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分房大會入住方代表發言稿
在這喜慶、歡樂的日子裡,我們隆重舉行銀川市首批失地農民5㎡營業房20㎡公寓(口糧房)分房入住儀式,藉此機會,我代表長城中路街道黨工委、辦事處...
『貳』 公租房分房大會入住代表發言稿
你們這個單位會分房嗎,什麼時候分?」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福利房取消之前,這樣的問題在找工作時必然會出現。十多年後,廣州的「漂一族」將需要再次提出這個問題。
據《南方日報》9月19日報道,廣州市國土房管局9月18日稱,對戶籍和非戶籍的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群體,擬借鑒房改前單位保障、社會保障等經驗,在防止福利分房的前提下,通過用人單位籌建公租房為主、政府提供公租房為輔的方式,滿足「夾心階層」的住房需求。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幾個外來人口最多,「漂一族」對公租房期待最大的城市中,廣州是第一個明確表示公租房的建設將由「用人單位籌建為主,政府提供為輔」的城市。
不過,利用單位自建保障房大做文章的並非只有廣州。據《北京晚報》報道,早在2011年1月,北京市住建委新聞發言人秦海翔表示,該市將鼓勵機關及企事業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社會 單位利用自有國有土地建設公租房,鼓勵產業園區建設公租房向園區內企業職工出租。
而據《中國青年報》近日的有關報道,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在使用自有國有土地自建一批公租房以解決高校教師的住宿問題;北京經濟開發區和中關村(9.14,-0.17,-1.83%)國家創新示範區也已成為目前北京市公租房建設的主力軍,所建成公租房將優先分配給園區內企業「人才」。
「公租房,單位建」
」公租房,單位建「,其實已經在實行中。6月下旬,廣東省住建廳公示的《2011年廣州市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項目統計表》中,有8個項目由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房,建成後將供應1.34萬套的保障房,占廣州今年保障房建設任務總量的15.7%。其中,廉租房4410套,經濟適用房3160套,公共租賃房5825套。這被稱為是廣州房改10多年來最大規模的單位建房分房計劃。
這8個單位分別是廣州建築集團、廣州市政公司、廣州地鐵公司、穗和公司、東建公司、安廈公司、番禺海關、華南理工大學。表格信息顯示,這8個單位都是自己投資,利用自用土地建設。
但是能像這8個單位這樣有錢有地的用人單位有幾個,他們的員工的公租房該怎麼解決?「沒單位的怎麼辦?自由職業者怎麼辦?有單位沒錢沒地的又怎麼辦?」不少進了外企、私企、民企的網友大嘆「進錯了單位」。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廣州市國土房管局的正式表態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熱議,更有人提出質疑:「這是不是重開『福利分房』的閘門?」
也有房產人士指出,公租房的成本回收速度較慢,在建設土地和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政府或許是希望有能力的單位能分擔部分籌建壓力。
本單位建房 本單位職工優先
爭議逼得廣州市住房保障辦有關負責人在9月22日的《廣州日報》上回應說,單位建成的公租房會納入全市公租房的統一管理,面向全社會統籌安排,即使不是自家單位興建的公租房,但符合入住條件,市民也可以入住別的單位興建的公租房;任何單位都可以自建公租房,不管是國企、私企、民企、甚至外企,」只要有錢有地或者相互合作的方式,都可以加入自建公租房的行列「。
『叄』 農村住房申請怎麼寫
1。申請書格式
申請書
尊敬的....村民委員會:
因我住房建蓋在山腳,每年的雨季就會山體滑坡,造成生命和財產受到威脅,村委會、鎮上的領導也來看過幾次,說我們住的屬於危房,要求我們搬遷,要我們自己找地點,現經村民小組同意,我擬在....地點(具體的建房地點),佔用....(土地的類型,如耕地、荒坡等).....平方米(建房的面積)修建住房。根據農村居民建房的有關規定,特向.....村委會申請,敬望批准為謝。
申請人:XX村民小組 XX人
(申請人的姓名)
X年X月X日
2。把申請書交給村委會
村委會報請上級批准後即可
3.依據是:
2004年11月9日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
(國土資發〔2004〕234號)文件
第二部分第(六)點即「規范農村宅基地申請報批程序」的規定:
農村村民建住宅需要使用宅基地的,應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申請,並在本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小組張榜公布。公布期滿無異議的,報經鄉鎮審批後,報縣市審批。【據此,農村居民宅基地的申請,應向村民委員會提出。】
『肆』 關於住房保障工作演講稿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對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由政府和社會依法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
從邏輯上講,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應當先設計再建設,至少在建設之前應該有一個框架性的思路。但是,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在原有設計被明顯放棄的情況下,卻始終缺乏長遠性的總體考慮。在一定程度上,對整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宏觀審視,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社會政策的當務之急。
一、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
簡單觀照,近十幾年尤其是明確提出經濟體制轉型任務之後的十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整體設計曾經出現過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過程。
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就新時期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成進行了闡述,指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互助和個人儲蓄積累。以後1995年、1996年中共中央和全國人大關於經濟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文件中,又重申了這樣的觀點。但是,1998年開始,隨著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組建,官方文獻中「社會保障」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均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六部分」的說法不僅再也沒有在官方文件中出現,實際上被完全放棄,而且代之以「要使社會保險制度、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互銜接、相互補充,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見中發[1998]10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的提法,以後又進一步演化為「三條保障線」的說法。由於「三條保障線」被認為只是「目前條件下有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不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全部,官方文件中又再也沒有就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的構成發表過任何論述,所以,關於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總體框架問題,便被懸置起來。
由於關於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總體框架這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被長期懸置,目前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實踐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明顯的問題。這些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一、概念使用和某些提法相當混亂,不少保障項目定性不清、目標不準,沒有具體的實施步驟。比如,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內涵交叉,經常混用;「三無」對象和「五保」供養實質是社會救助卻名之為社會福利;住房救助在實踐中演變成部分人新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的福利色彩十分濃厚;發行彩票被定義為彌補政府財政不足的重要手段;有人提出社會福利產業化、老齡事業產業化口號等等。二、部門之間、制度之間、上下級之間缺乏溝通、缺乏協調,導致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層次性不強,支離破碎,甚至出現某項保障制度受重視的程度隨著不同社會群體政治呼聲的大小、部門勢力的大小或者某領導人個人影響的大小而發生變化的情況。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三、非制度化特徵十分明顯。集中表現在:法制化水平不高,即使已有法規也嚴重缺乏執法力度,保障制度難以落實;有些保障項目中政府、社會、家庭、個人責任不清,保障效果難以到位;政府職能錯位,不同部門、不同層次的政府責任不明確,同時出現越位和缺位現象;資金籌措不規范,對地方財政的社會保障出資缺乏有效監督;發動社會力量不充分與過分依賴社會力量的情況並存。同時,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具有明顯的應急特徵,突出表現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在解決下崗職工、退役軍人的問題上,在解決拖欠公務人員工資的問題上等等。四、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存在明顯的結構性缺陷。比如所謂社會保障只覆蓋城市而不包括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未得到足夠重視,社會保險保障水平過高而保險層次單一,職業福利未納入政府視野,家庭福利制度付諸闕如,社區保障作用被過分誇大,等等。五、社會保障工作的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突出表現為沒有形成一支從研究到操作的專業化隊伍。不少保障項目的立法缺乏研究成果的鋪墊,很多新的措施缺少前期論證(如時間儲蓄制度、志願者制度),對現有政策法規實行情況的評估難以進行,社會工作職稱體系難以建立,大學社會保障專業、學科設置不盡合理,等等。
簡要分析造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缺乏總體設計和框架性關照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首先,各有關方面對社會保障制度重要性的認識尚未達到應有的高度。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根源在於對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的片面理解,在於重視經濟發展而輕視社會發展的認識,在於對西方福利國家教訓的懼怕,在於付諸實施的經濟轉型設計方案中缺乏對社會保障制度的足夠重視,在於政府權利本位和公民義務本位而不是政府責任本位和公民權利本位的行政意識和行政習慣,也在於作為大國的中國任何問題都會有較大迴旋餘地的偏見。
其次,不少人對社會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認識存在某些偏差、錯誤,甚至誤區。表現在具體實踐中,不少人用社會保險代替了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有的人誤將應急式的基本生活保障當成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也有人用就業就是最大的保障的觀點看待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問題,從而使社會保障制度的整體設計受到了不應有的沖擊。
再次,有的人對社會保障制度專業化、規范化建設的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比如,有人認為,中國有社會互助的傳統,有仍然在發揮作用的傳統的社會救濟制度,有政府一再增加的生活保障資金,所以絕對不會出現餓死人、凍死人的情況,嚴格按照制度要求進行規范化、標准化管理沒有必要;有人認為,社會不公平的出現相對於經濟發展要滯後一個時期,所以再過幾年再抓社會保障制度建設還來得及;還有人認為,中國社會不公平的程度遠沒有達到可怕的程度,有學者甚至認為國際通用的吉尼系數可以擴大,所以強調完整、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是大驚小怪。
二、目標模式與制度設計
在對當前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的主要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之後,本文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的目標模式和制度框架應當是:以「補救模式」為目標,以社會救助為基礎,以社會保險為主體,以社會福利為補充。
以「補救模式」為目標,就是在充分發揮市場、社會、單位、家庭和個人作用的基礎上,政府只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而且保障水平只限定在維持基本生活的水平上,保障制度的設計以不損害市場機制有效運作為必要前提。按照「補救模式」的要求,無論在社會救助、社會保險還是社會福利制度方面,政府都只發揮最小的、迫不得已的作用。選擇這樣的社會保障目標模式,是與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國家財政能力、中國社會的具體國情等因素密切相關的。
以社會救助為基礎,就是把社會救助體系的建立和維護放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優先位置,努力建立以維持最低生存為目標,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貧困人口、災民、「三無」和「五保」人員等特殊困難群體為重點,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核心,以災民緊急救助制度、救助性福利服務制度、社會互助制度、扶貧開發制度為主要內容,以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和臨時救濟為補充,以統一的社會救助服務網路為基本載體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以社會救助為基礎構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既是我國國情所決定的,也是我國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水平的具體體現。
以社會保險為主體,就是把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正常運行作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已經建立並良好運行的根本標志,努力建立以維持溫飽水平為目標,以基本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和護理保險為主要內容,以多樣化、可選擇的補充保險為重要輔助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保險制度。以社會保險作為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體,是社會保險制度廣闊的保障面所決定的,沒有這個網路作為屏障,政府的社會救助制度將不堪重負。而基本社會保險制度把保障水平定位在維持溫飽的水平上,是「補救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與中國政府的財政承受能力相符合的。
以社會福利為補充,就是把社會福利制度作為完整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一,努力建立以國有企業職工、退役軍人、各類公務人員和見義勇為人員社會福利為基礎,以職業福利、家庭福利、公益事業和社區福利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特色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此,由國家向國有企業職工、退役軍人、各類公務人員和見義勇為人員提供社會福利,是國家義不容辭的基本職責,但由於對這些群體的保障在水平上普遍高於社會保險的一般保障水平,在目的上多數已經成為政府與各種社會力量競爭人力資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理應成為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同時,在我國,還要大力發展以政府和社會支持為主要方式的家庭福利,大力發展以提高社會競爭力為目的、由單位提供的職業福利,大力發展由政府、社會和社區居民共同提供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社區福利。需要說明的是,目前學術界存在著一種片面誇大社區福利重要性的現象,有的學者甚至不恰當地提出所謂「社區保障」的概念,並賦予社區保障以「第二安全網」的定位(竇玉沛等:《重構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頁。)應當指出:從理論上講,這種主張也許可以成立,但中國的城市社區目前還遠遠沒有成熟到可以承載為居民提供保障的地步,而且只要社區自治是一句空話,社區服務、社區保障之類就永遠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根本不可能持續發展。
在整個社會保障制度總體框架的設計中,除了基本目標和保障項目之外,還應當包括三個體系:
(一)法規體系
主要應當由四個部分構成:一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以《社會保障法》為根本,以《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為主要內容,以某些部門法為補充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二是由國務院和省級人大分門別類地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災民緊急救助、「三無」和「五保」人員供養、社會互助、扶貧開發和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和護理保險及其補充保險,國有企業職工、退役軍人、各類公務人員和見義勇為人員社會福利和職業福利、家庭福利、公益事業、社區福利等30多個社會保障項目的法規;三是由國務院相關部委和地方人大、地方政府制定的旨在上述法律、法規的實施辦法和具體標准;四是對那些還難以上升成為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度、做法和措施通過文件的形式規定下來,形成政策。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完善社會保障法規體系需要從兩頭做起,一方面是盡快制定《社會保障法》,以確定基本的制度框架;另一方面是從具體做起,把在實踐中已經成熟的做法通過政策、標准和規章等固定下來,然後再逐步完善,形成比較完整的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
(二)管理體制
根據多年實踐的經驗,結合我國國情,社會保障制度的管理體制應當是: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廣泛參與和分級負責、分級出資、分級管理。這里,有幾個基本要點:
首先,不宜在政府中建立集統一決策與統一操作於一身的社會保障部門,甚至也不宜成立大一統的、領導小組式的協調機構。至於統一設計、統一協調的任務,則應當交由《社會保障法》和《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社會福利法》組成的社會保障法律體系去完成。之所以反對成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部門,理由有三:一是從實際情況看,社會保障工作涉及的領域太多,而且相關保障工作在操作上與這些領域的具體管理活動緊密關聯。沒有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是根本做不了這些保障工作所需要的鑒定取證、調查核實等工作的,只能徒增周折,事半功倍。二是從行政組織的幅度適中原則看,把30多項社會保障項目統統劃歸一個政府部門去管理,將造成該部門的管理幅度過大、勢力過強,從而不利於整個政府組織的有序運行。三是從已有經驗看,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把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在內的所有社會保障工作集中到一個政府部門的先例。即使在我國,也從未出現過類似情況。之所以反對成立統一的協調機構,是因為從實踐情況看,我國政府機構中的各種領導小組,往往要設立一個專門的辦事機構,而這個辦事機構所在的部門往往也就成為該項工作的實際決策部門,事實上仍然導致了眾多權力的過分集中,有時還成為這個強勢部門肆意干涉其他相關部門的合法依據,甚至加劇了部門之間的摩擦與扯皮。
其次,在社會保障機構的設置上,應當堅持部門分工協作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在社會救助方面,明確以民政部門為牽頭單位,並負責救助水平的總體把關和具體的協調工作,除了把最低生活保障、災民緊急救助、「三無」和「五保」人員供養、社會互助交給民政部門決策和操作以外,應當把扶貧開發交給農業部門,把醫療救助交給衛生部門,把教育救助交給教育部門,把住房救助交給建設部門,把司法援助交給司法部門;在社會保險方面,明確以勞動保障部門為牽頭和協調單位,除了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及其補充保險由勞動保障部門繼續決策和操作以外,應當把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護理保險及其補充保險等這些與衛生管理工作密切關聯的工作統統交給衛生部門去操作;在社會福利方面,則應當成立一個協調機構總負其責,而把國有企業職工和各類企業的職業福利交給勞動保障部門去操作,把退役軍人、見義勇為人員和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在內的各種特殊社會群體的社會福利和家庭福利、公益事業、社區福利和民間組織的職業福利等交給民政部門,把各類公務人員包括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工的社會福利及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職業福利交給人事部門。這樣分工,一方面考慮的是相關工作在具體操作中與哪個部門關聯度最大,另一方面考慮的是相關業務的傳統分工。
第三,從責任分工的角度看,要正確區分國家、社會和家庭與個人的責任。所有的社會救助制度和退役軍人、各類公務人員的社會福利,無疑應當由政府負起從出資到組織落實的完全責任,盡管這些領域的保障工作並不排斥甚至提倡社會的積極參與,這是國家的職能所決定的。在社會保險方面,政府的責任主要是負責組織工作和部分出資,包括建章立制、組織落實和為基本社會保險所需資金負最後的「兜底」責任,社會和個人負有按照規定交納社會保險費的義務,當然,這里並不排斥在具體服務工作中的社會參與。在社會福利方面,國家的主要責任是建章立制、引導性地出資、政策扶持和管理監督,社會力量則是實現社會福利制度的主力。
第四,在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建立過程中,必須堅持分級負責、分級出資、分級管理的原則。這是由我國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中央與地方分工決定的,是我國劃分收支、分級包乾的財稅管理體制所決定的,也是社會保障工作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符合我國幅員廣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和歷史、文化、習俗差異性較大的具體國情。
(三)服務體系
綜合現在的探索思路和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服務組織及其運作情況,本文認為,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基本格局應當是: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社區服務為依託、家庭服務為基礎的社會保障服務網路。以國家辦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示範,就是國家舉辦、管理的社會救助服務機構、社會保險服務機構和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在服務水平、操作規范、硬體和隊伍建設等方面發揮示範、標準的作用。以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為骨幹,就是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保障服務機構是提供社會保障服務的主體,國家通過向他們購買服務來實現對社會保障對象的服務,通過政策扶持鼓勵他們向社會保障對象提供無償和低償服務。以社區服務為依託,就是通過在社區修建一批社會保障服務的設施和網點、成立一批中介性服務組織、形成一支專兼職相結合的服務隊伍和廣泛動員社區單位參與社會保障服務,使社會保障服務形成網路。以家庭服務為基礎,就是堅持家庭在社會保障服務中的基礎地位,通過道德教育、輿論宣傳、制度規范和政策支持,最大限度地發揮家庭在社會保障服務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此,要特別強調的是,在建設社會保障服務網路的過程中,一定要把信息化建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因為實現社會保障服務的信息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社會保障服務工作的效率,極大地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有利於把服務工作落實到家庭,落實到個人。
三、路徑選擇與政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面對上述任務,要建立健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就需要選擇以法規建設構建總體框架、以探索實踐完善各項制度的基本路徑,大致要經過制度整合、探索實踐和完善法規三個步驟。
所謂制度整合,就是在三五年內,以「補救模式」為原則,以制定、出台《社會保障法》、《社會救助法》、《社會保險法》和《社會福利法》等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法律的方式,形成社會保障制度的整體框架。制度整合的核心任務,是構築社會保障制度的項目框架,建立以保障生存水平為目標的社會救助制度、以保障溫飽水平為目標的社會保險制度和提高保障水平為目標的社會福利制度。通過制度整合,要理清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結構,理清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的基本內容、保障水平和相互之間的關系,理清政府、社會、家庭、個人尤其是各級政府在各種社會保障項目中的職責分工、責任義務。在這個時期,許多微觀甚至中觀的問題有待於澄清,但經過近十幾年的摸索、實踐,宏觀的框架問題、目標問題、方式問題、責任問題等已經基本弄清,應該說立法的必要條件已經具備。當然,建制時期的法律規定不可能十分准確,也一定存在諸多漏洞,很多條文的要求肯定會失之原則,失之籠統,但這樣的法規有總比沒有要好,尤其在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存在缺乏總體設計的嚴重缺陷的情況之下。因此,通過立法構建、明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整體框架,已經成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當務之急。
所謂探索實踐,就是用五到十年的時間,結合現實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成就,在《社會保障法》等基本法規的原則和框架內大膽探索,以期對各項社會保障制度的微觀、中觀乃至宏觀層次形成相對成熟的思想觀點和操作規范。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一是對現有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結構性調整和彌補。要盡快理順社會救助、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制度之間的關系,大力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積極穩妥地、大幅度地降低社會保險保障水平,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護理保險制度、補充社會保險和家庭福利制度。二是抓住關鍵性、核心性的社會保障項目形成比較完善的制度。要優先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醫療保險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並特別關注退役軍人社會福利制度和社區福利制度。三是對其他社會保障項目逐一進行深入探索,形成一系列相對完整的制度規范。比如,災民緊急救助、「三無」和「五保」人員供養、社會互助、扶貧開發和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援助,各種補充社會保險,國有企業職工、各類公務人員、見義勇為人員和包括老年人、殘疾人、兒童在內的各種特殊社會群體的社會福利,各種職業福利和家庭福利、公益事業等等方面的制度,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所謂完善法規,就是在此前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再用三到五年的時間,對以前形成的社會保障基本法律進行修訂,對探索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各種法規、規章、標准、規范和政策等進行全面審查、修訂和清理,為形成統一、完整、規范的社會保障制度奠定法制基礎。
『伍』 公租房分房大會發言稿
市民代表們、同志們:
大家好!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為即將入住公共租賃住房的576戶家庭代表發放鑰匙,這標志著我們又有一批市民朋友住有所居;這也是黨和政府關心群眾生活,為住房困難戶送出的實實在在的拜年禮物。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喬遷「鄧城·芳草園」新居的各位住戶,表示熱烈的祝賀!向長期奮戰在保障房建設一線的管理者和建設者,表示親切的慰問!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相關單位、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住房是重大的國計民生。住有所居是千百年來人們的美好憧憬。正如詩聖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寫到,「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把「住有所居」作為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制定相關政策,採取一系列舉措,投入大量資金,不斷改善群眾住房條件。長期以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建設保障房作為「衣食住行、業教保醫」八字經中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視群眾住房問題,堅持把保障性住房建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作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連續多年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全面加快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就是要建出「廣廈千萬間」,讓住房困難家庭逐步住進功能完善的小區、環境溫馨的家園,不懼風雨,喜笑歡顏。剛才,趙新建同志介紹,全市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創造了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設規模、保障性住房覆蓋率兩個「全省第一」,解決了一大批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困難群眾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發展的目的是要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讓市民生活得更好。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明確提出,努力把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法治優良、社會公平、生態一流、人民幸福的和諧家園。住房保障工作關系民生,連著民心,是讓全體市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具體內容。只有努力讓所有困難群眾及早實現居有定所,才能談得上生活幸福,才能真正建成和諧家園。在新的一年,我們一定要把改善居民住房條件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的重要內容,堅持把保障群眾住房作為民生工作的重要議題,作為政府及部門工作的重要職責,進一步加大建設資金籌措力度,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力爭實現住房困難家庭的應保盡保。同時,要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與舊城改造、新區建設的統籌推進。希望各有關部門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住房保障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尺,把建設品質作為住房保障工作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把公平分配作為住房保障工作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站在困難群眾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帶著感情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努力把保障性住房建成「放心房」、「精品房」、「幸福房」,將住房保障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到新就業無房職工和「新市民」群體,真正把好事辦實、好事辦好,讓群眾感受到這項惠民政策帶來的福祉,讓每一個困難群眾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更加有尊嚴。
俗話說:安居樂業,天道酬勤。希望住進保障房的市民家庭,充分就業、積極創業,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在享受溫暖中感恩社會,積極投身城市建設和管理,為「兩個中心、四個」建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最後,我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衷心祝願大家新春愉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闔家幸福!
『陸』 求一篇關於農村民生工程的演講稿,題材為散文。
散文定義很廣泛的,自己看著改吧
「民生」一詞,古已用之,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講「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民族、民權、民生)主義中,「民生」是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重要文件和領導講話中對「民生」提得越來越多,對民生工作也越來越重視。
政府在廣泛調研、深入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難、看病難、上學難」問題,啟動實施了十二項「民生工程」。
「民生脈動最關情」。十二項細密的惠民政策,深入到百姓生活各個方面,織就起一幅和諧社會的畫卷。
確保困難群體「老有所養」
確保困難群體「老有所養,衣食無憂」,是和諧社會的基礎。我省將解決困難群眾「生活難」問題擺在民生工程的第一位。
2007年,我省全面建立起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年人均收入低於683元的130.9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年人均補助達到380元,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實現了向農村低保制度的轉變。當塗縣大隴鄉村民李生魁,2004年患上乙肝重症伴肝硬化腹水,三年多醫葯費花了3萬多元,家庭陷入困境。民政部門得知後,將李生魁家納入重點低保對象,提高低保補貼標准。李魁生感激地在筆記中寫道:「低保點燃了我生活的希望之燈。」
2007年,全省45.7萬「五保」對象年人均供養標准提高到1200元。此外,城鎮未參保集體企業退休人員基本生活費也得以保障。去年各級財政投入近1.3億元,對全省6萬余名補助對象,按當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發放基本生活費,年人均補助2146元。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全省確認獎勵扶助對象6.7萬餘人,發放獎勵扶助資金4431萬元,全部打卡發放到戶。
除了困難群體的生活保障,部分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也得到重視和改觀。2007年,中央和省級補助7.2億元,投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惠及318.2萬餘人。血吸蟲流行區的青陽縣河西村興建了兩座供水池,清澈山泉引入家家戶戶,村民們改廚、改灶、改廁,紛紛建起沼氣池,創建生態新家園。村民錢立發感慨地說:「過去,想到那含有血吸蟲的水,干什麼也沒勁;現在有了干凈衛生水,大家的擔憂也沒了,生產生活的勁頭都上來了。」
確保人民群眾「病有所醫」
確保人民群眾「病有所醫」,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十二項民生工程中,涉及到醫保制度的就有五項。
在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率大幅提高。2007年,我省共有81個縣(市、區)建立了新農合制度,參合農民達3602萬人,參合率85.8%,當年籌資20.8億元,累計補償1000多萬人次。鳳台縣童圩村婦女趙有芳就是新農合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她患有嚴重的白內障,參加新農合僅交5元錢,最後報銷了5200多元醫療費,不僅醫好了病,家庭經濟也逐漸好轉。
在城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啟動。2007年,全省參保人數達421萬人。其中,合肥、蕪湖、馬鞍山被列入全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城市。
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完善,不僅表現為覆蓋面的擴展,還在「提高醫療救助水平」、「改善衛生服務條件」的縱深度上體現出來。2007年,我省將城鄉低保對象、農村「五保戶」、農村重點優撫對象納入城鄉醫療救助范圍,省財政共撥付中央和省級資金1.2億元。全省共救助農村困難群眾152.2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9579萬元;救助城市困難群眾10萬人次,支付資金4533萬元。此外,全省規劃建設了300所鄉鎮衛生院,1000個村衛生室、6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33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總投入資金3.4億元。
對於重大傳染病病人,一套醫療救治和生活救助制度也已初步建立。2007年,全省共為1956名艾滋病人進行抗機會性感染治療,對1680名艾滋病病人提供抗病毒治療葯品和免費CD4檢測7335次,向4.7萬名結核病人提供免費化療、X攝片和痰檢,對6130名晚期血吸蟲病人提供免費救治。
確保城鄉孩子「學有所教」
教育是民生之基。「學費貴」、「上學難」話題的熱度一直不減。
2007年春季開學時,安慶市雙蓮寺小學三年級學生馮青青高高興興,爸爸媽媽意外又驚喜:學費總共加起來只有90多元,想想孩子一年級上學時還要兩三百元呢。學生和家長的喜悅背後,是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得到較好落實。去年,我省不僅全部免除993萬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還對135萬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29萬名貧困家庭寄宿生提供生活費補助,有效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就學問題。
一方面,我省以免除學雜費等方式,幫助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順利「就學」,另一方面,積極改善農村學校教學條件,使其更好地接納學生「入學」。從2007年起,我省計劃用兩年時間完成全省304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任務。省政府同時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全力支持和配合農村中小學危改和校舍建設工作,能免收的行政性收費一律免收,服務性收費減半收取。去年全年,我省累計下達9.9億元改造資金,改造D級危房193.3萬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積236.6萬平方米,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雙管齊下」的功效已顯現。2007年,我省近千萬城鄉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上學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今年民生工程擴至18項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十二項民生工程正如鋼筋鐵骨,搭建起解決民生問題的政策框架,充盈了「和諧社會」的具體內涵,使得「和諧安徽」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也給人民群眾帶來了最直接、最現實的實惠。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2008年,省委、省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提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在繼續實施十二項民生工程的同時,我省又新增實施六項民生工程。即: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立高校和中職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保障機制;實施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十八項民生工程當年財政投入總規模約160多億元。
總之,民生工程一舉多得、十分必要,是效率與公平的結合點,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結合點,是擴大投資與促進消費的結合點,是城鄉一體化的結合點,是為人民服務宗旨與民情民意的結合點,是科學發展觀學習與實踐的結合點,具有多重重要意義,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內,應該提高認識、增加投入、多措並舉,進一步重視民生工程的建設和管理。
和諧社會的畫卷已經展開,潤澤江淮的雨露繼續播灑。「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向著十七大提出的民生建設目標,安徽正在闊步前行。
『柒』 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申請怎麼寫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建立農村困難群眾住房保障制度是省委、省政府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是實施民生工程的重要舉措。各級政府和民政、財政部門要認真學習好文件,領會其精神實質,從緩解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困難、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高度來認識,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讓廣大群眾了解農村住房保障制度的各項政策,提高政策透明度。
二、堅持基本原則
(一)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公開資助政策、公開申請審批程序、公布審批結果,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公開、公平、公正。
(二)堅持因地制宜、經濟實用的原則。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必須從農村實際出發,確保改造的住房既經濟實用,又安全可靠、富有特色,符合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三)堅持群眾自願自主與政府資助相結合的原則。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改造應以建房戶為主體,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在群眾自願並落實自籌責任的情況下,政府給予適當資助,並發動社會力量予以幫扶。
(四)堅持突出重點,分類救助的原則。重點資助農村低保對象尤其是常補對象新建、重建住房,只對分散五保供養對象住房維修進行資助。
(五)堅持統一規劃、分批實施的原則。以縣(市、區)為單位摸清農村困難對象的困難程度和住房情況,按照輕重緩急統一規劃,分批實施。
(六)堅持集約節約用地的原則。新建、改建住房要符合鄉、鎮和村莊規劃,先行安排利用村內空閑地、閑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
『捌』 住房保障擔當責任服務演講稿
我們可寫,加昵稱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