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黄陂区的名人
黄陂区的名人有黎元洪
一、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 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大总统。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
二、涂治
涂治(1901.7.1-1976.1.1),农学家。湖北黄陂人。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9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八一农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长,新疆农业科学院院长。对新疆的教育与科学事业及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田长霖
田长霖(1935.07.24-2002.10.29),湖北黄陂人,传热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香港创新科技委员会首位主席。
四、陈庆宣
陈庆宣,地质力学家 1916年4月4日生于湖北黄陂。194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005年10月2日逝世。 曾任国土资源部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首次在实验构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条件和过程以及长期应力作用下岩石非弹性变形。
五、黎重光
黎重光(1903~1983),原名绍基,湖北黄坡人,民国临时大总统黎元洪长子。民国9年(1920年)去日本东京求学,3年后回天津,入南开大学读书,毕业后曾任济南鲁丰纱厂和中兴煤矿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建国后,他先后从香港调回轮船5艘,重建中兴轮船公司,任董事长,致力于祖国航运事业的发展,1956年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② 武汉黄陂在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黄陂历史名人录 黄陂世代才人辈出。相传县北的木兰山为代父从军的木兰将军故里;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出生于黄陂,在这里度过少年时期;元末南方红巾军著名将领倪文俊早年为武湖渔民;清嘉庆4年(公元1799年)至道光18年(公元1838年),39年间出了文武三榜眼,分别为武榜眼曾大观,文榜眼刘彬士、金国钧,后分别官至福建陆路提督、浙江巡抚和翰林院编修。清咸丰年间,城关人周恒祺官至直隶布政使;长堰人王正起历任山东总兵、提督军门,诰封“振威将军”,以捕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得海而闻名;黄陂黎家河(今属大悟)人黎元洪1916年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人称“黎黄陂”;辛亥革命时期奋起救国的著名人物有蓝天蔚、蔡济民、喻育之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黄陂籍风云人物有:大革命时期:唐际盛(黄陂党组织暨河南开封地委党组织创始人),吴光荣(黄陂县委第一任书记),蔡以忱(参加过“五四”运动,在党的“五大”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潘忠汝(黄麻起义总指挥),吴光浩(黄麻起义副总指挥,鄂豫边红军及革命根据地创始人),刘光烈(黄麻起义副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任士舜(黄陂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创建者)、杨学诚(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抗战时期任伪中央执行委员、伪陆军部长的汉奸叶篷,任湖北绥靖侦辑少将处长,武汉、重庆流氓帮会头目杨庆山,也是黄陂人。
黄陂文化教育、科技界著名人物有:陈宣恺(中华大学的创办人)、陈时(教育家)、陈启天(哲学家)、余家菊(国家主义学者)、胡秋原(学者)、涂长望(气象学家)、涂治(农学家)、田长霖(热物理学家)、彭邦桢(诗人)、冯铸(书法家)、王若愚(楚剧演员)、曾卓(诗人)、余传韬(教育家)、田长焯(飞机工程师)、韩德乾(农学家)、陈庆宣(地质力学家 )、李明(飞机控制专家 )、刘绪贻(历史学家)、冯今松(画家)、辜胜阻(人口学家)、荣获意大利加勋骑士勋章的万子美、棋王柳大华、笑星田克兢等。
政界人物有许建国(历任中国驻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大使)、王文生(全国政协副主席)、台湾前行政院长李焕等。
黄陂籍军事将领徐海东大将(后划归大悟)、杜义德、陈庆先、韩伟中将,袁学凯、张广才、熊伯涛、雷震、陈福初、叶超、李大清、方明胜、唐凯、童陆生少将,共计14人
③ 黄陂区的名胜古迹
1、盘龙城遗址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是中国早期城市遗址,时代一说为商代早期,一说为夏代,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杨家湾盘龙湖畔。
2、鲁台山古墓葬群
鲁台山古墓葬群位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道鲁台村,属周代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滠水东岸的鲁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发现。
3、双凤亭
双凤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鲁台山,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龙王尖遗址
龙王尖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明清山寨遗址。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分设东南西北四个寨门,寨墙由条石垒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处达45米,宽13~15米。
5、作京城遗址
作京城遗址属汉代古城址,位于黄陂区李集镇作京城村。遗址呈不规则“亚”字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为140米,残高2—6米,夯筑城垣顶宽约12米,基宽约30米,北、东、南三面有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
④ 黄陂红馬寨太平天国遗历史
地处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王家河镇滠水河北岸。
兴建于战国时期、废弃于三国时代
曾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马寨城遗址是一座配套设施相当完备的古代城池。整体布局精巧合理,在军事上能守易退,体现了古代战略思想。除有城垣、护城河外,城内还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古城垣为夯土筑城,墙体外坡陡、内坡缓,易守难攻。根据出土文物判断城池可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筑成,三国后废弃。
整座城池有三个城门。正南一个,西北一个,东北角一个朝向东方。西北城门在滠水河边,既是战略通道,又是军事物资的进出口,战争时能屈能伸,能攻能守。三处城门的豁口现在仍可辨认。
城垣东、西、南三面都有护城河,直达北面的滠水河,护城河宽约8米,因被泥沙淤积,深度待测量。
城内东北山包上有呈品字形的三口水井,名为三姑井,相传为三个仙姑一夜掘成。井口为正方形,边长约两米。两口井已淤塞,一口还能取水。
城内有两处烽火台遗址,一处在南部的西北,一处在北部临滠水河的最高处,可以想见当年狼烟升天、沿途传递敌情、军队紧急戒备等景象。
城内有四口水塘,位置在南部呈对称形,每口塘的面积不等,形状有长方形,有椭圆形,也有不规则形的,因地势人工挖掘而成,面积大的近3亩,也有1亩多的,水塘虽有泥沙淤积,现仍能蓄水。四口水池当年曾为战斗和生活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也给景区增添了秀色。
⑤ 彭玉晓烈士,牺牲于黄陂县内,现在中华英烈网可查到,但在黄陂区任何资料都查不到,为什么为什么
黄陂区的资料缺失,你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并完善,帮助黄陂区补全相关资料,也算是对革命先烈或对革命史的贡献。
⑥ 广东省兴宁市黄陂镇的教育情况:
黄陂镇有三个中学校分别是:侨光中学、黄陂中学、岗背中学。兴宁市重点中学的学生,有很多是出自黄陂镇,一直以来黄陂镇重点中学升学率都保持在全市所有镇前面。小学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校,全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⑦ 黄陂区的历史沿革
据在黄陂区长轩岭境内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明遗址——采石场遗址证实,早在5万年前,就已有人类在黄陂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以西陵国和“三苗”氏族为主体集团星布于滠水干支流域,历经大溪文化时期、屈家岭文化时期和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更迭与积累。距今4400年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型城址聚落。夏商属古荆州之域。
距今3500年的商代的盘龙城遗址,是长江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被称为“华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汉之根”。盘龙城出土的94厘米长的大玉戈纳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被称为玉戈之王。
公元前980年,周昭王南征荆楚,建长子国,都城在黄陂前川椅子山遗址(今区档案局)。前655年起属楚国。秦,黄陂属南郡。
汉属荆州江夏郡西陵县。汉末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黄陂黄花涝置石阳县,为荆州江夏郡驻地。
南齐年间,为荣耀木兰故里,在黄陂北部的姚集大城潭设置木兰县。南朝梁武帝在湘州梁安县(今六指街道东城址)筑冶城。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梁兴县鹿关城(黄陂区北)置北江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为南司州州府驻地,并置黄陂县,系合黄城与武湖得名。
隋在黄陂双龙镇复置木兰县。唐初属南司州,为安昌郡郡府驻地。后属淮南道黄州。五代初属吴,后属南唐。
宋属淮南西路黄州齐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属湖广行省黄州路。明属湖广布政使司黄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属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汉阳府。 中华民国早期,废府改道,先后属鄂东道,江汉道、省直辖。自民国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公署及鄂东行署。
1949年,黄陂属孝感专区管辖。1959年,划归武汉市,1961年划入孝感地区,1983年,黄陂再次划归武汉市管辖。
1998年,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行政级别为副厅级,享有地级市经济权限,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黄陂大道380号。
⑧ 武汉这边有什么地方关于革命的或对武汉历史有见证意义的。
俄国领事馆:建于1904年,位于洞庭街62号,现为省电影发行公司,是历史文物建筑。
季凡诺夫公馆(俄):建于1913年前,位于汉口洞庭街60号,现为机关住宅,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法国领事馆:建于1892年,位于洞庭街81号,现为机关住宅,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德国工部、巡捕房:建于1896年,位于汉口胜利街271号,现为武汉市公安局某处,为历史文物建筑。
俄国巡捕房:建于1900年,位于洞庭街54号,现为江岸区委党校,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日本领事馆:建于1929-1932年,位于山海关路2号,现为滨江饭店,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宗教建筑
首善堂:建于1913年,位于黎黄陂路11号,现为江岸区人民政府,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广益桥清真寺:建于1925年,位于汉口民权路,现为民权路清真寺。
基督教救世堂:这是年代较早的建筑,建于1867年,位于汉正街434号,现在也为基督教救世堂,属于早期重要的宗教建筑。
博学中学教堂:建于1905年前,位于解放大道171号,现为武汉市第四中学图书馆。
中华循道公会弘道:建于1907年,位于武昌武珞路261号,现为傅家坡小学,是一座在江城教育史、宗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
文华大学礼拜堂:建于1871年,位于武昌云架桥110号,现为省中医学院小礼堂,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格非堂:建于1931年,位于汉口黄石路26号,现名为“荣光堂”,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宗教建筑。
信义公所:建于1923年,位于洞庭街77号,现为武汉市物资局,是具有较高宗教意义的建筑。
里 份
里份,一般都是红砖清水墙,按一条主弄贯通,一侧连接支弄。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它的建筑时间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到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之前。近代里份民居其实是典型的“汉派”风貌。西方学者曾称汉口是“五方杂处”的城市,这就是说,汉口有浓厚的文化宽容特性。
咸安坊:建于1915年,位于汉口胜利街南京路。
大陆坊:建于1931年,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口。
同兴里:建于1932年,位于汉口洞庭街3号口。
江汉村、六也村:建于1931年,位于汉口洞庭街,现称“江汉村”。
金城里:建于1930年,位于中山大道南京路交叉路口。
工商业和教育建筑
大汉口的繁华,造就了工商业的繁荣,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工业、商业建筑多了起来。
国货商场:建于1929年,位于汉口江汉一路57号,现为武汉市中心百货商场,是重要的早期商业建筑,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汉口总商会:建于1920年,位于中山大道949号,现为武汉市工商联合会,是抗战纪念地,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英文楚报馆:建于1924年,位于胜利街99号,现为省轻工进出口公司,属于特色建筑。
华商总会:建于1922年,位于江汉二路157号,现为武汉市科技情报处,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华商赛马总会:建于1919年,位于汉口汇通路20号,现为武汉市公用事业局,属于阶段性标志建筑。
新泰大楼:建于1924年,位于汉口沿江大道108号,现为国家储备局设计院,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中央信托局汉口分局:建于1936年,位于中山大道912号,现为省交通厅,具有较高建筑艺术价值。
西商赛马俱乐部大看台:建于1905年,位于解放公园路,现为解放军通讯学院,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汉口电灯公司:建于1905年,位于汉口合作路22号,现为武汉供电公司修试厂,属于早期的工业建筑。
平和打包厂:建于1905年,位于汉口青岛路10号,现为武汉市商储公司青岛路仓库,是早期重要的工业建筑。
文华大学文学院:建于1915年,位于武昌云架桥110号,现为省中医学院办公楼,是早期重要的教育建筑。
瞿雅各健身所:建于1915年,位于武昌云架桥110号,现为省中医学院体育馆,属于历史文物建筑。
文华公书林:建于1910年,位于武昌云架桥110号,现为省中医学院图书馆,是武汉最早的图书馆。
文华大学学生宿舍:建于1871年,位于武昌云架桥110号,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汉口新市场:建于1918年,位于中山大道919号,现为民众乐园,属于有较高建筑艺术的文物建筑。
秦姐对你几好,还帮你找这~!
⑨ 武汉市黄陂区图书馆怎么样
简介:武汉市黄陂区图书馆, 与县文化馆分离,成立黄陂县图书馆。1999年撤县设区改称武汉市黄陂区图书馆。属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递科技文化信息。配合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面向城镇、农村,深入基层,服务群众。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⑩ 《红星照耀中国》中一家被灭66口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
1、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
原名元清,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回原黄陂县滠源乡答会夏店里滚石岭会)人。是中国工农红军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著名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写到“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2、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
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他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10)黄陂革命教育文物扩展阅读
徐海东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黄麻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独立第四师师长、红二十五军军长、红十五军团军团长等职务,成功保卫了陕北根据地。
徐特立则朝气蓬勃地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领导一批党的宣传干部和史学工作者从事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等的编纂工作,并继续指导教育工作:或报告讲演,或撰文著述,或视察调研,或接待来访,或书信交流,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而不懈地奉献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