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一篇結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分析當今社會某一現象的論文 ,拜託拜託···
一、在實踐中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認識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論述
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集中體現在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就從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中,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中,從現實任務與奮斗目標的統一中,對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作了科學的概括,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在進一步的探索中認識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要求。所有這些認識,對我們正確把握社會主義的特徵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根據已有的社會主義各國的實踐經驗,特別是根據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可以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社會主義一定要有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這不僅因為社會主義制度是比資本主義制度更高更先進的社會制度,能夠適合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而且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和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才能夠創造出最終戰勝資本主義所必需的物質基礎,充分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區別的根本標志。但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結構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可能也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公有制,更不應該實行單一的國有制。究竟應該怎樣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公有制應採取怎樣的形式,必須從本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狀況出發。比如中國根據自己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並探索了包括股份制在內的多種公有制實現形式。
第三,對個人消費品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分配關系。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制度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所決定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製度,表明勞動既是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也是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當然,究竟應該建立怎樣貫徹社會主義原則的分配製度,應該根據各個國家的不同情況而定。我國經過多年的探索,確立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分配製度,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分配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第四,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即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權是社會主義社會最根本的政治特徵。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共產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國是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第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文化是凝聚和激勵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會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全社會形成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發展教育和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發展文學藝術等事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是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博採世界文明之眾長,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原則。
第六,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堅持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共產黨人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諸方面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是社會主義制度優於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表現。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特徵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為主體和共同富裕,這是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根本體現。
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具看客觀的歷史條件,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勝利。但同時又使社會主義事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而產生的一系列嚴重的困難與問題,使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一)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時候,是以高度社會化的資本主義大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實踐超越了馬克思恩格斯當年的預期,社會主義革命並不是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最高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相繼取得了勝利。為什麼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人社會主義呢?
第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是由革命的客觀形勢和條件所決定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革命實現的。無論是當時的俄國還是中國,勞動群眾所受的多重壓迫和剝削格外深重,使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出現了很好的革命形勢。反動統治階級已經不可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治,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也不能照舊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觀條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已經能夠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正確地分析革命的客觀條件和革命隊伍本身的狀況,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斗爭策略,廣泛發動和組織群眾,運用各種斗爭形式,直到發動武裝起義,進行武裝斗爭,奪取革命的勝利。
第二,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可以先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並不違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從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一定的社會形態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現先進的生產關系長期建立在落後的生產力的基礎上,也不可能出現落後的生產關系能夠長期容納先進的生產力的現象。但是如果從社會歷史發展的某個階段來看,則又會出現參差不齊、相互交錯的現象。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在不變更生產關系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情況下,生產關系的變更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方面了。從歷史上看,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資本主義社會取代封建社會,也有不是從最發達的地方開始而是從薄弱的或不發達的地方開始的先例。
總之,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率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做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
(二)必須充分認識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
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政權,建立起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但是,由於受到生產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受到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等,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艱巨性和長期性。
第一,生產力發展狀況的制約。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落後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的甚至落後很遠。這就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必須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努力完成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的艱巨任務。完成這個任務,趕上和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疑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進行艱苦的探索和奮斗。
第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展狀況的制約。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勝利,發展公有經濟,改造小農經濟,建立、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就成為無產階級政權的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由於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取得勝利,必然會影響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階級,就意味著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這並不就是說這種民主一開始就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受到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嚴重製約,建設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面臨許多困難,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進一步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改變幾千年形成的傳統觀念,建設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實現真正的社會公正和平等,從而為人類的崇高理想共產主義社會准備充分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同樣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第三,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就處於強大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包圍之中,受到資本主義列強的遏制和扼殺,面臨異常嚴峻的國際環境。如果說在社會主義國家成立之初,國際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進攻主要是武力方式,那麼在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社會主義制度有了長足進步之後,進攻的方式則往往轉變為以和平演變為主。
第四,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為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提供了可能。然而,要使這種可能變為現實又並非易事。在社會主義進程中,發生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制度本身,而相當程度上在於人們沒有認識和掌握規律。實踐已經表明,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試圖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執政的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探索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必然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同資產階級革命不同,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遠。它面臨著崇高宏偉而又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三、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表明,無產階級如何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100多年來一些國家已經找到了各自成功的道路,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在取得革命勝利以後,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尚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探索。
(一)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原因
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回,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
第一,各個國家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社會發展階段決定了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點。實踐表明,雖然已經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國家,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起點的生產力狀況都比較落後,但是,各國之間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這就決定了各個國家必須根據自己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制定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戰略,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第二,歷史文化傳統的差異性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重要條件。各個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是他們進行活動的既定前提和基礎。各個民族從歷史上繼承下來的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己的實際出發,按照自己的民族特點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要求他們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自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植根於本國的土壤之中,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是造成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的現實原因。時代是不斷前進的,實踐是不斷發展的。社會主義也必須隨著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而發展。從世界范圍來說,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從具體的國家來說,同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應該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的要求,適時地改革和選擇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機活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總之,堅持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一個客觀真理。但是在認識這一真理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卻是沉重的。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於堅持某種單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於改掉或拋棄社會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於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多樣化的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勢,既是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牛機和活力。
(二)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既然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具有多樣性,那麼努力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就是無產階級執政黨必須領導全國人民為之奮斗的神聖使命和光榮任務。
第一,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恩格斯在評論《資本論》第1卷出版時說過:一些讀者可能會以為他從這本書里會知道共產主義的千年王國看來到底是什麼樣子。誰期望得到這種愉快,誰就大錯特錯了。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新社會的設想所採取的科學態度和研究新社會制度的思想方法,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探索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重要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於研究未來社會制度的科學方法。
第二,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以當時當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堅持「走自己的路」。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是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的總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導原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不同於俄國。各國的國情不同,情況又在不斷地變化,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不同時間、不同國度的實際運用,也應該不同。「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和當代馬克思主義者面臨的一個根本問題。對這一根本問題,只有堅持從本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正確的回答。
第三,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充分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社會主義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空前偉大的創造性事業。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社會的開放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封閉只能導致落後,這也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客觀真理。但借鑒不能脫離本國國情照抄照搬。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曾經被神聖化、凝固化,以至於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嚴重的後果。實踐證明,不同國家試圖用「一條道路」、一種模式發展社會主義是行不通的。發展社會主義既不能照搬蘇聯社會主義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模式。照搬別國模式從來不能成功,這是一個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四、社會主義在實踐探索中曲折前進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一樣,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會發生曲折,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的過程。
(一)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客觀性
幾千年的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每一次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無不經過曲折反復的斗爭;每一個新生的社會制度,無不有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從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發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甚至要經歷反復多次的復辟、危機和失敗,而後才能站住腳。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是如此,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亦是如此。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滅一切剝削制度,並且要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因此更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社會主義只能在斗爭中曲折前進發展。列寧指出:「設想世界歷史會一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
社會主義在曲折中發展是由以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社會主義作為新生事物,其成長不會一帆風順。社會主義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嶄新形態,其產生和發展符合歷史的發展趨勢,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體現著人類的未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社會主義的產生和成長,意味著對資本主義舊社會的否定,這就必然要遭到資本主義勢力的拚死反抗。社會主義新社會在開始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而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和斗爭是不會停止的,時起時伏,有時甚至相當激烈,資本主義還可能會復辟,工人階級及其政黨還需要領導廣大人民群眾繼續進行更加艱苦的工作和斗爭。這就註定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過程是一個曲折的發展過程。
第二,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是作為一個過程而展開的,人們對它的認識也有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由於受主觀和客觀條件的限制,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只有尊重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規律,及時研究新情況、有效地解決前進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
第三,經濟全球化對於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機遇又有挑戰。全球化已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和充滿矛盾的客觀進程。當前甚至今後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經濟全球化趨勢將仍然處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之下。這種全球化必然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重性的特點。它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效應,又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負面的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既有難得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社會主義國家參與國際交往,只能是一個把握機遇、趨利避害、因勢利導、曲折前進的過程。
(二)社會主義在自我發展和完善中走向輝煌
說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曲折性,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在曲折中持續前進,則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歷史趨勢。這是因為,社會主義制度能夠從根本上克服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對生產力發展的束縛,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前景;社會主義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願望,能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社會主義能夠在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
社會主義改革根源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發展的內在要求。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新的先進的制度,從根本上說克服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抗性矛盾,但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夠高,新制度不夠完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還存在諸多不相適應的部分,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改革就是克服這些矛盾的最有效途徑。
社會主義如何進行改革?從已有的實踐中可以得到如下的啟示:
第一,要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覺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發展和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目的是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貳』 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的觀點方法分析社會現象
2008年的這個多事之秋,美國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五大投資銀行中,貝爾斯登已被收購,美林自賣其身,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維持。全球金融市場也在面臨不小的挑戰。
美國的這場風暴,導火索應該歸結到次貸危機。買房者向房屋貸款機構借錢買房,房屋貸款機構再向投資銀行發放債券借款,投資銀行尋找基金公司轉手。而當買房者無力按時還款時,後三者皆無法獲得利息,其中投資銀行最為危險,手持眾多債券,面臨虧損。投資銀行告急,給投資銀行提供保險的保險公司不得不替其償還債務,虧損也是指日可待。美國就這樣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製造的經濟深淵。美國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餘力不足,只得有保有放,救貝爾斯登不救雷曼。
而在這場大風暴中,我們看到我們中國並沒有受很大的影響,好比風雨飄搖中的一支堅強的箭竹。這引發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對比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所導致的資本所有者越來越富有、廣大的工人階級越來越貧困的矛盾勢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產的相對剩餘。這也許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
在資本主義中,有產者或者說是資本與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機器、土地等資本品謀取高額收入的;而廣大的無產者即工人勞動者是靠雙手謀取勞動收入的。雙手創造的收入無論如何是無法趕上機器所創造的利潤的。資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幾千倍或幾萬倍。有產者越來越富有,無產者越來越貧困,這就是資本主義活生生的現實。在利益的驅使下,資本家追求更大規模的投資,但如果消費跟不上供給,就會產生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增加投資,使生產能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不斷壓榨工人工資,使消費能力不斷下降,這就引發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國家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開始逐漸意識到,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提高勞動階層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消費能力以支撐擴大再生產。但是,即便是這樣也無力改變這一矛盾。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當工業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之後,勞動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商品充斥市場,但是勞動階層的收入並沒有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得到相應的提升,無力消費那些多餘的商品。於是那些西方國家開始向其他地區尋找市場,當非洲、亞洲的市場被瓜分完畢之後,列強為爭奪市場展開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如今,資本家們學會了通過不同的手段與伎倆榨取更過的利益,發放貸款,超前消費。次貸危機正是大膽放貸不計後果產生的後果。
矛盾的特殊性還告訴我們,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雷曼之所以在這次栽的最大,是因為它所持有的資產在次貸危機中虧損巨大,又無法及時注資來補充資本,勢必如山倒,創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記錄。和商業銀行不同,投資銀行不吸納存款,對資金周轉要求非常高。金融鏈的斷裂是致命的打擊,也就容易被商業銀行收購。
如今美國政府救市,國家銀行出資收購投行,正是一種化私有為公有的方式,與馬克思主義的「透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中」十分類似。西方社會在遭遇重創後再度想起了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再度引起世人的重視。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情況,我們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聯系實際,以人民群眾為主一切為人民。馬克思主義崇高社會理想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和前進方向,激勵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堅持一切從實踐出發,實事求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我們的房價居高不下,老百姓賺一輩子的錢,存一輩子的錢甚至還買不起一套房子。過低的收入,導致消費不足,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大量商品的積壓,通過出口雖然能夠緩解商品壓力,但是低廉的商品價格卻常常成為貿易摩擦的導火索,而政府發行大量紙幣,卻造成了目前的「流動性過剩」。
因此,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立足國內市場,提高社會中下階層的實際收入,提供大量低廉的住房,將群眾從高啟的房價下解脫出來,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消費,如此才是長久之計。
『叄』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釋社會事件和現象.題目自擬.
2008年——2009年,美國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五大投資銀行中,貝爾斯登已被收購,美林自賣其身,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只剩高盛和摩根史坦利在勉力維持。全球金融市場也在面臨不小的挑戰。世界經濟受到嚴重影響。
美國的這場風暴,導火索應該歸結到次貸危機。買房者向房屋貸款機構借錢買房,房屋貸款機構再向投資銀行發放債券借款,投資銀行尋找基金公司轉手。而當買房者無力按時還款時,後三者皆無法獲得利息,其中投資銀行最為危險,手持眾多債券,面臨虧損。投資銀行告急,給投資銀行提供保險的保險公司不得不替其償還債務,虧損也是指日可待。美國就這樣一步步陷入了自己一手製造的經濟深淵。美國政府挺身救市,但是心有餘力不足,只得有保有放,救貝爾斯登不救雷曼。
而在這場大風暴中,我們看到我們中國並沒有受很大的影響,好比風雨飄搖中的一支堅強的箭竹。這引發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對比的思考。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所導致的資本所有者越來越富有、廣大的工人階級越來越貧困的矛盾勢必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生產的相對剩餘。這也許是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所在。
在資本主義中,有產者或者說是資本與土地的所有者是靠機器、土地等資本品謀取高額收入的;而廣大的無產者即工人勞動者是靠雙手謀取勞動收入的。雙手創造的收入無論如何是無法趕上機器所創造的利潤的。資本家和地主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幾千倍或幾萬倍。有產者越來越富有,無產者越來越貧困,這就是資本主義活生生的現實。在利益的驅使下,資本家追求更大規模的投資,但如果消費跟不上供給,就會產生生產過剩,導致經濟危機。資本主義社會一方面增加投資,使生產能力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不斷壓榨工人工資,使消費能力不斷下降,這就引發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西方國家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之後,開始逐漸意識到,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提高勞動階層的收入水平和福利水平,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消費能力以支撐擴大再生產。但是,即便是這樣也無力改變這一矛盾。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當工業革命大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之後,勞動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商品充斥市場,但是勞動階層的收入並沒有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得到相應的提升,無力消費那些多餘的商品。於是那些西方國家開始向其他地區尋找市場,當非洲、亞洲的市場被瓜分完畢之後,列強為爭奪市場展開了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如今,資本家們學會了通過不同的手段與伎倆榨取更過的利益,發放貸款,超前消費。次貸危機正是大膽放貸不計後果產生的後果。
矛盾的特殊性還告訴我們,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雷曼之所以在這次栽的最大,是因為它所持有的資產在次貸危機中虧損巨大,又無法及時注資來補充資本,勢必如山倒,創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破產記錄。和商業銀行不同,投資銀行不吸納存款,對資金周轉要求非常高。金融鏈的斷裂是致命的打擊,也就容易被商業銀行收購。如今美國政府救市,國家銀行出資收購投行,正是一種化私有為公有的方式,與馬克思主義的「透過擁有國家資本和獨享壟斷的國家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中」十分類似。西方社會在遭遇重創後再度想起了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再度引起世人的重視。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的情況,我們一直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理論聯系實際,以人民群眾為主一切為人民。馬克思主義崇高社會理想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和前進方向,激勵無產階級團結起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創造條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我們堅持一切從實踐出發,實事求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但是我們也看到了我們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我們的房價居高不下,老百姓賺一輩子的錢,存一輩子的錢甚至還買不起一套房子。過低的收入,導致消費不足,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大量商品的積壓,通過出口雖然能夠緩解商品壓力,但是低廉的商品價格卻常常成為貿易摩擦的導火索,而政府發行大量紙幣,卻造成了目前的「流動性過剩」。
因此,要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立足國內市場,提高社會中下階層的實際收入,提供大量低廉的住房,將群眾從高啟的房價下解脫出來,將更多的資金用於消費,如此才是長久之計。
『肆』 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中國現實問題
解決不了
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工人運動實踐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兩國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前人的優秀思想成果而創立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括三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它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的本質和普遍規律,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自誕生以來一直被無產階級政黨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生產方式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其重大貢獻在於揭示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闡述了剩餘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工人的秘密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揭示了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根本對立的經濟根源,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本質。
科學社會主義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條件的學說,它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為依據,研究無產階級如何通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主義,實現徹底解放。
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彼此依存的思想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後人的實踐中它又獲得了新的發展
『伍』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當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熱點問題寫一篇學習心得,不少於1500字
文章的主要寫作思路是一定要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寫出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心得。
範文:
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我從中學到了很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擴大了視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師的教導下,能夠正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處理生活實踐中的問題,對於我個人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看待各種現象和問題時,學著去理性思考,並通過現象看到本質,讓我了解到事物客觀真實的一面。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讓我受益匪淺。
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首先要准確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觀,但並非每個人的世界觀都形成了理論體系,都是系統化、理論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論體系的世界觀或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才是哲學,並非一切世界觀都是哲學。
沒有理想與追求,人生便會碌碌無為,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我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隨著我們的成長,我們的思想越來越成熟,我們要對我們的所作所為負責任。我們必須保證自己的思想是正確的,學習馬克思主義正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指導了我們正確的人生航線。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作為今後幾十年社會各行業的骨幹,更加需要有正確的思想,把我們的國家建設的更強大。
黨和國家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藍圖,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大學生,要在實現這一偉大藍圖的實踐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刻苦努力,打下扎實的理論和專業基礎,不斷提高和拓展自身的創新能力,為將來在祖國各個崗位上發揮骨幹作用做好准備。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能僅僅為了考試而學習它,我們要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中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爭取最大限度的領悟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陸』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分析一下怎樣度過有
1、生活中堅持科學唯物主義觀點,就是要承認世界是物質的、存在的版、運動的,自覺地認權識並遵循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要承認精神、意識、靜止服從於物質的關系,並認識到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這有助於我們在生活中,確立一個正確的看待世界視角,讓我們所觀察的世界和事物更加客觀真實。
2、生活中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最主要的就是可以教會我們,聯系地、發展地看待世界和世界中發生的一切;可以運動矛盾的運動規律來看待事物發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最最重要的是,教會我們一切尊重客觀實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會我們看問題要一分為二,即要看到好的、更要看到壞的.辯證法可以給我們一個正確看待世界的方法,還生活一個本來的面目。
3、生活中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的觀點,就是讓我們知道認識是永恆發展的,其發展過程是螺旋式的上升,真理是不斷走向更正確的,是無限地趨近於絕對真理的.其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是歷史的主體,而英雄的行為只有與人民的意志相符合,才能夠成就英雄的事業。
『柒』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某一當今社會現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發展、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主要表現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的變化與創新之上。那麼,應該如何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新形態呢?圍繞這一問題,我國學者展開了多方面的理論探討,以一些科研機構和重點大學為依託,已經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思路。其一,注重馬克思思想與西方人文傳統的對話,著眼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從中梳理馬克思思想的邏輯線索的理論特徵;其二,主張根據「第一手文獻」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重新進行翻譯和解讀,強調閱讀馬克思原始文本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從文本入手,才能真正釐清馬克思的思想內涵和內容實質;其三,強調現實問題研究的重要性,認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實質的基礎上,對當代實踐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理論分析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此外,還有一種觀點日益成為共識:中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新,必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即要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原理必須堅持以研究實際問題為中心的原則,以實事求是為根本的研究方法。這不是一項文本梳理等案頭上的工作,不能靠摘引書本上的詞句抽象地演繹出體系,而是要深入到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爭取解放以及建設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分析和研究歷史實踐中形成的哲學觀念。
很明顯,上述探索雖然在關注重心和研究策略上存在差異,但並不是互相排斥的,毋寧說是相互補充的。事實上,探索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是一項意義深遠的綜合性理論工程,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而不必拘泥於一種方式、一種思路。只有協同各種研究取向的思路,汲取國內外一切優秀文化的精華,反映時代的精神和實踐的要求,才能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
二、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近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研究的熱點很多,如下幾個理論問題值得特別關註:
1.現代性問題。現代性毫無疑問是目前時代最重要的焦點性話題之一。在當代哲學界,西方許多著名思想家們關於啟蒙理性、工具理性、技術理性、意識形態、大眾文化、現代國家等問題的思考,實際上也都可以概括為現代性批判。相比之下,人們迄今為止對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關系闡發得並不充分,有必要認真探尋馬克思學說與現代性問題的內在關聯,特別是考察馬克思對於現代性問題的價值判斷。
在具體的研究中,有學者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進行了多維透視,用資本邏輯、歷史觀點、矛盾學說以及全球眼光看待現代性,構成了馬克思分析現代性問題的基本視角,馬克思關於現代性的基本立場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現代性建構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也有學者把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視為一種現代性批判,認為馬克思對現代性的診斷是從經濟哲學這一特殊路徑出發的,他力圖從商品及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揭示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真實的社會關系,他的資本理論和異化理論蘊含著現代性批判的巨大潛能和詮釋空間。亦有學者認為,以資本全球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是馬克思的歷史地平線,而馬克思的新世界觀則是現代性社會的哲學地平線。馬克思思想的出場既是對資本全球化歷史語境的現實批判,又是對現代性視域的一次大變革。還有學者從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中汲取靈感,認為「現代性」是當前時代占據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和主導話語,是現代人生存命運和現代社會基本構架最為重大的塑造力量。而馬克思生逢現代性的全盛時期,對現代性的理解、反省和批判是其畢生的思想主題,馬克思所確立的關於「現代性」的「發生學」、「病理學」和「未來學」是對「現代性命運」的系統而全方位的考察。還有學者具體探討了馬克思社會批判理論所包含的現代性反思的三個維度,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深刻批判正是對現代性問題辯證的歷史的揚棄,他對啟蒙現代性意識形態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超越了現代與後現代兩極對立思維,成為我們今天考察現代性命運最具洞察力的思想理論。
2.實踐論問題。實踐問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問題,近來實踐論問題研究的新角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關於理論與實踐關系的研究。人們常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准」,那麼反過來,理論能否對實踐進行檢驗呢?對此有學者認為,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非常復雜,但在我國理論界和實際工作中,人們往往片面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從而忽視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論對實踐的能動作用,因此,准確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復雜關系是我們的一項重要課題。其次是關於個體實踐與集體實踐的概念區分。有學者認為,盡管實踐是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概念,但長期以來,對於實踐活動形式,我國學術界卻沒有進行推進性研究。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個體是最為基本的行為單位,因而,承認以個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個體實踐),與承認以集體為主體的實踐形式(即集體實踐)一樣,都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再次是對實踐概念內涵的深度挖掘。有學者仔細考察了馬克思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到《資本論》中的實踐觀,提出結合西方自亞里士多德直至當代的哈貝馬斯、阿倫特以來的實踐概念的發展史,把對實踐的理解推進到更廣闊的思想內涵中去。還有學者從美學的角度對馬克思的實踐觀進行了探討。認為馬克思以實踐觀為立論基礎,將審美對象和主體的審美能力都看成是勞動實踐的歷史產物,強調人的感覺的解放,主張揚棄異化,追求全人類生活的高度自由,這種實踐觀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對此我們應該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重視。
3.價值論問題。價值論問題既與實踐觀有著密切聯系,同時又具有理論上的深度和高度。尤其是在社會高速發展、觀念日益更新的當代中國,價值論研究更是成為人們理解與解釋現實問題和人生意義的一種理論手段。因而,如何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基礎,實現價值觀念的轉型和變革,始終是一個焦點問題。
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分支,價值論理論研究則聚焦於適合自身的研究方法的探討,以及基本理論問題的推進。這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於價值論思維方式的研究。有學者主張,價值思維是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和依據的實踐思維,它要求置身於主體社會性、歷史性的現實生活實踐關系中進行思考,從而將生活實踐的結構、方式、形態和規則,提煉升華為具體的可操作的思維方式。與實體思維相對立,價值思維要求以人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在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的全面關系、矛盾運動及其動態發展過程中,分析客體的存在、性質之於主體的意義,並系統、綜合、創造性地把握它們,在生活實踐中實現它們、變革它們。同時,價值思維又是一種屬人的、以主體尺度為根據的、多向度的個性化的主體性思維,它與傳統直觀形式的思維相對立,是一種辯證的動態的生成性、過程性、歷史性、批判性、否定性思維。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幾大理論成果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深入,充分研究中國發展道路中積累的「中國經驗」,從中提煉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和命題,從而實現馬克思理論的中國化、當代化,是建構有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的必由之路。具體地說,近來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主要有三:
1.「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經濟與社會迅猛發展的同時,一系列問題也突出出來:資源問題、環境問題越來越牽動人心,社會公正、社會穩定等社會問題也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政策取向,引起了學者們的熱烈討論。
有學者對歷史上的發展觀進行了系統的考察,明確區分了以國民經濟的增長為目標的單純「增長」與「發展」之間的界限。認為經濟增長僅對經濟而言,而發展的含義較廣,不僅包括經濟增長外,還包括社會狀況的改善和體制的進步;而「綜合發展觀」則注重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的關系,強調發展是包括經濟增長、政治民主、社會轉型、文化變遷、自然協調、生態平衡等方面的綜合。有學者則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認為,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歷史主體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社會有機體和社會結構的理論是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理論依據;唯物史觀關於人、社會對於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的觀點是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依據,總之,唯物史觀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而科學發展觀是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應用和發展。還有學者把科學發展觀看作是對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人的全面發展尺度)的豐富和發展,認為它構成社會發展評價尺度體系的理論基礎,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2.「和諧社會」目標的價值探討。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話,那麼,「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則更加具體地為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價值取向。
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的最高理想,而在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文化類型對於和諧社會的理解各不相同。在當前,如何克服個人主義帶來的現代性局限和弊端成為建構和諧政治社會觀的阻礙和困境,以民主、法治和正義的方式作為實現個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相統一的現實途徑,無疑為解決這一難題並從而實現和諧社會的理想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有學者對社會的不和諧狀態進行了理論分析,認為馬克思的社會沖突理論是建立在社會實踐與生產理論、社會交換與社會結構理論基礎之上的。社會沖突表面上是人們在社會交換中一種對抗性行為和關系,但其根源在於人們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不平等。還有學者則把建構「和諧社會」的理論目標與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聯系起來,認為任何國家的國家機器都承擔著社會公共職能,而社會公共職能的基礎是一個民族的「共同利益」。國家雖然是階級矛盾的產物,但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在生存和發展中構成的以經濟、政治和文化形式表現出來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產生,意識形態的凝聚力既可以靠國家和暴力機器的維護,也可以依靠大眾意識的認同和承認,而「和諧社會」這一理念無疑代表了當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3.「以人為本」社會發展觀的哲學解釋。「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馬克思強調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關於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是在當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補充和創新。
有學者認為,哲學的歸宿在於人,現實的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點,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目標和歸宿。「以人為本」決策的提出不僅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而且富於哲學家的意蘊和根據。有學者把馬克思唯物史觀與西方人本主義哲學進行了比較,認為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應堅持以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為指導,而最根本的是把具體的、現實的人作為「本」。還有學者指出,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人既是社會發展的積極創造者,又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受益者,既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動力,也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和目的。以人為本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認識和解決一切(經濟的或社會的)問題時,都要同與人(人的本質、需要、使命、尊嚴、權利)的利害關系聯系起來,把是否對人有利作為一切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最高評價尺度和最終歸宿。
我們認為,對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及其未來導向給予歷史唯物主義的規律性的說明與導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宗旨之所在,21世紀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將更加充分地體現這一風格。對於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問題的關鍵在於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釋與超越的雙重品格,既能夠從哲學的角度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予以客觀、全面的反映和合理的說明與解釋,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找到問題的關鍵,也能夠以一種反思性的態度對現實提出質疑,從而在對現實的審視與批判中提出未來發展的合理構想和價值取向。
『捌』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2011社會熱點問題的論文,1500字左右.
用馬克思主義視角看待當前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都是全國性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個突出的經濟問題,是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的難點,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就業不足的困擾。在我國,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引起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展開和改革的深化,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經濟發展中的特點問題和經濟理論研究中的難點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對知識經濟發展條件下就業理論的研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如今,社會經濟條件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馬克思關於就業方面的理論體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目前在知識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正確地把握馬克思的有關經濟理論,並結合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創新就業理論,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往年大學生千軍萬馬擠向大城市的現象有所不同,大學生就業出現了一股「迴流」潮,中小城市開始受到了大學生的青睞。而近年來,我國大學生的數量幾乎都是供過於求,大學生畢業後,幾乎都不具備相關工作的勝任力。針對這一現狀,我國現階段就業問題的思路和對策主要包括一下幾個方面:一是加速戶籍改革以實現要素充分流動;二是大力發展教育以提高勞動者人力資本素質;三是強化市場就業保障以降低勞動力失業風險。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當中,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系和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事物是普遍聯系,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恆發展的物質世界。新事物的發展是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要求,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必然會戰勝舊事物,用發展的觀點看待事物,把握這一規律對於我們再現代化進程中創新、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地位和階段;同時,要有創新精神。
因此,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我們應該以聯系的觀點看分析為何會出現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
(一)聯系是具有客觀性,事物的聯系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觀臆想的。
從大學生教育方面來看,高校普遍擴大招生,擴招後優質辦學資源被快速稀釋。各校的辦學定位被快速模糊,加上培養模式的僵化,學校責任心的下滑,致使人才培養的質量、結構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過快的教育規模擴張速度影響了大學生的培養質量。這也是大學生在社會上競爭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從大學生本身來說,大學生本身的就業觀念出現錯誤,一大部分認為,大學生的工作應該是比普通的工人的工資、待遇還要好才符合他們的學歷,他們把自己的學歷看成了是高人一等的門檻,不願意去從事那些本身是勞力的工作。
(二)聯系是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處於一定的的相互聯系之中。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
從社會的大背景來分析,這幾年來雪災、地震、全球金融的次貸危機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交織發生,這些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並構成了當前就業面臨著緊張、急劇的局面。現在我國是處於經濟的轉型期間,農村富餘勞動力以及市場競爭產生了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加上,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多,更是沖擊著整個市場的容納能力。接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差異;產業發展不平衡,第三產業的發展部充分,相當限制了就業的機會。
以上的原因可以說是分別體現了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其次,我們應該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其實,用發展的觀點來看待的話,會發現:這是大學生利用自己的優勢為自己在當今的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創新的一條出路,我們可以長久觀察發現,大學生做的這些工作並不只是單純的一份生計,而是利用自己的知識,創新能力發展了一家一家的連鎖,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用馬克思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問題,會發現事物的產生都有其存在的原因以及發展的因素。由聯系的觀點我們可以了解到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是由時代的客觀性以及影響的普遍性造成的,再次在發展觀點的指導下,大學生就業困難另闢蹊徑更是具有對社會的發展的創新。因此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應該從聯系、發展的層次出發。
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過程的集合體,是在永恆發展的,大學生就業困難是我們的現實問題,但是,不會永遠是社會問題。
(幫下你地,哈哈,仲有一篇已經比左人拉,剩低里篇啦)
『玖』 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的"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分析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建設的 必要性!!和重要性
1、部分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自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告訴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為我國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也為沿線國家提供了國際合作的新平台,為整個區域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在總體思路上顯示了充分的包容性和務實性,適應了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趨勢,契合了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提供了國際合作的新平台。
2、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告訴我們辦事情要善於抓住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
「一帶一路」找到了未來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一帶一路」成為我國未來向西開放、向內陸發展的重要戰略,必將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拾』 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具體闡述我們改革開放以來
改革開放30年,中國取得了輝煌成績。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而且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我國的持續快速發展。30年來,我國GDP約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總量由1978年的3645.2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246619億元,躍至世界第四。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2000萬,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根據馬克思原理,改革開放具有歷史必然性
先談談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根源在於生產力的提高,而任何時代的生產力總是和一定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與原有的生產關系發生尖銳的矛盾,這時生產關系就要變革了,生產關系相對於社會上層建築來說又稱為經濟基礎,當經濟基礎需要變更或者已經部分變更時又與原有的上層建築發生矛盾。這就需要對上層建築進行變革。所謂經濟體制改革就是改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所謂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這一基本矛盾的理論是解釋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話是解釋一切社會變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學的理論。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來解決。我國原有體制生產力的發展,已越來越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只有通過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教育、科技、文化體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舊體制束縛的生產力。所以說,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拿農村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來說,將人民公社制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發展,解決了束縛農村
從馬克思主義事物普遍聯系原理看中國的改革開放
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任何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取得很好的發展,必須處理好它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不斷深化對內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的時代,地球村」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日趨緊密,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孤芳自賞和自我封閉只會導致自己的落後,只有那些把對外開放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既請進來、又走出去、在與別的國家別的民族交往中學習提高的國家,才有可能抓住機遇,發展自己。中國加入WTO,吸收先進市場經濟經驗,及最近剛剛閉幕的奧運會
唯物辨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起決定作用。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條件,起加速和延緩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與外因是相對的,再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內外因的方法論告訴我們,我們必須重視內因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在國內我們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進行改革開放,因為它是一個國家走向富強保證獨立民主的必要條件。它是國家發展的內因。對外開放是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大要求,我們要更好融入世界中,參與世界競爭,才能獲得長遠的經濟利益,謀求長遠的發展。對外開放是我們發展的外因,因此我們要把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聯系起來,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堅持長期的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
。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改革開放前,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物質利益得不到保障。實行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亦是共產黨優越性的表現,維護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說,改革開放也是代表利益的必然性。推動農村公共衛生改革,完善新型合作醫療體制
中國近30年的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既是根據馬克思主義事物普遍聯系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確結論,也是符合中國具體國情的恰當選擇。具有歷史的必然性在當前新的時代條件下只有與時俱進的改革開放才是中國的強國之路和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提高農業科技水平,我國從1994年8月開始實施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簡稱「948計劃」。 扭轉了我國農業技術相對落後和儲備不足的局面。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勞動力價值是指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同任何其他商品的價值一樣,勞動力的價值也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由於勞動力只是作為活著的勞動者的能力才能存在,因此,勞動力的生產要以勞動者的生存為前提,勞動者的生存和維持,則需要有一定數量的生活資料。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進行生產勞動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費就是勞動,而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形成價值。所以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在於它是價值的源泉,而且是大於勞動力價值的源泉,從而能生產出剩餘價值。
工人的工資)的余額,即2。4元-0。4元=2元。這里邊的0。4元,對資本家來說是可變資本,對工人來說是工資。如果工人創造的新價值僅僅等於勞動力價值,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為了生產剩餘價值,資本家必須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這樣,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價值就會超過勞動力價值,於是剩餘價值便生產出來了。因此,價值增值過程是超過一定點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商品生產的本質就是剩餘價值生產。
試用勞動二重性原理說明剩餘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⑴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指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
⑵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工人的勞動作為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又是工人的勞動作為抽象勞動,不僅要形成價值,而且要生產剩餘價值的價值增殖過程。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
⑶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是:工人在資本家的監督下勞動:工人的勞動產品屬於資本家。
⑷資本主義的價值增殖過程首先是價值形成過程,即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舊價值和工人的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勞動者所創造的新價值僅夠補償勞動力價值。價值增殖過程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勞動時間,在這部分時間內創造的價值用來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剩餘勞動時間,在這部分時間內創造的價值被資本家無償佔有,即剩餘價值。因此,只要工人的勞動時間超過必要勞動時間,就能為資本家生產出剩餘價值。
⑸剩餘價值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價值。剩餘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