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中心 真假望了解详情的不吝赐教!!多谢
网上关于此中心的信息有:
1、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中心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在2011年9月年检后的网站公示和登记证书,均注明其为国家二类事业单位,其单位编号为:事证第241000001508号
2、据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发展中心网站上介绍:该中心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关于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和调整纲要》精神,在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指导下,由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专业管理机构——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工作委员会。
我在网上分别去了工信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共中央党校网站,都没有查询到任何关于此中心的任何消息,去了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也无法查询相应的单位编号。
B. 专家委员是什么意思
全国城乡一复体化建设发制展专家委员会是在国家有关领导人的关怀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由发改委、农业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服务机构、新闻媒休、企业等机构联合组建的集学术性、联合性、专业性、平台性于一体的全国性非盈利的开放式的现代服务机构中国低碳经济联盟发起成立的智库性组织。
C. 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委员会隶属政府哪个部门
落实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关于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回和调整纲要》精神,在国答家发改委、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的指导下,由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等相关机构共同发起成立全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城乡信息一体化建设的专业管理机构——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工作委员会。
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工作委员会不受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是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自愿参加的非盈利性、全国性事业组织。
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工作委员会于2009年2月在北京成立,李镇廷同志担任执行主任。总部设在北京。
中国城乡信息一体化工作委员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为城乡信息、经济和社会
D. 国家编委下设哪些部门中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是属于国家编委吗
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专家委员会是在国家有关领导人的关怀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由发改委、农业部等中央有关部门、社会团体、研究机构、服务机构、新闻媒休、企业等机构联合组建的集学术性、联合性、专业性、平台性于一体的全国性非盈利的开放式的现代服务机构中国低碳经济联盟发起成立的智库性组织。本会的英文译名为:The Development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the Committee Experts.(缩写:URIC)。
E. 中国农业大学县域现代农业发展高层会议李国新等专家城乡一体化专题研讨会观点
“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就业增收”研讨会,由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主持。参会嘉宾有清华大学教授金笠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德纯、住建部规划司处长赵永革、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朱启臻、山西太原市晋源区副区长牛东全、齐齐哈尔市农业委员会主任周维友、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副区长高建新、河南安阳市安阳县副县长唐纯家、国开成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耀辉、黑龙江省国奥扎龙投资总经理向锋、山东长河豪门集团副总经理孙静。中国农业大学张天柱教授、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李国新副院长参与研讨。
会上,朱启臻教授首先就《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进行发言,重点讲述了村落的形成及村落对生态文明的不可替代作用。并且用通俗的标准解释了什么是美丽乡村:一是美丽乡村一定是适合农业生产的乡村;二是村庄对生态文明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朱教授认为新农村建设要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在城乡功能差异当中寻找农村的定位。
赵永革处长就《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建设》进行发言。指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的五个关键问题,一是新型城镇化下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城乡关系;二是土地问题;三是人口流动问题;四是乡村规划建设问题;五是乡村产业发展。
张德纯研究员就城乡一体、美丽乡村建设及农民就业增收三方面进行发言,印象中的乡村是美丽的,但目前的现状是农村越来越不美丽,有发展的问题,也有我们决策的问题。真正的美丽乡村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思想不解放,就建不成美丽乡村,而且会把乡村弄得越来越坏。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就业增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金笠铭教授就《从农村建设的角度谈美丽乡村建设过程》提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四个方面问题,第一不要重蹈“千城一面”的覆辙;第二要乡土村落升级版,不要城镇景观的微缩版;第三要表里如一,不要徒有其表;第四美丽乡村要让人记住“乡愁”。
随后李国新副院长从规划视角浅谈了如何开展城市及乡村规划建设,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该更多从可持续的角度出发,分享了研究员近年来典型的规划成果以及规划工作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F. 中国城乡建设投融资工作委员会是什么单位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原则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原则下,中国重点城镇和城市将积极,有效,有力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多方资源,2008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专门从事中国重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国家机构
在政府各部委的联合协调下,党和国家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将成为重点工作,全面服务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和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城镇化和城市建设。
重点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为核心战略,农业创新,扶贫,精准扶贫,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行业的智慧城市,打造新型的全国城镇化和城市多元化,多行业,多维该系统提供全面的服务。
(6)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扩展阅读:
工作内容
中国重点城市建设投资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是全面推进“1887工程”。(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科技部六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共同评选了1887年。该镇将进行小康示范建设(简称“1887工程”)。
按照重点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从中国重点城市的理论研究,模式探索,经验推广,提供重点项目投资,融资咨询和指导,到发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化”。发展路径将促进中国特色重点镇的建设。
中国重点城镇的建设是一种基于城乡一体化理念的新发展战略,旨在解决“三农”问题。这是有关改革,改革,开放和逐步转变的首要问题。农业蓬勃发展,工业蓬勃发展;农民富裕,国家富裕;农村地区稳定,世界稳定。
G. 全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中心和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专项基金是隶属国务院参事室的机构吗
怎么这么问
H.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产业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首先要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提升农业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支撑能力,促进城乡各个产业互动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业基本经营体制,农业生产成就举世瞩目。进入新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连续出台,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了“十连快”。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村人多地少矛盾加剧,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凸显。特别是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经营难以采用先进科学技术、难以吸纳现代生产要素,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和种地农民收入。因此,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势在必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同时强调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实现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充分激发农业生产潜能,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在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上,要求坚持土地产权集体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求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要求坚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以承包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化,鼓励承包土地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这些决策,明确了土地产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界限,澄清了人们对土地权益的模糊认识,有利于克服土地产权虚化的弊端,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有利于提高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效益。
在农业经营方式上,一是鼓励发展合作经济,扶持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这就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可以抓住机遇、培育经营活力、增强发展能力、壮大经济实力。二是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这表明支持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但同时要求工商资本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农产品(000061,股吧)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利益格局
城乡发展一体化,核心是城乡主体权利,构建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形成造福百姓、富裕农民的利益格局。重点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来源,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跨地区跨行业的转移就业,城乡二元体制逐步被打破。新世纪以来,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工农城乡逐步走向协调发展。
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民进城就业空间狭窄,收入难以稳定;农业生产资源束缚趋紧,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频发,增收难度加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财产性收入增长乏力,一直是农民增收的薄弱环节。总体上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近年来高于城市居民,但从绝对数看,农村和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拉大。目前,部分进城农民的身份尚未得到确认,不能充分享受城市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
如何让广大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仅强调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增加种地收入,而且强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性权利,明确提出“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要求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继承的权利,分享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二是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要求通过试点,改革完善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和转让。同时,明确提出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还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产权、林权、股权等各种产权公开、公正流转交易,促进农业农村资源资本化,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这些规定不仅从体制机制上提出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而且从工作部署上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拓宽了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有助于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共享发展成果。
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二元体制下,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十六大以来,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断加强,全民义务教育制度基本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发展资源短缺、动力不足。这已成为制约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体制机制,引导更多的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公共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要求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要加快建立土地、资金和人才资源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和补偿机制。在土地方面,切实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进一步改革征地制度,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关系,提高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和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在资金方面,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性金融投入力度,又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同时要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在劳动力流动方面,要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保障,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此外,要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延伸,构建统筹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框架,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保障水平,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
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管理体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关键是城乡建设和管理一体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3%,但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一些误区和隐患。如有的地方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有的地方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搞城市化“大跃进”;有的地方农民“被城市化”,没有真正享受城市居民的权利。我们既要看到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正视和化解“城市病”,又要从国情出发,看到我国农村大量人口要进城,但不可能都进城,更不可能都进大城市,必须在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展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并要求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这个重大决策提出了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也提出了城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径,打破了制约城镇化建设的投资瓶颈,破解了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题。
全会还决定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要求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同时要求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把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放心保)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这个重要决策提出了户籍制度改革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路径,破解了农民进城遇到的两个最大难题,既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标,也体现出改革思路的科学性、可行性。
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也是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I. 城乡一体化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2013年发布2013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2013年发布2013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从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回顾总结了我国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成就,分析了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态势,梳理了城乡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了城镇化对城乡一体化模式产生影响等新情况,探索转型环境下新现象、新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土地、户籍、农民工、社保改革等政策体系角度,探讨“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径。同时从实践层面介绍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创新经验,以及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新探索。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J. 请问有中共全国城乡一体化领导小组建设办公室这单位或
目前还没有,只是国务院在强力推广这个事情。在中央上层有一个类似于这样的机构,在发改委下面的。目前处于论证阶段,还没有全面的实施,各个省、自治区还没有相关的机构或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