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城乡建设 > 甘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甘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发布时间:2021-03-01 06:47:05

1. 2013年甘肃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元

要分城镇以及农村,两种:


  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64.78元/年

  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07.76元/年


2. 2014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1、《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835.27亿元,增长内8.9%;固定资产投资7759.6亿元,增长容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10.4亿元,增长12.6%;进出口总额86.5亿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72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04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5736元,增长12.3%;城镇登记失业率2.19%;人口自然增长率6.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2.1%;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2、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获批建设,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开通兰州至迪拜、第比利斯、新加坡3条国际航班和中欧货运班列“天马号”。与意大利、伊朗、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4个州及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甘肃段比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活动。全年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达成经贸合作项目合同及协议83个,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3年的18%提高到23%。

3.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的关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2012年7月,31省区公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据前三名,甘肃垫底。从增幅来看,海南增幅最高,达17.9%。
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

家庭总收入
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
(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
(2)经营性收入, 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
(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
个人所得税
指调查对象被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等个人所得的税款。
社会保障支出
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由个人交纳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职工所在单位交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金。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交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
记账补贴
指调查户因承担记账工作从统计部门、工作单位和其它途径所得到的现金。不包括实物部分。

4. 甘肃省2014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您好:2014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官方网站尚未公布
往年数据给你参考
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978 407.53

1979 418.07

1980 403.44

1981 447.73

1982 473.52

1983 490.62

1984 571.89

1985 640.77

1986 776.76

1987 870.52

1988 978.92

1989 1,132.70

1990 1,196.72

1991 1,368.80

1992 1,707.78

1993 2,002.56

1994 2,658.13

1995 3,152.52

1996 3,353.94

1997 3,592.43

1998 4,009.61

1999 4,475.23

2000 4,916.25

2001 5,382.91

2002 6,151.44

2003 6,657.24

2004 7,376.74

2005 8,086.82

2006 8,920.59

2007 10,012.34

2008 10,969.41

2009 11,929.78

2010 13,188.55

2011 14,988.68

2012 17,156.89

2013 18,964.78

我公司专业提供国内领先财经数据库的数据定制服务,如有需要更多数据可联系~

5. 甘肃省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你想说啥

6. 甘肃2011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多少

江苏省统计局公布江苏省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805元。。

7. 78年至06年,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各是多少(请注明出处)

甘肃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其与全国的差距分析

--------------------------------------------------------------------------------

时间:2006-9-8 19:52:38 来源:三农中国 作者:刘伯霞 阅读634次

摘要:本文选取城市化水平、二元对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作为衡量指标,建立了甘肃省二元结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以全国平均水平为参照系,分析甘肃省现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及改革开放后甘肃城乡二元结构演变轨迹,以期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和路径选择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甘肃城乡一体化 发展现状 二元结构 指标体系 演变轨迹

一、 测度甘肃省二元结构的指标体系
我国城乡一体化是针对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而提出来的,它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对立物,城乡一体化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二元社会解构的过程,所以在我国研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也就是分析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现状,甘肃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是如此,因此,运用二元结构理论对甘肃省二元结构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进行衡量,就需要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而迄今为止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这样一个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但是一些学者运用二元结构理论进行的实证研究,为这一指标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概括起来,这些指标包括:不同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业平均利润率、城乡间物资流和信息流状况(反映社会经济联系和市场发育程度)、三次产业构成比重、城市化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反映生活水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反映生活质量)等,其他还有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城乡教育发展差异等。这些指标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工业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平均利润率较低、城乡间因缺少统一市场导致物流和信息流不畅、三次产业构成比重与一般发达经济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化速度大大低于工业化速度等指标,恰恰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形成较大反差的原因。因此,尽管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全面评价需要一个多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但是最能直观反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的指标是作为“结果指标”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而与这两个指标直接关联度最高的,则是劳动生产率指标。
根据研究的需要和收集资料方便,我们用四个指标对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实证分析,据此判断其城乡一体化实现的程度。
(一)城市化水平:反映城镇发展对区域人口、区域空间结构的改变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用U表示。城市化水平U=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
(二)二元对比系数(也叫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反映城乡经济一体化程度,主要反映农业和非农业两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也反映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总体水平,用L表示。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劳动生产率差异系数)L=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反映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用I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I=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四)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度:反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差异,体现了社会一体化程度,用E表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E=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二、根据城乡二元结构指标的运行状态判断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只有阶段目标而没有终极目标。我们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世界城市化实践,并结合测度城乡二元结构程度各指标的实际意义,将各指标的运行状态划分为五个区间,每个区间对应一个城乡一体化级别。然后以各个指标值五级划分的临界值为参照,对甘肃2004年各项指标的运行值进行分析,确定甘肃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以准确定位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一)城市化水平。根据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可作如下五个级别的划分(见表4-1)。
表4-1 城市化水平的五级划分
级 别 城市化水平
① 城乡一体化完成 U≥80%
② 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70&≤U<80%
③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 50%≤U<70%
④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30%≤U<50%
⑤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处于二元结构状态 U<30%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而我国2004年的城市化水平41.76%,在 区间,才到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还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四个级别。甘肃2004年城市化水平, 28.11%,比全国低13.15个百分点, 在 区间,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还处二元结构状态(2005年甘肃城市化水平30.1%,刚到 区间,二元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过渡)。
(二) 二元对比系数。一般情况下,二元对比系数越小,两部门的差别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据此,将二元对比系数所体现的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可作如下五个级别的划分(见表4-2)。
表4-2 二元对比系数的五级划分
级 别 二元对比系数
① 城乡一体化完成

② 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

④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⑤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处于二元结构状态

发达国家二元对比系数一般在52%~86%之间,而发展中国家通常在31%~45%。2004年我国二元对比系数为20.29%,甘肃为15.57%,比全国低4.72个百分点,都在L<30%的区间,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整体上还处于二元结构状态。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越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大,二元结构越明显。该指标五个级别的划分如下(见表4-3)。
表4-3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的五级划分
级 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
① 城乡一体化完成

② 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

④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⑤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处于二元结构状态

2004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为31.17%,甘肃为25.11%,比全国低6.06个百分点,在I<50%区间,也就是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还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半,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
(四)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当E<5%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基本一致;当5%<E<10%时,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属于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过渡时期;当E>10%时,城乡二元结构明显。该指标五个级别的划分如下(见表4-4)。
表4-4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程度的五级划分
级 别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差异程度
① 城乡一体化完成

② 城乡一体化基本完成

③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后期

④ 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

⑤ 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处于二元结构状态

在发达国家,恩格尔系数已经达到20%左右,而在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恩格尔系数高达60%以上。2004年我国城镇恩格尔系数37.70%,农村47.20%,其差异系数为9.50%,在 区间,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甘肃城镇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7.12%,农村为48.04%,其差异系数为10.91%,比全国高1.41个百分点, ,表明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还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状态。
(五)结论:由以上四个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除二元对比系数还低9.71个百分点外,整体上已到了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前期,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四个级别,而甘肃差距较大,除城市化水平2005年刚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四级的最低值外,甘肃整体上还在二元结构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第五级。
三、甘肃城乡二元结构演变轨迹及其与全国的对比
我们以《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年甘肃年鉴》提供的1978-2004年间的资料为依据,经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四个指标系数的动态对比图,较为清晰地反映出甘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演进过程及其与全国的差异度。
(一)1978年-2004年甘肃与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测度与对比
1990年以来甘肃的城市化发展分三个阶段(见图4-1),第一阶段1990-1995年,城市化率5年时间才增加了1个百分点,1995年比全国低近六个百分点;第二阶段,1996-2001年又用了近六年的时间(中间稍有波动),城市化率才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1999年后一直比全国低十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2002年到现在,发展速度加快,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左右,这4年发展速度基本与全国同步。甘肃第一、二阶段城市化发展缓慢,有多方面原因,但人为造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农民和市民的身份限制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第三阶段发展加快也有多方面因素,但2002年加入WTO减轻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化,遵循WTO规则,政府行为逐渐按照国际惯例行事,逐步赋予农民国民待遇,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注:《2005年甘肃年鉴》没有提供1978-1989年间的人口数据。
图4-1 1978年-2004年甘肃与全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
(二)甘肃与全国1985年-2004年间二元比较系数变化情况及对比
据其他统计资料和图4-2对二元对比系数的计算结果显示,从1983~2004年,甘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见图4-2):
第一阶段(1983~1987年)二元结构改善。1983年甘肃省与全国二元对比系数相比,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显著,1983年-1987年二元对比系数呈上升趋势,到1987年与全国二元比较系数只差4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水平接近全国水平;
第二阶段(1988~1993年)二元结构加剧。二元对比系数递减,降低了4.2个百分点,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与全国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全国降低了4.53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94~1998年)二元结构淡化。虽有波动,但振幅不大,比第二阶段有所缓解,至1998年,甘肃二元对比系数提高到20.28%,表明甘肃省城乡二元结构状况有所改善,但对比发展中国家通常31%~45%的水平,仍属于二元结构比较显著的地区,这一阶段与全国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全国二元对比系数增加到25%左右,也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31%~45%的水平,显示二元结构还较为典型,而且全国二元比较系数比1983年低了5.3个百分点,与1983年相比城乡二元结构状况加剧);
第四阶段(1999-2004年)二元结构又进一步加剧。二元对比系数递减,到2003年降低了4.87个百分点(全国降低5.56个百分点),但甘肃与全国在2004年都稍有增加趋势,全国更明显一点。
形成改善、加剧、缓解、再加剧这样一个四阶段演化过程,直接原因在于农业、农村经济和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一阶段二元结构的改善得益于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带来的农业超速增长和乡镇企业的兴起;第二阶段二元结构加剧起因于这一时期由农村第一轮改革产生的激励效应衰减,城市工业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第三阶段二元结构的淡化趋势得益于1993-1995年在农村进行的有益于农业和农民的改革,如实行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再次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第四阶段二元结构的加剧趋势, 一方面显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缺乏进一步的制度创新而出现徘徊,另一方面又揭示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城市二、三产业出现波动性增长。直到2004年以来中央做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实行“两补贴,三减免”,各地陆续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等惠农措施,才使2004年全国和甘肃的二元结构都显现改善趋势。
图4-2 1985年-2004年甘肃与全国二元比较系数对比

注:《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年甘肃年鉴》没有统计1978-1985间的相关数据。
(三)1978年-2004年间甘肃与全国的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对比
1978年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比全国水平高14.1个百分点,1980年甘肃与全国差距最小,仅高2.03个百分点, 2004年又比全国水平高出6.1个百分点,而2004年与1978年相比,差异系数还上升了0.34个百分点,与差距最低的1980年相比则上升了12.92个百分点。1983~2004年间,甘肃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均超过全国同期各年度5个百分点以上(除1980年),基本在5~10个百分点之间,这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在全国也是比较突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在1978~1983年间递增,以后虽有波动但基本上处于递减状态,这与二元对比系数所体现的二元结构阶段性特征并不完全相符,表明甘肃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见图4-3)。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是,在农村改革启动后,1980年后城市也开始尝试性地进行某些领域的改革,1982年以后城市改革逐渐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1984年粮食大丰收后,社会舆论对农业生产普遍比较乐观,主流观点认为农村改革已取得重大突破,今后的道路将比较平坦。相反,城市改革起步慢,困难重重,风险大。从1985年开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改革重心都向城市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方向战略转移。为了保证城市改革的顺利推进,财政资金和各种资源配置逐步向城市倾斜,以城市为中心的利益格局的恢复,集中体现在城市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国家财税制度改革等领域。这种城市主导型改革,扭转了利益天平向农村的倾斜,逐渐加大城市的利益筹码。城乡差距重新扩大,并有恢复甚至超过改革前城乡差距的势头。这样在这种挖农补工的城市主导型的改革中,农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注:《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未统计1989年以前个别年份的相关数据。
图4-3 1978-2004年甘肃与全国的城乡收入差异系数对比
(四)1978年-2004年甘肃与全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比较。全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差距先惯性缩小后又再次扩大,1978年扩大到10.20%,而后1985年城市恩格尔系数又猛然比农村降低4.5个百分点,之后城乡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缩小到1989年的0.3个百分点,接着又呈逐渐扩大趋势,1999年城市比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低10.53个百分点,之后2000-年2004年间,一直在8.52%与9.66%之间徘徊。甘肃的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有的年份远大于全国,1995年、1996年分别高达19.26%、17.03%,表明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非常大,到2004年降至10.91%,但仍属于E>10%时段,二元结构比较明显;但有的年份又低于全国,如1989年、1993年、2001年、2003年分别比全国低0.88、3.22、0.49、0.65个百分点,表明这些年份甘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略小于全国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1989年全国和甘肃的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都很小,分别为0.3%、0.22%,竟然达到E<2.5%,表明1989年城乡居民用于食物消费的支出差距很小。这与1989年国家适当提高了定购粮食、食油的收购价有很大的关系。另外从两个指标综合反映的情况看,甘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大于全国同期水平,生活质量差异大于全国同期水平,这与甘肃二元结构对比系数反映的情况基本相符。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度也反映了二元结构阶段性的特征,在1981年以前一直上升到1981年的13.80%,然后又开始下降,在1982~1985年、1986~1994年、1995~1999年、2000年-2004年四个阶段中,有一个“两头高、中间低、中间波动大”的特点,与二元对比系数反映的阶段性特征基本一致(见图4-4)。 这两个指标的变动特点提示我们,在使用恩格尔系数差异度指标时,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给出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居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消费支出的货币化程度等。

注:《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5年甘肃年鉴》没有统计1978-1988间个别年份的相关数据。图4-4 1978年-2004年甘肃与全国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及对比
四、结论
(一)甘肃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 2004年甘肃的城市化水平才相当于全国1994年的平均水平,整整落后了10年,还处于非常典型的二元结构状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合力阻碍了甘肃的城市化进程。若按甘肃近三年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计算,仅仅按城市化水平衡量,到2056年甘肃才能完成城乡一体化,还需50年;按全国近七年每年平均增加1个百分点的发展速度计算,到2040年全国整体上完成城乡一体化,还需36年。差距将在13-14年,所以虽然目前甘肃城市化发展步伐有加快发展的趋势,但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加快发展速度。
(二)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分阶段演化的特征,二元结构总体上处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所描述的“单一农业为中心的不发达经济”——“二元结构的发展中经济”——“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结构变迁过程的中间阶段,二元结构有淡化趋势,但效果不明显,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程度整体上仍然高于全国平均状况,最高的超过10个百分点,最低的也超过2个以上百分点。
(三)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变化程度与二元结构演化阶段基本相符,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差异与之不尽相符,这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甘肃省城乡居民
生活水平差异有日趋扩大趋势(见图4-3)。库兹涅茨在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倒“U”型理论中,描
述了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缓和的倒“U”型轨迹。一些学者运用统计回归分析所得到的
结果支持了倒“U”型假说,研究结果十分清楚地表明:人均DGP在201~300美元时,收入不平等
程度最高;人均GDP在301~500美元时,收入不平等开始纠正。甘肃省1996年人均GDP达到349.5
美元,首次超过301美元后,人均GDP逐年上升,但城乡收入差距却继续呈扩大趋势,直到1999年
人均GDP达到443美元时才开始纠正,而全国是1997年开始纠正的,表明甘肃经济发展过程存在不
合理性。所以说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否则会延缓今后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四)以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恩格尔系数差异度反映的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只是一系列原因的最终结果。而二元对比系数尽管与这一结果直接相关,即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别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恩格尔系数差异度较大的直接原因,但也只是原因之一。经过20年左右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之后,甘肃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明显改变,说明仅有经济增长是不足以使欠发达地区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的,必须要有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包含在上面我们所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和各产业内部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大幅度提高城市化水平(包括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就是今后甘肃省摆脱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状态,加快实现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化的几个主要切入点。
上面我们以甘肃和全国1978年-2004年间各指标运行状态为依据,以四个指标值五级划分的临界值为参照,对甘肃的二元经济结构演变轨迹作以纵向分析,并与全国同期指标作以横向对比分析,找出甘肃与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差距,准确定位了甘肃城乡一体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以期对我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和路径选择有参考价值。

自己下载来看看```````````

8. 2011年甘肃天水市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是多少啊

额。。不客气的说一句兰州的我都不知道呢,再说官方想把数据说多少就说多少咱也木有办法。。

9. 2011年甘肃徽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陇南市徽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主线,努力克服“8.17”特大暴雨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抓重点推全局,攻难点求突破,创亮点显特色,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一经济运行总体态势

总体来看,全县经济运行整体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9.4亿元,同比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亿元,同比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8.1亿元,同比增长12.1%。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5:39.6:28.9调整为28.4:43.9:27.7。县域经济呈现出了以工业较快增长为主动力,农业稳定增长为基础,三产相关行业协同发展为促进的平稳较快增长格局。三次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6%、16.9%、12.1%。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一是工业经济结构单一,依然处于矿产资源依托型的发展阶段。随着矿山资源的贫化,入选品位逐渐下降,矿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形势比较严峻,给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带来压力。二是产业化农业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受传统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农业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强,产业化农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自然生态优势以及部分农产品传统优势在目前还未能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优势。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和招商引资总量有待提高,民间投资活力需进一步激活。四是与我县各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高科技技术力量有待增强。

二农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科学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011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3107万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种植业88560万元,林业3946万元,牧业29405万元,渔业245.8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95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2%、-3.4%、16%、24%、6.7%。农业增加值达到8.4亿元,比去年同比增长6.0%。其中:种植业57389.77万元,林业3027.27万元,牧业22613.56万元,渔业223.93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47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2%、-3.8%、19%、27.5%、6.7%。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5.44万亩,总产156158.38吨。发展中药材4.79万亩,烤烟0.42万亩,蔬菜10.27万亩,同比均略有下降;发展瓜类2.2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产品产量见表一:

全年肉类总产量13458.85吨,比上年增加409.06吨,增长3.13%;年末牲畜存栏、出栏情况见表二: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11年,完成6个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建成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文化广场3个,1140平方米;硬化通村道路36条,28.5公里;新建住宅小区1处,新建住宅112户。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累计输出劳务4.18万人次,创收4.0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比增长2.96%和29.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增水平梯田1.4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4万亩,全年造林面积2.88万亩。

年末实有耕地面积39.48万亩,与上年持平。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四:一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稳定粮食总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形成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平稳增长。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三是农产品价格平稳上升,促进农民增收。四是劳务输出力度加大,外出务工人数快速增加,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业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把握大趋势、发展大产业、盯紧大企业、建设大园区、提供大服务”的总体要求,积极实施大产业大集团战略,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走好“大项目带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全县工业经济较快增长,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11年,全县1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5.7亿元,同比增长2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亿元,同比增长24%;实现税金2.7亿元,同比增长36.6%。主要产品产量见下表三: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县委、政府按照“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的模式,不断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使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成为工业强县的重要支撑。宝徽公司、金徽酒业公司入选2010年度甘肃工业百强企业。二是县委政府认真落实各项涉企优惠政策,主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环境,促进工业经济企稳向好。三是铅锌价格逐渐回升,拉动了整个工业经济增长。四是工业经济结构有所调整,轻工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县委、政府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不动摇,在着力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城区品味和功能上下功夫,在创造经济发展的硬环境上取得了新突破。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了新进展,有力地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明显增加。2011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9亿元,增长63.7%。

固定资产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县上以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等多种途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工程、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二是整合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额提升。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县营运汽车拥有量739辆,其中货运车462辆,客运车277辆。货运周转量40140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1%;客运周转量14016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04%。

电讯事业日新月异。2011年,全县邮电业务总量2381.7万元;城乡固定电话达到3.7万部,同比增长246%。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万户,同比增长19.1%,普及率为72部/百人。

生态旅游和人文旅游同步快速发展。充分发挥“陇上江南”的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自然生态、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路子,初步形成了以三滩生态旅游为主体,以嘉陵江漂流、月亮峡度假村、银杏山庄特色农家乐为辅助的三滩风情旅游线。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39.55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173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8.3%和28.1%。

六商贸流通与物价

全县商贸流通繁荣活跃,呈现出以住宿餐饮业持续见旺,以城镇商贸城、综合贸易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农特产品专业市场等为物流交易主渠道的商贸经济发展格局。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004万元,同比增长17.6%。批零贸易业零售额9717万元,同比增长8.5%,住宿、餐饮业营业额16839万元,同比增长46.6%。批零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3538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

全年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5.6,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增收较快,实现收支平衡。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本级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70.3%,财政支出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干部职工工资按月足额发放,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有效保障。

金融运行基本平稳,居民储蓄有所增加。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22亿元,比上年下降1.4%,各项贷款余额为30.90亿元,比上年下降5.3%,居民储蓄存款22.83亿元,增长15.8%。

保险事业快步发展,保险覆盖面积持续扩大。险种日趋完善,保险赔付更加及时、规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全县保费收入3211万元,赔付476万元。其中财产险费收入942万元,赔付380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2269万元,业务给付9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教兴县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5.4%,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53%,推出科研成果11项。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县教育工作以巩固“两基”为工作重点,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布局,狠抓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2011年,全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4%,全县高考上线率达到78.1%。高考录取1434人(含三校生),本科上线820人。初中五科合格率达到17.2%,小学双科合格率达到84.8%。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工作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市场管理整顿,得到较快发展。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5个,图书馆1个,电视台1个,乡镇广播电视站15个,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6%,城区有线电视节目增至114套,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8万户,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显着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务人员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3(不含个体)个,其中:县级卫生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17个,乡镇防保所1个。有病床506张,卫生技术人员482人,其中执业医师125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8人,拥有病床2.29张,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参与意识,提高了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运动会16次,参加运动员近1.1万人(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2.2万人;按地域分:城镇人口7.79万人,乡村人口14.41万人。全县男性人口为11.57万人,女性人口10.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841人,出生率为8.3‰;死亡人口1130人,死亡率为5.1‰,自然增长率为3.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统计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64元,比上年增长11.3%。农民人均纯收入3737元,比上年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3070元,比上年增长25.2%。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达到32752元,比上年增长16.39%。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8320人,年养老金基金征缴额3733万元;失业保险人数为6381人,全年发放失业金17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全面参合农民17.56万人;共筹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4038万元,为12412名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2065万元。

民政救济救灾工作有效运行。全县共下拨救灾款832.8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资金165.8万元,发放城市低保资金1231.3万元,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975.4万元,城乡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昂首跨越的2011年成为过去,激情奋进的2012年已经来临。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富庶文明和谐幸福新徽县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注:1、本《公报》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2011年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年鉴》为准;2、交通、旅游、财政、金融、保险、教育、科技、文化、广电、体育、民政、邮电、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10. 甘肃省敦煌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1、城镇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29.78元。2、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8890.79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2980.1元。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66.45元。作简要回答。 甘肃政剑律师事务所 李生才律师

阅读全文

与甘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司社保账户变更说明 浏览:719
威远县严陵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浏览:797
鄂州住房公积金帐号 浏览:250
江都区建设局与引江棚户区 浏览:717
扬州住房公积金比例 浏览:516
无业买社保还需要买公积金吗 浏览:403
退伍军人住房补贴新政策 浏览:385
工资5000深圳交社保后最后拿到多少 浏览:373
管城区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招聘 浏览:777
杭州滨江住房公积金 浏览:856
社保缴费基数有试用期工资吗 浏览:377
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专业 浏览:656
现代设计建筑设计 浏览:9
2014年天津社保缴纳基数是多少 浏览:758
社保交基数高 浏览: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还多少 浏览:732
北京社保卡办理点 浏览:827
黄陂前川卫生院生化分析仪中标公告 浏览:677
安徽和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浏览:455
社保卡上没有录入缴费信息吗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