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兩個人同時辦的社保,交的錢一樣多但領取工資卻有偏差,請問是怎麼回事
可能這還跟工齡長短有關系,工齡長的要比工齡短的工資高。
B. 社保交多交少有什麼關系
繳費金額=繳費基數*繳費比例
社保繳費基數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工資收入為繳專費基數。
(1)職工工資屬收入高於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300%的,以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00%為繳費基數;
(2)職工工資收入低於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60%的,以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的60%為繳費基數;
(3)職工工資在300%—60%之間的,按實申報。職工工資收入無法確定時,其繳費基數按當地勞動行政部門公布的當地上一年職工平均工資為繳費工資確定。
這里以養老保險舉例:
1、影響養老金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退休上年度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繳費基數的高低、繳費年限的長短等等,並和上述因素成正比。
基本公式:基本養老金=退休前一年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20%+個人賬戶本息和÷120+調整系數,各地實際計發公式會有差別,以當地政策為准。調整參數:根據繳費年限長短、初始工作時間、當地政策特別規定。
2、總之,養老保險是遵循「多繳費多領取」的原則,沒特殊情況,建議正常繳費至退休年齡。
C. 工資比同事高很多,怎麼公司交社保別同時少,違法嗎
您好,社保有的公司是按照最低標准繳納的,有的公司是按照工資比例繳納的,同一公司賬戶不會有不同標准,建議核實清楚
D. 每個月工資里扣交社保,多交還好是少交好
對於社保這樣的問題,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金額。多交少交對於一個人來說並沒有多大的影響,而且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社保繳費標准,都是有固定的金額。所以說如果自己想要多交,不一定會到得到允許,因為對於這樣的社保繳費都是有標準的。
如果一個人的工資收入比較低,就算想著多交一點社保,也會因為經濟的問題而所限制。每個地方繳費的標准都是按照當地的經濟收入來判定的,其實很多人就算有心想多交一點社保,也會因為自己經濟收入不足,打消這個念頭。對於社保的繳納,還是按照當地的繳費標准去繳比較好。對於社保的繳納標准,都是有關部門算好的。他會根據一個人的實際收入,並且按照以後的消費標准來判定。
E. 工資一定五險一金扣得多好還是少好
不好,這說明社保繳費基數一直沒調整,都是按1000來算的,應該是比較低的,如果低於工資水平,可以向公司提出來,要求提高繳費基數,否則,可以向社保中心舉報。
繳費基數是按個人工資水平(在當地社會平均工資的300%—60%范圍)來確定,超過或低於當地社平工資300%或60%的,按社平工資的300%或60%確定。
繳費金額=繳費基數*繳費比例。基數不同,各人的繳費金額自然也不同。社保繳費比例一般如下
養老保險:單位20%,個人8%;醫療保險:單位8%,個人2%;失業保險:單位2%,個人1%;
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各在1%左右,個人不需要繳納。單位所繳比例,各地區略有差別,以當地規定為准。
(5)工資拿的多社保交得少擴展閱讀:
國家嘗試下調五險一金在工資繳納比例。
李克強表示,今年兩會期間,一些代表和委員也提出來可以考慮適當地調整「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黨中央國務院對此事高度重視,國務院去年就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實際上已經下調了它的繳存比例。
當然,「五險一金」從總體上看還是有適當調整的空間,各地情況不同。
前面已經提到過,社會保障基金是充裕的,在國家規定的統一框架下,可以給地方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階段性地、適當地下調「五險一金」的繳存比例是可以做的。總的是讓企業多減輕一點負擔,讓職工多拿一點現金。
(5)工資拿的多社保交得少擴展閱讀來源:人民網-李克強:「五險一金」總體上有適當調整的空間
F. 工資越高,交的社保越多,以後退休金越高嗎
工資越高不一定交的社保就越多,需要看公司繳納的社保檔次是多少。有的公司為了少交可能會選擇低檔次的。社保繳納時間越長,金額越多,退休以後領到的養老金越多。
G. 打工時是自己交社保多拿工資好,還是單位交社保少拿工資好
當然是單位交納社保好,因為自己交社保最多交兩種保險,單位可以交五險,失業,工傷等都會有的障,自己交就不可以了。再說一般是不允許把社保的費用發給個人的。
H. 現在都是社保卡,為什麼還是有的人交得多有的人交得少呢
因為繳費來基數有不同的檔位。自
公司為了給員工按照最低繳費基數來繳納社保,都會選擇將員工的工資申報成最低的社保繳費基數。這是因為社保的繳費基數與工資之間有一個對比值。
如果工資標准高於最低社平工資,則按照工資標准來作為繳費基數;
如果工資標准低於最低社平工資,則按照最低社平工資來作為繳費基數。
例如某地社平工資50000元/年,最低月繳費基數按照60%計算,則為50000/12*60%=2500元,因此在申報時將員工工資基數統一記為2500元。
因此公司為了省錢會選擇最低繳費基數。本身是不合法的,但是目前社保局都是睜隻眼閉隻眼,除非去勞動仲裁委員會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