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咸寧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10年工作重點
圍繞今年的目標任務,我們將著力抓好以下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用足用好國家、省各項擴大內需政策,培育增長優勢,做大經濟總量,確保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
加大項目投資力度。堅持項目立市,通過向上爭取政府投資、向外引進產業投資、向內激活民間投資,力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400億元,工業投資和技改投資增幅均達到30%。注重研究國家、省投資政策和「兩圈一帶」戰略規劃,結合編制「十二五」規劃,充實完善項目庫,做好項目申報、爭取和實施工作,保證重大項目建設有序接替。抓好已開工項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的續建和收尾,確保盡早見效。完善項目推介制度,做好對外引進項目工作。實行更加開放的投資准入政策,發揮市場機制在投融資中的作用,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基礎產業、高新技術、金融服務、教文體衛和公共服務領域。完善項目建設責任制度和綠色通道制度,健全領導「掛企業、包項目、促發展」工作制度,提高項目建設質效。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作用,全面落實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200億元。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深入實施「萬村千鄉」、「雙百」、「農超對接」、「新網」工程,全面落實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三下鄉」和汽車、家電「以舊換新」等消費政策,培育農村消費熱點。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推進網點進社區、服務進家庭,穩步發展大宗消費,促進城市耐用品消費升級換代,大力發展商業、物業、家政、健身等服務性消費,規范發展會計、律師、公證、監理、資產評估等中介服務。優化消費環境,加強物價監測預警,建設綠色市場。
強化財政金融服務。發揮預算資金的導向作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民生事業、重點領域改革、重點項目建設、結構調整升級的保障力度。發揮財稅政策的杠桿作用,依法加強稅收征管、非稅收入清理和政府投資項目評審。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和信貸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協調機制,力爭信貸投資規模增長18%以上。支持對民生工程、中小企業、「三農」、基礎建設、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等方面的信貸服務,促進中小企業和農村融資難等問題有效緩解,保證重點項目貸款需要。落實信貸投放獎勵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服務產品、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質效。加強金融監管,優化金融生態環境。
(二)進一步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按照傳統產業高新化、高新產業規模化、優勢產業特色化、特色產業現代化的思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推動工業提速增效。堅持工業強市,按照產業抓集群、企業建龍頭、產品創名牌的思路,推動各方力量向工業聚焦、各種要素向工業聚集、各項服務向工業聚合。積極實施「六大支柱產業升級計劃」:支持和推動以咸寧核電、蒲圻火電、凱迪生物質發電等為主的電力能源產業,以天化、精華、潔麗雅、元田等為主的紡織服裝產業,以紅牛、黃鶴樓酒業、今麥郎(統一)飲品、元陽食品等為主的食品飲料產業,以合加環保設備、三環方向機、台灣光寶、中震儀器、能一郎電池、瀛通電子、玉龍機械、吉通電瓶等為主的機械電子產業,以林漿紙一體化、森工科技產業園、博友竹業、金成傢具、比倫生活用紙等為主的森工造紙產業,以華新和葛洲壩水泥、華夏建龍、方圓船舶、釩礦產業、塗附磨具等為主的冶金建材產業等六大支柱產業投資擴產,技改擴能,管理擴效,集約經營,集群發展,確保總產值佔全市工業比重80%以上。大力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改造一批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骨幹企業。鼓勵企業兼並重組、強強聯合,打造一批龍頭型、基地型、品牌型的「工業代表隊」。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0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億元。加強重點企業運行監測分析,搞好煤電油運、重要原材料的供需銜接。支持優勢產品爭創品牌,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12個以上,提高「咸寧製造」的覆蓋面和效益比。
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農業穩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規模農業、品牌農業,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22億斤以上,農業總產值增長4.5%。完善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政策措施,按照「一縣一業」的思路,大力實施「六大特色農業品種發展計劃」:支持和推動咸安雞業、嘉魚蔬菜、赤壁獼猴桃、通山水果、崇陽鴨業、通城油茶加快發展,加快提升種養業開發經營水平,力爭特色板塊基地發展到330萬畝,以「特」入市、以「特」揚名、以「特」取勝。大力推動菜籃子產品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標准化生產。推進「在山上再造一個咸寧」,抓好秋冬農業開發,改造低丘崗地10萬畝、低產林8.5萬畝。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力爭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23家。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農業標准化生產,搞好動植物疫病防控,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力爭新認證「三品」標識產品30個。
促進現代服務業突破性發展。推動現代服務業與第一、二產業互動發展,力爭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6億元。大力實施「六大主體三產培育計劃」:支持和推動旅遊、金融、物流、房產、信息、休閑等產業科學規劃,整合開發,延伸鏈條,加速發展。鞏固擴大辦節成果,按照「大旅遊、大產業、大協作」的要求,整合旅遊資源,完善旅遊要素,創建旅遊精品和名鎮、名村。實施「溫泉+N」發展模式,推動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加快推進旅遊新城、汀泗橋歷史文化名鎮、赤壁古戰場二期、龍佑溫泉、五龍山溫泉、九宮山風景區、太陽溪漂流、隱水洞風景區、浪口溫泉度假區、山湖溫泉度假區、黃龍山風景區等項目的建設與完善,構建「1+6」旅遊區域發展格局,力爭接待遊客1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增長45%。大力發展農家樂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放大旅遊產業效應。支持金融創新發展,加大股份制金融機構引進力度。加強擔保機構和創業投資平台建設。促進保險業穩步發展,發揮保險融資和保障功能。鼓勵企業上市融資,爭取上市公司有1-2家。改造傳統商貿服務業,大力推行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和物流配送,引進培育第三方物流企業。依託不斷完善的交通運輸網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抓好長江產業園物流園、移動物流中心、新合作鄂南倉儲配送中心、昊天建材城、億豐農商貿城、鄂南機電五金商貿城、天成物流園區、嘉和明園商業城、通泰綜合市場等商貿物流市場建設,努力打造華中物流樞紐、產品交易中心。加強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范發展住房二級市場,發展樓宇經濟,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培育電子配送、網上交易等新型業態,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和廣電網「三網融合」,加快3G業務發展,打造數字物流。加強信息平台建設,擴大廣播、影視、報業等傳媒和電話、郵政、互聯網等網路覆蓋率。結合地熱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融體育健身、文娛表演、商務會展、文化創意於一體的休閑產業。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市場主體,推動休閑產業健康發展。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升級力度,爭取15家企業進入全省成長路線圖、創新型企業、重點示範企業等科技計劃第一陣營。全面推進科技投融資、科技型與創新型企業建設、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科技園區建設,抓好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領域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攻關,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技術支撐,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落實支持自主創新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積極引進研發機構、申報科技專項,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確保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20%。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展產學研合作廣度和深度。
(三)進一步優化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以更大的決心、更強的力度、更高的水平,優化功能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
加快推進「五城一區」建設。加快推進工業新城建設,進一步完善咸寧經濟開發區管理機制,堅持大項目立園,確保投產、新建項目各20個,投資、產值均增長30%,實現稅收4億元。加快推進旅遊新城建設,做好溫泉資源開發保護工作,延伸旅遊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山水生態居住區、森林溫泉養生區、郊野運動休閑區和桂鄉民俗體驗區等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職教新城建設,完成啟動區基礎設施配套,加快主體工程建設,完成投資3億元;引進1-2所市外高校或中職學校落戶,推進市區中職學校實質性整合。加快推進梓山湖生態新城建設,實施項目詳規,啟動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旅遊項目、被征地農民還建小區建設,完成投資10億元。加快推進咸安新城建設,啟動107國道城區段拓寬工程,完成三元路建設,加快建設商貿物流市場。加快推進向陽湖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完善總體規劃,制定區域性控制詳規,啟動一期基礎設施、向陽湖文化名人中心建設,引進1-2個農業科技示範項目落戶。
大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搶抓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和武漢新港建設的機遇,堅持市縣共建、縣縣共建、沿江突破、垂江延伸,打造臨城、臨江、臨港、臨高速鐵路、臨高速公路經濟帶。支持咸安區抓好「四區一城一帶」和旅遊、物流、紡織、森工、食品等產業建設,支持嘉魚縣抓好以精細化工、水泥建材、鋼管製造、船舶製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建設,支持赤壁市抓好「一區三園」和紡織服裝、機電、能源、建材、造紙、旅遊等產業建設,支持通城縣抓好「兩翼四區」和釩業、陶瓷、電子等產業建設,支持崇陽縣抓好「新天府」規劃和食品、建材、礦產、醫葯衛材等產業建設,支持通山縣抓好「一區兩園」和旅遊、石材產業建設。力爭赤壁市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綜合排名前10名,咸安區進入前20名,嘉魚縣、通城縣、通山縣在第二方陣中進位,崇陽縣進入第二方陣。
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堅持大手筆、高起點、全覆蓋、嚴控制,健全城鄉規劃體系。在加快中心城市建設的同時,注重發揮中小城鎮在聯結城鄉、輻射農村、承載產業、擴大就業中的重要作用,扎實推進縣市城區、重點鎮和口子鎮建設,打造中小城市群,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
(四)進一步夯實基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按照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要求,加大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力度,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堅持生態興市,深入開展「藍天、碧水、綠地、寧靜、清潔」行動,大力推進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全面實施淦河生態整治、潛山森林公園三期、低碳經濟示範區、金桂湖未來人居工程、咸寧垃圾焚燒發電廠、縣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等「六大生態環境建設計劃」。與華彬集團攜手共進,加快培育低碳產業,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嚴禁新上「兩高一資」項目,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突出抓好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統籌城鄉林業一體化建設,加強重點水域保護開發。逐步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長效機制,探索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排污權有償交易制度。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管理,確保節能減排「十一五」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設、交通路網建設、沿江港口建設、城鄉電網擴容擴建、城鄉通信網擴容擴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大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建設潛山南入口廣場、東環線、西環線、武廣站中大道、金桂路延伸線、自來水三期等重點城建項目。依法推進「城中村」和舊城片區改造,加大土地儲備力度,加強城市管理經營,實現以城建城、以城養城、以城興城。加快杭瑞高速咸寧段、武咸城際鐵路、武咸快速通道、咸通高速、通界高速、沿江一級公路建設,啟動嘉魚、赤壁長江大橋項目前期工作。加大港口建設力度,推進嘉魚、赤壁綜合型專業化深水碼頭建設,構建以港口為軸心的區域物流網路。加快城鄉電網建設,新建2座220千伏、4座110千伏、3座35千伏輸變電工程。加快通信網建設,提高通信能力,重點完成對旅遊景區、交通要道、邊遠農村的通訊覆蓋。推進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國家和省專項資金,抓好以32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為重點的防洪工程、以灌區續建為重點的灌溉工程、以生態環境改善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為重點的高產農田建設工程、以排水設施完善為重點的城鎮治漬排澇工程。
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完善以獎代補、先建後補、以物抵資、民辦公助等方式,增加農業農村投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繼續推進「五改五通」工程,深入實施「百鎮千村」工程,著力抓好20個重點鎮、100個示範村建設,加快「綠色家園」工程推進步伐,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以抓好全省脫貧奔小康試點為突破口,深入開展城鄉結對共建活動,推進開發式扶貧,完成整村推進「三個確保」任務。繼續落實好貧困地區和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
(五)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對外對內開放。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破解發展難題,激發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加快重點領域改革。加快實施「兩型」社會建設綜改試驗六個專項規劃,落實三年行動計劃的各項任務。推動廳(漢)市(縣)合作縱深發展,放大共建效應。引導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穩妥推進黨政機關與所辦工商企業脫鉤改制工作,加強國有資產監督。深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穩步推進「小三場」改革。落實資源型產品價格、環保收費改革政策。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加強土地市場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試點。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基層醫療衛生體系,鞏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果,確保城鎮醫療保險率達到90%以上。深化公益性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文化市場監管。
著力承接產業轉移。創新承接產業轉移政策措施,全方位推進招商引資,多形式承接產業轉移。搶抓武廣高速鐵路全線開通機遇,全面融入武漢城市圈,加快接軌珠三角、港澳粵經濟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重點引進產業帶動強、財稅貢獻大、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和有利於促進消費的好項目、大項目,加大企業總部、營運中心引進力度。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辦法,實施入駐項目後評估制度,不斷提高項目資金到位率,確保引資到位資金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5億美元。
大力促進全民創業。建立健全創業孵化、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扶持「四位一體」機制,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大力實施「市場主體增量」行動,不論輕工業重工業,不論技術層次高中低,不論規模大中小,只要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都放開、放手、放活發展。鼓勵有實力的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鼓勵農民通過發展鄉村經濟致富,鼓勵農民、下崗失業人員、待業人員就業創業。抓好「回歸創業」工程建設,促進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注重做好企業家培養工作,樹立一批民營企業典型。
穩定和開拓出口市場。研究制定促進外貿出口的政策措施,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集約化,努力鞏固擴大對外貿易,力爭出口總額突破1億美元。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在擴大機電產品出口的同時,重點培植麻棉紡織、醫用衛材、機電、建材等出口基地,重點支持三環方向機、匯美達、大升印染、通城砂帶等出口企業發展,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加快「大通關」進程,爭取商檢、海關在咸寧設立分支機構。大力發展對外工程承包、對外投資和勞務輸出。
(六)進一步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既要注重做好錦上添花的事情,更要注重做好雪中送炭的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貫徹落實稅費減免、小額貸款和就業援助等優惠政策,加大就業指導培訓力度,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擴大就業容量。加強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城鎮就業困難人員、農民工就業服務工作。抓好以創業促就業工作,實施援企穩崗計劃,穩定就業形勢。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妥善處理勞動爭議,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五險」擴面達到 150萬人以上。啟動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省級統籌,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完善城市低保制度,提高農村低保比例。建立健全困難群體臨時救助制度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啟動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化基礎教育布局,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上學問題,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創新人才工作模式,實施人才培養系統工程。加強醫療衛生工作,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和各類職業病的防治。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推進大劇院、博物館、婦女兒童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傳媒大廈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善歌舞劇團服務地方發展的功能。加大地方文化開發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豐富城鄉文化生活,繁榮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發展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業。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完善公共服務設施。繼續推進「四城同創」,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建立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切實穩定低生育水平。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工作,廣泛開展軍民共建活動。強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關心婦女兒童、老齡事業,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加強民族、宗教、對台、外事、僑務、人防、氣象、地震、檔案、方誌、保密等工作。認真做好「十二五」規劃研究編制工作。
做好安全維穩工作。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加強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安全監管,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高度重視消防工作。加強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適時開展食品監管綜合執法試點工作。繼續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做好信訪維穩工作,立足源頭預防,注重事件處理,加強輿論引導,堅持依法辦事。完善信訪工作綜合協調機制,積極開展群眾工作部試點,做好網上信訪工作,繼續開展領導幹部「四訪促和諧」活動。加大拆遷糾紛、醫患糾紛、國企改制遺留問題解決力度。抓好基層維穩、綜治組織建設,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平安咸寧建設,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七)進一步提升效能,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始終把對人民負責、讓人民滿意作為第一追求,切實加強政府自身改革與建設。
轉變政府職能。穩步實施政府機構改革,整合部門職能,規范機構設置,理順職責關系。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購制度改革,強化財政性資金績效評價,提高財力的統籌安排和綜合平衡能力。優化行政資源配置,推進機關集中辦公服務。堅持政企、政資、政事、政社分開,政府與行業協會、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充分發揮社團組織在公共管理服務中的作用。
規范行政行為。健全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過錯追究制、評議考核制,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推進城市綜合執法管理。完善行政審批流程,規范行政審批行為。完善公共決策機制和論證評估、公示、聽證、合法性審查等制度。推進政務公開,發展電子政務,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嚴格控制會議和文件的數量、規格和規模。完善績效考核評估制度和統計制度,加大效能督查監察力度,促使公務員勇於擔當、積極作為。
改進政風行風。進一步端正學風,引導公務員學用結合,提高崗位能力。進一步弘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完善調查研究、現場辦公、服務承諾、限時辦結和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弘揚雷厲風行的作風,推行「工作成果倒逼法」,以目標倒逼進度、時間倒逼程序、社會倒逼部門、下級倒逼上級、督查倒逼落實。完善政風行風評議機制,加大作風教育整頓力度,著力解決好少數公務員不盡職責、不講效率、不守紀律等問題。
推進廉政建設。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切實抓好廉政建設,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各項規定。加大對改善民生等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治理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土地管理和礦產資源開發等領域的突出問題。深化預算執行審計、公共工程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執法監察、廉政監察,深化源頭治腐工作。深入開展節約型機關建設活動,嚴格控制公務消費。
各位代表!為民辦實事是政府的天職。今年,市政府將加大投入,全面實施「十大惠民工程實施計劃」:(1)城鎮新增就業3.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新增5萬人。(2)推進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籌措資金3400萬元,解決5%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險問題。(3)籌措資金9280萬元,新開工建設廉租住房2320套,新增租賃補貼6367戶。(4)籌措資金2000萬元,推進潛山國家森林公園三期建設。(5)新建通村公路500公里,完成投資1億元。(6)建設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5個農家書屋、3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興建160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對農民按規定購買家電實行13%的補貼。(7)新建1.5萬戶清潔能源工程,再解決農村18.4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8)為農村5萬名義務教育階段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對中職農村家庭困難學生和涉農中職學生減免學費;為1.2萬名大學生發放獎助學金。(9)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准,擴大門診統籌覆蓋面。(10)籌措資金1800萬元,開工建設咸寧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兒童福利中心、城市社會福利中心。
各位代表!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能夠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時代,為全市288萬人民服務,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我們將始終自覺堅持黨的領導,自覺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自覺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自覺服務人民群眾,切實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新業績!
各位代表!風起潮湧,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策馬加鞭!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提振克難攻堅的精氣神,奏響爭先創優的大合唱,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早日建成鄂南經濟強市而努力奮斗!
㈡ 邢台市臨城縣申請慢性病包括病種2020年
在臨城縣,如果說你申請今年的慢性病的話,你去當地的主管部門直接咨詢領表填寫就可以了
㈢ 截止2019年6月西部地區共有多少個縣摘掉貧困縣帽子
貧困縣摘帽標準是什麼?
貧困縣脫貧摘帽指的是自當地政府發布脫貧縣摘帽名單之後,就表示該縣不再屬於貧困縣,因為當地已經符合國家脫貧摘帽標准了。貧困縣脫貧摘帽是按國家標准執行的,並不是當地政府說脫貧就能脫貧的,國家貧困縣脫貧採取進村入戶的方式評估指標,具體詳情如下:
1.貧困發生率
當地貧困縣摘帽當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系統發生率高於3%的,不得退出貧困縣。
2.脫貧人口錯退率
當地脫貧人口錯退率高於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脫貧人口錯退率=抽樣錯退人口數/抽樣脫貧人口數× 。錯退人口是指收入沒有穩定並沒超過國家扶貧標準的,還沒有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建檔立卡脫貧人口。
3.貧困人口漏評率
當地貧困人口漏評率超過2%的,不得退出貧困縣。貧困人口漏評率=調查核實的漏評人口數/抽查村未建檔立卡的農村人口數× 。漏評人口指的是符合國家扶貧標准,但是沒有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農村人口。
4.群眾認可度
當地群眾認可度低於90%的,不得退出。群眾認可度=調查戶中認可戶數/調查總戶數× 。群眾認可是指調查戶對脫貧攻堅政策、幫扶措施及成效、脫貧退出、幹部幫扶的認可。
需注意的幾個方面是,脫貧摘帽退出的縣除對國家檢查評估的標准進行對照外,還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當年貧困線。達到「兩不然三保障」要求,即:是吃穿不愁,有安全住房、安全飲水,義務教育階段不因經濟條件學,享受我省規定的「四重醫療」保障。
2、村組條件。需統籌考慮村內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學校、衛生室等公共服務,穩定支撐脫貧能力建設的特色產業和勞動技能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等情況。
3、縣域相關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貧現如今,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了,貧困縣也越來越少了,20個省區市貧困縣已全部摘帽也預示著今後中國再無貧困縣!
㈣ 臨城縣高中多少分就是公助生了今年
1、河北省教育廳日前印發《2016年初中畢業與升學考試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進城務工人員及其他非本地戶籍就業人員隨遷子女在我省參加中考享受與當地常住戶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具體報名、審核、錄取辦法及條件由各設區市及定州市、辛集市根據本地實際制定。 2、80%公助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 根據通知,各縣(市、區)(其中城市市區由設區市負責)要將所屬公辦省級示範性高中公助生招生名額按照不低於80%的比例,依據本縣(市、區)或轄區內各初中學校報考普通高中的學生人數,或依據各初中學校的在校在籍應屆初中畢業生數,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區域內每所初中學校)含民辦初中學校)。 3、通知指出,初中擇校生不享受公辦省級示範性高中公助生指標分配到校政策。對違反學籍管理有關規定,出現未經批准轉出或接收學生、虛假中考報名等擾亂招生秩序的行為,一經查實,將減少該校的省級示範性高中名額分配生數額,並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4、不得將任何學科競賽成績作為加分因素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要嚴格控制和規范中考加分(或降分錄取)項目。除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國家政策規定,對品學特別優秀學生、軍人子女等優撫對象以及華僑子女、港澳台學生、少數民族學生等實行加分(或降分錄取)之外,不準把普通高中招生與招商引資、吸引人才等各種經濟因素掛鉤,不得將任何學科競賽成績作為加分因素。此外,對持有殘疾人證的聽力障礙學生,經本人申請,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可以免外語聽力測試,其外語成績按筆試成績折算成滿分值。因殘疾、傷病,喪失運動能力或不能、不宜參加劇烈運動的考生,經具有傷殘等級鑒定資質的醫療機構診斷證明,可免予體育考試,身體素質測試部分按滿分的70%計入升學考試總分。
㈤ 臨城縣哪兒可以小額貸款
建議申請農行「網捷貸」。
網捷貸是指農業銀行向符合特定條件的農業銀內行個人客戶發放的,容由客戶自助申請、快速到賬、自助用信的小額消費貸款。
「網捷貸」實行自助申請、自動審查審批、在線簽訂信貸合同、自助用信的流程。申請流程如下:
(一)借款人登錄農行指定的在線渠道(個人網銀、掌上銀行),進入「網捷貸」申請界面。
(二)借款人了解「網捷貸」產品情況、貸款基本條件和辦理流程。
(三)填寫基本信息,擬申請貸款期限、借款及還款賬戶、通訊地址等。
(四)系統驗證手機號碼有效性。
(五)在線簽署《個人徵信業務授權書》。
(六)確認貸款信息,擬申請貸款金額、貸款用途等。
(七)在線閱讀並簽署《個人自助小額信用消費借款合同》申請信息填寫完整後,申請人提交貸款申請。
㈥ 河北省臨城縣住房公積金查詢電話
公積金賬戶來余額查詢自可以通過如下四大服務渠道進行查詢
1、當地住房公積金官方網站。
2、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櫃台。
3、公積金客戶端APP。
4、12329公積金服務熱線查詢。
在查詢之前需要先設置查詢密碼,要求本人先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櫃台辦理初始設置。
㈦ 贊美沛縣新變化800--1000字作文
沛縣位於江蘇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面積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萬,是劉邦故里、煤電之都、肉鴨之鄉、園林縣城、文明城市,有「千古龍飛地,一代帝王鄉」之美譽,以大漢之源著稱四海。近年來,沛縣緊緊圍繞「打造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龍城水鄉新沛縣」宏偉藍圖,堅定不移抓發展,搶抓機遇轉方式,奮發有為調結構,竭盡全力惠民生,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著力推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持續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一、綜合實力大幅躍升,成功跨入全國百強
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01.6億元、增長14.8%;實現財政總收入43.7億元、增長43.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1.24億元,增長40.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4億元,增長3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145億元;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10.6億元,增長16.8%。全面小康進程加快,江蘇省定25項指標22項提前達標,其餘3項指標達到序時進度,2011年可在蘇北率先達小康。2010年首次跨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列第84位。今年1~6月份,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85億元,增長14.3%;實現財政總收入31.25億元、增長38.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5.89億元,增長48.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長16.9%,農民人均現金收入5075元,增長19.6%。
二、特色產業崛起壯大,榮膺中國產業百強
堅持依託資源優勢發展壯大特色產業不動搖,特色工業、農業、文化旅遊業競相發展。一是特色工業加快轉型升級。鋁加工、煤鹽化工、農產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集聚發展,鋁加工集聚總投資110億元的項目13個,煤鹽化工集聚總投資210億元的項目19個,農產品加工集聚總投資63億元的龍頭企業85家,三大產業產值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5%以上。冶金鑄造、紡織塑編等特色產業提檔升級,光伏光電等新興產業快速起步。建成中國新型鋁材產業基地、江蘇唯一一家「省綠色食品產業園」。二是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生態肉鴨、特色蔬菜、優質稻米三大農業特色產業日益壯大,高效農業面積達到89.6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79%;特色蔬菜面積突破100萬畝,設施農業面積達到46萬畝;生態肉鴨年孵化、飼養、加工量均超過2億羽,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形成了集規模養殖、精深加工、飼料禽葯於一體、10萬人從業的百億元產業。建成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江蘇省首家國家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單位,被授予中國生態肉鴨之鄉稱號。三是特色文化旅遊業快速突破。依託漢劉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獨特優勢,大力實施漢文化景區、沿湖生態旅遊帶、大沙河農業觀光帶「一區兩帶」開發工程,微山湖開發實現重大突破。投資15億元的千島濕地景區及旅遊配套項目啟動建設;投資25億元的「中華漢城」及生態園項目與夏岩集團成功簽約。微山湖千島濕地景區被批准為江蘇微山湖湖濱省級濕地公園。被評為中國區域休閑旅遊目的地城市、中國最佳歷史文化旅遊名城、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四是特色園區快速提升。縣經濟開發區被批准為省級開發區,被評為中國十大誠信開發區、長三角最具投資價值最具投資潛力開發區、江浙企業家投資中國首選開發區。
三、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建成國家園林縣城
2010年,城鎮化率達44.1%。獲得國家園林縣城稱號,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生態示範區。一是沛城龍頭帶動能力日益增強。堅持北連西擴東進,老城區改造面貌一新,功能日益完善;新城區建設快速突破,框架基本形成;開發區實現跨河發展,承載能力日益增強。五年累計投資358億元實施城建重點工程458項,實施拆遷300餘萬平方米,開發住宅小區380萬平方米,建設安置房、保障性住房120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669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1.3%,人均公共綠地14.1平方米。二是小城鎮城鄉節點作用日益彰顯。實施「421」工程,投資32.2億元實施重點工程150項,建設住宅186萬平方米,建成區人口超2萬的鎮7個。組建城管執法、環衛保潔、綠化管養三支隊伍,鎮區管理向制度化、長效化轉變。新農村建設亮點日益提升。按照「五化六通六有」標准,試點探索、分類推進新農村建設,胡樓模式享譽全省及周邊,草廟村由全省千弱村成為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三是城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徐濟高速沛縣段和高速公路連接線建成通車,結束了沛縣不通高速的歷史,公路「四縱三橫」、鐵路「十字拓展」、水路提檔升級的大交通體系初步形成。
四、和諧社會建設卓有成效,榮獲首批全國文明縣城
五年累計投入60億元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160項,城鄉居民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張公蘭被評為「全國孝老愛親道德模範」,孫沛麗、劉慶超入選2010年度「中國好人榜」。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獲得首批全國文明縣城稱號,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全國體育工作先進縣。社會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敬安敬老院被評為國家級模範敬老院;殘疾人事業健康發展,成為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平安、法治沛縣建設開創新局面,奪取省雙擁模範縣「六連冠」,連續六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特別是連續八年保持微山湖省際交界地區和諧穩定,實現了「百年恩怨化和諧、微山湖上靜悄悄」,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沛縣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關鍵期,也是加快轉型升級的攻堅期。沛縣第十三次黨代會描繪了「打造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龍城水鄉新沛縣」的宏偉藍圖,明確了全面小康徐州當先、綜合實力蘇北領先、文化旅遊業江北創先、農業現代化江蘇率先、基本競爭力全國爭先「五先」奮斗目標。未來五年,沛縣將鎖定蘇北領先、全國50強目標,牢牢把握推動轉型發展、建設美好沛縣主題,突出經濟轉型、社會轉型兩種變革,實施「三主攻一推動」轉型戰略,主攻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推動民生持續改善、社會持續進步,統籌推進產業園區化、居住社區化、崗位職業化,謀求經濟、社會、生態、人文「四位一體」發展,堅持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家5A級風景區、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新型社區建設先行區、幸福平安和諧區「五區」同建,加快建設發展更科學、社會更和諧、文化更繁榮、生態更文明、人民更幸福的新沛縣,再創一個黃金發展期。
1.堅定不移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堅持把規模化、產業化、園區化作為突破口,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農業轉型發展、跨越發展,實現農業由一產向「接二連三」、「跨二進三」發展,力爭全省第一批、蘇北第一家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一是以工業化理念引領發展,推動農業發展內涵轉型。突出龍頭帶動,進一步發展壯大生態肉鴨、特色蔬菜、優質稻米三大產業。二是以園區化路徑帶動發展,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實施規模面積超十萬畝、畝效益超萬元、農民人均增收超千元「三個一」工程,優化「一區九園」現代農業布局,延伸肉鴨、果蔬、食品三大產業鏈,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努力實現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三是以科技化服務支撐發展,推動農業增長動力轉型。堅持科技強農,完善上連市場、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下連基地、企業和農戶的科技服務體系。堅持人才助農,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著力建設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堅持品牌興農,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打造全國知名的食品安全和品牌農產品基地。四是以一體化統籌促進發展,推動農業服務方式轉型。完善多元投入機制,鼓勵支持財政、金融、民間資本等投資農業。完善多方共助機制,探索建立村企聯建、機關園區結對機制,凝聚全社會力量,形成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強大合力。
2.堅定不移突破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國家5A級風景區。突出人文生態建設,確立文化旅遊業第三產業支柱地位,全面打響東進微山湖戰役,加快建設國家5A級風景區和國家級濕地公園,力爭文化旅遊產業規模躍居江北前列,建設全國知名的濱湖生態文化旅遊城市。培育壯大現代服務業,突出發展旅遊業,構建與主導產業相配套、與城鎮化進程相協調、與老百姓需求相適應的服務業體系。一是實施「一區兩帶」,做響文化旅遊產業。依託漢劉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人文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實施漢文化景區、沿湖生態旅遊帶、沿大沙河觀光農業帶「一區兩帶」開發計劃,構建以漢城、漢之源、大風歌廣場、沛公園為軸的文化帶,以千島濕地、國際生態旅遊城為軸的生態帶,以鹿樓沙河果都園、安國漢韻風情園為軸的休閑帶,努力實現文化休閑、農業觀光、生態旅遊協調發展。二是突出「一區三園」,提升服務業集聚水平。大力實施「一區三園」集聚計劃,加快建設沛城中心商務區,加快建設臨區現代物流園,加快建設臨港產業園,加快建設臨城科技創業園。突出龍頭企業培育,加快培育一批營業收入超100億元、超50億元、超20億元服務業企業。三是培育新型業態,提高服務業發展層次。加快發展金融業,構築多層次、高效率的縣域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推進現代物流基地建設,催生一批本土大型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加快發展商務服務業,培育發展各類商務服務業群體。加快提升中心城區商貿流通業檔次,構建大中小結合、內外貿一體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規范房地產市場,提升房地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構築社區便民利民服務體系,提升社區服務業發展水平。
3.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深入實施骨幹企業倍增、支柱產業培育、特色園區成長、創新型經濟突破「四大推進計劃」,堅定不移壯大鋁加工、煤鹽化工、農產品加工三大主導產業,著力打造長三角最大的鋁加工產業集聚區、淮海經濟區最大的煤鹽化工產業集聚區、全國最大的農產品加工產業集聚區。一是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產業體系轉型。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大力實施「5510」工程,重點培育產值超100億元企業5個、超50億元企業5個、超20億元企業10個;加快推進「3個50%」轉化,著力把鋁加工、煤鹽化工、農產品加工三個產業分別培育成500億元產業;大力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把冶金鑄造、紡織塑編、生態肉鴨三個產業分別培育成100億元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努力把光伏光電、生物醫葯等產業分別培育成100億元產業。二是切實加強產業載體建設,加快推動園區功能轉型。傾力打造千億級開發區、全省30強開發區,重點打造新型鋁材、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三個特色園區,著力把開發區建成全縣科技創新的先導區、新興產業的集聚區、集約發展的示範區。圍繞優化「一區五園」布局,統籌考慮功能配套,拓展商務、公交等功能性項目,促進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向園區集聚,實現服務環境與發展環境的融合,生活、工作與休閑的融合。三是著力驅動機制創新,加快推動發展方式轉型。堅持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生命線」地位不動搖,實行招商引資常態化、項目建設標准化。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金政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機制。大力建設科技創新載體,大力度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努力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製造於一體的創新型骨幹企業。
4.堅定不移推進城鎮化,加快打造新型社區建設先行區。堅持園區化提升產業、社區化提升功能、職業化提升素質,突出城鎮化與農村社區化「雙輪」驅動,加快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有序推進「20萬農民轉市民」工程,打造新型社區建設先行區,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一是精心規劃,高目標引領城鄉建設。高標准編制城鎮布局和新型農村社區規劃,著力形成科學合理、疏密有序的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布局。牢固樹立規劃的龍頭地位,完善城鄉規劃網路體系,實現規劃全覆蓋。嚴格落實規劃設計審批程序,切實維護規劃的嚴肅性。二是精密組織,高起點推進新型社區試點。完善「政府規劃、群眾自建、社會共助」工作機制,堅持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功能配套相結合,與社會建設和管理創新相結合,大力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堅持以「三化三提升」為引領,深入推進「421」工程,確保中心鎮創建繼續走在全市前列。三是精品建設,高品位打造濱湖生態文化旅遊城市。堅定不移推進北連西擴東進,加快新城區建設,穩步改造老城區,加快推進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以公路、鐵路、港口、水利為重點的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沿湖大道、環城路、入湖快速通道等重大項目建設。四是精細管理,高標准提升城鎮管理水平。探索實行街長負責制,推進數字化城管,由「為城鎮管人民」向「為人民管城鎮」轉變。加強城鎮管理、綠化管養、衛生保潔「三支隊伍」建設,實現城鎮管理專業化、市場化。深入開展中心鎮、新型農村社區等創建活動,廣泛教育引導群眾,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生活方式,推動城鎮繁榮有序發展。
5.堅定不移推進民生改善,加快建設幸福平安和諧區。深入推進收入倍增、社會平安、保障提升三個計劃,統籌發展各項事業,加快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一是拓寬五大渠道,促進增收富民。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五大增收渠道,千方百計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加快縮小不同群體間收入差距,保證百姓生活改善不受物價上漲影響。以盤活村級「三資」實現「四化」管理為突破,推進農業、就業、創業、物業「四業富民」。二是構建六大體系,強化服務保障。健全完善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葯衛生、住房保障和養老服務「六大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水平,努力形成長效民生保障機制。三是推進六項行動,創新社會管理。大力實施社會管理創新工程,扎實推進社會矛盾排查化解、人口服務管理、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抓基礎強基層、社會組織培育管理和信息網路綜合管理「六項行動」,加快完善訴求表達、矛盾排查和預警、矛盾調處、應急管理和社會公共安全「五項機制」,確保社會安定、和諧、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