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房建設 >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住房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住房情況

發布時間:2021-03-02 13:36:06

1. 關於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巨大變化的社會調查報告

打市長熱線

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民眾的住房條件

解:(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力:
F=G=6×108N,
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
pFs6108N1103m26105Pa;
(2)從地面送到樓頂內至少容對水做功:
W=Fs=1.2×106N×40m=4.8×107J,
送水的功率:
PWt48107J8000s6000W6kW
答:(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為6×105Pa;
(2)水從地面送到樓頂,至少應對這些水做4.8×107J的功,送水的功率至少為6kW.

3. 關於改革開放以來家鄉的發展變化的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現在人們不但物質版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權活方式、消費觀念、思維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筆者信手列舉出以下有趣的變化,從中可見一斑。當然生活五彩繽紛,變化遠不止這幾個鏡頭,相信每個人都能列出一大串。

住房裝修像賓館。有的裝修一套住房要花上好幾萬元甚至更多,比三星級賓館還要豪華。

三人兩個衛生間。以前整座樓才一個公用廁所,早上起來排隊倒馬桶是城市一道風景。現在家家有衛生間還不滿足,有的還在主人卧室里再裝修一個衛生間。

一家兩台大彩電。有的一家還不止兩台,免得一家人爭頻道。

家中有了電影院。功能齊全的「家庭影院」已進入不少家庭,起碼也有VCD機。

出門跟著輪子轉。以車代步Ô緋上質擔

4.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各有什麼特點

一、衣

1、改革開放前,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2、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二、食

1、改革開放前,城市居民購買糧食和副食品,都要憑票供應。過春節時,每戶才供應香油半斤,市場上少有賣魚的和無個體戶賣肉的,即使憑票到食品公司割肉的人,都是挑選肥肉,為的是回家能榨點豬油改善生活。

2、改革開放後,糧食敞開供應,各類副食、一應俱全,供大於求,人們越來越有口福,對糧食的需求,也逐漸變為求質不求量、糯米、白面、玉米也屢吃不鮮了。

三、住

1、改革開放前,一些村居住農戶,沒有一棟磚砌瓦蓋的房子,全都是成片同樣的茅草屋,甚至有的茅草屋,還是穿眼漏壁,每當大雪紛飛,北風呼嘯之際,室內寒風刺骨,令人難受。

2、改革開放後,茅草房子全都改造了,村子都修建了小洋樓,家家電器設備,應有盡有。農民都享受了城市生活,家家住在洋樓上,日子過得非常舒心。

四、行

1、改革開放前,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2、改革開放後,公交、高速、地鐵和城際鐵路組成的交通網路遍布縣市和全國,老百姓出行變得越來越便捷、代步交通工具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4)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住房情況擴展閱讀:

一、改革開放40周年:

1、201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

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2、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鄧小平同志的英明設計,把中國指向了民富國強、繁榮穩定,從改革開放這場波瀾壯闊的有效實踐,把中國推進了偉大的歷史進程。

3、人們的衣食住行,是體現時代的特徵,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最生動的形象記錄。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對照40年前,都有著根本的差別,從以下四個方面,足以說明老百姓方方面面的幸福和享受。

5.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改善的具體數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分配製度變遷績效分析
中國在改革前或改革之初,分配製度總的特點是平均與不平均分配並存。平均分配的表現是: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比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要低。城市的基尼系數在012以下,農村的基尼系數略高,但多數估計都在0121~0124之間。而許多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基尼系數則在0137~0143之間,農村的基尼系數則在0134~0140之間[2]。因此,可以說我國在改革以前是一個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會。而不平均分配的表現是:1)人為的城鄉分割和工業戰略導致的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大。據世界銀行的計算,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是215(1979年),比亞洲其他低收入國家要高(平均約為115),稍大於中等收入的國家(平均約為212);2)在實物分配的情況下,80%的農村居民並不享有城鎮居民所獲得的補貼;3)憑借權力參與分配導致的收入分配差距;4)工資的長期凍結。可以說,平等中存在著不平等,不平等中又存在著平等的狀況,是改革前計劃分配製度下分配格局的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分配性質的認識和分配製度的變遷,我國收入分配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總的趨勢是按照改革初期提出的目標發展的,但也有不少變化超出了原來的設想。總的特點是平均分配被打破,不平均分配出現新的特點。平均分配被打破的主要表現是基尼系數的變化。首先是全國的基尼系數。據國家統計局測算,1990年全國的基尼系數是01343,1995年為01389,2000年為01417,這已經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014的標准。其次是農村和城鎮基尼系數的變化。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計算,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由基尼系數所反映出來的收入差距總的來說呈現出一種上升的趨勢。其中,農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121上升到2000年的0135,城鎮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從1978年的0116上升到2000年的0132[3]。
不平均分配,或者說收入差距出現的復雜變化,按照形成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合理合法收入造成的;二是合法不合理收入造成的;三是不合法收入造成的。此處的「理」是指市場經濟的公開、公平、自由的競爭原則;「法」則是指各級政府頒布實施的法律規定。1)合理合法收入所得造成的收入不平等,具有激勵效應,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但是如果造成過大的分配差距,就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會產生負面的社會影響。這種情況只有依靠政府在分配結果上利用稅收等再分配政策進行調節。2)合法不合理的收入差距的主要表現是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以及行業差距。由於計算口徑和方法的不同,對城鄉收入差距程度的估計也往往不一致。但對改革開放以來城鄉收入差距先縮小後擴大的總趨勢的判斷是沒有什麼分歧的。世界銀行有關報告指出,世界上多數國家城鄉收入的比率為115,這一比率超過2的極為罕見。但我國在1995年這一比率已經達到215。而且,如果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實物性福利,城市居民的實際收入會增加72%[4]。即使考慮到農民進城打工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一因素之後,1995年城鄉實際收入的比率也在4左右。即使根據2002年3月人代會公布的官方數據,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86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2366元,其比率也達21899[3]。同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三大地區之間的人均收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差距有了明顯的擴大。例如,1978年東部地區比西部地區高出87%;到了1995年則高出124%。我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課題組的兩次抽樣調查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類似的趨勢。數據還表明,農村區域間收入差距的擴大程度顯著地高於城市區域間收入差距的擴大程度。壟斷性行業與非壟斷性行業收入差距擴大。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的職工年人均工資,與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的職工年人均工資相比,1978年是1181倍,1980年縮小至1168倍,1985年又擴大到1181倍。此後呈縮小趨勢,1987年降至1158倍,但其後又開始擴大,到1990年達到1176倍,1995年增至2123倍,1999年增至2149倍,是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最高水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偏向城市、工業優先發展的舊戰略形成的城鄉二元結構,國家對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傾斜政策以及擁有壟斷資源的部門憑借壟斷地位獲得的壟斷收入。3)不合法收入主要是通過「尋租」活動和內部人控制以及權錢交易,加上其他非法行為獲得的非法收入。「尋租」活動擴大了收入的差距並且是形成高收入階層的重要因素。內部人通過控制公有資產佔有量而轉化為本部門、本地區和本單位乃至有關個人的利益。這部分利益的分配很不透明,也很不均等。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都同內部人控制有關。權錢交易所造成的分配不均,更是法理難容。一項測算表明,如果把1999年全國居民基尼系數01397作為正常收入差異程度,若把一系列非規范收入和非法收入等估算在內,居民基尼系數會達到0145左右[3]。可見,這些非法收入對收入分配不平等造成很大的影響。
對於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收入分配變化的總體趨勢,世界銀行是這樣評價的:「更富了,但更不平等了」[4]。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20多年來,收入分配的不平均有了明顯的擴大,但是這種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在國民財富不斷增長基礎上發生的。要消除這種收入不平均帶來的影響,也只有在不斷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才能解決。

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衣食住行,精神面貌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請就鶴山為例,對此予以說明.

暈啊。。。你都在問些啥呢? 這個問題在網路上沒人可以回答你了。 這個命題太TMD大了。

7. 改革開放前後人們衣食住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衣行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並正向實現全面小康邁進。從憑票購買緊張商品,到物質豐盈、從憑票購買糧食,到大米吃不完,廣大人民生活變遷。

改革開放40年來,城鄉居民的生活變化,也進入了現在對服裝審美觀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況,消失無蹤了。原來每年過春節,全家人口只能買一件新衣服,平時穿的基本上都是家裡人穿的舊衣服,有的衣服上面還是補丁加補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國人穿的衣服幾乎是統一的兩種顏色,蘭色和灰色,人們因當時的經濟條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蘭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時買布還需要布票。

改革開放後,城鄉居民穿衣,突破了單一的顏色,品種講究多樣化、款式趨向時髦化、製作強調精彩化、布料達到高檔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裝都變為了年輕化。

俗話說:君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無論是什麼朝代,吃飯都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飯桌子和菜籃子卻不一樣。農村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農民種田自主,農戶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鎮柳關蘇區老家,目睹柳關街道的市場繁榮,熱鬧非凡,每天早晨趕街買菜的城鄉居民,蜂湧而至,擠得水泄水通,買菜的男女,十分瀟灑,展現著盛世風彩。

農村的大集體生產走了幾十年,這條路線越走越穹,農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勞,年終決算,百分之九十以上農戶超支,每個標工的勞動報酬,值不到一合煙錢,一年到頭,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鎮灘垸村有一位農民柳會勤捉了幾斤鱔魚、上街去賣、這事被村委會知道後,說他是搞小生產,是資本主義尾巴,挨了一次批鬥,住了三天學習班,賣鱔魚的錢交隊里充公了。想起當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農業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鍋」變成了「小灶」,「小灶」變得人心喜氣洋,張三精耕責任田,李四進城務工忙,王五開車跑運輸,陳六下海從經商,各顯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揚。

40多年前,農民在路上見到一張汽車,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車只有當地鄉政府的書記和鄉長,為了方便工作下鄉,才能有自行車安排。70年代憑票購買自行車,老百姓要想買張自行車,簡直有登天之難。

人們要乘公交班車上縣城辦事,或其他遠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餘里路程,趕到車站,天剛亮才得到按時開車;而乘火車、飛機、更是萬分之一的人,才能見識到。


(7)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住房情況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時間: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

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民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建造某幢公寓樓,所

(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力:
F=G=6×108N,
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
p=專

F
s
108N
103m2
=6×105Pa;
(2)從地面送到樓頂至少屬對水做功:
W=Fs=1.2×106N×40m=4.8×107J,
送水的功率:
P=
W
t
4.8×107J
8000s
=6000W=6kW
答:(1)樓對地基產生的壓強為6×105Pa;
(2)水從地面送到樓頂,至少應對這些水做4.8×107J的功,送水的功率至少為6kW.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住房情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