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璜塘白龙寺历史
清嘉定初年先后修建,曾为进士沈北海隐居之所,后改设禅院。清初单隆版周诗称“龙王庙权”,道光间重修。民国20年至30年先后整修大殿。全寺分前、中、后三座大殿,附设长生殿、六和堂、戒堂、经堂、禅堂、客堂、斋堂、百子堂等,共40余间。现存前、中、后三殿,南向。后殿三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面宽11米,进深9.14米,硬山顶。明间五架梁,双步廊,檐柱卷杀,石板墁地。中、前殿分别为清代道光、咸丰年间重修。东墙嵌有“白龙寺重建碑记”,记载了寺庙沿革。大雄宝殿佛座西侧有龙湫,又名白龙井,清泉从石缝中涌出,常年不干。元代诗人萨都刺有《登航坞山》诗曰“龙池浸白云”。清沈成烈有联曰:“华雨注龙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昙云来鹫岭,试看兹坞,即是慈航”。该寺为本市东部地区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萧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至1990年,先后投资60余万元修缮白龙寺。寺前新铺宽阔平坦的水泥板台阶,中轴线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门窗按原样雕刻装饰,石柱上楹联字迹清晰闪光,东、西厢房及附属设施亦相应完善,成为萧山市东部一座气势雄伟壮观的寺庙。白龙寺附近,群峰起伏,树木葱郁,是一自然风景处。
② 白龙寺的传说
白龙寺历史来说明,唐贞观源年间,唐三藏师徒历尽千难前往天竺,我佛如来之处,求取三藏真经,回来后,功德圆满。佛前受封,白龙马亦被如来封为,广力菩萨,后跟随观世音菩萨住于南海,座前听教。五百年后,观音大士命其前往人间行云布雨,广行仁德。一日路过此山,脚踏祥云,留览人间美景,但见此山松青竹翠,风景秀美,山势奇特,状如玉叶。又见彩云缭绕,霞光纷飞,知此山必有灵气,随按住云头落于山顶,便留下菩萨脚印一处。广力菩萨因爱此山秀美,禀明观音大师,愿常住此山中修其道业,广力众生,大士念其善诚,赐莲花宝座一个,准予所求。是年大旱,百姓疾苦,广力菩萨解下腰间玉带扔下向空中,兴大悲心而诵神咒。顿时倾盆大雨天降,山间渐成一湖,泉出滚滚不断,常年流淌不绝。山民敬其灵感,随建寺纪念,初时山顶无水,众山民甚忧。忽一夜间,众人同做一梦。见一白龙口吐宝珠落此,次日果见一井泉出现于此。其水甘甜清冽,长年不枯。未政一十五年【一三五五年】曾名永政寺,太宗道光【一八二一年】重修正名白龙寺。
③ 黄陂区王家河镇白龙寺村下湾吴的邮编
邮政区码
430300
黄陂区(Huangpi),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
④ 白龙寺的历史沿革
相传因白龙寺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肖赜次子竟陵王肖子良,
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明正德八年,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又经几番装修,使其“廓隘而宏,易敞而整”,“以为改规,不啻倍蓰”。寺内碑文载道:“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明文学家李濂留下了诗文“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汀抱楚关,上界藤萝低日月,暮天钟磬送潺”。有毗邻古迹遗址,丰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民歌童谣融汇映衬,使白龙古寺亦发文彩灿然。正所谓“ 藏修者有清思,登临者有遗兴,憩止者有余怀。”
世纪初,戎马频仍,古刹屡遭战火,寺院千疮百孔,毁损殆尽,仅存的前殿和大雄宝殿也只是两座空宇。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刹白龙寺十分重视,多次拨款维修,使这座古 刹又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龙脊兽瓦,红墙朱门,重檐拱斗,兽鸟嵌扉。历代建筑艺术风格怡然自存,大雄宝殿楹柱二十八根,中柱十字通风,两米合围,旁柱斜断落基,千年不动,炎夏不汗,丝尘不染。侵华日军为建碉堡妄图以两辆汽车系链拽而不动,世人称绝。
⑤ 做法事诵什么经最好:我的最最亲的亲人,也是我的恩人在27年前去逝后埋在黄陂长堰白龙寺,当时白龙寺
超度分等级放焰口最好,地藏经三遍,蒙山施食,一个比一个功力下降一些效果,是因为迁坟的原故引起的不顺应该妥善决要不然好不了
⑥ 谁能介绍一下黄陂县的一些资料呀
黄陂 开放分类: 地理、武汉、湖北 ‘陂’字有三种读音:bei,pi,po。念‘bei’时指‘陂塘’、‘陂池’:念‘ pi’时是专用于‘黄陂’(湖北黄陂):念‘po’时指‘陂陀’(不平坦)。 优越的发展条件 黄陂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厚的多种资源,完备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良的投资环境,是投资创业的一片热土,企业发展的成功摇篮。 区位优势独特。黄陂与武汉市中心城区一水相依,南部近30公里沿线五桥相连。全区近半国土面积已融入大武汉的经济繁荣圈,是武汉市外延扩张由南至北推进的唯一腹地。 各种资源丰厚。黄陂土地资源充足,是武汉市最大的土地资源储备地;旅游资源丰富,有距今年3500年历史的商代遗址盘龙城,被认证为“大武汉城市之根”。有花木兰故事得名的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木兰天池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素山寺,以及日、月、星湖等为主体的947平方公里的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誉为“武汉的后花园”。有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颢得名的鲁台“双凤亭”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其中,木兰生态旅游区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优先投资项目,并同商代盘龙城遗址被列为武汉市“十五”重点开发项目;社会资源广博,黄陂有“无陂不成镇”之美誉,是湖北第一台乡、第二侨乡。 基础设施完备。水电设施网络化。全区建有水厂27座,容载比合理的变电站13座,完全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通讯设施现代化。实现了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无线寻呼、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区;交通设施立体化。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岱黄路、机场路、黄土路、汉施路、川龙大道、巨龙大道、318国道、市外环线等四通八达,公路运输畅达。京广线、京九京广武麻连络线、阳逻电厂铁路专用线等境内交错,铁路运输快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坐落区内,空运条件优厚。境内滠水河与府河、长江航运相连,水运优势明显。 优厚的产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黄陂区不断扩大开放,着力营造优质的投资环境,积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全区经济实现了持续、健快速发展。2004年,全区实现本区生产总值160亿元。到目前,共引进各类项目(企业)612个,引进资金总额近59亿元。全区以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等为主体的工业格局已经形成。以工程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为主体的现代化农业正在向纵深推进。以木兰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引进、开发和建设,黄陂已形成由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和天河航空城等构成的南部经济发展带、中部前川卫星城区和北部木兰生态旅游区,“一带两区”三大强势板块的开放引进接收载体。目前,这里客商纷至沓来,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开发建设热火朝天,联动互惠效应形成,发展商机如珠诱人。 根据市委、市政府“南突北扩”和打造武汉国际航空物流港新城及发展临空产业的战略,“十五”期间,黄陂区的发展思路是:强力推进第二产业发展,带动第一产业提高,促进第三产业兴起。重点接纳和发展的投资领域为: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建筑建材业、服装产业、冶金化工、医药产业、农产品及轻工食品加工、文化旅游业、城市基础设施及物流业。 优质的创业环境 黄陂区坚持实施“项目兴区、项目活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环境的创新力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招商、安商、活商、亲商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黄陂投资兴业的政策机制和对投资客商实行了时间从快,手续从简,赋税从轻,服务从优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的服务机制。与此同时,在全区深入开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实践行活动,调动了全区人民支持招商、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积极性,亲商意识和诚信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为客商创造了优质宽松的投资环境。 水利资源 黄陂区处于江汉河湖水网的边缘地带,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水利资源丰富。全区共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08.72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滠水、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五条河流,多为南北流向。其中滠水河是区内最长河流,源于大别山南麓大悟县境内,从北向南纵贯黄陂汇入长江,境内流程90.71公里。全区有水库89座,其中大、中型水库7座:夏家寺、梅店、院基寺、泥河、矿山、巴山寨、三姑井,总承雨面积573平方公里,总库容量7157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4388万立方米,正常蓄水面积10.22万亩,灌溉面积68.31万亩。主要湖泊有武湖(180平方公里)、童家湖(48平方公里)、后湖(12.9平方公里)、西湖(9.24平方公里)、什仔湖(2.5平方公里),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公里,承雨面积124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南部平原湖区先后进行了汉北河下游改道、滠水下游改道、围垦灭螺等大型水利工程。先后建成武湖、后湖、四联垸、什仔湖泵站。北部和中部低山丘陵地带,对水库设施进行了整修加固,扩宽延伸夏家寺、梅院泥、矿巴三大灌溉系统的联结渠道,使全区形成河湖相通,库渠相连,北蓄南排的水利体系。总蓄水能力达96351万立方米,控水面积1281.5平方公里,有效水量52766万立方米。 境内地下水储量2.2亿立方米,分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3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温17—24℃,矿化度低于淡水,适宜农作物灌溉。北部还有断裂循环型地下热水。 自然地理 黄陂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偏北,武汉市北部,地跨东径114°09′—114°37′,北纬30°40′—31°22′。东与红安县、新州区接壤,西隔小悟山、界河与孝感市毗连,南抵府河与武汉市城区相望,北与大悟县交界。区境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5公里,境域周长273.5公里。国土总面积2261平方公里。 区境北依大别山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4级阶梯。西北低山区海拔150—180米,全区最高点双峰尖873.7米。东北丘陵区海拔50—150米。中部岗状平原区海拔30—50米。南部滨湖平原区海拔20—30米,最低处为16.5米。全境有滠水、界河及北湖三大水系和由5个主要湖泊构成的自然水系。地貌特征构成全境“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的格局。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年均日照时数约1540—2180小时。由于地形复杂,各地日照时数及百分率有差异,山地阴阳坡的差异比较明显,但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均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的时空差异较大,洪涝干旱时有发生,对全区工农业生产影响严重。 境内平均气温为15.7℃—16.4℃。一年中,以1月最低,月平均气温2.4℃—3.2℃;7月最高,日平均气温28.4℃,有的年份出现在8月。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5.5℃,极端最高气温为40.7℃。 矿产资源 已初步探明可资利用的矿产资源有金矿、铜矿、磷锰矿、白云岩、河砂、红砂、高岭土、石英砂岩、石英岩、砾卵石、浅粒岩、绿片岩、石英绢云母片岩、萤石、辉绿岩、玄武岩、花岗岩及矿泉水等二十余种。 金矿分布石门、塔耳及蔡店三地,属小规模金矿。除石门尚未开采外,塔耳、蔡店两地均因资金紧缺,开采一年多后停采停炼。铜矿分布在李集、长轩岭、蔡店三地,铜的品位为0.75—3.96%之间,属小型矿。磷锰矿系小型矿床规模,磷的工业储量92万吨,锰的工业储量70万吨。白云岩3.56亿立方米,年开采量45万吨左右。河砂累计开采量在1亿吨左右,尚未开采地段及储量已不太多。红砂总储量在300万吨以上。石英砂岩的地质储量在1亿立方米左右,石英岩地质储量250万吨,年开采量3万吨。花岗岩地质储量5亿立方米,已开始少量开采和加工。绿片岩1亿立方米,高岭土总储量220万吨。
⑦ 白龙寺的历史沿革
据明代《会稽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萧山市东南四十里航坞山上巅,山北临钱塘江,登顶可望及海宁县,航坞山又名“王爬山”。
白龙寺新建庙宇
据传越王勾践和吴王开战,需寻找有一百个山头的山建越王城,当他登航坞山之顶往下数山头一连数次只有九十九个,忘记加入自己站着山头,因此放弃了在航坞山屯兵操练的打算,以后越王打败吴王,此山当地百姓叫“王步山”一直至今。白龙寺之始究竟建于何时,各种说法不一,据《乾隆绍兴府志》记载:“白龙寺位于航坞山之巅。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内有白龙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龙寺,吴越钱武肃王尝屯兵于此。明嘉靖三十二年,总兵汤克宽、胡宗宪等在此山大破倭寇于此。”
又据《越铎日报》记载:“白龙寺创始于赵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为进士沈北海先生隐居之所,厥后改建禅院,中设观音大士像。人杰地灵,蔚为古刹。”
按现存寺内庙碑《白龙寺重建碑记》(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载:“在大宋熙宁间,龙光法师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呈现,遂结茅其上,募创寺宇,供奉观音大士以及白龙像,因此白龙寺名焉。”按熙宁为北宋神宗年号(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种说法是碑文为最早、最为实际,故确定白龙寺建寺为大宋熙宁年间。
1980年前后,当地政府拨款,大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之风,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龙寺也修葺一新,山门前台阶进行重新改造,并建仿古路亭四个。
白龙禅寺
2005年,白龙寺又耗巨资建造第四进“大雄宝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宽建造成石板路,当地政府又拨款数百万元正在修筑一条由山下至山上的盘山公路,预计到2006年6月可以竣工通车。人行上山道旁又种植大面积的樟树,每天清晨有数百人上山晨练,平时游人不绝,一个风景优美,风光秀丽,树木林荫,空气新鲜,而千年古刹白龙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焕发了昔日光辉。每年春节和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观音大士”生日,万人上山烧香,其香火旺盛,呈现了一派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而必将成为我区的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⑧ 湖北孝感市大悟县四姑镇吴氏源自哪里
吴万七支系发展简述
吴万七,系泰伯、仲雍的八十二世孙,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守齐安,元末官楚,因家于楚,族之于楚。公喜韬略,捷武闱,第名大司马,明初宋南郡,荫袭黄州守备。公年老犹喜武略,治军严谨,奖惩分明,暇时还率军耕种,与民同苦乐,深受人民喜爱。卒于官,明太祖亲敕武德将军,赐葬黄陂白龙山(今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镇长堰管理区白龙寺村下湾吴北左首)。万七公,一传长一,再传荣一、荣二、荣三、荣四,即伯、仲、叔、季(简称“四荣”或“老四房”)。 “老四房”各踞一方,形成四大分支和无数小支,现有十三万余人(含女丁),下传三十余代,遍居鄂北、豫南,少数散居在其他省境内。
伯,荣一分支:洪武初,荣一公栖中和石壁山(今红安县八里湾境内),种蔬养鹤,博览嚎吟,尝荷锄挖药济人,隐居不仕,后徙居菟颜(今名黑石咀),继续过着隐居生活,元末负盛名,世称其节。明太祖闻之,思征大用,但三聘不赴,太祖命字士陶安书“高士”二字赠之,故其居曰“高士轩”(今红安县高桥镇境内),去世后亦葬于此。荣一公后裔十分兴旺,现有四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除部分居住在四川涪陵外,大部分居住在湖北省红安县高桥镇三角槽门周围,占据大小村庄五十多座,占地20平方公里,当地称“槽门吴”,亦称“东吴”。由于枝繁叶茂和生活所迫,从清朝中叶开始向外扩展,现在全国五省十六县(市)都有荣一的后裔。如湖北省的随州、麻城、监利、蕲春、黄陂、大悟等县(市),贵州省遵义市,陕西省北河县,江西省庐山市,河南省新县、光山、罗山、南阳、桐柏、商城、固始等县(市)。他们在这些地方生根、发芽、结果,迄今已两百余年。
仲,荣二分支:荣二公,克俭克勤,终身无失色,亦隐居不仕,以淳谨重于乡里,深得民心。不幸早逝,葬于红安县高桥镇象鼻咀之右山,与开基始祖饶太君、二世长一公、妣胡淑人三人坟墓相距0.5公里。2000年清明将荣二公坟墓迁到饶太君、长一公、妣胡淑人墓的右侧,四墓相连。因公早逝,妣易氏抚孤单传两代。因生活所迫,转徙无常,始居红安县北四角槽门等地(今属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荣二公后裔徙居该县大吴家湾等处,易氏去世后葬于大吴家湾后山。其后裔繁荣,人文鼎盛,可与昆弟三房争辉并旭。“知天之报隐德者未艾也!”现已发展三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主要聚居在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四角槽门、吴家湾、郑家边、新湾、油榨湾、张家河等地。由于战乱和生活所迫,从清末起一部分人开始向外扩迁,现住江西省德安县吴先祯一支,就是其曾祖父在清朝宣统元年迁往江西德安县新田村的,现已发展成为当地望族。也有一部分迁往湖北省麻城市湾店街、吴家冲、吴家咀和红安县城关镇甘家冲等地。
叔,荣三分支:宣议郎、文林郎荣三公,任过常州府宜兴县知县,亦无意为官。始居西陵之白龙山,继居弦南之柴家山,后又徙居邾城之羊角老山,迁徙频繁,子孙亦分布极广,多数聚居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羊角山、高家边、畈家吴、上店、王家田、吴家河、吴家岔、江家边、龚家边、楼巷、大吴家、李氏畈及宣化镇吕王镇、卢家岗、新庙、吴家庙、河西等处,少数分居在红安县七里坪镇贡吴家河、上新镇、陈家田、陶家边,武汉市黄陂区祈家湾、吴家墩、塔耳官木堂,河南省新县陈店乡的大吴家、细吴家,箭厂河乡吴河、三石门,新集镇江淮岭,陡山河乡陡山河街、连塘岗,千斤乡的大吴湾、细吴湾、吴家洼、大庄、四方洼、吴大塘、萎子洼、方湾、河西、吴家山、范洼等,卡房乡的吴油榨、吴河、吴洼等,苏河乡的吴湾、姜岩、陈洼、谭家楼,光山县南向店乡宋洼、清塘河、陈畈、杨树洼等地,罗山县山店乡小罗家湾、学堂塝等处。现有约三万余人,下传三十余代。
季,荣四分支:通议大夫荣四公留守家园,久居黄陂长堰,去世后葬黄陂白龙山寺下西二里许龙岗店,其后裔亦聚居在黄陂长堰镇境内,当地有“吴半边”之称。主要有竹园吴、吴家楼、解家吴、五通口、高车畈、萝卜塘、吴家岗、阴阳洞、吴家林口、耀洲洼、太子寺、吴家台、吴家墩、罗陈吴、王永号、三店门、周辅岗、吴家湾、长苓岗、上湾吴、吴家院、上张吴等。清末民初,朝政腐败,战祸连年,殃及黎民百姓,为生存之计,荣四后裔不少人陆续外迁。据老谱载:湖北省秭归县营盘、老屋门,红安县界匠岔、三里岗、紫云丁家边、觅儿寺镇吴家岗,应山县吴家店,随州高城、小龙店;河南省罗山县李店、竹竿、潘店、桐中,新县新集镇吴岔、汪岔,吴陈河乡吴尖山,光山县文殊寺、天灯龙岔、南向店、稻场岗,南王岗乡许桥,信阳市汝宁府,淅川县西坪;陕西省商南县太平店,雒邑等地,都有荣四公的后代,并且多数是清末迁去的。荣四公后裔现有两万六千余人,下传三十余代。
万七公后裔不仅枝繁叶茂,更是人才荟萃,在各个时期都充分表现出卓越的德操和才华。在明清时期,据老谱记载的名人有109人,其中进士及第22人。二世长一封通议大夫,三世“四荣”有3人受过朝廷赐封。荣一明太祖赐赠高士,荣三赐封宣议郎,荣四赐封通议大夫,四世德茂(荣四长子)系前明进士,历任都察院,五世吴浩(荣三后裔)历任江南常州府宜兴县知县等。谱载荣三及其长子思广都任过宜兴县知县,他们都有政绩,深受朝廷器重。新中国成立前后,据有关资料记载的各类名人102人,其中县团级以上99人(含军级23人)。二十世吴子恕,二十一世吴醒汉,跟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分别担任国民革命军军长、司令员。二十四世吴焕先,历任中共县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和二十五军军长。二十世吴绍镒,31岁就当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候补委员。二十一世吴基荣,从一个农民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和人民志愿军高级将领。二十五世吴光浩,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十一军军长、鄂东军副总指挥兼二路军司令员,同潘汝忠等领导了“黄麻起义”,牺牲时年仅23岁,红安革命博物馆和革命烈士纪念馆都有他的遗像和革命事迹。在这个时期,荣二后裔人才出类拔萃,县团级以上达54人,其中吴先恩中将等军级8人,师级11人,团级35人。荣三后裔吴华夺少将、吴大胜将军等,都是本支系吴氏的楷模和优秀代表。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各条战线都有本支系优秀人才,他们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过巨大贡献。
湖北大悟新城镇吴氏第二十世后裔,前几日有幸得见族谱,本族一世祖为天二,听老人讲,天一与天二系亲兄弟,天一后人应该在湖北大悟四姑镇。据家谱记载:天二系始籍江西,继迁麻城,元末明初(公元1368年前后),天二迁至黄陂滠源乡将军山北二里(今湖北大悟新城镇)落户。天二后人中第八世吴之琯(字伯玉)曾经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拔为贡生,1664年任广东雷州徐闻县令,1670年前后任过河南信阳州牧。
一至四世祖名:一世天二,二世缘法,三世茂敕(左边应为“赤”字),四世文器。
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十六世吴学柏主持本族修谱,将原七十二字派自第十五世起启用二十字新字派:诒学全先泽,成谋继祖芳,宅心惟道义,步履自平康。此后101年未录名,2012年清明节前夕商议续录族谱
⑨ 常州璜塘白龙寺历史
白龙寺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东恩村航坞山巅。始建于北宋熙宁版年(1066—1070)间。传说龙光法师权云游此山,见岭上有白龙,遂结茅庐其上。南宋绍兴三年(1133)募创寺宇,供观音、白龙像,故名“白龙寺”。
2014年2月1日(农历甲午年正月初二)凌晨,航坞山顶的白龙寺部分被烧了,而毁掉的正是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最核心的明代建筑。
中文名称
白龙寺
地理位置
浙江省杭州市
所属地区
东恩村山林区
始建时间
北宋熙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