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設計 > 建築業發展歷程

建築業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0-11-26 08:29:48

Ⅰ 小弟跪求!建築企業發展史文章!!!!!

鳥巢:國家體育場(「鳥巢」)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體育場。由2001年普利茨克獎獲得者赫爾佐格、德梅隆與中國建築師李興剛等合作完成的巨型體育場設計,形態如同孕育生命的「巢」,它更像一個搖籃,寄託著人類對未來的希望。設計者們對這個國家體育場沒有做任何多餘的處理,只是坦率地把結構暴露在外,因而自然形成了建築的外觀。
國家體育場於2003年12月24日開工建設,2004年7月30日因設計調整而暫時停工,同年12月27日恢復施工,預計2008年3月完工。工程總造價22.67億元。
「鳥巢」外形結構主要由巨大的門式鋼架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國家體育場建築頂面呈鞍形,長軸為332.3米,短軸為296.4米,最高點高度為68.5米,最低點高度為42.8米。
體育場外殼採用可作為填充物的氣墊膜,使屋頂達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陽光可以穿過透明的屋頂滿足室內草坪的生長需要。比賽時,看台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變化的,可以滿足不同時期不同觀眾量的要求,奧運期間的20,000個臨時座席分布在體育場的最上端,且能保證每個人都能清楚的看到整個賽場。入口、出口及人群流動通過流線區域的合理劃分和設計得了完美得到的解決。
鳥巢設計中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碗狀座席環抱著賽場的收攏結構,上下層之間錯落有致,無論觀眾坐在哪個位置,和賽場中心點之間的視線距離都在140米左右。 「鳥巢」的下層膜採用的吸聲膜材料、鋼結構構件上設置的吸聲材料,以及場北京29屆奧運會體育場鳥巢實景內使用的電聲擴音系統,這三層「特殊裝置」使「巢」內的語音清晰度指標指數達到0.6——這個數字保證了坐在任何位置的觀眾都能清晰地收聽到廣播。 「鳥巢」的相關設計師們還運用流體力學設計,模擬出91000個人同時觀賽的自然通風狀況,讓所有觀眾都能享有同樣的自然光和自然通風。 「鳥巢」的觀眾席里,還為殘障人士設置了200多個輪椅座席。這些輪椅座席比普通座席稍高,保證殘障人士和普通觀眾有一樣的視野。賽時,場內還將提供供助聽器並設置無線廣播系統,為有聽力和視力障礙的人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許多其他建築界專家都認為,「鳥巢」將不僅為2008年奧運會樹立一座獨特的歷史性的標志性建築,而且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上也將具有開創性意義,將為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建築發展提供歷史見證。

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又被稱為「水立方」(Water Cube),位於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是北京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修建的主游泳館,也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標志性建築物之一。它的設計方案,是經全球設計競賽產生的「水的立方」([H2O]3)方案。2003年12月24日開工,在2008年1月28日竣工。其與國家體育場(俗稱鳥巢)分列於北京城市中軸線北端的兩側,共同形成相對完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形象。國家游泳中心規劃建設用地6295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5000-80000平方米,其中地下部分的建築面積不少於15000平方米,長寬高分別為 177m × 177m × 30m。到目前,來自101個國家和地區的35萬多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共捐獻了9.4億人民幣。其中鄭裕彤、鄭家純父子及屬下企業曾捐贈五千萬元人民幣。
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大劇院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西,人民大會堂西側,西長安街以南,由國家大劇院主體建築及南北兩側的水下長廊、地下停車場、人工湖、綠地組成,總佔地面積11.8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總投資額26.88億人民幣(大劇院最新公布的造價數字是31億元人民幣)。主體建築由外部圍護鋼結構殼體和內部2416個坐席的歌劇院、2017個坐席的音樂廳、1040個坐席的戲劇院、公共大廳及配套用房組成。外部圍護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其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築物高度為46.285米,基礎埋深的最深部分達到-32.5米。橢球形屋面主要採用鈦金屬板飾面,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牆。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00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 國家大劇院高46.68米,比人民大會堂略低3.32米。但其實際高度要比人民大會堂高很多,因為國家大劇院60%的建築在地下,其地下的高度有10層樓那麼高。國家大劇院工程於2001年12月13日開工,於2007年9月建成。
國家大劇院由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設計方為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國家大劇院建築屋面呈半橢圓形,由具有柔和的色調和光澤的鈦金屬覆蓋,前後兩側有兩個類似三角形的玻璃幕牆切面,整個建築漂浮於人造水面之上,行人需從一條80米長的水下通道進入演出大廳。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國家大劇院龐大的橢圓外形在長安街上顯得像個「天外來客」,與周遭環境的沖突讓它顯得十分搶眼。這座「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計劃以一顆獻給新世紀的超越想像的「湖中明珠」的奇異姿態出現。
早在20世紀50年代政府對長安街的規劃就設想了國家大劇院的建設,周恩來首次提出建設國家大劇院批示,地址「在天安門以西為好」。最後因財政原因沒有實施。
頤和園:頤和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海淀區,距北京城區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佔地約290公頃。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為中國四大名園(另三座為承德的避暑山莊,蘇州的拙政園,蘇州的留園)之一。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後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於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4400 畝),水面約佔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後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築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後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後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頤和園亭台、長廊、殿堂、廟宇和小橋等人工景觀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相互和諧、藝術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藝術構思巧妙,是集中國園林建築藝術之大成的傑作,在中外園林藝術史上地位顯著,有聲有色。
頤和園景區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約220公頃)。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古樹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游覽區。也可分為萬壽前山、昆明湖、後山後湖三部分。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前山以佛香閣為中心,組成巨大的主體建築群。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碧波盪漾的昆明湖平鋪在萬壽山南麓,約佔全園面積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島,十七孔橋和岸上相連。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非常好。後山後湖碧水瀠回,古松參天,環境清幽。
多年以來,頤和園管理處以「文化建園 」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推進頤和園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環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觀為頤和園的核心保護內容,建立了完整的頤和園保護管理體系。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頤和園加快了建設和保護的步伐,先後投入巨資恢復了四大部洲、蘇州街、景明樓、澹寧堂、耕織圖等景區,積極參與周邊環境改造,延續頤和園的歷史人文環境,恢復了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設了國內園林系統內最先進的文昌院博物館。
1998年12月2日,頤和園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優美的自然環境景觀,卓越的保護管理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譽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徵。
天壇:天壇地處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位於故宮正南偏東的城南,正陽門外東側。始建於明朝 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中國古代明、清兩朝歷代皇帝祭天之地。總面積為273公頃。是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築。天壇(Temple of Heaven)1961年,國務院公布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佔地272萬平方米,整個面積比紫禁城(故宮)還大些,有兩重垣牆,形成內外壇,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壇牆南方北圓,象徵天圓地方。圜丘壇在南,祈谷壇在北,二壇同在一條南北軸線上,中間有牆相隔。圜丘壇內主要建築有圜丘壇、皇穹宇等,祈谷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年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02),初名「大祀殿」,是一個矩形大殿。祈年殿高38.2米,直徑24.2米,裡面分別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時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列。祈年殿裡面真是漂亮,可惜不能進去。接著,我們又到了圜丘,圜丘建於明嘉靖九年。每年冬至在台上舉行「祀天大典」,欲稱祭天台,只可惜,現在不是冬天。我們到了迴音壁,它是天庫的圓形圍牆。因牆體堅硬光滑,所以是聲波的良好反射體,又因圓周曲率精確,聲波可沿牆內面連續反射,向前傳播。有了迴音壁,你在裡面說的話,我都能聽得見。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築在帝王的都城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水平,最完美的藝術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後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築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於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後,才形成現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並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築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築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後,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外牆垣重建,改土牆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壇牆的牆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過改建的天壇內外壇牆,更加厚重,周延十餘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並一直留存至今。

Ⅱ 從古至今建築材料的發展歷程有什麼

建築材料是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的,它和人類文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建築材料都是顯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建築材料的發展是一個悠久而又緩慢的過程。原始人類為了躲避雨雪、雷電和野獸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這種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築物。人類為了適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從天然洞穴之中走出來,開始利用土、石、草、木、竹等作為建築材料,這又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建築材料是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的,它和人類文明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人類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建築材料都是顯示它的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建築材料的發展是一個悠久而又緩慢的過程。原始人類為了躲避雨雪、雷電和野獸等的侵害,最初是居住在洞穴中的,這種洞穴,就是天然的建築物。
原始社會至漢代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形成時期。在原始社會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或構木為巢。到了原始社會晚期,在北方,我們的祖先在利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或淺穴居,以後逐步發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現了干欄式木構建築。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商代,已經有了較成熟的夯土技術,建造了規模相當大的宮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時期,統治階級營造很多以宮市為中心的城市。原來簡單的木構架,經商周以來的不斷改進,已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瓦的出現與使用,解決了屋頂題,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
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台建築更為發達,並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台建築仍然盛行,多層建築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築物,如祠、石閾和石墓。
戰國時期,城市規模比以前擴大,高台建築更為發達,並出現了磚和彩畫。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其主要結構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發展成熟,高台建築仍然盛行,多層建築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東漢時出現了全部石造的建築物,如祠、石閾和石墓。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發展時期。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瓦的產量和質量有所提高,金屬材料被用作裝飾。在技術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顯示了木結構技術的高;磚結構被大規模地應用到地面建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標志著石結構技術的巨大進步;石工的雕鑿技術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興建佛教建築,出現了許多寺、塔、石和精美的雕塑與壁畫。
隋唐時期是中國古建築體系的成熟時期。
隋朝建造了規劃嚴整的大興城,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築風格規模宏大,氣魄雄渾。其長安城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繼續經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築材料方面,磚的應用逐步增多,磚墓、磚塔的數量增加;琉璃的燒制比南北朝進步,使用范圍也更為廣泛。
我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的實物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禪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築。其建築特點是,單體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斗拱比例較大,柱子較粗壯,多用板門直柩窗,風格莊重朴實。
自從80年代以來,中國新型建築材料發展迅速,形成了瀝青及瀝青改性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塗料、封閉材料和剛性止水堵漏材料共5大類幾百個品種,已經形成品種門類齊全、低中高性能檔次齊全的材料體系。1.SBS、APP改性瀝青卷材(1)改性劑:改性劑有SBS、APP、IPP、APAO等,大部分採用SBS瀝青改性劑。(2)胎基:我國聚酯無紡布生產線陸續增加,聚酯無紡布年使用量在150平方米以上。(3)引進生產線:我國先後引進高聚物改性瀝青卷材生產線數十條,生產能力在1.5億平方米以上,產品廣泛用於國家糧食儲備庫的工程。(4)國內生產線:到目前為止,國內自行研製開發的生產線包括消化吸收的翻版線大約為200多條。 2.合成高分子卷材發展概況(1)三元乙丙卷材我國在1980年開始從日本引進三元乙丙橡膠卷材技術和設備,到目前我國三元乙丙卷材的生產能力約1000萬平方米以上。(2)氯化聚乙烯卷材(CPE卷材)品種有有胎基、無胎基、復合型、非硫化等。目前我國氯化聚乙烯卷材的生產能力在1500萬平方米以上。(3)氯化聚乙烯--膠共混卷材我國年生產能力在500萬平方米以上。(4)聚氯乙烯卷材(PVC)我國聚氯乙烯卷材於80年代末由濟南塑料一廠引進義大利技術和設備生產寬幅2米PVC卷材,目前已和瑞士SARNA集團合資生產滲耐PVC卷材。另外國內有廣東汕頭汕樟塑料機械廠、蘇州526廠昌達機械公司及北京等幾十家企業生產PVC卷材設備。到目前為止,我國PVC卷材生產能力約在1500萬平方米以上。 (5)其它高分子卷材其它高分子卷材有三元丁、EM、PE、ECB、LHJ、SBC等高分子卷材。EM型海帕倫高分子卷材由遼寧丹東東港等材料公司和湖南省南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生產。目前國內生產能力在1500平方米以上。3.塗料發展概況我國70年代主要生產氯丁膠和橡膠改性瀝青塗料。另外,用煤焦油生產塑料油膏,除嵌縫外,還用於屋面塗抹。1985年上海首先推出851焦油聚氨酯塗料。由於德國巴斯夫公司等國外大型化學公司與中國的合資企業生產出了高質量的丙稀酸乳液,使中國開發高性能彩色單組分丙稀酸塗料成為可能。目前,由由全國多家工廠生產出了彩色丙稀酸塗料。這種塗料的耐用年限在10年以上,在潮濕基層上可以施工,在現場開蓋直接塗刷或滾刷,可得到一種無接縫的彩色塗膜。這種塗料在我國有很大的市場前景,預計今後產量會大增,用途更廣泛。4.密封材料的發展概況我國密封材料從80年代起步,以後品種發展較多,速度較快,主要品種有PVC油膏、PVC膠泥、瀝青油膏、丙稀酸、氯丁、丁基密封膩子、氯磺化聚乙烯、聚硫、硅酮、聚氨酯、窗用彈性密封膏、中空玻璃彈性密封膏等十幾個品種。1998年銷量約11萬噸。我國已頒布了近十項密封材料的標准。5.剛性和堵漏材料(1)無機鋁鹽劑。行業產銷量在1萬噸以上。(2)有機、無機復合劑。這種劑摻量為水泥重量的3-5%。(3)有機硅劑。(4)M1500水泥水性密封劑。這種材料用於治理地下室和水池等貯液構築物大面積滲漏較適用。用量為0.25公斤/平方米。(5)4#、6#防潮劑。(6)另外,快速、外牆劑、、穩擋水、牆克漏、永凝液、寶、堵漏停、堵漏能、確保時、注漿堵漏王、止水帶、遇水膨脹橡膠、膨潤土止水板、抗壓密封劑等漏料品種繁多、功能多樣,完全能夠滿足我國堵漏工程的需要。6.建設部曾經推薦的13種材料卷材:SBS改性瀝青卷材、APP改性瀝青卷材、氯化聚乙烯卷材、PVC卷材、三元乙丙橡膠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膠共混卷材。塗料:瀝青聚氨酯塗料、聚合物水泥基復合塗料(JS復合塗料)、硅橡膠塗料。密封材料:丙稀酸建築密封膏、聚硫建築密封膏、硅酮建築密封膏、聚氨酯建築密封膏。近年由國家投資180億元在全國建設388個糧庫,新增庫容250億公斤,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第一批生產SBS、APP卷材的24家工廠由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協會推薦給國家糧食儲備局,這些企業生產形勢很好,受益匪淺。第二批推PVC、SBC和CPE共混的合成高分子卷材業已公布。中國水泥工業經過百餘年的發展,2003年,水泥年產量已達8.6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40%,雄居世界第一位。然而,至今尚無一本全面敘述中國水泥工業發展歷史的書。
水泥,是建築用膠凝材料。中國古代曾有過輝煌的建築膠凝材料史。早在公元前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懂得用「白灰面」塗抹山洞,此後又學會用黃泥漿砌築土坯牆,至公元前7世紀,開始出現了石灰。在公元5世紀的南北朝時代,出現了一種名叫「三合土」的建築材料,然而,由於社會與經濟的停滯,我國建築膠凝材料發展「三合土」階段似乎就停止不前了。在歐美國家,建築膠凝材料的發展則在羅馬砂漿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最終發明了波特蘭水泥。相應的,水泥工業成長壯大,其生產技術不斷進步。的中國從外國輸入水泥,輸入生產技術,許多人當時把水泥稱為「洋灰」。中國水泥工業在各個時期的發展都與當時國內外所發生的政治事件有關。清朝末期,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閉關自守的大門,世界列強紛紛入侵中國,輸入商品,開辦廠,恣意掠奪,其中包括輸入水泥和在中國開辦水泥廠。清末的「洋務運動」中,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建設需要大量水泥,促使中國民族水泥工業興起。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後,日本水泥資本隨日本侵略勢力的入侵進入中國,開辦了一批日資水泥企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列強熱衷於國內戰爭,無暇顧及對中國的進一步掠奪,中國民族水泥工業乘機獲得較大發展。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民族工業遭挫折和破壞,敵後的西南、華中和西北地區由於戰爭和經濟建設需要而產生了一些小水泥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大興土木,在計劃經濟制時期國家建設了一大批水泥企業,改革開放使中國現代水泥企業紛紛誕生。中國建築料的發展歷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舊材料是發展,新材料也在不斷的發展,相信中國的建築材料會越來越好

Ⅲ 建築材料的發展歷史

建築材料在建築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築材料是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人類最早穴居巢處,幾乎沒有建築材料的概念,後進入到石器鐵器時代,開始掘土鑿石為洞,伐木搭竹為棚,利用最原始的材料建造最簡陋的房屋。後來,用黏土燒制磚瓦,用岩石制石灰,石膏,建築材料從天然進入了人工階段,為建造教大的房屋創造了條件。

(3)建築業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建築材料可分為 結構材料、裝飾材料和某些專用材料。結構材料包括 木材、竹材、石材、水泥、混凝土、金屬、磚瓦、陶瓷、 玻璃、工程塑料、復合材料等;裝飾材料包括各種塗料、油漆、鍍層、貼面、各色瓷磚、具有特殊效果的玻璃等;專用材料指用於防水、防潮、防腐、防火、阻燃、隔音、隔熱、保溫、密封等。

上一世紀的50年代,中國學習前蘇聯在原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同濟大學、重慶建築工程學院、武漢建材學院等高等學校開設了類似以混凝土材料為主的專業,1977年恢復高考後除清華大學外其他高校仍繼續招生。

隨招生規模的擴大和對土木建築材料專門人才的需求,全國大約有20多所高校開始招收類似專業的學生,相比於其他專業,相對於如此廣闊的土木工程建設,此專業畢業的學生是供不應求。

Ⅳ 建築發展史

(1) 原始住居與建築雛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國原始人就已經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為棲身之所,北京、遼寧、貴州、廣東、湖北、浙江等地均發現有原始人居住過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時代,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黃土層為牆壁,用木構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進而發展為地面上的建築,並形成聚落。長江流域,因潮濕多雨,常有水患獸害,因而發展為桿欄式建築。對此,古代文獻中也多有「構木為巢,以避群害」、「上者為巢,下者營窟」的記載。據考古發掘,約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構築木架房屋(如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黃河流域也發現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遺址、臨潼姜寨遺址)。這些聚落,居住區、墓葬區、制陶場,分區明確,布局有致。木構架的形制已經出現,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與功用不同而有圓形、方形、呂字形等。這是中國古建築的草創階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建立,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經過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戰國,在中國的大地上先後營建了許多都邑,夯土技術已廣泛使用於築牆造台。如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都城遺址,有長、寬均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開間的殿堂,周圍以廊。此時木構技術較之原始社會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鋸、鑿、鑽、鏟等加工木構件的專用工具。木構架和夯土技術均已經形成,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西周興建了豐京、鎬京和洛陽的王城、成周;春秋、戰國的各諸侯國均各自營造了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這些都城均為夯土版築,牆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門。宮殿布置在城內,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構架已成為主要的結構方式,屋頂已開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構架上飾用彩繪。這標志著中國古代建築已經具備了雛形,不論夯土技術、木構技術還是建築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築材料的製造與運用,色彩、裝飾的使用,都達到了雛形階段。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以後歷代發展的基礎。

(2)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並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之後,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大帝國,並且動用全國的人力、物力在咸陽修築都城、宮殿、陵墓。今人從阿房宮遺址和始皇陵東側大規模的兵馬俑列隊埋坑,可以想見當時建築之宏大雄偉。此外,又修築通達全國的馳道,築長城以防匈奴南下,鑿靈渠以通水運。這些巨大工程,動輒調用民力幾十萬,幾乎都是同時並進,秦帝國終以奢欲過甚,窮用民力,二世而亡。

漢代繼秦,經過約半個多世紀的休養生息之後,又進入大規模營造建築時期。漢武帝劉徹先後五次大規模修築長城,開拓通往西亞的絲綢之路;又興建長安城內的桂宮、光明宮和西南郊的建章宮、上林苑。西漢末年還在長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東漢光武帝劉秀依東周都城故址營建了洛陽城及其宮殿。

總秦、漢五百年間,由於國家統一,國力富強,中國古建築在自己的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發展高潮。其結構主體的木構架已趨於成熟,重要建築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頂形式多樣化,廡殿、歇山、懸山、攢尖、囤頂均已出現,有的被廣泛採用。制磚及磚石結構和拱券結構有了新的發展。

(3) 傳統建築持續發展和佛教建築傳入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此期間,傳統建築持續發展,並有佛教建築傳入。西晉統一中國不久,就爆發了「八王之亂」,處於西北部邊境的幾個少數民族領袖,率部進入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幾個政權,史稱十六國時期。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統一了中國北方,繼而又分裂。在南方,晉室南遷建立了東晉政權,接著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就是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自此,中國南北兩方社會經濟才逐漸復甦,北朝營建了都城洛陽,南朝營建了建康城。這些都城、宮殿均系在前代基礎上持續營造,規模氣勢遠遜於秦、漢。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4)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潮

隋、唐時期的建築,既繼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來影響,形成為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體系,把中國古代建築推到了成熟階段,並遠播影響於朝鮮、日本。

隋朝雖然是一個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築上頗有作為。它修建了都城大興城,營造了東都洛陽,經營了長江下游的江都(揚州)。開鑿了南起餘杭(杭州),北達涿郡(北京),東始江都,西抵長安(西安),長約2500公里的大運河。還動用百萬人力,修築萬里長城。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現今河北趙縣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橋安濟橋。

唐代前期,經過一百多年的穩定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富強,疆域遠拓,於開元年間(714~741年)達到鼎盛時期。在首都長安與東都洛陽繼續修建規模巨大的宮殿、苑囿、官署。在全國,出現了許多著名地方城、商業和手工業城,如廣陵(揚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寧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荊州(江陵)、廣州等。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這些城市的布局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鎮興建了大量寺塔、道觀,並繼承前代續鑿石窟佛寺,遺留至今的有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禪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興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尋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此期間,建築技術更有新的發展,木構架已能正確地運用材料性能,建築設計中已知運用以「材」為木構架設計的標准,朝廷制定了營繕的法令,設置有掌握繩墨、繪制圖樣和管理營造的官員。

(5) 宋、遼、金時期建築的發展與《營造法式》的頒行

從晚唐開始,中國又進入三百多年分裂戰亂時期,先是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的更替和十個地方政權的割據,接著又是宋與遼、金南北對峙,因而中國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的破壞,建築也從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來,再沒有長安那麼大規模的都城與宮殿了。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布局、建築技術與藝術,都有不少提高與突破。譬如城市漸由前代的里坊制演變為臨街設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在建築技術方面,前期的遼代較多的繼承了唐代的特點,而後期的金代,建築上則繼承遼、宋兩朝的特點而有所發展。在建築藝術方面,自北宋起,就一變唐代宏大雄渾的氣勢,而向細膩、纖巧方面發展,建築裝飾也更加講究。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朝廷頒布並刊行了《營造法式》。這是一部有關建築設計和施工的規范書,是一部完善的建築技術專書。頒刊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宮殿、寺廟、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築的管理。書中總結歷代以來建築技術的經驗,制定了「以材為祖」的建築模數制。對建築的功限、料例作了嚴密的限定,以作為編制預算和施工組織的准繩。這部書的頒行,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築到了宋代,在工程技術與施工管理方面已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水平。

(6)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最後一個發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統治中國達六百多年,其間除了元末、明末短時割據戰亂外,大體上保持著中國統一的局面。由於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已屆尾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緩慢,因此建築的歷史也只能是最後的發展高潮了。元代營建大都及宮殿,明代營造南、北兩京及宮殿。在建築布局方面,較之宋代更為成熟、合理。明清時期大事興建帝王苑囿與私家園林,形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造園高潮。喇嘛教建築的營造,完全是出於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時間蒙、藏、甘、青等地廣建喇嘛廟,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這些廟宇規模宏大,製做精美,是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畸型。明清兩代距今最近,許多建築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宮殿、壇廟,京郊的園林,兩朝的帝陵,江南的園林,遍及全國的佛教寺塔、道教宮觀,及民間住居、城垣建築等,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光輝華章。

Ⅳ 建築業的成長歷程是什麼

人類為了安居,就有了建築業。數不勝數的著名建築物,把世界點綴得美麗多姿。從目前拆遷[搬遷]風越刮越烈看,建築業將又一次迎來燦爛輝煌的明天!建築鐵軍們,你們為祖國建造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把改革開放的中國,建設得如此宏偉壯觀,你們辛苦了!你們勞苦功高啊!祖國的美好未來,還將靠一支支建築大軍們,頂烈日,抗酷暑,戰天斗地,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姿!

Ⅵ 世界建築日的發展歷程

1985年6月9日,國際建築師協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了第63屆理事會。此次會議通過決議,將每年的7月1日定為「世界建築節」。 1985年聯合國全體代表大會決定設立「世界人居日」(世界住房日),即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一。
每年的主題是配合聯合國「新千年目標」而確定的。即在2015年之前將全球目前還不能獲得安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條件的人口減少一半,改善窮人與弱勢群體的生活條件與環境。
1986年4月24~26日在新加坡召開的國際建築師協會第64屆理事會進一步明確規定,今後將每年的世界建築節同當年的聯合國規定的世界人居日主題結合起來舉行慶祝活動。這樣有利於兩者的相互促進,使各國每年有計劃有重點地促進建築事業某一方面的發展與提高。
1996年國際建築師協會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世界建築日」將與聯合國的「世界人居日」同期舉行慶祝活動,「世界建築日」即確定為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此項決議為世界建築日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它促使各國、各地區當局、各國際組織、公民和建築師重視解決當今世界存在著的所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包括住宅奇缺、城市化導致的人口過分集中、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居住環境嚴重損壞、建築特色和文化價值被人忽略……等這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Ⅶ 1976年至今建築業的發展情況下面描述的正確的是什麼

業績六年至今建築行業發展現在描述正確的是什麼?畢竟要看到你發的選項。

Ⅷ 中國建築發展歷史

1、創立時期:

周至春秋戰國(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埃及、希臘、西要)

2、成熟時期:

秦漢(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希臘、羅馬)

3、溶匯時期:

魏晉南北朝(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早期基督教時期、拜占庭時期)

4、全盛時期:

隋唐時代(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拜占庭時期、早期歌德時期)

5、延續時期:

宋遼金元(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歌德時期)

6、停滯時期:

明清(同時期西方建築分野:文藝復興之後)

(8)建築業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中國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築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

中國古代建築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築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欣賞中國古建築,就好比翻開一部沉甸甸的史書。

中國古建築有著豐富的雕塑裝飾。古建築的雕塑一般分作兩類,一類是在建築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頂、梁頭、柱子之上的。題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等,龍鳳題材更被廣泛採用。

雕塑的材料根據建築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磚有瓦,有金有銀,有銅有鐵。另一類是在建築物裡面或兩旁或前後的雕塑,它們大多是脫離建築物而存在的,是建築的保藏物或附屬物。建築物內的雕塑多為佛、道寺院內的佛、道教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建築史

Ⅸ 西方建築發展史

西方建築發展史有以下四個階段:

1、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建築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

一是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二是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三是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

2、古西亞建築

古西亞建築古西亞建築在兩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築兩河下游的文化發展最早,同埃及約略同時。公元前四千紀,在這里建立了許多小小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9世紀之初,巴比侖王統一了兩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

3、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 古希臘建築,在建築方面,古希臘人的遺產可以認為有兩個主題。

一個是希臘建築所包含的形象模型。這些模型首先包括一系列裝飾物術語、雕塑以及風格,多多少少被全盤接受,或者斷斷續續被使用和廢棄。

希臘建築留傳於世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希臘人對建築的本質看法。建築形式總是讓人被動地接受,而關於建築的本質看法只能意會於心,而本能經常發現於一些顯而易見的地方。

4、古羅馬建築

古羅馬建築古羅馬建築是古羅馬人沿習亞平寧半島上伊特魯里亞人的建築技術,繼承古希臘建築成就,在建築形式、技術和藝術方面廣泛創新 的一種建築風格。古羅馬建築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築的高峰。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

(9)建築業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西方建築風格

1、文藝

文藝復興建築是歐洲建築史上繼哥特式建築之後出現的一種建築風格。十五世紀產生於義大利,後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築。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在文藝復興建築中佔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築最明顯的特徵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築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築上重新採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2、洛可可

洛可可風格出現於18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後期,流行於法、德、奧地利等國。洛可可主要是一種室內裝飾風格。它是在反對法國古典主義藝術的邏輯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現的柔媚、細膩和纖巧的建築風格。

3、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建築是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下半葉,歐美一些國家在文學藝術中的浪漫主義思潮影響下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

4、古典

古典復興建築是十八世紀60年代到十九世紀流行於歐美一些國家的,採用嚴謹的古希臘、古羅馬形式的建築,又稱新古典主義建築。

閱讀全文

與建築業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