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陂镇的介绍
黄陂镇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位于宁都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48公里,区域面积204.4平方公里,人口4万。毗邻两县七乡镇;距一级国道昌厦公路25公里、赣粤高速122公里、京九铁路80公里,并与纵横交错的镇村公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镇内通讯便捷,硬件设施俱佳,是实施江西在东西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乡镇。1黄陂镇的南北各有一条河,人们通常称南面的河为南溪,北面的河为北溪。南溪经蔡江由西南流至黄陂圩镇的南面,北溪经大沽由西北流至黄陂圩镇的北面,两溪在观音阁下汇合成黄陂河。这水形倒像章江、贡江在八境台下汇合成赣江一样,有人称黄陂活像“小赣州”。千余年来,人们都说三面环水的黄陂圩镇是条“船”。
Ⅱ 漳州宁都属于哪个省
漳州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行政区,宁都县是江西赣州市辖县。
【漳州地理位置】
漳州市地处东经117°-118°、北纬23.8°-25°之间,陆域南北长187公里,东西宽127公里,面积12607平方公里。博平岭横亘于西北,戴云山余脉深入北部境内。平和县的大芹山主峰海拔1544.5米,为漳州市第一高峰。九龙江全长1923公里,为福建第二大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公里, 在漳州境内流域面积758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鹿溪、漳江、东溪等主要河流。九龙江中下游平原面积720平方公里,是省内最大平原。 海域面积略大于陆域面积。大陆岸线519公里,岛屿岸线112公里,正面宽约128公里,呈北东走向。零米高程以上滩涂面积285.5平方公里,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117.2平方公里。
【宁都地理位置】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Ⅲ 宁都青塘的历史沿革
青塘原名清溪,后辟建圩场,因四面环山,中洼如塘,蔚蓝青秀,故改称青塘。清溪何氏最早进入青塘开基,其次进入青塘的是孙氏,于北宋后期由宁都县城迁徙于此。而谢氏却在明朝初期从兴国竹子坝迁徙于此。建国前夕,青塘属于于都县上北乡管辖,1952年4月起,青塘与赖村一起改属宁都县第十三区(即青塘区),1961年11月设区扩社,复设青塘区,1989年起定称为青塘镇。青塘素有圣地之美誉,地理复杂,交通便捷。自古至今,其复杂的地形在战略上意义深远。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攻占宁都县城,唯独青塘没有失守,而且,举人何戴仁带领1000多名青塘子弟兵参战,救回宁都、于都、瑞金、赣州等地。1945年,日本投降以前,青塘四周被日本军占领,唯独青塘没有失守。同年,江西省主席曹浩森亲笔写下了睦宗报国四字并制成工匾,讼扬了青塘人民宗族和睦,誓报家园的传统美德。
以何、谢、孙三氏占多数约(70%)而构成的青塘人,都是地道的客家人。因此,客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擂茶和庙会为特色的客家文化,孕育着几千年的青塘人。建国前,青塘的寺、庙、祠数不胜数,形成了跨出门槛有神庙的宗教奇观。庙会也相应盛行,其仪式归纳为四种:起会、祭神、出巡和祭典。建国后,大部分寺、庙、祠都被拆除,现有何、谢、孙等各姓宗祠30余座开放与发展承载着青塘人民走向富裕、奔向小康的希望与梦想,青塘镇坚持“安商、亲商、为商、富商”的招商理念,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各项服务,狠抓招商引资,全镇新上招商引资企业14个,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如今,青塘正以更优美的环境、更优惠的政策、更完善的服务、更扎实的工作,期待着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
Ⅳ 宁都县有多少个镇
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
宁都自古以来被誉为“文乡诗国”,南宋时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誉全国,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
(4)宁都黄陂黄溪扩展阅读:
地理环境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其南北长117.2公里,东西宽61公里,总面积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县城距省会南昌324公里,至赣州市162公里。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Ⅳ “宁都最高峰”有哪些传说
翠微峰景区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地区东北部,宁都县县城西北郊2.5公里处。
翠微峰风光(18张)
南距赣州市162公里,北抵省会南昌市324公里。总面积为16.1平方公里。山中丹霞红层地——奇特,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古今风景旅游胜地之一。省内近邻的风景名胜有:东面的龙虎山风景区和三清山风景区,南边的汉仙岩省级风景名胜区和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西边的井冈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青原省级森林公园,北边的庐山风景区和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外省邻近广东、福建两省,两省的旅游景点丰富,所有这些景区与翠微峰风景区连成一片,形成了面上的旅游网络。
经金精洞西出,沿鹅卵石铺就的山径蜿蜒而下往南十余分钟至谷底,便是幽险奇妙的“金线吊葫芦”。深谷翠竹婆娑,轻歌曼舞,花草芳菲,清香四溢,山泉飞溅,沁人心脾。翠微峰有名的大小泉水有21处,都说翠微峰的泉美,最美莫过于“金线吊葫芦”。此处为高约百米的石鼓峰、莲花峰两山合峙,一条夹缝直通云天,一股清泉从天而降,涓涓细流沿着峭壁汩汩而下,
翠微峰青龙岩
犹如一根金丝直注谷底一个状若葫芦的石洞内,令人叫绝。“金线吊葫芦”上方约3米高处有一平台,备有木凳数条,可供几十人观景、小憩。在这里,游人掬一把甘冽的泉水,听一曲飞泉的吟唱,吹一阵凉爽的轻风, 闻一缕山花的清香,市井的尘嚣、身心的疲惫荡然无存,令人心旷神怡……自然造化孕育,天地日月滋养。这里泉水清澈无比,水质奇特,用于沏茶,特为甘香,若将镍币平放于水面而不下沉,使得游人兴致盎然,流连忘返;这里泉水四季如注,终年不竭,它那“嘀嘀嗒嗒”、“叮叮咚咚”的声音,悦耳动听,如诉如歌……
翠微峰位于黄山西北端,云外峰北,洋湖矼南,为36大峰之一,海拔1589米,是黄山群峰中一座形态奇妙的孤峰。此峰上下,松林密布,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故名“翠微峰”。峰脚旧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和尚所建,久废后于近年恢复。从翠微寺看翠微峰,诸峰皆隐而不见,唯有翠微卓然独秀,时有时无,仿佛又是一个蓬莱仙境。宋赣县人、著名高士、包拯先师陈炳有诗:“麻衣体作狮子吼,门外泉声正拍空。三十六峰浑不见,翠微真在有无中。”峰下有翠微源、翠微洞、青牛溪等景观。相传古人曾在此追一青牛,牛入溪水后即不见。据《汉书》及《玄中记》载,此青牛乃千年树精变化而成。宋人鲍溢斋有诗云:“翠微峰上翠重重,异事多应采药逢。溪畔青牛何处觅?分明入水化为龙。”今人亦有诗云:“一峰孤耸众峰底,直插苍穹色翠微。钟罄声随松径绕,炉香烟逐殿牙飞。青牛溪涨三千尺,贝叶经翻二六时。灭佛风雷停息后,高僧犹自着麻衣。”
盘山公路的终点,就是翠微峰景区的中心腹地——金精洞,一座东西走向的石峰横亘于此,峭壁丹崖,蔚为壮观,居中一洞口高约6米,宽20来米,中空通
翠微峰 天然氧吧天,奇秀天成。洞口右侧石壁上“金精福地”、“金精胜概”的崖刻为北宋皇佑年间所题和明朝何天德手迹,格外醒目,成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第三十五福地之见证。经洞口圆门进得洞中,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洞内两侧悬崖凌空伸展,上窄下宽。抬头仰望,危崖高耸,险峰四合;凭栏远眺,近山远岱,绿色苍茫;侧耳细聆,飞泉潺潺,松涛阵阵……南宋绍熙右丞相崔与之所赋“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境空”的美景妙意活脱脱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Ⅵ 宁都有几个乡镇啊
现辖12镇12乡,共有20个居委会、299个村委会。版图面积居江西省第三,赣州市第一位。以下各乡镇数据为2004年数据
梅江镇 面积:206.3k㎡ 人口:147380人 邮编:342800 代码:360730100 镇政府现驻梅江南路
辖南路、北路、江东、城北、城南、博生西路、胜利西路、金盆等8个居委会,北门、西厢、刘坑、小湖、罗江、雪竹、吴家、罗家、志坑、七里、迳口、背村、下廖、黄贯、河东、碧岸、土围、湖田、赖坑、高坑、老溪、庵边、水东、长木、新庄等25个村委会。
青塘镇 面积:179.9k㎡ 人口:34808人 邮编:342822 代码:360730101
辖青塘圩居委会,青塘、坎田、西迳、社岗、孙屋、河背、坳背、赤水、南堡、谢村、洋垄等11个村委会。
长胜镇 面积:185.1k㎡ 人口:52543人 邮编:342818 代码:360730102 拼音:Changsheng Zhen
辖长胜振兴居委会,长胜、法沙、赖坊、上南、果子园、真君堂、大岭背、黄岗、青树、水枞、栗山、中江、大坪、旱脑、新安、新圩、樟树、山车、鱼青、樟坑等20个村委会。县第一经济人口大镇(县城驻地梅江镇除外)。
黄陂镇 面积:204.2k㎡ 人口:33924人 邮编:342809 代码:360730103 镇现驻政府驻百富
辖公园里居委会,黄陂、大桥坝、杨屋、杨依、荷树、山堂、金坑、王布、乌迳、塘下、坪溪、大湖、连陂、樟坊、增坊、高田等16个村委会。
固村镇 面积:291.6k㎡ 人口:36243人 邮编:342815 代码:360730104 镇政府现驻土富里
辖吉龙居委会,固村、大塘、岚溪、三道、桃布、湖坊、上旻、中旻、回龙、下河、格口、里村、流坊脑、团溪、王坊、旗山、首塅、老禾等18个村委会。
赖村镇 面积:178k㎡ 人口:49401人 邮编:342823 代码:360730105 镇政府现驻马塘背
辖羊岭居委会,赖村、老嵊场、邮村、山坑、岩背、高岭、莲子、陂田、虎井、围足、水西、石街、蒙坊、新民、浮竹等15个村委会。
石上镇 面积:174.1k㎡ 人口:26661人 邮编:342802 代码:360730106 镇政府现驻火烧排
辖金安居委会,石上、游家坊、温坊、湖岭、角源、蛇形排、小布脑、池布、干头、莲湖、莲塘、城头等12个村委会。
东山坝镇 面积:171.4k㎡ 人口:23311人 邮编:342804 代码:360730107 镇政府现驻溪边圩
辖兴东居委会,溪边、赣背、磜下、小源、大布、石湖、斜下、东山坝、城源、坪田、枧田、来源等12个村委会。
洛口镇 面积:315.9k㎡ 人口:28923人 邮编:342805 代码:360730108 镇政府现驻城上圩
辖清泰居委会,洛口、灵村、罗村、球田、严坊、金竹、高排、麻田、南岭、谢坊、古夏、员布、横坑等13个村委会。
小布镇 面积:152.6k㎡ 人口:14114人 邮编:342813 代码:360730109
辖新街居委会,小布、上潮、树陂、陂下、大土楼、徐会、横照、木坑、湖家边等9个村委会。
黄石镇 面积:78.8k㎡ 人口:36650人 邮编:342821 代码:360730110 镇政府现驻盘龙窝
辖黄石、罗屋、大雅坪、阳都、大洲塘、江口、石子头、大岭、山梓、田坑、璜村、陂塘、沙子岭、石头、王元丘等15个村委会。
田头镇 面积:66k㎡ 人口:34963人 邮编:342826 代码:360730111
辖田头、渡头、璜坊、坪上、琵琶、村头、南必、孙屋、边斜、江背、车头、白沙、璜山、松山、迳头等15个村委会。
竹笮乡 面积:94.3k㎡ 人口:27005人 邮编:342824 代码:360730200 乡政府现驻叉路口
辖幸福居委会,竹笮、侧排、水口、赤坎、鹅婆、大富、九塘、布头、小坑、松湖、新街等11个村委会。
对坊乡 面积:142.4k㎡ 人口:34281人 邮编:25355 代码:360730201
辖昌盛居委会,对坊、营上、富丘、坑塘、石江陂、胡屋、东风、王坑、半迳、葛藤、里迳、丘田、寺背等13个村委会。
固厚乡 面积:141.7k㎡ 人口:23218人 邮编:342814 代码:360730202
辖固厚、贵坑、中心坑、王竹、凤凰、上坎、青山、椒坑、铁树、楂源、古溪、明坑、桥背、观下、王西、小洋旻、蜀田等17个村委会。
田埠乡 面积:165.1k㎡ 人口:21968人 邮编:342816 代码:360730203
辖莲塘居委会,田埠、九联、文明、马头、王沙、东龙、龙下畲族、武村、武里、金钱坝、洋杭等11个村委会。
会同乡 面积:183.9k㎡ 人口:27633人 邮编:342801 代码:360730204
辖街上、会同、武朝、谢家坊、桐口、鹧鸪、百胜、南田、南坑、陂头等10个村委会。
湛田乡 面积:189k㎡ 人口:15455人 邮编:342825 代码:360730205
辖湛田、新田、坳下、李家坊、井源、吉富、大富足、李村、长乐等9个村委会。
安福乡 面积:88.1k㎡ 人口:9905人 邮编:342803 代码:360730206
辖安福、马迹、社溪、力源、西甲、罗陂等6个村委会。
东韶乡 面积:268k㎡ 人口:19028人 邮编:342806 代码:360730207 乡政府现驻琳池
辖东韶、漳灌、胜利、陂头、横江、汉口、辛野、琳池、永乐、田营、南团等11个村委会。
肖田乡 面积:228.9k㎡ 人口:9591人 邮编:342808 代码:360730208
辖肖田、郎际、美佳山、柏树、带源、小吟、郎源、吴村等8个村委会。
钓峰乡 面积:92.8k㎡ 人口:10284人 邮编:342811 代码:360730209 乡政府现驻下湾
辖钓峰、桃源、中罗、东山下、曾村、源尾、下湾等7个村委会。
大沽乡 面积:170.5k㎡ 人口:13898人 邮编:342812 代码:360730210
辖大沽、南林、汉头、小沽、刘家坊、旸霁、上淮、古教等8个村委会。
蔡江乡 面积:84k㎡ 人口:12995人 邮编:342828 代码:360730211
辖蔡江、白门前、上湖坊、源头、罗坑、双溪、大坑等7个村委会。
【驻地邮编】 县人民政府驻梅江镇。邮编:342800。行政区划代码:360730。区号:0797。拼音:Ning Xian
Ⅶ 谁能把中国的各个省,市,区(县)规划出来告诉我呢
北京市
市辖区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密云县 延庆县
天津市
市辖区 和平区 河东区 河西区 南开区 河北区 红桥区 塘沽区 汉沽区 大港区 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北辰区
武清区 宝坻区
宁河县 静海县 蓟 县
河北省
石家庄
市辖区 长安区 桥东区 桥西区 新华区 井陉矿区 裕华区
井陉县 正定县 栾城县 行唐县 灵寿县 高邑县 深泽县 赞皇县 无极县 平山县 元氏县 赵 县 辛集市 藁城市
晋州市 新乐市 鹿泉市
唐山市
市辖区 路南区 路北区 古冶区 开平区 丰南区 丰润区
滦 县 滦南县 乐亭县 迁西县 玉田县 唐海县 遵化市 迁安市
秦皇岛市
市辖区 海港区 山海关区 北戴河区
青龙满族自治县 昌黎县 抚宁县 卢龙县
邯郸市
市辖区 邯山区 丛台区 复兴区 峰峰矿区
邯郸县 临漳县 成安县 大名县 涉 县 磁 县 肥乡县 永年县 邱 县 鸡泽县 广平县 馆陶县 魏 县 曲周县
武安市
邢台市
市辖区 桥东区 桥西区
邢台县 临城县 内丘县 柏乡县 隆尧县 任 县 南和县 宁晋县 巨鹿县 新河县 广宗县 平乡县 威 县 清河县
临西县 南宫市 沙河市
保定市
市辖区 新市区 北市区 南市区
满城县 清苑县 涞水县 阜平县 徐水县 定兴县 唐 县 高阳县 容城县 涞源县 望都县 安新县 易 县 曲阳县
蠡 县 顺平县 博野县 雄 县 涿州市 定州市 安国市 高碑店市
张家口市
市辖区 桥东区 桥西区 宣化区 下花园区
宣化县 张北县 康保县 沽源县 尚义县 蔚 县 阳原县 怀安县 万全县 怀来县 涿鹿县 赤城县 崇礼县
承德市
市辖区 双桥区 双滦区 鹰手营子矿区
承德县 兴隆县 平泉县 滦平县 隆化县 丰宁满族自治县 宽城满族自治县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沧州市
市辖区 新华区 运河区
沧 县 青 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 县 孟村回族自治县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廊坊市
市辖区 安次区 广阳区
固安县 永清县 香河县 大城县 文安县 大厂回族自治县
霸州市 三河市
衡水市
市辖区 桃城区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 县 阜城县
冀州市 深州市
山西省
太原市
市辖区 小店区 迎泽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晋源区
清徐县 阳曲县 娄烦县
古交市
大同市
市辖区 城 区 矿 区 南郊区 新荣区
阳高县 天镇县 广灵县 灵丘县 浑源县 左云县 大同县
阳泉市
市辖区 城 区 矿 区 郊 区
平定县 盂 县
长治市
市辖区 城 区 郊 区
长治县 襄垣县 屯留县 平顺县 黎城县 壶关县 长子县 武乡县 沁 县 沁源县
潞城市
晋城市
市辖区 城 区 沁水县 阳城县 陵川县 泽州县 高平市
朔州市
市辖区 朔城区 平鲁区
山阴县 应 县 右玉县 怀仁县
晋中市
市辖区 榆次区
榆社县 左权县 和顺县 昔阳县 寿阳县 太谷县 祁 县 平遥县 灵石县
介休市
运城市
市辖区 盐湖区
临猗县 万荣县 闻喜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 县 垣曲县 夏 县 平陆县 芮城县
永济市 河津市
忻州市
市辖区 忻府区
定襄县 五台县 代 县 繁峙县 宁武县 静乐县 神池县 五寨县 岢岚县 河曲县 保德县 偏关县
原平市
临汾市
市辖区 尧都区
曲沃县 翼城县 襄汾县 洪洞县 古 县 安泽县 浮山县 吉 县 乡宁县 大宁县 隰 县 永和县 蒲 县 汾西县
侯马市 霍州市
吕梁市
市辖区 离石区
文水县 交城县 兴 县 临 县 柳林县 石楼县 岚 县 方山县 中阳县 交口县
孝义市 汾阳市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市辖区 新城区 回民区 玉泉区 赛罕区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 和林格尔县 清水河县 武川县
包头市
市辖区 东河区 昆都仑区 青山区 石拐区 白云矿区 九原区
土默特右旗 固阳县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乌海市
市辖区 海勃湾区 海南区 乌达区
赤峰市
市辖区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县 克什克腾旗 翁牛特旗 喀喇沁旗 宁城县 敖汉旗
通辽市
市辖区 科尔沁区
科尔沁左翼中旗 科尔沁左翼后旗 开鲁县 库伦旗 奈曼旗 扎鲁特旗
霍林郭勒市
鄂尔多斯市
市辖区 东胜区
达拉特旗 准格尔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杭锦旗 乌审旗 伊金霍洛旗
呼伦贝尔市
市辖区 海拉尔区
阿荣旗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 鄂温克族自治旗 陈巴尔虎旗 新巴尔虎左旗 新巴尔虎右旗
满洲里市 牙克石市 扎兰屯市 额尔古纳市 根河市
巴彦淖尔市
市辖区 临河区
五原县 磴口县 乌拉特前旗 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后旗 杭锦后旗
乌兰察布市
市辖区 集宁区
卓资县 化德县 商都县 兴和县 凉城县 察哈尔右翼前旗 察哈尔右翼中旗 察哈尔右翼后旗 四子王旗
丰镇市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阿尔山市
科尔沁右翼前旗 科尔沁右翼中旗 扎赉特旗 突泉县
锡林郭勒盟
二连浩特市 锡林浩特市
阿巴嘎旗 苏尼特左旗 苏尼特右旗 东乌珠穆沁旗 西乌珠穆沁旗 太仆寺旗 镶黄旗 正镶白旗 正蓝旗 多伦县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额济纳旗
辽宁省
沈阳市
市辖区 和平区 沈河区 大东区 皇姑区 铁西区 苏家屯区 东陵区 沈北新区* 于洪区
辽中县 康平县 法库县
新民市
大连市
市辖区 中山区 西岗区 沙河口区 甘井子区 旅顺口区 金州区
长海县
瓦房店市 普兰店市 庄河市
鞍山市
市辖区 铁东区 铁西区 立山区 千山区
台安县 岫岩满族自治县
海城市
抚顺市
市辖区 新抚区 东洲区 望花区 顺城区
抚顺县 新宾满族自治县 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
市辖区 平山区 溪湖区 明山区 南芬区
本溪满族自治县 桓仁满族自治县
丹东市
市辖区 元宝区 振兴区 振安区
宽甸满族自治县
东港市 凤城市
锦州市
市辖区 古塔区 凌河区 太和区
黑山县 义 县
凌海市 北镇市*
营口市
市辖区 站前区 西市区 鲅鱼圈区 老边区
盖州市 大石桥市
阜新市
市辖区 海州区 新邱区 太平区 清河门区 细河区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彰武县
辽阳市
市辖区 白塔区 文圣区 宏伟区 弓长岭区 太子河区
辽阳县
灯塔市
盘锦市
市辖区 双台子区 兴隆台区
大洼县 盘山县
铁岭市
市辖区 银州区 清河区
铁岭县 西丰县 昌图县 调兵山市 开原市
朝阳市
市辖区 双塔区 龙城区
朝阳县 建平县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北票市 凌源市
葫芦岛市
市辖区 连山区 龙港区 南票区
绥中县 建昌县
兴城市
吉林省
长春市
市辖区 南关区 宽城区 朝阳区 二道区 绿园区 双阳区
农安县
九台市 榆树市 德惠市
吉林市
市辖区 昌邑区 龙潭区 船营区 丰满区
永吉县
蛟河市 桦甸市 舒兰市 磐石市
四平市
市辖区 铁西区 铁东区
梨树县 伊通满族自治县
公主岭市 双辽市
辽源市
市辖区 龙山区 西安区
东丰县 东辽县
通化市
市辖区 东昌区 二道江区
通化县 辉南县 柳河县
梅河口市 集安市
220500 通化市
市辖区
白山市
市辖区 八道江区 江源区
抚松县 靖宇县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临江市
松原市
市辖区 宁江区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长岭县 乾安县 扶余县
白城市
市辖区 洮北区
镇赉县 通榆县
洮南市 大安市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延吉市 图们市 敦化市 珲春市 龙井市 和龙市
汪清县 安图县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市辖区 道里区 南岗区 道外区 平房区 松北区 香坊区 呼兰区 阿城区
依兰县 方正县 宾 县 巴彦县 木兰县 通河县 延寿县
双城市 尚志市 五常市
齐齐哈尔市
市辖区 龙沙区 建华区 铁锋区 昂昂溪区 富拉尔基区 碾子山区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龙江县 依安县 泰来县 甘南县 富裕县 克山县 克东县 拜泉县
讷河市
鸡西市
市辖区 鸡冠区 恒山区 滴道区 梨树区 城子河区 麻山区
鸡东县
虎林市 密山市
鹤岗市
市辖区 向阳区 工农区 南山区 兴安区 东山区 兴山区
萝北县 绥滨县
双鸭山市
市辖区 尖山区 岭东区 四方台区 宝山区
集贤县 友谊县 宝清县 饶河县
大庆市
市辖区 萨尔图区 龙凤区 让胡路区 红岗区 大同区
肇州县 肇源县 林甸县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伊春市
市辖区 伊春区 南岔区 友好区 西林区 翠峦区 新青区 美溪区 金山屯区 五营区 乌马河区
汤旺河区 带岭区 乌伊岭区 红星区 上甘岭区
嘉荫县
铁力市
佳木斯市
市辖区 向阳区 前进区 东风区 郊 区
桦南县 桦川县 汤原县 抚远县
同江市 富锦市
七台河市
市辖区 新兴区 桃山区 茄子河区
勃利县
牡丹江市
市辖区 东安区 阳明区 爱民区 西安区
东宁县 林口县
绥芬河市 海林市 宁安市 穆棱市
黑河市
市辖区 爱辉区
嫩江县 逊克县 孙吴县
北安市 五大连池市
绥化市
市辖区 北林区
望奎县 兰西县 青冈县 庆安县 明水县 绥棱县
安达市 肇东市 海伦市
大兴安岭地区
加格达奇区* 松岭区* 新林区* 呼中区*
呼玛县 塔河县 漠河县
上海市
市辖区 黄浦区 卢湾区 徐汇区 长宁区 静安区 普陀区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 闵行区 宝山区 嘉定区 浦东新区
金山区 松江区 青浦区 南汇区 奉贤区
崇明县
江苏省
南京市
市辖区 玄武区 白下区 秦淮区 建邺区 鼓楼区 下关区 浦口区 栖霞区 雨花台区 江宁区 六合区
溧水县 高淳县
无锡市
市辖区 崇安区 南长区 北塘区 锡山区 惠山区 滨湖区
江阴市 宜兴市
徐州市
市辖区 鼓楼区 云龙区 九里区 贾汪区 泉山区
丰 县 沛 县 铜山县 睢宁县
新沂市 邳州市
常州市
市辖区 天宁区 钟楼区 戚墅堰区 新北区 武进区
溧阳市 金坛市
苏州市
市辖区 沧浪区 平江区 金阊区 虎丘区 吴中区 相城区
常熟市 张家港市 昆山市 吴江市 太仓市
南通市
市辖区 崇川区 港闸区
海安县 如东县
启东市 如皋市 通州市 海门市
连云港市
市辖区 连云区 新浦区 海州区
赣榆县 东海县 灌云县 灌南县
淮安市
市辖区 清河区 楚州区 淮阴区 清浦区
涟水县 洪泽县 盱眙县 金湖县
盐城市
市辖区 亭湖区 盐都区
响水县 滨海县 阜宁县 射阳县 建湖县
东台市 大丰市
扬州市
市辖区 广陵区 邗江区 维扬区
宝应县
仪征市 高邮市 江都市
镇江市
市辖区 京口区 润州区 丹徒区
丹阳市 扬中市 句容市
泰州市
市辖区 海陵区 高港区
兴化市 靖江市 泰兴市 姜堰市
宿迁市
市辖区 宿城区 宿豫区
沭阳县 泗阳县 泗洪县
浙江省
杭州市
市辖区 上城区 下城区 江干区 拱墅区 西湖区 滨江区 萧山区 余杭区
桐庐县 淳安县
建德市 富阳市 临安市
宁波市
市辖区 海曙区 江东区 江北区 北仑区 镇海区 鄞州区
象山县 宁海县
余姚市 慈溪市 奉化市
温州市
市辖区 鹿城区 龙湾区 瓯海区
洞头县 永嘉县 平阳县 苍南县 文成县 泰顺县
瑞安市 乐清市
嘉兴市
市辖区 秀城区 秀洲区
嘉善县 海盐县
海宁市 平湖市 桐乡市
湖州市
市辖区 吴兴区 南浔区
德清县 长兴县 安吉县
绍兴市
市辖区 越城区
绍兴县 新昌县
诸暨市 上虞市 嵊州市
金华市
市辖区 婺城区 金东区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
衢州市
市辖区 柯城区 衢江区
常山县 开化县 龙游县
江山市
舟山市
市辖区 定海区 普陀区
岱山县 嵊泗县
台州市
市辖区 椒江区 黄岩区 路桥区
玉环县 三门县 天台县 仙居县
温岭市 临海市
丽水市
市辖区 莲都区
青田县 缙云县 遂昌县 松阳县 云和县 庆元县 景宁畲族自治县
龙泉市
安徽省
合肥市
市辖区 瑶海区 庐阳区 蜀山区 包河区
长丰县 肥东县 肥西县
芜湖市
市辖区 镜湖区 弋江区 鸠江区 三山区
芜湖县 繁昌县 南陵县
蚌埠市
市辖区 龙子湖区 蚌山区 禹会区 淮上区
怀远县 五河县 固镇县
淮南市
市辖区 大通区 田家庵区 谢家集区 八公山区 潘集区
凤台县
340500 马鞍山市
市辖区 金家庄区 花山区 雨山区
当涂县
淮北市
市辖区 杜集区 相山区 烈山区
濉溪县
铜陵市
市辖区 铜官山区 狮子山区 郊 区
铜陵县
安庆市
市辖区 迎江区 大观区 宜秀区
怀宁县 枞阳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 望江县 岳西县 桐城市
黄山市
市辖区 屯溪区 黄山区 徽州区
歙 县 休宁县 黟 县 祁门县
滁州市
市辖区 琅琊区 南谯区
来安县 全椒县 定远县 凤阳县
天长市 明光市
阜阳市
市辖区 颍州区 颍东区 颍泉区
临泉县 太和县 阜南县 颍上县
界首市
宿州市
市辖区 埇桥区
砀山县 萧 县 灵璧县 泗 县
巢湖市
市辖区 居巢区
庐江县 无为县 含山县 和 县
六安市
市辖区 金安区 裕安区
寿 县 霍邱县 舒城县 金寨县 霍山县
亳州市
市辖区 谯城区
涡阳县 蒙城县 利辛县
池州市
市辖区 贵池区
东至县 石台县 青阳县
宣城市
市辖区 宣州区
郎溪县 广德县 泾 县 绩溪县 旌德县
宁国市
福建省
福州市
市辖区 鼓楼区 台江区 仓山区 马尾区 晋安区
闽侯县 连江县 罗源县 闽清县 永泰县 平潭县
福清市 长乐市
厦门市
市辖区 思明区 海沧区 湖里区 集美区 同安区 翔安区
莆田市
市辖区 城厢区 涵江区 荔城区 秀屿区
仙游县
三明市
市辖区 梅列区 三元区
明溪县 清流县 宁化县 大田县 尤溪县 沙 县 将乐县 泰宁县 建宁县
永安市
泉州市
市辖区 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漳州市
市辖区 芗城区 龙文区
云霄县 漳浦县 诏安县 长泰县 东山县 南靖县 平和县 华安县
龙海市
南平市
市辖区 延平区
顺昌县 浦城县 光泽县 松溪县 政和县
邵武市 武夷山市 建瓯市 建阳市
龙岩市
市辖区 新罗区
长汀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连城县
漳平市
宁德市
市辖区 蕉城区
霞浦县 古田县 屏南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福安市 福鼎市
江西省
南昌市
市辖区 东湖区 西湖区 青云谱区 湾里区 青山湖区
南昌县 新建县 安义县 进贤县
景德镇市
市辖区 昌江区 珠山区
浮梁县
乐平市
萍乡市
市辖区 安源区 湘东区
莲花县 上栗县 芦溪县
九江市
市辖区 庐山区 浔阳区
九江县 武宁县 修水县 永修县 德安县 星子县 都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市
新余市
市辖区 渝水区
分宜县
鹰潭市
市辖区 月湖区
余江县 贵溪市
赣州市
市辖区 章贡区
赣 县 信丰县 大余县 上犹县 崇义县 安远县 龙南县 定南县 全南县 宁都县 于都县 兴国县 会昌县 寻乌县
石城县
瑞金市 南康市
吉安市
市辖区 吉州区 青原区
吉安县 吉水县 峡江县 新干县 永丰县 泰和县 遂川县 万安县 安福县 永新县
井冈山市
宜春市
市辖区 袁州区
奉新县 万载县 上高县 宜丰县 靖安县 铜鼓县
丰城市 樟树市 高安市
抚州市
市辖区 临川区
南城县 黎川县 南丰县 崇仁县 乐安县 宜黄县 金溪县 资溪县 东乡县 广昌县
上饶市
市辖区 信州区
上饶县 广丰县 玉山县 铅山县 横峰县 弋阳县 余干县 鄱阳县 万年县 婺源县
德兴市
山东省
济南市
市辖区 历下区 市中区 槐荫区 天桥区 历城区 长清区
平阴县 济阳县 商河县
章丘市
青岛市
市辖区 市南区 市北区 四方区 黄岛区 崂山区 李沧区 城阳区
胶州市 即墨市 平度市 胶南市 莱西市
淄博市
市辖区 淄川区 张店区 博山区 临淄区 周村区
桓台县 高青县 沂源县
枣庄市
市辖区 市中区 薛城区 峄城区 台儿庄区 山亭区
滕州市
东营市
市辖区 东营区 河口区
垦利县 利津县 广饶县
烟台市
市辖区 芝罘区 福山区 牟平区 莱山区
长岛县
龙口市 莱阳市 莱州市 蓬莱市 招远市 栖霞市 海阳市
潍坊市
市辖区 潍城区 寒亭区 坊子区 奎文区
临朐县 昌乐县
青州市 诸城市 寿光市 安丘市 高密市 昌邑市
济宁市
市辖区 市中区 任城区
微山县 鱼台县 金乡县 嘉祥县 汶上县 泗水县 梁山县
曲阜市 兖州市 邹城市
泰安市
市辖区 泰山区 岱岳区
宁阳县 东平县
新泰市 肥城市
威海市
市辖区 环翠区
文登市 荣成市 乳山市
日照市
市辖区 东港区 岚山区
五莲县 莒 县
莱芜市
市辖区 莱城区 钢城区
临沂市
市辖区 兰山区 罗庄区 河东区
沂南县 郯城县 沂水县 苍山县 费 县 平邑县 莒南县 蒙阴县 临沭县
德州市
市辖区 德城区
陵 县 宁津县 庆云县 临邑县 齐河县 平原县 夏津县 武城县
乐陵市 禹城市
聊城市
市辖区 东昌府区
阳谷县 莘 县 茌平县 东阿县 冠 县 高唐县
临清市
滨州市
市辖区 滨城区
惠民县 阳信县 无棣县 沾化县 博兴县 邹平县
菏泽市
市辖区 牡丹区
曹 县 单 县 成武县 巨野县 郓城县 鄄城县 定陶县 东明县
河南省
郑州市
市辖区 中原区 二七区 管城回族区 金水区 上街区 惠济区
中牟县
巩义市 荥阳市 新密市 新郑市 登封市
开封市
市辖区 龙亭区 顺河回族区 鼓楼区 禹王台区 金明区
杞 县 通许县 尉氏县 开封县 兰考县
洛阳市
市辖区 老城区 西工区 廛河回族区 涧西区 吉利区 洛龙区
孟津县 新安县 栾川县 嵩 县 汝阳县 宜阳县 洛宁县 伊川县
偃师市
平顶山市
市辖区 新华区 卫东区 石龙区 湛河区
宝丰县 叶 县 鲁山县 郏 县
舞钢市 汝州市
安阳市
市辖区 文峰区 北关区 殷都区 龙安区
安阳县 汤阴县 滑 县 内黄县
林州市
鹤壁市
市辖区 鹤山区 山城区 淇滨区
浚 县 淇 县
新乡市
市辖区 红旗区 卫滨区 凤泉区 牧野区
新乡县 获嘉县 原阳县 延津县 封丘县 长垣县
卫辉市 辉县市
焦作市
市辖区 解放区 中站区 马村区 山阳区
修武县 博爱县 武陟县 温 县
济源市 沁阳市 孟州市
濮阳市
市辖区 华龙区
清丰县 南乐县 范 县 台前县 濮阳县
许昌市
市辖区 魏都区
许昌县 鄢陵县 襄城县
禹州市 长葛市
漯河市
市辖区 源汇区 郾城区 召陵区
舞阳县 临颍县
三门峡市
市辖区 湖滨区
渑池县 陕 县 卢氏县
义马市 灵宝市
南阳市
市辖区 宛城区 卧龙区
南召县 方城县 西峡县 镇平县 内乡县 淅川县 社旗县 唐河县 新野县 桐柏县
邓州市
商丘市
市辖区 梁园区 睢阳区
民权县 睢 县 宁陵县 柘城县 虞城县 夏邑县
永城市
信阳市
市辖区 浉河区 平桥区
罗山县 光山县 新 县 商城县 固始县 潢川县 淮滨县 息 县
周口市
市辖区 川汇区
扶沟县 西华县 商水县 沈丘县 郸城县 淮阳县 太康县 鹿邑县
项城市
驻马店市
市辖区 驿城区
西平县 上蔡县 平舆县 正阳县 确山县 泌阳县 汝南县 遂平县 新蔡县
湖北省
武汉市
市辖区 江岸区 江汉区 硚口区 汉阳区 武昌区 青山区 洪山区 东西湖区 汉南区 蔡甸区 江夏区
黄陂区 新洲区
黄石市
市辖区 黄石港区 西塞山区 下陆区 铁山区
阳新县
大冶市
十堰市
市辖区 茅箭区 张湾区
郧 县 郧西县 竹山县 竹溪县 房 县
丹江口市
宜昌市
市辖区 西陵区 伍家岗区 点军区 猇亭区 夷陵区
远安县 兴山县 秭归县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宜都市 当阳市 枝江市
襄樊市
市辖区 襄城区 樊城区 襄阳区
南漳县 谷城县 保康县
老河口市 枣阳市 宜城市
鄂州市
市辖区 梁子湖区 华容区 鄂城区
荆门市
市辖区 东宝区 掇刀区
京山县 沙洋县
钟祥市
孝感市
市辖区 孝南区 孝昌县 大悟县 云梦县
应城市 安陆市 汉川市
荆州市
市辖区 沙市区 荆州区
公安县 监利县 江陵县
石首市 洪湖市 松滋市
黄冈市
市辖区 黄州区
团风县 红安县 罗田县 英山县 浠水县 蕲春县 黄梅县
麻城市 武穴市
咸宁市
市辖区 咸安区
嘉鱼县 通城县 崇阳县 通山县
赤壁市
随州市
市辖区 曾都区
广水市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咸丰县 来凤县 鹤峰县
省直辖行政单位: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神农架林区
湖南省
长沙市
市辖区 芙蓉区 天心区 岳麓区 开福区 雨花区
长沙县 望城县 宁乡县
浏阳市
株洲市
市辖区 荷塘区 芦淞区 石峰区 天元区
株洲县 攸 县 茶陵县 炎陵县
醴陵市
湘潭市
市辖区 雨湖区 岳塘区
湘潭县
湘乡市 韶山市
衡阳市
市辖区 珠晖区 雁峰区 石鼓区 蒸湘区 南岳区
衡阳县 衡南县 衡山县 衡东县 祁东县
耒阳市 常宁市
邵阳市
市辖区 双清区 大祥区 北塔区
邵东县 新邵县 邵阳县 隆回县 洞口县 绥宁县 新宁县 城步苗族自治县
武冈市
岳阳市
市辖区 岳阳楼区 云溪区 君山区
岳阳县 华容县 湘阴县 平江县
汨罗市 临湘市
常德市
市辖区 武陵区 鼎城区
安乡县 汉寿县 澧 县 临澧县 桃源县 石门县
津市市
张家界市
市辖区 永定区 武陵源区
慈利县 桑植县
益阳市
市辖区 资阳区 赫山区
南 县 桃江县 安化县
沅江市
郴州市
市辖区 北湖区 苏仙区
桂阳县 宜章县 永兴县 嘉禾县 临武县 汝城县 桂东县 安仁县
资兴市
永州市
市辖区 零陵区 冷水滩区
祁阳县 东安县 双牌县 道 县 江永县 宁远县 蓝山县 新田县 江华瑶族自治县
怀化市
市辖区 鹤城区
中方县 沅陵县 辰溪县 溆浦县 会同县 麻阳苗族自治县 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 通道侗族自治县
洪江市
娄底市
市辖区 娄星区
双峰县 新化县
冷水江市 涟源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吉首市
泸溪县 凤凰县 花垣县 保靖县 古丈县 永顺县 龙山县
广东省
广州市
市辖区 荔湾区 越秀区 海珠区 天河区 白云区 黄埔区 番禺区 花都区 南沙区 萝岗区
增城市 从化市
韶关市
市辖区 武江区 浈江区 曲江区
始兴县 仁化县 翁源县 乳源瑶族自治县 新丰县
乐昌市 南雄市
深圳市
市辖区 罗湖区 福田区 南山区 宝安区 龙岗区 盐田区
珠海市
市辖区 香洲区 斗门区 金湾区
汕头市
市辖区 龙湖区 金平区 濠江区 潮阳区 潮南区 澄海区
南澳县
佛山市
市辖区 禅城区 南海区 顺德区 三水区 高明区
江门市
市辖区 蓬江区 江海区 新会区
台山市 开平市 鹤山市 恩平市
湛江市
市辖区 赤坎区 霞山区 坡头区 麻章区
遂溪县 徐闻县 廉江市
雷州市 吴川市
茂名市
市辖区 茂南区 茂港区
电白县
高州市 化州市 信宜市
肇庆市
市辖区 端州区 鼎湖区
广宁县 怀集县 封开县 德庆县
高要市 四会市
惠州市
市辖区 惠城区 惠阳区
博罗县
Ⅷ 宁都县东龙简介
它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但现存一大批古代建筑和景观,形成了自己的“十景”文化;它用一方山水养育了无数俊杰,仅明清两代就出过科举人才400多名;它文化底蕴深厚且传承完整,历史悠久的客家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异常活跃……这就是被专家称为“江南第一宗祠村”的千年客家古村——东龙。
东龙坐落在江西宁都县与石城县交界处。李氏先人自北宋年间迁居此处后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他们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在众多山岭中选择了来路最长、山势最雄伟的东龙岭和南桥岭作为村庄的两大龙脉,依照其走势,一处建民宅,另一处建宗祠,与宗祠对应处则建神庙,由此形成人居、祭祖、敬神三个相互独立的空间。而各空间之间又用阡陌道路串连起来,组成一个看似零散实际统一的整体。同时,为了村庄的排水和防火,人居区还挖掘出100多口形状各异的池塘,并且从南、北两面的高山之上引出两条清溪,弯弯曲曲从村边流过,形成山环水绕之势,从而把整个村庄融会在一片青山绿水中,使“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与“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在东龙村现存的一大批明清古建筑中,有祠堂48座,书院、义仓各2座,古塔1座,庙宇3座,凉亭5座,石桥、寨堡各4座,隘口4处,店铺和居民建筑共140多间,均保留着我国古老的传统建筑风格。
民居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位于东龙村西南塅上的“东里一望”。这座总面积约4300平方米的古屋黑瓦青墙、气势宏伟,因由祠堂、廊房、厢房、绣花楼、仆人房、庭院等100多间房屋组成,故又称“百间大屋”。人们从朝东的大门走进,首先看到的是哨房,随后看到一块约200平方米的庭院,庭院西侧是用来接待宾客的“西圃”,再穿过后院则是用作修文习武的“东圃”,里面有上厅和下厅,两侧则是厢房。此外,在古屋的后面,还修建了一堵高约7米、长达50米的护墙。古屋所有的窗户上都装饰着精致的雕花,且镀有薄金,经过几百年风雨的浸蚀,那层镀金已经风化成了淡黄色的粉末,默默地暗示着自己曾经的显赫。
东龙村的祠堂分宗祠、房祠和支祠,现保存较好的48座祠堂中,以李氏下祠最为突出。该祠堂兴建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东龙村西北的山坡上,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块空地,建有照壁,栽有古杉。祠堂大门中间高悬“李氏家庙”匾额,两旁则安放着一对石狮。整座祠堂为府第式砖木框架结构,室内采用“梁挑介柱”技术,由75根杉圆木及纵横交叉的横梁支撑,斗拱及榫部均饰有鲤鱼、莲花、龙凤、麒麟等图案。为了更符合力学原理,祠堂的外墙采用了“喜”字头形木料作框架,这样既可减轻墙体负荷、减用木料,又可起到装饰作用,最重要的是还可起到“墙倒屋不倒”的效果。绕着祠堂缓缓走去,一种肃穆的宗族气息扑面而来。
另据记载,东龙村曾建有11座寺庙,现仅存3座,分别是永东寺、玉皇宫和胡公庙。永东寺位于村南,建于明代,下厅左右墙壁依次画着渔、樵、耕、读图,上厅则供奉着三宝、观音和地藏菩萨;玉皇宫是一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活动场所,位于“东里一望”右侧,建于民国31年。胡公庙又称大公庙,位于村西北,门面为牌楼式建筑风格,门楣上挂有“凌霄阁”牌匾,分上下厅,中间隔一小天井。下厅两边有开着小门的回廊,上厅则供奉胡太公及两尊将军塑像。
一个距宁都县城百里之遥的穷乡僻壤,当年怎么会兴建如此多的各式建筑呢?
原来,东龙村自古处在宁都东去的古隘口,沿途数十里道路尽管坎坷曲折,但却是客家人从宁都县通往福建境内的捷径。而东龙人的商业意识又特别强,村里许多人从当地贩运白莲、烟叶、糯米等到福建各地,回时贩回食盐、布匹、海产品等。资本大一些的人,甚至在宁都县城、福建、浙江、湖南等地开设商号,从事批零业务,一些东龙人很快就腰缠万贯,回乡后大兴土木建造豪宅。东龙还有一批士绅,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告老返乡后,也纷纷兴建豪宅和祠堂。
东龙的李氏先人十分重视教育,他们积极倡导办学,想方设法延请名师。各宗祠、房祠还设立义学田租,对发奋读书的族中子弟实行奖励。据《宁都直隶州志·选举志》记载,每年的科考中,几乎都有东龙李氏子弟中榜或选为岁贡、恩贡、优贡。有人做过统计,在明清两代,仅李氏下祠就出过文武举人5人,庠、廪、增生300名,贡生40名,其中授予官职者达80多人。这些人当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清代理学家李大集和著名文学家、“易堂九子”之一李腾蛟。
近年,在当地政府的保护规划下,东龙村已入选为江西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它所焕发的独特魅力及蕴含的广博文化,吸引着大批游客和海内外学者。人们在那尚存的古建筑与依然活跃的民俗里,寻觅并感悟它逝去的繁华旧梦。
Ⅸ 宁都县有多少个乡镇
全县辖12个镇、12个乡: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专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属、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
(9)宁都黄陂黄溪扩展阅读:
地理区位:
宁都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东与石城、广昌县交界,南与瑞金市、于都县为邻,西与兴国、永丰县相连,北与乐安、宜黄、南丰3县接壤。
气候特征: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自然资源:
宁都县自然资源丰富,遍布全县各地,有植物、动物、矿物、太阳能、地热等主要自然资源。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地区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储量大,稀土资源非常丰富。
Ⅹ 为什么宁都成为文乡诗国
看完下面的名人就知道为什么说宁都是文乡诗国了
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
郑獬从小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经殿试中进士一甲一名,即状元。此后,任陈州(今河南淮阳)通判,荆南(今湖北江陵)和开封知府,后入朝为度支判官,入值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诏诰,享正三品。
郑獬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郑獬上书进言,他说,目前国用空乏,眼前连军晌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他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
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郑獬对新法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同党,于是被罢官。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开土代知府。
在开封府任上,郑獬与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兴偕妻谋杀一妇人,未按新法处置,王安石遂借此为由,将他调出开封府,降为侍读,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调任青州知府。这时,青苗法正在施行,郑獬痛心地说:“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处,实不忍心看到无罪之人触及刑律。”于是,以有病为由而辞官退隐。
郑獬为官清廉,家贫子弱,死后竟无力安葬,灵柩停于寺庙长达10年,直到周守腾任安州知府时才出面为其落葬。又数年后,郑獬之子郑宣义带领全家从安陆返回宁都,并扶其先人灵榇归葬在县城西郊蔚背岭。
郑獬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所著《郧溪集》三十卷,《觥记注》、《幻云居诗稿》各一卷并行于世。
位于大余县城东北10公里处的丫山,雄峰凝翠,云遮雾绕。山上有座灵岩寺,始建于南唐,兴盛于明代,是赣、粤、湘边界上颇有名气的佛教圣地。
1528年,身为南赣巡抚的王阳明正在南安总督军务,积劳成疾,经奏请朝廷核准,暂回浙江余姚老家养病。当他乘舟行至青龙镇时,病情加重,遂客死于舟中,享年五十七岁。
赣南民间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1528年,当王阳明因病告假还乡,由南安县城乘船到达青龙圩时,忽弃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灵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将要圆寂,他命僧徒将他所处僧室紧锁,不得打开,只说了句“姑俟我至。”王阳明来此见僧房紧闭,甚是奇怪,便问僧徒。众僧徒将禅师之嘱告之。王阳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将门打开。他发现室内案几上有本书,他拂去灰尘,翻开书,轻声读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若问前身事,开门人是闭门人。”王阳明当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转重,客死于青龙镇河中舟内,享年正好五十七岁。
民间传说固然虚妄,但它能从某一角度反映人们的心理走向。
为什么王阳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赣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因其曾筑室于故乡阳明洞中,故世称阳明先生,明正德年间,他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任南赣巡抚,治理动乱之中的赣南。他率领军队在赣南境内及其周边的闽、粤、湘边境各地作战,打过许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横水(崇义)、桶岗(即南康市唐江镇。客家话的“桶岗”与“唐江”音相近)等地创造过以少胜多、速战速决的战例,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国历史上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赣南在全国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广为传播他在哲学和文学上的独创见解,促进了赣南文化的发展。历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赣州话是王阳明教出来的”,是否确实,已无从查考。按理,靠一个人教出一个城市数万人日常使用的方言来似乎不可能,但王阳明确实采取各种措施在赣州城区推广“官话”,使语音极靠近普通话的赣州方言统一起来、普及开来,令其成为赣州城区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语。阳明先生其人虽早在五百年前已经作古,但他在赣州市民经常使用的口语中为自己保留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历史上,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誉。为何有此盛誉?因自唐宋以来,宁都文人学士众多。据史料记载,在唐至清末的科举考试中,共考取进士125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但宁都“文乡诗国”的“诗国”真正由来,却和南宋著名诗人曾原一是分不开的。史载,曾原一有“诗人宗之”之誉。
曾原一,字子实,宁都梅江镇人,是南宋较有影响的诗人。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中国人名大辞典》均有介绍。
曾原一系曾兴宗之孙。曾兴宗为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特奏进士,后授广东肇庆推官,他自幼笃志理学,师事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极看重他的才学,曾以“纯茂笃实,切已致思,用功正当”称赞他。后来,他因朱熹遭贬谪而受株连,丢官职回归宁都,率家隐居于金精山西边的筼筜谷。在筼筜谷,他结庐讲学,授徒传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学者云集而来。
曾原一自幼聪慧伶俐,好学善思,长大后便显出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很受祖父曾兴宗喜爱,更受曾兴宗弟子们推崇。后因避乱钟陵,结识了戴复古。戴复古系浙江绍兴人氏,一生忠于古学,曾从当时名人林敬思学习,又拜在著名诗人陆游门下,因而以诗闻名于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来往于金精山筼筜谷。曾原一与他结识后,两人谈古论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因此结为知己。两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学,吟诗作文,专心研究诗作,后又一同组建了“江湖吟社”,影响极大,宁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诗吟诗高潮,人人都以作诗吟诗为骄傲,诗作盛极一时,并有大批诗集问世,名传海内外。这也是宁都被誉为“诗国”的最早由来,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诗人宗之”。
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举人。但他为人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无意官场进取。回邑后,曾同叔父曾益之倾囊集资修筑县城梅江镇城墙,保土安民,此举在当时颇使群众感恩戴德。其时他家住梅江镇南阜民内巷(今按门牌统称小东门,县工商局斜对面,东口连七仙庙,西口接中山街,是条狭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从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诗友常在巷内构思作文,吟诗放歌,故此小巷被后人称为构思巷,亦称斗诗巷。
宋宝佑年间,曾原一携家眷离开县城梅江镇,隐居苍山,自筑“万松亭”居住,与家人自耕其食,虽穷老蹭蹬,但潜心著述,一生诗著颇丰,有《苍山诗集》、《选诗衍义》等问世,海内诗人都极崇敬他,一直把他当成宁都地方诗歌界盛行的开创人。
客家人罗牧,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之一。明天启二年(1622年)出生于宁都县钓峰乡,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岁。他不仅是清代著名画家,还是江西颇有盛誉的画派开派山水画家,曾被“扬州八怪”誉为“一代画宗”、“江西画派英才”。他的画被康熙皇帝鉴赏,旌为“逸品”。
罗牧系农家子弟,父亲罗必远,是贫苦农民。明末清初,钓峰有“富翁商贾、伏钓州县”(因富翁、商贾较多,当地不少人都称钓峰为钓州县)之称。罗牧虽然出身贫穷,但艰苦的家境没能难倒他,反而激发了他从小树立起改变自己境遇的雄心壮志。由于他自幼聪颖,刻苦好学,并尊崇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敦古道,重友谊”,奉行始终,后来,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
罗牧十多岁时从钓峰来到县城梅江镇,寻师习艺。经人介绍,初从魏书学画。魏书,字石床,梅江镇人,工诗词,善书画,真草隶篆运笔如神,画山水、竹木、鸟兽,穷态尽妍,是当时宁都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罗牧投其门下后,刻苦认真,深得其法,常受魏书夸赞。由于魏书性情放浪不羁,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论古今,纵情奔放,毫无顾忌,罗牧深受其影响,导致他后来性情慷慨,不拘小节,一生好云游和交友。
顺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占南昌时,罗牧24岁。当时,他已结婚成家,习画也已有七八年,画技日臻成熟,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常与魏禧、林时益等谈古论今,吟诗作对,借以提高自己。并拜林时益为师,学习制茶技术。因他喜好饮茶,对学制茶技术很感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便学会制作茶叶,可供自饮和出售。这为他后来的游历生活提供了经济来源。顺治八年(1652年),他为了谋生和游学,携家眷迁居南昌。在南昌,接触面广了,他结识了不少明遗民中的文人、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徐世溥等,获益匪浅,画技长进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罗牧44岁,又举家迁居扬州,在那里,又结识了许多画家,如当时有名的画家恽寿平等。他们技艺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于时局动荡,罗牧很快又迁回南昌居住。这段时间,他常去北兰寺与一个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谈经论画,并在和尚引见下,开始同一些官场文人来往,当时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画,他们便常在一起谈经论画,或赋诗唱和。就在这个时期,他经江西巡抚推举,获皇帝授予的“御旌逸处士”封号。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尽管罗牧其时绘画造诣很高,对艺术态度严谨,同时也通晓诗文,但他一生为人谦虚,并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贫寒,有时也绘制一些屏画出售,以补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画作流传甚广。今江西省博物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日本等国内外不少团体和个人都收藏有他的画作。
罗牧寓居南昌时,住在风景优美秀丽的东湖百花洲,亦画亦制茶,并常与一些南昌文人画家相邀聚会,或吟诗作画,或切磋艺技。当时有名画家徐世溥赠诗曰:“彩笔常悬梦里思,十年古道见页眉。云山本是无常主,更写云山卖与谁?”后来,随着年事渐高,罗牧对山水画的创作越来越痴迷。为使当时的画坛能够发扬光大,他还与八大山人等组建了“东湖书画会”,因他当时“颇为名流称重”,许多人推崇他,所以他与八大山人都成为“东湖书画会”主要领导者。当时参加书画会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画家,如临黄庭坚书法的徐煌和董其昌书画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钅监、朱容重、吴雯炯等人。他们交游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艺术意趣,丰富和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情操、艺术追求和艺术水平,形成了江西画坛的画家群。
罗牧在画坛的成就和地位影响极大,除江西省外,还有江淮一带的画家,画技画风颇受其影响,因此形成了罗牧山水画的传派……对罗牧的画绩,今《中国绘画史》、《中国画家大辞典》均辟有条目记载和介绍。
罗牧,江西画派的开派英才,客家人的骄傲!
李宜青,字荆山,宁都琳池人,唐由陇西迁徙入赣,李姓先祖李子鱼的裔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乡试拔贡,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会试进士。“赐进士出身。诰封奉政大夫、户部河南主事,转员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升光禄寺少卿,巡察台湾,丙科会试同考官加三级,纪录四次。”告老还乡时年已六十八岁,退休后淡泊名利,不言荣辱,七十多岁寿终正寝。为客家之先贤,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湾,时任江南监察御史兼提督学政。到任后他首先惩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人民清除了祸害。接着他革除弊政,实行减租、减息和免赋,减少了人民负担。同时,倡导为官要清正廉洁,台湾政风为之一新。
在巡察台湾期间,他不仅力主整肃吏治、振兴教育、发展农业,而且还会同督军、总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为中心据点,加强海防建设,提高防御外患能力。
他从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两纹银,建起“海峰”、“崇文”两座书院,并亲自授课,从识字教育开始,到诗书礼仪、农耕纺织,实行学以致用的教育方针,史料上载誉他“士皆感奋”。
他不仅从家乡宁都聘请大批农业和手工业能工巧匠,还从外地引进水稻、甘蔗等农作物优良品种至台湾,全面深入地推广先进的生产方式方法,也改变了台湾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湾人对甲鱼敬若“神明”,任其糟蹋庄稼而不管不问。自从他亲手抓捕甲鱼令厨师精心煎炒蒸炸,摆设“甲鱼宴”款待客人后,爬禾害虫才成了台湾人的美味佳肴。
他爱民如子,对临海次次严重的飓风灾害均能如实向上级禀报,并力陈减赋,均得到恩准,因此台湾人民还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荆山祠”,让他享受四时祭祀,至今香火不绝。他的精神和功德将永远留在台湾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黄陂杨依的“文昌阁”教过书。
李宜青与谢氏夤缘深长,有一件事可说明。谢氏先祖谢明河家住钓峰贵富坪,是李宜青在杨依教书往返琳池的必经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过年,经过谢明河的门口时日已西下。谢明河看见天色已晚,就主动提出把毛驴借给他,好让他早点回去赶上年夜饭。
虽然有点熟悉了,但李宜青总觉得不好意思,更担心的是,如不能及时归还耽误人家的农活。谢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告诉他:“这不要紧,到家后你只要放开缰绳,毛驴识路就会自己回家。”李宜青见说得实在,就骑上毛驴赶团圆饭去了。
到家后,李宜青总是怕毛驴丢失,并没有放开缰绳让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驴养得肥肥壮壮,吃完“七种羹”回私塾时才把毛驴送回。从此两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与一位农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进士后,李宜青并没有忘记这位田舍翁,送给谢明河一把宝刀作纪念。
后来,谢明河把儿子谢经国过继给其兄谢明江,这把宝刀就跟着到了杨依。民国时期有人在族人谢瑞文家中看到过,宝刀非常锋利,刀柄镶嵌了很多宝石,闪闪发光。因此村人讹传这是把“上方宝剑”,所向披靡。遇上孕妇难产,常请去镇邪。开头似乎有效果,后来却是不灵了,据说是因为进了血间被污所致。
谢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却是个不幸之人,他的独生子早夭。夫妇去世后,宝刀就不见了。后来曾有人寻找过宝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长满铁锈的钝刀,没有刀鞘,乃无用废铁。
宝刀虽然遗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义,为杨依珍溪东山谢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谱序》将永世流传。
他在序中称:“于今,为烈而门户迭起,尤莫司马代之王谢。”他盛赞:“监川内史(谢)灵运高文伟绩,史不胜书。”“瓜瓞绵绵、星罗棋布,此亦如昆仑之水,九曲入中国,支分派衍,纷纶四布,应天星而遍地轴,乌能量其所至哉!”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百姓的真实写照。
同为客家人,四海一家亲。那对来自台湾的石狮,至今还踞守在李宜青的家乡琳池。它们是台湾人民的忠实使者,永远也不会离开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处?这是史学界长期争议不休的问题。最近新发现的清光绪《府江戚氏族谱》(以下简称《戚氏族谱》)以及围绕着此问题展开的调查,揭开了戚继光祖居地及远祖之谜:戚继光的祖居地原为江西省赣州市赣县湖江乡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迁往山东,戚继光是赣南客家的后裔。
据山东《戚继光志》,戚继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东蓬莱的前六代,即戚详——戚斌——戚桂——戚谏——戚宁——戚景通(戚继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则为空白。据《戚氏族谱》所载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礼、仲贤、仲开(无后);三世:元海、元达;四世:均福(元达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处族谱注曰:“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
我们认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根据有四,其一,两地世系相接,蓬莱戚继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详”之前祖先世系不详,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后记载中断,前后恰恰相衔接;其二,徙居时间相同,戚明德“明初从戎立功徙居山东登州”,戚详“从戎”时间,一般也认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点相同,据《明史·戚继光传》:戚继光祖先“世登州卫指挥佥事”,其祖先迁徙之后的定居点为山东登州,亦即蓬莱。《戚氏族谱》记载明德“徙居山东登州”,两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关戚继光祖先迁居山东的记载都认为,迁居原因是戚详立有战功,《戚氏族谱》记载是“从戎立功”,完全一致。
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当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偶然的巧合。
另,调查获得的资料还可直接证明戚继光与夏府戚氏的血缘关系。兹从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第一,族谱资料之证。证一,据戚斌《戚氏族谱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长者,长者说:“幼时,戚将军继光来京,寓我家,语我父曰:‘吾祖世职登州,尔祖戎定边卫,今虽异处,原同一家。’”因此,他断定戚继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证二,据《戚氏族谱》所录熊秉哲《太学戚君传》:“与遇老人字光乾者,叙及原系赣州戚氏……又云,少时会见戚宫保,亦云是同祖所分。”证三,魏礼《戚氏族谱序》:“明嘉隆间有太保继光者,所至立勋,庸著戚氏《新书》,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这些记载可知,戚继光自己也认为他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学者魏礼则明确指出戚继光是“府江之苗裔”,这都证明了戚继光与夏府戚氏存在着血缘关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对联之证。祠堂前厅仪门两边墙面向中堂联:太保新书捍卫家国,西江问鼎光耀中华。祠堂中厅石柱对联:联血族崇尚武精神实纪新书勿忘祖烈,承先志辅佑文治理儒行经籍蔚为国光。
第一联的“太保”是指戚继光所任的官名,《新书》是戚继光撰写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第二联的《实纪》和《新书》分别指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该祠堂修建于元明之际,最后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遥,上述对联被郑重其事地刻于祠堂的墙面和石柱上,说明夏府戚氏对此很早就产生了一种共识,即戚继光为夏府戚氏的后裔。
第三,调查口碑资料之证。最近,由江西省赣县政协牵头组成的“戚继光祖籍考证工作小组”前往山东省蓬莱市进行调查考证,调查工作不仅得到当地政协以及戚继光后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获得了重要的佐证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的第十一代后裔戚兆华谈到,小时候其先人曾对他说过: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遥远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赣州的古称)——这是戚继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极为重要的口碑资料,它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当源自祖传的说法。这有力地说明,《戚氏族谱》所载戚继光与赣州夏府戚氏后裔“原同一家”之言并非虚拟,说明夏府是戚继光的祖居地这一观点,得到了山东戚继光后裔与夏府戚氏双方的认同。在戚继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两地资料相互印证,两地有关戚继光祖先的世系实现对接,填补了“戚继光远祖活动情况不详”这一空白。
戚继光祖居地研究的这一新进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在历史研究方面,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祖居地的新发现对于这样一位杰出历史人物的研究来说,显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历史人物(包括客家后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戚继光祖居地及客家后裔身份的确定,无疑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第三,在促进赣南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方面,赣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是“先贤过化之地”,赣州市还是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戚继光祖居地考证的新成果,将大大提高赣南的知名度与文化品位,同时,通过宣传推介,还可能掀起“戚继光祖居地旅游”热,从而促进赣南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