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未来十年我国城市规划如何走,发展趋势
抄未来10年的大都市将是哪些袭?也许不再是纽约、巴黎和伦敦这样的传统大城市,而像重庆这样的中型城市将异军突起。 美国知名财经杂志《福布斯》今晨发布未来10年发展最快的城市,中国的成都、重庆、苏州和南京4个城市上榜,其中成都和重庆分别摘得冠亚军。 《福布斯》指出,一个城市的起起伏伏不可能那么快,但10年时间足够让一个城市崛起。 此次上榜的“未来大都市”没有了今日的“全球中心”纽约、香港和东京,也没有了新崛起的北京、上海和新加坡,甚至大型城市(人口)孟买等也没有了踪影。 榜单主要关注的是未来10年内重要的新兴城市,中国的内陆城市重庆和成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福布斯》称
B. 举例论述中国城市规划的理念变革
趋势一: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包容性增长成为发展的核心理念。
趋势二:“调结构”是城市“十二五”的主攻方向,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突破口。
趋势三:“转方式”是城市“十二五”的发展主线,完善城市综合创新体系是“转方式”的重要支撑。
趋势四:“扩内需”是城市“十二五”的基本方针,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扩内需的根本要求。
趋势五: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破除城乡“二元”分治的体制障碍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十二五”时期,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趋势六: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十二五”发展新导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构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是重中之重。
趋势七: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增强软功能、改善软环境、提升软实力是城市“十二五”的重要目标。
趋势八:节能减排的硬约束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成为引领中国城市“十二五”发展的全新模式。
趋势九:城市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民市民化成为“十二五”城市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趋势十:改革进入全面攻坚阶段,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成为城市“十二五”改革的重点领域。
由以上趋势可以看到,中国的城市发展正在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变革。从传统城市转型为新型城市这一问题对城市规划产生了极大极深远的影响。
这就要求从事城市规划专业的人们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准,还要能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城市规划的大体方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实际规划中,把发展的思路应用于详细规划当中,不仅做出好的规划,还要符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潮流。
C. 中国城市规划特点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从根本上讲根本没有,这是和新中国的教育有问题。根本还内不如新中国建立容之前的那些古代和近代,连国民政府仅有的一些市政建设,工程项目都好。
城市的规划,需要有质量,就是百年工程。需要有远见,可以满足未来的需求,已经拓建、改建的难度降低。需要成整体看规划,譬如最终城市的整体目标不是工业上升什么经济发展,而是适合人们居住,不然你发展经济和工业,人们不喜欢在这里,不是一样。
其实,很多国内的城市规划应该好好学习。尽早结束外行领导内行的现状。
我是长期研究城市规划的人,从国外到国内,从古代到近代。只有经过长期的大高度的学习才可以,可惜,现在却报国无门。因为那些岗位都是一些不靠真本事的人去做的。
国外的城市规划有好的,但也不能盲目学习,因为城市和城市不一样。譬如,有些城市是工业区和生活区必须分开,而那些盲目的城市学习这样建设的结果就是早上人流从一边到城市一边,晚上再从一边回到家,增加了交通压力,增加了百姓的时间浪费,造成了百姓的体能、生活的无味付出
D.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况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概述
在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宏伟壮丽的伟大城市,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都有过卓越的成就和经验。
1、 城市发展沿革:商周时期,城意味着国家,受封的诸侯国有权按爵位等级建造相应规模的城。到战国时期,周朝的条令不在起作用,各地按需要自行建城,城市规模和城市分布密度大大提高。秦统一全国后,取消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成为中央、府、县的统治机构所在地。以后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这一体制基本沿袭下来。
2、 城市选址: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即择中原则;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即‘度地卜食,体国经野‘的原则;考虑自然景观及生态因素,提出‘国必依山川‘的原则;考虑设险防卫的需要;考虑水源及交通问题,往往选择水陆交通要冲。
3、 城郭之制: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4、 筑城方法:夏商时期已出现了版筑夯土城墙;唐以后,渐有用砖包夯土墙的例子;明代砖产量增加,砖包夯土墙才得到普及。城门门洞结构,早期用木过梁,元以后砖拱门洞逐渐推广。水乡城市依靠河道运输,均设水城门。此外为防御侵袭,有些城市还设有‘瓮城‘,‘马面‘,城垛,战棚、城楼等设施。
5、 都城布局:中国古代有两种城市形式:一种为方格网式规则布局,多为新建城市,受礼制思想影响,如《考工记》中所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实例较多,如北魏、隋、唐的洛阳,隋、唐的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平;另一种为较为自由的不规则布局,多为地形复杂或由旧城改建的城市,受地形或现状影响较大,所谓‘凡立国都,因天材,穷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实例如汉长安,南朝建康。具体来讲有分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a、居住区:为加强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宋以前各朝均实行里坊制度,即把城内居住区分为许多里坊,内有街巷,四周用高墙围起,设里正、里卒把守,早启晚毕;北宋后由于城市发展而取消,代之以商业街和街巷的布置形式,并用‘厢坊‘或‘保甲‘等组织手段来控制城市居民。
b、市场:唐以前城内的市场集中在某几个里坊内,设有市楼或市署,由市令管理,和里坊一样按时启闭;在居民的里坊里有少量零星分布的小商店;在城外、郊野可自由设市,称为‘草市‘。北宋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基本废除了击鼓而集的里坊式市场,形成了开放的商业街以及集中于庙宇内的市场贸易。
c、娱乐场所:从南北朝到唐代多依靠宗教寺院及风景区作为城市居民的娱乐场所。汉以后三月上已去郊外水边修禊以及九月重阳登高的风俗逐渐盛行,市民出城踏青、春游、秋游也渐多。如唐长安城南的曲江,宋东京郊外的名胜和一些私家园林,都是春游胜地。
6、 道路系统:中国古代城市绝大多数采取以南北向为主的方格网布置,这是由建筑物的南向布置延伸出来的。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条件,在具体处理上也是因地制宜的。在地形完整的新建城市(如隋大兴)中,采用均齐方整的布置方式;而在有山川河流或改建城市(如南朝健康、汉长安)中,则根据地形随宜变通,不拘轮廓的方整和道路网的均齐。城市道路在宋以前都是土路,没有路面,宋以后砖石路面在南方城市得到广泛的应用。
7、 都城绿化:中国古代对都城绿化都十分重视,历代帝都道路两侧都种植树木,北方以槐、榆为主,南方则柳、槐并用,由京兆尹(府)负责种植管理。对于都城中轴上御街的绿化布置,更为讲究:路中设御沟,引水灌注,沿沟植树。这种道边植树的做法,唐时传到了日本。
8、 防火问题:宋东京城市发展很快,房屋密集,接栋连檐,常有火烛之灾,所以设立了消防队。城内每隔一里许设负责夜间巡逻的军巡捕,并在地势高处砖砌望火楼了望。南北朝以后,都城及州县城设鼓楼供报时或报警之用。从元大都开始,在城市居中地区建造高大的钟楼与鼓楼。
9、 排水处理:汉长安已采用陶管和砖砌下水道;唐长安则在街道两侧挖土成明沟。宋东京有四条河道穿城而过,对用水、漕运、排水都大有好处。明时北京设有沟渠以供排泄雨水,并设有街道厅专司疏浚掏挖之职。清代北京沟渠疏浚由董姓包商世袭承揽,称为‘沟董‘,并绘有详尽的北京内城沟渠图。
10、城市规模:中国古代都城规模之大,在世界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在世界古代城市面积比较中,中国古代都城占据了前七名。 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既在理论上的独特之处,又有大量的优秀实例。我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周礼制度,注重天、地、人相互关系的风水理论,对我国古代城市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著名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所有这些都是现代的中国规划师、建筑师们应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借鉴和学习的。
E. 中国城市规划发展城市规划思想有哪些
中国城市规划思想主线有:古代为《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因地回制宜思想答;近代殖民城市输入西方传统规划思想;建国后苏联计划经济与工业城市规划思想;改革开放以来,继续学习现代主义、工业城市规划,直到现在。次要线索有:道家天人合一、风水思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后现代社会文化思想等。
F. 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设计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 ;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元大都的规划汲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可说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设计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最辉煌实例。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城市规划设计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城市规划设计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因而是建筑学的组成部分。
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建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盲目发展,贫民窟和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研究对策,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学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城市建设立法、城市规划合理四部分组成。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始于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19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颇有影响。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霍华德倡导“田园城市”,1915年格迪斯提出区域原则,倡导城市规划设计与区域规划相结合的学说。他们的学术思想对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代的恩文所着《城市规划设计实践——城市和郊区设计艺术概念》一书,总结城市发展的史例和他本人的规划实践经验,可视为建筑师对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开拓。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以及社会学家、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等投入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研究。
在19世纪,影响最广的城市规划设计实践是法国官吏奥斯曼1853年开始主持制定的巴黎规划。尽管巴黎的改建,有镇压城市人民起义和炫耀当权者威严权势的政治目的,但巴黎改建规划将道路、住房、市政建设、土地经营等作了全面的安排,为城市改建做出有益的探索。影响所及,科隆和维也纳等城市也纷纷效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种建设实践:英国一些先进工业家在建设工厂的同时,建设新的工人镇。例如1851年工业家萨尔特建设了萨泰尔工人镇,1887年利威尔建设了日光港工人镇,形成所谓“企业城镇”。这些实践无疑促进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形成。至今,城市规划设计仍是采取上面所说的旧城改建和新城建设两种基本形式。19世纪90年代,西欧各国已逐渐形成以公共投资改进市政建设同控制私人用地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战略概念。在德国有城镇发展规划工作的传统,也有雏形的分区制规划方法。这些都为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有用经验。
制定城市建设法规最初的目的是维持整齐、清洁、安定的城市环境,以保障居民健康。英国1848年制定《公共卫生法》,其中规定了住宅的卫生标准,1906年颁布《住宅与城市规划设计法》。瑞典1907年制定了有关城市规划设计和土地使用的法律。美国纽约1916年颁布了控制土地利用和建筑高度的分区区划法规,后来在1961年为适应新情况,修改成为区划决议。实践证明,城市建设和管理要有相应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城市建设法规可以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质量。
20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科学技术长足发展,人文科学日益进步,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这一切都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1933年的《雅典宪章》概述了现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措施和城市规划设计的任务,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规划设计家没有舍弃《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而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给予更新和补充,这就出观了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这两个宪章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的总结,对全世界城市规划设计都有相当的影响。
产业革命后,城市内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使人们从理论上研究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寻求最佳模式。
有人认为城市宜集中建设。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最好的生活环境和最高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有人主张城市宜分散建设。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广亩城市”认为城市应与周围的乡村结合在一起,平均每公顷居住2.5人,被称为城市分散主义,这两种城市模式影响甚广。
此外,有人从城市功能要求出发提出各种城市布局形态,如“带形城市”、同心圆式的环状城市、楔状结构城市、多核心城市等;有人则从城市中各种系统的组织出发,宏观地研究城市所在的地区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也有人从微观上对构成城市的单元细胞进行剖析来研究城市的形态。
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历史发展
初创阶段(1956-1984) 1956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66-1977年,中断学术活动 1978年,“文革”后重新成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 成长阶段(1985-1997) 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同意学术委员会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名义开展活动 1986年,中国科协批准(1986科协发字005号文件)学会对外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 1992年,建设部批准(建人[1992]788号)更名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随后在民政部注册登记。 1993年,正式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名义成立理事会。 壮大阶段(1998至今) 1998年,全面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 1999年,调整秘书处工作机构,下设联络部、编辑部与咨询部 2001年,决定每年举办学术年会,随后定名为“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2004年,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学会机构专业化、年轻化得到很大改善 2006年,学会网站开通 2007年,作为中国官方代表,加入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成为世界银行注册的咨询机构。
H.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划是什么
中文名: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体系建设
作者: 郝寿义.资源格式: PDF
版本: 文字版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书号: 7560935702.发行时间: 2005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简介: 本书以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作为研究的基点,在全面、系统、深入地阐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识别、动力机制、路径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等基本问题。通过剖析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基本特征(开放性、体制转型期、非均衡、信息化和资源硬约束) ,以及这些特征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城市规划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提出了适应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本书最后以环渤海地区和天津市为例,提出了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对策和途径。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房地产业、高等院校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及区域经济专业有关人员参考。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任务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基本识别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界定
第二节 开放条件下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背景
二、开放条件下的影响分析
三、模型的理论基础
四、模型的假设与推导
五、模型结论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特征识别
一、典型国家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一节 集聚与扩散——城市化的内在本质
一、集聚与扩散理论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理
二、城市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经济学依据
三、经济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演进的前提条件
四、市场与政府主导下的集聚与扩散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市场动力机制
一、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二、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动力机制
一、就业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二、户籍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三、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四、土地制度变迁与创新的轨迹
第三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资源约束
一、资源约束模型的假设
二、资源约束模型的推导
三、资源约束模型的结论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约束
一、制度约束模型的假设
二、制度约束模型的推导
三、制度约束模型的结论
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制度创新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
一、城市化道路的反思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目标
三、城市化道路的国际借鉴
四、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第四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与思考
第一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城市化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路径
三、科学发展观: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无边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总体趋势
二、计划与市场相互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制度环境
三、统一化和差异化相协调: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四、物质流与信息流相平衡: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
五、资源供给有限: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硬约束
第三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一、城市建设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二、区域问题、城乡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资源环境对城市建设的硬约束将越来越强
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将更为迫切
五、城市特色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四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规划的新思维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二、从区域和全球的视角审视城市规划
三、确立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城市规划的新理念
四、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是重中之重
五、树立空间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理念
六、突出城市规划在城镇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的作用
七、加强都市圈的研究和规划
八、确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九、按照现代城市内部地缘组成要素及结构的变化
十、建立“质”与“量”并重的城市化及城市发展模式
十一、建立与规划转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十二、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制度的创新
第五节 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建设的新思维
一、科学认识城市及其发展规律
二、树立科学的城市经营的理念
三、建立多元投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筹措建设资金
四、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
五、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六、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七、加强城市建设人才的培养
八、加强公众参与,增强透明度
第五章 适应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和借鉴
一、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演进分析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体系发展的突出特征
四、发达国家城市化对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影响
五、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二节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和特点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历史演进
二、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特点与不足
第三节 中国和西方城市规划体系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西方城市规划体系建设背景分析
二、比较和借鉴的理性思考与体会
第四节 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任务和框架
一、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
二、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环境
三、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
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体系
第一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法规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现状
二、中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城乡规划法规体系目标和任务
四、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乡规划法规体系框架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现状
二、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现存问题
三、中国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发展趋势
四、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行政体系框架
第三节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编制体系
一、中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框架
第七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下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
一、计划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构成机制
二、管理的主要内容与程序
三、管理的依据、方法与措施
四、对计划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评价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
一、市场经济下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特点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构架
三、与其他行政管理体制的关系
第三节 城市化高速发展期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的调整思路
一、规划建设管理体制面临的重大变革
二、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与调整的思路
四、规划建设管理体制调整的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一节 城市规划实施的内涵
一、城市规划实施的定义
二、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和作用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主体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
第二节 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启示
一、国外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二、国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几点启示
第三节 我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一、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现状
二、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三、我国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改革方向
第四节 建立相应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城市规划实施的理论分析
二、建立与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相适应的城市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三、对策措施
第五节 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必须用好土地政策与土地规划
一、土地制度是城市发展及规划实施管理的重要基础
二、运用土地政策强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三、借用土地利用规划成果促进城市规划实施管理
第九章 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与区域规划研究
第一节 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状况考察
一、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历程回顾与现状总体评价
二、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发展呈现出的主要特征分析
三、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综合比较
第二节 区域协调: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前提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水平现状考察与评价
二、影响区域协调的基本因素及主要内容
三、国内外区域协调的主要模式考察
四、环渤海地区区域协调模式探讨
第三节 区域规划:环渤海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二、国外区域规划的特点及经验借鉴
三、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建设的政策建议
四、环渤海地区区域规划保障体系
第四节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之一——滨海新区
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考察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三、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发展定位
第十章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建设研究
第一节 天津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状
一、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二、天津市城市建设管理现状
第二节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京津冀联合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基础
二、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
第三节 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一、天津市城市化快速发展期的城市规划体系基本构架
二、完善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三、完善天津市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第四节 推动天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规划建设研究
一、制订合理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
二、加强与完善市域交通网络
三、搞好城镇的规划建设
四、建立与完善城镇土地管理体制
五、发展城镇经济
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七、建立城镇建设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