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遼寧省農村統一規劃建設試點地區有哪些
丹東市抄振安區湯山城填龍湖村 。1.國家統一建房,農民以原本的房屋進行折抵這種方式就是國家先自行建設統一規劃的小區,這類小區環境優美、基本設施完備,農民無需先行墊付建房費用。農民在安排好小區的新房後,以農民原本居住的自建房進行估值抵扣,實行多還少補的方式,意思就是,如果新房比舊房貴,農民就需要支付多出的費用。如果舊房比新房貴,國家將退回多出的一部分。2.農民自行建房,國家予以補貼這種方式就是農民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建房,符合統一規劃建設的要求,領驗收合格後,可申請一定金額的建房補貼。由於是自行建房,所以各方面都必須符合宅基地用地標准,比如一般情況下建房面積不得超過120平方米,建房樓層高度不得超過3.3等等。
2. 吉林一烏拉街滿族鎮「農村住房建設試點村」民間評選是真的嗎
吉林市龍潭區烏拉街族鎮(簡稱烏拉街鎮)位於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全鎮西臨松花江,幅員面積188平方公里,烏拉街鎮現有27個行政村、1個街道、總人口7.1萬人。烏拉街鎮是滿族主要發祥地之一。遠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滿族人的祖先肅慎人就生活在這里。烏拉街鎮歷史悠久,古跡傳聞眾多,曾是明朝海西女真烏拉部及清朝三大貢品基地之一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負責進貢土特產品的經濟特區)所在地。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這里留下過戰跡、足跡、墨跡。被清王朝封為「本朝發祥之地」,有「先有烏拉,後有吉林」之說。烏拉街鎮滿族民俗風情濃郁,聞名省內外,其中滿族文化、薩滿研究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烏拉街鎮種植業歷史悠久,農業特色突出,是吉林市的蔬菜基地。這里擁有百畝中華壽桃園、千畝奧運苗圃、萬畝無公害蔬菜園區、七大特色農業基地。烏拉街的大白菜、大蒜、小毛蔥等農產品聞名國內外,烏拉白小米更是清王朝獨一無二的「貢米」。以瑗大公路為界,烏拉街鎮東部是兵陵地區,面積47平方公里,西部為第二松花江沖擊平原,面積為141平方公里。第二松花江在境內流程26公里,張老河在境內流程29公里,礦產品有沸石、珍珠岩、花崗岩、砂石、粘土等。烏拉街鎮交通便利,距長春-琿春高速公路出口20公里,距離吉林民航機場7公里。吉哈鐵路、瑗大公路(一級公里)從南到北縱貫全境,同時烏拉街鎮還是規劃的吉林市至哈爾濱水上航運線的重要節點。鎮內現有1個鐵路車站、1個客運站。烏拉街鎮位於吉林市北部"二松"沖擊平原上,幅員面積是188平方公里。全鎮生活著滿、漢、朝、蒙、回等8個民族。總人口7.1萬人,其中鎮區人口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萬人,烏拉街滿族的水資源十分豐富,松花江在鎮內流程29公里,張老河在境內流程29公里,流經富爾、萬家等14個村,充足的水資源為發展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礦藏資源有沸石、磁石、珍珠岩、澎脹土等。有旅遊資源,烏拉街鎮曾是滿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是明朝海西女真的扈倫四部之一的烏拉部治所,也是清朝打牲烏拉總管衙門的所在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烏拉古城遺址、白花點將台、圓通樓、後府、保寧庵,魁府,薩府等。在烏拉街滿族鎮,許多建築都帶有滿族特色,生活習俗也帶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在這里可以品嘗地道的滿族風味飲食,如哈依瑪(水團子)、打打糕、菠蘿葉餅、粘豆包、大小黃米「火勺」等,若時機湊巧的話,還可以親眼目睹獨特的滿族婚俗和薩滿教儀式。交通:從市區乘長途車,1小時可到。求採納
3. 丹陽鎮的鎮村建設
丹陽為山區集鎮,又是革命老區,村落分散,過去基礎設施較差。1991年後,各級政府加大支持「三農」力度,多渠道融資2986萬元,實現村村道路、電網、自來水、電信、電視「五通」,鎮容村貌普遍改觀。1990年丹陽鎮區面積僅35公頃,一條舊街長僅300米,寬不足6米。1991年作為縣集鎮建設試點,進行全面規劃,實施規劃、設計、審批、施工「四個統一」,分三期把舊街改造和新區建設結合起來,至1995年,第一期投入1200萬元,共建商住房1.5萬平方米。1996年被省政府列為「城鎮建設示範試點鎮」,1998年被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福州市文明村鎮」,同時利用104國道拓寬機會,加大投入、完善集鎮配套設施,至2005年,已完成第二期和第三期部分工程,共投資2.22億元,新建商住房4.5萬平方米,使商業街道達5條共2000米,一般街道寬18-24米,最大的迎歸大街寬48米。鎮區設有110千伏變電站、3000噸自來水廠(供應9個村),程式控制電話用戶4503部。商貿市場、停車場、戚公井公園、街道亮化、鎮區綠化等市政設施逐漸完善。同期實施造福工程,把地處海拔700多米、離鎮17公里的文朱老蘇區,分7期搬遷到丹陽鎮區,現已搬遷250戶1011人(全部搬遷304戶、1219人),總投資1332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99萬元、鎮配套164萬元、自籌969萬元)。現有鎮區面積擴大到112公頃,是原有的3.2倍。
4. 農村住房建設具備哪些手續當地鎮人民政府才能發准許開工通知書呢
一般情況下有建設施工許可證就可以建房了
5.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 促進界牌鎮城鄉統籌發展
界牌鎮位於丹陽市東北部,全鎮總面積23.5平方公里,耕地1113公頃,下轄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共5600戶,人口20632人。2008年,全鎮共實現GDP28.8億元,完成工業銷售40.8億元,財政收入1.8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200元,是全國千強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蘇省環境與生活協調發展示範鎮,鎮江市首富鎮,丹陽市新農村建設的試點鎮、示範鎮。
1項目背景
界牌鎮實施萬頃良田、建設新農村是在全面學習中央關於農村、農業、農民一系列重要指標精神的基礎上,在認真研究了界牌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狀況的前提下提出的一項實踐活動。
形勢需求。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號召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鼓勵宅基地置換的政策為界牌鎮建設新農村指引了方向。省委決定、省國土資源廳有關文件要求,以及丹陽市委常委會對界牌鎮新農村的專門會議精神為界牌實施萬頃良田建設新農村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證。
群眾需求。界牌鎮是鎮江首富鎮,民營經濟十分發達,富裕起來的農民對生活環境、生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來農村環境的空氣、水源、噪音、安全等都嚴重影響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急需一個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管理到位的安居場所,享受生活的樂趣。
發展需求。界牌鎮經濟發達,但缺乏規模型的大企業;界牌鎮的佔地面積在全丹陽最小,而企業數量達500餘家,土地對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用越來越嚴重,農民分散居住浪費了大量寶貴的土地資源,界牌鎮經濟發展必須通過宅基地置換,把土地集約使用,挖掘土地資源。
2推進情況
近年來,界牌鎮黨委政府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莊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堅持以科學規劃為統領,以「建設新農村,造福界牌人」為宗旨,以提升綜合實力為保障,以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為契機,以建設集中居住區為突破口,率先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截至2010年9月底:
全鎮已簽訂動遷協議的農戶達950戶;
全鎮已拆遷農戶340戶,房屋83000平方米;
全鎮已建成統拆、統建、統安置型房屋85000平方米,安置農戶450戶;
即將竣工的10幢多層、2幢小高層56000平方米,可安置350戶農戶;
即將進場開工的安置房面積達25萬平方米,並將於2010年5月份竣工交付,屆時界牌鎮新村總計將完成40萬平方米的房屋建設,佔地500畝,可安置近3000戶農戶,完成集鎮以外農民安置總數的75%。
全鎮將通過3~5年的建設,充分利用萬頃良田、土地掛鉤的相關政策,在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並且有所增加的基礎上,建成佔地1500畝的界牌鎮新村集中居住區,同時整合出土地用於工業和三產發展,為界牌鎮的經濟再次快速騰飛掃清土地障礙。
3主要做法
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有利於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有利於實施土地資源集約,有利於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有利於推進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強化規劃。我鎮出資1260萬元聘請同濟大學對全鎮23.5平方公里進行總體規劃,將全鎮打造成集鎮商貿、工業、居住、農業、陵園五大功能區,在推進「三集中」的進程中,對農業和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界牌項目區(約500公頃)做了初步的醞釀和規劃,充分利用長江8公里岸線資源的生態開發,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確保新增耕地保有量4%,可新增耕地300畝。
強化實施。根據規劃,目前全鎮已投入2.2億元資金,建成8.5萬平方米集中居住區,率先啟動了新農村建設,我們遵循「耕地面積不減少,建設用地不增加,農民利益不受損,國土規章不違背」的原則,推進了三項工作。①成立現代豐裕農業經營公司,本著「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實行土地流轉11900畝,進入界牌鎮農保8000餘人,發放農保資金2300餘萬元;②在黑木橋復墾土地300畝;③出台專門政策,在安置拆遷農戶450戶的基礎上,圍繞全年至少拆遷安置1000戶農戶,至少新建25萬平方米新居,至少復墾500畝的要求,進一步加大拆遷復墾工作力度。
強化保障。以民為本,保證農民離地不失地,失房不失居,既有就業又有保障,是界牌鎮的一個創點,通過完善動遷人員特別是失地農民的就業、養老保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農民的後顧之憂。在就業安置上,加大對動遷居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動遷居民的持續就業能力,設置公益性崗位,妥善解決大齡人員的就業難題;在保障體系的建設上,目前我鎮創設了七道保障線:①失地農民最低生活保障;②企業職工養老保險;③農村合作醫療保險;④農民最低生活保障;⑤商業保險;⑥每徵用一畝土地安置三名勞力的政策;⑦設立愛心基金,目前已籌集資金270餘萬元,建立幫扶保障體系。真正做到保障措施全覆蓋。
4幾點建議
(1)出台更為具體、明晰的政策。再細化財政、稅收、規費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可進一步調動基層積極性,增強可操作性。
(2)開展對於處理農民承包土地和土地流轉關系過程產生的權屬問題的專題研究。
(3)進一步加強輿論宣傳,強化領導重視程度,形成實施萬頃良田、建設新農村的濃厚氛圍。
6. 2019年—平果縣—鳳梧鎮「農村住房建設試點村」民間評選股票是真的嗎
明年選股也是真的。
7. 丹陽有幾個鎮
截止到2019年初,丹陽市共有10個鎮。
1、司徒鎮,以司徒廟命名。相傳東漢時,有位騎白馬的司徒官居途經此地,與鬼神搏鬥,為民除害,染病而亡,當地鄉村為此立廟祭祀,故名司徒廟。
1949年為司徒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改鎮,2005年撤河陽鎮、司徒鎮、全州鎮,合並設立司徒鎮,馬應軍.鎮政府駐地司徒集鎮。
位於江蘇省丹陽市「中國眼鏡生產基地」境內西郊,是中國眼鏡之鄉,是江蘇省對外開放重鎮、江蘇省20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之一,鎮江市唯一的「強鎮擴權」鄉鎮。司徒鎮地理優越,交通優顯,滬寧、312,122、丹西、丹伏公路穿境而過。滬寧和揚溧高速出入口近在咫尺。
2、皇塘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南部,東臨常州市鍾樓區,南依常州市武進區,北接常州市新北區,西毗常州市金壇區城區12公里。距滬寧高速入口和常州民航機場僅15公里,312國道、340省道橫貫全境,處於南京都市圈和上海都市圈的復合地帶,區位條件優越,交通相當便捷。
3、延陵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西南部,屬於丹陽四大古鎮之一。現全鎮總面積116平方公里,2007年全鎮實現GDP14.5億元,同比增長38%;完成工業銷售21億元,同比增長47%;財政收入835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830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30元。
4、陵口鎮,地處江蘇省丹陽市東南,總面積35平方公里,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滬寧鐵路、京杭大運河從該鎮穿過,交通十分便捷。
京杭大運河、滬寧鐵道線穿鎮而過,京杭大運河以南有8個行政村(盧家、新陵、城墅、折柳、廟頭、漕塘、居庄、鄭店),滬寧鐵道線以北有6個行政村(肇巷、煦庄、樂善、留墅、新廟、胡良),運河、鐵路中間夾了2個行政村(陵口、廟段),集鎮中心區也處在中間地帶。
5、珥陵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南郊,地處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具有1400餘年歷史,是丹陽市四大古鎮之一。珥陵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南鄰蘇錫常,北接寧鎮揚同城化中心地帶。擁有水、陸、空交通網路,東臨常州民航機場、浦東國際機場,西臨南京祿口機場,北臨大港港口,距滬寧高速公路丹陽入口處15公里,滬寧鐵路8公里,241省道、丹西一級公路及與京杭古運河交匯的丹金溧漕河貫穿全鎮。
6、丹北鎮
2014年3月丹北由被稱為丹陽「金三角」的原新橋鎮(丹陽新橋)、後巷鎮、埤城鎮三鎮合並,並計劃合並界牌鎮。建設丹北為丹陽市十項重點工作之一,目標將丹北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重點中心鎮,並將在這里建設現代商貿綜合體,打造丹陽城市副中心。
7、訪仙鎮
是丹陽市「四大古鎮」之一,已有1500多年歷史。位於丹陽市東部,東鄰常州市,南連竇庄鎮,西接雲陽鎮,北毗後巷鎮、新橋鎮。
該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郊,是地處江南水鄉、滬寧之間的一座千年古鎮。該鎮是新型工貿大鎮,江蘇省對外開放重點鄉鎮,綜合經濟實力在「全國百強縣(市)」丹陽市名列前列,位居全國千強鎮之列。
8、導墅鎮,位於江蘇省丹陽市東南部,地處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上海、南京經濟走廊中心地帶,是鶴溪河畔的千年古鎮,中國孔子學會會長匡亞明先生的故里,有著深厚綿長的人文底蘊和美麗動人的古老傳說。
9、界牌鎮,隸屬於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位於丹陽東北角,東臨長江,122省道穿鎮而過,曾先後被評為全國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先進鎮、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江蘇省新型示範小城鎮、江蘇省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示範鎮、江蘇省農村現代化示範鎮、省級文明鎮、鎮江市首富鎮、全國千強鎮。
10、呂城鎮,呂城鎮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蘇省丹陽市東部,是丹陽四大古鎮之一。與常州市接壤。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公元230年)在此屯兵築城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8. 丹陽的村鎮改造
丹陽為山區集鎮,又是革命老區,村落分散,過去基礎設施較差。1991年後,各級政府加大支持「三農」力度,多渠道融資2986萬元,實現村村道路、電網、自來水、電信、電視「五通」,鎮容村貌普遍改觀。
1990年丹陽鎮區面積僅35公頃,一條舊街長僅300米,寬不足6米。1991年作為縣集鎮建設試點,進行全面規劃,實施規劃、設計、審批、施工「四個統一」,分三期把舊街改造和新區建設結合起來,至1995年,第一期投入1200萬元,共建商住房1.5萬平方米。
1996年被省政府列為「城鎮建設示範試點鎮」,1998年被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評為「福州市文明村鎮」,同時利用104國道拓寬機會,加大投入、完善集鎮配套設施,至2005年,已完成第二期和第三期部分工程,共投資2.22億元,新建商住房4.5萬平方米,使商業街道達5條共2000米,一般街道寬18-24米,最大的迎歸大街寬48米。鎮區設有110千伏變電站、3000噸自來水廠(供應9個村),程式控制電話用戶4503部。商貿市場、停車場、戚公井公園、街道亮化、鎮區綠化等市政設施逐漸完善。同期實施造福工程,把地處海拔700多米、離鎮17公里的文朱老蘇區,分7期搬遷到丹陽鎮區,現已搬遷250戶1011人(全部搬遷304戶、1219人),總投資1332萬元(其中上級補助199萬元、鎮配套164萬元、自籌969萬元)。現有鎮區面積擴大到112公頃,是原有的3.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