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上,要求坚持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求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求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些决策,明确了土地产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对土地权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克服土地产权虚化的弊端,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一是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就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可以抓住机遇、培育经营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二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表明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但同时要求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产品(000061,股吧)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工农城乡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进城就业空间狭窄,收入难以稳定;农业生产资源束缚趋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频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一直是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进城农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确认,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增加种地收入,而且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明确提出“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的权利,分享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二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要求通过试点,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同时,明确提出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产权、林权、股权等各种产权公开、公正流转交易,促进农业农村资源资本化,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些规定不仅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而且从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十六大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发展资源短缺、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土地方面,切实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方面,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又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此外,要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构建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是城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3%,但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隐患。如有的地方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有的地方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城市化“大跃进”;有的地方农民“被城市化”,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我们既要看到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正视和化解“城市病”,又要从国情出发,看到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要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个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打破了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瓶颈,破解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题。
全会还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同时要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放心保)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个重要决策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破解了农民进城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标,也体现出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㈡ 城乡一体化该如何推进
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在消除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关键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 一般,普遍地认为,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实现小康目标,必须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尽快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西方一些国家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良好发展,这也是众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普遍道路。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性、城乡差异性很大的发展中国家,能不能照搬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或者说,中国应如何消化吸收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并把这种经验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实际,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经济繁荣之路? 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世界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的“蝶振效应”愈来愈明显,经济全球化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千家万户小生产如何应对全球化浪潮?这确实是中国“三农”面临解决的头等问题,也是必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要求。但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简单地把大量农民从农村转移到城里,以此来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究竟能不能达到统筹城乡、消除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并最终解决好中国的农民问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来讲,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对那些进城农民所提供的简单劳动产品和服务会越来越少。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越来越难以取得优势、占领市场。一旦全球经济发展减速,遭遇经济低迷和发展不景气,那种主要依靠简单劳动的产业究竟能够维持多久?那些失去土地转移到城里而且绝大部分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怎么办?如果哪一天中国有2、3亿转移进城的农民失业而又没有地种,那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而且,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普遍强烈。这些转移到城市里的农民一旦赚不到钱不能生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重新回到农村去,因为土地是他们的生存保障。2008年国庆节我们在湖北省京山县调查,就发现了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京山县沙岭湾村54岁的村民何贞祥,1994年到海南打工做早点生意,由于做生意赚不到钱,1996年回到村里,1997年又举家到四川省成都市做早点生意。一家三口人在外打工10年,每天凌晨3、4点钟就起来开始做早点,一直忙到晚上11、12点才能睡觉,他们一家三口即使这样起早贪黑地忙,一年到头还是赚不到多少钱,不得已2008年全家又回到村里。由于当时举家一起到成都去做生意,原想是不再回来的,所以把老家的房屋连同10多亩承包地一连转卖给了别人。现在回来没地方住,只好又重新做了一间房,原来的承包地转让给了别人,现在也要不回了。没有地种,何贞祥一家人都为生活生计担忧着。这个村的另一户村民李春龙,大儿子2002年去广东省广州市一家工厂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和一技之长,只能干一些粗活和简单劳动,工资报酬很低,在广州打工6年,除去吃穿住用等生活所需开销,基本没有积攒到钱,不得已又回来。去年买了一台收割机,当了一名收割机手,专门给村里农户收割稻子。 象这样的农民工返乡现象,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部的一些打工大省和打工大市,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量农民工纷纷回乡。这充分说明,那种简单把农民转移到城里,不解决好转移到城里农民的长远就业、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和住房等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民问题、消除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 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要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从体制机制入手,协调推进。目前,重点要加强“六个一体化”:一是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做好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做好大中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充分发挥城市在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要素的汇聚枢纽与孵化器功能,强化带动效应,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有序乡村建设发展,二是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统一的社区管理体制。三是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城乡共同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城乡互融互补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布局。四是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繁荣城乡文体事业,构建城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城乡邮政公共服务体系等。五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推进城乡交通、电力、邮电通讯、供水供气、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一体化建设。六是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要素流动。 同时,为了扫除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还需强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落户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户口迁移条件,探索实行按公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以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户口准迁基本条件。二是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制定促进城乡就业规划和计划,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三是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完善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差距。四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五是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的新体制新机制。
㈢ 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发展成果,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之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特点以及区位、人口、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差距。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重点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在发展基础、产业、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明确目标任务,整合优势资源,要围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关注民生问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规划先行。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坚决摈弃陈旧的、落后的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制定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市单一规划、简单区域规划的束缚,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综合规划。形成城乡发展协调、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层次分明、优势特色明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护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现代化城乡发展布局。
4、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并非对农村进行简单的改造、修复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层次上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政府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各类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完善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免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大力发展城乡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㈣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调查报告 1000字
关于嘉兴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考察报告
2009年10月19日——10月27日,我校曾文鸿副校长带领第二期中青班全体学员赴浙江嘉兴市委党校异地学习考察,我随同参与了这次学习考察活动,并对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考察。现形成考察报告如下:
一、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
200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杭州、嘉兴、义乌、温州、台州等地建立三大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明确要求嘉兴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建成带动作用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的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区,嘉兴市出台了《嘉兴市打造城乡一体化先行地行动纲领》(嘉委[2008]1号)等一系列文件,并以“两分两换”为核心、以“全民社保”为支撑,大力推进“一步到位”式的城乡一体化。
(一)“两分两换”推动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前进。
1、嘉兴市的基本情况
嘉兴位于长三角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发展比较均衡,下辖的县(市、区)经济实力均位于全国百强县第20~35位。2007年,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8∶1,收入差低于浙江省的2.4∶1和全国的3.2∶1。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紧缺等要素制约日益显现。嘉兴是平原,没有大量可用来改造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杭州湾北岸是主航道,也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围垦造田。在非农用地不足的背后,农村宅基地杂乱无章,农民大多分散居住,宅基地面积过大(户均宅基地1.5~2亩),造成土地的浪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例已下降到24.5%,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已脱离土地到城镇企业务工。从现实条件来看,嘉兴已经具备了推进“两分两换”的条件。
2、“两分两换”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目标。
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将农户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在依法、自愿基础上,以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两分两换”的实质是试图通过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直接转变为可处置资产;通过农民的承包地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以保证失地农民老有所养;其直接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让农村土地实现像城市一样的市场化流转,推进农户向城镇集聚,从而将宅基地复耕,或为其他用途腾出用地指标。同时,也能进一步打通农民进城的渠道。嘉兴市力争通过“两分两换”,到2012年,1/3以上的农民实现向城镇和中心村集聚,流转土地面积100万亩以上,50%左右的农田实现规模集约经营。
3、“两分两换”的具体做法。
一是摸清基本情况。嘉兴市在每个县(市、区)都开展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再选择乡镇和村进行试点。为确保工作稳步推进,市、区、镇、村、村民小组五级对开展试点的区域,通过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恳谈会、听证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掌握民情,尊重民意。调查数据显示,全市90%以上试点村的村民都同意推进“两分两换”。
二是制定政策文件。在嘉委[2008]36号文的基础上,嘉兴市委办、市府办又出台了《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嘉委办[2008]50号),对“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作了进一步细化。各县(市、区)、镇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
三是完善相关规划。各县(市、区)结合“两分两换”试点的开展,及时调整完善镇域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配套建设规划。
四是建立工作载体。各县(市、区)成立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各镇和有关部门也相应建立工作机构。各镇政府分别注册成立公司,作为运作主体封闭运行。
五是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为使该项工作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嘉兴市宅基地置换共有三种方式,即:按照1∶1的面积置换城镇公寓或自建别墅、按照1∶1~2的面积置换产业用房、货币补偿。选择第一种模式的农户中,公寓与自建别墅的比例为55∶45。进行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后,公寓房每户实际占地不超过0.3亩,自建房不超过0.5亩。
(二)全民社保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为解除农村居民进城之后“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嘉兴市出台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直接把城乡各类劳动者都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来,嘉兴也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全民社保的地级市。该市的具体做法是:
1、城镇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2、不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该市上上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缴交养老保险金,并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政府财政资金补贴5%,其中3%纳入个人账户,2%纳入统筹账户。
3、失地农民参加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
4、其他未能参加社保的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居民社会保险,按照该市上上年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的8%缴交养老保险金,并全部纳入个人账户;政府财政资金补贴5%,其中3%纳入个人账户,2%纳入统筹账户。
由于农村居民缴交15年的费用基本上在1万多元,如果参加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财政资金给予1万元甚至全额社保补贴;如果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流转且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还可按照城镇居民的缴费标准和待遇置换社会保障。
(三)发展农家乐促农民增收。
浙江省高度重视“农家乐”的发展,并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意见》,重点支持发展以农民家庭为经营主体,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村;鼓励发展以企业法人为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的“农家乐”休闲旅游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建设一家一户农民办不了的休闲旅游项目和配套产业,带动周边小规模“农家乐”的发展。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在发展“农家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该镇建林村目前有9户农户依托本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自家庭院发展农家乐,每户的年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与此同时,该村还利用从农民手中流转过来的土地,集中发包给有实力的投资者,开发旅游度假区,也取得了成功,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二、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启示
透过嘉兴市“两分两换”、全民社保、大力发展农家乐等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嘉兴模式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1、优化了农村布局规划。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和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有序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建房无序、公共服务配套难、宅基地占地多等问题。农民进入城镇和农村新社区居住,配套设施和居住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路、水、电、有线宽带、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的配套集中,大大节约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成本。可以说,嘉兴市通过“两分两换”,把分散居住的农村居民集中到城镇和新社区居住,通过大规模的“拆旧建新”,实现了城乡一元在形式上的“一步到位”。
2、节约了大量农村建设用地。考察组考察的南湖区余新镇和七星镇,在“两分两换”工作中具有典型性。余新镇需搬迁农户4231户,现有宅基地面积3977亩,其中公寓房置换2327户,户均0.3亩,需占用建设用地698亩;异地迁建置换1904户,户均0.5亩,需占用建设用地952亩,合计建设用地1650亩,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327亩。七星镇需搬迁农户4011户,现有宅基地面积4158亩,采取新社区公寓房安置,按户均0.3亩计算,需占用土地1203亩,可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955亩。据测算,按照“两分两换”模式推进宅基地置换,每户可以节省0.4亩以上的农村非农建设用地。
3、促进了土地的规模经营。在“两分两换”试点的带动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自2008年以来,南湖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25万亩,规模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不断增加,土地流转中规模100亩以上的经营面积达到1.74万亩,一大批新家户、新设施、新品种不断运用到实际生产中,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转变,并有效带动了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另一方面,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节约出来的用地指标,可以有效解决城镇商业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问题,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空间。
4、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两分两换”试点都采取政府主导开发建设,严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农户有旧房搬迁补助和奖励,农民置换成本较低,农村住宅由小产权房变成完全产权房,在资产实现合法增值的同时,通过租、售等手段,财产性收入大为增加。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增加了租金收入,同时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大对农民创业就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和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的创业收入和薪金收入。
(二)嘉兴模式在推广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1、政府负担加重。由于“两分两换”工作以政府为主体推进,加上村民宅基地和房产面积较大,直接导致了安置的高成本。据了解,在“两分两换”推进过程中,选择公寓安置的,每户的安置成本为48万元;选择自建别墅的,每户安置成本为20万元。整体测算,每户的安置成本为37万元。如全面铺开“两分两换”,政府将背负巨额负担。如南湖区七星镇是一个地域和人口规模较小的镇,需搬迁农户4231户,该镇把握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机遇,向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达到25亿元。如果镇域规模较大、没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两分两换”很难推开。就目前而言,融资是推进“两分两换”的一大难题。
2、地方土地周转指标不足。在农村旧宅未拆除的前提下,推行“两分两换”建设新市镇、中心村,需要一定的土地周转指标。在土地指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较大。调研组在南湖区余新镇实地调研时了解到,该镇推行“两分两换”需要周转建设用地1650亩,除了占用城镇建设用地外,还占用了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由于嘉兴市是浙江省的试点,浙江省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使用问题上,一方面预拨约300亩的用地指标,另一方面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可以说,试点单位在政策上享受到了倾斜性的照顾,如全面铺开该项工作,土地的制约将是一大难题。
3、置换户劳动力充分就业问题比较严峻。农民将手上的土地承包权流转后,虽然一部分人可以到承包土地的农业公司工作,一部分人可由政府通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解决,但40、50岁数的劳动力就业仍比较困难。受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城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土地双置换后,农民一旦从农村出来,生活成本增加,没有充分就业,政府压力就相应加大。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市场经济脱节的问题值得重视。为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嘉兴市很多试点地方都在测算中提出每年每亩600元的流转价格,这就容易造成地方流转价格与土地承包市场脱节现象。承包土地因多种原因,比如不同地块所处位置不同,土壤肥力、适宜种植作物、历史产出效益也不同等原因,流转价格不尽相同,应该正视和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土地流转应是一个市场寻价行为,流转价格高低应由受让方和出让方通过谈判博弈实现。此外,现在许多地方担心流转土地的主体难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农业招商引资任务相当繁重。个别地方为了不致使土地荒废,以极低价格转手短期出租,这种受让方缺位的土地流转进来后,使政府背负了巨大成本压力。
三、加快推进我们城乡一体化的几点建议
在考察借鉴浙江省嘉兴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快我们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我们通过深入实施“园区兴业、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其中,工业已经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推进我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战略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摆在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千头万绪,怎样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着力点?我们认为,关键是要从领导体制和领导方法上下功夫,实行领导体制的创新和领导资源的超常规配置,从而形成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合力。嘉兴市南湖区通过成立统筹委及其办公室,各镇和有关部门都相应建立工作机构,并建立区统筹委例会制度(每月一次)、专题会议制度(不定期召开)、工作督查制度(经常性开展)、工作月报制度(土地流转、新社区建设)、工作专报制度(“两分两换”试点工作专报),在全社会营造出浓厚的城乡一体化推进氛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充分结合本地实际,避免简单的盲从。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最重要的是学习内在的实质性东西,并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我们与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存在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宅基地的分配面积上区别很大。嘉兴市的农村宅基地面积较大,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庭院,这也为单家独户发展农家乐提供了载体空间。即使是推行“两分两换”后,该地户均宅基地也在200平方米以上。我们农村分配的宅基地面积最大不超过120平方米,还不到嘉兴市的1/8,单纯依靠“两分两换”盘活土地,空间非常狭窄。此外,宅基地基本上均用于房屋建设,不可能再建独立庭院,以农户现有住宅发展农家乐的可行性不大。
2、农民转型方式不同。嘉兴市的农村居民基本上在本地就业,白天外出打工,晚上回家生活,基本上没有出现空心村。我们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在转型后,基本上搬到中心城镇居住,造成空心村比较多。此外,嘉兴的宅基地基本上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但我们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一户多宅”现象比较普遍。
3、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形式不同。嘉兴市由于在分田到户比较彻底,宅基地和承包田均直接分配到户,基本上不存在集体经济。但我们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土地流转,经济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4、地貌特点区别很大。嘉兴地处平原地带,宅基地复耕成本低,且可以100%复耕。我们处于丘陵地带,很多村庄依山而建,有的还建在山坡上,宅基地复垦成农田成本高,在相当多的地方把宅基地复垦成农田也是不现实的。
5、在政策扶持方面有所区别。嘉兴市是浙江省“两分两换”的试点,宅基地置换城镇房产是经浙江省发改委立项,在土地指标、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的修编等方面也有省国土资源厅的扶持。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要获得上级如此大的支持,难度较大。
综上所述,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从解决农村农民最迫切、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在探索“两分两换”工作上,应先重点解决城中村、空心村和偏、远、散的村。对于还不具备开展“两分两换”的村,应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通水泥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在发展农家乐方面,应以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为依托,引进有实力的投资者,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档次,集食、娱、游等于一体,既解决农民的就业,又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把建立全面社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建立全民社保体系,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城乡一元,解决广大农民后顾之忧的必然举措。我们可借鉴嘉兴市全面社保的先进经验,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的财力先行先试,在全市率先推出高龄津贴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要试点先行,部门联动。
无论是我们各项改革的推进,还是嘉兴市推进“两分两换”工作的成功经验,都是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的。因此,我们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应在先行试点,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确保农村和全社会的稳定。另外,在“两分两换”、全面社保和农家乐的推进上,要充分实现党委、政府领导下的部门联动,发改、经贸、财政、建设、规划、国土、旅游、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我们城乡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