈共40層,高158米,設計人為著名建築
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二次大戰後的50年代,講究技術精美的傾向在西方建築界佔有主導地位。而人們又
把密斯追求純凈、透明和施工精確的鋼鐵玻璃盒子作為這種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廈
正是這種傾向的典範作
大廈主體為豎立的長方體,除底層及頂層外,大樓的幕牆牆面直上直下,整齊劃一,
沒有變化。窗框用鋼材製成,牆面上還凸出一條工字形斷面的銅條,增加牆面的凹凸感
和垂直向上的氣勢。整個建築的細部處理都經過慎重的推敲,簡潔細致,突出材質和工
藝的審美品質。西格拉姆大廈實現了密斯本人在20年代初的摩天樓構想,被認為是現代
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日本東京(1964年)
建築師:丹下健三
日本建築大師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是60年代的技術進步的象徵,它脫離了
傳統的結構和造型,被譽為劃時代的作品。代代木國立室內綜合體育館的整體構成、內
部空間以及結構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傑出的創造力、想像力和對日本文化的獨到理解,
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比賽館、室內球技館及其他設施組成的大型綜合體育設施。
採用高張力纜索為主體的懸索屋頂結構,創造出帶有緊張感、力動感的大型內部空間。
特異的外部形狀加之裝飾性的表現,似乎可以追溯到作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豎
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像力。這可以說是丹下健三結構表現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最
大限度地發揮出材料、功能、結構、比例,直至歷史觀高度統一的傑出才能。該建築是
丹下健三,也是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一個頂點,日本現代建築甚至以此作品為界,劃分
為之前與之後兩個歷史時期。
悉尼歌劇院,澳大利亞(1959~1973年)
建築師:J.伍重
在澳大利亞悉尼大橋附近有一個三面環水的奔尼浪島。在這座島上矗立著一組似群
帆泊港,如白鶴驚飛的建築群,它就是舉世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造型奇特,
外觀不凡。八個薄殼分成兩組,每組四個,分別覆蓋著兩個大廳。另外有兩個小殼置於
小餐廳上。殼下吊掛鋼桁架,桁架下是天花板。兩組薄殼彼此對稱互靠,外面貼乳白色
的貼面磚,閃爍奪目。
丹麥建築師J.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規模龐大,佔地1.8公頃,坐落在距海面19米
的確良花崗岩基座上,最高的殼頂距海面60米。它包括一個2700座位的音樂會,一個
1550座位的歌劇院,一個550座位的劇場,一個420座位的排演廳,還有眾多的展覽場地、
圖書館和其他文化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達88000平方米,連觀眾和工作人員在內,同
時可容納7000人,實際是一座大型綜合性文化演出中心。歌劇院從設計到完工達14年之
久,耗資1.2億美元,建成後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美國(1973年)
建築師:山琦實
紐約曼哈頓島上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貿易機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
建築物之一。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佔地約6.5公頃,它是一項耗資7億美元,由六幢建築組成的建築
群,包括一座海關大樓,一座飯店,兩座專供重要的政府貿易機構使用以及國際商品展
覽用的九層大樓和兩座主要建築——高411.5米的110層塔樓。兩座大樓都是方柱形體,
外形完全一樣。每邊寬63.5米,每幢塔樓面積達46.6萬平方米,兩幢塔樓面積合計有93
萬多平方米。大樓的外牆是排列很密的鋼柱,外表包以銀色鋁板。大樓受到很大的風壓
力,在普通風力下,樓頂擺幅為2.5厘米,實測到的最大位移有28厘米。整個世界貿易
中心有5萬人在其中工作。每天客人即達8萬人次。兩座大樓有46部高速電梯,114部區
間電梯,8部貨梯。客梯一部最多可載55人。電梯可直達能容納2000輛汽車的停車場,
並與地鐵相連,可以迅速地將來往於世界貿易中心的工作人員及來客疏散到四面八方。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法國巴黎(1977年)
建築師:R.羅傑斯和R.皮亞諾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總造價約4.8億法郎,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地上六層,地
下四層。該建築內設有工業設計中心、音樂與聲學研究所、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情報
知識圖書館以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整個建築被縱橫交錯的管道和鋼架所包圍,根本不像
我們常見的博物館,倒像一幢地地道道的化工廠。這座藝術文化中心是義大利建築師R.
皮亞諾和英國建築師R.羅傑斯共同設計的。他們認為現代建築常常忽視起決定性作用的
結構和設計。為了改變這一陳舊的觀念,特意把結構和設備加以突出和頌揚,6層樓的
鋼結構、電梯。電纜、上下水管、通風管道都懸掛在立面上,並塗上大紅大綠的色彩。
建築師有意將這座建築設計成類似機械框架的裝置,將內部做成寬敞的無阻攔的大空間,
允許內部布置靈活變動。這座中心是本世紀高技派建築的代表作。
國家美術館東館,美國華盛頓(1978年)
建築師:貝聿銘
對貝聿銘而言,國家美術館的擴建,不是在基地上創造一幢單純的建築物,基地受
條件限制,與原有館舍的配合,在華盛頓的地位、建築計劃的需求等,這些都是艱巨的
挑戰。
1978年落成的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包括陳列館和藝術研究中心兩部分。它在議
會大廈和白宮之間,是白宮前最後一塊空地,位置很重要。但是地段的形狀不完整,是
個斜角的楔(梯形)。因為東館是整個美術館的一部分,所以它的大門必須面向1941年
建的舊館(一座新古典形式的建築)。同時,陳列館和研究中心兩部分要求有分有合,
各自有出入口。這通常會帶來一些麻煩:在一個面上設兩個門,處理得不好,會使人感
到一個是大門,一個是「狗洞」。設計者把梯形分成兩個三角形:一個大的等腰三角形,
做陳列館;一個較小的直角三角形,做研究中心。進陳列館的大門設在等腰三角形的底
邊,研究中心的小門設在兩個三角形之間的凹縫里。這座建築的整個構思都是由三角形
變化出來的,沒有一般的矩形空間。造型既清閑簡潔而又莊重典雅。陳列館的中心是個
多層空間,有縱橫天橋聯接,中央大廳頂部為玻璃天窗,中間有縱橫跨過的棧橋或挑出
及四進的廊子。參觀者在其中走動時,步移景隨,空間景象變化萬端。東館與古典主義
的老館及附近的美國國會大廈相鄰,在對比中又有配合。開幕時由卡特總統親自剪綵,
他稱贊這座建築是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
海伊美術館,美國亞特蘭大(1983年)
建築師:R.邁耶
美國建築師R.邁耶以擅長設計美術館而聞名,海伊美術館外部造型復雜多變,輪廓
生動。R.邁耶的建築作品用白色,在陽光照射下,光影明暗層次十分豐富。內部有一扇
形中庭,內部空間在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綿延流動,景象萬千。
香港匯豐銀行大廈,中國(1985年)
建築師:N.福斯特
這是英國建築師N.福斯特的作品。大樓外形上顯著暴露出鋼柱和鋼桁架,成為立面
的主角。大樓底部完全開敞,自動扶梯從二樓伸下來,人員即由扶梯往上進入大樓,樓
內空間也盡量開通。這座大樓處處顯示現代技術的成就,屬於「高技派」建築風格,這
種建築雖然不另加裝飾,但實際造價相當昂貴。
倫敦勞埃德大廈,英國(1979~1986年)
建築師:R.羅傑斯事務所
擅長以外露結構而表明其「高技派」(High-Tech)風格的理查德·羅傑斯是當今
世界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所設計的這座位於倫敦的勞埃德總部大廈包括一個12層、
能同時容納10000人工作的保險業務大廳以及側翼呈階梯狀布局的寫字樓。建築師考慮
到公司的持續擴展和建築的分期擴建的可能,在設計中有意將用鋼板包裹的樓梯塔和主
要管線,以及結構部分均暴露在建築 *** 。這一具有創新精神的做法曾令眾多的建築師
感到驚訝。它體現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化水平所賦予建築的新形象,並使建築物具有持續
「生長」的可能。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1988年)
建築師:貝聿銘
1988年建成的盧浮宮擴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重要作品。貝氏將擴建
的部分放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場地狹窄的困難和新舊建築矛盾的沖突。
擴建部分的入口放在盧浮宮的主要庭院的中央,這個入口設計成一個邊長35米。高
21.6米的玻璃金字塔。這是貝聿銘研究周圍建築物的心得,也再度證實了貝聿銘設計與
環境的緊密關系。金字塔的底邊長35.4米,底邊與建築物平行,亦即與方位平行,與埃
及金字塔的布局相同,強化了與環境的關系。金字塔的體形簡單突出,而全玻璃的牆體
清明透亮,沒有沉重擁塞之感。起初許多人反對這項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後獲得廣泛
的贊許。玻璃金字塔周圍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轉了45度,在西側的三角形被取消,
留出空地作為入口廣場,以三個角對向建築物,構成三個三角形的小水池,這三個緊鄰
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如明鏡般,在雲淡天晴的時節,玻璃金字塔映照池中與環境相
結合,又增加了建築的另一向度而豐富了景觀。在轉向的方正水池的角隅,緊鄰著另外
四個大小不一的三角形水池,構成另一個正方形,與金字塔建築物平行,每個三角形水
池有巨柱噴泉,像是碩大的水晶柱烘托著晶瑩的玻璃金字塔。在拿破崙廣場,貝聿銘將
建築與景觀完整地合成為一體。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中國(1989年)
建築師:貝聿銘
香港中銀大廈自1982年底開始規劃設計,至1990年3月19日銀行喬遷開始營業,歷
時6年有餘。大廈基地面積約8400平方米,是一塊四周被高架道路「縛綁」著的土地。
要滿足樓地板面積需求,要在高樓林立的香港中環區「出人頭地」,唯有向高空發展。
中國銀行大廈位於香港中心區,樓高70層,總高度達315米(連同頂部的天線),總建
築面積為128.60平方米。建築外牆以鋁板和銀色反光玻璃裝嵌,大廈底層鋪砌深淺不一
的灰色花崗岩。整座大廈依靠四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內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
鋼焊斜撐,這不僅給大廈外觀帶來獨特的面貌,而且比傳統方法節省鋼材4成,且室內
無柱,空間開闊。大廈底層平面呈52米×52米的正方形,沿兩條對角線分為4個三角形。
貝聿銘在此又一次發揮出他的設計天才,他著力刻畫建築的嶄新造型,通過三角形母體
的巧妙變換,節節升高,造型簡潔明快又極富標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輪廓線的一個制
高點。
太阪光的教堂,日本(1989年)
建築師:安藤忠雄
教堂建築的設計在安藤忠雄的作品群中是十分獨特的,因為這類建築首先要能喚起
人精神上的共鳴,安藤忠雄正是以其抽象的、肅然的、靜寂的、純粹的、幾何學的空間
創造,讓人類精神找到了憩棲之所。大皈光的教堂,其設計是極端抽象簡潔的,僅為
113.04平方米的小教堂,位於大阪閑靜住宅街的一角。建築只是簡潔的混凝土箱型,沒
有傳統教堂中標志性的尖塔,但它內部是極富宗教意義的空間,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
與日本枯山水石庭園有著相同的氣氛。建築的布置是根據用地內原有木造教堂和牧師館
的位置以及與太陽的關系來決定的。禮拜堂正面的混凝土牆壁上,留出十字形切口,呈
現出光的十字架。建築內部盡可能減少開口,主體限定在對自然要素「光」的表現上。
這是安藤忠雄所謂的對自然進行抽象化作業。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西班牙(1995~1997年)
建築師:F.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由地方投資興建,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經營並提供展品,
被認為是面向21世紀的博物館。這是建於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又一座古根海姆美術館。
該館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位於勒維翁河濱。主要部分的體形彎扭復雜,難以名狀。
博物館造型由曲面塊體組合而成,內部採用鋼結構,外表用閃閃發光的鈦金屬飾面,鈦
板總面積2.787萬平方米。造型的獨特是建築師F.蓋里近幾年個人風格的繼續;也是古
根海姆負責人的願望,他們希望這幢建築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成為城市的標致。
F.蓋里在設計過程中得助於航空設計使用的計算機軟體,它使F.蓋里的構思如虎添
翼。在總體布局中也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藝術包裝思想,但這次的「包裝」范圍遠遠大於
他的其他作品。而主要展館仍然是規整的。為利於布置展品,首層基座部分也是相對比
較規整的。動態徒勞部分主要是入口大廳和四周的輔助用房,變化的形態向上逐漸收縮。
博物館建在水邊,與城市立交橋形成有機的組合,這種嵌人城市肌里的構思也為造型獨
特的博物館增添了一些理論依據。
『捌』 現代國際知名建築設計師有哪些啊,
順序分別是英文名
中文名
代表作歐洲的:
NORMAN
FOSTER
諾曼-福斯特
香港匯豐銀行和新機場
北京首都新機場
RICHARD
ROJAS
理查德-羅傑斯
巴黎蓬皮杜中心
RENZO
PIANO
倫佐-皮亞諾
柏林波茲坦廣場
GMP
德國的諸多項目
OMA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
北京CCTV
荷蘭駐柏林大使館
HERZOG&DE
MURON赫爾佐格和德穆隆
北京鳥巢
UN
Studio
UN
賓士博物館
美國的
SOM
SOM
北京工行總行
上海金茂大廈
KPF
KPF
世界銀行總部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Frank
O
Gehry
蓋里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
sasaki
北京奧運公園規劃
日本的有
安藤忠雄
伊東豐雄
妹島和市
谷口吉生
日本建設
日清建設
山本理顯
『玖』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怎麼樣
上海現復代建築設計集團是2001-06-18在上海制市注冊成立的集團。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3100000120010048,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更多信息和資訊。
『拾』 現代建築如何設計
1、形式服從於功能。現在的時代愈加的功能化,因為居住的樓層越來越高,所以我們使用了電梯;為了安全,我們使用了電子防盜、自動火災系統。遠景設計院表示凡事都是有雙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將我們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變的建築形式變得單一,建築師的思想被圈框起來,設計思路也被限制,這些功能讓建築師看不到傳統文化的存在,只能創建出一些沒有特色的建築物。
2、掌握本質,不斷創新。很多人覺得中西方在建築理念上是一樣的,設計是沒有國界的,但是在一個具體的項目中,我們必須尊重傳統的文化,特別是人的生活習慣,氣候條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與居住建築都要在設計方案中得到好的體現,不能隨便的引進一些國外的因素。從這個方面來說它是有國界的。
3、重視空間的設計。現代建築設計是從整體角度開始設計的,以模型為中心進行設計,而不僅僅是在圖紙上進行設計。現代建築設計還借鑒了西方的建築形式,縱向設計建築,形成一個功能完善的小區,節省佔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