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房建設 > 城鎮化與住房保障

城鎮化與住房保障

發布時間:2021-03-16 06:55:35

① 為什麼說住房保障問題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問題

其一,保障性住房建設意義大。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條件,是重要的民生問題,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對於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大力推進廉租房建設、棚戶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是改善城鄉居民消費環境和條件的有效舉措,對相關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效應,有利於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居民擴大消費。特別是在當前房價居高不下、預期通脹壓力過大的時期,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
有利於控制房價上漲,使房地產市場進入健康發展軌道。可以說,保障性住房建設工作是抑制高房價、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重要方式,是實現「住有所居」目標的重要舉措,是推進構建和諧社會進程的重要內容。老百姓住「蝸居」、當「房奴」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必將影響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正因保障性住房建設意義如此重大,中央領導對保障性住房建設顯得特別重視,從戰略高度部署和推進這項工作。
其二,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重。與商品房相比,我國保障性,制度還很不完善,為此,中央明確提出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的居住條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2月24日舉行的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會議提出,今年全國共將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1000萬套,比去年增加70%多,改造農村危房150萬戶以上。這意昧著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快車道」。面對這些既定的目標,各地紛紛簽訂了目標責任書。
但關鍵要落到實處,真正把保障性住房建設記在心上、抓在手上,實現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快步跑」,不能讓責任書成為一紙空文,不能讓政府的承諾成為開出的一張「空頭支
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中央領導加強對保障性住房建設調研指導的力度,意在確保各項建設任務落實到位,真正成為「惠民工程」。
其三,保障性住房建設困難多。保障性住房建設是政府出台的一項惠民政策,它的實施能夠為一部分有住房困難的居民解決一定的困難,但它的實施還存在很多困難。可以說,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任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主要面臨的兩大瓶頸,就是錢從哪裡出、
地從哪裡出?為確保這一任務落實到位,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將超過1000億元。但更多的還要靠政府想辦法、出良策、攻難關。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總認為困難多、難度大,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存在「等觀望」的思想,雷聲大雨點小,進展不力、落實不到位。正因如此,中央領導多次強調保障性住房建設,就是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工作進一步加大力度,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臵,迎難而上,知難而進,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創造有利條件,千方百計增加資金投入,優先保證用地供應,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幫助更多中低收入群眾解決住房困難。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樂業。下大氣力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順時應勢之舉,是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從總書記提出「兩項重大工程」到總理強調「三個堅定不移」中,各級政府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更加負責地擔負起職責,抓緊建立健全多層次、廣覆蓋的住房保障體系,真正把辦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努力使改革成果惠及更多需要保障的家庭。

② 新型城鎮化目標下 房地產將迎來多元發展機遇

新型城鎮化再次成為兩會的關鍵詞。今年兩會上,新型城鎮化提出新的階段性目標,2021年3月5日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那麼,在當前形勢下,該如何深度推進城鎮化建設,提升發展質量?新型城鎮化下的房地產行業,又面臨怎樣新的歷史機遇?
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十四五」期間,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回顧近三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2019年「抓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到2020年「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再到今年「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每一年「城鎮化」都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從數字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1978年到2019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2億增長到8.48億,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60.6%。
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十四五」期間新型城鎮化不僅首次提出了更具體的發展指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而且還提出發展重點為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這也為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認為,目前,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中,大小城市公共設施配套差異巨大,住房供需存在著結構性失衡,小城市人口外流、住房過剩,大城市流動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缺口巨大,大城市住房問題、小城市發展問題已然突出。
對此,陳錦石提出具體建議稱,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群、都市圈頂層總體規劃,通過強化三規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內的公共基礎建設,強化大城市對圈內中小城市的輻射;另一方面,允許大城市與周邊縣市、城鄉建立聯動,加大大城市輻射的周邊中小城市住宅供給,分擔大城市住房壓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時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城市群、都市圈內公共設施配套一體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資源政策,如醫療、教育等;參考澳門的橫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類試點。」陳錦石表示。
對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的表述,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解讀稱,「城市更新更多是對存量來講的,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尤其是共有產權房的推進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對於城鎮化發展至關重要。」

核心城市群優勢明顯,房地產蘊藏多元發展機遇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也蘊藏著新的歷史機遇。

「房屋,辦公場所,以及文化、醫療、消費、娛樂等房地產設施能為城市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而提高城市化率會為房地產創造更多的需求,因此加快提高城市化率,必然為房地產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陳錦石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陳錦石看來,首先是房企布局思路的轉變,「未來住房需求的增長主要還是在都市圈和新的城市集群,因此完善住房體系建設的重點也還是都市圈和城市集群,包括對其新住房及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引導,以及對其原有設施的價值認識、資源協調以及功能調整和改造升級等,建議在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基礎上,國家能在集群內部不同區域主體地位和協調機制層面發揮更多作用。」

貝殼研究院解讀稱,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加快向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等核心城市群流動,房地產市場份額同步向核心城市群集聚,這些區域有較強的住房需求支撐,市場表現將優於其他區域。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能否順應人口向心集中的態勢,是決定房企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楊暢表示。

來自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房地產行業將迎多元化發展機遇。「對於政府提出大城市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增加租賃住房,房企應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和客戶群優勢,積極切入存量運營(如長租公寓)和生活服務(如物業服務),積極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在其中挖掘多元化發展機遇。」

「但房地產發展一定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導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平穩、健康的環境,因此行業和企業只有順應國家政策的導向,才有可能更好地抓住歷史機遇。」陳錦石補充稱。

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破局城鎮化進程中的住房難題

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讓進城人安居樂業成為關鍵。因此,城鎮化進程中,解決住房問題也成為兩會關注的熱點。

人口越來越多地向一二線核心城市匯聚,如何解決大城市居住難題?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通過增加土地供給、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對此,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認為,在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中,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增加共有產權住房的供應。從以往來看,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要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如今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述從「發展」到「增加」。

「未來,共有產權房的體量會越來越大,而且會從一線向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尤其二線城市去覆蓋。另外,隨著共有產權房覆蓋面不斷增大,對於房價穩定,以及整個市場也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張波稱。

對於城鎮化進程中涌進來的新市民,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著重提出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緩解住房困難。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琳華解讀稱,「這也意味著在供給方面會對這類人群有更多的傾斜。」

「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也將是城市人才戰略的重要的方面,有利於城市人才的引進和穩定。目前,很多城市都將新市民逐步地納入了住房保障體系,雖然這個比例目前還是比較低,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政策來保障這部分人群的住房。」鄒琳華進一步表示。

新型城鎮化中,伴隨著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壯大,人口流入也從一二線城市溢出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對此,陳錦石建議,「加大大城市輻射的周邊中小城市住宅供給,分擔大城市住房壓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時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③ 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新型城鎮化目標 房地產將迎來多元發展機遇

新型城鎮化再次成為兩會的關鍵詞。今年兩會上,新型城鎮化提出新的階段性目標,2021年3月5日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2021年至202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
那麼,在當前形勢下,該如何深度推進城鎮化建設,提升發展質量?新型城鎮化下的房地產行業,又面臨怎樣新的歷史機遇?
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期間,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回顧近三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2019年「抓好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到2020年「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再到今年「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每一年「城鎮化」都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事實上,從數字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從1978年到2019年,中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2億增長到8.48億,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60.6%。
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對「十四五」期間新型城鎮化不僅首次提出了更具體的發展指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而且還提出發展重點為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這也為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針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全國人大代表、中南集團董事局主席陳錦石認為,目前,在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設中,大小城市公共設施配套差異巨大,住房供需存在著結構性失衡,小城市人口外流、住房過剩,大城市流動人口、新市民的住房需求難以得到滿足,缺口巨大,大城市住房問題、小城市發展問題已然突出。
對此,陳錦石提出具體建議稱,一方面,需要加強城市群、都市圈頂層總體規劃,通過強化三規合一、打通城市群、都市圈內的公共基礎建設,強化大城市對圈內中小城市的輻射;另一方面,允許大城市與周邊縣市、城鄉建立聯動,加大大城市輻射的周邊中小城市住宅供給,分擔大城市住房壓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時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城市群、都市圈內公共設施配套一體化,享受大城市配套資源政策,如醫療、教育等;參考澳門的橫琴模式、北京的雄安模式,探索更多此類試點。」陳錦石表示。
對於「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的表述,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楊暢解讀稱,「城市更新更多是對存量來講的,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尤其是共有產權房的推進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對於城鎮化發展至關重要。」
核心城市群優勢明顯,房地產蘊藏多元發展機遇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也蘊藏著新的歷史機遇。
「房屋,辦公場所,以及文化、醫療、消費、娛樂等房地產設施能為城市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而提高城市化率會為房地產創造更多的需求,因此加快提高城市化率,必然為房地產的發展帶來更多機會。」陳錦石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陳錦石看來,首先是房企布局思路的轉變,「未來住房需求的增長主要還是在都市圈和新的城市集群,因此完善住房體系建設的重點也還是都市圈和城市集群,包括對其新住房及服務設施的建設和引導,以及對其原有設施的價值認識、資源協調以及功能調整和改造升級等,建議在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基礎上,國家能在集群內部不同區域主體地位和協調機制層面發揮更多作用。」
貝殼研究院解讀稱,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加快向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成渝等核心城市群流動,房地產市場份額同步向核心城市群集聚,這些區域有較強的住房需求支撐,市場表現將優於其他區域。
「對於房地產行業來說,能否順應人口向心集中的態勢,是決定房企未來發展空間的重要因素。」楊暢表示。
來自光大證券研究報告指出,隨著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房地產行業將迎多元化發展機遇。「對於政府提出大城市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增加租賃住房,房企應充分發揮品牌優勢和客戶群優勢,積極切入存量運營(如長租公寓)和生活服務(如物業服務),積極承擔起必要的社會責任,同時也在其中挖掘多元化發展機遇。」
「但房地產發展一定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導向,追求美好生活需要平穩、健康的環境,因此行業和企業只有順應國家政策的導向,才有可能更好地抓住歷史機遇。」陳錦石補充稱。
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破局城鎮化進程中的住房難題
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如何讓進城人安居樂業成為關鍵。因此,城鎮化進程中,解決住房問題也成為兩會關注的熱點。
人口越來越多地向一二線核心城市匯聚,如何解決大城市居住難題?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通過增加土地供給、安排專項資金、集中建設等辦法,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盡最大努力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
對此,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認為,在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中,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增加共有產權住房的供應。從以往來看,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提到要發展共有產權住房,如今再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述從「發展」到「增加」。
「未來,共有產權房的體量會越來越大,而且會從一線向更多的二三線城市,尤其二線城市去覆蓋。另外,隨著共有產權房覆蓋面不斷增大,對於房價穩定,以及整個市場也會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張波稱。
對於城鎮化進程中涌進來的新市民,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著重提出幫助新市民、青年人緩解住房困難。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住房大數據項目組組長鄒琳華解讀稱,「這也意味著在供給方面會對這類人群有更多的傾斜。」
「解決新市民的住房問題,也將是城市人才戰略的重要的方面,有利於城市人才的引進和穩定。目前,很多城市都將新市民逐步地納入了住房保障體系,雖然這個比例目前還是比較低,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政策來保障這部分人群的住房。」鄒琳華進一步表示。
新型城鎮化中,伴隨著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壯大,人口流入也從一二線城市溢出到周邊的中小城市,對此,陳錦石建議,「加大大城市輻射的周邊中小城市住宅供給,分擔大城市住房壓力,化解供需矛盾,同時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④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管理和指導意見

會有很多意見的

⑤ 城鎮化有何重大意義

1、吸收剩餘勞動力,縮小城鄉間的差距。

2、有利於改善地區的產業結構。

3、城市專化與工業化是相屬互影響的。

4、城市是區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提高了區域的整體發展水平。

5、城市文化影響鄉村的生產和生活。

(5)城鎮化與住房保障擴展閱讀

城鎮化(urbanization/urbanisation),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也有的學者稱之為城鎮化、都市化。

《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指出,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這意味著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中國城市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

⑥ 城鎮化帶來的住房問題有哪些

1.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城鎮化」將挑戰城市住房保障機制。在城鎮化過程中,這些城市外來人口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如教育程度、文化素質、法律意識等方面的缺乏,其在城市化生活中,在一定時期內是城市的弱勢群體,屬於低收入人群,那麼這樣一個消費群體,面對城市日益攀升的高房價,他們的住房問題就顯得尤為嚴峻。解決這個弱勢群體的住房問題,實質上是對我們城鎮的住房保障機制的挑戰。
2. 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將影響房地產供應結構。房價低,面積小的住房提供少,若開發商一味追求投機,忽略外來人口的需要,那麼房消費主力之一的進城人口的住房問題更為嚴峻,為社會穩定埋下隱患,同時也會使房地產市場吹起泡沫。

⑦ 怎樣看城鎮化與房地產業發展的關系

第一,堅持新型四化同步、城鄉統籌發展的城鎮化,使城鎮化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這里重要的是,城鎮化的推進一定堅持產城融合,有產業帶動,實現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小城鎮要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特色產業和為現代農業服務的產業;一定要堅持城鄉統籌發展;還要使房地產業的發展與城鎮化的進程相適應,與相關產業發展相協調。房地產業是城鎮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既是重要的民生行業,也是為相關產業提供配套服務的產業。房地產發展要和城鎮化發展相適應,和相關產業發展相協調。滯後了,會影響相關產業的發展;過分超前了,造成了資源、能源的浪費,還會產生泡沫經濟。這方面,鄂爾多斯、溫州的教訓已說明問題,需引以為誡。第二,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努力提高人口城鎮化水平。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也必須要求房地產業能平穩健康發展。實現房地產業與城鎮化的協調發展,最主要的是要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各地的市場差異很大,必須根據產業發展、人口增長趨勢、居民現有住房狀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住房發展規劃和計劃,並在土地供應等方面加以落實,努力形成總量基本平衡、結構合理、房價與消費能力基本適應的住房供需格局。第三,堅持把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房地產業也必須要加強轉型發展的力度。建設生態文明的城市,首先要充分發揮城鄉規劃的調控和引導作用,優化城市群規模、布局和城市間分工協作,適度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規模,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要加強城市內部和城市間交通路網的規劃與建設,努力實現交通規劃與居住區規劃銜接,減少居民出行成本。積極穩妥地推進既有住區的環境整治、更新改造、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強城鎮減排和城市綠化、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型城鎮,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就房地產行業來說,一定要把建設生態城市、宜居住區、綠色建築、智能建築和推廣運用低碳技術當作我們行業轉型發展的重要任務抓好。第一是要大力開發省地節能環保項目、大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第二,積極推進住宅性能認定,與國家倡導的綠色建築標准靠攏;第三,盡量減少毛坯房,擴大全裝修房比例,推進主體結構與填充體基本分離,管線便於維修並延長壽命的建築;第四,房地產企業要加強與上下游企業強強聯合,減少採購成本和時間成本,提高工程質量。第四,積極引導產業園區地產、商業地產、旅遊地產和老年住區的發展。產城融合必須要有產業園區等地產。從事產業園區等地產的企業,首先要了解政府的產業政策和產業布局,還要做好市場調查和客戶需求,並對產業鏈上有關單位的整合和協調能力進行考量。這樣才能減少盲目性,促進產業地產的健康發展。商業地產這些年發展很快,成績不小,但是問題也不少。2012年9月國務院發布的《國內貿易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積極推進商業網點規劃制定和實施。在城區,鼓勵改造提升傳統的商業中心,引導商業網點合理布局,形成具有綜合服務功能和較強輻射能力的消費中心;支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街提檔升級、規范發展。在郊區,引導專業市場及物流配送中心集聚發展。在社區,加強商業設施建設和業態配套,嚴格商業網點用途管理。發展社區商業中心,提升社區綜合服務功能」。上述要求主要是兩點:一是要積極推進商業網點規劃的制定與實施,二是要關注商業設施的總量和結構問題。發展旅遊地產,不能簡單地將旅遊地產視同於開發商到旅遊地區搞房地產開發與銷售,這跟旅遊地產本意有很大差異。旅遊地產嚴格地說應該是為旅遊服務的地產。首先要在堅持對資源保護前提下按批準的規劃進行開發;還要做好旅遊產品的開發、運營、管理和旅遊服務體系的建設等一系列工作。現在一些旅遊地產,還遇到了怎樣盤活現有存量房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當地政府統盤研究解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對於開發商來說,主要是如何改善老人居家養老條件、社區養老環境,特別是大的新建小區要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居住小區配套規劃建設,有能力的企業也應積極參與機構養老設施的建設,有的還可以開發休閑、養生養老與度假相結合的產品,以滿足不同老人的養老需求。總之,城鎮化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國務院的十幾個部門,還涉及到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社會保障、財稅金融制度的改革及住房制度的完善,需要在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積極穩妥地推進。

⑧ 發改委寧吉喆:要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

3月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 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在住房方面,今年要切實增加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供給,緩解新市民、青年人住房困難,保障好群眾住房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所在和強大國內市場的源泉,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率處在60%—70%之間,所以這個階段還是一個較快發展的中後期,也是全面轉型的關鍵期,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第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目前仍有2億多農業轉移人口沒有在城市落戶,部分已經落戶的還存在市民化質量不高問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仍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要堅持存量優先、帶動增量,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一方面繼續降低落戶門檻,實現「願落盡落」。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推動穩定就業居住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確保外地與本地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准一視同仁;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要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要完善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佔主要比例,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同時依法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三權」。
另一方面推動常住人口均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實現「一視同仁、應有盡有」。健全以居住證為載體、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提供更多基本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城鎮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服務的實際享有水平,推動非戶籍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同時要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推動「人地錢掛鉤」。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政策,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分配同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等掛鉤機制,根據人口流動實際調整公共服務領域人員編制和設施布局。
第二,優化城鎮化布局,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超大城市要推動「瘦身健體」。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部分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劃定並堅守城市開發邊界,慎重撤縣設區。二是有序疏解非核心功能,引導過度集中的資源要素逐步有序轉移,合理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三是與周邊中小城市、郊區新城等聯動發展,通過推進交通一體化,培育發展一批現代化都市圈。
大中城市要完善功能。就是要發揮大中城市綜合成本相對較低優勢,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生活品質。
縣城要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縣城是「鄉頭城尾」,是服務億萬農民的重要陣地和擴大內需的重要支撐點。在多數地區,縣城仍是農民就醫、就業、子女入學的首選。現在縣城建設中的短板弱項仍然很多,必須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去年以來,我們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縣城補短板強弱項,這里也包括特大鎮,完善頂層設計、加強資金支持、有序開展示範帶動。「十四五」時期要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縣城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鎮化地區的縣城建設,合理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加強邊境城鎮建設。積極推進公共服務、環境衛生、市政公用、產業培育等4大領域17方面設施提級擴能,增強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
第三,全面提升城市品質,促進宜居宜業。推動補齊群眾需求強烈的公共交通、停車場、充電樁等短板,加強防洪排澇體系建設,推動城市內澇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運用數字技術改善城市治理,使城市居民享有更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⑨ 城鎮化建設有什麼利弊

城鎮化建設積極影響:

(1)城鎮化促進了工業化,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城鎮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業生產的效率,提升了工業化程度。工業化的發展和機械化節省了大量勞動力,部分農民將土地流轉出去,脫離了農村,為農民安心在城市、城鎮工作提供了保障,農民的生活更加豐富。

(2)城鎮化為農業產業升級和農民致富奠定了基礎。城鎮化的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使剩餘農業人口的人均耕地面積大幅提高,為農業生產集約化發展提供了可能。

(3)城鎮化為工業、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城鎮化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城鎮人口後,轉化人口的就業能夠為輕重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

(4)城鎮化提高了農村對外開放程度,有利於縮小城鄉差別。城市化、城鎮化為農民與時俱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台,農民在進入城市、城鎮後,日益脫離農業生產,大部分進入二、三產業,成為產業工人。

城鎮化發展消極影響:

(1)農村人口向城市、城鎮流動,導致農村低素質勞動力比例增大。

由於我國城市化、城鎮化水平發展的巨大不平衡,導致在一些先進的城鎮化地區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資源湧入城鎮,使目前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優質勞動力大幅度減少,部分地方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價格猛漲。

農忙時甚至急需的部分農業勞動作業有時還得不到及時有效地開展,貽誤了農時,使農業經濟效益嚴重受損。素質低下的勞動者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雖然耗時長,效率卻很低,影響了農時,導致農業生產效率日益下降。

(2)城鎮化發展使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普及和應用受到影響。城市化、城鎮化的過程是大量優質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城鎮轉移的過程,導致在農村留守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

他們中多數對新的科技知識知之甚少,加上年齡老化,家務負擔繁重,使許多新的科技成果在農村的推廣、普及和應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3)城鎮化增加了農村閑置住房,導致談城鎮化發展對農村的沖擊影響及解決措施付躍超資源浪費。大量人口由農村向城市、城鎮轉移,使農村閑置的住房日益增多。農村住房的價值最近幾年不斷下跌,在城市化、城鎮化的趨勢下,農民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家中的已有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4)城鎮化使棄耕拋荒問題越來越嚴重,農村留守老人缺乏關懷。大量農村勞動力日漸湧入城市、城鎮,導致目前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

留守農村者老弱病殘居多,這些弱勢群體對很多傳統農業的農活都難以操作,引起大片良田、耕地無人耕種,天長日久便成為荒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糧食的安全,也影響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9)城鎮化與住房保障擴展閱讀

政府全面主導城鎮化模式的五個弊端

首先是缺乏科學性。政府體系是一個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且政府與企業或非政府組織的關系又有較強的支配關系,這就導致以政府主導的城鎮化發展蛻變成為誰官職高誰有話語權。許多地方的城市規劃因此嚴重違反科學規律,帶來了重大損失。

其次是造城運動,盲目擴張。政府一家為大,主導城鎮化發展,為了自身政績需要、面子形象需要,攤大餅、搞擴張。突出反映這種粗放式、外延式城鎮化增長道路,就是城市建設用地增長過快。

據遙感影像對比分析,僅2006~2009年,全國84個重點城市主城區建設用地規模就從1 .7萬平方公里擴大到1 .9萬平方公里。在全國652個城市中,市區面積增加1倍以上的城市有147個。

第三是不計成本,粗放發展。國際上,土地城鎮化一般是人口城鎮化的1.2倍,我國2000~2010年達到1.8倍。這表明,相比較一定數量人口城鎮化,土地利用十分粗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復雜,其中主要原因是政府並不是一個經濟組織,在用行政力量推動城鎮化發展時,可以少計、不計城鎮化的成本,包括土地成本。

第四是低價征地,與民爭利。由於土地收益分配以地方為主,且地方政府對土地收益有較大的支配自主權,這就導致地方政府具有強烈的動機低價從農民手中征地,然後高價出讓。

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土地收入1.0375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3778億元;2009年全國土地收入為1 .42萬億元,拆遷、補助費用為5180億元。也就是說,政府花1塊錢,可以獲得3塊錢。

第五是資源過度集中,中小城市增長乏力等。人口已經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但得不到相應的政策支持。在土地指標利用方面,低等級城鎮獲取土地指標非常困難。2000-2010年,中國城級以上城市市轄區的建成區面積增長了95.8%,而同期中國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僅增長了50.9%。

閱讀全文

與城鎮化與住房保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