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建设是不是只能一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对我国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是当其时。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二、统筹城发展的基本途径 1、体制和制度创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根本途径; 2、城镇化健康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 3、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载体;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集中要求和具体实践。 三、统筹城发展的理念模式 1、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城乡公共服务统一标准、流动可用新局面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文明的差异是城乡差别的显著特点之一,也是城市偏向的二元发展模式的直接后果。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加快促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充分发挥城市的先发优势,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着力形成社会事业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城乡全面覆盖的新格局; 2、要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乡村重建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完全依赖政府强大财政供给或者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的路子,同时也应尽量避免部分拉美国家城市贫困和农村衰败同时并存的局面。中国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差异较大,村镇建设将会出现多种模型。应该因地制宜,分区进行将是中国村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特点; 3、村镇建设的主体和关键还是农民本身 转变农民观念,促进农民就业,改善农民福利,使得农民与城镇居民真正对等,能适应集中生产生活才是村镇建设可以持续发展的途径。实施乡村教育计划,提高农民素质是中国彻底解决农村问题的核心与基本走向; 4、完善经营渠道,拓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城镇建设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政府的政策鼓励和资金引导,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示范镇投融资体制。在政府预算中,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⑵ 关于东营市的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的作品(文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其意义非同寻常、极为深远。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单元,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努力把农村打造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底蕴深厚、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并积极推动社会物质财富与生态财富共同增长、社会环境质量与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农村空间布局规划是龙头、是发展的大纲。要高起点编制镇村布局、生产力布局、水资源、土地利用、农民集中居住区等规划,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城乡建设、基本农田、产业集聚、生活居住、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一是推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要坚持与工业产业规划、本地资源利用和产业优势相结合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园区规划,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交通、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积极鼓励村集体在工业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吸引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以工业园区集聚建设为抓手,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二是推动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推动农地连片集中,根据农业产业布局规划,整合项目资金,结合土地复垦整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开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成“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的田园化格局。三是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吸引农民向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集中,促进人口集聚、要素集约,让农民享受到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要把农业产业生态化、发展清洁化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严格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一是控“源”。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扩种绿肥与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程,着力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推进农村面源氮磷生态拦截系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实行农药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及统一差率,杜绝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药流入市场,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二是治“污”。按照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推广种养相结合、循环利用的生态健康种养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业发展规划,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建设,推广发酵床生态养殖,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采取粉碎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增加土壤肥力,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造纸、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提高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布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三是活“水”。水是生态之基,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理念,建立农村河道定期轮浚机制,实施拆坝建桥,打通断头河浜,改造束水河段和束水建筑物,畅通水系,加快河道轮浚和水系调整步伐,提高河道自然功能。理顺和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河道长效管理,提升长效管理水平,实现“清水畅流”。四是植“绿”。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造林,因地制宜把村旁、宅旁、路旁、水旁作为绿化重点,做到见缝插绿、应栽尽栽,加快构建“绿色通道、绿色水廊、绿色基地、绿色村庄”,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庄绿化格局,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三、创新农庄建设举措,塑造中国美丽乡村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要坚持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农村旅游业有机结合,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在塑造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注重把保护乡村乡野农耕文明和自然原始纯朴之美作为第一追求,创新思路和举措,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力求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塑造出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重点要做好以下五篇文章:一是做好“山”的文章。充分利用山区生态资源优势,靠山生财、靠山致富,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开发山区休闲旅游农业,建成一批以山村体验、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村休闲旅游群落,推出一批精品山村旅游点。二是做好“水”的文章。将渔业生产与绿色生态、休闲观光、娱乐餐饮、度假购物结合起来,发展赛龙舟民俗水上运动、休闲垂钓中心、水上餐船等休闲乡村旅游项目。注重开发湿地资源,走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打造高质量湿地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赏到“孤鹜与落霞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原生态美景的同时,了解自然生物知识,增加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使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三是做好“民居”文章。要注重传承和提升传统民居建筑特色,打造各地建筑风格各异、造型绚丽多姿的特色民居,充分体现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要加大古建筑保护修缮力度,让古建筑融入“美丽乡村”,并挖掘其背后的商业价值,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旅游特色线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及生活文化,发展如介绍民风民俗、品尝农家菜、体验农家生活等具乡土味的观光特色旅游。四是做好“花果”文章。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的花卉、林果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已有的基础上,引入创意农业,对花卉、林果进行资源整合、规模培植、巧妙布置,打造“月月有花、季季有果”的四季花园,形成姹紫嫣红、硕果累累的独特乡村美景。通过发展花卉和蔬果采摘体验项目,让游人漫步其中观花品果,享受从中的美感和乐趣。五是做好“农耕”文章。依托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着力挖掘至今稀存于世的农耕器具、戏曲、民歌(山歌)、耕作传统、民俗风情及各类祭祀活动等资源,发展农耕文化旅游产业,让游客亲身体验扶犁耕作、推磨碾米、踩水车灌农田、制作农家酒、腌制农家菜、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等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生活。四、准确把握推进要素,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把农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让全体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前提。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统筹推进。结合地理地貌、自然资源、文化积淀、民俗习惯、产业结构、自身特色等,因村制宜开展研究策划,做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既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配套,又要塑造村庄自身的特点、特色,还要传承历史民俗文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充分彰显农耕文化、秀美特色,让“农村更像农村”,避免“千村一面”。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农村生态环境好与否直接关系到美丽乡村的建设程度,因此要把优化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抓紧抓实抓好。首先,要以推进“三个集中”为抓手,不断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其次,要组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对自然村庄的改造和提升力度;再次,要积极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只有坚持创新举措,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增强内生动力,才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有序推进。一是创新组织管理体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各级各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上下沟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二是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投入量大,必须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三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步伐,实现土地连片集中。四是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劳务合作、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要创新发展合作农场,鼓励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健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的农民分享建设成果,充分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合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⑶ 成吉思汗把都城建在北平并建造了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美丽的园林对吗
不是成吉思汗建造的,是隋朝某个皇帝建造的。铁木真时代也未曾将都城建立在北京,是后来他的子孙建立元朝后首都定在今天的北京的。
⑷ 昌源中路美丽新世界万科城建属于哪个区
属于五华区,昌源路在人民西路以北属于五华区。
⑸ 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乡村”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分享按钮[提要] ”开县城乡建委副主任李贤荣介绍,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县“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已实现“一箭六雕”的良好效果: ◆ 统筹城乡的第一战略选择;欢庆美丽乡村建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善房屋品质!”开县城乡建委副主任李贤荣介绍,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县拥有总人口165万。常年外出务工者达53万人,成为全国第一劳务大县。其中在开县境内务工的农民工达7万人之多。这些人在城市就业,拥有固定收入,有着强烈的改变居住环境和居住房屋品质的渴望。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对农村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和规范,逐步向“集中居住、集中生产”发展。 开县“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已实现“一箭六雕”的良好效果: ◆ 统筹城乡的第一战略选择; ◆ 改善民生的第一物质基础; ◆ 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 ◆ 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 ◆ 推进社会和谐的第一保障; ◆ 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第一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