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湖北的黄陂这一地名有什么来历
黄陂地处武汉市北郊,历史文化悠久。据考古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三苗氏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区南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当时不仅是一个地域性的政治与军事中心,而且是南方与北方的一个经济和文化的交汇中心。这对于武汉三镇城市的孕育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据旧志记载:今黄陂区境古为荆州之城。春秋属黄国之地,楚成王灭黄归楚。秦统一中国后,分楚为四郡,黄陂属南郡。汉属西陵。汉末刘表为荆州刺史,以此地当江、汉之口,拒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名黄城镇。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镇为南司州,并置黄陂县。隋初改县为镇,后复为县。唐初属南司州,后州废,属黄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矶。元世祖至元12年还旧治,属黄州路。明属黄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属汉阳府。中华民国初年,废府改道,属汉阳道。自民国21年起,先后属第二、三、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鄂东行署。抗日战争时期,黄陂县政府一度迁至县东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县北蔡店陈家畈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黄陂全境解放,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陂县属孝感专员公署。1959年随专区并入武汉市。1961年,恢复原区治。1983年10月,划归武汉市管辖。1995年县治城关镇更名为前川镇。同年向上请示撤县设区。1998年9月15日,国务院同意撤销黄陂县,设立武汉市黄陂区,以原黄陂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陂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前川镇。
❷ 寻根溯源黄氏来历
哈哈哈~俺也姓黄~~俺来说说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最早可追朔到东夷的黄夷部。炎黄时代,东夷活跃在今天燕山一代,相对于中原属于少数民族,东夷以鸟作为图腾和氏族徽标。东夷主要有九大氏族(九夷),其中一族叫”黄夷“,崇拜黄莺,活跃在河北、山东接壤的一带地区,后来随着东夷的强大,迁徙到河南、山西一带,夏朝,黄人的一支在山西建立黄国,最后被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最早的黄姓。
商朝的时候,黄人在河南建立了另外一个黄国,进入周朝后,被册封子爵,后被楚成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族人在河南湖北一带蔓延开来,著名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是黄人后裔。
秦汉时期,黄姓基本集中在湖北地区,形成江陵、江夏两个中心,并逐步往南迁移。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中原人民为避战火纷纷南迁,黄姓开始进东南沿海地区。
隋唐时期,从江夏迁移的黄姓在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形成两大黄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黄已发展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目前,长江以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密集区,其次是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占全部黄姓人口20%左右。
黄氏最远的先祖,发源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因崇拜鸟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人”。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联姻,逐渐成为东夷部落里9支强族中的一支。今天的黄姓人的起源大多从黄族融入少昊的东夷部落后说起。黄氏最主要的一支源于赢姓。少昊的后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伯益,因功被舜赐姓赢,他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为黄氏。黄氏祖先在商末周初建立黄国(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被周朝封为子爵国,称为“黄子国”。春秋时期,黄子国是能与楚国抗衡的强国之一。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❸ 为什么说天下黄氏都属于"江夏
夏朝至春秋末年
江夏黄氏:
源自上
华夏古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从夏朝2148公元前到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古黄国共存续了一千五百年整,其黄国国君延续繁衍约50代子民。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❹ 谁知道黄氏家族的历史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最早可追朔到东夷的黄夷部。炎黄时代,东夷活跃在今天燕山一代,相对于中原属于少数民族,东夷以鸟作为图腾和氏族徽标。东夷主要有九大氏族(九夷),其中一族叫”黄夷“,崇拜黄莺,活跃在河北、山东接壤的一带地区,后来随着东夷的强大,迁徙到河南、山西一带,夏朝,黄人的一支在山西建立黄国,最后被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最早的黄姓。
商朝的时候,黄人在河南建立了另外一个黄国,进入周朝后,被册封子爵,后被楚成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族人在河南湖北一带蔓延开来,著名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是黄人后裔。
秦汉时期,黄姓基本集中在湖北地区,形成江陵、江夏两个中心,并逐步往南迁移。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中原人民为避战火纷纷南迁,黄姓开始进东南沿海地区。
隋唐时期,从江夏迁移的黄姓在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形成两大黄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黄已发展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目前,长江以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密集区,其次是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占全部黄姓人口20%左右。
黄氏最远的先祖,发源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因崇拜鸟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人”。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联姻,逐渐成为东夷部落里9支强族中的一支。今天的黄姓人的起源大多从黄族融入少昊的东夷部落后说起。黄氏最主要的一支源于赢姓。少昊的后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伯益,因功被舜赐姓赢,他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为黄氏。黄氏祖先在商末周初建立黄国(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被周朝封为子爵国,称为“黄子国”。春秋时期,黄子国是能与楚国抗衡的强国之一。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❺ 黄陂罗汉镇介绍
罗汉寺街道 办事处驻罗汉寺,人口74235人,面积134.6平方千米。辖2个居委会、45个村委会:、罗汉寺、研子、沈吴、快岭、陶岗、齐岗、联合、夏店、大兴、钟岗、张杨、大院、周寨、庙坡、陶田、北新、南新、新阳、潘黄、伏南、香店、伏东、田铺、桥李、新建、白塘、隆兴、研子、伏西、合丰、徐州、张林、刘咀、杨桥、罗汉、兴隆、花石、祝店、金寨、沈黄、石堰、邱皮、横山、皇庙、坦皮、水口、同安。
❻ 我是湖北安陆人,姓黄,族谱在文革期间被毁,有谁能提供我们这一支黄氏的宗族
姓氏:黄
祖宗:陆终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 、乡,以广西居多。
❼ 黄陂区的文化
2014年,黄陂区共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3项、省级14项、市级16项,区级61项。享有“楚剧之乡”、“泥塑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黄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民间文学木兰传说、曲艺湖北大鼓、和戏曲楚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陂泥塑、黄陂民间彩词、高跷故事亭子、黄陂榨油技艺等14项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民间技艺黄陂三鲜等16项入选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木兰武术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黄陂区武术大家根据历史文献整理的木兰拳问世,被中国武术院正式确认为中国武术第130种拳种。
黄陂榨油技艺起于明嘉靖年间,在当地延续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陂木版年画为民间画匠、雕刻匠、印刷匠纯手工工艺制品,作品产生于一匠多艺制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简易家庭作坊。
黄陂泥塑:唐贞观年间,泥塑艺人即开始塑制寺庙、观中供奉的神像。汉阳归元寺的五百罗汉和木兰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传统代表作。归元寺五百罗汉是湖北黄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时间塑成的。黄陂是中国的雕塑之乡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于湖北黄陂,是一种流行于武汉、孝感、鄂州和黄冈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鸣乐先生就是黄陂人。半个多世纪以来,黄陂陆续走出了陈谦闻、张明智等几代湖北大鼓传人,把这种曲艺形式传承至今。2007年,黄陂的非遗项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楚剧是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称黄陂花鼓戏、黄孝花鼓,西路花鼓戏。由民间划莲船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楚剧是湖北省代表性剧种之一,具有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等特色。演出剧目,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和传统故事。楚剧重唱工,特别是传统折子戏,多为二唱到底,唱腔用迟腔,优美动听。百余年来,楚剧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迩闻名的名演员。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黄陂话即武汉市黄陂区方言。属鄂东楚语系统,历史悠久,直白易懂,为武汉市非物质遗产。
黄陂话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处,兼有两个官话区的特点,有23个声母(包括零声母),41个韵母和6个声调,楚方言词遗存较多,保留了古汉语中古去声的声调特征。 2014年,黄陂举办木兰山登山节和全国山地户外挑战赛等导向性全民健身活动10项次,参加人数达18000余人。节庆活动丰富多彩,黄陂区还成功举办第四届木兰杜鹃花节、第14届木兰旅游文化节、第5届“汉交会”,首届武汉赏花节,木兰草原风筝节等活动。黄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等。
玩灯流行于武汉黄陂区特有的叫法,玩灯在黄陂是指集“舞狮、舞龙、彩船、竹马、黄陂长堰走高、鱼灯、蚌壳精”等于一体的一种庙会。牌子锣鼓、墨龙灯、竹马、高跷故事亭子都为黄陂特色灯会形式。全区270个行政村976个自然湾,有龙灯525条、狮子970个、彩船45只。
僵狮子是一种流行于湖北的武汉黄陂和孝感两地一带元宵节的民俗活动,是一种舞狮的游狮活动,尤其以武汉黄陂的僵狮子最为有名。
木兰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是木兰庙会的第一天。木兰庙会是木兰山传统民俗活动,其历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通常有十万香客游客参与庙会。
❽ 武汉市黄陂区罗汉寺街,宴边罗地方好吗,偏不偏僻,有发展吗
罗汉寺街现在是往东边靠横山一带发展,你说的宴边罗在罗汉西街龙须河西岸,说实话没什么发展。就以罗汉现在这个发展速度,只有从罗汉正街十字路到横山的横花线一带会有点发展,拆迁建工业园,新农村,也就是胡细湾,黄家墩,张扬湾那一条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