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城乡建设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城乡之间的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村庄,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后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于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力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的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安全,即对具休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统一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变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今信息、政策措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地、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贰』 为什么说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第一,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人口占国民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改变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进入小康,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忙于传统耕种生产的农民逐渐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但总体上农民文化需求还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主要问题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
第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广大农村传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保存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活”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气息浓厚。把城市与农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农村,将农村文化的民族民间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叁』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上,要求坚持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求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求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些决策,明确了土地产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对土地权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克服土地产权虚化的弊端,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一是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就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可以抓住机遇、培育经营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二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表明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但同时要求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产品(000061,股吧)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工农城乡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进城就业空间狭窄,收入难以稳定;农业生产资源束缚趋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频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一直是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进城农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确认,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增加种地收入,而且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明确提出“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的权利,分享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二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要求通过试点,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同时,明确提出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产权、林权、股权等各种产权公开、公正流转交易,促进农业农村资源资本化,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些规定不仅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而且从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十六大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发展资源短缺、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土地方面,切实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方面,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又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此外,要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构建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是城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3%,但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隐患。如有的地方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有的地方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城市化“大跃进”;有的地方农民“被城市化”,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我们既要看到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正视和化解“城市病”,又要从国情出发,看到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要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个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打破了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瓶颈,破解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题。
全会还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同时要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放心保)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个重要决策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破解了农民进城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标,也体现出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肆』 从科学发展观谈谈城乡差距及城市建设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我国现阶段城乡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党实事求是工作方法的客观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发展教育,培养地方人才,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和进行城市建设的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根据地方的实际需要决定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缩小城乡差距。
『伍』 怎样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内必须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这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提出的一个重大思路。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首先,要完善“三农”工作机制。要调整充实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职能,抓好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工作。要加快建立任务落实的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把“三农”工作任务落实情况作为考核党政领导和部门工作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重点目标考核,切实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还必须继续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清理针对农村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式和举措,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各级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好这些政策措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支持,促进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了解、掌握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好自身的应得利益。
『陆』 如何解决中国发展中的城乡差距
缩小中国城乡差距的对策:
(一)首先要改革中国现行的城乡制度
1.改革城乡户籍制度。过去的户籍制度,将农民紧紧地束缚在土地,无法使其得到自由的流动。因此,必须对城乡户籍制度作出彻底改革,才能适应以后经济社会的发展。
2.政府要改变以往向城市过度倾斜的政策。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坚持城市支持农村,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
3.鼓励农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经济发展策略,当地政府减少不必要的干预,给农村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1.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附加值,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改变原来粗放型的农业增长方式。
2.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应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国家不仅要增加用于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也要将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领域,增加农村道路、农村教育投入。
(四)进一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1. 规范农村就业中介组织。建立和健全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网络,帮助农民有序流动。
2.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不但可以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可以提高其就业层次和收入水平。
3. 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维护农民工的正当利益。
(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1. 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村校舍进行修缮,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 进一步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以便在生产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服务于生产。
(六)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1.继续推行减免农业税的政策,并且给予相应的补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
2. 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及养老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解除后顾之忧。
当前,我国只有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使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会实现!
『柒』 为什么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占国土面积的大部分,农民人口占国民人口的大多数。没有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只有农村文化建设搞上去,农民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有坚实的基础。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坚持统筹兼顾,就必须切实贯彻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改变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第二,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温饱进入小康,城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忙于传统耕种生产的农民逐渐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文化需求更加突出、更加强烈。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但总体上农民文化需求还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民基本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主要问题是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推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把美好的精神食粮提供给亿万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既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紧迫任务。
第三,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实现城乡之间优势互补的客观需要。广大农村传承了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多姿多彩、充满乡土气息的民族民间文化,保存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有的民族民间文化就“活”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气息浓厚。把城市与农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农村,将农村文化的民族民间特色注入城市,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双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步伐。要积极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要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捌』 城乡区域建设发展特征是
(1)读图可知,图中城市面积增大.但是城市数量减少.
(2)读图可知内,城市之间通过交容通运输线路进行联系.
(3)本题考查城镇发展方向,需要结合交通线的发展,城市发展.
(4)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挤、住房问题等.
故答案为:(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镇数量减少
(2)交通运输
(3)AC
(4)耕地减少、用地紧张
『玖』 中国城乡发展目标是什么
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系统的子系统本身就是复杂系统。以城市系统为例,城市规模、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都具有分形特征,这表明城市系统具有空间复杂性质。
以城乡系统之间的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等为依托形成的城乡之间的信息流、人流、物流,将城市和乡村紧密的连接起来,由此而形成的城乡系统空间结构,市,县,乡镇,村的城乡等级结构,反映了城乡复杂系统的高度结构化的特点。
(9)建设发展城乡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