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陂有哪些风化改变的地形地貌
黄陂(Huangpi),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武汉市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武汉市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黄陂区面积2261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4°09′—114°37′,北纬30°40′—31°22′。2015年,户籍人口112.48万人。[1] 黄陂是武汉面积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区,是湖北自贸区和武汉长江新区核心区。区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下辖15个街道、1乡、1场、3个开发区。[2]
黄陂是一座有4400年筑城史、1800余年建置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无陂不成镇”的深厚文化积淀。黄陂素有“千年古郡、木兰故里、江北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誉,拥有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文化、辛亥首义文化四大文化名片。[3]
Ⅱ 武汉的简介
武汉市,简称“汉”,别称江城,中国超大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湖北省省会、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暨长江中游地区第一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商业、物流、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中国三大“内河航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客运量最大的铁路枢纽和航空、公路枢纽之一。
“黄金水道”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块区域隔江鼎立的格局,史上统称之为“武汉三镇”。
清中后期至民国,武汉经济发达,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国际大都市,繁荣程度位居亚洲前列,被称为“东方芝加哥”,而武汉也继承了这一美称。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在这里,中华民国诞生于此。
1927年,国民政府决定将武汉三镇合并为京兆区(首都),并将其设为中国的第一个“直辖市”。
同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迁到武汉,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也搬到武汉,使其一度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在内迁伊始将武汉定为临时陪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城市。
1949年以后,武汉转型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2)黄陂地形扩展阅读
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东西距最大为134公里,南北距最大为155公里。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于1980年11月13日发现的小行星3206命名为“武汉”。
武汉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与京广铁路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在中国经济地理圈层中,处于得天独厚的优越位置,其内层与湖北省的宜昌、襄阳以及中部长沙、南昌、株洲等城市相距300公里左右。
中层与省内的十堰以及邻省的郑州、合肥、南京等大中城市600公里左右,外层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天津、重庆、成都、青岛、西安、贵阳等主要城市均相距1000公里左右。中国大陆80%以上的城市和人口都在以武汉为中心,1000公里为半径的这个圆圈内,所以武汉也被公认为是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汉平原东部,东与黄冈市的团风县、鄂州市的华容区、梁子湖区、黄石的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的嘉鱼县、咸宁市区相连,西与荆州的洪湖市、仙桃省辖市、孝感的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的孝南区、孝昌县、大悟县、黄冈的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
Ⅲ 黄陂的地形是什么样的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