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陂泥塑的历史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黄陂至今是中国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历史传统,技艺朔熟,艺人辈出。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沾贴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罗汉满堂漂,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可见雕塑工艺之高超。
黄陂区泥塑工艺厂制作的《七品芝麻官》、《八仙过海》、《金童玉女》和《莉娜小姐》等,形象生动,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他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销到英国、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国。黄陂区泡桐店镇是著名的泥塑之乡,农民泥塑大放异彩,小型多样,造型富有泥土气息,既有严肃端庄的人物,又有滑稽诙谐的变型漫塑,从木兰将军到红楼仕女,从中国的神话人物哪吒到西方的著名艺术大师卓别林等,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老艺人戴和清曾为来访的外宾当场塑像,在国外传为佳话。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国俄亥俄州展出,受到欢迎。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
② 去大同公园给泥人涂色的作文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编辑本段]制作工艺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编辑本段]地区与分布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在饭店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门楣上,“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铜牌依旧高悬,上面布满了灰尘。谈起当年的产品,不少员工依旧激动不已,如数家珍:《屈原》、《李白》、《木兰从军》、《黛玉观书》、《七品芝麻官》、《鲁迅》、《情侣猫》…… 一名技术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当年的产品:精绘无毒、漆色柔和、庄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生活感。无论用于凤翔泥塑室内装饰陈列还是民间馈赠,或作儿童玩具,无不具有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观赏价值。知情人这样描述泥塑厂当年停产的情形: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精致的工艺使产品成本趋高,加上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使艺人收入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工厂逐步走进困顿,以致停产。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却没有走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乡泡桐之外。[编辑本段]天津泥人张一 [泥人张]艺术的起源「泥人张」彩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天津泥人张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著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泥人张作品彩塑。二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罗丹和格赛儿的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著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一九三三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彩塑注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并用朴素的色彩,使人觉得作品真实、感人。像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当时市井的真实生活。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对于这类作品,徐悲鸿曾这样赞誉:「此二卖糕者,与一买糖者,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争一日之长。」「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中国线的艺术传统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随著戏曲、小说的发展,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泥人张作品是在明中叶以后。明、清两代中,陈老莲的《鸳鸯家》、《秘本西厢》可称明代高峰;他那古绝厅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朴拙的线描艺术给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飘逸洒脱,神采飞动。「泥人张」彩塑正吸收了中国传统线的艺术。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著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张景祜的《惜春作画》构图完整,人物婀娜之态及衣纹的质感都在塑造上表现出来;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觉得是一幅立体的工笔人物画。对于塑造,张钺在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一画中这样写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的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划了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在绘色时又须运用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达到苍劲、秀丽、典雅、素质、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为骨法,而画则是使造像达到体积、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文者肖长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张钺的《乐在其中》就是要表现一个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划面部表情和手的动态,衣服线条单纯、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气派。塑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个超脱、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此外,『泥人张』的作品有许多仕女的形象。张玉亭的《渔妇》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画。整个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朴素、单纯、圣洁感。同时,她温柔娴静的姿态,又令人感到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
③ 陕西都有哪些民间艺术,并挑一个内容做简单介绍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版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权、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属相、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等神话民俗类。
青年民间艺人胡新民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表演和交流,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的殊荣,曾多次参加世界博览会、美术展览会,获得多项大奖,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喜爱。彩绘泥塑是馈赠亲友的艺术珍品,是镇宅辟邪、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据悉,胡新民泥塑申请的国家专利权日前已获批。
④ 泥塑的历史有多久
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编辑本段]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编辑本段]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
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在饭店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门楣上,“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铜牌依旧高悬,上面布满了灰尘。谈起当年的产品,不少员工依旧激动不已,如数家珍:《屈原》、《李白》、《木兰从军》、《黛玉观书》、《七品芝麻官》、《鲁迅》、《情侣猫》…… 一名技术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当年的产品:精绘无毒、漆色柔和、庄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生活感。无论用于凤翔泥塑室内装饰陈列还是民间馈赠,或作儿童玩具,无不具有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观赏价值。知情人这样描述泥塑厂当年停产的情形: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精致的工艺使产品成本趋高,加上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使艺人收入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工厂逐步走进困顿,以致停产。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却没有走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乡泡桐之外。
[编辑本段]天津泥人张
一 [泥人张]艺术的起源
「泥人张」彩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天津泥人张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
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著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泥人张作品彩塑。
二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罗丹和格赛儿的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著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一九三三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彩塑注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并用朴素的色彩,使人觉得作品真实、感人。像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当时市井的真实生活。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对于这类作品,徐悲鸿曾这样赞誉:「此二卖糕者,与一买糖者,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争一日之长。」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中国线的艺术传统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随著戏曲、小说的发展,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泥人张作品是在明中叶以后。明、清两代中,陈老莲的《鸳鸯家》、《秘本西厢》可称明代高峰;他那古绝厅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朴拙的线描艺术给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飘逸洒脱,神采飞动。「泥人张」彩塑正吸收了中国传统线的艺术。
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著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张景祜的《惜春作画》构图完整,人物婀娜之态及衣纹的质感都在塑造上表现出来;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觉得是一幅立体的工笔人物画。对于塑造,张钺在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一画中这样写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的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划了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在绘色时又须运用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达到苍劲、秀丽、典雅、素质、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为骨法,而画则是使造像达到体积、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文者肖长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张钺的《乐在其中》就是要表现一个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划面部表情和手的动态,衣服线条单纯、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气派。塑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个超脱、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此外,『泥人张』的作品有许多仕女的形象。张玉亭的《渔妇》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画。整个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朴素、单纯、圣洁感。同时,她温柔娴静的姿态,又令人感到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
⑤ 王启新的泥人艺术家
王启新的地产项目可能并不是最有名气的,而真正让王启新成为黄陂响当当的创业人物,还在于2008年他涉足于黄陂传统技艺——泥塑行业,将这个愈来愈凋零的传统手工行业重新捡拾起来。他请来当地民间艺术匠人,做珍品、孤品,挽留失传的泥塑技艺。王启新本人也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师从泥塑大师陈育村。
黄陂泥塑文化始于唐朝,兴于道光年间,是中国泥塑文化艺术的代表,“北有泥人张、南有泥人王”中,泥人王就出于黄陂。归元寺500金身罗汉就是出于黄陂泡桐木兰云雾山泥人王村的王氏父子之手。1976年黄陂被国家中宣部批准为“中国泥塑之乡”。但经过了80年代的短暂繁荣之后,90年代黄陂泥塑企业纷纷倒闭,大部分手工艺人远走他乡谋生。
王启新的泥人王国就隐身在云雾山风景区的翠林之中。从云雾山饭店沿着一条水泥路行进至树林深处,泥塑工厂便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路边有一个长方形的简易池子,里面澄着泥土,做泥塑的泥土需要上好的黏土,将杂质滤掉。通向一座两层小楼的石板小径上,两旁摆放着一块一块的泥土,进行水分的控干。走进房子,泥塑的主要工序便在里面进行,工人们有条不紊的各自忙着手里的活儿。一位老师傅67岁,透过厚厚的老花镜,仍在为“花木兰”身上披上精致的战袍,一个二十厘米高的“花木兰”泥塑,仅雕刻就需要花几天时间。
最里面一个房间里阴凉通风,摆放着已经塑型待雕刻的作品,一个个端正的立在那里,摆满了一整间房,乍看过去就像一群迷你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花木兰、屈原、李时珍、鲁迅……每个人物都做得惟妙惟肖,同时还有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以及现代卡通人物形象,甚至因客户需求特制的产品,都能用泥塑作品呈现。
取土、捣合成泥、翻坯、塑型、上窑、上色……做一个泥塑要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从泥土到成品,大概至少要经过两个月的时间。而这个过程中全部都是由纯手工工艺制作而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
“天津泥人张每年销售额有5个亿,黄陂泥人王却连1亿都不到,但黄陂泥塑产业才刚刚起步,我相信市场会慢慢打开,黄陂泥塑拥有300年的历史,越传统的东西越会有生命力”。王启新的目标是将黄陂泥塑打造成湖北特色旅游产品,“湖北旅游景点算来还是有很多的,但是旅游产品少之又少,我现在主要将泥塑产品放在一些旅游景点售卖,反响还不错,外国人很喜欢这种传统手工艺品”。黄陂泥塑还进入了中百仓储系统进行销售。
他正准备将黄陂泥塑以旅游产品的形式进行出口:“这是我比较擅长的,我做了20年的出口,我的管理和技术都很到位。”王启新对下一步的发展似乎早就胸有成竹,语气平淡而又坚定。 从1981年创办第一个公司哥特建筑装饰公司开始,王启新一直都没闲下来过。那时他才刚刚18岁,从高中毕业之后,便投身雕塑行业,并走遍全国“叫卖”其产品。
此后十年中,结合对欧洲古典雕塑艺术的理解,以及在泥塑工艺上获得的真传,他独创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运用,以模具方式制作具有欧洲古典艺术气息的各类工艺品的技术。这一技术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一个专利的产生,更关键在于改变了此前在制作欧洲古典艺术气息的各类工艺品时的传统手工生产模式,使大批量、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此后,他积累了43项相关专利发明,并专注在装饰模具生产上面,保持着年出口额500到1000万的规模。
八十年代装饰加工产品市场火爆,直接导致了王启新公司的辉煌年代,“当时哥特获得的荣誉证书就有200多块,在北京的分公司设了19年,西安、长沙、南昌、新疆等地都有分公司”,王启新说。
而哥特建筑装饰公司的总部一直设在黄陂,“要是当时把总部移到北京去,发展肯定比现在还要好”,王启新这样设想,但并没有表露出遗憾,他的产业几乎都在黄陂铺陈开来。
九十年代哥特企业经营范围延伸至天花板、中西式古典家具、欧式外墙装饰材料及模具等等,三五醇酒店的所有家具和整个欧式外立面装饰设计到施工全部是由哥特公司完成的。2000年至今以武汉大华—南湖世家和北京珠江帝景为代表的楼盘、知名酒店、娱乐场所、办公楼、高档厂房等数万家单位都用到哥特欧式装饰材料及工程设计施工、各类雕塑工艺产品及家具。
他把这种成功归功于自己心态好,“所有创业中,做手工加工业是最辛苦的,而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资金回笼得不到保障。”
2009年,王启新涉足房地产行业,在盘龙城推出首个楼盘“哥特帝景”,这个有着纯正欧洲古典艺术气息的地产项目与他一贯经营的欧式风格一脉相承,他开发的住宅,连房间里的装饰也帮住户一并打包解决了。对香港的营销团队策划方案不满意,他亲自上阵吆喝:“我们还在前50位成交者中抽出一位幸运客户,在他购房的基础上送出一套68平米的商品住宅。从50人中抽出一位,这个几率还是很大的。”
这个环节设置别出心裁地参考了中央电视台李咏主持的《幸运52》其中的“砸金蛋”的环节,这位幸运观众的68平米商品住宅就是从“金蛋”里面敲出来的。在热闹背后,鲜少为人所知的是,在央视《幸运52》的舞台上所敲的金蛋,同样是出自于黄陂的泥塑工坊,与王启新有关。 王启新不仅仅将黄陂泥塑作为一个加工制造出口企业,他还希望能将黄陂泥塑这种传统技艺融入到旅游产业链中去,成为云雾山风景区一道极具本土特色的人文旅游景点。
早在2003年,云雾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便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150万元,将黄陂泡桐云雾山3万亩山林进行打造,以“木兰八景”之一进行主体开发,王启新已投入人民币1.5亿元进行景点打造,并还在继续中。
王启新对旅游业的兴趣,来源于他在澳洲的所见所感,澳洲作为典型的发达国家,居住在城市里的市民每到周末便驱车前往郊外度周末,“一到周末城里就没人了,郊外拥有更自然的居住环境,比城市更宜居,这样的人居生活方式应是世界大势所趋,中国应该也会朝着这种趋势发展。”
而地处黄陂区泡桐乡的云雾山刚好满足了王启新的想象,云雾山是武汉市唯一的城市郊野公园,位于黄陂区李家集境内,距武汉市65公里,方圆25平方公里。
这里盛产的不仅有泥塑作品,还有巾帼英雄花木兰和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这里同时也是王启新的家乡,和很多企业家一样,王启新有着情系乡梓的情怀,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云雾山旅游景区开发上来。
2009年云雾山旅游风景区红红火火开园了,与第十届木兰旅游文化节及武汉首届杜鹃节一同亮相。云雾山的万亩杜鹃花山、延续千年香火的竹林寺,吸引了财富和人气的集聚。随着第二届武汉市杜鹃节的举行,云雾山也出台了一系列招揽游客、打响品牌的主体策划活动。
旅游区开发成为企业家热衷投资的领域,但其资金投入量大、收益周期无限拉长的特点使许多企业家深陷其中。对于刚刚开园的云雾山风景区来说,它的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王启新的企业生命也将迎来一个更长的周期。 1981年,王启新只带了75元钱到西部,边卖模具边考察学习。1984年,王启新在紧邻汉口的滠口镇买下8亩地,建起了一座工艺品厂。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成为国内知名的专业生产工艺模具实体企业之一。
王启新充分发挥公司自身优势,在传统的家装成熟后,便进军欧式室外装修领域,创造性地将中华文化精髓与欧洲建筑艺术结合。武汉徐东欧式花园、水果湖欧式一条街、省交通厅、省农业厅办公楼、松海苑小区、铁四院住宅小区、木兰湖中天山庄、湖北三五醇酒店等,这些欧装工程,集中体现了哥特房屋时装的艺术特色。哥特公司项目投资方式灵活,投产者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决定投资规模,小到几千元即可起步,大到几十万上百万元,一步步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家企业年产值12亿元,实现利税2800万元,向社会公益事业捐赠累计60万元。
哥特公司以工艺模具产业为依托,经过20多年努力,已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科技型企业集团,业务涉及工艺模具及其产品开发、实用新技术研发及转让、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与施工、旅游、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公司拥有办公科研大楼和厂房3万多平方米,员工500多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52名,其中高中级技术人员29名。多年来,公司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出口欧美、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信誉卓著,赢得中外客户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王启新先后出版《石膏装饰材料的模具制作方法》《用高温树脂软胶模配以玻璃钢生产中、欧式雕花家具研究》等论著。1994年,其树脂软胶模的西方专利获国家专利技术金奖,先后共获43项个人专利。1997年1月,发明并引导开发的用模具生产的中西式家具系列产品,在法国巴黎国际名优新产品(技术)博览会暨荣誉评奖会上获金奖,他本人因此也被授予“对人类贡献奖”。“房屋时装——GRC欧陆装饰水泥构件”2000年4月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中国专利“十五”成就展“优秀项目奖”。王启新曾先后多次被评为“武汉市优秀企业家”,其公司被省、市、区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⑥ 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玩”。
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汉代红陶猪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泥塑菩萨头像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地区与分布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秃上底粉,再施彩绘。
做源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调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写实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其子张兆荣、孙张景桔继承祖业,为中国彩塑艺术作出贡献。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要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浑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造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种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深厚,实有江南地方特色。现代著名艺人有胡新明、王忠富、于庆成等人。此外,陕西凤翔、河北白沟河、苏州虎丘等地亦为著名的民间泥塑重要产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南省文化厅主办的河南文化产业网专业平台提供服务。
[编辑本段]泥塑艺术的原始魅力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一种,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受。在明清民间泥塑作品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虽然泥塑并非以科技含量而论,但它确实在您的生活中增加了新的亮点。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人们追求其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同时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编辑本段]中国泥塑之乡
黄陂泡桐镇(今属李集镇)——中国的泥塑之乡,曾吸引过世界的眼球。今天,这里却分外萧条,仅有几家泥塑作坊,黄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业也于近日停产。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远在他乡,数百名受到传统工艺熏陶、启发的泡桐泥塑艺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艺,支撑着资产不下200亿元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
据史载:“先有上古,后有归元”,所谓“上古”,即指黄陂区泡桐境内矿山巅峰之寺庙。明清时香火旺盛,建有九宫十八殿,分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阁,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为泡桐前辈泥塑艺人所作。
闻名于世的汉阳归元寺五百罗汉于清道光、光绪年间两次塑修,出自黄陂王氏父子之手。据传说,五百罗汉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艺人曾被视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极其艰难。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泥塑传统工艺日渐衰落,濒临失传,残存的少数艺人,农忙种地,闲时从艺,被称为“杵师”。
清代泡桐老泥塑艺人官志武继承了雕塑传统工艺,曾在湖北武当山、木兰山、河南鸡公山、洛阳白马寺,雕塑了许多大佛像。在洛阳时,由于痛恨清政府黑暗统治、压榨盘剥,加上在当地收留的忘恩负义的徒弟的迫害,使他发誓不再从事此行,遂抛下塑刀,回乡务农,后病死于黄陂,终年72岁,无传人。民国时期,各湾村建庙,修泥菩萨风行一时。泡桐杵师后裔继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制作佛像、装修神龛、殿堂绘画等,创作了大量作品。建国后,泥塑传统工艺获得新生。泥塑工艺开始走向现实、贴近生活。1968年,武汉市曾举办了“黄陂农民泥塑展览”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参观者达百万人次。上世纪70年代末,黄陂泡桐镇组建泥塑队,以社队文化室为阵地,以民间泥塑艺人为骨干,推广泥塑宣传培训。这里的老人们回忆:当时村村都有泥塑宣传陈列室,户户都有泥塑像,成为名符其实的泥塑之乡。
1979年,黄陂县委批准,成立黄陂县泥塑厂,开始生产奔马、飞鹰、人物佛像等重点产品,这个时候,泥塑才真正从艺术品转为商品进入市场。1983年,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正式组建,由湖北美术学院培训设计人员,并引进新型工艺。此时的黄陂泥塑已由泥料转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为原料,通过翻制、喷漆彩绘等流水线,投入大批量生产,成为当时为数不多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特产。据介绍,当时的泥塑厂占地面积就达76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职工250人,年产量达400万件。产品行销29个省市区,远销亚、欧、美等17个国家。黄陂泥塑艺人的精湛手艺,曾享有“泥塑照相机”美誉。1982年,新西兰著名政治活动家路易爱尼参观黄陂泥塑厂后,要求塑一个半身像。一位泡桐艺人,现场仔细端详,手托泥坯揉捏,仅40分钟,就为她塑制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爱尼带来了摄影师,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电视纪录片,此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际友人,带着对黄陂泥塑的神奇向往,相继造访泡桐这个中国内陆小镇。1985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到泡桐摄制了《中国黄陂泥塑》大型纪录片,同时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刘开渠,漫画家华君武等人都亲临泥塑厂,现场指导。 尘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为改变我国旅游商品生产技术落后、资金缺乏、设备陈旧的状况,国务院决定,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会同轻工部、商业部、纺织部等部门,在全国选出一些生产旅游商品厂家,作为全国旅游商品的定点生产企业,重点给予扶持。按照条件,国家对各地申报的513个厂家进行认真审议,确定其中的123个厂家作为首批“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当时仅有两家企业上榜,而武汉市黄陂泥塑工艺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工艺厂现坐落在泡桐镇。据当年的员工介绍,这家工厂已停产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员工租下,成为了云雾山饭店。在饭店二楼的一间陈列室门楣上,“全国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铜牌依旧高悬,上面布满了灰尘。谈起当年的产品,不少员工依旧激动不已,如数家珍:《屈原》、《李白》、《木兰从军》、《黛玉观书》、《七品芝麻官》、《鲁迅》、《情侣猫》…… 一名技术人员这样介绍他们当年的产品:精绘无毒、漆色柔和、庄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现实生活感。无论用于凤翔泥塑室内装饰陈列还是民间馈赠,或作儿童玩具,无不具有古朴典雅、幽默成趣的观赏价值。知情人这样描述泥塑厂当年停产的情形:精美的产品源于工匠、艺人的手工劳动,精致的工艺使产品成本趋高,加上当时国际市场的优胜劣汰,国内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工厂管理松弛,经营不善,使艺人收入难以得到合理回报,工厂逐步走进困顿,以致停产。 十年前的黄陂泥塑,走进了生活,走进了家庭,却没有走进市场,就这样抱着一块金字招牌走向了没落。
泥塑厂停产后,200多名身怀绝技的艺人开始走四方。在泥塑之乡的熏陶和培养下,他们似火种一样,将黄陂泥塑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一部分艺人离开泡桐后,在黄陂、武汉办起了80余家个体泥塑模具厂,这些小民营企业的产品行销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艺人被聘请到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在传统泥塑膏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向水泥、玻璃钢、铜塑发展,在这些企业中,注册资金在千万以上的比比皆是,资产过亿的也不在少数。近十年的时间里,走出泥塑之乡泡桐的艺人们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传人。曾经的“下九流”手艺,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装饰,绘画浮雕,大型雕塑,装点着一座座楼宇和崛起的城市。有关人士估算,以黄陂泡桐艺人为技术核心,支撑起来的数家雕塑、建材企业,有着不下200亿的资产,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乡泡桐之外。
[编辑本段]天津泥人张
一 [泥人张]艺术的起源
「泥人张」彩塑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清道光年间)。创始人张长林(字明山;一八二六—一九零六)名扬中外,为中天津泥人张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高度的思
辩和敏锐的洞察力将当代的风土人情艺术的再现出来。张明山生于浙江绍兴。其父张万全曾是一官员的文书;后到了天津,以制作小型石兽及文具为生。张明山十三岁脱离私塾从事泥塑创作。那时的天津已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贸易发达,流行赶庙会,常有外台戏,多由名角演出。张明山常跻身其间观察人物、服饰。名角余三胜到津演出时,张明山为他塑的戏装像《黄鹤楼》,形象逼真、传神,从此扬名。那时他十八岁。一九四七年(民国三十六年)二月二十日的《大公报》的「天津人物志」有一段纪念张明山的文章;「至其如何工作?不过在观戏时,即以台上角色,权当模特儿,端详相貌,剔取特征,于人不知不觉中,袖中暗地摹索。一出未终,而伶工像成;归而敷粉涂色,衬以衣冠,即能丝毫不爽。」
中国泥塑艺术早在原始社会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新出土的一尊年代久远、形体完整的彩塑泥兽,据专家考证为春秋早期的珍贵文物。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约在公元前四七五年以后,秦汉雕塑出现了浑厚、朴拙、流动的风格—像秦《秦始皇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 它们表现了大气磅礴、朴拙含蓄的艺术造形。两汉以后由于佛教的传入,人们因响往乐土而大兴寺院、石窟,于是出现了大同云岗、洛阳龙门、敦煌、麦积山等佛崖。公元七至九世纪的隋唐时代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敦煌、麦积山的泥塑大佛,唐十八陵石刻,洛阳龙门石佛都体现了精美的艺术造型。
从五代十国一直到清末,随著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作为造型艺术的雕塑逐渐走向世俗化。盛唐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已不多见那些大的菩萨像。「经变」题材的雕塑和绘画日见增多。宋以后的雕塑则完全体现了现实的人间—无论是四川大足的石刻,山西晋祠、双林寺的泥塑,麦积山的宋塑,都充满著人间的气息。明清的戏曲、小说大多描写世俗人情。这时期的雕塑已不如秦汉魏唐时期的兴盛;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它们走进人间、走进家庭,从而,美的整个风貌就大不一样了。那种人间的神化,那种超群脱俗、高雅华逸的贵族气派,变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而清末北方的雕塑代表便是「泥人张」泥人张作品彩塑。
二 「塑」与「绘」—「泥人张」彩塑的艺术特点
「泥人张」彩塑艺术取材于神话、戏剧、小说以及现实生活,通过「塑造」与「绘色」不仅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随类赋彩」地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展示出近代的生活气息,不但接近日常情感,而且综合了中国文艺传统的抒情和线的艺术。《三百六十行》描绘的便是现实的、市井的生活;第一代张明山、第二代张玉亭、第四代张钺皆曾先后创作过这一主题。《渔樵问答》(张明山作)不单使我们想起邵雍的《渔樵问答》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的「渔樵问答」—前者借渔樵的问答,来阐明天地事物的道理;后者借柳敬亭和苏昆生的对话,来道出国家兴亡所致的悲痛感,从而透露对人生的空幻之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那里?于是最后归结到隐逸渔樵—而且透过塑和绘展示给我们的不是一般生命中的渔樵,而是两个「相逢在野」的「退仕」文人。
「泥人张」彩塑注重塑造、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划。罗丹和格赛儿的一段对话说:「我告诉你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座维纳斯像前,我们所感受到的真实生命的印象,你以为是怎么来的?—— 是来自『塑造』的学问。」「泥人张」的作品里正是体现了这一学问,这也是「泥人张」作品里显现强烈生命感的一个原因。他们捕捉住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并著刻划人物内在的性格,再加施色。像张明山塑的《严振像》《严仁波像》人物塑造得十分精确。对这两件作品徐悲鸿一九三三年在《大陆杂志》上评论说:「色雅而简,至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据我在北方所见美术作品中,只有历代帝王中宋太祖、太宗之像可比拟之。若在雕刻中,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泥人张」彩塑注重对市井生活的描写,并用朴素的色彩,使人觉得作品真实、感人。像张玉亭塑的《吹糖人》、《卖糖者》(三百六十行中的人物)都是当时市井的真实生活。在塑造上,作者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特点和一刹那的动态,并用粗疏的线条将人物衣服的质感表现出来,再施上淡淡的石青色,使我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对于这类作品,徐悲鸿曾这样赞誉:「此二卖糕者,与一买糖者,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俄国脱鲁悖斯可埃(一八六七—— 一九三八)亲王。特脱亲王多写贵人与名流,未作细民。若法十九世纪大雕塑家远鲁(一八三八— 一九零二)虽有众多件稿本藏于巴黎小宫,于神情亦逊其全。苟作者能扩大其体积,以铜铸之,何难与比国麦尼埃(一八三一—一九零五)争一日之长。」
「泥人张」的作品是塑与绘的两大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过程中塑大体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才有大的感觉,然后刻画衣纹表现质感,又不伤其骨格。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书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力的生命,使人们在一般中看见美,在枝节、片段中看到无限。
中国线的艺术传统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随著戏曲、小说的发展,这种市民文艺展现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泥人张作品是在明中叶以后。明、清两代中,陈老莲的《鸳鸯家》、《秘本西厢》可称明代高峰;他那古绝厅崛、沉雄凝重的造型和朴拙的线描艺术给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飘逸洒脱,神采飞动。「泥人张」彩塑正吸收了中国传统线的艺术。
张明山的《和合二仙》取材于神话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即和合二仙)。民间取和谐、合好古训之意。作者没有著重用鲜艳的色彩达到这一效果,而著重在塑造上—除了把二仙的面部刻划得欢笑外,作者更著重在衣纹上的处理,使衣纹在笑、蟾在笑、手捧的牡丹在笑,加上淡雅的色彩,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欢快、吉祥的场面。张景祜的《惜春作画》构图完整,人物婀娜之态及衣纹的质感都在塑造上表现出来;色彩华丽高雅、人物情感交融,使人觉得是一幅立体的工笔人物画。对于塑造,张钺在他著的《「泥人张」彩塑技法》一画中这样写道:「泥塑的彩塑是用湿润软和易于捏塑的黏土,将形体大局依附于骨格的肌肉运动、衣纹变化、面部表情等,自内而外地逐步塑造而成,通过塑造把一切可以观察的色相、体积、造型、神态等综合的体现出来,成为体质、神态、光色相结合的形、神并足的塑像。它不单形象地表现人物,而且是「随类赋色」地刻划了人物的丰采,使默不作声的塑像成为「凝眸欲语」的有生命力的生动造像。」「在绘色时又须运用绘画的技巧,用勾描、渲染、烘托地达到苍劲、秀丽、典雅、素质、艳美的目的;表达出雅而不俗、丽而不华、素而不旧的效果。」『泥人张』的作品是以塑为根本为骨法,而画则是使造像达到体积、光色合一的更接近真实的人物在创作上对不同题材采取不同的创作方法—文者肖长青秀文雅,武者肖短虎背熊腰。张钺的《乐在其中》就是要表现一个文雅傲骨的文人—著重了刻划面部表情和手的动态,衣服线条单纯、色彩淡雅,展示出高超文雅、天真淡泊的文人气派。塑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件作品中借此抒情,展示出一个超脱、乐观、进取的人生观。此外,『泥人张』的作品有许多仕女的形象。张玉亭的《渔妇》很近似白描或敷施淡彩的仕女画。整个造型简洁单纯,线条流利明快,加上淡淡的色彩,使塑像具有朴素、单纯、圣洁感。同时,她温柔娴静的姿态,又令人感到是一个中国古代美女的典型。
⑦ 泥塑的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
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
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7)黄陂泡桐王氏家谱扩展阅读: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
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