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宁夏的经济概况
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实现生产总值2565.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98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64.96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077.12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39420元,增长8.6%。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12年的8.5:49.5:42.0调整为2013年的8.7:49.3:4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2年的4.5%、61.8%和33.7%转变为2013年的3.8%、66.6%和29.6%。
2014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增长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8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1亿元,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3.2亿元,增长10.3%。城镇居民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3285元和841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4.0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 宁夏2013年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种植业产值269.00亿元,增长4.3%;林业产值9.84亿元,增长0.7%;畜牧业产值120.01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3.22亿元,增长17.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93亿元,增长9.6%。
2013年粮食播种面积1202.40万亩,比上年减少3.2%;粮食总产量373.40万吨,减少0.4%,实现连续十年丰收。油料播种面积125.79万亩,减少5.1%。蔬菜播种面积173.04万亩,增长3.4%。
2013年末全区育苗面积52.70万亩,比上年增长24.1%。
201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01.98万千瓦,机耕、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38.66万亩、1068.05万亩和805.65万亩。 50年来,宁夏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石化、机械、冶金、建材、医药等为主体,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能源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大中型煤矿4座,年生产能力1800万吨,宁夏人均拥有煤炭产量2.6吨,居中国第3位。有大中型发电厂5座,装机容量223万千瓦,人均占有发电量居中国第2位。
电解铝、铁合金、碳素制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水泥等产品的生产已初具规模。青铜峡铝厂年产电解铝10.6万吨。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钽、铌、铍制品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三,是中国的高科技产品。
2013年宁夏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94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0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增加值118.80亿元,增长15.2%;重工业增加值788.43亿元,增长12.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长10.2%,集体企业增长21.1%,股份制企业增长12.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3%,国有控股企业增长5.2%,私营企业增长21.6%。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14个工业部门中除烟草外,其他都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冶金工业增长51.3%,纺织工业增长24.1%,建材工业增长19.3%,医药工业增长14.5%,石油石化工业增长14.3%,五大部门工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288.5亿元。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增加值5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在统计的147种工业产品中,有83种保持增长,占比为56.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4.4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9.11亿元,比上年增长29.5%。
2013年具有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56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9%。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23.74万元/人,同比减少1.37万元/人。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65.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4.9%;房屋竣工面积1927.79万平方米,增长26.2%。 2013年宁夏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9%。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0.49亿元,增长12.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02亿元,增长12.0%。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21.51亿元,增长12.8%;餐饮收入额89.00亿元,增长10.2%。
宁夏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11.0%,日用品类增长9.9%,中西药品类增长31.5%,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0%,金银珠宝类增长33.2%,化妆品类增长17.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54.7%,汽车类增长5.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5.8%。
2013年宁夏全区一般贸易出口额24.97亿美元,增长53.7%,加工贸易实现出口额697万美元,下降56.9%。机电产品出口6.07亿美元,增长1.4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8亿美元,下降1.2%。羊绒衫出口增长39.4%,钽铌铍及制品出口下降9.6%,机床及铸件出口增长8.7%,羊绒纱线出口增长78.9%。
② 国家对烹饪大师有啥补助
餐饮业是重要的服务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水平。科学发展餐饮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扩大市场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餐饮业科学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订本纲要。一、我国餐饮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餐饮业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 、数量型发展阶段、规模化发展阶段和品牌建设阶段,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市场需求大众化、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发展新格局。当前我国餐饮业发展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产权形式趋于多元餐饮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2007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52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5%,同比增长19.4%,连续17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全年上缴利税逾1155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2.25%。餐饮市场细分不断深化,中餐、西餐、中西合璧餐,正餐、快餐,火锅、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业态快速发展。随着民营资本和国际资本不断涌入,风险投资和股票上市的成功运作,我国餐饮业产权形式趋于多元化。(二)品牌经营效应凸现,现代化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注重品牌经营,餐饮连锁经营扩张步伐加快。2007年,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集团共有410家,平均拥有门店数量为41家,平均零售额为1.8亿元。全聚德、小肥羊等知名餐饮企业通过加盟、合资等方式走向海外。现代科技成果不断融入餐饮的产品加工、管理经营、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加速了餐饮业标准化和工业化进程,促使餐饮业从传统手工生产转向现代化生产。(三)促进消费作用明显,扩大内需贡献突出餐饮业是居民休闲消费、社交消费、喜庆消费、会展消费和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事商务活动的重要场所。强劲的餐饮消费对化解收入存量、拉动经济发展效果显著。1991-2007年,餐饮业零售额年均增长22.3%,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高7.2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2007年,餐饮业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7。(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着力点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农业和工业转移剩余劳动力主要途径,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餐饮就业人数逾2000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很多城市将发展餐饮业作为改善民生的工作抓手,大力兴建便民餐饮网点和美食街区,创造性地开展大众化餐饮和早餐工程等工作,促进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五)推进城市化进程,助推新农村建设发展餐饮业,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建立现代化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食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历史机遇1.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空间。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运行,大力发展餐饮业符合中央扩大内需的方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方式不断变革,对餐饮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健康、环保和绿色消费成为时尚。我国餐饮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并带动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建筑装潢业、制造业、教育培训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更好地发挥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2.国家加快服务业发展战略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机遇。目前我国服务业总量相对较小,2007服务业产值比重不到40%,与全球服务业产值平均比重60%(发达国家超过70%)相距甚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政策基础,为餐饮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3.经济全球化为餐饮业发展带来新生机。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外企进入我国,不同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汇聚我国,为我国餐饮业发展提供更大空间。我国对外开放加速,世界知名的餐饮企业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的运作模式和经营理念等更深地融入我国餐饮企业。与此同时,中式餐饮正在加快“走出去”步伐,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举办,为弘扬中华餐饮文化提供了新舞台。(二)主要挑战我国餐饮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既有行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伴随的问题,也有来自国外餐饮的竞争压力。1.法规建设滞后。目前,我国餐饮行业缺乏规划引导,在快速发展中有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尚未建立适用于餐饮业的国家级法规,缺乏系统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强制性标准,餐饮企业的标准参差不齐,内容不全面、技术知识含量低,缺乏全国统一性。2.市场秩序有待规范。我国餐饮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执法,市场秩序不规范,餐饮环境不卫生,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3.餐饮结构失衡。由于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大众化餐饮在一些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行业内高档餐饮势头强劲,中低档餐饮服务明显不足。4.产业化程度偏低。我国餐饮业总体仍处于小、散、弱的状态,90%以上的餐饮企业为小企业,2007年规模最大的100家餐饮企业营业额仅占整个餐饮市场的8.5%。与国际知名餐饮公司相比,中国知名餐饮公司的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经验等差距较大。此外,餐饮业上游供货商不成熟,农业、牧业、农副产品食品初加工过于分散、生产初级,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5.餐饮人才不济。餐饮教育科研滞后,全国没有本科烹饪院校,餐饮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和专业培训工作滞后。行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层管理人才和烹饪技术人才。尤其是厨师资格认证混乱,名师大师认证失范,出现花钱买证现象。外资餐饮企业以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中餐技术、管理、服务、文化等方面人才,导致中餐企业人才大量流失。6.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与国外餐饮相比,国内餐饮企业在硬件、软件,尤其是在管理、服务方面的差距较大。加入WTO后,更多外资餐饮企业的进入加剧我国餐饮行业的竞争。国外餐饮企业进入中国,对我国餐饮经营理念、服务质量标准、文化氛围、饮食结构、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等将产生深刻影响。而中国本土品牌餐饮走出去步伐较慢,竞争力不强。在国外,中餐企业大多表现为规模小、环境不佳、服务不到位,中餐特色不明显。在国内,中餐企业面临着外国品牌餐饮企业的挤压。三、餐饮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绿色餐饮,统筹城乡餐饮发展,拓展现代经营方式,提高产业集聚度,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区域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餐饮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二)发展原则1.以人为本。努力提供丰富多样的餐饮产品,搞好食品安全,注重营养保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餐饮需求。2.因地制宜。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不同地域的差异化餐饮风格。3.突出重点。明确发展重点,狠抓餐饮龙头企业,培育餐饮品牌,力求重点突破。4.分类指导。各地针对不同餐饮业态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标准规范,予以分类指导,促进其科学发展。5.传承创新。要在弘扬中华餐饮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进行管理、服务和产品创新,改良创新菜系、菜品,满足餐饮消费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13年,全国餐饮业将保持年均18%的增长速度,零售额达到3.3万亿元;培育出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烈、社会影响力大、年营业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餐饮企业集团100家;全国餐饮业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500万人;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80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16万个连锁化、标准化的早餐网点,规范一批快餐品牌,初步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各种餐饮业态均衡发展,总体发展水平基本与居民餐饮消费需求相适应的餐饮业发展格局。(四)主要任务1.提高餐饮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餐饮业标准体系,加大餐饮业行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力度,全面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有条件的要建立餐饮业标准化培训、推广、示范中心。建立健全餐饮企业信用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规范经营、诚信经营。严格餐饮企业采购环节管理,建立食品和原材料的采购追溯制度。规范餐饮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卫生、质量等方面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企业、消费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四位一体”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餐饮业健康有序发展。2.增强餐饮便利化功能要将餐饮业统一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把发展大众化餐饮与城市改造和社区商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过程中,合理配置餐饮网点,完善服务功能,使大众化餐饮网点与社区居民需求相适应,具备条件的城市可集中建设餐饮美食街、餐饮特色街等大众化餐饮街区。3.加快餐饮现代化步伐大力推广现代管理模式,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加盟连锁和特许连锁,积极引进世界知名的餐饮连锁公司,促进我国传统餐饮业的改造。大力发展特色餐饮、快餐送餐、餐饮食品等多种业态的连锁经营。培育一批跨区域、全国性的餐饮连锁示范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鼓励引进先进的食品加工、制作和包装技术;加快餐饮业信息化步伐,推广建立餐饮呼叫中心,构建移动餐饮服务平台,提供快捷的电话订餐查询和订餐服务,在餐饮数据库、行业资讯、美食搜索、在线订餐、电子商务等方面提供现代化餐饮服务。4.提升餐饮品牌化水平鼓励创立餐饮品牌,实现企业发展多元化、系列化、功能化。以餐饮品牌带动相关产品或品种的开发与销售,以品牌信誉吸引外商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扩展经营领域。5.推进餐饮产业化发展积极实施餐饮产业聚集战略,加强纵向与横向的餐饮协作,鼓励资本运作,推进餐饮业集约化生产,通过大力发展餐饮业连锁经营、特许加盟店等形式,加快我国餐饮企业集团化、规模化步伐。6.加快餐饮国际化进程要把中国餐饮文化的优良传统与世界先进的餐饮文化结合起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餐饮,提升中餐国际竞争力。重点引导有实力、品牌效应好的中餐企业到国外开办餐馆,占领国际餐饮市场。四、餐饮业发展格局(一)餐饮类别格局努力形成各类餐饮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餐饮发展新格局。1.传统正餐。包括酒楼、饭庄、宾馆餐厅等在内的主流餐饮店,以经营传统饭菜为主,兼供酒水饮料等。重点推动菜品创新和菜系融合,增加服务功能和提升服务水平。2.快餐小吃。包括快餐店、小吃城、面馆、饺子馆等形式,基本上以满足消费者的日常基本饮食需求为主。重点发展特色餐饮,加强卫生安全管理,提高成品和半成品的机械化程度,完善中心厨房建设,增强便利化程度。3.休闲餐饮。包括茶餐厅、饮品店、咖啡馆等。重点完善基础设施,改造环境,增强其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以餐饮为主,集休闲、娱乐、洽谈、表演、健身等于一体的餐饮形式。4.其他餐饮。包括团体膳食、外卖店、主题餐厅等其他餐饮形式。重点发展规模生产加工,发展连锁经营,完善配送及服务功能,增强食品安全,培育知名品牌,建立信用体系。(二)餐饮空间格局1.区域餐饮格局:在对传统菜系改良、创新的基础上,建设五大餐饮集聚区。--辣文化餐饮集聚区: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重庆美食之都、川菜产业化基地、长沙“湘菜文化之都”和湖北淡水渔乡,引导江西香辣风味、贵州酸辣风味餐饮发展。--北方菜集聚区:以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及东北三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鲁菜、津菜、冀菜创新基地,建立辽菜、吉菜、龙江菜研发基地,大力推广山西、甘肃等地面食文化。--淮扬菜集聚区:以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淮扬风味菜、上海本帮菜、浙菜、徽菜创新基地,建设中餐工业化生产基地。--粤菜集聚区:以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粤菜、闽菜创新基地。--清真餐饮集聚区:以宁夏、新疆、甘肃、内蒙、青海、西藏等省区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乌鲁木齐“中国清真美食之都”、兰州“中国牛肉面之乡”和宁夏清真食品工业化生产基地。2.城市餐饮格局:形成高中低档餐饮协调发展的城市餐饮格局,着力发展三大城市餐饮集聚群:--商务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商务活动为目标,在大中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建设若干商务餐饮集聚群。--中低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家庭节庆消费为目标,在城市流动人口集中区,建设若干美食一条街。--社区餐饮集聚群:以满足家庭日常消费为目标,在居民社区,建设各具特色、老少皆宜的餐饮门店。3.农村餐饮格局:提升农村餐饮的卫生水平,规范发展“农家乐”,开发乡土菜肴和民族特色小吃,提高农村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五、餐饮业发展重点(一)着力发展大众化餐饮大众化餐饮是指面向广大普通消费者,以消费便利快捷、营养卫生安全、价格经济实惠等为主要特点的现代餐饮服务形式。要以规划、标准和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实施早餐工程为突破口,以餐饮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店铺式连锁经营为主体,送餐和流动销售为补充,加快推进大众化餐饮的规模化发展。要切实解决大众化餐饮企业的网点经营权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引导和支持餐饮龙头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延展服务网络,实现加工配送中心或中心厨房的合理布局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充分发挥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在解决大中城市早餐供应等大众化餐饮中的作用,2010年前,在各大中心城市建设一批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二)建设餐饮产业化基地鼓励建立餐饮产业化基地。餐饮龙头企业通过整合现有资源积极发展直营网点,或通过特许加盟方式开展规模化经营,实行统一生产、加工和配送,有条件的还可将业务延伸到餐饮原辅料种植基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餐饮原辅料基地:--长江中上游山野菜蔬基地:主要包括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等地;--长江中下游河鲜基地:主要包括湖北、安徽、浙江、江苏、上海等地;--黄河流域牲畜基地: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岭南地区家禽基地: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西北清真食品原料基地:主要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三)加快推进餐饮工业化加强餐饮工业化生产研发,把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中餐工业化水平。研制先进生产线,实现中式菜点成品和半成品工业化生产。积极发展中式快餐,走工厂化、标准化、连锁化、规模化和因地制宜的道路。鼓励发展便民利民的新型加工食品,引导大型餐饮企业建立中心厨房。重点建设上海市、常州市餐饮工业化基地。(四)培育一批餐饮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餐饮企业集团。进一步推进餐饮企业等级划分工作,各中心城市要加快培育5-10个餐饮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餐饮品牌。保护并弘扬老字号餐饮品牌,积极引导老字号开拓创新,融入现代消费理念,提升老字号整体形象。鼓励支持老字号餐饮企业开拓特许经营业务,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餐企业国外巡回展,引导中餐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五)大力发展节约型餐饮要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自觉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为重点。加快推广厨房现场管理(6T管理)法;建立食堂、饭店等餐饮场所“绿色餐饮”文明规范;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使用节能型设备,提倡用清洁能源代替污染能源;采用环保技术、进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大力开展餐厨垃圾的回收利用,发展节约型餐饮;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和用具;对废品、废水包括泔水严加控制管理、防止污染;禁止使用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为原料,尽可能使用绿色原料,创办绿色餐厅;积极提倡分餐制。(六)鼓励企业管理创新鼓励餐饮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强化菜肴研究和服务研究,不断改进老品种,引进新品种,创名牌菜点,运用多种服务方式。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原材料进价,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建立绩效奖励机制,对管理业绩卓越的职业经理人、菜肴改革创新成功的厨师、顾客满意度很高的服务员予以奖励。(七)加强人才基地建设产学结合、校企结合,着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餐饮人才。积极发展烹饪中等职业教育和烹饪高等教育;加强餐饮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规范职业资格认证。推广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餐饮业职业经理人认定和技能大赛等活动。鼓励建立餐饮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上海、武汉、合肥、长春、成都、济南等城市餐饮人才培训基地。(八)做好中餐申遗工作中华烹饪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对“中华烹饪”文化要素、技艺的研究,积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工作,加快将“中华烹饪”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六、保障餐饮业科学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一)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制定餐饮业管理的国家级和地方性法规,建立健全行业法规体系。要制定餐饮业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健全餐饮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一些餐饮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餐饮业统计工作,建立统计调查体系,增强行业运行分析。开展餐饮创新理论研究,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提出解决的政策措施。(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会同当地发改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餐饮发展的政策措施。要落实好餐饮企业在农副产品采购、吸纳下岗工人再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连锁经营企业实行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经营审批手续等政策;在用地选址、网点规划、工商登记、卫生监管、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收费以及便利运输等方面,为大众化餐饮经营企业创造良好条件;要积极贯彻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集中设立连片的餐饮基地,实现规模化的餐饮原辅料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要推动尽快将餐饮业与工业一视同仁,在水电气方面给予等价待遇;对大众化餐饮企业用水适用居民用水价格;通过建立重点餐饮企业联系制度,在舆论宣传、政策导向、市场开发、技术引进、扶持上市等方面予以帮助。(三)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积极运用财政资金,支持全国性餐饮产业化基地、餐饮原料基地、餐饮工业化基地和餐饮人才基地的建设;支持餐饮企业技术创新,建设餐饮公共服务设施;支持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的早餐工程、城市中心厨房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发展连锁经营,开展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商务部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的有利条件和有关政策,根据合作区功能配套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餐饮企业到境外经贸合作区内建店设点,在为园区服务和累积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所在国餐饮服务市场。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重点餐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上市融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搭建中小餐饮企业融资平台,国家和地方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给予重点资助或贷款贴息补助。加大对粮油生产者和规模化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抵押品范围,强化餐饮产业链建设。(四)加大宣传贯彻力度加大餐饮舆论宣传,形成加快餐饮业特别是大众化餐饮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典型引导,推广餐饮先进经验。广泛宣传节约型餐饮,引导科学饮食、健康消费。加强餐饮标准和规范的贯彻落实。认真贯彻实施《早餐经营规范》等餐饮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贯标达标培训和检查验收。(五)充分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利益、沟通行业信息、加强业务交流、推广先进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工作。(六)抓好《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实施,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切实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具体指导,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纲要》的组织实施。国家对烹饪大师有啥补助
③ 银川市人均收入多少钱
今年前三季度,银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15.5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9.3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75.9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92.49元。
④ 2008年宁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
你问的应该受7年的吧,08年还没过完,怎么会出结果呢,如果是诉讼用的标准,那08年用07年的统计数据,也就是上年度的数据.数据如下: (宁夏200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 2008年3月26日统计) 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7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50.02亿元,增长23.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6210元,增长2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9.33元,比上年增加1682.07元,增长1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6%;((人均消费性支出7817.28元)),增长8.5%。其中,支出增幅较大的是:衣着、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教育,分别增长13.7%、12.9%、11.6%、10.9%和15.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5.3%,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0.8元,增收420.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28.8元,增长12.5%))。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0.3%,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
⑤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历年情况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据前三名,从增幅来看,海南增幅最高,达17.9%。
上海、北京、浙江、天津、广东、江苏、福建、山东等8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达36230元,北京居其次,为32903元,浙江排第三,为30971元,这三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了3万元大关。
从增幅来看,海南、安徽、贵州、陕西、山西、四川、辽宁、重庆、吉林、内蒙古、江苏、宁夏、福建、湖北、山东15省区的201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了全国增幅14.1%。其中,海南增幅最高,为17.9%。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上年增长14.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19118元,增长13.5%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福建、山东、辽宁、重庆、湖南、云南、安徽、湖北、陕西、河北、山西、四川、江西、宁夏。
截至2013年1月24日,全国已有17个省(区、市)公布了2012年GDP增速和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为40188元。总体来看,17个地区中仅上海、山东等6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了当地GDP增速。
上海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
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69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义同比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
根据各省(区、市)公布的数据,统计发现,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天津、福建、山东这8个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水平。其中,上海最高,为40188元,是唯一突破4万元大关的地区。其次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469元,江苏则排第五位,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677元。
6省市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初步测算,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同比增长7.8%。而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名义同比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两个增速相比,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了2012年GDP增速。
在这17个省(区、市)中,仅有上海、江苏、山东、辽宁、河北、山西这6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了当地GDP增速。以山东为例,2012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55元,比上年增长13.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0.9个百分点。
多地增收目标高于GDP目标
虽然部分省(区、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落后于当地GDP增速,但多个地区提出了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的目标。
其中,甘肃提出今年经济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湖北提出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江西也提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2%以上。
据专家分析指出,各地将收入增长目标定在高于G D P的水平上,这主要是呼应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同时也体现出地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但收入增长幅度不一定一窝蜂定为超G D P增速,重要的是让中低收入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 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
⑥ 银川的具体实情(城市人口.经济水平.商场概况.消费水平等)
银川
银川市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塞上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理环境。银川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东以黄河和明长城为界,与陶乐县和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毗邻;西依贺兰山,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为邻;南接吴忠市;北连平罗县。地域范围在北纬37°29′~38°53′,东经105°49′~106°53′。银川市地形分为山地和平原两大部分,西部、南部较高,北部、东部较低,略呈西南──东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在1010~1150米之间。银川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5℃,日温差12~15℃,年平均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最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降水量200毫米左右,无霜期185天左右。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迟夏短、秋早冬长,昼夜温差大。银川市行政区划面积7080平方公里,2002年年末耕地总面积14.37万公顷。黄河自南向北过境长度近百公里,境内有唐徕渠、汉延渠、秦渠、惠农渠、西干渠、东干渠六大灌溉渠系。银川市植被以草原为主,主要树种有杨树、榆树、柳树、沙枣树、槐、山杏、油松等,森林覆盖率11.5%。贺兰山区有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32种,有野生药用植物40多种。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白云岩、石灰岩、陶瓷黏土、湖盐、芒硝、石膏等,还有适于雕刻制砚的贺兰石。
历史人口。银川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设置的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置。汉成帝阳朔年间(公元前24年前后),建北典农城(俗称吕城),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这是银川建城之始,距今约2020年历史。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城区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今银川)称帝,建大夏国。1944年1月,宁夏省城改建制市,定名银川。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目前银川市区划面积9170.3平方公里,辖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以及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2004年银川市年末总人口137.7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75.82万人,非农业人口84.06万人;回族36.04万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2%。
经济发展。2002年银川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3.46亿元,占全自治区40.5%,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1.6:44:4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157元;地方财政收入13.3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9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2.34亿美元,其中出口1.87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2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5元。银川平原土地肥沃,沟渠纵横,灌溉便利,素有“塞上江南”的美称,永宁、贺兰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县。200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5.66亿元,粮食总产量85.96万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蔬菜总产量52.17万吨,肉类总产量5.61万吨,牛奶总产量11.77万吨,水果总产量6.46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13万吨。水果主要有苹果、梨、葡萄、枣、枸杞等;畜牧养殖业有猪、牛、羊、家禽和獭兔、肉鸽、火鸡、蚕等特种动物;水产品主要有鱼、虾、蟹等,是西北最大的商品鱼基地。2002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73.94亿元,从业人员14.56万人。银川市依托煤炭、电力和农产品等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化工、机电、食品、建材、生物制药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38.67亿元,主要工业产品有汽油、柴油、化肥、合成洗涤剂、轮胎、原煤、中成药、西药、机床、轴承、变压器、起重设备、铁合金、乳制品、酒类、味精、水泥、平板玻璃、机制纸等100多种。银川市商业贸易繁荣活跃,2002年全市批发零售餐饮业网点达到2.25万个,从业人员6.62万人,目前有商品交易市场90个,年市场成交额26.11亿元,拥有新华百货、华联商厦、丽华连锁店、宁夏商都、银川商城等一批较为有名的大中型商业企业和设施。
城市建设。到200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14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318.12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42平方米;综合日供水能力43.97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6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64平方米;城市人口用气普及率86.73%;市区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6.4平方米。市内交通便捷,环境卫生状况良好,城市总体景观体现出“回族风情”、“塞上江南”、“西夏古都”三大特色。
社会事业。到2002年银川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中等专业、技工学校29所,成人高等和中专学校11所,中学103所,小学347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25.95万人。宁夏大学是宁夏惟一的综合性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还有培养阿语和宗教人才的伊斯兰经学院。全市现有卫生机构130个,床位8915张,医生3883人,拥有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第五医院、市第一医院、市中医医院等高水平的医疗机构。有宁夏体育馆、银川体育馆,湖滨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具备承办自治区运动会和一般性全国体育比赛能力,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交通旅游。对外交通已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相交织的立体运输网络。公路有6条国道通往全国各地,境内有高速公路125公里;铁路有包兰铁路、中宝铁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银川河东机场可起降波音757、MD82等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西安、上海、广州、重庆、昆明、成都、乌鲁木齐等18条航线。银川市自然风景秀丽,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自然景观有苏峪口森林公园、滚钟口风景区、金水旅游区、大小西湖、鸣翠湖、鹤泉湖等;人文历史景观有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拜寺口双塔、三关口明长城、水洞沟遗址、鼓楼、玉皇阁、海宝塔、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大寺、纳家户清真寺、马鞍山甘露寺、镇北堡华夏西部影视城等。现有国际饭店、宁丰宾馆、虹桥宾馆、长相忆宾馆等一批高中档旅游设施迎接各地朋友的光临。2002年银川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亿元;接待境外游客0.4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6万美元。
银川市花--玫瑰花
银川市树--国槐
⑦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统计
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大量居民家庭实际记账统计来的。中国有13.2亿多人口,大约有近5亿个家庭,我们不需要把5亿户的家庭一户一户地进行调查。只要选择一部分要有代表性家庭进行调查,就能基本上反映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反映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水平。
对城乡居民生活情况我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现在的记账户城镇居民6.4万户左右;农村居民6.8万户左右。这些记帐户每天记录家庭成员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这些记账户的选择是我们从大量的家庭中选择出来的,为了保证它有代表性,我们先计算需要多少记帐户,然后了一次大样本调查,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抽选出记帐户。比如通过计算某市需要3000个记帐户,以经常性记帐户为基础按1:8-10的比例。我们确定记账户的数量用概率进行测算,设定可信程度为95%,指标的误差范围在3%,根据收入及支出标识变动度,来计算出这个城市具有代表性基本调查户数。如何理解主要指标上下不超过3%的误差和95%的可信程度,比如说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15781元,实际是指有95%把握,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5308—15781—16254之间这个范围内。
为了取得这3000户首先要搞一次大样本调查,要选一户就要1:10,也就是起码要搞3万户的调查,在3万户调查结束后,把居民的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户型结构、各个行业的结构都搞出来。在这3万户当中抽取1/10作为记账户,实际上我们抽取10个样本,这10个样本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每年要轮换掉1/3。实际上是1:10的比重,大样本调查的人比较多,调查户比较多,出来的资料更可靠。
而为了减轻记账户的负担,也为了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不可能每一户都进行调查,而从中选出1户进行常年的记账户调查。城乡居民13万个记帐户就是这么选来的。
城镇居民每三年进行一次大样本调查,三年大样本调查之后选出常年的记账户,这个记账户选定后,按月记流水账。收入多少包括家庭成员所有收入,有工资性收入、补贴收入还有个人经营收入,如果是一个小企业老板还有经营所得收入,逐笔记账,按日记账,今天有一笔收入记一笔,明天有一笔收入记一笔。同时也要记他的支出,花了一笔钱怎么花的,买油花多少钱、买衣服花多少钱,所有支出、收入都要逐笔记录,记录以后每个月调查员把账收回来,按照分类进行整理,首先把收入整理出来,工资收入多少、补贴收入多少、个人所得是多少等等。居民可支配收入就是从家庭每个月进行记账,把全年记账汇总起来,把这6万多户居民汇总起来,除以家庭数人口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了保证科学性、代表性,前面我已经讲到了,先从大样本调查再抽出小样本来记账,这就保证了它的科学性、代表性。那么如何能够保证居民能够如实记账这确实是一个难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我们现在公布的数据是偏低一点的,为什么说是偏低一点呢?
一是调查户不会多记,挣了一百块钱,不会填一百一十块钱;二是中国人有一种怕漏富的心理,收入多了不愿意多填,收入填到九十五就蛮不错的了,这是他的心理来看;三是从实际生活中看,可能有漏记,比如妻子有一个贴己钱不愿意告诉丈夫,丈夫有一个小金库,一些额外收入不告诉妻子,如果是妻子记账那就稍微低了一点,但是这个问题不大,今年低、去年低,前年也是低的,整个趋势问题不大。
从整个调查范围来看,世界各国都是反映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一些高收入的大老板是不愿意记账的。我们要看这个数据、分析这个数据,它基本反应了大多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人们收入的状况。
我们的一个调查员管20户,要经常下户辅导填写,通过调查员的的观察可以发现记帐户是否认真记录,如到记帐户家中,发现多了一个新电视,就问住户是否记到了账里面,如果没记,就辅导记上;如果发现支出多于收入,就帮住户回忆收入是否忘了记了,辅导住户记好帐。这样通过调查、沟通后就使得住户记帐更实一些。
用这些方法保证他记得更真实。另外我们的调查员常年从事这项工作,有很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水平,他能感觉到一个正常家庭的正常支出是一个什么样的,能大概估计得到正常收入水平是什么样的。如果发现有漏记等问题能够发现,因为你买了一个房子,是一个家庭很大的一笔支出了,他就要问你的房子是怎么买来的?用什么钱买来的,回忆一下收入是不是漏记了?他就能改正这个数据,使这个数据更真实。
三、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收入是如何统计的
因为中国的发展,城镇和农村实际上是一种二元结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么一个概念,刚才我已经解释了。反映农民的收入是一个纯收入的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这个指标也是通过刚才我所讲到的6.8万记账户来记账,他的选择也是这么选择来的,在农村家庭中进行大样本调查,然后再选择常年记账户。
他的概念和城市居民不完全一样,他叫农民的纯收入,纯收入的概念是这样的,就是这个家庭的总收入,城市人口主要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进行消费性支出;而农民大量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养鸡、养鸭、种粮,他要卖掉这些产品才能得到收入,因此他有生产经营活动,你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要有投入,要买种子,要买化肥,有生产性的投入,因此,在他得到的总收入中要扣掉生产经营性支出,比如买种子、化肥这些要扣掉,要把这些生产成本扣掉才能算成是纯收入;另外,他也要扣掉上交的税金,过去有农业税,现在农业税已经免了,有些上交国家的各项税。另外,过去还有上交给集体的承包性收入,承包一个企业、承包一个地也要给集体上交公共的一块,所以也要扣掉这些上交的以后才应该是他的纯收入。主要是要扣掉这些,另外,也要扣掉记账户的补贴,这是我们统计的特点,记账国家给一定的补贴,给的不多,城镇居民一个月给30块钱,农村居民一户一个月给20块钱,这个标准非常低,这也使得一些老百姓不愿意记,有很多老百姓是不愿意记账的,你选定了记账户他嫌麻烦,每天都要记,他说你国家没有钱我是不是自己出点钱你让别人去记去,因为他要花大量的功夫去做这个事情。
农民过去有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他就用纯收入指标来和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应。现在改革的方向也是将来要把农民的也计算成人均可支配收入。但是农民这里面有一个特点,他不但有生产经营活动,还有很多自产自食的部分是要计算进去的,因为他的产量中生产粮食一方面要卖掉,一方面要自己吃,自己吃没有流入市场,但是这个估价是按照市场的平均价格,有国家的收购价和市场零售的价格混合起来来估算农民的纯收入,因为他自产自食了也要算进去,这一点和城市也不一样。
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的是平均水平
这里面15781是我们通过6万多户的调查平均得出的一个数据,这个数据比2007年增加了14.5%,这是名义上增加的14.5%,因为2007年是13786元的城镇居民平均人均可支配收入,这就增加了14.5%。由于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际是平均上涨了5.9%,但是城镇上涨了5.6%,再扣掉价格指数因素后,实际上居民的实际增长是8.4%,这个8.4%的水平比2007年低了,2007年涨了10%左右,2008年物价上涨了,居民实际收入是增加了,实实在在的增长了8.4%,是低于07年的水平的,为什么低呢?主要就是因为价格上涨了,价格涨得高了一些、快了一些,那么相对来讲,收入就比07年低了一些。但是8.4%的这个增长幅度也是不低的,也是很高的,扣掉了价格指数后实际上居民增长了的是这么多。
这个数据就标志着,尽管我们国家物价在上涨,但是居民实际还是增长了8.4%,这个数据就反映了实际的生活水平,物价在上涨,收入涨得比物价还要快。反映了居民实际生活水平是在提高。
现在我们这个调查反映的是一个平均水平,有的老百姓也经常说,你们统计的数字不准,我收入没有那么多,实际上我们现在这个数是全国所有城镇居民的一个平均水平,那么我们有些详细的资料大家可以去查阅,我们有五等均分的资料,就是把调查的这些6万多户分成五等。最高收入的20%、偏高收入的20%、中等收入的20%、中下收入的20%、最低的20%,有五等均分的资料,这个资料就可以反映出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的实际情况。
有的人可能自己这个家庭收入比较低,他看到这个数据就认为高了,但是也还有很多高的,因为这里有6万多户呢,如果把他分成五等的话,你看你在哪一等里可能就能理解这个数据了。
刚才我也讲到了一个平均数的问题。我们是遇到了经济危机,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也很大,但是政府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提高低保的标准,提高最低生活的补助标准,另外也制定了最低的工资标准(每个地区的工资标准),另外国家也出台了社会保障的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居民的收入没有降低。
从我们这个数据来讲,大家认为有的说我们遇到了金融危机,我的收入没有增长,但是多数人的收入是增长的。从我们实际统计来看,前面我已经讲到了是这些居民日常在记账,他也可能有的收入低了,有的收入高了,但是多数居民通过这些日常收入的记账反映出来的确确实实是提高了,平均提高了8.4%。
我们每个人的感觉是不同的,收入低的人对这个感觉比较敏感,你发表的数据和我的感受不一样,但是高收入的人(增长比较快的人)没有这种感觉,他也不会去说这件事,没有人说我比去年涨了50%,居民对收入都有上涨的期盼,涨了10%想涨15%,涨了15%想涨17%,老觉得自己收入低。
实际上从我们统计的角度来讲,前面我也已经说到了,我们这个数据还是偏低一点的,还不是很高的,因为高收入还没有记进来,高收入的人是不愿意记帐的。目前的记帐户每天在记账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我增长了多少,他实际收入多少就记多少,而最终汇总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么高,反映出收入增加了应该说是实际的。
低收入的人对这个反映比较敏感就反映比较强烈,高收入的人反映就不那么强烈,可能就是这么一个差别。
五、预计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可能会放慢
连续几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是非常快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一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才343块钱,2008年达到15781块钱,这增长了45倍,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在7.2%,这是30年来实际增长了7.2%。
尤其是最近几年增长是比较快的,去年稍微低了一点,但是总体来看近几年增长是比较快的,收入大幅度的增加。
遇到了金融海啸,有些企业开工也不足,有些企业国外订单也减少了,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从实际收入来看,还会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不会增长得很快。因为收入是一种刚性的,上去以后就下不来了。
从这些年平均来看收入还是在稳定增长的,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大家也知道,2月28日 家宝总理也到新华网和网友进行交谈,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比如振兴我国工业的十项产业振兴计划及另外还有一些民生工程,还有保险、医疗等等,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我的感觉收入还会增加,虽然速度可能会有所降低,不过你到底是增加了10%还是增加了8%这个很难预料,因为金融海啸对我们的冲击还没有见底,但是我觉得实际收入水平还会增加,但是可能增长的幅度会放慢。
六、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
人均可支配收入这项指标非常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标志着这个居民即期的消费能力,他的收入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有多大的消费能力,看一个居民、一个家庭有多大的消费能力就要看这个指标,因为它是可支配的,他可以用于消费、投资,购买股票、基金,用于存款,这个指标增长得越快,就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越快,反映他的消费能力就越强,这是很重要的指标,它是国家决策很重要的依据。我看收入的高和低主要看这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要比其他指标,比如和物价相比,如果这个指标高于物价的上扬,那么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在提高的,如果低于物价的上涨,物价指数比他还要高那么也就是说人民的生活水平实际是在下降的。
08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前10名的分别为:
1、深圳26729.31元,下降20.4%;
2、上海26674.9元,增长12.9%;
3、北京26048.71元,增长13.1%;
4、广州25316.72元,增长12.7%;
5、宁波25303.98元,增长13.4%;
6、杭州24103.58元,增长11.1%;
7、厦门23947.57元,增长11.4%;
8、南京23122.69元,增长13.8%;
9、济南20802.17元,增长15.5%;
10、青岛20464.41元,增长14.6%。
2009年全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40名
1东莞33045元 (粤1)
2深圳29245元 (粤2)
3上海 28838元 (沪)
4温州28021元 (浙1)
5广州 27600元 (粤3)
6宁波 27368元 (浙2)
7杭州 26800元 (浙3)
8北京 26738元 (京)
9苏州26320元 (苏1)
10厦门 26130元 (闽1)
11台州25889元 (浙4)
12无锡25600元 (苏2)
13南京 25504元 (苏3)
14绍兴25418元 (浙5)
15泉州25043元(闽2)
16嘉兴24693元 (浙6)
17佛山24578元 (粤4)
18舟山23930元 (浙7)
19常州23760元 (苏4)
20湖州23243元 (浙8)
21中山23088元 (粤5)
22金华22915元 (浙9)
23珠海22859元 (粤6)
24济南 22722元 (鲁1)
25鄂尔多斯21883元(蒙1)
26天津21430元 (津)
27东营21300元 (鲁2)
28惠州21278元 (粤7)
29青岛 (鲁3)
30镇江21240元 (苏5)
31烟台21125元 (鲁4)
32南通21001元 (苏6)
33包头21000元 (蒙2)
34福州20747元(闽3)
35呼和浩特(蒙3)
36丽水20446元 (浙10)
37长沙20217元 (湘1)
38威海20112元(鲁5)
39马鞍山20400元 (皖1)
40衢州19539元 (浙11)
2013年
截至2014年2月14日,中国31省(区、市)的2014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全部公布。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22个省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年初设定的目标,有9个省(区、市)实现了既定目标,其中只有广东、河南、上海、天津、西藏和浙江6省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既定目标,河北、青海和山西居民收入增速与年初既定目标持平。
此外,有16个省(区、市)的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落后于地方GDP增速。
2014年2014年7月16日据国家统计局消息,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9元,同比名义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396元,同比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
中国各地2014年上半年居民收入数据近期陆续揭晓,据中新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7日,除黑龙江外,全国30个省(区、市)已公布了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以24312元排名榜首,新疆增幅全国最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2014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记者梳理发现,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天津、福建、山东、辽宁这9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从收入数额分析,2014年上海、北京、浙江、深圳等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其中,上海最高,达47710元,北京43910元位居第二,深圳40948元,浙江40393元。
从东中西看,收入差距依然十分显著。2014年青海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07元,甘肃暂排最后,为20804元。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总体情况看,也体现了这种差距—-东部:2014年浙江32658元,江苏27173元,广东25685元;中部:湖北为18283元,河南15695元,湖南17622元;西部: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736元。
2015年
截至2015年7月26日,除了山西、西藏、吉林、黑龙江外,其余27省份均已公布了当地的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其中,上海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664元、13346元,均为全国最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9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来看,与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83相比,新疆、贵州、甘肃、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这8地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超过了全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