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

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

发布时间:2021-02-15 11:39:19

1.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什么意义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质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具有以下意义:
一、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而如今业已出现并日趋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若听任贫富悬殊无限扩大,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那我们就不可能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达到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采取各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缩小贫富差距,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过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而这两个方面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要求是相悖的。缩小贫富差距,既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缩小贫富差距,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成员间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差距就是矛盾。但是,差距过大也是不正常的。因为矛盾是会转化的,若差距过大,矛盾突出,且不能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那么矛盾就会激化,并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于是,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并随着矛盾的加剧而膨胀、泛滥,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这样,我国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难免落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难以建成。另外,我国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若贫富差距加剧,不仅会造成边民不稳,边疆不稳,而且还会给国外敌对势力向我渗透的机会,从而会影响国内的安定,甚至还会造成国际政治问题。可见,缩小贫富差距,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保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四、缩小贫富差距,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广大的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是党执政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取决于党领导下的社会和谐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公平享受发展的成果。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显著。但如果成果只被少数人享受,而不能惠及广大民众或是惠及过少,那么,社会就可能会因此而分裂,广大民众就不会真心拥护党,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执政的基础。可见,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党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必需。

2. 城乡收入差距理论意义

由于中国的农村问题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近年来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王小鲁、樊纲考察了与经济增长有关的因素,收入再分配和社会保障,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制度因素等方面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发现经济增长并不带来收入差距先升后降的结果,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将减少收入差距,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助减少收入差距,但作用不大,而且市场化本身并不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课题组(1994年)通过计量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王韧(2004年)考察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度,城镇化程度,相关制度因素(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某些制度性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影响。最终发现,经济开放对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有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帮助,用于支援农村的农业财政性支出并没有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显著的影响,而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实行工农业剪刀差的赶超战略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有明显的影响。

二、城乡收入差距待考察的原因

由于我们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我们考察下面几个因素: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本投入,二元经济体制和农村的金融支持。这几个因素从政府投入、经济体制等方面来探讨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三、模型建立和统计检验

LOG(GAPt)=a(1)+a(2)LOG(ROADt)+a(3)LOG(EDUt)+a(4)LOG(TOWNt)+a(5)LOG(LOANt)+et.

其中GAPt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ROADt是当年的公路通车里程(单位:万公里)。EDUt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TOWNt是城镇化率,用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LOANt是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a(i)是待定系数,et是随机扰动项。

我们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经统计数据库上找到1990年至2006年的数据,用eviews软件进行统计检验后得出下面结果。

四、结果分析

在上面的回归过程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所以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我们再来考虑三个显著的解释变量。公路的通车里程的系数为正的,意思是通车里程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似乎与预期有出入,但这恰好说明了在1993年至2006年的时间政府对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入远远大于对农村的投入,由于两者基础设施建设的差距极大的影响了城乡的协调发展,使得农村缺乏实现跳跃式发展,享受技术进步和增加收入的物质基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的系数是正的,这说明加大教育投入会拉大城乡收入的差距。看似不合常理,但我们仔细想想看,政府和其他团体个人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投到哪里去了?我想主要还是高等院校和城市里中小学教育。从农村里进入大学的孩子与从城市里进入大学的孩子相比比例要小得多。而农村里的孩子也不可能更多的进入城市里接受中小学教育。因此,农村里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教育的投入占很小的一部分,从而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不管是从考试还是从其他方面,都会吃亏。他们没有得到更好的进入大学的机会,大多数会留在家里务农。但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限,他们又不可能接受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创造更多的财富,由此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镇人口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的系数是负的,说明提高城镇化率有助于减小城乡的收入差距。这与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中国存在着上亿的剩余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后,这些劳动力逐渐流入城市,并与城市的居民融合,同时也可以将城市的财富转移至农村。这确实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看到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进城农民工的生存问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农民工在城市里受到了与城市人不同的待遇。他们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有着最简陋的食宿,并处处受人奚落,并在劳资关系中处在不利的地位。农民工的后代的生存状况也是现在社会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的教育,饮食,心理等许多方面,应该受到政府和社会团体与个人的关注和帮助。

3. 城乡收入差距大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找的,清华大学的报告 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又有进一步的扩大,目前已经达到3.33:1。这种状况与我国追求的和谐社会目标形成严峻的反差。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对与此有关的基本数据资料做个简单考察。首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有四方面,即工薪或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从距今最近的2006年数据来看,城镇人均全年工薪收入为8767元,农村为1375元;城镇人均经营性收入为810元,农村为1931元;城镇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44元,农村为101元;城镇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899元,农村为240元。可见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工薪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而农村居民主要为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的二次分配,即对城乡居民给予的各种形式的补贴。转移性收入城乡之间相差12倍,近2700元,这是构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比转移性收入差距更重要的是工资性收入,或劳动收入。事实上,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1931元(主要是农业收入)中也包含劳动收入,粗略估计占三分之一左右,即600多元。与农村居民的打工收入(1375元)相加便是2000元左右,仍远低于城镇居民的8767元,这里还没有考虑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中所包含的劳动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收入巨大差异的形成有阻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体制原因,也有城乡居民从事工资性劳动时间差异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显然在于城乡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及其所导致的劳动性质差异。我国农村劳动力多数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包括农业劳动和进城务工),他们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且教育质量很低。城市劳动者文化程度多数达到高中水平,所从事的工作以白领或技术性体力劳动为主,薪金水平当然与简单体力劳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本质上是不同性质劳动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根本原因是城乡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一个城市居民如果仅受过初中教育,其收入恐怕不会高过一个农民工;而一个农村学生如果达到高中毕业水平,他得到继续深造的机会就大得多,即使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多半不会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世界上经过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都曾经相当重视基础教育,努力实现12年义务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已30年,至今9年义务教育仅勉强过关。一般来说,一个初中程度劳动者的就业能力、精神视野和人生追求还存在很大局限,而一个高中毕业生便基本具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我国目前9年义务教育的艰巨性来说,提出12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似乎还是痴人说梦,但的确应该开始进行长远规划,因为这恐怕是本世纪中叶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第三步战略的关键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可以发现,虽然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在扩大,但人均工资性收入差距却在缩小。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工薪收入分别增长了2.59倍、1.96倍、1.12倍,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了3.89倍、1.96倍、1.17倍。这其中有农村居民数量下降、从事劳动者比例上升和从事工资性劳动时间增加的原因,同时也说明尽管不同性质劳动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收入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因此可以说我国简单体力劳动者的相对过剩程度在下降,这多半与学术界正热烈讨论的所谓“刘易斯拐点”和我国人口红利的可持续性有关。另一个可喜的趋势是,尽管城乡居民之间转移性收入差距尚巨,但近年来也有缩小的倾向。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3.99倍、2.01倍、1.09倍,而农村居民分别增长了3.16倍、2.29倍、1.23倍。这显然与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三农”领域的支持有关。在财产性收入方面,城镇与农村之间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但毕竟在纯收入中所占比重都不大。由此看来,导致农村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经营性收入。它在城市居民收入中占的比重不大,却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农业收入(约占全部经营性收入的60%)。与1995年、2000年、2005年相比,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名义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了11.15倍、3.29倍、1.19倍,而农村居民分别仅增长了1.71倍、1.35倍、1.05倍。事实上,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的相对下降在我国目前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必然性。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符合,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正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农业居民和农业劳动力数量虽然也有所减少,但尚不足以扭转人均经营收入增速落后的局面。因此,至少从表面数字看,既然农业总体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难以有明显提高,农村人均经营收入相对提高的途径只能是使分母下降得更快,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这只是针对农村经营收入问题得出的结论,它们对城乡其他产业和劳动力市场还会产生广泛的影响,目前还缺少从一般均衡角度进行的更深入研究。

4. 怎样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增专加城乡居民收入,核心是要坚持属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具体措施是:首先,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再次,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最后,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5.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论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常鹏宇,张信东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乡收入
差距的深层原因,并就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结构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
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
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
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
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
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
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
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
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
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
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
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
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
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
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
导地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
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
(2)推动农业发展。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到工业化所需要的一
个理想差距程度时,企业会在农村用较低的价格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劳动力而促进工业化进程,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享受更多农业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生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增长。
(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城乡收入存在
适度差距,会对农村居民产生吸引力。一方面,会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变成市民,这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比如农村居民
通过努力,以升学、学习劳动技能等方式到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农村居
民到城市打工,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城市
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技术,提高了素质。
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需要一
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
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
作为劳动群众,也是我们的政权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会直
接影响社会成员心态的平和程度、社会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社会形势的稳
定程度。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多表现为
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个问题在转型社会中尤为突出。贫困阶层不断扩大
并日益边缘化,必然引发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继而带来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秩序混乱无序,从而造成社会形势的动荡不安,致使
经济发展可能止步。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
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
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
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
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
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3.1收入的不平衡
行业垄断带着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虽然在一定期间可明显提升此
行业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其长期存在,必然导致行业间及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业垄断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
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自然垄断的行业,
以及一些因行政体制原因产生的制度性垄断行业,由于机会不均条件下
的垄断和特权,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由
于行业垄断,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规律”,弱化甚至排斥了
市场的调节功能,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的行业出现了收入上的差距。再
有是一些人将权力作为一种资本参与收入分配,贪污腐败,导致收入分
配的严重变形。这些权力资本的使用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
重要因素。
3.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基础,它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产物,符合当时对城市倾斜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它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农民劳动力转移不顺畅、农民工子女上学(中小学)
难等问题。
3.3市场运作不规范
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保证市场运作规范的重要条件
是法制建设的先行。当前,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或执法不严,致使非法非
正常收入大量存在;而且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在
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的扩大。
3.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
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社会保
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
方面的相对不均等性,特别是医疗保险,使农民由病返穷。虽然国家在
2005年采取了农村医疗统筹,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完全单纯靠土地生
存、困难(孤寡老人)及大(多)病的农民群体,按现在的统筹标准,其本身
支付的部分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3.5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
区、西部地区。据2002年9月12日的《经济时报》报道,各级财政教育投
入分配格局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只分别承担了义务教
育经费的2%和11%,也就是说只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极小部分
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分别负担了经费的绝大部分。事实上,县乡
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却是对农民的征收,这就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城镇居民则是无需缴纳这部分费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城乡居
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4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和措施
4.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形式来查处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和打破垄断,保证机会的
均等,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消除不正当竞争。通过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
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
标准,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
利润的形成,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缩小行业之间的收
入差距。
4.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就是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不论
从何处迁往另外任何一处,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应该依法享有同当
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享受教育(子女上学问题)、医疗等。改革户籍制度
的实质是去除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
发展机会上的均等,社会身份的同等,使户籍只承担对人口的社会管理
职能,不再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4.3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
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
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
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
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
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
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
4.4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增加投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力
度;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同时改革农业投入体制,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
的改革,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信贷资金不准或按特定优
势比例投向非农领域和非农产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农
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并广泛吸纳外资、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形成
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通过
各种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业、
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且使广大农民拥有最低生活保障、
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4.5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因为税收
可直接有效地减少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并且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稳
定社会的作用。对于农用物资也应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虽然减免
了农业特产税等税种,但是对于农业物资(如化肥等)也应依照一定比例来
减少其税率,让农民最直接受益,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较快缩小。
4.6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农村基础教育列入中央预算,改
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并且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广大的农村劳动
者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实现教育在农村的真正普及。此外,还要对农民进
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
5正确看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
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必须坚“持统
筹安排”,不能因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重“返大锅饭”,如统筹初次
分配和再分配,就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
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贡献参与分配;而在再分配中
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
难。统筹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更科学地对社会资源配置;从
社会的角度出发,应切实贯彻收入分配政策,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
面的积极性并使其收益最大化,使我国经济能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让全
社会成员共同过上富裕生活。

6.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于扩大有什么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增加,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条件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近年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必然使个人收入呈现多样化的复杂现象,也必然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3)从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潜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必要性.但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又要避免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这是因为,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也不利于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更与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相背离.因此,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4)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
(5)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支持和引导农民向城市流动;另一方面新时期解决城乡差距又不能只靠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必须搞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能够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通过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7.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什么意义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质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具有以下意义:
一、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而如今业已出现并日趋突出的贫富差距问题,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相悖的。若听任贫富悬殊无限扩大,势必会导致两极分化,那我们就不可能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达到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不可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当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采取各种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是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二、缩小贫富差距,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贫富差距过大,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而这两个方面与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要求是相悖的。缩小贫富差距,既是广大中低收入者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更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缩小贫富差距,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社会成员间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差距就是矛盾。但是,差距过大也是不正常的。因为矛盾是会转化的,若差距过大,矛盾突出,且不能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那么矛盾就会激化,并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政治、思想、文化领域,于是,各种不和谐不稳定因素就会产生,并随着矛盾的加剧而膨胀、泛滥,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这样,我国小康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就难免落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难以建成。另外,我国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若贫富差距加剧,不仅会造成边民不稳,边疆不稳,而且还会给国外敌对势力向我渗透的机会,从而会影响国内的安定,甚至还会造成国际政治问题。可见,缩小贫富差距,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防止国外敌对势力向我国渗透,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保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和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四、缩小贫富差距,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党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广大的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是党执政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否牢固,取决于党领导下的社会和谐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公平享受发展的成果。党执政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显著。但如果成果只被少数人享受,而不能惠及广大民众或是惠及过少,那么,社会就可能会因此而分裂,广大民众就不会真心拥护党,党就会失去民心,失去执政的基础。可见,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使广大民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党赢得民心,巩固执政基础的必需。

8.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1.利于缓解社会矛盾。2.利于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3.利于促进社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4.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

9. 《论文》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追分50

请注意论文是用来参考的,不是有现成的给抄的。这篇看合适不?期能提供思路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常鹏宇,张信东
(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城乡收入
差距的深层原因,并就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结构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
按照国际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数表示,改革
开放前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5,现在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
配课题组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2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4,超
过了国际警戒线(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
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如果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衡量城乡的收入差距,就国际一般情况而
言,当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一直超过国际一般情况,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7∶1(以农村居民
收入为1),1985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1,1994年达到顶峰,城乡居
民收入比为2.86∶1,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
1997年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加速扩大,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
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3年继续扩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
距比为3.2:1。但这个结论,还不能真实地反映城乡之间的实际收入的差
别。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
性补贴。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各样的实物性补贴(医疗、教育、
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费救济等等)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
可能要达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过程中,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
定产生一定正效应,但不合理差距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负效应。由
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前城乡收入差距的负效应占主
导地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
进程提前了(在汽车等方面)。
(2)推动农业发展。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调节到工业化所需要的一
个理想差距程度时,企业会在农村用较低的价格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
劳动力而促进工业化进程,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能享受更多农业资源,
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生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农业增长。
(3)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城乡收入存在
适度差距,会对农村居民产生吸引力。一方面,会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
移,变成市民,这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得到提高,比如农村居民
通过努力,以升学、学习劳动技能等方式到城市定居;另一方面,农村居
民到城市打工,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条件下接受城市
先进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技术,提高了素质。
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经济发展需要一
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如果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不会有整个社会的稳
定。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是社会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
作为劳动群众,也是我们的政权基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会直
接影响社会成员心态的平和程度、社会关系的协调程度和社会形势的稳
定程度。在贫富悬殊的社会中,收入分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较多表现为
社会秩序的混乱。这个问题在转型社会中尤为突出。贫困阶层不断扩大
并日益边缘化,必然引发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继而带来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使社会秩序混乱无序,从而造成社会形势的动荡不安,致使
经济发展可能止步。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
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
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
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
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
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
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3.1收入的不平衡
行业垄断带着计划经济深深的烙印,虽然在一定期间可明显提升此
行业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其长期存在,必然导致行业间及
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业垄断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门实施,所以能
够创造出完全排斥竞争的效果,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自然垄断的行业,
以及一些因行政体制原因产生的制度性垄断行业,由于机会不均条件下
的垄断和特权,在这些行业从业的人员几乎都成为社会的高收入者。由
于行业垄断,破坏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均衡规律”,弱化甚至排斥了
市场的调节功能,使垄断行业与非垄断的行业出现了收入上的差距。再
有是一些人将权力作为一种资本参与收入分配,贪污腐败,导致收入分
配的严重变形。这些权力资本的使用不当已经成为影响城乡居民收入的
重要因素。
3.2城乡户籍制度的影响
城乡户籍制度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基础,它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
产物,符合当时对城市倾斜发展和城乡社会稳定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它已成为影响社会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农民劳动力转移不顺畅、农民工子女上学(中小学)
难等问题。
3.3市场运作不规范
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保证市场运作规范的重要条件
是法制建设的先行。当前,由于我国法制不健全或执法不严,致使非法非
正常收入大量存在;而且由于市场运作不规范,城乡间信息的不对称,在
这样一种背景下出现的农业产业布局不科学,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的扩大。
3.4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
的运作,缩小居民间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然而,目前社会保
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职工享受,而农民却很少享受。这种在享受社会保险
方面的相对不均等性,特别是医疗保险,使农民由病返穷。虽然国家在
2005年采取了农村医疗统筹,但就实际情况看,对于完全单纯靠土地生
存、困难(孤寡老人)及大(多)病的农民群体,按现在的统筹标准,其本身
支付的部分也是有相当难度的。
3.5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现实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人员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未受过教育
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成员。目前教育软硬件投资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
区、西部地区。据2002年9月12日的《经济时报》报道,各级财政教育投
入分配格局为: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只分别承担了义务教
育经费的2%和11%,也就是说只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极小部分
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分别负担了经费的绝大部分。事实上,县乡
财政收入的大部分却是对农民的征收,这就客观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城镇居民则是无需缴纳这部分费用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城乡居
民收入之间的差距。
4缩小城乡差距的建议和措施
4.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形式来查处政府官员的渎职行为和打破垄断,保证机会的
均等,允许民间资金进入,消除不正当竞争。通过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
限制和打破垄断,逐步消除行业壁垒和垄断,降低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
标准,鼓励资本在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和有序竞争,促进行业之间平均
利润的形成,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条件与环境,缩小行业之间的收
入差距。
4.2改革城乡户籍制度
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就是实行开放式管理的户口制度,即任何人不论
从何处迁往另外任何一处,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就应该依法享有同当
地居民同等的权利,如享受教育(子女上学问题)、医疗等。改革户籍制度
的实质是去除依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差别,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在
发展机会上的均等,社会身份的同等,使户籍只承担对人口的社会管理
职能,不再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
4.3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落实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政
策,发展农村经济和非农产业,以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农村
经济的发展是国际上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解决贫困地区
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长期性和根本性措施。农村工业化,就是大
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
重,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
对于农村经济,政府应积极指导,使城乡对农产品供求双方信息得到尽
可能对称,以便科学布局。
4.4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增加投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力
度;增加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同时改革农业投入体制,推进农村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搞好农村信用合作社
的改革,坚持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方向,信贷资金不准或按特定优
势比例投向非农领域和非农产业,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农
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并广泛吸纳外资、工商资本和社会闲散资金,形成
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制,扩大农业投入来源,增加农业投入总量。通过
各种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农业、
农村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并且使广大农民拥有最低生活保障、
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
4.5制定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应进一步通过对高收入人群的征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因为税收
可直接有效地减少高收入人群的比例,并且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到稳
定社会的作用。对于农用物资也应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虽然减免
了农业特产税等税种,但是对于农业物资(如化肥等)也应依照一定比例来
减少其税率,让农民最直接受益,让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能较快缩小。
4.6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把农村基础教育列入中央预算,改
善农村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并且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完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广大的农村劳动
者掌握一些实用技术,实现教育在农村的真正普及。此外,还要对农民进
行法律法规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员素质,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
5正确看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哪一项具体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
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必须坚“持统
筹安排”,不能因过分强调公平而忽视效率,重“返大锅饭”,如统筹初次
分配和再分配,就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公平、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把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贡献直接结合起来,鼓励各种生产要素的所
有者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按贡献参与分配;而在再分配中
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
难。统筹市场力量、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更科学地对社会资源配置;从
社会的角度出发,应切实贯彻收入分配政策,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各方
面的积极性并使其收益最大化,使我国经济能在稳定中持续增长,让全
社会成员共同过上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发玉.浅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青海社会科
学,2004(6):25-28.
[2]许珞华.在“五个统筹”的发展中有效缩小收入差距[J].湖北社会科
学,2005(4):81-88.
[3]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1):379-
404.
[4]王雅鹏.破解“三农”问题[J].理论月刊,2005(2):5-10.
[5]叶静怡.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113.

阅读全文

与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目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