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我国的城乡建设持续几年

我国的城乡建设持续几年

发布时间:2021-02-16 13:09:24

❶ 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未发布《城乡建设统计公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建部)你想怎么滴有猫腻

可能是没有具体统计数字或者没有统计吧,如果你需要的话可以申请公开啊,看会得到什么样的回复

❷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路线出炉

12月21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会议主要从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加大城市治理力度,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发展“中国建造”,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等8个方面,布置了2021年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
其中,此次会议中,城市更新行动被放在首位以及调控工作安排未提及“三稳”等诸多要点值得关注。
“促内需”政策放在首位
在今年的住建工作会议上,被放在首位的工作是“全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内容。
城市更新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十四五”规划《建议》的解读文章中也提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谋划推进一系列城市建设领域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有利于充分释放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发展新动能,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虽然2020年房地产投资依旧保持着较高位的增长,但主要是土地购置费拉动,在真正拉动内需的建安投资上,则表现疲软。同时,一些先行指标也显示,明年的房地产投资存在下滑可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1月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0%,但迟迟未能转正。土地购置面积上,前11月则同比下降5.2%,降幅持续扩大。
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一方面,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住建工作会议的相关布置也是遵循中央会议精神。另一方面,2017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连续四年维持每年17亿平米左右的高位,增量庞大。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来讲,未来很难继续维持这样的高速发展,因此,将发展的矛头转向存量,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将过去单纯聚焦于住房问题的棚改、老旧小区改造上升到系统关注整个城市运营发展效率的城市更新活动,也是将促内需从关注住房,上升到更多、更大的角度。
长效机制逐步落地
本次住建工作会议上,“促内需”的城市更新行动被列为首要工作,2018、2019连续两年成为住建工作会议“头条”的调控政策则退居次席。
住建工作会议提出,要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方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强化城市主体责任,完善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多位受访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政策协同、调控联动、监测预警、舆情引导、市场监管等机制”,是结合了市场化和行政化调控,结合了事前、事后调控的长效化的调控机制的组成部分。
对此,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2020年即便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房地产调控未见放松,反而局部市场的升温引发下半年“一城一策”的密集出台,据统计,有超过20城出台限购、限贷及限售等政策作出调整。
不过,多位受访人士都强调,“长效机制”的逐步落地并不意味着短期调控会立刻退出,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顾云昌则指出,不管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房地产部分提到的“因地制宜、多策并举”,还是此次住建工作会议提及的“强化城市主体责任”,都是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短期调控,并且短时间内很难退出。
另外,此次住建会议在这段表述中,引人注意的是,此前多次被重点强调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要求,并没有在工作安排中被提及。
对此,许小乐认为,“三稳”,实际上已经是长效机制建立所必需的常态化目标,在今年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的背景下,不再需要过度强调。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没有提及“三稳”,有利于地方政府采取更多样化的政策组合。
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似的是,此次住建工作会议再度强调了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住房租赁企业,建立健全住房租赁管理服务平台。整顿租赁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
这显然与2020年多个长租公寓爆雷有关,多位分析人士均认为,租赁市场的政策调整将会在2021年成为重点。
顾云昌则认为,与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租赁政策的调整,也分为政府主导的政策性租赁住房的政策调整,和租赁市场政策调整。其中,针对公租房等政策性租赁住房,需要解决的是“精准”问题,政策界限、目标人群和投入产出要划清楚;而租赁市场,要解决的则是“规范”问题。
其中,针对频频“爆雷”的租赁市场,许小乐指出,租赁的问题主要在三方面,一是需求端租客权利得不到保障;二是大城市租赁房源供给不足;三是租赁市场发展不规范。所以,“十四五”期间应当出台一系列政策,突破这三个大的问题。比如,租赁立法,落实租客的基本权利,包括不能随意涨租金、不能随意赶租客,租客能够公平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从供给端,专门划拨出租赁土地供应计划,降低土地成本,提升租金回报率。为鼓励房企开发持有运营租赁住房,会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政策支持,住房资产证券化加速推出。

❸ 建国60周年我国城乡建设新风貌

你当网络知道是慈善机构?

❹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陷入哪些误区

当前我国城镇化方面的几个误区

一、认识上的误区
1、目前,在我国很多地方,简单地在经济发展、房地产开发、城镇化之间画等号,认为搞房地产开发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就是搞房地产开发,城镇化了经济就发展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导致了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过多地依赖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
2、认为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过多地投入并扶植。使过多的资金集中到房地产业,进而导致其他产业失血,造成经济结构的更加失衡。实际上,房地产业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而最多只能是某一个阶段的临时性的支柱产业。
3、很多人认为,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会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达到70%,甚至更高。并以此为噱头,大肆忽悠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实际上,我国的现代化过程发生在信息化时代,而不像欧美国家那样,它们的现代化主要是在机械化时代或电气化时代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进行现代化所需的劳动力,要比机械化或电气化时代所需的劳动力要少得多。同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巨大,真是有上十亿人口聚集在城市中,我们的交通运输怎么解决?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吗?

二、建设上的误区
1、三十年来的城市建设,基本上都是低品质的同质化建设,导致城市的产业结构基本一致、人文气息基本一致、建筑风格基本一致。实际上,不同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并据此规划自己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路线。
2、过多地重视城市建设,而不注重农村建设,导致城乡差异越来越大,使大量稍有经济实力的人口都汇聚到城市,导致农村更加赤贫。实际上,社会的发展主要就是要改善全社会民众的生活质素,使大家都有良好的衣食住行条件。众所周知,农村的生态条件、空气条件等比城市好得多,完全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的交通、教育与医疗等硬件设施,来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市扩张已面临的诸多问题,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均匀合理。
3、一味求大求全、比高比阔。很多地方看到人家有什么就建什么,完全不顾自己城市的实际情况。弄得每一个城市都在建机场、建会展中心、建大学城、建城市中心广场、建大型购物中心等。好多设施建好之后,利用率极低,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沉淀与浪费。更有甚者是比高比阔,你有200米高的建筑物,我就要建210米高的建筑物;你有五星级的酒店,我也要有,而且要比你的家数多,反正一定要把你比下去。其实,低层建筑和多层建筑的居住和使用性能比高层建筑要友好得多,人作为一种高级一点的动物,接近大地、回归自然是任何一个人的本性。因此,从使用方面来说,高层建筑是建筑产品中的真正垃圾。同时,高层建筑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拆除成本比一般建筑物要高很多,只有在用地极为紧张的超级大都市的中心地带才不得已而为之。可悲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竟然将这种无论从使用和成本上来讲都是垃圾的东西作为相互攀比的标的物。君不见,很多县城甚至小镇都在进行高楼比赛?中国人啦,什么时候攀比心不再作怪了,我们的民族就真正成熟了。
4、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45.68%,大量城镇人口失业。也就是说,目前的城镇化程度已足以满足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城镇人均住宅面积已接近30平方米,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人均居住面积基本接近。因此,就整个国家来说,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场所已经足够了,供需已经达到一种平衡与饱和,只要合理调节住房的分配、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物就行了,完全没有必要在房地产开发方面再投巨资、摊大饼,进而导致大量的社会财富的固化、沉淀和浪费。

❺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至少还将持续多少年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加速期,如果人口城镇化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少还将持续20年,这将为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不管从供给规模还是从供给质量看,9亿劳动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我国的劳动力规模比绝大部分国家的总人口还多。

(5)我国的城乡建设持续几年扩展阅读:

我国劳动力优势将由规模优势逐步转向以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劳动力成本,不仅由劳动力供给规模决定,也取决于劳动生产率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链发展与劳动分工相互促进,劳动生产率水平与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使得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产业链,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起飞与高速增长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亚洲“增长奇迹”的事例表明,以大量使用廉价、低技能劳动力为基础的相对优势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是短暂的。

更强劲与更可持续的增长源泉来自现代技术、人力资源开发和更高附加值的生产,即生产率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不断促进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是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❻ 如何看待我国连续几年的GDP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正运行在7%~7.5%的增长区间,这种增长尽管远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长降低一个台阶,但也正在经历一个“提质增效,挤出水分”的新阶段。

高增长之后需要“换挡”
最新公布的中国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同比增长7.3%,增幅创下22个季度以来的新低,固定资产投资受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继续放缓,发电量也出现内年首次同比下跌,但这些数据的下滑并不代表中国经济“衰退”,“硬着陆”,甚至是“崩溃”。
的确,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下滑18个季度,为改革开放以来时间最长的下滑周期。但全球范围看,高增长之后的“增速换挡”是一种必然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统计,二战后连续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只有不到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其余经济体在经历过20年的发展后均开始减速,并且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大幅减速。世界主要经济体,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走过的道路也都说明,一国经济在经历一段高速增长之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期。增长速度会回落一些,但这种回落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波动式的。
过去中国增长模式的鲜明特点是“高速增长”和“结构失衡”,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高投资”和“强出口”。从动力转换的角度看,旧增长动力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动力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因此,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会出现波动,这并不奇怪。在这种新常态之下,中国一方面需要接受经济数据的波动,一方面需要尽快完成结构的优化升级。那种经济下行压力一增大,就寄望政府出台刺激政策“烫平”周期的论点和做法是一种短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并无裨益。

世界需要以新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变化
世界需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来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两大发展目标: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中高收入发展阶段;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说中高收入发展阶段。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的战略性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发展中出现增长动力“真空”、收入差距扩大、产业升级困难、技术创新缓慢、社会矛盾激化等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和替代动力,而不是短期依赖于政策刺激。
事实上,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中国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中国宁可发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赖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去杠杆”,“挤水分”的过程从未停止过。
首先是挤投资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资源更多的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其次是挤消费水分。2013年以来,反腐浪潮大大压制了政府消费和奢侈品消费。再有就是挤出口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主管当局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中国经济增长也回归理性和常态。

1、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永远保持高速增长。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在所难免,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发展趋势看,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有利条件。譬如,经济体制改革将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与活力,城镇化潜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费升级方兴未艾,竞争优势并未根本动摇,全球化孕育新机遇等。去年以来,面对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我国政府保持了足够的定力,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把工作重点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上,这也必将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状况。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单位GDP增长的就业拉动能力明显扩大。2008年以前,GDP增长一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加不足100万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万人。因此,在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仍能保持就业基本稳定。

4、虽然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经济增量占全球的份额保持基本稳定,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2010年以来,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经济增长来自于中国,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❼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哪一年成立的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国办发[2008]74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国务院批准,现予印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以下可以省略了~~~~

❽ 我国城镇化率有多少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且不光注重量的扩大,更注重质的提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已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与此同时,我国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到了147个,城镇常住人口比重达到了57.35%。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2014年3月发布实施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得到扎实有序推进。

同时,东部地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区的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北部湾城市群,东北地区的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较快发展,对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今年9月15日,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部分省区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城镇化格局中具有“纲举目张”的独特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在7月介绍情况时说,2016年,我国城市群主体形态建设呈现新亮点。印发实施了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哈长、中原和北部湾6个城市群规划。在编制城市群规划的同时,今年还将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体现,其发展程度决定了一个区域参与全国甚至全球竞争的能力。而铁路建设尤其是高铁建设正是城市群加快形成和发展的框架基础。

❾ 1990年到2010年我国城镇建设面积面积多少万平方扩大到多少平方公里

小题1:D 小题2:C

❿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成果,面临哪些困难和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其核心在于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在新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诸如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等问题。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通过对该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特点、融资需求等情况的调研,深人分析资源转型城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建议。

城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盘锦市先后承载东北振兴、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辽宁沿海经济带、石油能源四个国家战略和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个省级战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确立为辽宁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相继出台多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措施和指导办法,并在全面借鉴国内外城镇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渐确立了“城乡联动、全域推进”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进“五点”城市带、重点镇和特色新村建设,逐步构建“城区-县城-重点镇-新农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5.63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100.2万,城镇化率为69.85%,高于2009年5.85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投资主体单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目前,财政投资在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所占份额仍然较大。但是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并且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财政收入增速已经出现了大幅回落。从盘锦情况看,全市财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趋势。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1%,比前几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持续高位运行。2013年,全市施工项目总数高达150余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其中融资需求占比将近一半。随着向海发展、全面转型战略的进一步推进,预计未来几年全市施工项目数将出现新的增长,由此会带来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仅靠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

融资渠道狭窄,多元化融资需求难满足。虽然政府每年安排统筹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并对县城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和税费减免,但是城镇化多元化融资需求依然较大。

一是新型工业化过程中产业集聚发展产生的大型项目资金需求和日常性资金需求;

二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如水、电、路、网及能源应用改造等资金需求;

三是医疗、卫生、教育及农转非人群创业、再就业等公共服务领域资金需求;

四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资金需求;

五是建设特色乡镇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资金需求。

而从目前盘锦市融资渠道来看,能够满足城镇化的融资渠道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财政支出、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而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创业、住房、规模化多种经营等资金需求也将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机构在营业网点、支付手段、投资理财等多方面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过于狭窄,使得新型城镇化多样性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融资环境亟需改善。由于农业发展的天然弱质性,金融机构对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金融供给积极性普遍不高,致使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不足。乡镇以下地区较多储蓄类网点尚未升级为综合类网点,如盘锦市乡镇地区金融网点中50%仅能办理储蓄业务,而综合类乡镇金融网点跨行支付系统接入率不高,对公结算还仅依托传统支票、汇兑结算方式,清算渠道狭窄、资金流转慢和业务单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乡镇的大中型企业纷纷舍近求远到县城开立账户,办理结算。

二是农村支付服务项目较少。农业银行(601288,股吧)和储蓄银行虽然在助农取款服务推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但受制于转账电话取款限额低,缴费业务功能未开通,以及邮储银行推广进度缓慢而局限了助农服务的深入拓展。

三是农村支付供给需求不对等。受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和生活差异化影响,农村支付供给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总体使用驱动力小,制约了农村地区银行卡广泛推广应用。

资金管理不够规范,融资效果有待提高。城镇化建设普遍周期较长,政府下拨财政资金时,由于资金流通环节较多,且管理不够规范,使得城镇化建设资金到位不及时,资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镇化建设资金多来源于银行贷款,资金使用成本较高,且政府融资偿还大部分来源于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财政补贴,其他营利渠道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变现能力和流动性不强、土地流转和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大等问题,随着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未来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降。高额的利息支出换来的资金只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当下需求,却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还款压力,融资效果有待提高。

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丰富城镇化投资主体。

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广泛参与城镇化建设发展,建立城镇化专项基金,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二是强化财政金融协调配合机制。对于城镇化基础设施项目,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改变财政投入管理部门众多,资金安排分散,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的发挥。

三是探索市场化融资方式。实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多元化、规范化与市场化运作,发挥各类投资者和经营者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同时在坚持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和地方政府贴息贷款。

创新融资模式,提升资金供给能力。

一是探索多种物权担保形式的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广应收账款、仓单、渔权等多种权利质押方式,有效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农民融资难题。

二是组织大型项目银团贷款。允许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人提供融资,开展代理和批发性融资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农民专业组织、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展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地方政府负责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弥补地方财力不足。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改善金融服务环境。

一是构建多层次金融组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改善小城镇的金融资源配置,增加小城镇机构网点、人员配置和基础设施。并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和经营发展战略明确市场定位,减少同质无序竞争,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以满足城镇化建设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贷款产品,加大对小城镇服务行业的金融支持。探索创新经营收益权质押、绿色信贷等模式,提升城镇文化设施、医疗条件以及社区养老标准化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应根据城区扩建及人口增加情况,不断加大支付渠道建设,增加城镇ATM机、银行卡受理设备数量,积极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创新能力。

规范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城镇化建设关系城市经济发展大局,关系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的进步。应建立城镇化资金专项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专人管理,专项资金专门用途,杜绝资金违规滥用和到位延迟的情况发生。

二是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建立城镇化专项资金监管组织,对于资金的发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监督,避免资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资金使用情况定期通报规程。政府相关部门要对资金使用情况、资金主要用途进行定期通报,让群众掌握资金去向,有效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于城镇化资金使用的群众监督。

阅读全文

与我国的城乡建设持续几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