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专业目录,大学专业都有哪些
1、法律类: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刑事内司法、法律、行政法容、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律师、涉外经济法、经济法律事务、行政法律事务、矫正教育、监所管理。
2、经济与管理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贸易经济、运输经济、劳动经济、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投资经济、土地管理、投资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证券投资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3、社会学类: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关系学、公共政策学、城市管理、城市和社区管理、社区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人事管理。
4、建筑类: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城镇建设、总图设计与运输工程、风景园林、城市园林、矿井建设、建筑工程。
5、艺术类:音乐学、乐器修造艺术、音乐教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戏曲作曲、音乐表演、指挥、演唱、键盘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中国乐器演奏、舞蹈学、舞蹈史与舞蹈理论、舞蹈教育、舞蹈编导、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学。
2. 请问,如何找到《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卫疾控发[1998]第50号的附录部分有关脊髓灰质炎方面的信息,谢谢!
一章 疫苗及其使用管理
1 疫苗及其免疫程序
1.2 免疫程序 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现行的免疫程序为: 儿童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
------- 年(月)龄 接种疫苗
----- 出生时 卡介苗 乙肝疫苗①
1月龄 乙肝疫苗②
2月龄 脊灰疫苗①
3月龄 脊灰疫苗② 百白破①
4月龄 脊灰疫苗③ 百白破②
5月龄 百白破③
6月龄 乙肝疫苗③
8月龄 麻疹疫苗
1.5~2岁 百白破
4岁 脊灰疫苗
7岁 麻疹疫苗 白破二联
------------------------- 注:○内数字表示接种针次
2 疫苗需用计划的制订
2.1 疫苗需用计划制订的依据
2.1.1 现行的儿童免疫程序。
2.1.2 本地区的人口资料 包括总人口数,城市、城镇、农村的人口数,计划免疫服务人群各年龄组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以及外县(区、市、旗,下同)流入的适龄儿童数等。
2.1.3 本地区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发病率、人群免疫水平和免疫策略。
2.1.4 免疫接种的服务形式及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情况。
2.1.5 疫苗运输、贮存的形式和能力。
2.1.6 疫苗消耗系数 疫苗消耗系数是指各种疫苗每接种1人次所需消耗的疫苗人份数,是根据接种的服务形式、冷链运转周期、人口密度、疫苗包装大小等而确定的。一般而言,接种周期短、疫苗包装量大、人口密度小,疫苗消耗系数大,反之则小。计划免疫所用疫苗的消耗系数可参照下列标准或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制定的标准执行。
BCG:2.0~3.0;OPV;1.1~1.3;DPT、DT;1.5~2.0;MV:1.5~2.0。
2.1.7 传染病防制规划中的特殊免疫计划。
2.2 疫苗计划需用量的计算
2.2.1 常规免疫所用疫苗计划需用量的计算
常规免疫所用疫苗计划需用量=基础免疫需用量+加强免疫需用量 其中:基础免疫疫苗需用量=总人口数×出生率×每人份疫苗接种剂量
×免疫次数×疫苗消耗系数
加强免疫疫苗需用量=需加强免疫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人份疫苗
接种剂量×免疫次数×疫苗消耗系数
加强免疫包括免疫程序中的百白破、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白破二联。
如无各年龄组人口数时,可用下列公式粗略计算:
加强免疫疫苗需用量=总人口数×出生率×需加强免疫的年龄组数
×每人份疫苗接种剂量×免疫次数×疫苗消耗系
数;
疫苗消耗系数=疫苗分配数(或领用数)÷(基础免疫每人份疫苗接种剂量
×基础免疫人数+加强免疫每人份疫苗接种剂量×加强免
疫人数)。
2.2.2 特殊免疫所用疫苗计划需用量的计算 例:OPV强化免疫需用量=需强化免疫年龄组人口数之和×每人份疫苗接
种剂量×免疫次数×疫苗消耗系数
其他特殊免疫(如应急免疫或成人免疫)所用疫苗计划需用量的计算,可根据当地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发病、免疫策略等,并参照上述有关公式进行计算。
2.3 疫苗计划制订的程序及上报时间
2.3.1 城市医院保健(防保)科(组)、农村乡(镇)卫生院防保站(组)为疫苗计划编制的基层单位,每年3月中旬前向县级(区、市、旗,下同)卫生防疫机构上报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计划。
2.3.2 县级卫生防疫机构每年3月底前向地区级(市、州、盟,下同)卫生防疫机构上报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计划。
2.3.3 地区级卫生防疫机构每年4月中旬前向省级(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卫生防疫机构上报下一年度的疫苗需用计划。
2.3.4 县、地区、县级卫生防疫机构要对下级卫生防疫机构上报的疫苗需用计划进行审核、平衡。
2.3.5 省级卫生防疫机构汇总地区级卫生防疫机构上报的下一年度疫苗需用计划,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后,于4月底前上报卫生部有关司、局,并与生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
3 疫苗的管理
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卫生部下发的《生物制品管理规定》、《预防用生物制品生产供应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规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用生物制品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具体负责疫苗的统一订购,并逐级供应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基层接种单位。未经卫生部批准,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预防用生物制品。
3.2 疫苗贮存数量
3.2.1 省级、地区级和县级卫生防疫机构疫苗贮存数量,应本着既要保证接种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避免疫苗失效、浪费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免疫策略、年度工作计划、接种服务形式、冷链贮存条件以及应急免疫需要等情况而定。
3.2.2 具备冷藏条件的乡镇(街道)卫生院等单位疫苗贮存量一般不得超过1个月的使用量。
3.3 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城乡卫生防保单位以及基层接种点要有专人负责疫苗的管理,建立健全疫苗领发、保管制度,设立疫苗专用账本,做到账苗相符。
3.4 疫苗要在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贮存、运输BCG、DPT、DT和HBV在2℃~8℃贮存和运输。OPV和MV需在-20℃~8℃的条件下运输,贮存期若在3个月以上,要于-20℃条件下贮存,贮存期在3个月以内,则在-20℃或2℃~8℃条件下运输。
3.5 疫苗要按品名、批号分别存放,并按照效期长短、进库先后,有计划地分发。
3.6 每次领发的疫苗数量要根据需用量和贮存能力安排。
3.7 下发给基层接种点的疫苗要以支、丸为单位,以减少疫苗的浪费。
第二章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
1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建立
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每名适龄儿童都必须按规定建立预防接种证,并实行凭证接种和办理入托、入园、入学手续的制度。
1.2 7岁及7岁以下儿童(包括流动人口儿童和计划外生育儿童)应由居住地的基层接种点负责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1.3 儿童出生后,城市在1个月内、农村在2个月内,由户口所在地的基层接种点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1.4 7岁及7岁以下儿童寄居本地时间在3个月或3个月以上,应由寄居地的基层接种点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1.5 积极推广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规范保偿制的管理办法。对未入保儿童应与入保儿童一样对待,严格执行预防接种证、卡(簿)的管理,并实施接种。
1.6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制作和管理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定。
2 预防接种证、卡(簿)的使用与管理
2.1 预防接种证、卡(簿)要由实施接种的医生用钢笔填写,书写要工整,文字要规范,各项内容填写要准确、齐全,时间(日期)栏、项填写均要以公历为准。
2.2 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保管,遗失要及时补发。预防接种卡(簿)城市由接种点保管,农村由乡(镇)卫生院保管。
2.3 儿童迁移时,由寄居地的接种点或预防接种卡(簿)保管单位将预防接种卡或接种证明交给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并将接种资料留据存查;迁入地的接种点要主动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索取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无预防接种证、卡或接种证明要及时补建证、卡。
2.4 接种单位至少每半年对所辖区域进行一次预防接种证、卡(簿)的核查和整理,及时补卡、剔卡和消卡,剔出的卡片由接种点另行妥善保管。
第三章 冷链系统及其管理
1 冷链系统的一般管理
1.1 各级冷链设备应按规定的装备标准进行配置,并做到专物专用,不得挪作它用。
1.2 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账,建立健全领发手续和登记制度,做到账、物相符。
1.3 冷链设备运输时,要捆扎牢固,轻搬轻放,摆放整齐,避免剧烈颠簸。电冰箱搬运时倾斜不得超过45度。
1.4 冷链设备要有专室或固定房间存放,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或维修。
1.5 各级冷链设备的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建立必要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1.6 设备验收 冷链设备到货后应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验收。
1.6.1 清箱点数 根据到货通知单提供的品名、型号、件数清点。
1.6.2 外观检查 开箱检查外形有无挤压、碰撞痕迹及变形,油漆有无剥脱,螺丝有无脱落等。
1.6.3 清点附件 有无说明书及产品合格证,根据说明书核对清点设备所带附件及工具。
1.6.4 试机 熟悉说明书,根据说明书提供的设备技术性能标准,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检验。
1.6.5 冷藏车、冷库、电冰箱、冷藏箱应逐台验收,省级卫生防疫机构对冷藏箱(包)应抽检10%,县级卫生防疫机构全部开箱检验。
1.6.6 填写验收报告 内容包括品名、数量、型号、产地,收货时间,验收情况。如有问题应有详细文字记录,并附有照片或录像。
1.6.7 进口设备应在到达我国口岸验收期内将验收情况报至卫生部。国产设备应在保修期或合同规定的时间内验收,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1.6.8 进口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应翻译成中文,印发至各级使用单位。
1.7 冷藏车、冷库和电冰箱在使用时,应定期对其运转情况及其温度进行监测,并做好记录,以保证疫苗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质量。
2 冷藏车
2.1 冷藏车是运送疫苗的专用车辆,应办理特种车辆证。
2.2 冷藏车要经常保持机械和冷藏系统的良好状态,每次运输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清洗打扫工作,保持车内外整洁。
2.3 疫苗装车应按下重上轻、左右平衡的原则,疫苗摆放要留有冷气循环的通道,并随车携带外接电源线,锁好车厢门。
2.4 根据疫苗的温度要求调整车厢内的温度。
2.5 冷藏车运输途中要中速行驶,避免剧烈颠簸。
2.6 使用外接电源时应核对电压,电压不符不能使用。
3 冷库
3.1 制冷机组应专线供电,并安装电压、电流指示仪表。
3.2 冷库内存放的疫苗应按品名、失效期(或批号)分类分堆码放,每天记录冷库内的温度及机器运转情况。
3.3 省级及有条件的地区级卫生防疫机构的冷库应配有备用制冷机组和发电机组。
3.4 冷库应备有维修工具、消防器材和易损易坏零配件。
4 电冰箱(普通电冰箱、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
4.1 电冰箱的安装
4.1.1 电冰箱应安装在干燥通风的房间内,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热源(火炉、暖气、干燥箱、恒温箱等)。
4.1.2 电冰箱的上、后部要留有30cm、10cm以上的空间,底部要配有20cm高的搁架。
4.1.3 电冰箱的电源线容量应在5安培以上,每台电冰箱要安装1个专用插座,不能与其他电冰箱或电器设备共用插座。
4.1.4 每台电冰箱的电源插座要配有2安培保险丝,大于和小于2安培的保险丝都不能使用。
4.1.5 电压不稳(高于220伏电压的5%或低于15%)的地区应配有稳压装置。
4.1.6 电冰箱要安装电阻小于5欧姆的地线,地线不能接在自来水管或煤气管上。
4.1.7 电冰箱要摆放平稳,避免震动。
4.1.8 一个房间安装数台电冰箱时,应有空调装置或排气风扇。
4.2 电冰箱的调试
4.2.1 接通电源,检查压缩机运转情况,运转不正常应停机断电查找原因。
4.2.2 开机后,测试电冰箱是否制冷,记录达到设计温度所需时间。
4.2.3 测试并记录温度控制旋钮各档次所指示的温度。
4.2.4 测试记录压缩机启动的间隔时间和每次的运转情况。
4.2.5 调节至所需温度,但不可一次调得过低,每次调节后需待温控自停自开多次(时间约2小时),箱内温度方可稳定。若达不到所需温度,应再作调整。
4.2.6 安装、调试结果记入电冰箱技术档案。
4.3 电冰箱的使用
4.3.1 贮存疫苗
(1)地区、县级卫生防疫机构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贮存OPV、MV,普通电冰箱贮存BCG、DPT、HBV、DT等。
(2)乡级使用的疫苗,包括OPV、MV,均应贮存在冷藏室内,若已配备了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则OPV、MV可贮存在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内。
(3)电冰箱内贮存的疫苗要摆放整齐,疫苗与箱壁、疫苗与疫苗之间应留有1~2cm的空隙。疫苗要按品名和失效期分类摆放。
(4)冰箱门因经常开启温度变化较大,冰箱门内搁架不宜放置疫苗。
(5)高温季节和停电时尽量减少开启冰箱门的次数。
(6)在贮存疫苗的电冰箱中部放一支温度计,每天上班后、下班前记录温度。停机时要记录原因和持续时间。
4.3.2 冻制冰排
(1)冰排内注入清洁水,注入量为冰排容积的90%。
(2)注水后冰排直立放在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的冻结部分,冻制时间不少于24小时,每次冻制的数量不超过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的设计能力。
(3)在冻制冰排时,冰排与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箱壁之间留有3~5cm的间隙。
(4)已冻结的冰排由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的冻结部分移至贮存部分,再把其他已注入水的冰排放在低温电冰箱(冰排速冻器)的冻结部分。
(5)冻制冰排时可不盖瓶盖,待使用前盖好旋紧。
4.3.3 电冰箱温度控制旋钮应调至中档,特殊情况需将电冰箱内温度调至最低时,压缩机持续工作时间不能超过3小时。
4.4 电冰箱的保养与维修
4.4.1 经常保持电冰箱的清洁,做到无灰尘、无污迹。
4.4.2 电冰箱蒸发器结霜厚度超过4毫米时要及时化霜和除霜。
4.4.3 电冰箱长期停止使用时,应将箱内外擦干擦净,每周开机2小时。
4.4.4 每季对电冰箱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切断电源,检查电冰箱铰链、门封条、螺丝是否松动变形,彻底清除电冰箱内外暴露部分的灰尘和污物。
4.4.5 每年对电冰箱的性能进行一次全面检验和测试。
4.4.6 发现电冰箱出现异常或故障应及时报告,由专业人员或修理单位进行检查和修理,非专业技术人员不得随便拆卸。
5 冷藏箱
5.1 使用
5.1.1 运送和短期贮存疫苗
(1)将冻结的冰排整齐地摆放在箱内四边和底部,中部摆放疫苗,上面覆盖冰排。
(2)箱内冰排数量可根据气温、运输时间调整,疫苗安瓿不能直接与冰排接触,要采取措施避免疫苗破碎、冻结和潮解。
5.1.2 运送冰排 将冻结的冰排整齐地摆放在冷藏箱内。
5.1.3 冷藏箱要锁紧,装车时摆放平稳,运输途中要避免阳光直射、碰撞和剧烈颠簸。
5.2 保养
5.2.1 每次使用后及时收回,擦净水迹和污迹,保持箱内外干燥和清洁。
5.2.2 每次使用后检查锁扣、拉手、铰链和橡皮垫等易损部件,如有损坏及时修理和更换。
5.2.3 经常给锁扣和铰链注润滑油。
6 冷藏包
6.1 使用
6.1.1 冰排冻制后可能有轻微变形,装包时应将变形小的一面与包壁接触。
6.1.2 冷藏包的内部底层应垫上能减震和吸水的纱布或纸。
6.1.3 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苗安瓿碰破及液体疫苗和稀释液冻结,防止OPV潮解。
6.1.4 装好疫苗后要立即盖上冷藏包盖,扣好锁扣或拉链。
6.1.5 自行车运输冷藏包时要捆扎牢固,注意避免链条轧断包带。
6.1.6 冷藏包内放置冰排的数量,应根据气温、完成接种的时间要求进行调整。
6.1.7 冷藏包的使用单位要固定,每次领交时要有检查和记录。
6.1.8 冷藏包要专用,不能放与疫苗无关的物品(如食物、粪便标本等)。
6.2 保养
6.2.1 冷藏包要摆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存放冷藏包的房间要通风干燥。
6.2.2 冷藏包沾有污染要及时用软湿布擦拭,不能用水冲洗。
6.2.3 冷藏包内潮湿要打开包盖,放在通风处吹干,避免阳光曝晒。
6.2.4 冷藏包损坏要及时整理和更换。
7 冰排
7.1 每次冷链运转后,应将冰排从冷藏箱(包)内及时取出,倒出冰排内的水,擦去污迹。
7.2 冰排应与冷藏箱(包)分开存放。
第四章 接种的组织与实施
1 接种的服务形式
1.1 城市、城镇应开设接种门诊,实行按日、周、旬接种。
1.2 农村地区实行月(或双月)接种;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推广以乡为单位定时定点接种门诊形式,实行按周、旬接种。
1.3 交通不便的山区、海岛、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和牧区等每年至少要提供6次免疫服务。
1.4 实行按日、周、旬、月接种的地区要固定接种日期和接种点。接种日期要选在大多数群众方便的时间,接种点应根据人口密度、接种对象数量和交通情况设置。
1.5 乡(镇、街道、下同)、村(居委会,下同)基层卫生单位要成立接种组或专人具体负责接种工作。接种组成员要相对稳定,职责明确。
1.6 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和各种原因未能如约接种的儿童,应采取各种方式给予补种。
2 计划免疫的宣传与培训
2.1 利用每年4月25日“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及其他有利时机,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计划免疫科学知识。
2.2 凡参加接种的人员都必须经过计划免疫专业培训,能正确掌握接种对象,疫苗性质,接种部位、剂量、方法和禁忌证、接种反应判断、处理方法,预防接种安全注射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
3 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3.1 确定接种对象
3.1.1 根据卫生部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确定应接种对象,及时建立预防接种证、卡(簿)。
3.1.2 准备登记统计表册;清理接种卡(簿),根据接种记录,核实接种对象;选出接种对象卡片(或抄写名单)。
3.1.3 主动搜索并发现流动人口和计划外生育儿童中的接种对象。
3.2 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
3.2.1 采取各种方式,如通知单、广播、口头通知等,通知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
3.2.2 通知应包括接种对象的姓名、接种日期及地点、疫苗名称、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等内容。
3.3 分发和领取疫苗。
3.3.1 根据本次各种疫苗的应接种人数计算领取疫苗数量。
3.3.2 准备冷藏包(箱)。
3.3.3 办理领发疫苗的手续,做好疫苗的领发登记,包括领发单位、疫苗的名称、数量、生产单位、批号、失效期、领发时间、经手人签字等。
3.3.4 将疫苗放入已装好冰排的冷藏包(箱)内,分发至各基层接种点。
3.3.5 OPV和MV放在冷藏包(箱)的底层;BCG放在中层,并有醒目标记;DPT、DT、HBV放在上层,不要紧靠冰排防止冻结。
3.3.6 OPV应装在小瓶或塑料袋内,BCG、DPT、MV、DT、HBV和稀释液要用纱布包好,冷藏包的空隙也要用纱布或纸张填充,以防止疫苗震碰破损。
3.4 准备和消毒接种器材
3.4.1 按应接种对象人次数的1.2倍准备接种器材,包括1ml、2ml玻璃注射器和4.5号、5号、5.5号、6号针头及卡介苗专用注射器和针头。有条件的可使用有批准文号的合格的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进行接种。
3.4.2 玻璃注射器和针头用清洁水清洗干净,挑出并废弃破损的注射器和弯曲、带钩、不锐利的针头。清洗时应抽出注射器的针芯,洗好后针筒针芯对号,包上脱脂纱布进行消毒。针头成排插在纱布的夹层中待消毒。
3.4.3 压力蒸汽灭菌 使用手提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时,蒸汽压力要达到1.05~1.40kg/平方厘米(15~20磅或121.3~126℃),并持续25分钟(压力表应校正、测试);使用便携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时,要在确保限压阀间歇排汽后持续15分钟(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需持续30分钟)。
3.4.4 煮沸消毒 是在无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情况下的消毒方法,要把接种器材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高出消毒物2cm以上,持续煮沸30分钟。
3.4.5 经压力蒸汽灭菌后的接种器材保存期为1周,经煮沸消毒后的接种器材当日使用。超过保存期或打开后需重新消毒方能使用。
3.4.6 使用一次性无菌塑料注射器时,使用前要检查包装是否完好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4.7 准备和消毒喂服OPV糖丸疫苗的小口杯、药匙。
3.5 准备药品、器械 75%乙醇、95%乙醇、镊子、棉球杯、消毒棉球或棉签、酒精灯、小型煮沸消毒器、治疗盘、体温表(肛表或口表)、甘油、听诊器、注射器、压舌板、血压计、针灸针、1∶1000肾上腺素针剂等。
3.6 分发器材 将药品和已消毒好的注射器材及器械装入接种箱(包),分发至各个基层接种点,并做好领用登记。
3.7 接种场所的设置 接种场所的选择要考虑交通方便,居民集中,且要相对固定;室内应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并准备好接种工作台、坐凳以及儿童和家长休息、等候的坐凳;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便于群众识别。接种场所要布置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内容的健康教育和宣传资料。
4 接种时的工作
4.1 现场组织
4.1.1 工作人员要做好接种现场的宣传和组织,特别在进行集体性接种时,应根据接种对象的不同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准备,确保接种工作有秩序地进行。
4.1.2 同时接种几种疫苗时,应将不同疫苗的接种对象按疫苗分组进行接种,也可以在接种场所设置不同疫苗的接种标记进行接种,避免错种、重种和漏种。
4.2 核实接种对象与问诊
4.2.1 接种前进一步核实接种对象和接种证 回收接种通知单,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卡,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及接种记录,确认是否为本次接种对象,接种何种疫苗。发现原始记录中儿童姓名,出生年、月、日有误应及时更正。对不属于本次接种的对象,要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4.2.2 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详细询问儿童近期的健康状况、既往疾病史、过敏史和接种疫苗的反应史,必要时测量体温和进行体检,凡有禁忌证的对象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并在预防接种证、卡上做好记录。
4.3 疫苗使用
4.3.1 检查疫苗,接种疫苗前必须严格核对要接种的疫苗品种,检查外观质量。凡过期、变色、污染、发霉、有摇不散的凝块或异物,无标签或标签不清,安瓿有裂纹或受过冻结的液体疫苗,一律不得使用。
4.3.2 疫苗应避免受到阳光直接照射,使用前方可从冷藏容器内取出。
4.3.3 尽量减少开启冷藏容器的次数,开后应及时关严。
4.3.4 吸取疫苗
(1)吸取疫苗前应排净注射器和针头内的水分。
(2)将安瓿尖端疫苗弹至体部。
(3)用砂轮割锯安瓿颈部,75%乙醇棉球消毒安瓿颈部后,再用消毒干棉球包住颈部掰开。
(4)将注射器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的液面下,吸取疫苗。
(5)吸取疫苗后,将注射器的针头向上,排出注射器内的气泡,直至针头上有一小滴疫苗出现为止。
(6)临时煮沸消毒的注射器材,一定要在冷却后再吸取疫苗。
(7)使用冻干疫苗时,用注射器抽取稀释液,沿安瓿内壁缓慢注入,轻轻摇荡,使疫苗充分溶解,避免出现泡沫。
(8)含有吸附剂的疫苗使用前,必须充分摇匀。
4.3.5 安瓿启开后,未吸取用完的疫苗应盖上消毒干棉球;活疫苗超过半小时、灭活疫苗超过1小时未用完,应将疫苗废弃。
4.4 接种操作 后面还有去这网页也看
3. 我市需要建设高效的卫生安全防范体系,提升城市防疫能力有语病吗
“我市需要建设高效的卫生安全防范体系,提升城市防疫能力”这是一个通顺的句子,没有语病
4. 城乡规划
基本概念编辑
《在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制定好城市规划,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进行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通过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促进城市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规划是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任务、促进土地科学使用为基础、促进人居环境根本改善为目的,涵盖城乡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分类编辑
按行政层级分为国家级规划、省(区、市)级规划、市县级规划;按对象和功能类别分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按所覆盖时间的长短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
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其他规划要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跨省(区、市)的区域规划是编制区域内省(区、市)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的依据。
国家总体规划、省(区、市)级总体规划和区域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5年,可以展望到10年以上。市县级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规划期可根据需要确定。
3法律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1] 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内容: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4工作原则编辑
城乡规划编制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依法编制规划文件,以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一般工作原则包括:
1、城乡规划要为社会、经济、文化综合发展服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即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各种社会、经济矛盾凸显,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之一。城乡规划、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不断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施城乡规划与城乡综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据的。没有城乡的不断发展就不可能为实施城乡规划提供物质基础。在编制城乡规划时是否有利于区域综合发展、长远发展,应当成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城乡规划工作的根本标准。
2、城乡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城市的市情出发。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在世界上不断上升,但人口多、底子薄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仍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包括规划中指标选用、建设标准的确定、分期建设目标的拟定,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符合国情是城乡规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各地自然、区域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城乡规划不能简单地采用统一的模式,必须针对市情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从根本上讲,城乡规划的目的是用最少的资金投人取得城市建设合理化的最大成果,对于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优秀的规划设计范例,也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吸收其精髓实质,而不是盲目追求它的标准和形式。在各地的规划建设中,脱离实际、盲目攀比、贪大求洋的情况屡屡出现,《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中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严肃的批评。要把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和美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力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3、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不足,合理使用土地、节约用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的长远利益所在。城乡规划必须树立贯彻中央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对于每项城市用地必须认真核算,在服从城市功能上的合理性、建设运行上的经济性前提下,各项发展用地的选定,要尽量使用荒地、劣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要从水资源供给能力为基本出发点,考虑产业发展和建设规模,落实各项节水措施。要大力促进城市综合节能,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城市供热体制,重点推进节能降耗。
4、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建设人居环境的要求,构建环境友好型城市
现代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城市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在特定意义上讲,城乡规划是城市的环境规划,城市建设是为市民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的建设。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项目,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有一定的影响。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关系,决不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城市的合理功能布局是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各项特定的环境要求,都可以通过适当的规划方法和环境门槛的提高,把建设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5、城乡规划应当贯彻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在城乡规划工作中,关键要坚持“五个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地持续发展。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乡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深人研究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各种层面的利益需求和矛盾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条件。要建设和谐社会,还必须处理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在编制城乡规划中,必须注意保护当地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的文化古迹,把开发和保护、继承和发扬结合起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规划应当适应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需要,并努力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风貌。
5阶段划分编辑
概述
城乡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一般都将城乡规划工作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是制定后一阶段详细规划的依据。后一阶段的规划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制定方案,也可以反馈到对前一阶段工作的调整及补充。
我国 《城乡规划法》也规定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的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的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我国《城乡规划法》还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审批办法。现将城市规划工作中各个阶段的内容简介如下:
规划纲要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
(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以文字为主,辅以必要的城市发展示意性图纸,其比例为1/25000-1/100000。
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但应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及方向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某些必须考虑的更长远的工程项目应有更长远的规划安排。近期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2)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的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5)确定城市供水、排水、排洪、供电、通信、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7)根据城市防灾要求,作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8)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9)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0)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
(11)对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作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12)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与方法的建议;
(13)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总体规划的文件和主要图纸: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
(2)图纸主要包括:城市现状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3)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1/5000~1/10000,其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为1/50000一1/1000000
城镇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城镇体系规划也是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要提高科学性,重要途径之一是从区域人手,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进行相应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进行综合部署,避免城市规划工作孤立地就城市论城市。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县以下建制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市带县、镇管村,其目的都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内城镇布局、交通运输网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进行综合安排,使之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
(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
(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
(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开展这项工作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搞好各方面的协调,搞好综合平衡,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促使区域整体功能的优化。
近期建设
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强制性内容:
( 1 )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 3 )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指导性内容:
(1)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2)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近期建设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以及必要的图纸和说明。
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区内,应根据旧区改建和新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
(1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人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2)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3)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4)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与图纸:
(1)规划文件包括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
(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控制性规划图。
(3)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在当前开发建设地区,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1)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有关建制镇
建制镇一般需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建制镇总体规划内容和文件图纸,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设市城市的要求执行。图纸一般应包括: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其中县域城镇布局图和城镇村镇布局图图纸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乡规划
乡规划的内容和文件图纸,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图纸一般应包括: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000-1/25000。
村庄规划
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依据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
(2)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布局;
(3)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4)环境卫生设施的分布、规模;
(5)防灾减灾、防疫设施规划;
(6)分期建设安排及近期建设规划。
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图纸比例应为1/10000,村庄范围的用地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图纸比例应为1/2000或1/1000。
6专业编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城市规划专业在学科调整中提升为一级学科,并更名为“城乡规划学”,隶属于工学,学科编号0833。
5. “国防工程与防护”是怎样一个专业
国防工程与防护专业
专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军事理论素养、军事技能以及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基层人民武装部从事国防教育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入伍到现役部队任现役干部,可以到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工作,可以到大中专学校和国防教育研究领域从事人民武装和国防教育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其它还可以到中等学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
介绍
学生主要学习国防教育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国防教育与管理的手段,接受国防教育与管理的教学与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国防教育与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国防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学习年限:4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 管理学、军事学、教育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 、行政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组织行为学、应用文写作、国防教育学、国防动员学、新时期人民武装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概论、军事技能、军事学概论、军事教学法、教育原理、普通心理学、公共政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理论课和相应的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军事训练、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征兵工作等。
6. 城乡规划的阶段划分
城乡规划是城市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决策,因此尽管各国由于社会经济体制、城市发展水平、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经验的不同,城市规划的工作步骤、阶段划分与编制方法也就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按照由抽象到具体,从战略到战术的层次决策原则进行。一般都将城乡规划工作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总体规划阶段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是制定后一阶段详细规划的依据。后一阶段的规划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制定方案,也可以反馈到对前一阶段工作的调整及补充。
我国 《城乡规划法》也规定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为了便于工作的开展,在正式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总体规划需要确定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的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的依据。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可以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的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详细规划根据不同的需要、任务、目标和深度要求,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种类型。
我国《城乡规划法》还规定了城市规划的审批办法。现将城市规划工作中各个阶段的内容简介如下: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是研究确定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问题,结合国民经济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根据当地自然、历史、现状情况,确定城市地域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纲要经城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后,作为编制城市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如下: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布局;
(4)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城市规划纲要的成果以文字为主,辅以必要的城市发展示意性图纸,其比例为1/2 5 0 0 0-1/1 0 0 0 0 0。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工程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但应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进程及方向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对某些必须考虑的更长远的工程项目应有更长远的规划安排。近期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对城市近期内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
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2)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的位置;
(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5)确定城市供水、排水、排洪、供电、通信、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7)根据城市防灾要求,作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8)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9)各级历史文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0)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密度的要求和措施;
(11)对规划区内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作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12)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与方法的建议;
(13)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总体规划的文件和主要图纸:
(1)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
(2)图纸主要包括:城市现状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3)图纸比例:大中城市为1/1 0 0 0 0~1/2 5 0 0 0,小城市1/5 0 0 0~1/1 0 0 0 0,其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为1/50 0 0 0一1/1 0 0 0 0 0 0 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大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城镇体系规划也是市和县城总体规划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的:一是完善和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客观要求;二是完善市带县、镇管村行政体制的要求;三是切实保证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要提高科学性,重要途径之一是从区域人手,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研究,进行相应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发展进行综合部署,避免城市规划工作孤立地就城市论城市。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实行市带县体制,县以下建制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市带县、镇管村,其目的都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通过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城镇体系规划,对区域内城镇布局、交通运输网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发展进行综合安排,使之逐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统一整体。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是:
(1)摸清区域的基本情况;分析市、县发展条件、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发展目标;
(2)区域城镇化水平和途径的预测;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区域内重点城镇或中心城镇的发展条件分析及与周围城镇的关联,提出近期发展的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的建议等;
(3)确定区域基础设施,如交通、水资源、能源及社会服务设施等的发展目标与布局;
(4)提出实施规划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和措施。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开展这项工作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搞好各方面的协调,搞好综合平衡,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促使区域整体功能的优化。 近期建设规划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步骤,是城市近期建设项目安排的依据。近期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强制性内容:
( 1 )确定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
( 2)依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确定城市近期发展区域;对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空间分布和实施时序等进行具体安排,并制定控制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定;
( 3 )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相应的保护措施。
指导性内容:
(1)根据城市建设近期重点,提出机场、铁路、港口、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设施,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大型停车场等城市交通设施,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垃圾处理厂以及相应的管网等市政公用设施的选址、规模和实施时序的意见;
(2)根据城市近期建设重点,提出文化、教育、体育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实施时序;
(3)提出城市河湖水系、城市绿化、城市广场等的治理和建设意见;
(4)提出近期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近期建设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以及必要的图纸和说明。 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区内,应根据旧区改建和新区开发的需要,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管理和综合开发、土地有偿使用的依据。
主要内容如下:
(1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人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2)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3)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4)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与图纸:
(1)规划文件包括土地使用与建设管理细则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归入附件。
(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控制性规划图。
(3)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在当前开发建设地区,应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
主要内容如下:
(1)建设条件分析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建筑和绿地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3)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1)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主要图纸包括:规划范围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建制镇一般需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建制镇总体规划内容和文件图纸,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参照设市城市的要求执行。图纸一般应包括: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图纸比例为1/5 0 0 0,其中县域城镇布局图和城镇村镇布局图图纸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编制村庄规划,首先要依据镇总体规划或乡总体规划,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村庄的各项建设作出具体安排。
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1)农业生产用地布局及为其配套服务的各项设施;
(2)村庄居住、公共设施等用地布局;
(3)道路、给水、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4)环境卫生设施的分布、规模;
(5)防灾减灾、防疫设施规划;
(6)分期建设安排及近期建设规划。
村域范围的用地规划图纸比例应为1/1 0 0 0 0,村庄范围的用地规划和近期建设项目规划的图纸比例应为1/2 0 0 0或1/1 0 0 0。
7. 国家免疫规划是一项投资小,收益高的工作吗
是。
免疫规划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 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
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通过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卫生文明水平。
免疫规划其内涵和外延比计划免疫更宽泛,一方面要不断将安全有效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另一方面要扩大预防接种的受益人群。因此,免疫规划是对儿童计划免疫的完善与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我国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
(7)城乡规划专业防疫扩展阅读
为保证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常规免疫以及国家确定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和重点人群应急接种所需疫苗和注射器的购置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省及以下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群体性预防接种和应急接种所需疫苗和注射器的购置费仍由地方财政承担。
地方财政原用于购置疫苗和注射器的经费规模不得减少,并要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包括免疫规划服务在内的城乡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加投入,切实保障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相关冷链系统建设和运转、预防接种等工作所需经费。
地方财政投入以省级财政为主,中央财政通过公共卫生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予以必要的支持。
8. 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走访哪些政府部门每个部门要获得什么资料
一、进行城市规划前要走访的政府部门有:
1、统计局或规划管理部门。
2、规划发改委。
3、市、县志及专业志等,比如交通志、建设志...
4、政府工作报告局。
5、公安局。
6、规划管理部门。
7、国土局。
8、各类专项规划相关的部门如交通局、水利局及环保局。
9、行政区划图民政局。
二、进行城市规划所需资料:
1、地理位置城市所处的经纬度自然环境方面的各类调查项目对城市的布局、建设项目的选址以及工程设施与建筑物的布置密切相关,对城市景观也有着直接的作用,是城市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保障。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
2、地形地貌包括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等。
4、工程地质包括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如黄土、滑坡、溶岩、冲沟、沼泽地等、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下矿藏等。
5、水文地质包括江河流量、流速、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等,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江河湖的洪水位对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影响以及洪水淹没范围的变化情况。
6、风象主要内容包括风向、风速,以及其他风象如静风、山谷风、海陆风等的频次与特征等。
7、气温包括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8、降雨包括雨量、降雪量及降雨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9、日照调查日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等。
10、自然生态主要涉及到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资源、自然植被、城市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11、整体的经济状况包括城市经济总量及其增长变化情况、城市整体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工农业总产值及各自的比重等、以及就当地资源状况而言的优势产业与未来发展状况经济环境的调查是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的基础,主要涉及规划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12、一、二、三产业的经济状况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的经济状况及主要农产品的地区优势等;
13、居住用地:包括总的居住用地面积、各类型居住用地的面积、主要地段的居住分布情况、建筑质量等.
14、工业用地:包括总的工业用地面积、各类型工业用地的面积、重点调查工业园区的性质、规模和主要企业类型及工业园区的相关规划资料。
15、公共设施用地:包括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设施、文物古迹及其它行政办公用地:现状行政办公用地的分布及用地面积、性质。
(8)城乡规划专业防疫扩展阅读:
1、地理位置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市(县)志。
2、整体的经济状况资料来源主要是: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及“十一五”计划、政府工作报告。
3、对规划区范围的所有用地进行现场踏勘调查,对各类土地使用的范围、界限、用地性质等在地形图上进行标注,从而完成土地使用的现状图和用地平衡表。资料来源是通过现场踏勘;地形图及各类专项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