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振兴区城乡建设局孔源电话

振兴区城乡建设局孔源电话

发布时间:2021-02-28 08:30:39

『壹』 临沂临港产业三建工程建筑的负责人是谁

临沂临港产业区空间发展规划编制情况汇报

(2010年1月11日)

一、规划形成过程

临港产业区空间发展规划是由产业区委托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和临沂市规划院共同编制的。该规划吸收了省城镇规划建筑设计院和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部分成果。在形成过程中,征求了莒南县委、县政府意见,并听取了乡镇和部分群众代表的意见。2009年1月份和6月份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专家两次对规划进行调研论证、给予修改。与山东农业大学课题组编制的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有效对接,山东鲁南经济带研究院邀请了部分专家对该规划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规划定稿后,征求了部分市直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意见。2009年11月,我们又邀请山东建筑大学的部分专家学者对规划进行了评析,对城镇发展方向、形态、产业布局进行了实地踏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编制形成了现规划成果。

二、规划概况

1、总体现状和区位优势。临港产业区规划控制范围包括中心镇坪上以及团林、壮岗、朱芦四个乡镇,总面积364平方公里, 19万人,150个行政村。临港产业区在宏观区位上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核心区,临沂日照城镇群的衔接点。兖石铁路、坪岚铁路、大山石渣厂专用线铁路在区域内交汇,2条省道穿越,周边有日东、同三、京沪、长深高速、南有拟建的枣岚高速,形成5条高速环绕的立体交通格局。距岚山港20公里,距日照港50公里、距连云港80公里,距离临沂机场70公里,连云港机场70公里。

2、产业体系定位。临港产业区的产业体系定位为:按照国际化经济开发区的建设标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大规模、全功能”的原则,实施“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商贸兴区”战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依工兴商,借港发展,努力打造鲁南地区最大的精品钢深加工基地、临港物流贸易基地、加工工业基地和重化工工业基地,是整个鲁南经济带的临海桥头堡,发展临港经济的最佳平台。

3、临港产业区发展目标。临港产业区是临沂市发展临港经济的前沿,要建设成集加工工业、钢铁、机械制造、重化工工业、生物工程、现代物流、国际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区,是连接岚山、日照、青岛、连云港四大港口与鲁南、苏北经济带的重要接点和枢纽,是对接青岛及半岛制造业基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等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北上西移和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4、对总体规划的考虑。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2009-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为189平方公里。通过分析,确定了临港产业区规划常住人口规模为45万人。综合考虑了产业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招商引资的扩大,新的项目的引入,将吸引大量就业人口和居住人口。

一期规划建设产业用地95平方公里,基本遵照了这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和建设的时序,既符合国家大的土地调控政策,又可以满足当前和今后5-10年发展的需求。

5、对重点发展区域的考虑。在临港产业区规划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该区地处鲁东南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北部是山区,区内有兖石铁路、坪岚铁路、大山石碴厂铁路专用线以及未来的晋煤中南部通道等四条铁路分割、长途传输光缆穿越,坪上镇北部和南部分别存在铁矿石采空区和露天白云石矿区,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土地较分散。所以我们把产业区东部与岚山港联系便捷、交通顺畅的区域和坪上起步区以及地形平坦、近海临港,便于规划大项目的团林镇作为重点发展的区域。以此为中心布置相关产业和功能布局。

三、产业布局规划

布局结构:规划临港产业区形成“以五纵五横道路为骨架、以五大产业片区为主体、以丘陵绿化为肺、以五个主要居住区为支撑”的有机体。包括四个主要居住区、五个产业片区、一个绿化核心区、两片生态保持区的布局结构。

1、五个产业片区的布局设想:
(1)精品钢配套区。我区地处山东省精品钢产业布局的辐射区,具备发展大钢铁的条件。兖石铁路以北、大山前片区以及朱芦西南部片区地处产业区下风向,以翔龙管业、一诺制气、双龙矿产等大项目为支撑,拟布置为精品钢铁配套及制造业基地,布置有轻微粉尘污染的重工业;

(2)物流加工区。坪上镇东南部、南部及团林镇北部与沿海几大港口联系便捷,道路四通八达,适合货物进出,现状已经建成立晨物流集团和木材加工区,具备发展大物流的条件,而且规划布局有铁路专用线,故布置为物流及配套加工区;

(3)化工区——团林镇东南部地处产业区水系下游,并与江苏省布局的北部柘汪化工与重大装备园区相邻,规划有中国石油的输油、输气管线经过此处,拟将入园化工企业向该园区集中,便于集中管控,园区污水通过收集管线输送到规划的产业区第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4)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区——包括壮岗驻地东部及团林驻地西南侧的用地,该处土壤肥沃,现状农业产业化和有机农业发展态势较好,规划作为临港产业区的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片区;

(5)建材产业区——位于朱芦驻地南侧的片区,依托朱芦镇丰富的石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布置为石材、高级板材和建材工业区。

2、两片生态保持区:

为搞好产业区生态环境建设,拟保留壮岗镇西部的茶叶生产基地、厉家寨的樱桃种植基地以及朱芦镇北部大山水库和甲子山区域作为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区。

临港产业区北部朱芦镇甲子山风景区为县域三大旅游风景区之一,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其旅游开发的潜力很大。甲子山风景区山水相映,既有山之壮美,又有水之灵秀,有小九寨沟之称。东亚国际投资集团拟投资进行旅游开发,规划建设旅游度假区。壮岗镇西部现状万亩茶园区,现状已经形成规模,生态环境景观良好。由于西部交通不便,开发程度小。规划随着茶文化产业的开发,在壮岗西部形成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服务区域。

四、道路交通规划

临港产业区的突出优势是近海临港。在区域交通规划上重点依托岚山港。日照(岚山)港早在2006年港口吞吐量就突破了亿吨大关,其规划到2010年港口吞吐量达到2亿吨,2020年达到5.8亿吨,其中岚山港2.8亿吨。岚山港年货物吞吐量一半以上来自临沂,最高时达80%。临港产业区是日照等港口群向更深腹地辐射的重要依托区域。

1、主要规划原则和思路:道路规划的原则是改善产业区与外围公路、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的衔接,加强产业区的对外联系,妥善处理城市交通与过境交通的关系。明确道路系统的功能,将主要道路的功能分为交通性和生活性为主两类。产业区道路交通规划中重点考虑与岚山港口及临沂市东西方向为主要交通流向,以满足产业运输为主要目的。在道路规划建设上,我们把打通与日照岚山的道路和产业区骨干路为规划重点。园区路拟在分区规划中根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情况具体实施。

2、道路布局规划:

根据产业区区域规划和产业分布,考虑骨干路网密度和交通可达性,兼顾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的关系,骨干道路网设五纵五横:纵为西环路、坪壮路、立晨路、兴业路、东环路,横为北环路、岚济路、疏港路、工业大道、板团路。结合产业区实际,将立晨路、疏港路红线设为60米;一般干道红线为45米。园区道路红线为24-30米。

五纵道路从东向西依次是:

规划西环路,长6.1公里。自七里沟村向北接十茅公路,可接通莒南文泗公路。

坪壮线,长11.9公里。基本利用老坪壮路进行改造,局部裁弯取直,向南联系江苏省。

立晨路,作为临港产业区“十”字中轴线的纵贯线和南北向发展主轴线。自厉家寨至壮岗镇大莲花社区。规划道路红线宽度60米,主路面宽度23米,长16.6公里。贯通了4个乡镇,北连文泗公路,南接板团路,也是枣岚高速连接线。
兴业路,位于产业区东部片区,用地条件较好,将增强东部工业片区人流、物流集散,是重要的对外联系道路。自现状团林镇向北接疏港路。

东环路,是东部工业组团的重要联系轴线。长度16公里。自朱芦镇,穿越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跨坪岚铁路和绣针河与团林镇连通。

五横道路从北向南依次是:

规划北环路,长9公里,利用老十茅路改造,自麻峪子村经厉家寨至朱芦镇。打通了北部交通联系。

现状岚济线,为三块板,主路面宽度23米。长8.7公里,目前是产业区东西方向交通大动脉。

疏港路,由七里沟村西绕坪上镇接日照疏港大道。主路面宽度23米,长12.4公里。主要功能是将过境交通引出坪上生活区,减少相互干扰。

工业大道,长度11.2公里。西接中心生活区,东接岚山区,是产业区东西大动脉。

板团路,是莒南县域东西主干路,产业区段15.3公里。往东与赣榆石桥镇和柘汪镇对接,是对外交通的一部分。

3、临港产业区道路建设进展情况。目前,临港产业区共开工建设道路18条,共95公里。其中开工主要道路9条,坪上起步区等园区路9条,立晨路北段、振兴路等4条道路已经竣工,其余正在进行路基工程;东环路、5条化工园区路由东亚国际投资集团BT模式建设,春节前进场;另外对县乡道团林-唐楼路进行了农村公路大修改造;对野九路、板团路申报了2010农村公路大修改造计划。完成了所有桥梁基础的地质勘探工作,所有桥梁、管涵均做到同步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积极做好区域交通对接,与岚山区、碑廓镇等就走向、征地、赔偿补助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协商;使我方道路与岚山区有效对接,为产业区和港口建立起方便的交通联系创造条件。拟于今年5月完成骨干路网建设。

五、生活居住区规划

五个主要居住区。包括现状四个镇驻地生活区,以及坪上南部发展预留的中心生活区。

临港产业区作为山东省蓝色半岛经济区的重点区域,资金、人员、政策、信息远期将快速向该区域倾斜和集中,中心居住区作为临港产业区居住生活功能的主要载体,也是产业区展示自身形象的中心地区。其选址既要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又不能对今后发展造成瓶颈;既要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又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1、规划中心居住区选址情况分析。一般来说,依托起步区坪上镇驻地进行拓展是建设中心居住区最理想的选择。但坪上镇周边限制因素较多,向西、向北由于兖石铁路及坪岚铁路的阻隔不适宜发展,西南部有白云石矿区,因此远期发展重点放在东部和南部。因此本次规划选取了三个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比较分析:

方案一:跳过南部高差较大的丘陵地带,向南发展。该方案的优势是:用地西邻坪壮路,东可延伸至立晨路,南侧至南部山岭,远期可越过山岭继续向南发展。规划用地北部位置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区。该方案将近期最适合建设、交通条件最好的用地预留给产业,有利于产业近期的发展,且该用地范围在远期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向南可大面积拓展、向北可与坪上镇链接为一体。该方案不阻隔重要货运交通线路,将交通优势位置作为产业用地,有利于产业近期发展。该方案的劣势是:前期起步阶段人口不集中,缺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方案二:向坪上镇东南发展。用地东至兴业路,西至白云石矿区,北至现状坪上镇驻地,建设中需要占用一部分丘陵地带。在规划用地的东南位置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区。优势是:该方案将西北较好用地预留给产业,向东南侧发展。劣势是:虽然该区域用地较多,但用地条件较差。用地多处在背阴坡面或岭顶,居住环境不佳。不宜作为生活用地选择。且用地发展位于立晨路两侧,对南北交通有较大影响。

方案三:向东侧及东北侧发展,用地东至坪岚铁路线,南至南侧丘陵地带,西侧、北侧至现状坪上镇驻地。规划公共服务中心设置在铁牛庙片区位置。优点是:该方案建设环境最为优越、生活设施及人口有一定基础,有利于生活区近期发展。但是该选址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将交通枢纽位置作为生活区;二是拆迁成本较大;三是用地东侧、北侧被铁路阻隔,远景发展用地受限。对于产业区交通,尤其是北部精品钢物流交通存在严重阻隔。

经过用地条件、交通、设施配套、投资成本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本次规划选取了第一方案作为产业区未来中心生活区的布局方案,在产业区中部形成“东工西居、平行拓展”的格局。

2、其他4个居住区和农村社区规划。本次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居住区和农村居民点的规划问题,不搞不切实际的大集中和“一刀切”。因为产业区面积大、地域广阔,考虑部分农村人口仍将长期居住在原地和产业工人居住、工作半径不宜过大,本次规划仍将重点发展4个镇驻地和中心村。规划中通过对现有的村庄进行迁村并点,实施旧村改造,远期结合旧村改造在现状村庄密集点形成部分小的社区居住组团。

规划居住区用地2691.0万平方米,占规划建设用地的14.5%。

六、给水规划

产业区共有中型和小型水库48座,3204.9万立方米,调洪库容788.8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1977.35万立方米,死库容280.33万立方米。以小一、小二型水库为主,工业用水可利用空间不足。本次给水规划主要以自给自足供水方案为主。

(1)坚持自给自足,充分挖潜、扩容改造,多措并举利用好产业区的地表水。根据调查,临港产业区境内主要河流为绣针河、寨子河、大山河、石河、龙王河。均属于绣针河和龙王河这两个滨海水系。绣针河源于甲子山,以前由于河道采砂和环境恶化,河道萎缩、河床下陷。龙王河发源于莒南东北部山区,流域面积大,水量充沛,治理后可作为工业水源。

大山水库供水:其周边大山水库、辛庄水库、河西水库兴利库容可达930万立方米,规划在大山水库东侧设置一处水厂,日供水量可达3万吨。可以满足产业区近中期生活用水需要。

绣针河水厂:规划在适当位置处进行河道分级拦蓄,打造绣针河沿岸生态湿地自然环境。可以增加蓄水长度70公里,蓄水量1000万立方米以上,有效缓解产业区用水压力,在朱府村附近建设水厂,可以做到日供水5万吨规模,主要解决工业用水。

龙王河水厂:在龙王河流域分级拦蓄,进行扩容改造,在壮岗镇北部建设水厂供应壮岗片区并可向团林产业片区调水。可以达到日供水7万吨规模。

对两大水系扩容改造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既可保护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又可完善绣针河、龙王河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临港产业区生态化、社区园林化。使临港产业区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确保临港产业区可持续性发展。

(2)远期调水方案。随着临港产业区产业规模的扩大,规划用地面积100余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仅靠自身地表水显然不足,为此,可以考虑外地调水方案。自莒南县相邸水库引水,考虑相邸水库供水能力和未来产业区的发展规模,可以达到日供水能力5-7万吨,在坪上镇驻地西南新建水厂一处,与现有的自来水厂一起对临港产业区供水。可以对坪上、团林、壮岗镇、中心生活区的主要供水区域实现自流供水,距离规划主生活区较近,降低供水成本。

目前产业区已经邀请水利部门的专家现场踏勘,进行精确的评估论证,确定水库扩容挖潜、河道整治改造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挖潜、扩容改造,利用好产业区的地表水和远期调水后,临港产业区的供水规模可以达到日供水能力20万吨,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

七、污水处理规划

规划产业区设立两个污水处理厂。主污水处理厂设置于团林镇唐家村北部,距离村庄500米处,该处距离绣针河入海口约4公里,地势比较平坦,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可以直接排入绣针河或者中水作为工业用水回用。

优势:厂址位于绣针河的下游,且在坪上、团林镇工厂厂区及生活区的下游,能够接纳产业区大部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与周围村庄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交通比较便利便于污泥的运输处理,电力条件充足。

规划拟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万吨。目前产业区的工业废水产生量非常小,从工程投资和运转费用方面考虑,规划污水处理厂分两期进行建设,一期3万吨。由于龙王河是单独流域,壮岗产业片区的污水统一输送到绣针河污水处理厂成本较高,所以单独规划了一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3万吨。

八、其他基础设施专项规划

协调电力部门编制了电力专项规划,省市电力部门决定在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1座220KV和4座110KV变电站,山东省电力设计院已进行了站址踏勘。

弱电、热力、燃气、消防等专业规划综合考虑产业区产业布局、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长远规划和近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已分别与各部门及运营商对接。在此不作详细汇报。

『贰』 淮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协调管理局机关日常工作和行政事务;负责会议组织、文秘、档案、机要、保密、保卫、信息、信访等工作;制定并组织实施机关内部规章制度;具体承办政务公开工作。
二、法规宣传科
宣传贯彻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研究拟定有关规章、办法;负责行政执法的督察及有关行政执法案件审理;承担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法律咨询工作;负责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发证;负责新闻发布和宣传工作;组织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工作。
三、计划财务科技科
编制和组织实施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规划;管理基本建设、技术改造、装备和信息统计工作;研究指导有关技术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改革和发展;组织科研开发、推广科研成果;负责系统内财务、审计和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工作。
四、质量科
研究拟定质量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组织实施《质量振兴计划》,指导全市质量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国家质量奖励制度,推进“名牌战略”;总结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和方法;组织查处强制性产品认证违法行为;依法监督和管理认证、咨询市场;监督检查认证、认证咨询和从事认证业务的培训机构、检验机构(包括中外合资、合作机构和外商独资机构);承办市以下对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的有关工作,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协调执行重大工程设备质量监理制度;负责组织有关产品质量事故的调查;负责产品防伪的监督管理工作。
五、标准化科
组织实施标准并进行监督;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负责管理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修订工作;管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负责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的监督管理。
六、计量科
推行法定计量单位,贯彻国家计量制度,组织实施量值传递;管理和监督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依法监督管理计量器具;规范和监督市场计量行为;负责计量技术机构、社会公正计量服务机构和检定人员资格管理的有关工作;组织计量仲裁检定;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检测体系。
七、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
负责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监督工作。对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设计、指导、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等环节和进出口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其违法行为;对有关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处理意见;管理有关检测机构;负责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特种设备操作人员的资格考核(培训、发证)工作。
八、监督科(市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
管理和协调产品质量的行业监督、地方监督与专业质量监督;组织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定期检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制度;组织查处质量、计量、标准化等违法行为,受理有关的投诉、举报;负责对市场上认证商品进行监督检查;负责有关打假和专项整治的具体工作;组织对生产领域产品质量实施监控和强制检验并依法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管理质量仲裁检验工作;管理纤维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负责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容器的生产许可证发放,并对其产品质量实施监督、检查;监督管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负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工作。
九、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科
负责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调查、摸底、建档工作;组织制定本地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源头监管工作计划、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负责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定期监督检查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协助办理国家总局和省局开展实施的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和省级监督抽查;承办国家总局交办的国抽、省抽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负责市级监督检查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工作;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及证后监管工作(包括巡查、回访、年审、监督抽查和定检)。
十、人事教育科
机关党委办公室与其合署办公。负责本系统内的机构编制、人事管理、表彰奖励、目标管理和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管理工作;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负责科技干部管理工作;负责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负责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党群工作。
十一、纪检监察室
监督检查所在部门及全市质监系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命令的情况。协助党组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对党员、干部进行党纪、政纪教育。受理对检查、监察对象的控告及其申诉,调查处理检查、监察对象违反党纪和政纪的案件。

『叁』 新建社区急需一份社区规章制度,哪位帮帮忙啊~!先谢了!!!

朝阳社区卫 生 制 度

一、 当日人员临值日前一天下班前,把办公室、卫生间、走廊清扫干净,方可下班。第二天值日时,提前10分钟到办公室,办公桌椅、沙发擦拭干净。

二、 当日垃圾当日处理倒掉,否则哪班遗留哪班处理。

三、 值日人员需调班要提前换班,经对方同意后,方可换班。

四、 文印室内不可吃零食。

五、 每月最后一周五下午为全体工作人员“卫生日”,清扫卫生。

朝阳社区财务管理制度

一、 实行“钱帐分离、日清月结、项目审批、定期审批、定期审核”的财务管理制度。

二、 严格执行资金支出的审批权限,社区各项开支,坚持一支笔审批制,由主任签字、民政副主任管钱、委员记帐,各项收支,要做到守有凭据,支有依据。

三、 各种费用支付合理,购置和复印须支出,上报主任,经主任同意后,方可支出,如不执行,谁支出,谁付帐。

四、 实行民主理财,定期自查,定期公布。

朝阳社区居 民 公 约
1、 民住户团结一致,积极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同维护社区。
2、 增强防范意识,认真履行维护治安的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解决好自己的矛盾。
3、 居民住户之间要遵纪守法,互相关照,互通治安信息。
4、 遇到可疑人要详加盘问,发现问题要及时向社区办公室或派出所报告。
5、 发现不法分子作案,要敢于挺身而出,将不法分子扭送公安机关。
6、 积极参加社区和派出所组织的普法宣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和治安防范培训教材,增强法法和治安防范观念。

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工作制度

一. 例会制度
协商议事委员会每季度由议事会主任或常务副主任负责召集并主持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其议题由由议事会主任或成员确定,也可由社区居委会提出.遇到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可临时决定召开.根据会议议题可邀请社区有关人员列席参会.议事成员无正当理由不得缺席.
二. 讨论表决制度
对社区内服务性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及涉及社区公众整体利益的有关事务及时进行讨论、表决.半数以上通过可形成决议或决定.讨论表决前应广泛征求社区成员意见.表决结果应向全体社区成员进行通报.对服务质量较差、群众意见较大的社区内服务性机构,协商议事委员会经过表决有权代表居民拒绝提供服务,同时向有关仲裁部门提出申请予以撤换.
三. 审议修改制度
年终议事会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社区居委会年度工作汇报,并对下一年度社区发展规划提出修改意见,根据年度工作汇报和群众满意情况对社区工作进行综合评定。
四. 分片负责制度
协商议事会成员应按单位分片负责,同时负责向社居委转达片区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片区群众。
五. 民主评议制度
社区成员和社区居民达标对议事会进行评议,对屡次未参加会议、发挥作用较差、群众满意比较低或其他原因提出辞职的议事会成员,由议事会表决后,建议召开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重新进行推选增社。

党员联系群众制度

1. 为进一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制定本制度。
2. 实行领导干部包片负责,一般干部定期深入的联系制度,深入居委会、支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3. 建立意见征询制度,每半年组织一次,如因特殊情况可随时组织。
4. 征询对象:居委会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退休人员代表。
5. 征询内容:党委、办事处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办实办好情况、干部队伍管理情况、干部队伍管理情况以及群众反映的热点、焦点问题等。
6. 征询形式:可召开座谈会、讨论会、党员议事会,群众代表议事会,也可以发放征询意见卡等形式。
7. 征询的意见或建议要做好记录逐条整理归档,经党委会研究制定整改措施。

党组织生活制度

党组织生活会由书记主持、党支部成员组成,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具体制度如下:
1、结合本单位实际,分析、讨论在组织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
2、每月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
3、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做出表率;
4、对照中纪委“五不准”要求和省“十不准”要求等规定对照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5、要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

党支部党员管理制度

1、共产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从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四项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3、经常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改革开放等时事政治 形势。
4、要不断增强党性锻炼,增强组织纪律性;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和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时交纳党费。
5、要尊重党纪国法,自觉抵制不正之风,端正党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敢于同一切违反党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和错误作斗争。
6、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7、要积极参加支部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每月至少做一件好事。
8、积极投身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工作中;开拓创新,为振兴经济献计献策,提合理化建议。
9、坚持联系群众制度,做好对联户的包扶工作。
10、时时处处在工作、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起先锋模范作用,见义勇为,扶正祛邪。
11、努力做好各自负责的工作,积极完成党支部交给的任务。

计生干部工作职责

1. 认真学习计划的方针,政策及上级部门的计生工作精神。
2. 坚持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按时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计划生育工作。
3. 支持计划办的工作,并督促检查工作情况。
4. 搞好计划生育精神文明建设,组织计生办搞好各项活动。

计生宣传教育制度

1. 在计生办的领导下,完成计划生育的各项工作,
2. 认真学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掌握政策,把好基层关。
3. 积极宣传计划生育的政策,法规、及优生育知识。
4. 摸清本社区的计划生育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各中博卡,记录。按时上报各种统计表。
5. 做好避孕用具的发放工作及随访,经常宣传避孕药、具的作用方法。
6. 经常向领导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合理化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

社区与?v地单位信息通报或工作例会制度

社区要想将计划生育工作搞好,必须和单位紧密联系,为此特制定本制度。
1、 社区即要组织单位{建筑工的}的领导和计划生育专管人员;共同学习国家的法?簟⒎ü妗⒆龊每刂迫丝谠龀ぃ?优生、优育、优教这项工作。
2、 社区既要每月和?v地单位联系,单位的出生,死亡,流动人员状况的变化。
3、 ?v地单位及施工队要及时通报育龄妇女的节育状况,发现违纪及时处理,违法惩罚或退还原籍异处。
4、 各?v地单位每月向社区通报一次计划生育,消灭违章方面的学习、宣传、人员流动情况、互通信息。

计生协会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山西省人口与计划条例。结合南寨街办精神。根据本社区实际制定本职责。
1、 协助落实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法?簟⒎ü妗⒁约叭丝谟爰苹?生育方案。
2、 依法维护适龄群众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利,促进男女平等。
3、 向适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合法权利,提高他们知情选择避孕方法的能力。
4、 杜绝不安全人工流产。
5、 在提供服务和信息时,对服务对象不能歧视不能因服务对象无支付能力拒绝服务。
6、 接受上级领导对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检查指导。

低保评审制度

为使社区低保工作更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同时使低保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社区成立了一个由社区干部和社区内德高望重而又了解社区居民基本状况的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工人组成的低保评审小组,具体参与社区每季一次的低保评定审议工作。
社区每季度将居民申报上来的低报材料,规整条理后,然后抽出一个工作日,将评审组成员请到社居委办公室,对每一个申报低保的居民户逐一审核评议,由社区低保员记录评审内容。对于大家均无异议的居民户,社区通过;对于有异议或争议较大的居民户,社区将择日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入户摸底,调查了解,如果确信有谎报或瞒报的,社区将取消其申报资格。
社区将充分尊重低保评审意见,而不使低保评审仅留于形式,让低保工作落实到实处。

低保“两榜”“五公开”制度

一、“两榜”制度即是在社区内实行社区审核后上报街办前,公布低保一榜花名,公榜三天,主要是接受社区居民监督,看是否有异议,而后上报街办审批,再经区民政局审查后公布第二榜。两榜公示都要拍照备案,并及时通知街办。
二、 “ 五公开”制度即是指在两榜公示的内容中,必须对低保对象姓名、家庭人口数、家庭住址、保障金额以及社区举报电话进行公布,以接受群众监督。

社区低保户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我社区低保户的管理,使我区的低保工作能够规范化,特社制定了低保户管理制度:
一、社区将每季的低保户都建立了详尽的花名台帐,并实行“ABC”管理制度;
二、社区与各低报户都签订了《低保人员参加社区公益性服务活动协议》,以相互制约;
三、社区定期入户抽查低保户,了解他们的现状,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发现解决。

社区低保户学习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南寨街办新制定的《低保工作细则》,提高我社区低保户的整体素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社区特制定了低保对象的学习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一、社区低保户每周二下午3:00~5:00必须来社区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类学习讲座,并组织讨论,不定期交回学习笔记与心得体会。无故不到,累计三次以上者,将考虑取消其低保资格。
二、社区不定期组织低保人员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使低保对象了解、掌握党和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自觉遵守低保工作的有关规定。
三、社区还将组织低保人员学习一些下岗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鼓励低保人员自强、自立,走出生活低谷,再创美丽人生。
社区低保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社区制定的学习制度,相互监督。

社区公章保管及使用制度

1、 社居委公章,由主任负责管理,若主任外出,可授权副书记代行,但要对公章的保管、使用负责。
2、 社区主任对需盖公章的表格、文件、证明材料等审核后,盖章。对加盖公章的真实性负责。
3、 凡是由于自身原因造成公章使用错误,或不慎丢失公章的,将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4、 工作变动时,要严格履行交接手续。
5、 公章的销毁、更新、变更均须通过接办统一处理。

志愿者管理制度

建立社区基层工作网络,居委会要定期召开志愿者会议,负责居民的日常工作及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即:组织居民小组学习、信息收集、综合治理、治安防范、环境卫生等工作。
1、 随时走访老龄人、病人、困难户,并及时提供帮助。
2、 随时反馈婚嫁、丧、计生、人口用工情况。
3、 随时反馈常住人口变动情况。
4、 随时反馈治安、防患、信息。
5、 定期召开会议,达到居民自治、自我教育、共建共享、安定团结、繁荣社区的目的,营造一个和睦的良好气氛。
6、 扩大志愿者队伍,增加志愿者人数,提高社区文明程度。

社区财产管理制度

凡社区购置或单位赞助的办公用品及其他设施,均应登记入册,并专人妥善使用、维护、保管,不得随意转借他人,离任时做好交接工作。

环境美化、绿化、卫生管理监督制度
1、 社区环境优美,绿化工作由驻地单位负责工程立项投资并落实,按照上级要求进行,社区配合。
2、 社区环境、卫生应由驻地单位负责清扫,清运。社区监督。
3、 社区内的小商小贩以及服务网点,由社区和驻地单位共同管理。社区负责收取一定的摊位费,并负责监督清理市场卫生。

警 务 室 制 度
1、管理人员统一着装,文明执勤,严格管理。

2、对出入陌生人员详细询查,并办理出入登记手续。

3、遇有矛盾激化或对违反规定不听劝阻的,及时汇报给派出所,予以处置。

4、工作时间不得擅自离岗,不得迟到早退。

5、对居民需求,及时办理、登记,耐心、热情接待每一位需求居民,做好善后工作。

6、勤巡逻、多下户,及时了解、排解不稳定因素,做好社区稳定工作。

邻里和睦相互关照制度
1、 社区要在定期在黑板上宣传法律知识、精神文明“四防”知识,提高居民法律防范意识及精神文明素质。
2、 居民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强防范意识和互助意识。
3、 居民应是外出,要锁好门,向邻居打招呼或门卫打招呼;长期外出的,要和值班室联系进行重点防范。
4、 小区内管理人员对居民未推回的自行车、为收回的衣物或其他物品要及时通知户主收回。

综合治理领导组工作职责
1、 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综治”工作的方针政策。
2、 分析本地区治安形势,对本社区社会治安工作作出安排并督促实施。
3、 对本地区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重大问题上报。
4、 协助驻地单位维护好本单位职工宿舍的治安。
5、 组织好护员队伍工作,铁路护路工作,矛盾排查,流动人口等方面的工作。

铁路护路领导职责
1、 宣传爱路护路工作。
2、 经常研究如何开展护路工作。
3、 与小学生、残疾人、驾驶员等签订爱路护路责任书。
4、 组织好铁路护路队工作。
5、 经常检查辖区内铁路段的治安、卫生等工作。

护楼院队职责
1、 坚持每日责任区域内完成楼院看护,治安防范,安全防火工作。
2、 对进入责任区的外来人员,嫌疑人员进行询问,密切关注其动态。
3、 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4、 加强小区偏僻处和出入口的安全防护工作,消除治安“死角。”

治保会工作职责
1、 传教宣育群众,增强自治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
2、 组织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巡逻、安全检查等工作。
3、 对有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帮教,对被判处管制、监外执行、缓刑、假释、保外就医的犯罪分子进行监督考察。
4、 协助公安机关保护案发现场,提供破案线索。
5、 制定治安公约落实治安责任制。

禁毒领导职责
1、 宣传禁毒工作。

2、 对本辖区内吸毒种毒的情况经常排查,并及时处理。

3、 帮助吸毒人员戒毒。

爱路护路公约
1、 维护铁路治安秩序。
2、 不侵占铁路建设用地,不在铁路上私设交道口和人行过道。
3、 不拦截列车及在铁路上铺摆放障碍物。
4、 不在铁路线上、桥梁上、涵洞里行走,坐卧、逗留。
5、 不哄抢、拆卸、盗窃铁路运输物资和路采、路料。
6、 如遇大风、暴雨、发现铁路塌方等险情应妥善处理,并同时报告就近车站和公安机关。

安 全 检 查 制 度
1、在街办安全主管单位及公安机关的协助下,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安全知识普及教育。
2、对所辖区域要经常性的进行安全防范检查;对驻地单位及居民家中防范措施不够的,应通知其尽快改进。
3、定期对文化娱乐场所、社区服务场所、驻地单位等进行防火、防灾害事故的检查。
4、建立《小区安全检查登记簿》,每次检查应及时通知主管部门。
5、对社区驻地单位安全检查要月有检查,季有小结,年有总结。

安全消防制度
为了贯彻国家抓好消防工作的指示要求,切实加强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根据街办要求,特制定我社全全消防责任制如下:
一、 加强安全消防知识的宣传。增加居民预防、自防、自救的意识,提高防范的能力。
二、建立安全消防制度及消防安全联络网。各国营、民营企业、社区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副主任负责民营企业、委员负责居民区。企业及居民分片建立网络信息队伍,企业建立安全档案,做到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上报。在节假日做好值班安排,严格交接班手续和值班记录。
三、定期对安全信息源传递信息,进行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安全队伍的素质。
四、定期进行安全消防检查,发现消防措施不得力或有事故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

殡改工作管理制度
1、 社区与驻地单位离退休办直管领导共同管理本社区殡改工作,随时联系协调殡葬有关事宜。
2、 建立楼院长为信息管理员的三级网络队伍, 及时传递信息。
3、 社区协助驻地单位红白理事会,处理丧亡人员善后事宜,并协助办理丧亡职工“四联单”。
4、 搞好殡改宣传,特别是清明、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三大祭日大宣传。营造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
5、 随时搞好殡葬丧亡人员记录。

关心下一代领导组职责
关心下一代领导组,主要负责本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并组织青少年参加社会的公益性劳动。关心和关爱青少年的成长。
一、 结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组织青少年进行爱党、爱国、爱社区的活动,定期研究青少年培养教育工作。
二、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咨询与投诉活动,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一些残疾青年及时助学助贫。
三、利用“六一”、“六二六”活动,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健康教育、品德教育活动。对一些犯罪青少年及时进行帮助。
四、在我社去争取实现青少年无违法、无犯罪、无失足的活动,为美化社会政治环境贡献力量。

家庭病床管理制度
一、 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站,社区家庭病床制度,护理小组形成家庭病床管理网络,分工负责患者医疗和社区管理制度,(医疗服务站负责医疗、家庭负责护理、社区负责管理)。
二、 医疗服务站,建立家庭病床,病历和患者医疗卡,社区医疗服站,医师随访随治,送医送药,做好医疗查房制度和护理记录。
三、 社区医疗服务站,医师必须做到礼貌,优质服务认真负责,开展心理疏导和工作,同时、搞好医疗服务。
四、 对行动不便老年人,适合家庭病床的老年人开展服务,对重病老年人和不适合开设家庭病床的老年人,协助家人,采取住院治疗。

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为了确保老年人就医方便,解决一些老年人就医困难社区和社区医疗服务点,制定了医疗服务办法
二、 医疗服务点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医,予以优先,对行动不便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巡回医疗等服务,提供为老年人义诊。
三、 社区请有关医务人员开展各种健康教育,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
四、 老年人患病,本人和赡养人确实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当地人民政府根据情况给以帮助,并可以提供社会救助。

计 生 制 度
1、 根据社区的实际基本情况,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条例。
2、 计生领导成员每月一次例会,时间为每月11日下午召开。
3、 计生宣传员每月一次,有事必须请假。
4、 定期对重点户进行走访,及时发放计生药具。
5、 及时反馈信息,杜绝计划外生育。
6、 搞好计生宣传工作。

包干管理制度
1、 按本区人口分布状况,居委干部分片负责。分工如下:
李焕梅:银校宿舍 501楼 502楼 503楼 新华楼
朱锦萍:卫东62楼?D?D67楼
粮食局1楼-—2楼
王新华:卫东68楼——69楼
新1楼—5楼
黄玉莲:朝阳花园1楼 2楼
李秀丽:朝阳花园3楼 6楼
李 红:朝阳花园4楼 5楼
张俊杰:朝阳花园7楼 8楼
王反珍:朝阳花园9楼——16楼
2、 包片职责:
负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登记。
负责本区困难户、残疾人、军烈属、老龄人的服务。
负责本区治安、环境的管理监控。
负责本区计划生育、新生儿入户、登记婚嫁迎娶信息,为寄生提供准确的人口管理数据。

工作分工制度
主 任:王秀丽 负责全面工作,创建工作。
副书记:王反珍 负责党建工作,监管社区精神文明工作。
民政副主任:李焕梅 负责社区社保、低保、民调、残联、老龄、拥军优扶、捐助。
计生服务员:王新华 负责社区计生、计协工作,兼管妇联、未成年人教育。
委员:朱锦萍 负责社区治安、卫生、城建、帮教、安全、综治工作。
社保员:张俊杰 负责社区离退休人员登记、立册,办理《失业证》、《再就业优惠证》。
低保员:李红 负责社区低保收审工作,组织低保人员学习、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综合服务员:李秀丽 负责社区残疾工作。
黄玉莲 负责协助委员工作,监管社区团组织工作。
治保副主任:马向林 负责社区治安、两放人员帮教、监控及流动人口的管理。
文艺宣传副主任:张念冀 负责社区文艺活动、搞好宣传。

社区老龄干部工作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法规,建立健全老年人各项制度,制定老年人工作年度计划,搞好宣传工作;
2健全老年人协会组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3听取老年人意见,反映老年人需要,宣传老年人事业,做好老年人的建卡登记和各种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4走访、慰问老年人,积极帮助贫困老年人做好事
5在99重阳节老年节,开展为老年人服务,为老年人做一些体检,
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6负责老年人维权示范岗工作,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和维权工作。
7积极组织开展扶老助老志愿者活动。
8负责老年人工作各类报表的收集、整理工作。

『肆』 提质改造铺就“幸福路”!东区这些道路“白改黑”进行中,期待吗

告别“拉链路”远离“扬尘街”东区有一批道路正在进行升级改造!什么是道路“白改黑”?
白改黑,指的是把原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灰白色)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黑色),从而达到环保、防尘、降噪和增添行车舒适性的效果。
路面升级改造具体内容
旧路面病害处理、路面沥青铺设、人行道铺设、市政排水设施修缮、交通标示更新等。
目前,东区正在“扮靓”中的道路有哪些?一起去看看吧
24米以下市政道路路面提升改
为改善我市市政府周边道路环境,衔接已改造好的松苑路等周边路段,东区开展了24米以下市政道路路面提升改造工程,该工程改造路段为:龙井街、彩虹街、兴龙街、兴苑街。
这四条道路总里程约1.447公里,总投资约664万元。其中,龙井街、彩虹街已完成改造,并通过验收。
正在改造中的兴龙街、兴苑街,于5月1日进入施工环节。兴龙街、兴苑街计划6月底完成提升改造工作。
城中村道路提升改
除了上述路面,东区还结合乡村振兴于2019年启动城中村道路提升改造项目
目前,东区城乡建设服务中心已对新鳌岭社区中的鳌长公路及阴巷开展改造,并于4月18日进场施工。截至5月15日,该项目已完成全部人行道铺设工程量。
该项目计划5月底完成沥青铺设工作,6月初进行验收。项目完成后,可进一步提升周边居民交通出行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优化东城里、铭日大厦等项目的道路交通环境,助力我区重点经济项目发展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伍』 实现大区地质资料信息为地方经济有效服务的思考——以东北大区为例

董佩信

(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沈阳110034)

摘要本文通过国家对地质资料信息在大区的服务定位,介绍了东北大区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当前服务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地质资料信息的社会需求,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定位,提出了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的思考。

关键词地质资料信息职能定位有效服务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原有6个区域地质矿产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区域地质调查中心(简称为大区中心)。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区域地质为研究对象的大区中心,对区域内地方经济发展和规划部署显得尤为重要,大区馆藏地质资料信息的开发利用更是必不可少的决策参考。

东北大区的工作范围包括了东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总面积126万平方千米的地域。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是历史上形成的以区域地质矿产研究为内容,按照国家划定的工作区域开展多年工作所积累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涵盖了1949~2009年内区域地质、矿产、水文、矿床、地层、古生物等内容。2008年,国家又将遥感、航磁、重力、化探、重砂等信息数据库下放至大区实行分级管理,随着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对基础地质、环境地质的日益重视,进一步投入资金探明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的规划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东北大区中心的地质工作及其特点

东北大区中心的前身是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是集中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质局科研人员组建的研究所,研究的范围在东北地区,研究的内容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层、古生物、非金属矿产。经过几十年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的地质资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该所又开展了全国性的黄金矿产的研究和找矿,进一步拓宽了工作领域。1999年国家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后,该所承担了东北地区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经历了从事基础研究、区域地质、地质找矿、承担国家大项目的历史演变。

2006年,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和部署,调整和增加了工作职能,赋予了其地质调查、地质科研、项目监管、信息服务4项职能。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区中心要承担起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区域地质科学研究、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大区项目监理等职能,从而使区域内国家地调科研项目与地方项目关系得到了理顺,解决了以往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汇交时限、图文质量、社会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为大区地质资料及信息能够为区域经济服务创造了条件。

2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的现状

2.1 馆藏资料丰富

为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沈阳大区中心对馆藏资料、纸质图件进行了全面清理,根据专业类别划分为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地质综合研究等。截至2009年,共计清理出地质资料和图纸32.494份/张,其中:地质成果资料8398份、各种比例尺地形图23700张、地质科研资料及研究报告10215件,以上资料均以纸介质为主。国家开展地质大调查项目以来,大区共收到国内地勘单位在东北地区工作的地质成果报告187份,全部为电子文档,接收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质资料馆分发的数字地质图数据库、东北地区矿产地和工作程度数据库、同位素地质测年、全国岩石数据库,还接收了东北地区重砂、重力、地球化学、航磁、遥感等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此外,大区还在通过以往地质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地质资料,以及美国、日本、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相关地质、矿产资料。以上这些都为东北地区地质调查、地质找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2.2 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由于沈阳地调中心组建的时间较短,以往馆藏的地质资料正处于清理、整理阶段,尚需要较大的投入对纸质文档进行数字化工作,后期形成的电子文档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提供的各类基础数据库还存在着综合分析、研究、加工直至为社会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问题,直接服务社会的电子信息平台还没有完全建立,还没有与大区内各省(区)、市(地)地方政府实行有效的科学对接。诸如大的成矿区带寻找新资源、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地质调查、城市经济带地表地下水及环境污染问题的防范、生态保护、西部找水、老矿山外围找矿等问题都需要与地方政府高层达成共识。

3 大区地质资料服务定位与社会需求

国家设立大区地调中心,就是要把繁杂集中的事务划分为独立的区域,代表国家开展基础性服务。东北大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定位,就是要以东北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为目标,围绕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任务提供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矿产资源、水资源现状、资源可利用程度、资源可持续发展远景等资料,为政府领导宏观决策、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其总的要求如下。

3.1 提供油气资料和基础数据,寻找新的资源接续地

东北地区是我国石油的主产区,大庆油田、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生产的石油占了全国陆上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随着石油开采年限的增加,资源接续问题已经纳入国家和地方领导的工作议程,近年来,国家与石油管理部门已经出巨资开始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东北大区利用区位的优势,已经向国家申请了前期基础地质工作经费,开展了调查工作。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寻找储油构造含油盆地方面已经有了重大进展,与大庆油田联合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已经启动。

3.2 提供找煤信息资料,巩固东北能源基地地位

东北一直是全国的主要煤炭产区,辽宁、吉林两省曾经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煤炭资源。随着多年开采资源量逐年减少,深部、外围找矿将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的重点,矿山塌陷将是煤炭生产老区地质环境研究的重点。黑龙江产区作为服役期的煤炭基地是东北的重要产区,将承担起全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新兴的蒙东区的煤炭基地是东北地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补充。煤电联产、煤气化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设的重点。随着国家基础地质工作的加强,建设大区地质资料信息网络平台为加强能源基地、老区的改造和新区投入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重点。

3.3 提供农业地质信息资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米粮仓。多年来,松辽平原一直是全国粮食的主产区。“十一五”期间,国家把商品粮基地建设纳入了国家粮食安全的范畴,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2004年,东北地区开展过局部的农业地质调查,对粮食主产区土壤、土质化学成分进行了化验分析,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的综合研究、土质改造、调养补充元素、土质与种植物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如若要保证国家粮食主产区产量、质量的提高,这项工作必不可少。因此,农业地质资料信息的更新和及时提供,有利于国家投资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3.4 提供水资源、环境地质、城市地质信息,助推东北城市经济圈的发展

东北地区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且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近年来,地表水水质污染情况严重,地域内松花江区、辽河区经监测评价,一二类水质河只有10%;三类水质河占34%;四类以上水质河占56%。而地表这些水源是整个东北中部城市经济圈(包括哈尔滨、长春、沈阳)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保护好水资源,搞好地质环境即是保证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需要,也是保证70%城市人口生产、生活的需要。做好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城市地质基础信息的提供,建设安全稳定的中国汽车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将成为这一城市经济圈的重要内容。这个经济圈将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

3.5 为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和老矿产地找矿服务

大兴安岭和辽吉东南部两个成矿带在“十一五”期间被国家列为东北重要的成矿区带。大兴安岭成矿带随着国家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的深入,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找矿已初露端倪;辽吉东南部深部和老矿山外围找矿也已取得突破。对照总结,深入研究以往地质工作程度和前人地质资料,借助国家在以上地区开展的其他基础地质、地理信息将对该区的地质找矿意义深远。

4 实现大区资料信息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

4.1 围绕自然资源和地方发展目标开展综合研究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以矿产、森林、资料为依托,确定了二十一个基地建设目标。围绕这些目标沈阳地调中心提出了“两区一边”的矿产资源工作战略和“一带两厢”的水环地质工作战略。“两区一边”就是把大兴安成矿区、辽吉南部成矿区、东北周边国家资源区作为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区域,“一带两厢”就是把中部城市经济带、东厢水资源基地生态区、西厢生态屏障建设区作为水环地质工作的重点。通过争取国家专项工作资金,通过与区带涉及的省(区)市(地)县(市)政府达成共识,开展矿产、水资源、环境等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具体工作内容:①编制工作计划,有针对性结合国家批准的基地建设目标提出基础地质工作任务书,申报国家地质专项,争取省(区)市(地)政府专项资金。②组织不同研究小组开展专项研究。依靠国家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以大区中心为核心组织省(区)地勘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专门课题组,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和科研成果,对照近年来国家地质调查项目取得的成果,利用新近完成的国家航磁、遥感、重力、化探等基础数据信息,对重点成矿区带、深部外围老矿区、粮食主产区土壤、地表、地下水资源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地方政府宏观决策、制定产业政策的结论性意见,将资料信息服务落到实处。

4.2 准确定位,为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为全国大区中心确定的地质调查、地质科研、资料信息服务、大区项目监管4项职能,围绕国务院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的目标,大区中心的定位要在宏观目标区内开展好综合地质调查,加强矿产资源区域评价,促进东北地区新的矿产资源接替基地建设,提高对中部城市经济圈水资源和环境地质的调查评价和地质保障能力;进一步开展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地质调查工作,不断提高重点地区的基础地质调查程度;充分挖掘原有的地质成果资料和地质科研成果,提高研究程度实行老资料二次开发;充分利用国家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图形、数字软件,向社会提供地质找矿、基础地质、水环地质信息服务,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4.3 实现资源利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双赢”

大区中心建立矿产资源分布、储量、品种、品质信息系统,建立基础地质、水资源、地质环境数据查询系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提供不同的矿产资源、信息和基础数据,建立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建立专业专家咨询小组,对不同区域、不同矿产、不同地质条件提出专家意见供政府宏观决策参考。地方政府可以提出研究课题和工作项目,邀请专家小组开展工作,在国家公益性地质投入的框架内充分利用国家的地质资料和信息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张允平.对东北地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思考

『陆』 太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办公室
协调机关日常工作,负责工作计划总结、目标责任制监督裣查、政务公开、督查督办、政务协调、提案办理,文电、会务、机要、档案、保密、信息、信访、安全保卫、应急管理、机关财务、资产管理和对外联络接待等工作。
人事教育处
负责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劳资、培训教育和队伍建设工作。
政策法规处
负责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草案、其他规范性文件起草,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监督;承担新闻发布和信息引导等工作;依法查处企业投资核淮项目违法建设行为;负责听证、普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赔偿及其他法律事务;指导协调全市招投标工作,负责评标专家资格初审和管理、监督基本建设物资采购和重点工程招投标活动,负责依法招标项目招标方案核准工作。
国民经济综合处(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
组织编制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经济调控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对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监测分析,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进行宏观经济预测预警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协调经济运行重大问题;负责全市国民经济动员规划、计划、预案编制,有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起草,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组织实施及有关工作;协凋国民经济平战转换能力建设,承担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日常工作。
发展规划和经济体制改革处
拟定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生产力布局建议并监督实施、监测评估;组织编制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规划,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新型产业项目进行规划布局;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问题和课题调研;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改革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组织和协调指导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固定资产投资处
监测分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提出投资总规模、结构、资金来源及调控政策;编制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综合平衡和调度各类建设资金,统一安排市级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规划布局和前期工作,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党政机关、公检法司政权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或上报及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议;负责房地产开发项目及各类住宅建设项目核准或上报、项目竣工验收审批和后评估;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许可证管理工作;指导工程咨询业发展。 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
提出全市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战略规划计划和结构优化目标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国际国内投资合作事宜;负责国家鼓励的进口设备免税和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吸收外商投资(限额以上和限制类项目)、境外投资、大额用汇项目和企业境外投资用汇数额审核上报;负责核准限额以内鼓励类、允许类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独资、合资、合作),指导监督国外贷款建设资金使用,参与组织协调利用外资谈判及对外招商活动。
地区经济处(市煤层气、天然气管理办公室)
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实施区域经济合作;参与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平衡与节约规划、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规划、基础测绘计划、地震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协调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牵头负责全市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煤矿棚户区改造,参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负责全市煤层气、天然气行业管理,编制行业发展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煤层气、天然气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宜;负责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对外合作和能力建设相关工作;组织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工作;负责碳减排交易权项目组织申报与实施。
农村经济处(以工代赈办公室)
研究协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提出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改革创新对策建议;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农科、农机、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措施;负责农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审查申报;组织编制以工代赈规划及年度计划,审核上报以工代赈项目,协调、监督项目实施。
工业经济处
研究解决全市工业经济及工业园区发展重大问题,编制工业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衔接平衡;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主要工业行业规划,提出工业重大项目布局与调整建议和重要工业品预期调控指标;协调实施享受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措施;安排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服务业处
协调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提出服务业改革与发展政策建议;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服务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衔接平衡;组织安排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重点项目实施;研究提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和规划,拟定经济结构调整相关政策建议;指导协调和监控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处
组织拟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和技术进步相关战略政策,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产业关键技术开发工作;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联合,安排科技成果产业化资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市节能减排领导组办公室)
承担市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领导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研究提出循环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全社会节能减排重大战略和政策;组织拟定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措施并协调实施,参与编制环境保护规划;衔接平衡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规划、计划;协调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问题;负责全市节能减排综合协调工作,负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不含房地产业)节能工作;协调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促进有关工作;组织制定环境保护年度计划,编制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重点污染源治理方案和主要城市环境质量指标计划等;对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进行审核会签,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负责相关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宜。
社会发展处
组织拟定和协调全市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广播影视、体育、旅游、民政、文物、残疾人事业、技校等事业发展、改革等重大问题;负责相关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宜:综合分析就业与人力资源、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情况,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
财金贸易处
负责编制全市财贸行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监测分析财政、金融、内外贸等运行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提出政府财政建设资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筹措使用计划并协调组织实施;组织拟定财税、金融、保险、证券业规划,负责企业债券审核上报工作;负责重要农产品、工业品、原材料及重要商品进出口计划编制并监督执行;会同有关部门对粮食、棉花、煤炭进出口总量计划分配协调;制定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协调流通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监测分析市场状况,负责重要商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相关工作;负责下达防震、救灾等重要物资储备计划;负责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相关行业建设项目有关事宜。
能源处(新能源办公室)
研究提出能源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监测能源发展情况;参与制定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市煤炭、电力等能源管理.研究提出优化能源结构、能源节约政策措施及体制改革建议;负责新能源行业管理,指导协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农村电网和农村能源发展,组织拟定新能源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参与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参与开展新能源合作;负责能源和新能源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宜。
设计审核处
拟定全市工程设计审核政策规定,负责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和概算调整,参与工程标准定额和取费编制颁布,参与工程设计市级标准审批颁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所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 交通运输处
负责综合运输体系规划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平衡,综合分析交通运输运行状况,协调有关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协调全市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建设项目;负责全市地方铁路、铁路专用线及煤炭集运站建设,安排交通建设项目利用政府资金及政府信用担保债务性资金;负责交通运输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关事宜。
科技教育处(市留学人员管理办公室)
研究提出全市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战略政策及体制改革建议;编制科技、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参与研究大中专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编制市属大中专院校招生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毕业生就业政策和规划;负责科技、教育、卫生领域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相关事宜;负责市筹资金及出国留学人员选派与管理计划和出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及工作安排计划。
信息化处
研究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提出信息化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统筹信息化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衔接平衡;提出信息化重大项目布局建议并会同有关部门协调实施;负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事宜。
市资本市场发展办公室
研究制定促进全市资本市场发展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组织培育市内上市公司,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公司上市及上市公司再融资和融资咨询服务;推进各类基金和债券发行及创业投资、产业基金等融资工作;负责促进中长期信贷市场发展、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及知识普及工作;承办资本市场发展相关工作。
机关党委
负责机关和直属单位党建工作。
离退休人员工作处
负责机关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指导直属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柒』 统筹协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西藏、河南、海南调研报告

2011~2012年,调研组先后在赴西藏、河南、海南开展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研的同时,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如何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西藏自治区、河南省、海南省分别处于我国(西部、中部、南部),西藏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河南省位于中原大地,海南省四面环海,都是重要生态功能区、都处在重要成矿区(带)上,三省(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上,既有共同做法,更有不同特点,总结三省(区)的经验,研究他们提出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对于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协调发展有借鉴意义。

一、西藏、河南、海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基本情况

(一)西藏自治区

1.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情况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独特,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能力低,自我更新能力差。国家和自治区历来重视西藏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的措施。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及自治区相继颁布的《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多项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50多年来,西藏始终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同步推进;择优选择工业项目,加强污染防治;加强对资源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管理等措施,产生了积极效果。

2.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情况

西藏地处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种类较多,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目前已发现矿种101种,矿产地2000余处,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已开发矿种22种,1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储量的前10位,其中铬铁矿储量居全国之冠,铜的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二位;锂、硼等11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5位;铅锌矿、金矿、石油、铁、锂、钾盐等显示出良好的勘查前景;西藏地热能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近年来,在西藏境内发现了油气田,有望成为我国新的能源基地。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野外地质工作条件恶劣,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矿产资源开发程度低,2010年西藏国内生产总值507.46亿元,居全国倒数第一位,人均居28 位,而矿业产值仅20亿元,只占4%左右。

(二)河南省

1.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情况

河南省位于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地处我国内陆腹地,连南贯北,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地区和承东启西的“加速器”。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重要抓手,2011年河南省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文件精神,制定了《河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2013年省政府印发《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豫政〔2013〕3号),为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美丽的河南提供了有力支撑,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升到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战略地位,形成了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河南省在处理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认识统一,政策到位,投入加大,取得明显效果。

2.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情况

河南省跨华北陆块和秦岭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成矿作用多样,矿产资源种类齐全,是我国矿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煤炭、石油、电力)、有色、冶金、建材、化工工业基地。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3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99种,亚矿种104种。在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钛矿(金红石矿物)、镁矿、钼矿、蓝晶石、红柱石等15种,居前5位的有47种,居前10位的有85种。目前全省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90种,矿业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前5位,2011年实现矿业总产值1042亿元,占全省GDP的4.5%。河南省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大省,矿业经济是该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矿产资源开发为该省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三)海南省

1.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情况

海南省是我国第二大岛,是我国最小的陆地省和最大的海洋省,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蓝色生态屏障,是我国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且种类独具特色的省份,是南海资源开发的战略要地和前沿战略基地,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海南省森林覆盖率达60.2%,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陆地面积的7.23%。中部山区的低山及部分丘陵地带是资源赋存丰富的矿区或成矿区带,是维持海南岛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5%,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至关重要,近年来该省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优势作为未来发展的立足点,相继出台了《海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海南省中部山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海南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等一系列文件,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整体协调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谋求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协调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关系,推进生态工程建设。二是提高资源开发准入门槛,坚持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从审批和发证源头上严把环境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和谐绿色矿山。2004~2011年年底,已投资治理资金9031.18万元,计划治理面积1356.92hm2,已完成治理面积1159.4hm2,占计划治理总面积的85.44%。

2.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情况

海南省地质地理条件独特,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多个矿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88种,有工业储量的矿产70种。已探明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产有56种,矿产地426处(大型67处、中型120处、小型239处),其中玻璃用砂、钛铁矿砂矿、锆英石砂矿、油页岩、海域石油天然气、富铁矿、高岭土、红柱石、铝土矿等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该省目前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9种,2011年全省矿业总产值514.7亿元(其中矿产采选业产值39.1亿元,矿产炼制加工业产值475.6亿元),占全省GDP的20.46%。

二、西藏、河南、海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特点

(一)西藏自治区

西藏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又处在世界著名的成矿带上,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意义重大。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迅速走向现代化,是西藏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特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良好的调节能力,确保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是西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既不能用停止发展来维系,又不能用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期效应,只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并举,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重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必须是积极、主动、动态的,而不能是被动、保守、封闭的,不能以保持脆弱的原始自然状态为由,拒绝一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互动,阻碍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西藏在积极发展优势矿业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藏实施符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十一五”取得重要发展的基础上,西藏“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作了统筹安排。“十一五”期间西藏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经济、社会、生态、民生保持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5.4万hm2。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城镇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天然林、原生植被得到有效保护,新增人工林地26万hm2,重点地区土地、草场沙化退化和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明显遏制。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着重抓好生态建设、生态经济、生态补偿、节能减排等关键环节,加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优化区域生态格局,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生态西藏,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建立大江大河源头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大大江大河源头区草地、湿地、天然林保护力度,采取生物和人工措施,实施森林、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工程。加快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三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衔接落实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全面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衔接落实中央财政对江河源头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战略储备矿产资源所在地财政补贴力度。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促进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坚持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利用高原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牧业特色产业和高原生物产业。

2.积极发展优势产业

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加快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有重点地发展优势矿产业。加强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认真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规划纲要》、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等中央财政地质勘查专项,地热、铜矿、钾盐开发已初具规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组织实施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进一步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的勘查评价,摸清资源潜力,积极建设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充分利用西藏丰富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地位和品质,坚持旅游与文化、生态相结合,突出“高山、雪域、阳光、藏文化”主题,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形成拉萨历史文化旅游中心和林芝生态旅游中心。

(二)河南省

河南省近年来持续探索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新的突破,获得了新的启示。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充分肯定了河南的经验,对河南乃至全国生态文明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河南省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整体推动工作,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为载体,推进河南省经济转型升级,开启河南省发展新阶段。2013年1月15日河南省政府又下发《河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生态省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建设和谐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标志,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高效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全防全治的环境安全、山川秀美的自然生态等体系,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绿色中原、生态中原、美丽中原。

2)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审时度势,科学规划,制定了合理的中长期《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规划》较好地处理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关系。河南省通过深化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指导省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不断加大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力度,较好地解决地面塌陷、山体采石破坏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使地质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已取得较好成效,出现了不少矿山环境治理的典型(如商丘永城市)。

(三)海南省

海南省设国土环境资源厅,是目前全国各省(区、市)唯一设置国土环境资源统一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国唯一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全省地质勘查队伍的省份,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协调发展建立了体制保障。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提出,海南省要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过程中,在发展中保护,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使海南省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过程中,地质工作承担着重任,地质工作要服从于服务于海南省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发展,保障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双赢”是一个难题。海南积极以独特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省建设成就为基础,大胆探索适合海南省情、具有海南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一方面,海南省生态环境脆弱,需要保护,需要建设;另一方面,海南省需要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民生都需要发展支持。海南省在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也是重要的发展举措。

1.科学论证协调生态保护与地质勘查

海南省中部山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是维护海南省生态安全的核心区域,同时又是省重要的矿产资源成矿区(带),如何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海南省开展了“海南中部山区矿产资源勘查设置可行性论证”,在全面分析中部山区生态敏感性、生态功能区划和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叠加分析,划分出生态保护区和矿产资源勘查区,进而划分出矿产资源勘查生态禁止区、限制区和许可区,为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规划实施奠定基础。

2.坚持“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的指导思想

在既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又是重要成矿区带上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海南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海南西南昌江县-东方市整装勘查区。点上开发采用先进技术,严格的环保,一流的队伍,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海南省的面上保护。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绿色矿业制度

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制定了绿色矿业制度,有力地推动了资源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海南省琼西金矿,基本达到零排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抱板金矿获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三、西藏、河南、海南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差别

1.三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显著

课题组实地调研过程中,对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承载体主要选择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3个要素,承载对象主要选择人口、产业和排污3个要素进行调查,对比研究。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区)承载体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承载对象人口、产业、排污等方面较大差异。

表1 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表(2010年)

(1)人均占有资源量差异

从西藏、河南、海南三省(区)人均占有的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潜在价值来看,因西藏人口数量较少,土地、水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较高,人均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有量最高;河南省人均土地、水资源量较少,矿产潜在资源价值高;海南省人均土地、水资源在三省(区)中处于中等水平,人均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较低(表2;图1)。

表2 三省(区)人均占有资源量主要对比参数(2010年)

图1 三省(区)人均占有资源量主要参数对比图

(2)经济活动差异

西藏矿产资源丰富,矿产潜在价值高,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程度低,人均矿业产值相对低;河南因矿业勘查开发程度大,人均矿业产值高;海南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低,人均占有资源潜在价值较低。

西藏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全国其他地区,人均GDP较低;河南、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程度较高,人均GDP高于西部地区。

人均排污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西藏目前发展水平低,人口稀少,人均污水排放目前控制比较稳定,污染相对低;河南、海南发展程度高,人均GDP污水排放量都很高,其中海南最高(表3;图2)。

表3 三省(区)经济活动主要对比参数(2010年)

图2 三省(区)经济活动主要参数对比图

(3)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分析

以土地资源为承载力基底要素,通过单位面积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人口、经济总量和污水排放量对比分析(表4;图3)可以看出,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部,土地资源广袤,地广人稀,而资源开发程度低,发展相对滞后,所承载的经济活动量较少,地均人口、地均GDP、地均排污量均较低。

河南地处中原,是重要的农业区,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单位土地面积承载人口数量过高,地均 GDP 在三省(区)中最高,工业相对发达,地均污水排放量也最高。

海南陆域面积小,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地均人口、地均GDP均较高,地均废水排放量也较高(表4;图3)。

表4 三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对比参数(2010年)

图3 三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参数对比图

2.实行差别化管理,实行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域广阔、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差异很大,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明显自然分区,加之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必须实行差别化管理,实现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差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取舍要有不同侧重。像西藏地区,生态价值应比生产力价值更为重要,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不只是对区域内的影响,而是关系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而同样要加快发展,途径是选择优势产业,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海南省力图以资源环境“双赢”构建旅游岛链,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已形成的共识,即生态优先,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河南实施中原崛起战略,在新“三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完全能够在保护好环境的条件下实现经济的发展。这些完全取决于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的平衡,取决于建立在资源环境价值平衡基础上的政策导向,取决于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相适应的不同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

四、统筹协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建议

1.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要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和建设生态文明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开展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部署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协调发展。

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还会刚性增加,资源支撑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

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

2.以新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指导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处、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按其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功效不同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态价值,开发资源则体现为生产力价值,二者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只有在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同时实现的前提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才能协调平衡,才能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是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做好国土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基础上搞好国土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资源环境的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确定一个地区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污总量等承载对象所能承受的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区域性特征和动态性特征。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约束双重作用。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东、中、西部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差异显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日渐明显。实现不同资源环境禀赋条件下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要建立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实行差别化管理。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自然分区的基础上,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划分出不同地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以资源开发为主和城乡宜居的功能定位,分别确定资源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的差别化目标,作出国土规划,在国土规划指导下,分别作出环境保护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付诸实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4.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

在我国如青藏高原、大小兴安岭、秦巴地区等既是主要的生态功能区,又处在重要的成矿区(带)上,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以“点上开发”促进“面上保护”。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依据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矿产地规模等因素,统筹兼顾“点上开发”和“面上保护”。

“点上开发”要以最严格的准入门槛,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办法,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与矿产资源所在地人民共享开发效益,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矿区。

“点上开发”在获得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为“面上保护”提供物质基础和资金支付,促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达到双赢。

5.制定实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生态补偿制度

建立实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依据生态价值、生态保护成本,调节生态保护利益攸关者之间关系的生态补偿制度,基本原则是“谁保护,谁受益”,“责、权、利统一”。

实施生态补偿制度要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平台,对不同的补偿类型、补偿主体、补偿内容和补偿方法进行协商对话,组织实施。

对于基础地质工作、矿产远景调查和部分形成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矿产普查所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补偿主体是政府;矿区勘查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的补偿主体是企业。对工作区和矿区生态价值的损失,应以修复生态系统成本确定补偿标准。

『捌』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和谐矿区建设的相关实践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脉络

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资源型城市出现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研究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2001年国家“十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同年,国务院把辽宁省阜新市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支持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的政策。2004年,国务院设立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把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继阜新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后,经国务院同意,先后选择大庆市、伊春市、辽源市、白山市和盘锦市等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开采阶段的城市开展经济转型试点,并就矿山破产、棚户区改造等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多次进行调研,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政策建议,率先启动了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计生委向国务院报送的《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口与发展问题》报告上批示: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并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提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的战略方针。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抓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把“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

《若干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专门针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综合性指导文件,标志着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进入全面铺开阶段。此后,2009年《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2010年“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国务院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促进资源枯竭地区可持续发展作为各级政府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按照《若干意见》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确定原则及相关指标。从2008年起,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分三批确定69个城市和9个处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的县级单位,列入中央支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政策范围,对首批转型试点城市中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辽源市、阜新市等11座城市,决定延长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年限至2015年。2010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不仅是我国设立的第 9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是唯一一个覆盖省域的系统性国家级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若干意见》的出台和山西省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着我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开始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由局部省区一些城市试点向全国所有资源型城市推开(马克等,2012)。截至2012年底,国家已投入303亿元,对全国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进行资金扶持。

(二)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的成效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组织下,在各相关省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累了经验。

1.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变化显著

一是打破了经济增长长期低速徘徊的局面。“十一五”期间,首批确定的12个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单一的产业格局有所改观,采矿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8.3%下降到2010年的12%,非传统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二是人们的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转型实践,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干部群众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扭转了颓势,从焦虑、彷徨的情绪中走出来,振奋精神、埋头苦干,形成人人关心转型、支持转型、参与转型的良好氛围。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转型城市以改革为动力,有效破解了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性和机制性矛盾。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实现了国有企业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革,使企业焕发了生机。

四是接续替代产业初具规模。转型城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在提升和延伸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把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推动现有要素整合和并购重组基础上,积极引进域外资金和知名企业,加快装备、食品、纺织服装、现代生物、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并利用矿山遗址发展旅游业。

五是生态环境建设和沉陷区治理效果明显。转型城市以生态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投入、加强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了能源消耗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提高了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整体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六是民生状况得到初步改善。转型城市充分利用地方新增财力和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着力解决失业、沉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以及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等诸多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转型中得到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升。

2.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政策支持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是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已分三批确定了全国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确定了大小兴安岭林区9个县级单位参照执行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国内10余个省(区)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并出台了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二是煤矿、林业和工矿的棚户区改造全面铺开。在东北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了中西部地区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改造以及林业棚户区和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并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

三是国家设立了接续替代产业转型专项资金和可持续发展专项贷款。目前,中央已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数十亿元。国家开发银行与部分试点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并选择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先行试点,已与首批6个试点城市签署了320亿元的融资协议。国土资源部也加大了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

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已初步建立。国家有关部门已出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管理试行办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也进入了国家立法规划的前期工作,资源税改革试点已率先在新疆等地实施,国内相关省市也分别出台了促进本区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五是建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成效考核评估机制。目前,国家已对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成效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给予分类支持,建立分类指导、滚动推进、有进有出的财政支持机制,并启动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

3.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工作机制已初步建立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省、资源型城市三级为主体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工作机制。国家发改委首次设立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处,负责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日常工作,并牵头协调国家有关部委研究制定、起草相关政策法规。相关省市按照省级政府负总责的要求成立了专门机构,积极研究制定本省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许多省市建立了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同时出台了实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指导协调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问题。各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成立了转型办公室,具体负责转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1.基本经验

(1)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强大动力。对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我国来讲,无论是资源型城市,还是非资源型城市,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难题。尤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只有通过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解决长期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社会性矛盾和问题,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可以枯竭,但人的创造力不会枯竭。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各个环节,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改革步伐,推动由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内在动力,走出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转型之路。依靠科技进步加速实现转型,不断增强创新对城市转型的支撑力。

(2)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主线。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不是简单地用新产业替代旧产业,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果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即使用新的产业替代了旧的产业,也只能带来一时的繁荣,最终还是走不出衰退的怪圈。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的有限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全过程,以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城市转型,把城市转型与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当前与长远、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同时,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把谋划发展与推动转变结合起来,着力实现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高效型增长转变、由采掘和资源开采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

(3)必须把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成效的最宝贵经验。城市转型必须要以人为本,不能在转型完成后再给人民实惠,而是在转型过程中就让人民获得实惠。转型的目的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民生问题是转型的核心和落脚点。要看到,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在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过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由于体制转轨不彻底,导致这些城市在民生方面的历史欠账积重难返,因此,必须使转型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否则转型难以推进。只有让人民在转型过程中得到实惠,才能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转型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国内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之所以能够成功走上经济转型之路,就是找准了改善民生和经济转型的结合点,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4)必须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破口。就业是国内所有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它与城市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解决就业问题既需要大的龙头企业,也需要无数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民营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好国家关于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和民间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政策引导和优化服务环境,带动“全民创业”活动的开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积极性,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创业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使民营经济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调动一切力量,才能真正做到转型为了人民、转型依靠人民、转型成果由人民共享。

(5)必须把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放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突出位置。整治环境、保护生态不仅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突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建设入手大力推进,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资源开发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建设与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证金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等,从开发利益链的根源开始严管,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再恢复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以实现生态与经济、生产与环保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6)必须充分发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引导作用。近年来,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金投入,不仅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燃眉之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推动作用。许多试点城市在中央和所在省政府资金支持下,按国家资金使用要求和范围,根据本地实际,集中投入到了最需要的地方,不仅化解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解决了长期拖欠的职工和教师工资、医疗和社会保险费用,而且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流动,为维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7)必须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载体。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无论是传统产业改造与提升,还是接续替代产业发展,都离不开投资和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重构产业结构的核心之举。扩大投资和项目建设需要借助外力,而借助外力就要坚持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市外即外”的大开放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城市转型的外力,拓宽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将过去单纯的就项目引项目改为有针对性地实施集群式招商或产业链式招商,将承接产业转移与打造自身优势产业紧密结合,以建设项目园区和产业集聚区为重点,打造基础设施完善、要素集聚能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市场运作以及实施项目、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大突破。同时,整合政府投融资平台,实现政府资源、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为城市转型提供资金保障。

(8)必须把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否实现招商引资的大突破,关键在于城市的投资发展环境。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软硬”环境建设,提升城市品位,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软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强化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管理,严格实行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及时处理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事件。推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措施,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保姆式”、“一站式”服务,为打造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平台、增强外来投资的吸引力创造条件。同时,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公民诚信、社会诚信(成克等,2012)。

2.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十年经济转型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是把握转型的最佳时机,未雨绸缪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能够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应由单纯地注重资源要素向注重多元要素转变。实践证明,只有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才能避免“矿竭城衰”的局面,阜新的经验和教训必须汲取。

三是产业转型必须与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资源的衰竭伴随着大量工人的下岗,因此转型产业中既要有可以带动地方发展的龙头企业,也必须发展诸多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是产业转型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很多城市也想在资源以外的产业方面有所发展,但往往苦于人才的匮乏,最终又搞起了资源型产业,因此要通过各种渠道挖掘和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五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结合。对于面临诸多问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国家的政策措施是走出困境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措施也必须通过资源型城市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是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核心内容是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彭会军,2009)。

(四)未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制约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还需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化解

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积累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应看到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要比国外复杂得多,既有资源枯竭所带来的问题,也有政策体制变化带来的问题,诸多因素相互叠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得解决问题的难度非常大。就目前情况看,由于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区位不同,除个别城市已经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外,大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还远没有实现,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以及承载产业接续替代能力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资源枯竭带来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巨大,而大量失业导致城市困难群体增加、收入水平下降,甚至出现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问题;社会保障历史欠账较多,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矛盾较为突出,特别是存在厂办大集体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棚户区需要改造,但政府财力有限、负担过重、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区域生态条件恶化,采煤沉陷、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大量堆积的金属尾矿、煤矸石以及深部采空区、大型矿坑等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等。上述这些问题需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才能得以解决。

2.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任务艰巨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能否建立起来。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也只是刚刚起步。就《若干意见》而言也只是原则性的,是为了应急解决当前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与建立法律法规体系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文件以及具体操作性措施的欠缺,增加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落实政策的难度,降低了《若干意见》的可操作性和指导作用。目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面临以下艰巨的任务:尽快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及促使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并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合理分配的机制;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成本、代内与代际公平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实现对各方特别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合理补偿等涉及一些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与相关管理办法和条例;完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以及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培养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专业人才队伍,等。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问题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面对,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体制加以解决。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制和机制任务的艰巨性(马克等,2012)。

『玖』 请给我一个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论问题吧!跪谢!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一体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催化和加速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加速中国从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经济型发展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正在经历大调整期。那么无论怎样调整,只要我们立足区域实际,适应经济发展,打造区域品牌,必能永立生产胜算的潮头。
(一)发展区域经济,就是要让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优化配置和组合,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我们发展区域经济的目的。然而生产资源是有限的,但有限的资源在区域内进行优化组合,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正是由于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才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要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挖掘地域特色资源,发挥地域特有的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实现多业并举,才能让我们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何打造区域品牌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挖掘区域文化特色,树立品牌
研究一个地方的经济,需要对该地方的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深层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层的理论基础。当我们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来审视特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就会发现特定文化区中的群体性格特征大体相同。我们所感知的这种大体相同的群体性格特征就是区域文化性格。“区域文化性格,就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区域中的绝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与文化传统相比,区域文化性格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它反映特定文化区域中的人们普遍性的、稳定的心理趋势和价值取向,构成该群体区别于其他文化区群体的鲜明特征。它形成于一定的区域文化传统背景之中,与特定的文化区紧密相连,同时受到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外来文化传播的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种“经济体系总是沉浸于文化环境的汪洋大海中。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群体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 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特色,并对其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由于区域文化具有强大惯性,促进了区域经济也有传统习俗回归的冲动,这种文化惯性对经济有其积极作用。
浙中经济的典型城市义乌,是义乌人从“鸡毛换糖”的货郎担开始走街串巷,发展成今天的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华夏第一市”,凭借的是逐利而生的“鸡毛换糖”文化;今天的“中国科技五金城”永康市,寻找根源我们可以发现,永康人在古代就善于铸造兵器、大鼎等,永康人在常人的印象中就是肩挑行担奔走四方的打铁师傅,专门为人打酒壶、餐具等生活用品,因此就是永康人的这种精神文化铸造了今天的“中国科技五金城”……所有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
区域文化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和观念,创造独特的氛围,从而引导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不能模仿他人的模式,只有研究该区域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发展该区域的经济。因为一个市场、一种产品可以模仿,但是一个区域的“性格”及人的精神文化是没法模仿的。
二、挖掘区域地理特色,树立品牌
区域的地理特色要从他的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及自然资源方面考虑。
1. 地理位置,尤其是体现被研究对象与周围具有经济意义的事物的空间关系的经济地理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例如天津和秦皇岛均是港口城市,就港口自然条件而言,天津易淤,冬季结冰,港口条件比不上秦皇岛,但天津的地理位置比秦皇岛要优越得多,它不仅是海河的出海口,以农业发达的华北平原作为腹地和经济依托,还是北京距海最近的地方,故历史上北京定都以后,天津即得以兴起和发展。而秦皇岛虽然港口条件好,但因地理位置较差的原因,仅在开滦煤矿开采后,才作为煤的输出港而发展起来。
2. 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是密切相关的。从世界范围看,新加坡是得益于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城市之一。由于它地处世界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东端,它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集装箱运输港口及转口贸易中心。从我国国内区域经济情况看,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尤其是适应对外开放与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海运条件非常便利,因此,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至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普遍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因而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3.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技术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并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是富有还是贫乏,对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能充分加以利用的地区,一般比较容易地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西亚的海湾国家能够成为世界较富有的地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该地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我国西部广大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等,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有可能成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物质基础。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可能会深深制约西部经济的发展。
总之,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自然资源各区位因素共同作用所构成的总体区位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地区区位条件的不同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原因。但区位的优劣状况可以改变,区位因素的作用也是相对的。它一般只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初期影响较大,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会更大。当然,区域经济政策本身又会影响并形成新的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是一个方面,如何发现和挖掘本地区的优势,又是一个方面,并且在这其中,人才的潜力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二)西部地区经济要有更快的发展
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区,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较高的速度,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已基本形成,要继续保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势头,而不能削弱其发展活力。
(一)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发挥示范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所占比例缩减,非国有经济成份发展较快,非国有经济成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加大,譬如,1995年天津和上海的外资企业已占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和27.5%,福建和广东两省工业总产值中分别有41.3%和24.5%是由港澳台资企业创造的,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较大。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不仅表明东部地区经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更重要的是表明其在体制转轨和市场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十五大报告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东部地区要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继续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东部地区对外开放要根据新形势,注入新的内容。一是在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优势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扩大技术密集度较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增加经济外向发展中的技术要素对劳动要素的替代;二是将引进外资的战略重点转到更多地引进跨国公司和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上来,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在搞好“引进来”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打出去”,到海外投资办厂,带动设备、技术和劳务的出口,在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经济循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继续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窗口”和“辐射”作用,特别是进一步加快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继续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但结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更加合理的、适应产业演进规律的经济结构支撑经济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结构层次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能耗、物耗高,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现状,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地位,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经济增长强的产业和产品,要着眼于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要以振兴支柱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突破口,带动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依托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制造和使用部门、科技和生产单位的联合,大力推进装备工业国产化、带动产业升级。要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领域,解决结构调整中下岗人员增加等问题,尤其要重视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金融、保险、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部门。
(四)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东部地区在近20年的经济发展中,增长速度一直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提前实现了经济翻两番的目标。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的一些地区,经济发展在东部地区中又居领先地位。如1995年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000美元,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的一些地区也已接近这一水平。到2000年,有望达到5000美元,基本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东部地区尤其要着力解决城市化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目前仅在30%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40%的水平。东部乡镇企业发展较快,较为普遍的“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遍地开花式发展模式,不适合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东部地区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路子,克服城市化和工业化相分离的倾向,使城市化与工业化相适应,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总体上仍然滞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的扩大,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在保持东部地区发展势头的前提下,加快中西部发展。中西部地区要通过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实现经济起飞。同时,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东部地区也要积极支援、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进程的关键,就是要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基础上,大力鼓励和支持包括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城市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及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经济在内的各类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的经济主体,发挥其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强的优势,活跃和发展地区经济。加快开放步伐是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重要途径。中西部地区要充分用好“沿江”、“沿边”地区和内陆省会城市的对外开放政策,采取多种灵活措施,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发当地的能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及发展加工工业,国家要进一步引导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矿产、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全国煤田探明保有储量的70%,铝土矿、磷矿探明保有储量的80%,硫铁矿探明保有储量的60%,全国石油工业现实的资源接替区,全国陆上主要的天然气田,以及全国绝大部分宜农荒地和天然草场等,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按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估算,中西部地区约占全国的3/4强。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开发资源不能走粗放型或原始型路子,要与先进技术嫁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品的附加价值。当前制约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不足,要走多渠道吸引各种资金联合开发的路子。要采取资源换技术,资源换资金的模式,以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目的。
中西部地区加快开发,关键是选好突破口,就省区而言,中西部省区综合发展水平往往不如东部省份,但中西部省区在某些领域、某些部门还是有优势的。除了资源优势突出外,在机电工业领域,如发电与输变电设备、矿山设备、石油钻探设备、化工设备、交通运输机械设备等方面,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关键是根据本地优势,选择好两三个优势产业,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之向优势产业集聚。这些产业要真正能够占领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够成为资本积累的来源;或者能够带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的总体技术水平和素质,要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二)国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投资和政策上予以扶持。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弱,投资环境欠佳,迫切需要国家的支持和扶持,并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要支持中西部地区开发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中西部地区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政策性投资的比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布点对中西部地区采取“同等优先”的政策;依托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优先考虑布点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利、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重点建设项目。按照财政体制改革目标,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努力提高“两个比重”的基础上,扩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项目;在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中长期优惠贷款时,增加中西部地区的使用比例;在安排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无偿援助项目时,优先考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需要。针对中西部一些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国家还应研究制定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三)鼓励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东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已大大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沿海开放地区实施多种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得益较多,东部地区有能力、有义务支援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东部地区可将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向中西部适宜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则应积极创造条件,搞好配套服务。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应积极发展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技术转让、人员培训、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对东西联合和合作,在投资立项、风险担保、运力安排等方面给予优惠。
多方面努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中央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之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地方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各地区、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情的发展战略。
(一)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不应也不可能按照同一模式发展经济。新兴工业区和老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和地域广大的省区,沿海省份和内陆省份,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市场竞争确立优势产业和产业发展方向。就全国而言,应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各个地区不应追求自成体系,而应在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采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开拓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并通过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
(二)在发展新兴工业区的同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工业化发展时期,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伴随着一些新兴工业区的形成和传统产业、老工业区的衰退,使结构性矛盾在老工业基地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鼓励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和结构调整问题。老工业基地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和优化,搞好国有资产重组,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分流富余人员,才能摆脱困境。从一定意义上说,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对全国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有全局意义。
(三)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我国现有城市数量64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32个,其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城市的比重都接近三分之一。要加大中心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中心城市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第二产业,转移不适合中心城市功能的某些产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
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促进区域市场的发育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区和城镇体系,使之成为我国先进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载体,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引导形成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

阅读全文

与振兴区城乡建设局孔源电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