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房建設 > 社會民生熱點問題聚焦宣傳中央在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

社會民生熱點問題聚焦宣傳中央在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

發布時間:2021-02-14 14:39:47

⑴ 2010年政府工作報 告指出,要更加重視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社保等群眾

國家要履行政治 職能,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為人民群眾創造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專;(3分)履行經屬濟職能,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3分);履行文化職能,組織發展教育、衛生等各項事業,實現教育公平;(3分)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3分)

⑵ 什麼叫社會保障民生問題

一、民生問題是國家發展進程中的根本問題
近年來,民生問題成為人們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人們之所以高度關注諸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養老、醫療保障、住房、交通、食品葯品安全、環境污染等民生問題,說明這些問題確實關繫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它的滿足程度與改善程度,直接決定著每個人的生活狀態與生活質量,同時也揭示出人民的生活追求正在快速而全面地升級,而社會氛圍也在發生重要變化,即人們不僅關心自身的生計問題,還越來越關注其他群體的民生問題。因此,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既客觀地反映了人們務實生活、持續向好的追求與心願,也表明了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需要以民生為本並全面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的發展升級的新時代,這一時代的核心使命便是切實保障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充分表明了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正在步入更加理性、健康、文明發展的軌道。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也只有真正落實到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上,才能得到全面而具體的體現。
中外歷史發展及現實都證明,民生問題既是老百姓個人及家庭的生計問題,又是直接影響乃至決定著國家發展進步與政權興亡的根本問題。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關注,揭示出百姓最在乎的還是自己的生活狀況而不是誰領導,即使有短時的例外,但人民的生計好壞一定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系,因此,民生之重,堪稱重於泰山。
現階段人們對民生問題的高度關注,還客觀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的許多生活需求尚未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對各級政府而言,顯然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挑戰。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民生問題應當成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指向,解決好民生問題應當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政府的重大責任應是切實保障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只有將解決好民生問題始終作為政府的核心使命與根本職責所系,才能真正切實保障好民生和持續不斷地改善民生,才能促使國家沿著持續、健康、文明的軌道發展下去。
二、民生問題的發展與基本民生問題的解決
民生問題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升級的,因為人民對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追求總是持續向上、向好發展的。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在解決了原有的民生問題後,必定會出現新的民生問題。經濟社會越是發展,民生問題的內涵和外延就越是會擴展,其成因就越復雜,而解決起來也就越是需要政治智慧。
綜上所述,政府在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方面任重而道遠。
三、用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來保障民生與改善民生
社會保障是現代社會健康文明發展的極其重要的基本制度安排,社會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網。社會保障的基本功能概括為:它是社會公平的維系機制、經濟成果的共享機制、政治文明的促進機制、精神和諧的潤滑機制。各個社會保障項目都是以創造社會公平、維護社會公平和縮小社會不公平為出發點和目標的。作為經濟成果的共享機制,主要是通過這樣一個制度安排,使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群體都能夠不同程度的分享到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也就是說經濟差別雖然依然存在,但是這個差別由於有了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控制在各個階層都能接受的程度。說它是政治文明的促進機制,因為它本身是不同的社會階層、社會群體及利益集團,經過博弈以後的一種妥協,實際上是與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和政治的民主化進程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和發展,能夠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和政治文明的現代化。說它是精神和諧的潤滑機制,是因為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縮小貧富差距,保障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以及化解勞資矛盾,能夠消除人們的心理對抗。
我們國家的社會保障實際上是一個大的保障概念。它由三個基本的子系統及一些其它項目構成。一個就是面向貧困群體的社會救助制度,第二個是面向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第三個是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特定社會群體的社會福利制度。此外,還有慈善事業、企業年金等等補充保障。它們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⑶ 民生問題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個重點,談一談民生問題(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的解決路徑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但與此同時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和矛盾,如貧富差距擴大、教育機會不公平、勞動關系日益失衡、城鄉之間與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拉大等。怎樣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我國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大命題。
要切實解決好四個基本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
所謂民生問題,即有關國民的生計與生活問題,孫中山曾經將民生問題概括為衣、食、住、行四要素。不過,時代在發展,民生問題的要素也在不斷變化。在現代社會中,民生和民主、民權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來的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就我國目前而言,民生問題突出表現在就業再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問題說到底,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

民生問題無小事

民生問題不僅事關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響著黨的執政基礎。只有把民生問題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科學發展觀才得以落實,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得以構建。
「高度關注民生」,不要膚淺地認為只是為了強調一種姿態和口號,應該懂得,這是一個以政治語言來表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深刻命題,抓住了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只有高度關注民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才能真正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⑷ 大學寒假社會實踐報告 以民生中的醫療,教育,就業,住房,環保等問題之一做切入點

農村土地流轉情況調研報告
摘要:土地流轉是優化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經濟發展狀況的主要途徑,農村土地體制改革不僅是保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問題,而且也是切實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乾重大問題決定》對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工作、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提出了明確要求,為中國農村土地流轉明確了根本依據,維護了新時期農民的權益。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流轉模式;土地利用效率
1.引言
從土改分田到戶到農村合作社,從人民公社土地集體所有,再到七十年代末實行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我國農村土地經歷了從分到合再到分的幾個階段。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到如今,又是二十幾個年頭。這種一家一戶幾畝田的均田制經營方式,在實踐過程中已經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深化,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調整的需要,成為制約經濟持續增長的瓶頸。因此,實行土地流轉是使農戶生活更好的必然趨勢,流轉不僅有助於規模經營,而且能夠解放農村過剩勞動力。
2.土地流轉的主要模式
2.1 轉包
轉包轉讓是指部分農民把土地使用權轉包(或租賃)別人,不改變原承包關系;轉讓則是把承包權讓給別人,改變了原承包關系。這種轉包和轉讓是最原始最普遍的流轉方式,相當一部分僅有口頭協議,時間不固定,權責不分明,容易產生糾紛。其特點是流轉對象是本集體組織成員,可以對全部土地承包使用權進行流轉,也可進行部分流轉。
2.2 出租
出租是指土地承包人將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給承租人並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行為。出租後任由承包人繼續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規定的權利義務。其優點在於利益分配較為公平,通過人才、技術、信息的整合,能夠使土地得到有效利用,減少土地荒蕪,但由於承租人要支付較高的租金,從而削弱其對土地的的投入,容易導致土地的掠奪性經營。另外,一些農村集體通過與農戶協商,將農戶承包土地租賃過來,再反租給農業企業或其他經營者,通過轉租從中謀利,這種「反租倒包」與出租是兩種不同的形式,不可混為一談。
2.3互換
互換是土地承包人為了農產品種植結構調整和擴大耕種規模需要,單個或多個承包戶主動將自己承包土地使用權與其他相關農戶以對等或約定差額數量的土地使用權進行交換,使承包地連片集中的行為。這種流轉方式利益分配是純粹的討價還價交易過程,比較公平,而且農民基本上不承擔交易風險,其弊端在於不利於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2.4入股
入股是指在明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堅持農民自願的原則,土地承包人以土地承包使用權為股權聯合從事農業合作生產經營,或以土地承包使用權量化為股權入股組成股份公司或合作社進行生產經營的行為。入股農民作為企業的股東,可參與也可不參與土地經營,按股分紅,與企業共擔風險。入股的優點實在不改變承包使用權的基礎上,改變了單家獨戶耕種的局面,實現土地資本集約化,規模經營化。其缺點是風險較高嗎,一旦企業效益不好或破產,農民利益將受到較大損失。
2.5抵押
抵押是指土地承包人以自己擁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權為抵押,取得銀行貸款的行為抵押具有一定的個人風險,如果農戶不能按期還貸,所抵押的土地將由農村信用社接管並進行經營,直至貸款還完。目前,我國對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採取嚴格的限制,主要是由於農村土地是我國農業人口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來源抵押過程可能造成農民失去生存之本,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3.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特點
3.1流轉數量和規模逐步增長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出現,並逐步從沿海向內地擴展,在較長時期內流轉的規模是穩定的,一般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4.5%左右。近幾年呈加快趨勢,截至2007年末,全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總面積達6372萬畝,比2006年增長14.8%,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5.2%。特別是2008年以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截至8月底統計,各地上報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已達到1.06億畝,比上年增長66%;占承包耕地總面積的8.7%,比上年提高了3.5個百分點。
3.2流轉形式以轉包出租為主
2007年各類流轉形式占總流轉面積的比重為:轉包和出租佔78%;轉讓佔8.3%;入股佔3.8%;互換佔4.5%;其他形式佔5.4%。2003-2007年,轉包和出租形式所佔比重上升了10.6個百分點。
3.3流轉主體呈多元化趨勢
在農戶之間流轉的基礎上,近些年一些工商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等進入農業經營,參與流轉的主體日益多元化。據調查縣統計,目前農村土地在農戶之間流轉占流轉總面積63.9%,受讓方為企業等其他主體的佔36.1%。
3.4流轉規模與收入水平和勞動力變化密切相關
2007年,東、中、西部地區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為5.88%、4.77%和5 . 3 3%;其中東部地區有5 0%的省(直轄市)流轉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的有5個省(直轄市)。農村勞動力轉移較多的地區流轉比重較高,如重慶市和四川省,農村外出勞動力占其農村勞動力總數4 8 . 8%和4 4 . 6 % , 其比重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3.5%)15.3和11.1個百分點;流轉面積占總承包面積的比重分別達到15.9%和11.6%,其比重分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2%)2倍和1.23倍。
從目前流轉情況看,總體健康平穩。隨著農村人口逐步轉移和現代農業建設不斷推進,流轉呈逐步發展趨勢。但受農村人口大量穩定轉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制約,目前大多數農村還不具備大規模流轉的條件,流轉市場的培育、規模經營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4.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中的問題
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人世以後,國外農產品將對國內市場形成更大的沖擊。據專家測算,按目前中國農業生產條件,經濟作物耕作規模不能低於170畝,糧食作物耕作規模不能低於300畝,這樣才能與國外農產品抗衡。我國的耕地資源非常有限,全國人均耕地僅1.5畝。隨著退田還湖、退耕還林和城市增容,人均耕地還在呈下降之勢,通過土地流轉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挖掘土地耕種潛力,勢在必行。
4.1作為土地流轉的主體,農民的積極性不高
農村土地流轉,主角當然是農民。但從調查的情況看,幹部的積極性高於農民,因為土地流轉後相對集中,稅費收取較容易,且能顯示出政績;對農民而言,盡管有土地流轉的意願,但流轉出去很少收益,流轉進來效益不多,因此積極性不高。調查表上顯示土地流轉大有市場,但實際參與流轉的不到 15%,是農民積極性不高的具體表現。
4. 2流轉的程序不太規范
據調查,已流轉土地的60%是農民私下進行的交易,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沒有書面協議,有的雖然簽訂了協議,但條款不全面,措辭不嚴密,權、責、利不分明,容易產生糾紛;集體組織將拋荒地承包出去,雖然有合同,但沒辦正式的權證,缺少法律依據,原承包人隨時可能找麻煩;另外,農民自發的轉讓,往往是插花田,東一塊,西一塊,不利於規模經營。
4.3用行政手段推動土地流轉
農村土地流轉,是一種經濟行為,應採取市場運作的方式,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不能人為的定規模定速度。但有些地方領導,為了達到一定效果,為眼前利益所驅動,採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來促使土地流轉,結果好心辦壞事,引起干群之間的矛盾,傷害了農民利益,埋下了不穩定的隱患。
5. 進一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對策措施
5.1廣泛宣傳,提高農民流轉土地的積極
結合農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學習宣傳活動,採取電視、廣播、標語、條幅、下發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土地流轉的意義及土地流轉政策措施,以及流轉土地農民增收的實際效果,消除農民思想顧慮,提高土地流轉意識。
5.2積極調研,及時解決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要把土地流轉作為一個課題,組成調研組,深入縣(區)、鄉村和農戶土地流轉情況開展調研,及時掌握全市土地流轉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新模式、新辦法。
5.3加強典型引導,營造土地流轉的良好轉氛圍
要把培育土地流轉典型作為促進土地流轉的重要手段,總結典型經驗,加強引導。
5.4健全制度,依法規范土地流轉
健立和實施土地流轉登記備案制度。確保流轉主體和行為符合有關法律和政策規定。對流轉合同及有關資料進行歸案並妥善保管,建立流轉情況登記冊,及時記載和反映流轉情況。對以轉包、出租或其它方式流轉的,及時辦理相關備案登記;對以轉讓、互換方式流轉的,及時辦理有關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讓變更手續。建立和實施土地流轉合同管理制度,指導流轉雙方在自願協商的基礎上,建立穩定規范的流轉關系。使用省里統一制定的合同文本。較大規模或涉及主體較多的流轉,必須由農經站指導流轉雙方簽訂流轉合同,進行合同登記、鑒證。
5.5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流轉形式
堅持以《土地承包法》及中央和省相關規定為准繩,鼓勵農戶依法採取轉包、轉讓、出租、互換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合作社等土地流轉組織形式。在保持原承包關系不變的前提下,由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自願申請,並以土地經營權入社的形式,組建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由土地流轉合作社進行集中統一規劃、統一經營。這種模式以股份制和合作制為基本形式,實行「三權分離」,即村集體擁有土地所有權,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土地流轉合作社擁有土地經營權,實行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的管理制度,農戶按入社土地面積從合作社獲取分紅收益。這種形式既能夠把土地集中流轉出來,促進高效規模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又可以克服其他土地流轉形式存在的弊端,有利於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維護承包農戶和經營業主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民增收,有利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促進農村社會公益事業。

6參考文獻
1. 韋雲鳳 基於特色農業產業化的農村土地流轉模式------關於關系富川農村土地流轉實踐報告。農村經濟、2009、(8):35-38.
2. 李學軍、李飛,嘉興模式:平衡的魅力。中國土地。2010(1):38-40
3. 楊德才,論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模式及其選擇,當代經濟研究.2005.(12):49-52
4. 法律快車,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調查報告 2010.11.18

⑸ 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的解決方案

堅持科學發展觀,抄堅持以經濟襲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生產、生活資料,上升為生活形態、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特徵的整體樣態。就我國目前而言,民生問題突出表現在就業再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所以,民生問題說到底,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問題。


(5)社會民生熱點問題聚焦宣傳中央在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擴展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為搞活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廣闊的道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否則,就會失去正確的思想指導和政治保證,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極大發展,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⑹ 住房、物價、收入、醫療、教育等民生熱點問題備受百姓關注。這些問題反映了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與社會民生熱點問題聚焦宣傳中央在解決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住房醫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