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台灣排名第一的建築設計誰家
1. 夏鑄九教授:耶魯大學建築碩士(1975)、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1977)、
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學博士(1987),目前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兼所長。
2. 李祖原先生: 台灣著名建築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
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台北101」是目前
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3. 林鎮鯤先生:台灣建築大師。日本國立築波大學藝術學群建築研究所碩士,日本一級建築師,
台灣執業建築師。曾任日本三上建築事物所設計主任/台灣劉祥宏建築師事務所
副所長/台灣林鎮鯤建築師事務所所長至今。現任上海林鎮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
㈡ 台灣大學建築學排名
大家都知道,建築和我們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建築學又是藝術專業留學的熱門。所以,今天美行思遠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建築學專業世界大學排名。
1、麻省理工學院(MIT)
麻省理工學院第一任系主任魏爾受到的是巴黎工藝美院的傳統建築教育,所以MIT建築系在成立最初也是以這個體系為基礎。到了20世紀學校才逐漸轉型,開始作為現代建築的引領者被為大家所知。
2.倫敦大學學院(UCL)
倫敦大學學院的巴特萊特建築學院則是倫敦大學學院最負盛名的學院之一,也是世界公認最頂尖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學院之一。2017年QS建築學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麻省理工建築學院。
3.代爾夫特理工大學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高質量的教學、科研水平在荷蘭國內和國際都具有極高的知名度, 其化學工程,土木建築等學科在世界上都具有領先地位和卓越聲望。Aula建於1964年,由荷蘭建築師Jacob Bakema於設計。設計上Aula可以被認為是當時粗獷主義混凝土建築風格的代表。
4.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建築構造與建築設計的緊密結合作為該校的重要教學特點之一,自一百五十多年前學院創立至今經過一代代教授們的不斷發展,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既相對獨立、自成體系,又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始終在各個方向上保持著活躍的探索的系統。其著名的「表皮」理論(Bekleingstheorie)經由著名建築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 的進一步演繹,在上個世界末的幾十年裡再一次影響了整個建築界。
5.曼徹斯特建築學院
曼徹斯特建築學院成立於1996,是曼徹斯特大學與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的一項創新協作。由兩所學校超過一百年教學經驗的建築系聯合產生的,英國最大的一所建築學校。
6.哈佛大學
哈佛大學在1874年開始了哈佛大學的第一堂建築課,而真正的建築系則在1913年成立,後來直到1936年才以建築學、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三大專業組建了設計學院,轉年由格羅皮烏斯執教,並陸續培養出貝聿銘、菲利普約翰遜、保羅魯道夫、楨文彥等眾多傑出的建築師。
7.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建築系旨在成為區域傑出的建築設計、技術、城市規劃、建築歷史與理論的研究中心。在設計技術方面,建築系的研究重點是可持續建築、建築環境與設計計算;在建築歷史與理論方面,則是側重亞洲建築的傳統與現代研究;在城市研究方面,著重亞洲城市規劃、可持續城市發展以及城市的高密度發展,目標是開發高容量的模型,以應付高速城市化的需求。
8.香港大學(HKU)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於1950年創立。建築學士學位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基本建築技術與知識,為日後繼續攻讀建築學碩士學位及其他碩士課程,如城市規劃、園境規劃及建築文物保護等打下堅實的基礎。
9.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前身清華大學建築系由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於1946年10月創辦,至今經過了六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前三十年以建築學院的創辦者梁思成先生提倡的建築「體形環境論」為特色,後三十年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提出的 「人居環境科學」為指導,建築教育學科領域不斷拓展,始終引領中國建築教育的發展。
10.哥倫比亞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的建築系成立於1881年,身處曼哈頓這個充滿活力的大都會自然地在現代城市規劃相關的領域有著先天優勢。師資方面也能夠時常引進年輕的紐約新銳建築師。最著名的教授有老牌評論家弗蘭姆普敦,仍在進行活躍的建築實踐活動的史蒂文霍爾、弗蘭克蓋里,新生代的建築師格雷戈林等等。
以上內容就是關於建築學專業世界大學排名的介紹,對建築專業感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更多關於建築設計留學的相關問題,可以咨詢美行思遠藝術留學顧問。
閱讀此文章的人還閱讀了...
㈢ 請問台灣都有哪些建築設計院
你說的設計院嗎?是大陸傳統說的公司嗎?一般台灣設計院都是以建築師本人命名!
有名的有:季裕棠、登琨艷、李瑋珉、史南橋、邱德光、李祖原、林鎮鯤、修澤蘭、陳其寬等建築師事務所
如果是說建築設計學院的話:
成功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東海大學,淡江大學這幾個學校是老字型大小
前三注重實踐理論,後二注重設計美感
後來逐漸多了,
聯合大學 金門大學
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中華大學 建築都市計畫系(建築設計組)
技職院校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
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
正修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建築設計組
高苑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設計組
中國科技大學 建築系
中華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科技組(台北校本部)
永達技術學院 建築系
蘭陽技術學院 建築系
華夏技術學院 建築系
㈣ 請問台灣101大樓是誰設計的
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新建工程簡介
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新建工程是台北市政府第一個B.O.T興建方案,也是國內建築界有史以來最大之工程標,目前正興建中,為未來「台灣第一」高樓,故甚受國內外媒體所關注,為我國工程界之最大盛事。
本工程主體由日商株式會社熊谷組、華熊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榮民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及 大友為營造股份有限公司所組成之KTRT聯合承攬團隊所承造
業主為台北國際金融大樓股份有限公司,建築設計為"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結構設計為永峻工程顧問公司,設備設計為大陸設備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工程顧問為美國Turner International。
整棟大樓造型呈向上開展之花開富貴狀,其涵義象徵生生不息,大樓建築以內斜瞭望台的意念出發,配合高科技省能透明的玻璃材料及創新的照明設計,日間大樓將呈現清澈優雅的透明體,夜晚又成為台北市的希望之光,它將幻化出台北市新的天際線,將台北市之空間重組,徹底架構出「台北新天空」的觀念。
本工程完工後將成為台北市的新地標,因其設計規劃有稱之為「都市街道(Urban Street)」的挑高弧形購物街、多功能社交空間「陽光廣場(Social Plaza)」以及頂樓提供空中瞭望的「未來之窗」,屆時它勢必將架構出全新的台北都市生活網。
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世界最快速的電梯,39秒就可以抵達位於89樓之瞭望台「未來之窗」,屆時台北市民將擁有一座最現代化的休閑購物中心,台北市的天空也即將邁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本工程由擁有最優異技術及團隊能力世界第一的KTRT聯合承攬團隊所承建,這項工程必將創造歷史,成為台北第一、台灣第一之劃時代建物代表。
基地面積:
總樓地板面積:
購物中心:
辦公大樓:
停車位:
用途規劃: 9,159坪
約108,210坪
約22,600坪
約60,000坪
汽車1858輛 / 機車3045輛
89F&91F觀景台
86F&88F觀景餐廳
85F 商務聯誼會
7F~84F 頂級出租辦公室
5F~6F 健身中心
B1~4F 購物中心
B5~B2 停車場
● 大樓設計階段邀集國內外專業顧問對風力級地震力影響做最嚴謹的審查,以確保最高標準的結構安全。
● Taipei 101在結構設計上實際可承受2500年一遇之大地震,在抗風設計上則可承受相當於17級每秒60公尺以上之強烈台風。
● 利用800噸抗風制震重球-風阻尼器,自行調整移動方向及振幅,遇風力或地震時可降低大樓搖晃程度。
結構巨型化:將每八層建構為一組自主構成的空間,使超高層大樓的結構有如一棟十一層組合建築,零災害安全巨型結構,提供最大穩定度
巨柱周邊化:巨型結構(MEGA STRUCTURE)設計,以八大巨型鋼骨鋼筋混凝土柱為骨幹,圍繞周邊、構築樓層,兼具強度及勁度,提供最穩固的樓體
材料高強化:採用遠超過一般建築要求之High Strength一萬磅高性能混凝土,強化建築結構
本大樓結構系由混凝土樓版與鋼梁藉由剪力釘連結及混凝土與鋼承鈑之復合作用組成之鋼骨構架。
垂直荷重經由柱群垂直傳遞,在服務核心,共有16支柱分別位於東西及南北向各四軸線相交處,這些柱為箱型鋼柱且為了增加勁度而在低層部分內灌混凝土。
在大樓之四個外側分別各有二支巨柱,二支次巨柱以及二支角柱一直到26樓。其中巨柱及次巨柱均為箱型鋼柱,為增加大樓勁度,在鋼柱
內灌10,000psi混凝土直至62層高。 柱寬(平行大樓表面方向)受大樓表面之標准玻璃帷幕尺寸限制,柱深(深入樓版空間方向)則逐段退縮,低層處放大以增加抗傾倒勁度,而高層處尺寸縮減以減少對樓層使用空間之影響。
26樓以上在大樓每側僅有二支巨柱直通向上,周邊則為由剛接之柱樑構架沿大樓表面所組成,每八樓一模組之斜面韌性抗彎矩構架。在每模組底部之退縮樓層,重力荷重系由在韌性抗彎矩構架面上之一樓層高桁架結構傳遞至巨柱。
㈤ 台灣3位著名的建築設計師 的名字
1. 夏鑄九教授:耶魯大學建築碩士(1975)、哈佛大學都市設計碩士(1977)、
伯克利加州大學建築學專博士(1987),目屬前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兼所長。
2. 李祖原先生: 台灣著名建築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
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台北101」是目前
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3. 林鎮鯤先生:台灣建築大師。日本國立築波大學藝術學群建築研究所碩士,日本一級建築師,
台灣執業建築師。曾任日本三上建築事物所設計主任/台灣劉祥宏建築師事務所
副所長/台灣林鎮鯤建築師事務所所長至今。現任上海林鎮鯤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
㈥ 台灣維冠大樓建築設計師是誰
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現已初具規模,很快將成為中國第一高樓,與專421米的金茂中心和492米的環屬球金融中心三足鼎立,形成上海乃至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群體制高點。這座巨塔的設計師、美國舊金山根斯勒建築設計所總裁阿瑟·根斯勒(Arthur Gensler)說:這是開展這樣的項目的一個極棒的時間。
美國舊金山根斯勒建築設計所總裁阿瑟·根斯勒(Arthur Gensler)
㈦ 台灣著名建築師都有誰
在台灣建築師是很嚴肅的職業稱呼,只有通過高等專技考試(等級相當於公務員高等考試),注冊,加入公會後,才能稱建築師。沒通過考試的,只能自稱建築設計師。樓上列的幾乎都是不是台灣所稱的建築師,而是室內設計師,兼做建築設計的設計師。台灣著名的建築師,在文化建築設計方面,有姚仁喜。在社會設計方面,有黃聲遠,謝英俊。在商業建築方面,則有李祖原。在公共建築方面,有潘冀等。所謂著名,多半指知名度。但知名並不代表成就,如藉事件創造知名度的新銳建築師則不勝其數。
㈧ 台灣建築有什麼特色
台灣建築大體上可以區分為以下七個文化類型:
1.史前建築(西元7,000-500)、2.南島建築(7,000-1970s )、3.荷西建築(1622-1670)、4.漢式建築(1640s-1950s )、5.西式建築(1860s-2000s)、6.日式建築(1895-1950s)、7.現代建築(1990s- )。
「南島建築」即是由台灣南島語族族群所興建的建築。其建築有浮腳樓、土台屋、海岸浮腳樓及船屋四大類。台灣原住民族的建築文化特徵與南島語族的其它地區類似,但是似未營建海岸浮腳樓及船屋。
在高山族中,除了魯凱與北排灣、賽夏與泰雅族之外,其餘各族擁有不同的建築文化。多數族群採取集村方式,居址自高山台地、山坡地、河階台地到平原,相當多樣。在各族中,以達悟族人兼有地下式(主屋)、地面或半地下式(高屋)及浮腳樓式(涼亭)三種建築類型,最有利於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族人的生活行為;以及魯凱與北排灣族以石板為主要建材最具特色。其餘的多為以竹、木、卵石、石塊為建材,住屋采地面式或淺穴式,谷倉及會所則為浮腳樓式。
台灣的平埔族群的聚落多采小集村分布,並且定期性的遷移居址。平埔族群的建築,以大肚溪為界,以北多為浮腳樓式建築,以南者之住屋多為土台式建築,其禾間(即俗稱之谷倉)則仍采浮腳樓式建築。無論是浮腳樓式或土台式,其屋身及屋頂均以竹木為建材。最具特色之處在於許多族群住屋采外斜式牆身,其形式令人聯想到船舷,或許與平埔族群之文化根源或文化傳播習性有關。
「荷西建築」有城堡(castle)、堡壘(fortress)、街市、公共設施、商館、住宅、教堂(修道院)、營舍及學校等。其中由荷人所興建的重要建築有以下各種:澎湖風櫃尾荷蘭城堡(1622-23, Pescadores)、一鯤身熱蘭遮城(1624-43, Orange, Zeelandia)、一鯤身熱蘭遮市鎮(1628-, zeelandia 大員市鎮)、一鯤身烏特勒支堡(1635-40, Redoubt Utrecht )、北線尾島海堡(1627, 31-32, Zeeburg)、赤崁普羅民遮市鎮(1625-, Provintia)、赤崁普羅民遮城(-, 55, Provintia)、魍港菲力辛根堡(1636, 46-48, Vlissingen)、淡水安東尼歐堡(1644, Anthonio)、淡水華工街市(Tansay Cinees Quartier)。由西班牙人始建、荷人改建並重新命名者有:雞籠聖薩爾瓦多城(1626, San. Salvador ,後荷人改稱之為雞籠北荷蘭城(Noordholland Fort))、社寮島聖米樣堡))、社寮島聖安東堡( 1634, San Anton ( La Retirada ),後荷人改稱之為羅士騰堡( Rustenburgh ))、社寮島聖路易司( 1626, San Luis )圓堡( koevo, cubo ),後荷人改稱之為艾爾騰堡( Eltenburgh )、淡水聖多明哥城( 1628, Santo. Domingo ),後荷人於其附近新建安東尼歐堡( 1644, Anthonio Fort )、雞籠包里市街( Parian )、雞籠聖薩爾瓦多街( San. Salvador )。
在歷經 350 多年之後,荷西殖民建築除了城堡( castle )、堡壘( fortress )、街市之外,其餘者多已遭改建或損毀。目前尚存者以淡水安東尼歐堡( Anthonio Fort )最為完整,而澎湖風櫃尾蛇頭山城堡( Pescadores )、熱蘭遮城( Zeelandia )及普羅民遮城( Provintia )則僅部分存在。
台灣的漢人社會以福佬人及客家人兩大支為主,兩者在建築文化上並無明顯的差異,所移殖來台的建築式樣,均屬於閩粵一帶的風格,並因應台灣特有的自然及人文環境,運用本地的建材,以及平埔族人的部分營建技術,建立了台灣的漢式建築,此種建築式樣持續到 1950 年代以後才完全被近現代建築所取代。
漢人來台主要是移民及定居,因而建築物涵蓋官民的各種類型,其中以厝、店及廟為主。由於漢人在早期透過倫常、風水、鬼神、禁忌等觀念建立一套剛性的形式、空間及營建體系,致使其主要的建築類型已發展出固定的模式,無論居住在何處,只要經濟條件許可,即營建出形貌類似的建築,至多在細節上略有不同。漢人來台之後,同樣地運用其模式來興建建築物。一般而言,台灣漢式建築具有對稱的配置、注重空間位階、封閉式的院落、斜屋頂、以土木磚瓦石為建材組砌而成等特徵。
西元 1858 年「天津條約」後,台灣城(安平)、滬尾、雞籠、打狗開港通商,隨後英、西、德、法等國之稅務司署人員、領事館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程師、醫生等),以及其他洋商、傳教士,甚至於自然科學學者、冒險家、旅行家、攝影家等洋人陸續進入台灣。此外,受到西方工業革命後科技長足發展的影響,地方官也延聘外國專家來台協助營建相關設施。在這個時期,共有以下各種近代西式建築: (1) 洋關與領事館的建築; (2) 洋行、傳教士的住宅、學校、禮拜堂、醫院、墳塋; (3) 本地富紳番仔樓; (4) 洋務運動的建設: (a) 交通建設:道路交通、航運、郵政、電報、鐵路, (b) 產業建設:煤礦、油礦、金礦、樟腦、硫磺、鹽業, (c) 軍械機器建設:軍裝機器局, (d) 教育建設:西學堂、電報學堂, (e) 國防建設:近代西式炮台。其中之住宅及辦公廳舍多采陽台殖民地式樣( Colonial Verandah Style, Bungalow )。
西元 1895 年日本治台之後,原居住於台灣的一部分洋人持續地興建西式建築,另方面,日本政府及民間引進了另一波的西式建築。日本於明治維新之後,派遣留學生前往歐洲學習,另方面聘請英國建築師 Josiah Conder 等至日本以歷史主義為基礎教授歐洲建築史,其學生辰野今吾得其真傳,辰野氏的一部分學生,如:野村一郎、長野宇賓士、森山松之助、井手薰等人,加上栗山俊一、松?崎萬長、近藤十郎、鈴置良一等優秀的建築技師來台,因而將歐洲建築風潮引入台灣,如: (1) 新古典式樣:如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2) 歷史主義:如台灣總督官邸及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等; (3) 近代西式風格:如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等; (3) 漢和洋混合風格:如大溪店仔厝; (5) 裝飾主義:如台南警察署等; (5) 近代建築中的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 Art Nouveau :如台北公會堂等。
西元 1945 年,國民政府來台,此時的西式建築因強調創造性,在式樣上快速轉變,而屢見新形式,在美國文化影響下,自中國遷台的建築師們及其後的建築師將國際式樣( International Style )、地域主義式樣、後現代建築( Post-modernism )式樣、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on )式樣等引入台灣。
自日本統治台灣之後,基於統治、居住環境品質、產業開發及移民等需求,在全台各地展開建設工作,數量及種類均很多。當時來台的建築技師們除了引進了近代西式建築風格之外,另外也興建了許多日本本土所習見的建築式樣,較常見者有: (1) 雨淋板式:具備有木作、以長條木板為牆身、低干闌、褟褟米及木框糊紙隔間等特徵,雨淋板式建築源自於歐洲,日本系自美國引進,運用於其國內,隨後再引入台灣,成為許多官舍的建築形式,如:梅屋敷、宜蘭廳長官舍、角板山薰風閣、澎湖廳長官舍、草山御賓館及麻豆總爺糖廠招待所等。 (2) 木作或混凝土作仿宋式:以日本國內常見、源自於宋《營造法式》的形制而有的形式,有木作或混凝土作,如:曹洞宗兩大本山別院、臨濟宗護國禪寺及北投鐵真院等。 (3) 和漢混用及改良式:為改變自漢式的和風建築,如:大溪武德殿、台南武德殿。 (4) 神道教式:如桃園神社。 (5) 帝冠式樣及興亞式樣:「帝冠式」為於西式古典建築的屋身上添加日式屋頂,「興亞式」為於現代建築的屋身上添加日本屋頂,如:澎湖廳舍、高雄市驛所及高雄驛等。
1945 年之後,國民政府來台,遷台及少數的本地的建築師們除了沿續西式建築風格之外,也因民族主義的影響自行地或在政府推動下,以西式方法及現代建材興建宮殿式樣或台灣漢式的建築,如:台北圓山大飯店、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台北指南宮凌霄寶殿、台中孔廟、高雄孔廟及高雄佛光山等;少數的建築師則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點,如同日治時期的「帝冠式」或「興亞式」般,試圖設計出既實用,又具有中國風味的建築物,如:科學教育館、孫逸仙紀念館及善導寺慈恩大樓等。這類建築多見於政府或宗教建築,對於民間並未造成太大的影響。
1980 年代,因本土認同感的追求,本地的建築師開始嘗試以西式建築為主體,將台灣歷史建築元素添加於形式或空間上,由於喚起了共同記憶,而受到社會的矚目。如:澎湖青年活動中心、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大安國宅及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等。
1990 年代以後,由於文化活動蓬勃發展,以地方自然及文化為主體的建築設計逐漸地受到矚目。稍後,許多強調本土文化風格的大型文化性建築的興建也依次展開,如傳統藝術中心)、台灣歷史博物館。
充實歷史文化內涵,為創造自有風格的基礎,自 1990 年代以後,接受完整教育的台灣年青建築師,逐漸揚棄抄襲西方及日本式樣,接受本土文化的洗禮,開始建構出台灣現代建築的風格。
㈨ 中國台灣著名建築師頂尖建築設計師中國台灣建築大師有哪些
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別的地方的建築大師都是有好多的
㈩ 台灣十大建築設計院十大建築設計公司台灣十大室內裝飾設計公司
找北京這邊的大型設計公司吧,比如共振設計,十大設計公司之一。共振設計充滿激情和創造力版的團隊均畢權業於中央美術學院、英國聖馬丁設計學院等國際知名設計學院,他們勇於創新的精神和卓越的專業技巧給客戶帶來了巨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