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房建設 > 為什麼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為什麼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發布時間:2021-03-10 13:21:40

㈠ 為什麼要建立住房保障機制

因為要給你點安慰,讓你多少有點盼頭,才會聽話,就像哄小孩子,你要聽話,星期天就帶你去公園,至於去不去,那就看我心情了

㈡ 為什麼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爭取用3年時間基本解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住房及棚戶區改造問題。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危房改造。 二是進一步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加大對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消費的信貸支持力度。對住房轉讓環節營業稅暫定一年實行減免政策。 三是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引導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支持房地產開發企業合理的融資需求。取消城市房地產稅。 四是強化地方人民**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職責。落實地方人民**穩定房地產市場的職責。因地制宜解決其他住房困難群體住房問題。 五是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繼續加強房地產市場監測分析,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統計制度,完善市場監測分析機制,准確把握房地產市場走勢,及時發現市場運行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高調控措施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用宏觀調控的手段來調整供需比例,這樣的作用一是讓老百姓買的起房子,第二也會對高房價起到釜底抽薪的抑製作用

㈢ 為什麼建設保障性住房

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的安排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最高、發展最為需要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大氣力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 其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權威測算顯示,今年新增的75億元廉租房建設投資及其所帶動的地方和社會投資,可以拉動鋼材消費量65萬噸,水泥消費量50萬噸。同時,此次國家還安排了17億元中央投資用於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這可以拉動鑄鐵消費量兩萬噸,鋼材消費量10萬噸,水泥消費量30萬噸。 再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簡介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准、銷售價格或租金標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經濟適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區、墾區、煤礦職工的棚戶區(危舊房[1])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從今年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要擴大農村危房改造的試點工作,所以我們把解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的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解決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問題、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統稱為保障性安居工程。 不同情況的低收入家庭,對保障性住房有租賃與買賣的不同需求。廉租住房是政府或機構擁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賃給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對廉租住房沒有產權,是非產權的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是政府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政府指導價出售給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這類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預期的支付能力,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這是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最本質的區別。通過保障制度的完善,不論是哪一類住房,最終目的都是盡快地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這是最根本的。 世界各國將住房大多分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買單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則是私人擁有不享受政府買單優惠的自建或市場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種保障性住房叫公營住房,類似於廉租住房,住戶是沒有任何產權的;還有一種是公團住房,政府提供相當的優惠條件,使得住房者擁有一部分產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組屋」,既有租,也有售。

㈣ 國家為何要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

你覺得直接在網上搜考題,會的到稱心如意的答案么~
同學,直接從網上搜現成的,是沒有幾個人能有高分的

㈤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的必要性是什麼

1.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是政府應切實負起的責任

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確立了房地產市場作為住房資源配置的主渠道,但低收入家庭由於支付能力的不足,難以通過市場自行解決住房問題,被排斥在市場之外。在住房資源配置中,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也要積極發揮政府保障的作用,一個完善的住房制度必然是由市場機制和住房保障制度有機構成、各負其責的制度。因此,住房問題需要政府介入,通過建立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權,解決住房上的社會問題和公平問題。

從一些市場經濟國家解決住房問題的經驗看,住房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政府通過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支持住房保障,運用多種政策手段給予低收入群體不同的保障支持力度,幫助低收入群體獲得基本的住房。如英國政府扶持非贏利組織興建的普通住宅和對低收入者的租金補貼,近30年來每年一直保持在佔GDP的2%以上,占政府公共支出的5%左右。

目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重視房地產市場發展對本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但忽視了住房保障是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截至2005年,全國291個地級以上城市中,仍有70個城市尚未實施廉租住房制度,僅有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簽訂目標責任書等方式,將廉租住房制度建設納入對市(區)、縣政府目標責任制管理和明確了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目標及具體考核辦法。因此,政府要切實負擔起應負之責,盡快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2.構建和諧社會要求關注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問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要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加快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保障是保持社會穩定和實現社會和諧的「托底」機制,如果廣大人民群眾可以享有可靠的社會保障,就可以安居樂業。住房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體系,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條件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保證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面。

3.當前房價的過快上漲使住房保障制度建設更具緊迫性

近兩年,我國部分城市房價處於高位上漲的階段,房價上漲越快,住房保障的矛盾越突出,對住房保障的需求越迫切。當前,由於住房保障制度不夠健全,即便是低收入群體,也只能通過市場解決住房問題。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隨著房價的持續攀升而日益凸顯,尤其在一些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低收入群體的住房支付能力和房價之間的差距呈逐步擴大之勢。

㈥ 政府為什麼要限購啊為什麼要建設保障性住房

您好。
限購是因為在房價上漲過程中,有些有錢人炒房。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獲利版。
一個人可能在低價時權買進幾十套房產,然後在這個小區房價上漲時賣出去。
過去的十幾年,房價成倍的上漲,很多炒房人因此發財。但為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
首先真正買房的人,買到的房是高價房。另外因為房源都被炒房者買走,整體市場的房子感覺上少了。更增加了房價的惡性上漲。
所以採用限購政策。目前房價在下行,買了就賠,房源也遠大於市場需求,沒有人再願意炒房,所以目前的限購政策在國內大部分城市都取消了。

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是我國兩大不同性質的房源。
保障房更多的體現社會福利屬性,物美價廉。正是因為我國的保障房建設一直落後,沒有足夠的保障房源供應給一些經濟收入較低的人群,才導致大家沒辦法只能買商品房,也給了投機者炒作的機會。
所以我國必須盡快發展保障房建設工程,這可以從根本上讓商品房不那麼瘋狂,扼制商品房市場的不正常買賣現象。

㈦ 為什麼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針對的是社會上的中低收入人群。住房屬於必需品,同時也屬於大宗商品,如果全部交給市場,可能會導致房地產投機,中低收入人群買不起房子,露宿街頭,進而影響社會穩定,因為政府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維護社會公平。

㈧ 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意義包括哪些

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新增1000億元核心投資的安排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較高、發展最為需要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大力氣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
產業帶動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權威測算顯示,2010年新增的75億元廉租房建設投資及其所帶動的地方和社會投資,可以拉動鋼材消費量65萬噸,水泥消費量50萬噸。同時,此次國家還安排了17億元核心投資用於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這可以拉動鑄鐵消費量兩萬噸,鋼材消費量10萬噸,水泥消費量30萬噸。

刺激消費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首先,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新增1000億元核心投資的安排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投向使用效率較高、發展最為需要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大氣力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
其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權威測算顯示,今年新增的75億元廉租房建設投資及其所帶動的地方和社會投資,可以拉動鋼材消費量65萬噸,水泥消費量50萬噸。同時,此次國家還安排了17億元核心投資用於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工程建設,這可以拉動鑄鐵消費量兩萬噸,鋼材消費量10萬噸,水泥消費量30萬噸。
再次,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簡介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對中低收入家庭實行分類保障過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應對象、建設標准、銷售價格或租金標准,具有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經濟適用住房,也包括在一些林區、墾區、煤礦職工的棚戶區(危舊房[1])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從今年開始,黨核心、國務院提出了要擴大農村危房改造的試點工作,所以我們把解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的廉租房、經濟適用住房,解決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的改造問題、游牧民定居工程和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統稱為保障性安居工程。
不同情況的低收入家庭,對保障性住房有租賃與買賣的不同需求。廉租住房是政府或機構擁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賃給低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對廉租住房沒有產權,是非產權的保障性住房。經濟適用住房是政府以劃撥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政府指導價出售給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這類低收入家庭有一定的支付能力或者有預期的支付能力,購房人擁有有限產權。這是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最本質的區別。通過保障制度的完善,不論是哪一類住房,最終目的都是盡快地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這是最根本的。
世界各國將住房大多分為公屋或私屋。公屋是由政府買單的保障性住房,而私屋則是私人擁有不享受政府買單優惠的自建或市場化的商品房。日本有一種保障性住房叫公營住房,類似於廉租住房,住戶是沒有任何產權的;還有一種是公團住房,政府提供相當的優惠條件,使得住房者擁有一部分產權。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叫「組屋」,既有租,也有售。
1、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保障房投資力度加大,將有利於控制高房價,有利於更好地落實房價調整的政策目標,減少來自剛性需求的恐慌性需求,有利於防止房價和銷量的暴漲暴跌。

3、保障性住房投資本身便對經濟有著可觀的拉動作用,保障性住房的大量推出,將讓數量龐大的中低收入者以較低的成本便可「居者有其屋」,而不必為了買一套商品房而節衣縮食、苦苦積蓄,從而可「騰出」錢來改善生活,釋放出更多的國民消費力,擴大內需。

4、大規模加速推進保障房建設,不僅是一項民生工程,也意味著住房保障制度的調整,不僅事關著樓市,還將影響到金融市場、經濟機構,甚至於發展理念。這些年,商品房壟斷的住房市場,地方的土地財政積重難返,扭曲的發展觀不僅由此引發暴力拆遷等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還嚴重擠壓實體經濟和企業創新空間,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障礙。政府主導的大規模保障房建設,以民生為導向,可以給畸形發展的房地產市場降溫,引導社會投資方向,鼓勵更多企業和資本投入實體經濟和科技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大規模加速推進保障房建設,還有望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為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標准、限定價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賃住房構成。
保障些住房的優點:
1、安居保障
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2、產業帶動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
3、刺激消費
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還為今後擴大消費創造了有利條件。加快建設保障性住房,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都將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
保障些住房的缺點:
1、設計滯後
地方保障性住房規劃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後。少數地方保障性住房項目選在離城市核心較遠的地方,配套設施沒能同步建設,建成後遲遲不能入住,或是入住了但生活不方便。有的保障性住房內部空間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使用功能。
2、質量隱患
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質量把關不嚴,個別工程還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築材料,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3、管理漏洞
家庭和個人住房、收入以及金融資產等情況基礎信息不足,核定有一定難度。一些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存在申請弄虛作假、申報不實以及工作人員協助弄虛作假,不按規定程序和條件審批。
4、資金短板
建設資金籌措和征地拆遷壓力比較大。
5、政策不周
中國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總體上帶有探索性質,包括政策、機制、保障范圍、保障方式等,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6、法制不全
現行住房保障政策都是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發布的,雖有一定效力,但未形成法律制度約束。在立法上健全保障性住房的動態管理機制,是住房保障工作得以正常運轉、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公平得以體現的根本性措施。

㈨ 為什麼要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國家為主體,依據一定的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會保障基金為依託,對公民在暫時或者永久性失去勞動能力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生活發生困難時給予物質幫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集體投保、個人投保、國家資助、強制儲蓄的辦法籌集資金,國家對生活水平達不到最低標准者實行救助,對暫時或永久失去勞動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文化福利,保持社會安定,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要,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
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社會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徵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濟性。在我國,中共十六大明確地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現差異,社會保障問題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定團結大局的關鍵問題。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做好完善社會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內容。
主要內容
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於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
由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實現。由社會福利、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和安置等各項不同性質、作用和形式的社會保障制度構成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現代國家必須制定社會保障法律規范,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貫徹實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社會保險
社會保險是指國家通過法律強制實施,為工薪勞動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業以及遭受職業傷害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的制度。它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內容。從社會保險的項目內容看,它是以經濟保障為前提的。一切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不論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強制性、社會性和福利性等特點。按照我國勞動法的規定,社會保險項目分為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社會保險的保障對象是全體勞動者,資金主要來源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個人的繳費,政府給予資助。依法享受社會保險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逐漸完善。1997年,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統一的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5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2009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1998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1999年1月,國務院頒布《失業保險條例》,1996年8月,國家勞動部發布《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1994年12月,國家勞動部發布《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這些行政法規和規章的頒布,對於我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進作用。
社會救濟
社會救濟也稱社會救助,是政府對生活在社會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貧困地區或貧困居民給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會救濟是基礎的、最低層次的社會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給付標准低於社會保險。社會救濟主要包括自然災害救濟、失業救濟、孤寡病殘救濟和城鄉困難戶救濟等。
國家和社會以多種形式對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和殘疾等原因而無力維持基本生活的災民、貧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資助、福利設施,急需的生產資料、勞務、技術、信息服務等。維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會救濟制度的基本特徵。社會救濟經費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財政支出和社會捐贈。1999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2007年7月,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為城鎮和農村生活困難的群眾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社會福利
社會福利是政府為社會成員舉辦的各種公益性事業及為各類殘疾人、生活無保障人員提供生活保障的事業。社會福利所包括的內容十分廣泛,不僅包括生活、教育、醫療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娛、體育等方面的待遇。社會福利是一種服務政策和服務措施,其目的在於提高廣大社會成員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時,社會福利也是一種職責。
我國頒布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等法律法規,保障和促進了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療養院、兒童福利院等福利機構。我國政府鼓勵和支持社會興辦多種形式的福利企業,幫助適合參加勞動的殘疾人獲得就業機會。此外,我國政府還通過發行社會福利彩票募集資金支持社會福利事業。
優撫安置
優撫安置,是指政府對軍屬、烈屬、復員轉業軍人、殘廢軍人予以優待撫恤的制度。在我國,優撫安置的對象主要是烈軍屬、復員退伍軍人、殘疾軍人及其家屬;優撫安置的內容主要包括提供撫恤金、優待金、補助金,舉辦軍人療養院、光榮院,安置復員退伍軍人等。1988年,國務院頒布了《軍人撫恤優待條例》。2004年8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批准公布新修訂的《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社會互助
社會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勵和支持下,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自願組織和參與的扶弱濟困活動。社會互助具有自願、非營利性的特點,其主要形式有:工會、婦聯等團體組織的群眾性互助互濟;民間公益事業團體組織的慈善救助;城鄉居民自發組成的各種形式的互助組織等。社會互助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社會捐贈和成員自願交費、政府從稅收方面給予的支持。1999年6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該法對社會捐贈活動的經常化、制度化進行了立法規范和鼓勵。[2]
主要作用
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
社會保障制度可為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和保證條件。這是因為,市場經濟遵循價值規律的要求運行。價值規律和市場機製作用的結果,一方面促進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會導致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較大差距,一部分人收入很高,生活富裕,一部分人收入很低,陷入貧困的境地;同時,由於優勝劣汰的競爭規律的作用,使部分企業破產,工人失業,一部分人陷於生活無著的困境。由此可見,市場經濟自發向效率傾斜,不能自發地實現社會公平分配。而收入分配不公,是社會不穩定的隱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收入再分配兼顧到社會公平,能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的作用,為改革和發展提供保證。同時,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勞動者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也是對市場經濟缺陷的一種彌補。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作為主要的生產要素,需要在不同地區、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合理流動,如果沒有社會化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勞動者提供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勞動力就無法流動,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就難以實現。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有利於保證勞動力平等進入市場,參加競爭,使勞動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合理利用,以維護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
為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條件
我國原有的保障制度,是企業保障制度。在這種制度之下,一切保障費用均由企業自行籌措和負擔,而各個企業發生風險的人數有多有少,退休人員與在職職工的比例有高有低,發生的風險的程度有大有小,因而在保障費用的負擔上畸輕畸重。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可能平等競爭。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幫助企業卸掉包袱、輕裝上陣,為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條件。同時,實行社會保障制度,企業為職工交納的社會保障費用的費率是統一的,這就均衡了各個企業社會保障費用的負擔,為企業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條件。此外,競爭必然導致優勝劣汰,通過社會保障能使失業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從而為企業競爭和資源優化組合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經濟的發展。
解除了勞動者的後顧之憂
勞動者在勞動中可能發生工傷風險、疾病風險和失業風險,女職工又要生育子女。這將使部分職工喪失勞動能力和勞動崗位,失去和減少維持生活的收入來源。此外,勞動者也必然會由青年走向壯年,最後步入老年而喪失勞動能力。如果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他們就難以生存下去,必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就使勞動者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可以獲得社會給予的物質幫助和保障,能夠正常地繼續生存下去。這就解除了勞動者的後顧之憂,有利於調動職工的勞動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可見,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穩定器」。
促進社會和諧
建設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客觀上要求我們更加註重解決困難群眾的社會保障問題,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夠分享到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成果。社會保障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平、保障社會成員的基本人權和社會權利、促進社會和諧等諸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難以替代的,尤其是在經濟轉軌時期,我國還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如:就業難、就醫難、讀書難、貧困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是社會不和諧的因素。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於化解社會矛盾,消除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促進社會和諧。
戰略意義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能從更宏觀的意義上,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其戰略性有五: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強調競爭原則,而且強調保障機制。中國改革近30年在促進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上也產生了一個弱勢階層,其人數估計已達1.4億-1.8億,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1%-14%。這就需要在效率與公平的天平上,更加重視公平,給予弱勢階層一定的保障。解決得好,社會則和諧發展;解決得不好,可能引發社會動盪。
社會保障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強調動力機制,而且強調平衡機制。應該說,改革30年,動力機製得到了一定發揮,但與之協調的平衡機制沒有及時建立起來。表現在: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行業差距;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行政壟斷集團無法抑制;國家財富增加了,但國民並不幸福;教育的不公平加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凸現等等,不一而足。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資本推動,而且需要溫情政府。我們知道,資本是高效的分配資源,但是資本本身是沒有人情味的。那麼,如何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高效、又有人情味呢?這就需要溫情的政府在穩定宏觀經濟的同時,維護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醫療需要,把大量的資金用於公共事業上,給全體公民安全感,這樣,社會大眾再無後顧之憂,攜手朝著和諧社會遠大的目標進發。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經濟效率,而且需要社會公平。經濟學告訴我們,市場追隨的是貨幣選票,富人們養的寵物所喝的牛奶,正是窮人孩子維持健康的必需品。之所以發生這種情況,有人認為是市場不靈的結果。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市場機制正在做它應該做的事,即把物品分配給有貨幣選票的人。怎麼辦呢?只能通過公平進行再分配,解決收入的缺陷。解決之道:一方面,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給低收入者提供補貼;另一方面,編制「安全網」,保護不幸者免受困苦。
現代市場經濟不僅需要單一發展,而且需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的要點有六:以健全社會保障為核心,促進社會公平,使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協調一致;以解決「三農」問題為核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使城鄉協調一致;以開發西部、振興東北、中部崛起為核心,促進相對落後的區域和發達區域的協調發展;以解決環境問題、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為核心,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使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以放寬限制、講究公平競爭為核心,促進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的協調發展;以政治體制改革為核心,促進經濟體制社會保障、政治體制、文化體制協調發展。這六個協調發展,首位的是健全社會保障。我們不能因既得利益集團的種種阻擾而忽視弱勢群體,不能把眼光盯在短期的經濟效率上而忽視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應是我們當前的首位任務。
在中國,中共十六大明確地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不同地區和部門、不同群體和個人享受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多少有所不同,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也出現差異,社會保障問題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能否有效解決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和安定團結大局的關鍵問題。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做好完善社會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覆蓋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內容。
四大作用
社會保障的根本原則就是社會公平,社會保障是所有社會成員效用的最大化。著名經濟學家A.C.庇古教授在《福利經濟學》一書中指出:「社會保障政策可以擴大一國的經濟福利,因為窮人得到效用的增加要大於富人效用的損失,使社會總效用增加。」它通過設計一種制度,使人們不因沒有特權而受到傷害,不因分工所形成的社會地位而變得卑賤。其作用有四:
保障權利公平。公民享受教育、健康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權利,在西方被統稱為「福利權利」或「社會權利」,被視為對基本公民權的拓展,或社會公民權的一部分。聯合國《人權宣言》中有關「福利條款」對這一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如第22條——「每個人,作為社會的一員,有權享受社會保障,並有權享受他的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所必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各種權利的實現」。社會保障把保障每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會保障,意味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從而在一個公平的起點上參與社會競爭。
保障機會公平。機會公平是指,任何社會成員只要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都應被覆蓋在社會保障范圍內,均等地獲得社會保障的機會。在中國,一些富人把窮人當作智力低下、不負責任甚至天生懶惰的人。這是不對的,中國窮人絕大多數勤勞、本分、責任性強,他們之所以受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機會缺乏所致。社會保障制度可使他們中的悲觀者前行,他們中的無力者有力,增強他們的機會,從而為他們創造一個盡可能公平競爭的起點。
維護規則公平。規則公平指一視同仁,既不能對弱勢群體歧視,又不能對特權階層傾斜。通過社會保障機制,重點保護社會的極端貧困人口(即在絕對生存需求線下的群體)。因為和高收入群體相比,低收入階層和弱勢群體,從風險管理獲得的保護也是最不完善的。這就意味著,不實施社會保障,他們可能落入所謂「貧困陷阱」之中,形成惡性循環。
調節分配公平。我們說,分配公平提高效率,分配不公損害效率。當前,一些國有單位之所以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與分配不公有關。那麼,社會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的功能進行調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差別,緩解社會矛盾,有利於社會穩定。
四類保障
消除貧窮既是個人的事,也是政府的責任。當前有四類人群需重點保障。
第一類人群:失地農民。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失地農民數量在增加。有關研究表明,如果按現行征地制度和城市化發展速度,到2030年,中國失地農民將超過7800萬人。按理說,農民失地後應該得到合理補償,但現實情況不容樂觀,大多數失地農民經濟補償不合理、生活水平下降,就業困難、社會保障缺乏,淪落到「種田無地,上班無崗,社保無份」的艱難境地,成為城市中最困難的群體。國土資源部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征地糾紛、違規佔地問題占信訪受理總量的73%。
第二類人群:城市中的下崗職工。目前有3000萬國有企業員工下崗。這類群體生活充滿艱辛,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中年人。用人單位普遍存在嚴重的年齡歧視,讓他們無處就業。一些國有企業在MBO中,實行員工工齡買斷制,幾萬安撫費就把員工打發,把員工無情地推向市場,下崗職工只能在貧窮中跋涉。
第三類人群:外地流動人群。在沒有流動之前,這些人在所居住的城市可能享有相應的社會保障,但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一旦他們流動出來,原來享有的社會保障可能終止,這樣,不足以解決流動人口的後顧之憂。
第四類人群:在讀和失業的大學生。在讀的大學生沒有被涵蓋在社會保障之內,在求學的三四年時間里,他們被社會保障所遺忘。目前,公辦大學的醫療保障制度採取的是1998年的標准,每人40-60元不等,這點費用對於大病支出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不少大學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他們的戶口就放在就業指導中心,屬於既沒有工作單位、又沒有居住城市歸屬的「邊緣人」,與社會保障無緣。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