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有關住房問題的主要挑戰是什麼
需要清醒看到的是,中國住房問題的更大挑戰可能在未來,而非現在。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剛超過50%,如按戶籍人口計算僅35%左右,遠低於發達國家近80%的平均水平。現代化發展規律看,今後一二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將不斷提高,每年將有相當數量農村富餘勞動力及人口轉移到城市。當前,住房政策體系主要關注城市戶籍人口的居住問題。而在新型城市化的戰略導向下,必須要考慮未來大量從農村移居到城市人口的居住問題。
未來住房市場最為突出的問題當屬結構性矛盾,由此也給實現住房保障政策目標形成壓力。住房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城鎮居民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受到嚴重製約;二是保障性住房供給比例較低,難以適應新增城市人口的需要。
首先,無論是從城鎮居民收入還是支出視角來看,當前我國城鎮居民對住房的支付能力都十分薄弱。更為嚴重的是,如從未來城鎮新增住房的需求主體——農民工的支付能力看,城鎮住房價格更是偏高。按照當前的住房價格水平,農民工在城市裡無法以購買手段獲得與他們的支付能力相對應的住房。
其次,未來實現住房保障目標,最需關注的主體應是部分城鎮低收入家庭、進城務工人員。滿足這部分群體的基本住房需求是實現新型城市化背景下住房保障目標的當務之急。從需求主體看,規模巨大而且還在迅速增加的進城務工人員即將成為城鎮住房需求的主力軍。2010年到2030年,需要解決已經進城或即將進城的農民工及其家屬累計約4億人在城鎮居住的問題。從人口規模看,這已與現有城鎮戶籍人口數相當。絕大多數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都遠遠低於城市房價和房租水平,無法融入城市商品房市場。在農民工住房問題上,市場不會自動生產與其需求相匹配的供給,確實存在著市場失靈。只有政府參與的保障性住房,如公租房、廉租房等,才能夠符合他們的住房需求和支付能力。
與此同時,城市居住並非僅僅提供居住空間就足夠了,還需要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巨額財政資金作為支撐。客觀地看,中國現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然而也要注意,現有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恰恰是以愈演愈烈的土地財政作為支撐。城市化建設資金需求的滿足,需要來自於土地的較高現金流以及相應的城市融資能力作為支撐,而後者就需要高房價作為支撐。過高的房價,恰恰是實現住房保障政策目標的主要制約。
展望未來,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標准、品位的提高,都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其他公共服務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基礎設施單位投資成本將面臨不斷上升的壓力,這都決定了需要巨額資金提供支持。據預測,到2020年城市基礎設施的總投資需求可能高達16萬-20萬億元。抓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同樣是新型城市化戰略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住房保障政策目標的重要內容。而與這一巨大投資需求相對應的,是亟待改變的以土地為支撐融資模式。
結合國際經驗,以城市為主體發債是擺脫土地財政依賴之後加強城市建設的主要辦法。我國目前城鎮化水平總體上還比較低,而且每年還以一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快速發展,正是處於需要集中資源大幅投入的階段,但還缺乏穩定成熟的財力來源予以支撐。解決的一種思路是,通過某種制度安排,把城鎮化建設未來的收益平移到目前來使用,將來再逐步償還。這就需要建立且大力發展市政債制度,為城市建設提供充足穩定的資金來源。
② 為了解決城市貧困家庭保障性住房問題
隨著城市居民的收入差異不斷擴 大,城市各收入人群的住房消費出現了較大分化。城市貧困人群難以從商品房市場中獲得住房,需要通過保障性住房來滿足其住房需求。由於,城市貧困群體在城市 生活中存在著多方位的劣勢。並且,因住房既是城市活動的基礎性空間物品,又是與城市社會、經濟、和空間結構等方面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商品。為充分發揮保障性 住房的效用,本文從保障性住房發展歷程的分析入手,並通過分析保障性住房與城市貧困問題和城市住房市場兩方面的關聯性,提出城市貧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 以及城市規劃對保障性住房策略的作用。 保障性住房的發展歷程顯示:保障性住房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它與宏觀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的變遷、住房市場的完善、房地產業的發展等等有著緊密聯系、相 互制約的復雜作用鏈;制定合理的城市貧困人群保障性住房策略,需要在宏觀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考察城市貧困人口對保障性住房的空間需求,以及住房市場發展 與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關系。 城市貧困問題與保障性住房關系的研究顯示:服務於城市貧困人口的保障性住房分配方式應基於空間社會分工的標准;產業結構調整對保障性住房空間需求將產生聯 動性影響;只有改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才能確定保障性住房的真正需求總量;均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對解決城市貧困和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建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城市住房市場與保障性住房關系的研究顯示:保障性住房應是整個住房市場體系中必要的組成部分,住房市場的發展健康與否,從生產到分配的全過程都會對保障性 住房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保障性住房對於住房市場的完善也是至關重要的。完善我國住房市場和保障性住房制度則需要:明確我國房地產業的根本目的所在;對市場 化的分配機制進行控制;制定基於空間社會分工基礎上的再分配機制。 城市貧困群體保障性住房策略的集合包括:改革戶籍制度,將保障性住房作為引導和調控區域發展的調控資源;明確房地產產業發展目標,加大保障性住房比例,完 善住房市場體系;依據產業結構類型制定各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比例和分配原則;形成以土地混合利用和TOD為核心的城市發展模式。 最後,保障性住房策略的實施需要在以各個相關政策和制度體系的共同作用下,通過城市規劃在空間和空間行為中予以整合、控制和協調。根據我國規劃體系的實質 內涵和控制方式,城市貧困群體保障性住房的策略集合對接到我國城市規劃體系中需要跨越幾個層級。主要對接的規劃為,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 細規劃、住房建設規劃。
③ 保障性住房在城市的哪裡建設,(不包括安置房)市區還是市郊集中還是分散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回應對象、建設標准答、銷售價格或租金標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經濟適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區、墾區、煤礦職工的棚戶區(危舊房[1])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
首先是低價,但必須質量有保證,所以建設方面很難有效合理的降低成本,只能在土地價格上尋找空間,而城市周邊,基礎設施基本就緒後,就可以以較小的代價建設,所以相對來說市郊多些。
關於集中還是分散,不太好講一般不會太分散,畢竟不是開發商搞得樓盤,政府行為因素多些,相應多具備一定的規模,但一個城市也不會把一個區域全部規劃為保障房,有時財力也不是一下能全建起來的,只有建一批,消化一批,幾年後再建一批,選址或許就有變化了。
④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問題
2013年10月,住房問題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的一個側影。建設和完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的客觀要求。這四個關系的提出,對於解決住房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在保障性住房問題上,地方政府當前重建設、輕管理現象非常普遍,導致保障性住房面臨六大突出問題。 現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發布的,雖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約束。雖然中國於2005年發布《城鎮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請、審核及退出管理辦法》,但因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管控效用並不大。
從國際經驗來看,許多國家都是通過立法,在法律層面上確定嚴格准入及退出機制管理,實施有效的動態監管,保障了政府公共資源的分配公平。
所以說,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動態管理機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運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得以體現的根本性措施。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性住房分配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房改的深化,我國房地產市場快速成長,住房建設快速發展,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特別是近幾年來保障性住房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
與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制度還很不完善,致使有人開始懷疑這項舉措的推行。保障性住房成為「雞肋」的現象,主要是由於保障性住房無法像商品房那樣有高額的「賣地」款可得,反而要政府倒貼配套資金。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建設保障性住房的過程中,將保障性住房建在了位置偏遠房源不好的地方。 「十二五」期間新建3600萬套保障房的宏大計劃。然而頻頻曝出多地保障房入住率不高。究其緣由,申請門檻偏高、選址偏遠、配套設施滯後等,恐怕是主要原因。
隨著各地適時調整申請門檻以及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保障房空置率較高的問題有望得到逐步解決。同時也要看到,空置率較高的問題雖可改變,但選址偏遠、大規模集中連片建設的現象卻難以在短期內改觀。 從長遠來看,這種空間布局有可能引發各種深層次的社會問題,比如「居住隔離」現象。作為一種常見的城市病,居住隔離是指由於種族、宗教、職業、生活習慣、文化水準和財富差異等原因,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居住在不同層次的社區中,進而產生隔離,甚至演化為歧視和敵對。
二戰結束後,英法等西方國家為了緩解住房短缺的局面,陸續建設了大量的公共住房,然而由於建設和規劃布局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最終誘發和加劇了居住隔離,這一現象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引起關注。
⑤ 為什麼說住房保障問題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問題
其一,保障性住房建設意義大。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特別是在當前房價居高不下、預期通脹壓力過大的時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
有利於控制房價上漲,使房地產市場進入健康發展軌道。可以說,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是抑制高房價、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方式,是實現「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重要內容。老百姓住「蝸居」、當「房奴」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影響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正因保障性住房建設意義如此重大,中央領導對保障性住房建設顯得特別重視,從戰略高度部署和推進這項工作。
其二,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重。與商品房相比,我國保障性,制度還很不完善,為此,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2月24日舉行的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全國共將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農村危房150萬戶以上。這意昧著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快車道」。面對這些既定的目標,各地紛紛簽訂了目標責任書。
但關鍵要落到實處,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設記在心上、抓在手上,實現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快步跑」,不能讓責任書成為一紙空文,不能讓政府的承諾成為開出的一張「空頭支
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央領導加強對保障性住房建設調研指導的力度,意在確保各項建設任務落實到位,真正成為「惠民工程」。
其三,保障性住房建設困難多。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政府出台的一項惠民政策,它的實施能夠為一部分有住房困難的居民解決一定的困難,但它的實施還存在很多困難。可以說,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任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主要面臨的兩大瓶頸,就是錢從哪裡出、
地從哪裡出?為確保這一任務落實到位,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但更多的還要靠政府想辦法、出良策、攻難關。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總認為困難多、難度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存在「等觀望」的思想,雷聲大雨點小,進展不力、落實不到位。正因如此,中央領導多次強調保障性住房建設,就是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工作進一步加大力度,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臵,迎難而上,知難而進,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優先保證用地供應,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幫助更多中低收入群眾解決住房困難。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樂業。下大氣力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從總書記提出「兩項重大工程」到總理強調「三個堅定不移」中,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更加負責地擔負起職責,抓緊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真正把辦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努力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需要保障的家庭。
⑥ 城鎮化帶來的住房問題有哪些
1.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鎮化」將挑戰城市住房保障機制。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城市外來人口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如教育程度、文化素質、法律意識等方面的缺乏,其在城市化生活中,在一定時期內是城市的弱勢群體,屬於低收入人群,那麼這樣一個消費群體,面對城市日益攀升的高房價,他們的住房問題就顯得尤為嚴峻。解決這個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實質上是對我們城鎮的住房保障機制的挑戰。
2. 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將影響房地產供應結構。房價低,面積小的住房提供少,若開發商一味追求投機,忽略外來人口的需要,那麼房消費主力之一的進城人口的住房問題更為嚴峻,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患,同時也會使房地產市場吹起泡沫。
⑦ 城市問題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城市環境問題;A大家一般認為,環境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方面。城市環境問題是由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的協調關系被破壞,主要是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費所造成的。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大氣污染、水污染、雜訊污染、垃圾污染等。B資源與城市環境;資源是否能得到合理利用,和城市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資源,積極利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資源,是控制工業污染和改善環境的基本措施。C人口與環境問題;控制城市人口,使城市人口增長與環境協調發展,是保護城市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D經濟發展與城市問題;E城市環境保護管理的措施;我國在總結環境保護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為主」的環境保護管理措施:A組織上以地方為主;B手段上以立法和規劃為主;C方法上以環境質量評價為主。
(2)城市交通問題;A城市交通問題的表現形式: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問題;步行者問題;停車問題;B我國城市交通問題: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的嚴重性;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產生的原因;C國外城市交通發展戰略:強中心站略;完全機動化的戰略;弱中心站略;低成本戰略;限制交通戰略;D解決我國城市交通問題的途徑:A城市交通問題的綜合治理:合理布置吸引人流的公共建築物;全面掌握城市客、貨流的流源、流向和流量,調整城市交通運營;合理組織城市交通的運營戰略線和時間;B城市交通設施的建設:區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質;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統;改善舊城區的道路系統;形成地上、地下結合的交通樞紐;
(3)城市住宅問題;我國城市的住宅問題:住宅建設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提高的需要;現行住房制度弊端尚未得到克服;城市危房、棚戶區改造步履維艱;推行住房制度改革不夠理想;要解決我國城市住宅問題,必須多建房,建好房,盡可能滿足需要。住房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房改的推進同價格、工資、財政、金融、計劃等方面改革密不可分。因此,這項改革的推進,必然要有相關改革配套實施,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消極等待;
(4)城市社會問題;A就業問題;B貧困問題;C老年人問題;D社會責任感缺乏;E種族與社會爭端;F內城問題。
⑧ 什麼是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低保
⑨ 納入政府住房保障體系什麼意思
我覺得不應該被納入住房保障體系 他們在自己的老家都有自己房子和土地 如果能夠給他們這樣的優厚的待遇 那我們城市裡的人不是更住不上房子了嗎? 他們可以到城市來買便宜的房子 而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他們那裡買房子住呢? 太不合理 太不公平了!除非已經慎友把城市原有的人口都解決了住房問題。轉: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馬志武提交提案,建議把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馬志武說,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民工。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民工數量為1.2億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農民工總數大約為2億人,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加。農民工在建築工地揮汗如雨,在城市從事重體力工作,而城市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供給卻將農民工排除在外。慧孝頃農民工大部分住在建築工棚或租住在城中村,居住環境、衛生條件都很差。因為住房問題,使農民工群體徘徊在城市邊緣,親人無法團聚、子女不能隨往、家庭生活需求無法滿足,也導致各種問題,如留守兒童教育、春運高峰等。試想,如果在城市裡有家,農民工還會拚死也要在春運高峰迴家過年嗎?馬志武建議,解決農民工住房可考慮兩種模式,一是物管小區模式,由政府提供優惠土地、開發商進行市場運作。小區包含單身農民工集體宿舍,並提供小戶型住房給在務工城市已有小家庭前陸的農民工租住。小區有學校、文化站及必要的生活配套設施,有公共綠地,有公交線路方便農民工上下班;二是經濟適用房模式,對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工可納入經濟適用房體系,像市民一樣申請購買經濟適用房。馬志武說,農民工為城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理應分享當地經濟發展的成果。把農民工納入住房保障體系,讓他們安居,才能使其融入城市生活,真正成為「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