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一篇<现代测绘科技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论文范文
为新的能源产供转换、平衡、节能和降耗的工作体系,发挥新区心脏“动力命脉”的作用。4.建立维检保产实效评价机制,新区维检部设备维修保产员工经济效益与产量挂钩、主要设备运行指标和经济消耗指标、保产工作质量挂钩,全公司实行一体化实绩评价体系。5.充分发挥专业集中优势。首先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在新区维检工作中,当有大型检修、年修任务时,往往人员紧张、劳动力不够。为改变这种现状,新区维检目前实行“一体化定修模型管理”的方式。即将新区各生产厂的定修计划实行统一管理,根据生产实际和维检人员、装备状况实行既集中又错峰的灵活安排,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设备维修费用。其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设备维修专业集中后,全公司可根据设备检修的特点安排相应专业化队伍,利用三峰科技、中节能、能控中心、中央机修等单位集中解决环保设备 、发电设备、大型电机等设备的专业化维修问题,使新区专业化维修体系更加完善。六、结语1.综上所述,重钢在长寿新区新的维检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实践,取得了一定经验,也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新的机制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适应的过程。通过设备维修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设备管理工作的主动性、自主性、超前性,可确保主体厂设备生产顺行,产量不断提高。2.转变传统维修观念,提高对设备检修、日常维护的认识,提高对现代维修决策检修方式,检修新技术应用思想的认识,是实现设备检修、日常维护管理适时适度,又经济合理的关键,否则,将阻碍新区设备维检工作的落实与深化。参考文献[1]《重钢管理文件汇编》.2003 年[2]李葆文主编《.简明现代设备管理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3]张孝桐,孙金城,李葆文《.规范化的设备点检体系》.机械工业出版社(上接第 747 页)一、GPS 发展GPS 的应用已十分广泛,而且越来越广泛,差不多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来其向消费市场的发展的强劲势头,以 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应用产品,由于它能很容易地提供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所以很快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信息来源,成为信息时代的国家基础设施之一,由于它功能强大、使用方便、价格合适,所以能很好地与其他系统结合,形成大量的新应用、新产品,迅速地进入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1、民用领域在定位导航方面,GPS 使用对象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运动物体。此外,对于警察、消防及医疗等部门的紧急救援、追踪目标和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的导引等,GPS 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军事领域在军事领域,GPS 也已从当初的为军舰、飞机、战车、地面作战人员等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扩展到成为目前精确制导武器复合制导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弹上安装的GPS 接收机接收 4 颗以上导航卫星播发的信号来修正导弹的飞行路线,提高制导精度。3、GPS 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拥有自主权的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的研发成功,无疑是我国在 GPS 应用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标志。这个由 3 颗分别于2000 年 10 月 31 日和 12 月 21 日、2003 年 5 月 25 日发射升空的“北斗一号”卫星组成的导航定位系统,其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对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车载导航为核心的移动目标监控、管理与服务系统;在 GPS 应用领域中,车辆应用所占的比例较大。最初 GPS 车辆应用一般分为车辆跟踪、车辆导航两大系统。但当推出将车辆导航与跟踪集于一体的车辆信息系统后,它就成了发展的方向。以车辆防盗为例,一般分为静态车辆防盗与动态车辆追踪两种。前者是指车主离开汽车,停泊的车辆遭遇偷盗、毁坏、移动时,车辆通过自身的监控系统向 GPS 监控中心发出警报,并自动与车主手机联系、电话报警等。后者则可对行使中的被盗车辆进行定位跟踪、车况监听、车迹记录,甚至控制车辆断电、断油等。二是面对个人消费者的终端 GPS 产品等。芯片的小型化技术、生产成本的降低、体积与耗电量的减小等有利因素,使 GPS 产品走下神坛、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主要有车载自主导航系统、移动监控终端以及消费类电子产品。移动监控终端是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关键部分。有用于集装箱等货物、车辆的跟踪等领域的隐蔽式安装产品,也有多功能的综合车载平台。但随着产品成本的降低与体积微型化,市场上已出现供儿童、老人、病人甚至宠物等特殊群体使用的手表类、寻人仪、儿童玩具型 GPS 产品,它们可佩带在身上、嵌入老人的拐棍中、甚至植入体内。二、测绘技术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利用网络 RTK 技术,只需一台接收机,便可在一秒之内测出一个碎部点点位,使测图的效率提高数十倍。但网络 RTK 技术需要用户给服务中心提供密码,实行有偿服务。在未来几年内,应用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将使井田区域地形图的测绘更加便利。用 GPS 相对定位技术建立矿区控制网,在我国已有数年实践。这种建立矿区控制网的方法与经典测量技术相比,不仅效率高,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用 GPS 相对定位技术,不仅可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为日后的井筒间的贯通测量和井下施工测量提供了坚实的地面技术保障。确保贯通和巷道施工的安全。采用连续运行的 GPS 接收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可连续监测煤矿沉陷区的地表移动情况,实现实时连续的监测。不过此项技术用于煤矿,成本偏高。三、精密工程方面的运用由于 GPS 测量精度高、速度快,作业简便,它除广泛应用于一般工程测量外,在精密设备安装工程、桥梁工程、海峡贯通与连接工程、隧道与管道工程等各类工程建设中,将起着重要的应用。隧道贯通控制测量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在隧道两端的开挖处或者中间开挖面处,利用联测建立起始的基准方向来控制隧道开挖的方向,以此能保证隧道贯通的准确性。如果用经典的测量方法,因其要求控制点之间必须通视,这样会导致测量工作变得极其复杂。因此 GPS 测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在上述各种隧道工程控制测量中,GPS 精密定位技术的应用已甚为广泛,并且充分地显示了这一高新技术的高精度与高效率。四、测量技术发展瓶颈GPS 已在除煤矿、地下工程等以外的其他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煤矿测量中,因大量的日常测量工作是在井下进行的,而井下无法接收 GPS 卫星信号,使 GPS 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要将 GPS 卫星发射的信息用于井下测量中,需解决岩层中的通信问题。可以采用的通信手段是以超声波作为载波,将信号通过岩层传到井下,实现井下的实时定位,要做到这一点,目前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其中最难的就是研究超声波在岩层中的传播特性。岩层通信技术如能研究成功,对井下安全保障将会极大改善。也可及时掌握矿井灾害情况,为灾害救援及时提供信息。五、结束语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 3S 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测量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结合计算机技术,有望实现煤矿测量的信息化数字化。但需要测绘人员的不懈努力。参考文献[1]宁津生.测绘学概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刘三枝《.GPS 定位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矿山测量,2005[3]江西地质学校.测量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4]周立.GPS测量技术.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5]熊志昂等.GPS技术与工程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测绘的发展现状及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重庆市地勘局 107 地质队 周检英[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科学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运用和发展。其中以 GPS为中心的测绘科学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对测绘观念造成猛烈冲击,经典的测绘手段甚至理论迅速被 3S技术及相关理论所替代。针对测绘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其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我经过调查与思考,提出看法,供参考。[关键词]测绘学 测绘发展 GPS 矿山测量
⑵ 关于“测绘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的论文谁有给我一份,谢谢!
你是地质大学的吧 嘻嘻·。。。。
⑶ 地籍测量中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对策 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论文答辩
问题描述不是很明确,也没有具体一点的补充说明,如果有相应的截图,建议一并上传,再补充下具体的情况说明,以便给予针对性的说明或介绍。
⑷ 分析测绘工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急需,我国传统测绘体系迅速向数字化测绘体系转化、过渡。在近30年中,我国测绘科技实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方式被取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从起步到完善,推动了测绘生产和服务方式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测绘科技的革命,提升了测绘对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曾经深居“象牙之塔”的测绘高新科技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测绘工作也由此大步迈向信息化测绘新纪元!
1999年11月1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全国33个测绘单位共同承建。总投资2.6亿元的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经过5年建设全面竣工,建立了由航空航天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技术体系和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发服务与应用的现代化测绘基础设施,全面实现了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历史性跨越,极大地提高了基础测绘生产效率和信息服务能力。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测绘技术手段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测绘部门开始向建立以“地理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测绘体系迈进。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技术以及3S集成技术成为测绘技术体系的核心,测绘服务从标准化、专业化的地图服务向全方位、高动态、数字化、网络化的地理信息服务转变。
30年来,测绘部门大力实施“科技兴测”战略,瞄准国际测绘科技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测绘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推动行业技术升级,为推动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我国大地测量工作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1978年至今,我国地面大地测量仪器由功能单一的光学仪器进步到多功能的数字化设备。传统的大地测量工作非常艰苦,外业测量人员需要背负几十斤重的仪器,在高原大漠等各种环境中艰苦工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激光、电子、空间、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技术已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大地测量的作业模式产生了质的变化。
1979年,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共同制定了建立中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的计划,并于1980年4至10月,组织进行了全国卫星多普勒网(37个点)的野外观测工作。然后,对这个全国范围内布测的整体卫星大地网观测数据进行全面的科学分析,采取严密的数据处理措施。1984年,继当时仅有的西欧网和北美网之后,圆满建成了我国卫星多普勒网。该网建成后,及时提交国防、石油、航天等部门使用。应用结果表明,这一成果提高了远程武器的命中精度;提高了我国火箭和卫星升空的入轨精度,并对卫星测轨、跟踪和观测台站提供了精确的站址地心坐标,从而提高卫星的定轨精度;提供了精确的转换参数,可将地面任意一点测定的地心位置转化为我国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为石油勘探、地质找矿、海洋资源调查等以及确定南极长城站与北京之间的距离、方位提供了精确的科学依据。1988年“全国卫星多普勒网布设和平差计算”项目通过鉴定,该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卫星多普勒定位技术在大地测量中的应用已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向西北三大盆地沙漠地区的大规模石油地质勘探提供测绘保障,求定西北地区地心坐标与大地坐标最佳转换参数,1984年,国家测绘局与青海石油局、新疆石油局等单位合作布测了西北卫星定位网。该网所含39个点均与国家一等大地点重合,布设范围包括陕、甘、青、新、藏五省区,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出动了17台多普勒卫星定位仪参加同步联测,定位精度为±0.54米,地心坐标转换参数精度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西北卫星定位网的建立与应用,为开展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的布测和科研工作,提供了经验,培养了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测绘局、石油部、地矿部和国家海洋局等所属52个单位从1987年8月开始开展了更大范围的多普勒卫星定位联合作业。在我国西部、中部、东部和海洋大陆架4个观测区,出动60台多普勒卫星定位仪进行观测。到1991年2月底,我国已拥有700多个多普勒卫星定位点,成为当时拥有多普勒卫星定位点最多的国家。
1988年,国家测绘局利用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开展了南沙群岛定位网与全国天文大地网之间的联测工作。同年,国家测绘局、国家海洋局等单位共同组织的中国大陆架GPS卫星定位网开始布设,共布设定位点52个,这是我国首次应用GPS于大地测量,填补了我国卫星大地测量定位的空白。
1990年以后,测绘部门开始利用GPS布设国家空间控制网,GPS技术在测绘工作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1990年,国家测绘局组织了国家高精度GPS网和GPS轨道跟踪站的方案论证和前期规划。从1991年起,国家测绘局组织实施国家高精度GPS网的布测。1992年,国家测绘局、地矿部等8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全国GPS大会测,使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高精度的GPS骨干控制网——'92 A级GPS网,标志着中国GPS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入了联合攻关的阶段。1992年,我国还参加了国际GPS地球动力学服务局(IGS)组织的1992年国际GPS会测,用4台GPS接收机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进行了规定时间的观测。1993年,完成GPS卫星跟踪站的组建,并在北京建立了GPS检定场。1995年,完成高精度GPS B级网的外业施测。1996年,完成高精度 GPS A 级网的复测,共复测和增测A级网点55个。1995—1997年,基本完成GPS A级网和GPS B级网的数据处理。
1998年,国家高精度GPS B级网通过国家级验收及鉴定,宣告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骨干空间控制网并公布启用。国家高精度GPS网达到同类网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高精度GPS网包括GPS永久性跟踪站和A、B级高精度GPS网,其中已建立永久性跟踪站8个;A级网点33个,并于1996年进行复测;B级网点818个。
国家高精度GPS网是我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除台湾外)利用现代大地测量手段布设的空间控制网。这项工作不仅为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提供了可靠的成果,而且使我国的GPS定位应用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培养了人才,积累了经验。
此外,国家测绘局还初步建成了全国GPS卫星服务体系,从1996年底开始正式运行,向社会提供GPS精密星历服务;建立了北京、拉萨、武汉、乌鲁木齐等8个GPS永久跟踪站,形成连续观测、长期稳定运行的GPS卫星跟踪网。测绘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星历服务属于卫星通过后的轨道参数,是一种事后处理和事后信息,适用于大地定位和各种精度要求较高的非实时定位。
——摄影测量走上全数字化自动测图之路。传统的模拟测绘仪器,精度比较高,但是特别笨重,占地面积大,维修困难,不仅作业劳动强度大,而且效率较低。1981年,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研制的数控测图仪通过国家鉴定,性能稳定,精度较高。1982年又研制出数控正射投影仪。为满足测绘生产的需要,1984年国家测绘局下达科研攻关项目,研制测图型解析测图仪。经过艰苦的努力,国家测绘局测绘科学研究所1988年成功研制出集光机电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JX-1解析测图仪、JX-3解析测图仪和配套软件,填补了国内该类仪器的空白,占领了国内市场。
JX-3型解析测图仪,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主力仪器,是集精密光学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及测绘科技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这种仪器过去全部依靠进口,每台售价高达150万人民币。1988年初,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航测仪器——JX-3解析测图仪展现在人们面前。同年即投入批量生产,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先后售出105台套,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测绘、地质、交通、水利、冶金、城市建设等专业领域得到应用,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精密摄影测量仪器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JX-3解析测图仪的推广应用不仅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航测作业的现代化水平,为全数字化航测仪器的研制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造就了一批人才。
1998年6月,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通过鉴定。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是国家“863”计划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中的子项目和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首的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课题组,根据测绘行业寻求更为先进的1∶5万、1∶1万比例尺及更大比例尺地图修测手段和设备这一市场需求,在JX-3解析测图仪的基础上,采用目前最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研制成功了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
这一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选用微型计算机为主机,通过专用的摄影测量立体显示卡实现了双图形、双图像漫游,快速图像缩放,为国内外首创,它的立体编辑功能强,具有全汉化界面,内定向、相对定向、绝对定向、影像相关、数字地面模型生成、数字正射影像制作和人机交互的数字测图功能,以及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操作简便、灵活,能满足当前4D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
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已用于数字化测绘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占领大半中国市场,并销往日本、芬兰、巴基斯坦等国。该成果获得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是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2007年我国又成功研制出SWDC系列数字航空摄影仪等高分辨率航空摄影设备,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航空摄影测量一直依赖国外胶片和数字航空摄影仪的局面,作为自动化、智能化的空间信息获取与更新的重要技术手段,填补了国内空白。
近30年来,我国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领域可谓成绩斐然,在数据获取能力方面,成功研制一系列传感器,发射50多颗对地观测卫星,组成风云、海洋、资源和环境减灾四大民用系列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积累了总存贮容量超过660TB的影像数据,覆盖全国陆地、海域以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15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组建起一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160多家院校和科研院所设置3S相关专业;诞生一批空间信息企业并研制成功大量软件产品。同时,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制度、标准规范开始建立。
——地图生产迈向信息化测绘时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图生产逐步摆脱了传统手工编绘方式,地图制图与出版一体化的数字制图系统已成为地图生产的基本技术手段。随着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地图作为测绘的终端产品,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在制作工艺上,由计算机制图代替了人工制图。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表现效果:静态变成动态、无声变成有声、二维变成多维等。特别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地图为背景,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可向人们提供传统地图无法与之媲美的信息科技地图精品。
在表现形式上,模拟地图发展为数字地图。数字地图是一种虚地图,它是一组地理空间数据的集合。数字地图通过可视化处理,例如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就是通常说的电子地图,在计算机绘图仪上可输出纸质地图。数字地图具有灵活性,它不受地形图传统分幅的限制,并且显示或输出的比例尺可以调整;数字地图便于修改与更新,有利于保持其现势性;数字地图易于保存(如光盘)和携带,方便使用。
在信息获取上,呈现出手段多、自动化、全天候及周期短为特征的信息快速获取势头。在提高了地面测绘信息采集自动化程度的同时,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开发,特别是对地观测卫星的发射和航空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地理信息的快速获取(更新)、加工与提供成为现实。卫星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时间分辨率不断缩短。
在表示内容上,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可扩展性。模拟地图上测绘信息的含量受到了产品表现形式的极大局限和制约,只能在照顾图面清晰、一览性等条件下,表示出地物目标少数最基本的有限特性。例如,1∶500的模拟地图中一幢房屋一般只能注记楼房层次、建筑材料等。而在数字地图理论上可在同一地物目标的数据上附加无限的地理相关信息(称为属性),如用户名、楼房高、建筑面积、建造年代、设计单位等。
在数据质量上,因数学关系严密、数学精度恒定而提高了数学质量。数字地图不会因为输出设备的不同或输出比例的改变而影响其数据的质量。
在产品类型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除了4D产品外,各类以4D产品为基础和利用GIS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生产出的专题应用系统、专题地图与多媒体地图不胜枚举。
——3S技术集成走在世界前列。3S技术集成即为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是近几年来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发展的前沿技术。3S集成包括空基3S集成与地基3S集成。空基3S集成是实现航空航天遥感信息的直接对地定位、侦察、制导测量等;地基3S集成是实现车载、航载定位导航和地面目标的定位、跟踪、测量等实时作业。我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GPS与GIS结合,开展了城市公安、交通、消防及导航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并投入应用。RS与GIS的结合,一方面包括从遥感数据中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专题信息或进行数据库更新,另一方面从地理信息系统中提取必要的辅助信息和知识,以实现智能化的遥感图像处理分类和解译。我国在此领域紧跟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其研究和应用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已在洪水灾害动态监测与信息传输等领域投入实际应用。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3S技术逐步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集成,并得到广泛应用,从而使地理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网络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车载导航、个人移动定位、互联网地图等新型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蓬勃兴起,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地理信息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以3S技术为支撑、以空间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地理信息产业现已成为现代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测绘事业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⑸ 现代测绘管理的基本原理及意义 以及在管理实践如何应用
1.从工程对象的技术需求出发考虑测绘学科技术的教学方向。工科院校的非测绘专业主要是土木(建筑、路桥隧方向)、土地管理、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环境工程等,测量学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提供现代测绘基本技术。因此测量学教材建设方向应紧密结合“技术需求”,其中涉及技术整合、地位、效益、性质等问题值得考虑。
1)技术整合有三层意思,强调测量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是独立性很强的技术整合参与者;强调测量技术的“定位”概念核心与工程“点位确定”需求的一致性;非测绘专业工作者掌握工程测量技术是现代化需要的必然,是当代科学技术整合的突出表现。
2)技术地位:土木工程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土木工程勘察设计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土木工程顺利施工的重要保证;房地产管理、工程质量检验、工程监测的重要手段。
3)技术效益:在工程建设中不仅是采用一项测量技术、一个测量新仪器的应用,而是现代工程整体水平的标志,工程整体效益的技术组成部分。
4)技术性质:基本性,即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基本技术的性质;主导性,即测量技术在工程建设中主要导向技术的性质。
我们体会,结合“技术需求”,认真处理技术需求问题,有利于明确教学方向,有利于反映测量学基本的技术面貌,有利于认识测量技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2.继续在测量学教材中加强测绘基本理论基础的份量。
我们看到,非测绘专业本身的多种课程的相关性比较强,相比之下,测量学课程的单一性、独立性比较强,与非测绘的专业课程相关性比较差。测量学是非测绘专业唯一测量学课程的教材,我们体会,适当加强测绘基本理论基础的份量,有利于反映测绘技术基本面貌,有利于本科非测绘专业整体技术素质培养。
3.做好非测绘专业测绘技术系列教材的创新建设。
一年多来,开设“土木测量控制”必修课和“GPS原理及应用”、“遥感技术概论”、“ 原理及应用”、“土木工程监测技术”等选修课,效果出乎意料,第一轮学生选修人数之多(超670人),学生对测绘高新技术课反响热烈。目前听课学生保持1500人的水平。现实说明,“测量学”在非测绘专业“单打一”不能满足要求。老师们体会到应加强测绘高新技术的宣传,加强非测绘专业测绘技术系列教材的创新建设是当务之急。
“土木测量控制”必修课已开二届,主要应用于路桥专业方向。学生课后说,学了这门课,不再认为测量学科仅仅是实用技术,更感到测量科学理论的高深和在工程建设的用途。
4.抓紧开展测量学教材电子课件的研制和推行多媒体教学,促进非测绘专业测绘技术教学标准化。我们试验文字教材+多媒体教学一体化的形式,文字教材详细,多媒体影像叙述精炼、信息丰富,便于主讲灵活引导,促进教材、影像、主讲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
5.优化实践教学,加强综合实习训练。工程上对非测绘专业掌握测绘基本技术的能力很重视。实践中可见,工程测量技术是非测绘专业毕业生深入本专业的入口技术。一般工程单位对非测绘专业毕业生有半年至一年测绘基本技术能力考察期,是在测量技术实践中提高施工、设计能力的重要过程。我们感到工程实践对测量技术很重视。一般地,综合实习训练有利于提高非测绘专业掌握测绘基本技术的能力。
⑹ 现代测绘学的任务是什么
1、测绘学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有广泛的应用。
2、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内 源利用、环境保容护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地图,供规划和管理使用。
3、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等建设中,必须进行控制测量、矿山测量、路线测量和绘制地形图,供地质普查和各种建筑物设计施工用。
4、在军事上需要军用地图,供行军、作战用,还要有精确的地心坐标和地球重力场数据,以确保远程武器精确命中目标。
(6)城乡建设中的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扩展阅读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包括4方面:
一、是完成国家现代大地基准建设,建成初具规模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卫星大地控制网,获得高精度、动态三维、稳定、连续的观测数据,提供实时定位和导航的信息,以满足国家对坐标系统和定位的需求。
二、是全面开展国家现代高程控制网建设,完成全国范围的现代高程基准传递,通过与卫星大地控制网的结合,实现大范围高程变化的监测。
三、是大力推进国家重力基准点建设,补充和完善国家重力基准。
四、是建设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系统和测绘基准数据中心。
⑺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的主要贡献
四十年多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积极为国土资源、人口、能源、交通、通信、防灾减灾、城市规划、环境监测、海洋测绘以及国防建设等提供测绘保障和技术支撑,先后完成了300多项国家和部门的重点科研项目。其中1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专利、9项获全国科技大会奖、94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这些成果的获得极大地丰富了测绘学的理论体系,推动了基础测绘技术的进步,为地理信息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大地测量研究领域,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致力于大地测量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的开发。在区域性高精度卫星定轨和定位技术、卫星测高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正逐步形成一个以空间技术为主,从数据获取、数据存储和管理到数据处理和服务的现代大地测量综合服务体系。
在对我国天文大地网多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算一组含有15万个未知数,总数达30万个的矛盾方程组,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中国1980年大地坐标系,比著名的北美大地网平差早了4年,从而确立了我国平面控制基准。
通过全国卫星多普勒网的布测和短弧平差计算,精确测定了我国大地坐标系与地心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满足了我国航天和国防部门对地心坐标的迫切需求,大大拓宽了天文大地网在军事、航天和地球科学等众多领域的应用。)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曾两次承担了珠峰高程测量的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计算工作,通过严密归算,获得了精度可靠的结果,并向世界正式公布了珠峰高程为8844.43米,该结果为世界各国公认并沿用今。珠峰高程的测量和发布,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和建立了国家1957重力基准和1985重力基准,并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我国重力测量的起始基准,对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科学研究、空间技术发展和国防建设等都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精化我国的大地水准面奠定了基础。
在北京房山建立的卫星观测站采用第三代激光测距系统,单次测距精度达2-3厘米,是全国四个卫星激光观测站之一,已并入国际SLR联测系统。它的观测成果可用于卫星精密定轨、板块运动监测、区域性地壳变化、地球自转、重力场模型的精化等方面,对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期观测积累的大量数据,对我国大地测量、空间科学、天文学、地球动力学、军事科学和地震预报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重要价值。
九五期间,先后参与建立了由28个点组成的GPS A级网和756个点组成的GPS B级网,构成了全国高精度GPS空间网。并以此为基础,精化全国范围的大地水准面,改善我国的三维地心坐标框架,检测和加强全国天文大地网。
为满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海运业的发展以及海洋权属划界的需要,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利用GPS广域差分和卫星测高技术,将我国陆地基准延伸到了海洋,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绝对精度优于0.2米的我国海洋大地测量基准体系和陆海统一的高程基准。
通过利用高精度GPS技术建立我国陆海垂直运动监测网,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研究海平面变化,利用重复水准资料研究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采用新的技术和处理方法,对中国沿海地区陆地与海平面垂直运动进行研究,得出我国东部第一张地壳垂直运动等值线图,为研究地壳垂直运动规律及特点提供了新途径。
利用差分GPS的高精度和车辆的机动性对道路进行测量,在电子地图上直接测量和更新道路要素,不仅快速高效,而且,除了能测定线路外,通过属性记录器软件,还可获得道路附属设施如桥梁、道口、加油站等的点位坐标,从而获得完整的道路信息。利用此方法进行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骨干交通层数据的获取。该方法还可用于测定其它线状地理要素如河流、铁路等。
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测绘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七十至八十年代,通过引进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遥感和计算机处理等新技术,完成了数控测图仪、数控正射投影仪、HCT-2型精密立体测图仪、HCZ-1S型自动记录立体坐标量测仪、DYC-6070型大幅面彩色合成仪等的研制。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紧跟国际测绘科学技术的前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先后开发了DEPNET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完成了数字图像边缘提取方法的研究,完成的地物频谱信息获取原理的研究填补了我国纹理分析理论的空白。高空机载遥感实用系统、MAPED地图数据编辑工作站、知识辅助多光谱图像分类技术、MARSS-1微型遥感系统的研制与应用,以及从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到数字摄影测量的实现,为彻底改变传统的测绘生产工艺和作业方式作出了突出贡献。
JX-3型解析测图仪,是摄影测量与遥感领域的主力仪器,是集精密光学机械、自动控制、计算机软硬件及测绘科技为一体的综合系统。这种仪器过去全部依靠进口,每台售价高达150万人民币。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刘先林院士的带领下,经过三年多的攻关,1988年初,一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产航测仪器----JX-3解析测图仪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同年即投入批量生产,1990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199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先后售出105台套,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测绘、地质、交通、水利、冶金、城市建设等专业领域得到应用,占领了国内80%的市场,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精密摄影测量仪器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由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制开发的HX-23数字化影像扫描仪、JX-4A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激光扫描绘图机是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已用于数字化测绘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并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其中JX-4A以全数字化、半自动化、实时可视化、高质量和低成本为目标,开发了基于微机的摄影测量专用显示卡,立体感强,可达到子象元级的测量精度,并实现立体影象、立体图形的缩放、3D漫游和高精度量测;基于面测标原理的DEM分块立体编辑,保证了高精度DEM生产;面向国标分类码的实时符号化设计和动作设计使向量采集工作大大简化;把数字摄影测量与解析测图仪有机联系实现了解析测图仪向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过度,属世界首创。从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是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的重大突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无人机低空遥感系统是最近研制成功具有GPS导航和地面程控、遥控功能的无人机低空摄影系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与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管理、海洋监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PhotoMapper是一个实用性强的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制作系列软件系统,共有七个模块,具有对航空、航天影像进行正射纠正、影像增强、影像自动接边与镶嵌、裁切等功能;可进行多源遥感数据的影像融合;实现数字正射影像地图的图内外整饰;可用于数字栅格地形图、数字晕渲地图生产及三维景观模型制作,并实现三维地形的实时仿真飞行等。此外,系统提供了一整套的工艺流程,并具有数据质量控制和精度检查的功能。已广泛应用于土地、测绘、城建、地质、林业、农业、水利和军事等部门。该软件在多年GIS软件测评中被评为推荐产品。
遥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服务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建立了区域性土地资源动态遥感监测服务系统,已完成珠江三角洲和陕西省实验。目前正在进行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全国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工速作。
基于国家九五重点项目科研成果,研建了防洪救灾空间信息支持系统,建成了湖南洞庭湖防洪救灾4D数据库,进一步结合水文、气象信息等,开发了全天候、全方位的洪涝灾情监测、预报、预警系统。以3S和4D技术为支撑,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与技术支持。
地理信息系统与制图方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完成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1:100万数据库、资源环境宏观检索与分析信息系统、多时态空间型统计数据库结构与应用研究、三峡数据库建立等; 完成了国家普通地图集、中国触觉地图集、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中华古地图珍品选集、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和香港地图集等的设计和编制,以及中国数字地图(1:100万国际版)光盘产品的研制等;研制了1:100万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式、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数字地形图产品模式、地理格网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规范。其中,1:100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内容包括水系、交通、境界、居民地、地形及植被等信息。主要成果有1:100万地形数据库、1:100万数字高程模型等。该数据库是我国第一个大型空间数据库系统,不仅为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积累了经验,其数据库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GIS和人口统计技术,将人口信息和地理信息匹配在统一的空间框架基础上,实现人口信息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空间属性的完整、有效地结合。利用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可直接输出人口普查地图,制作各种人口专题地图,进行人口和户籍等信息的空间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的结合及综合应用,为全国人口普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政府领导机关进行人口统计、人口规划和人口管理等提供辅助决策工具。目前已完成石家庄人口GIS 示范工程和北京八角派出所基于正射影像库的户籍管理信息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础,开发了城市多用途地理信息系统。
⑻ 测绘学的应用与意义
1、应用:测绘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城乡建设规划、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地籍管理等工作中,必须进行土地测量和测绘各种类型、各种比例尺的地图,以供规划和管理使用。
在地质勘探、矿产开发、水利、交通等国民经济建设中,则必须进行控制测量、矿山测量和线路测量,并测绘大比例尺地图,以供地质普查和各种建筑物设计施工用。
在国防建设中,除了为军事行动提供军用地图外,还要为保证火炮射击的迅速定位和导弹等武器发射的准确性,提供精确的地心坐标和精确的地球重力场数据。
在研究地球运动状态方面,测绘学提供大地构造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几何信息,结合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解决地球内部运动机制问题。
2、意义
测绘学是研究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的几何位置,确定地球形状和地球重力场,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以及与其属性有关的信息,编制全球或局部地区的各种比例尺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以及地学研究服务。
(8)城乡建设中的现代测绘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扩展阅读
测量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及其外层空间点位的精密测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和重力场,地球整体与局部运动,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
解决大地测量学所提出的的任务,传统上有两种方法。一是几何法,比如设立坐标系,通过测量距离、角度、方向等建立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二是物理法,比如研究测量地球重力场,建立重力网。
⑼ 测绘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方向
测绘科学与技术下设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回与地理信答息工程三个研究方向。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地面测量、海洋测量、空间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地图编制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国家基础测绘建设、陆海空运载工具导航与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勘察与开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等测量工程、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研究、环境保护与灾害预防及地球动力学等领域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摄影测量与遥控专业是结合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图象信息处理以及遥感的系统理论和有关仪器设备的原理,培养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领域的地图制作,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资源调查以及近景摄影测量生产与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已从传统的地图绘制发展成为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信息通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