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问宗谱(宗振启华,宏运祝祭)彭姓在黄陂哪个地方
百家姓内,全国各地区有姓彭姓,黄陂各镇里有姓彭的,集中点是菜炸地方多。
⑵ 全国姓祝的人口有多少
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⑶ 黄陂有名的混混有几多
蛮多~!!
⑷ 祝的姓氏一般分布在哪个地区有谁知道吗告诉下我咯。
随着人口抄迁移,姓祝的人基本在袭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安徽和四川两个大省这个姓氏的占比较高,大概占据了全国汉族姓祝人口的将近一半。在广东这边也有,比如我家在广东某个农村里,家乡也有几户姓祝的人家,其中一个叫祝恩浩的小伙伴小时候跟我走玩得特别好!
⑸ 黄陂的礼节有哪些
黄陂有句老话,抬头嫁姑娘,低头娶媳妇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城乡居民极重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打扬尘,“送灶神”。腊月三十,张贴春联、门神,除旧布新。一般选择这一天全家团聚,祭祀祖先,“吃年饭”。除夕之夜,全家围坐“谈年”至晓,谓之“守祟”;长辈给小孩送“压岁钱”。初一凌晨,燃放爆竹辞旧迎新。清早,晚辈给长辈拜年。初二、初三,亲友互相拜年,互致祝福。初一至初三,忌泼水、扫地、挑水、动用针剪,忌说不吉利的语言。初三,烧香烛、燃鞭爆“送年”。解放后,一些封建迷信习俗渐被摒弃。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活动,机关团体放假3天。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亦称“灯节”。家家户户吃元宵(糯米汤圆),门前悬挂灯笼。城乡兴办灯会,舞龙灯、狮子、彩莲船、蚌蚌精、高跷等。一般是初十“闹灯”,十三“试灯”,十五“玩灯”,十六“送灯”。大的湾村还接戏班唱戏。一连热闹几天。
花朝节 农历二月十二,相传为百花仙子生日,为婚嫁之吉日。
三月三 是日出门“采青”、“踏青”、“游春”。传说当日以地菜花煮鸡蛋吃,可治头晕。
清明节 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扫墓祭祖。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又名端阳节。各家门前插艾蒿、菖蒲,吃盐蛋、粽子、芝麻糕、绿豆糕,饮雄黄酒。儿童耳鼻孔涂抹雄黄酒,颈上挂香袋,以驱除“五毒”。在河、湖举行龙舟竞赛,纪念屈原。
吃新节 又名过半年。农家在小暑前后逢卯日取新谷为食,并置酒肉,接已嫁的姑娘回娘家团聚。有“乡里人,两道荤,过了年,盼吃新”之说。
六月六 相传是日为雷祖生日,俗称“龙晒衣”。此日,开箱晒衣被,防虫蛀。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妇女于此日向织女乞求智慧。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自七月初一于十五期间,各家自选一日,备酒肴祭祖。出嫁妇女,必于此日回娘家省亲祭祖。富家大户请僧道做“盂兰会”,超度亡灵。一般人家晚间“烧‘包袱’(上书祖宗姓名的冥钱封包)”,乞求亡灵庇佑。解放后仅存烧纸钱之旧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日阖家团聚,置酒馔,吃汤圆、月饼、寓月圆家圆之意。晚上“赏月”,有的竟通宵达旦。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时序深秋,天高气爽。民间多筹办冬藏事。文人雅士则登高眺远,赏菊赋诗。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月初八)各家用南瓜、黄豆、花生、糯米、红枣、莲米、薯干、绿豆混煮为粥食,谓之吃“腊八粥”。
第二节 婚嫁
一、普通婚俗
定婚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相信生辰八字。八字无冲无克,双方父母同意,便可订亲。订亲时男方备酒席,请亲族中有名望者陪媒。女方用红纸写好“庚书”(生辰八字),置于拜盒,由媒人交男方,称“发八字”。男方据女方提供的尺寸做好衣物等,由媒人送给妇方作信物。亦有“血盆定亲”、“指腹为婚”者。
报日 男方在征求女方同意之后,将迎亲日期正式通知女方,谓之“报日”。报日前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黄道吉日,由男方用大红纸写成“龙签”、“凤简”(即婚期通知书),连同按女方要求筹办的礼品、礼金一并送到女家。
搬嫁妆 结婚前两天,男方到女方搬嫁妆。女方待酒、给脚力钱。钱用红纸包好,数量不等,但对背帐子、挑百子捅(马桶)、脚盆(俗称“小家业”)和掌钥匙的人要封大礼。女方事先将嫁妆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谓之“亮嫁妆”。嫁姨由“全福人”(儿女双全的妇女)缝制,也由“全福人”铺床。在新娘进房这前,新郎要选一儿童陪睡,谓之“压床”。
迎亲 男方打发花轿迎取新娘。发轿前,先对花轿敬香、放鞭炮;牵娘点燃3支红香,托着镜子照花轿的四周,谓之“照轿”;而后锁桥、发轿。迎亲队伍一路放鞭鸣铳,敲对子锣。到达女家门前,须投帖叫门;女方则再三索要“喜钱”,直至满意时方可开门迎入。
新娘出嫁前一天,请礼宾“开眉”(用绱鞋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上轿前梳妆打扮,头顶一块大红绣花方绫,谓之“盖头”。临上桥痛哭一番,称“哭嫁”。
迎亲花轿来去不走旧路,去时绕道走,回时走捷径。中途换人不歇轿;停轿不落地。迎至家门,举行“回车马”仪式,鼓乐齐鸣,叫喜声不绝。
拜堂 花轿入宅、鸣炮奏乐。牵娘打开轿门,牵出新娘。先拜天地,后拜家神、祖宗、父母,最后夫妻交拜,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礼,然后揭去新娘的盖头;夫妻并排坐床沿、喝交杯茶、交杯酒后,新郎出房招待宾客。客人散后,新郎回房,新娘斟茶敬新郎,并行大礼。富家大户请礼生、乐生呼礼,一般分告祖、回銮、踩堂、拜晓等四堂礼,以踩堂最为热闹。黄陂的踩堂歌别具一格,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收录。
闹新房 新娘进房后,开始闹新房,亦称“盘新娘”。男女老幼均可与新娘嬉笑打闹。用衣服兜些红枣、豆子、花生,掺杂苦楝砣等涌进新房,向床上和新娘的身上撒去,名曰“撒帐”。随后,众人或坐或立,七言八语,或说戏谑新娘的“
四言八句”,或提难以答复的问题难为新娘,或要新娘、新郎做一些表示亲妮的动作。总之开各种各样的玩笑,直至深夜方散。
回门 婚后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去新郎家接姑爷姑娘双回门。并在当天日落前送回新郎家。新娘回到新郎家进门前,要在用板凳或木梯搭成的“桥”上走过,叫过桥。过桥后要“拜旗”,所谓“旗”,即绑在树上的门幔。这些都是闹剧,为婚后余兴。
⑹ 祝姓的分布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安徽太和县西北部有祝姓村庄18个,均为同姓同族,系明朝年间由山东枣林庄迁来的5兄弟繁衍开来,现有位于黑茨河北岸的祝楼村明代楼院建筑遗址和村内散落的诸多建筑构件为证。
【祝楼】位于黑茨河北岸,隶属太和县洪山镇,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全村有300多户人家,均同族、同姓。 楼院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原先有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处院落,东南院、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西南院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东北院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但整体完好,后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才将主楼和东西厢房拆除,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80年代初,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部分砖雕、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现残存墙体一段,为大青砖垒砌,墙厚约60公分,缝隙为糯米汁渗草木灰浇灌,中间为松散夹层,概为保温防潮之用。
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时代特征明显,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不同于常见的清代扁石鼓,太和县境内很少有。村内的两口老井早已干涸,但遗址还能看到。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明代由祝姓人家从山东迁到这里,原村名为“李瓦房”,后盖起了楼院才改名为“祝楼”,盖楼院用的砖是用秫秸(高粱杆)烧的,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1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2公里外的倪邱镇“文同寺”一带,可见当时楼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
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见证它的历史悠久与楼院存在,南园顶、南牌坊、西庄户、东窑场、东西南北寨墙、寨海子、寨门口、东敌楼等,全村老少人人皆知。
祝楼,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古时候交通便利,水土肥沃,人们生活富庶,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在皖北地区也不多见,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不知祝楼村现存的“勤贻堂” 牌匾出自何人之手,祝楼村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留存下来的一些建筑构件已很稀有,需要很好地保护,不然的话稍纵即逝。
陕西也有祝氏后人,商洛,西安都有分布,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祝氏家谱记载明代末由洞庭湖迁徙而来,现有约一二百人,当代字辈有“万”、“帮”、“建” ,现存家谱6本有几本已经遗失。
⑺ 湖北省姓氏为祝的家族在哪块
这些湖北祝氏聚居地在“祝氏家族家谱网”里面的“名胜故居”版块里回都有,我也是从那边扒过来答的,你可以搜索一下这个网站看看。这里先给你摘录几个,希望采纳!
湖北省郧西县关防乡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华家河镇祝家楼村
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大畈镇祝家楼村
湖北省武穴市余川镇大祝村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祝家湾村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祝家湾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洋澜村祝家湾
湖北省黄陂区木兰乡德兴村祝家湾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柳林祝家湾
湖北麻城乘马岗区祝家湾
湖北省大悟县吕王镇砚盘村祝家河
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凤山镇祝家山村
湖北省咸丰县忠堡镇祝家寨
湖北省咸宁咸安区大幕乡祝家畈
湖北省钟祥市丰乐镇祝庄村
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奓山街祝家村
湖北省公安县章田寺乡祝家村
⑻ 姓祝的人有多少
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85%左右。
⑼ 姓祝的一般都分布哪些省
祝姓始祖:轩辕,即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击败九黎族,擒杀蚩尤,被推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因其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亦为黄帝后裔,故祝姓尊黄帝为祝姓始祖。
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乱未果而逃奔温邑(今河南温县)。春秋时,郑有大臣祝聃、祝款,卫有大臣祝佗。表明郑(今河南新郑)、卫(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间地)两地已有祝姓人。西汉时有齐(今山东)人祝午,汉中南郑(今属陕西)人祝龟,九江(今属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际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东汉时祝姓名人有尚书令祝讽,侍御史祝王晋,九真太守、长沙临湘人祝良,光禄大夫、中山卢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这些史实说明,此际之祝姓已成为北方名门著姓之一,并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太原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兴旺。故后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当然,此际的社会动荡,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此际出了位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后,特别是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之后,造成今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陕西越秦岭进入四川。在此际,雍州始平(今陕西兴平)人祝钦明入朝为相。是祝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两宋时期,祝姓在北方趋于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却日炽日昌起来。其中祝谘丘由单州城武(今山东成武)徙居滑州韦城(今河南长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县)徙居建宁崇安(今属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属湖北)迁居歙州。此际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广东者。明初,山西祝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陕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谋生。清初,两湖之祝姓伴随湖广填四川的风潮入迁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两省之祝姓约占全国汉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七。
⑽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湖北黄陂现为武汉市黄陂区。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灭黄国,迁黄国臣民于此。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国令尹孙叔敖筑陂塘灌溉农桑,因此地多黄国后裔,故得名黄陂。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大将黄祖于此筑城,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魏国荆州江夏郡驻地,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历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齐建元元年(479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先后三次设置木兰县,木兰县驻地位于花木兰出生地黄陂大城潭镇(今黄陂区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辖地域包括今黄陂区北部和红安县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废除木兰县,并入黄陂县。
唐为南司州、安昌郡驻地。后南司州更名黄州。黄州改治邾城,黄陂属淮南道黄州。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
中华民国,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10)黄陂有几个姓祝的扩展阅读
黄陂的地理环境
黄陂区地处武汉市北部,湖北省东部偏北,黄陂区南邻东西湖区、江岸区,东连洪山区、新洲区,西北交孝感市,东北交黄冈市。
黄陂区位于长江中游,大别山南麓,地势北高南低,为江汉平原与鄂东北低山丘陵结合部。大体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属低山丘陵区,海拔在150—850米,面积占全区的17.8%;有武汉市最高峰双峰尖(872.5米)。中部为平原丘岗区,海拔在30—150米之间,面积占全区68.9%;南部为平原湖区,海拔在30米以下,面积占全区的13.3%。
黄陂区水资源丰富,拥有“百库千渠万塘”之称。有长江、滠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条,河流总流长799.91公里,流域面积3504.3平方公里。工业、农业、生活用水充足。黄陂区有湖泊35个,其中武湖、童家湖、后湖较大,黄陂区湖泊总面积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9亿立方米。
黄陂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四季分明,年平均无霜期255天。春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燥阴冷。多年均日照时数1917.4小时。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为中南地区降水量较均衡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