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
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贰』 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什么
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目标是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强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生态文明建设与城乡规划扩展阅读:
战略任务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节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是保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是建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参考资料:网络-生态文明建设
『叁』 如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生态文明建设出发
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城市的规划应该考虑到啊,实用性和氯化锌油漆,应该注意防护的构建与周围的环境能否自然和谐统一。
『肆』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对城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推进抄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众。相当多的人生态道德文化水平低下,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意义是什么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意义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内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容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开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国上下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陆』 如何处理好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如何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全过程之中,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态文明理念
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内涵
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的进程,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念,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反映人类文明的程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主张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可以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在价值理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就是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在自然承载力范围内推进城镇化。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城镇的生态文化,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社会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牢固树立。
在社会实践上,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到合理、有效。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自然,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要求城镇化从一个区域整体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强调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功能协调互补,注重地区各自的主体功能发挥。使得大中小城市、城镇之间以及城镇内部既有交换的外循环,也有交换的内循环,甚至还有微循环。
在时间维度上,生态文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也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因此,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不能只看当前,要看得更加长远。生态文明融入城镇化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和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而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出现的矛盾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多样,这就更加需要用发展的历史观来认识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城镇化规律和内涵。
生态文明理念
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形成生态保护意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和传统。古人虽然对自然的认识处于蒙昧的状态,但是懂得尊重自然规律。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生态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因此,重新建立正确、科学的生态意识是保证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重要前提。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规划空间格局。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要求根据土地空间的自然属性和自身特点,规划土地空间格局,做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规划空间格局重点是优化土地空间结构和提高土地空间的利用效率,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土地空间结构为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逐步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城市居住空间、公共设施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需要从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来系统规划,空间格局既要从国家的全局着眼,又要从地方的优势和劣势着眼,避免空间格局凌乱无序。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城镇化过程既表现为人口的聚集,又表现为产业的聚集。产业的聚集为人口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得进入城镇的人口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大量人口向城镇集中,又为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关系到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动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城镇是为人的聚集和发展提供场所,因此城镇化需要围绕着人的全面发展来推进。不仅要给城镇居民提供必要的物质产品,还要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水、电、路、气、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要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能力要不断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要持续得到改善,城镇运行效率要进一步提高。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的城镇化就是要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要求城镇化过程中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明理念需要通过生态文化这个载体在人类社会中传承,城镇化过程是培育生态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生态的价值,实现思维方式的生态转型。在生产领域,要倡导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在消费领域,要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养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和个人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消费行为。
生态文明理念
融入城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需要相应的机制来提供保障,使城镇化过程向着健康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可持续城镇化方向发展。为此,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形成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的长效机制。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指导,制定科学、系统的城镇规划体系。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发展存在于特定的土地空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因此,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从全局出发,注重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着力发挥地区的优势,科学地制定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城镇化规划,形成生态良好、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布局合理、区位优势凸显的城镇化格局。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契机,促进城镇生产方式转型。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发展方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要集约使用各种资源,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要制定合理的开发强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注重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形成适应市场需求、合理利用资源、可持续的产业结构体系。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要求,积极培育城镇生态文化。要加强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通过各种宣传手段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首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举办一些生态文明相关的会议,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的活动。其次,要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生态文化的传播提供渠道和途径。最后,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最终形成可永续传承的生态文化。
以生态补偿机制为手段,促进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各地区资源环境禀赋不同,承载的生态功能不同,各区域实现城镇化的途径也会存在差异。对于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应发挥其经济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等优势,实现人口聚集和经济聚集的主体功能。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应发挥其土地生产力较高、生态涵养较好的优势。要建立以生态补偿机制为主、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地区间横向援助机制为辅的经济手段,实现不同区域的经济互补和环境互补,推动不同区域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以财政金融手段为引导,提高城镇化发展效率。财政政策要着眼于支持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潜力,利用财政政策杠杆来有效引导城际间产业分工与协调。要利用合理的金融手段拓宽城镇化过程中的资金来源渠道,鼓励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科学的考评机制为载体,形成城镇化的绿色导向。要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要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意识,根据主体功能定位确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加大生态文明相关指标在城镇化考评中的权重。通过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走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柒』 如何将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规 划 199716
黄光宇 陈 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3
规
划
研
究
【提要】 本文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 并从社
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
度 ,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 ,从总
体规划、 功能区规划、 建筑空间环境设
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
计对策 , 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 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
开展。
【关键词】 生态城市; 生态导向的
整体规划设计
当前 , 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
标的生态化运动 , 已在世界范围内蓬
勃展开 ,并且向多方面渗透 ,城市由单
纯静止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取向趋向于
更新的全面生态化。人们也越来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途径 , 认
识到“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
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背
景 , 或者甚至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
社会的环境、 诲人的老师、 神圣的场所
来维护”(McHarg , 1969) , 人与自然
必然是伙伴关系 , 必须与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两者共同繁荣。建立一个与大
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 , 这标志着人类正迈
入 “生态文明时代” 。建城已走向生态
自觉。
人类在建城活动中的生态思想经
历过生态自发、 生态失落、 生态觉醒、
生态自觉几个阶段 , 反映了人对自然
的关系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到保护
利用直至上升到协调共处 , 这种变迁
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人类建城的
价值取向 , 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理想城
市探求的过程。生态的价值取向使在
生态学原则下建设未来城市已成为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 是世界各国
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 改变传统经
济发展模式 , 谋求全球全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获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时 , 谋求人与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环境的结果。城市发展模
式从传统的经济导向向生态导向转
变 , 标志着给人类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开发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 , 也
体现了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一、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创建标准
从“易经” 、 “道德经” 到康有为的
“大同书” ,从 “太阳城” 、 “田园城市” 到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环境生态学” , 人
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生活与住区
的积极探索与追求 , 当传统的城市聚
落的自发的生态化思想逐渐转变为早
期的生态觉醒 , 进而转变为生态自觉
之后 , 人类的环境价值观发生了根本
性的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
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发展
了。在可持续发展普受关注的今天 ,
人类向何处去 ? 城市向何处去 ? 国际
社会相继开展了对“未来城市”的研
究 , 从生态学角度提出了面向未来的
城市发展构想 , 构筑了一个崭新的城
市概念和发展模式 — — —生态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类建城生态价值
取向的结果 , 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
趋向 ,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形
式。
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综
合研究社会 — — — 经济 — — — 自然复合生
态系统 , 并应用生态工程、 社会工程、
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
设的社会、 经济、 自然可持续发展 ,居
民满意、 经济高效、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
类住区。其中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 互
惠共生 , 物质、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人为创造力和
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护” ( Yani t sky ,1987) 。
生态城市的“生态” , 这里已不是
狭义的生物学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会、
经济、自然复合协调、持续发展的含
义;生态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间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区域市” (城乡
空间融合的含义) , 是人与自然共生、
共荣、共存的复合系统。所以它不同
于以往城市以掠夺其外界资源的方式
来促进自身繁荣 ,它是非掠夺性的 ,既
能供养人类 ,又能“供养” 自然。可见
生态城市是以一定区域社会、 经济、 自
然持续发展为基础而存在 , 这是最普
遍意义上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 ,
相对独立的国家 (地区) 、 城市之间又
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依存关系 , 要实
现人类与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类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态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类意义的共同财富。
生态城市与自然保护主义的“绿
色城市” 是不同的 ,并不是简单地增加
绿色空间 ,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 ,
而是以人与自然相和谐 , 社会、 经济、
自然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 , 实现既能
满足今世后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 又
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构想 ,山水城市与生
态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与自然
相和谐 , 可以说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
色的生态城市的一种提法。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保护自身赖
以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 经济
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是
实现全球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
择。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目标)应以
社会生态、 经济生态、 自然生态三方面
来确定。生态城市的创建 , 具体说来
要满足实现以下标准:
3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项
目编号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18 199716
11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
设城市 ,城市结构合理、 功能协调 ,所
在区域对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与区域
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
21 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
源与能源 ,产业结构合理 ,实现清洁生
产。
31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
实施文明消费 ,物质、 能量利用率及循
环利用率高 ,消费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
施 ,生活质量高。
5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
环境质量高 ,符合生态平衡的要求。
61生态 (健康) 建筑得到广泛应
用 ,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
71 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
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满意度
高 ,有一个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会环
境。
91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 (包括
资源意识、 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意识
等) 和环境道德观 , 倡导生态价值观、
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
101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
管理与决策系统 ,自组织、 自调节能力
强。
以上十个方面 , 说明了生态城市
在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三
个方面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内
容 ,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
设目标和价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态城
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
件。
二、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法
生态城市是人类的理想住区 , 它
的实现有个发展建设过程。未来的生
态城市 ,不是从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楼” 或 “乌托邦” ,而是从现实城市的
不断更新和改造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
是在继承旧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与演化的结
果。传统的规划方法、规划观念已不
再适应当前城市的发展 , 建立引导城
市 “生态化” 和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全
新的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 是走向生态
城市的基础 ,是建设高效、 和谐、 持续
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客观要求。
(一)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方法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是
在对传统规划方法反思基础上 , 摒弃
传统规划价值观 , 适应城市生态化建
设而提出的。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复合系统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就是以此复合系统为规划对
象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以人与
自然相和谐为价值取向 ,应用社会学、
经济学、 生态学、 系统科学、 生态工艺
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环境、 社会、 文化、 经济等各种信息 ,
去摸拟、设计和调控系统内的各种生
态关系 , 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调
控对策。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
法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 , 与
传统的规划价值观有本质区别 , 是对
人类主宰自然、追求物质利益的传统
规划价值取向的彻底否定。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实
质上是从人类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出
发 ,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 ,以自然
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
系 ,并采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进系统向更有序、 稳定、 协调的方向发
展。最终目标是建设宜人的人居环
境 ,实现人、 自然、 城市和谐共生 ,持续
协调发展。
1、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特
点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不
同于传统的规划方法 , 较之有以下特
点。
系统性 系统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个功能整体 ,一个社会、 经济、 自然三
者复合的系统 , 而不是三者的简单组
合。规划设计变单因单果的链式思维
为系统思维 ,综合分析、 研究和处理城
市系统各要素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不是单一的物质形体规划(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顾社会、 经济、 自然
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规划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仅仅是为了单纯的
物质建设的需要 , 它必须同时考虑生
态环境和社会的后果; 在规划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数单学科背景的规划
人员 ,而是多学科的共同参与 ,是跨学
科、 多层次的综合研究。
可持续性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
设计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导向 ,
从城市长远利益出发的 , 凭借必要的
技术手段 , 保证规划设计既满足当前
的发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孙后代的发
展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夺” 的方式来促进城市暂
时的 “繁荣” ,保证每个阶段发展目标、
发展途径的科学性、 合理性。
生态导向性 广泛应用生态学原
理、 方法来规划设计、 调控城市中的各
种生态关系 , 引导城市“生态化” 。这
种导向性是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的核心和重点。
2、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原
则
城市是社会、 经济、 自然三者复合
的巨系统。三者交织在一起 , 相辅相
成 ,相生相克 ,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组分是城市赖以生
存的基础; 城市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
代谢过程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活力和命
脉;而城市内人的社会行为、 文化观念
则是城市演替与进化的动力泵 (马世
骏、 王如松 , 1984) 。生态导向的整体
规划设计三者兼顾 ,不偏废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则 , 又遵循复合系统
原则。
社会生态原则 以人为本 , 公众
参与 , 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创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稳定
的社会环境。
经济生态原则 保护与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 , 提高资源的再
生和综合利用水平 , 实现资源的高效
利用 ,采用可持续的生产、 消费、 交通
和住区发展模式。
自然生态原则 给自然生态以优
先考虑 ,最大限度的保护 ,使开发建设
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
承载能力之内 , 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消极影响 ,增强其健康性。
复合生态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规
划设计把社会、 经济、 自然三个子系统
有机结合起来 ,使整体效益最高 ,实现
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复合的永续发
展。
(二)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
编制生态城市总体规划时 , 把当
地的地球物理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
密结合在一起考虑 ,合理配置资源 ,确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适宜人口 , 配置相
应的产业结构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规 划 199716
筑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从而提
出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系统持续发
展战略、 对策 ,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方
向 ,使人类与环境同时受益 ,建立人与
自然相协调的人居环境。
1、 以生态城市所在的区域作为一
个整体来规划
城市的形成从来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与其所在的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相联系的。城市与其区域是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 ,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
“区域市” , 规划的地理空间从城市建
设区扩大到城市的补给区 , 扩大到城
市行政边界以外的相关地区 (生态腹
地) ,而且还把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也
包括进来 ,规划强调城乡空间融合 ,视
建设区与区域为一整体。城市单单只
追求其自身繁荣而掠夺其外界资源或
将污染扩散、转嫁到周边地区的时代
必须终止。生态城市应当与其区域共
存共荣。
2、 对生态城市的环境容量、 社会
经济总负荷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合理活动容
量 ,保证生态城市发展与其补给区相
平衡。
我们知道城市的发展严格受自然
界的 “环境容量” 、 “生态载力” 的生态
制约 ,如果由于城市活动的运行和发
展 ,这些极限被突破 ,便会产生连锁反
应 ,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破坏。 规
划运用环境容量论和门槛理论对生态
城市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建设用
地容量、 供给容量、 工业容量 ,水、 大气
及土壤等环境容量进行系统分析和发
展建设可能性分析 ,确定区域的活动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开
发建设与环境保持协调 ,使城市与其
补给区的长期供给能力和长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
应。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
调的城市。
3、 强调空间规划、 生态规划和社
会经济规划的结合
这意味着规划内容的扩大 ,仅仅
考虑物质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提
出社会、 经济的生态化对策 ,如社会生
态方面 ,提出保持合适的性别比、 合理
的年龄构成的对策等 ,社会效益、 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必须结合起来考
虑 ,三者兼顾 ,全面规划。 规划是多学
科、 多工种协作配合 ,进行跨学科研
究 ,从而使规划更具有科学性和综合
性。
4、 以土地适宜度等分析为依据 ,
合理开发利用土地 ,保护不可再生的
自然资源
通过对不同区位土地开发成熟程
度(开发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适
宜度)及土地对人类活动强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载力)的分析 ,进行
土地分区(比如可分为优先发展区、 引
导发展区、 从缓发展区、 限制发展区、
更新改造区、 自然保护区等) ,确定土
地开展顺序 ,保证城市的发展环境 ,在
此基础上确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将城乡土地及绿色空间加以统筹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组织到大自然的天然
网络中去 ,保证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
化与田园化 ,避免城市无限制地扩散 ,
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 ,保护了环境 ,
又将郊野绿地引入城市 ,也利于城乡
空间融合 ,回归自然。 这种 “灵活性” 保
证了城市持续、 健康地生长 ,又保护了
已建立的使用价值。
5、 公众广泛参与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与城市
共兴衰荣辱。 市民大众参与规划才从
根本上体现出规划为人服务的宗旨 ,
从而提高规划的社会满意度。 公众参
与体现在城市的整个发展过程中 ,而
不仅仅在于规划决策这一环节。 在规
划的制订、 实施、 建设中都要给公众不
同程度上的参与机会。 这种参与同时
也促进了新的规划价值观(人与自然
和谐观)和生态意识在公众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创造一个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环境。
6、 规划具有持续性、 动态性
生态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
不可能做一个 “十完十美” 的终态规
划。 一个时期内的城市发展规划不能
仅从那一时期的利益出发 ,必须从城
市长远发展来考虑 ,不能因一个时期
发展目标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时期
发展的失衡。 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形
成动态反馈的有机互动的持续过程 ,
使规划有强的自我调节、 自我维持能
力 ,提高规划的适应性。
(三)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
策
生态城市也是由多种不同功能的
分区有机组合而成的功能综合体 ,这
些功能区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以
居住区为例 ,来探讨居住区生态导向
的整体规划设计的对策。
居住区不单单是 “住” 的场所 ,还
应为居民生活创造可能达到的最佳环
境 , “不应给大自然系统过分的压力 ,
应该保存和利用场地本身的景观特征
的乡土特性 ,应该把它构想为一个区
域环境的受欢迎的组成部分 ,与主要
的社会、 政治、 经济力量协调一致地发
展” (Simonds ,1978) 。
规划设计重视多样化自然景观的
保护和优美人工环境的创造 ,将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
融合 ,创造高质量的生态环境。 区内有
良好的通风、 采光、 日照等条件 ,小气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随时接触到的绿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径流量 ,减少区内环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采用生态化的 “绿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种上绿草) 。 规划设
计中也注重加强立体绿化 ,提高景观
的多样性 ,另外还可起到隔热、 截水、
净化空气等效果。
在进行绿色景观建设的同时 ,根
据条件可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在居
住区中来发展种植业 ,既为居民提供
了多样的生活环境 ,又增加了景观的
生产性。 这种 “城市农场” ,不仅促进了
区内物质循环利用 ,而且还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义的是增强居民
户外活动和参与意识 ,加强人际交往 ,
有助于调节社会生态。
规范设计以人为主体 ,满足居民
多层次、 多样化的普遍需求 ,创造多样
性的栖境。 不仅满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还要满足运动、 娱乐、 交际、 卫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类型、 服
务设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对老人、 儿童、 残疾人
的关心 ,功能多样化 ,活动场所多样
化 ,住屋空间多样化等。 居民参与规
划 ,自我管理 ,资源共享 ,邻里共生 ,创
造安全、 公正、 舒适的社会环境。
改变居住区物流、 能流的途径 ,提
高物质、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变居住区
输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输出的是
废气、 废水和垃圾的消费方式 ,采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规 划 20 199716
持续的消费模式 ,实施文明消费是居
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要一
环。 这给居住区规划设计拓展了新的
空间与内容 ,它需要生态工艺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术支持 ,根据自然生态最
优化原理加强物质循环与再生 ,如用
生态工艺对有机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广泛利用太阳能 ,开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态位等 ,实现多利用、 少排放 ,
达到经济高效。
居住区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
目标是把居住活动对环境、 资源的影
响减少到最小 ,持续高效利用一切资
源 ,表现为最小的生态冲突和资源最
佳利用 ,达到居民满意、 经济高效、 人
与环境和谐。
(四)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对策
城市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筑物。 这些由砖瓦砂石、 钢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环境改
变了其自然演进过程 ,自然环境(地
貌、 气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发生剧烈变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约
而日趋脆弱。 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
计方法指导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则运用
一定手段来减弱或消除这些消极影
响 ,进行必要的还原与补偿而达到新
的平衡 ,促进和适应城市自然演进过
程 ,增强环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适的城
市空间环境。
设计中增加软质地面和植被覆盖
率。 通过地表材料( “软硬” 结合的铺
地) 、 建筑表面色彩、 建筑物形状、 建筑
立体绿化等 ,一定程度上还原原始的
地表下垫面 ,改善地面辐射状况 ,减弱
“热岛效应” ,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在日趋硬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中 ,
水循环正在遭到破坏 ,城市降水之后
的雨水很快通过排水管网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补偿。 通过屋顶蓄水、 环境
场地的 “软化” 来顺应水循环过程 ,使
地下水得到补充和回复。 对土壤渗透
性大的场地 ,一方面要保证其补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进
行高密度开发 ,尽量维持场地的原生
过程 ,避免 “建设性破坏” 。
建筑特殊的覆盖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开发建设过程成为植物
群落被扼杀的过程 ,城市中的氧气生
产量也相应日趋减少。 在建筑环境设
计中要广泛利用屋面、 墙面、 广场等空
间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为 “培养
基” 的生境 ,减少因建筑造成的氧气的
生产量。
设计通过一定技术手段 ,寻求最
充分的实现建筑的高效、 低耗、 无污 ,
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消极影
响。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 ,采用自然的
通风和天然采光 ,减少能源消耗 ,通过
生态工艺在建筑(群)内部形成物质循
环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尽量利用无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减少因
建筑对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证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适 ,身体健康。
建筑及其环境在对自然环境及人
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极其重要的
作用。 设计必须综合考虑资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强建筑及其环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适度 ,减少建筑对自然环
境的不利影响 ,以实现社会、 经济和环
境的全面生态化。
三、 结语
建筑生态城市这一基本思想 ,为
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远景目标 ,它
是寻求城市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代
表国际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并
不是一个不可实现、 尽善尽美的乌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种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过程。 未来城
市是今天建设的 ,明天的生态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城市
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
动 !
21 世纪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
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时期。 我们必须更新观念 ,
开拓城市规划新思维 ,把 “生态思想”
引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 ,引导正确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态化” ,实现城
市健康、 协调、 持续发展 ,创造高效和
谐 — — — 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跨世纪的系
统工程 ,相信通过全球、 全人类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将不再是一种趋向 ,而将
是确确实实到来的人类理想住区。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 1 田园城市 ·绿心城市 ·
生态城市,1989。
2、 黄光宇、 黄天其 1 论生态城市的概
念与评判标准,1992。
3、 陈勇1生态城市新概念及其规划设
计方法研究 1 重庆建筑大学硕士论文 ,
1995。
4、 [美] I1L1 麦克哈格著、 芮经纬译 1
设计结合自然 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兹著、 程里尧译1大
地景观— — —环境规划指南1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0。
6、 鲍世行主编1城市规划新概念新方
法1商务印书馆,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建筑大学
『捌』 经济工作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由什么领导和管理
行政区域的经济工作、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范围。
『玖』 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就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绿色发展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两者关系的本质要求,是正确经济政策和正确环境政策相协调、相融合、相促进的集中体现。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全球环境与经济领域的重要趋势和潮流。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现实,客观上决定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实现绿色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贵在实践、重在行动。当前,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协作、企业自觉、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工作机制,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各级政府要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以建设“两型”社会为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研究宏观战略、出台法规规章、编制发展规划等,充分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要通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的调整,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环保部门要继续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发展。要深化污染减排,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把结构减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要优化经济发展,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改善倒逼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建设再造环境优势,有力地推进绿色发展。要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形成有利于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注重培育和发展环保产业。推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确保人员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真正抓出成效。
各类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要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清洁生产,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支撑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广大公众应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享受环境权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要充分认识并维护自己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进行社会监督,检举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顺利开展,积极推行绿色消费。
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水流、绿茵茵的大地,在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中,人们践行着低碳环保的工作和生活,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这是多少人内心憧憬的和谐社会的一幕,也是可以共享的绿色未来。
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只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就一定会实现。
『拾』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乡村
星期六,我正无聊时,看见爸爸接到一个电话。爸爸打完电话,神秘地对我说:“儿子,想不想出去玩呀?”“当然想了!爸爸,我们去哪儿玩呢?”我兴奋地大叫到。爸爸笑了一下,说:“暂时保密。”小气鬼,爸爸你认为我笨吗?到哪里我不会看吗?我在心里暗暗想。不一会儿,爸爸的好朋友熊伯伯开车来接我们了,于是我们出发了。
汽车在高速路上飞奔着,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北碚的美丽乡村嘉年华。啊,原来是这里呀,我早就想到这里来了,嗯不错,太好了。
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带有浓浓乡土味的农舍。它们就像一个个草篷,站立在道路两旁欢迎我们。挂在农舍边上的红灯笼正向我们招手,红艳艳的辣椒也对我们点头,圆溜溜的大蒜对我们微笑……它们像顽皮的小孩,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过农舍,我们来到了湖边。美丽湖水上世界里有一座水上浮桥,它宛如一条长龙,栖息在水面上。那一只只快乐的小鸟,时而在水面飞翔,时而在桥上休息:飞翔时,如快乐的天使展翅高飞;休息时,如疲倦的孩子静静地睡觉。水面上矗立着一个个庞大的水车,好似巨大的风车在转动。
出了嘉年华园区,我们又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乡村葡萄园。哇,这里的葡萄真多呀!紫的像紫水晶,绿的像绿宝石,光滑圆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光泽,仿佛要流出汁来。我心喜若狂,可以大饱口福了。冲啊,我摘起一颗绿葡萄就往嘴里送,天哪,太好吃了!酸酸甜甜的,我的心都醉了。爸爸递给我一把剪刀:“儿子,快动手呀。”我左手轻轻托着葡萄串,右手拿着剪刀,小心翼翼地把葡萄串从枝条上剪下来。它们一个个晶莹透彻,像可爱的小精灵,静静地躺在竹筐里,仿佛在说:“快来吃我们吧!”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大口地吃着,汁水不停地流下来。只可惜,天气太热了,我不能呆在园里了,我要回到小屋去。在小屋里,我慢慢品尝着我的劳动果实,这真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享受。
愉快而又难忘的乡村之行就快要结束了,我还沉浸在乡村美景中。我不禁为大自然的美丽而赞叹,也为这创造美景的人充满感激之情。我爱乡村,我爱大自然,我更爱劳动创造美的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