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顶山茶怎么样,有谁喝过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看个人感觉吧,其实和茶,我感觉都差不多,不过蒙顶山是茶叶发源地,茶还是很不错的,甘露、黄芽这些都是里面比较顶级的,茶叶品质肯定是没得说。我喝过天沫茶业的,口感还不错,你可以试试。
⑵ 蒙顶山有什么好玩的 十一想去
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坐落在名山县境内,距成都110公里,离雅安市15公里,318国道纵贯景区,成都-雅安高速公路两条引道与蒙山和百丈湖直接相连,交通十分方便。 蒙山,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蒙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山是中国种茶业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山茶祖师吴理真好开始在蒙顶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顶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山被誉为“仙茶故乡”。 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代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诗有“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概叹。宋代诗人文同《蒙顶茶》诗有“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的赞颂。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县,是世界茶文化圣山,是茶文明发祥地。西汉(公元前53年)茶祖吴理真在这里开人类种植茶树先河,从唐代到清末,中央朝廷祈天祭祖专用茶源于皇茶园。“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倾倒亿万茶客。佛经“蒙山施食仪规”,供佛用“蒙山雀舌茶”皆源于此。中国茶经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遍及五湖四海。 其中的黄牙和甘露为上品,另外还有雀舌,毛峰,碧潭飘雪等。 蒙顶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四川盆地西南部,横亘于名山县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 蒙顶山山清水秀,四季分明,大自然和历史缔造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交汇,极具吸力,昔日的临邛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把蒙顶山,碧峰峡与贡嗄山、海螺沟、泸定桥、跑马山、西昌邛海等旅游景区连成了又一条黄金旅游热线。国家AAAA级旅游区--蒙顶山,西距雅安市区15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名山,是蜀中一大名胜,与著名的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并称四川的三大名山。它以夏禹足迹所至而有"禹贡蒙山"之称,以入贡"仙茶"名列经传而有"天下第一茶"之美誉,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蒙顶山麓有着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桥流水,环抱农舍。从海拔80-10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由西向东,片片茶园,堆青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现存古刹永兴寺、天盖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带。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 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西麓雅安有"雨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春夏秋季,从山巅俯瞰,云雾飘浮于山岭沟壑之间,小山浮露,恰似仙山琼阁。冬天从山下仰观,冰丝雪挂,山岗云绕,亦真亦幻。日出时金光漫射,红云飘浮。小山座座,亦如只只凤凰,沐浴着初升的朝阳。傍晚远望名山、雅安两城万家灯火,如繁星落地,景象万千。 蒙顶山是世界茶文明的发祥地,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由于蒙顶山的海拔高度、土壤、气候等最适合茶叶的生长,因此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唐宋时期是蒙山茶的极盛时期。从唐玄宗天宝元年(724年)被列为贡品,作为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品,一直沿袭到清代,历经一千二百多年而不间断。在民间,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蒙顶茶的声名远扬使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颂的对象。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惟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山茶的华章佳句。悠久的茶史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山茶文化。 天盖寺 天盖寺位于蒙顶山顶,创建于汉代,宋代重修。寺占地8000平方米,遥对群山,四周环绕12株千年古银杏,中间为明代建筑石柱大殿,系蒙茶祖师吴理真结庐种茶处。大殿塑有吴理真大师全身座像,周围有展示蒙顶茶史的图文、实物等。此处为蒙顶品茶最佳去处。寺前殿后,古坊碑林,题刊较多,以《天下大蒙顶山》碑为最。 皇茶园 皇茶园坐落于蒙顶主峰的五个小山头之中,因周围山峰形似莲花,皇茶园正落于莲心而成"风水宝地",汉代甘露大师吴理真植"灵茗之种"七株于此。从唐代开始在此采摘贡茶,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正式命名为"皇茶园"。园以石栏围绕,正面双扇石门,两侧有"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石刻楹联,横额书"皇茶园"。 甘露石室 甘露石室位于皇茶园左侧甘露峰,明代双坡顶单间全石结构建筑。石柱、石殿、石斗拱、石屋面,漏光不漏雨,建筑风格甚为独到。 蒙泉井 蒙泉井位于皇茶园旁,又名"甘露井",侧立"古蒙泉"二碑。石栏镌刻二龙戏珠。为甘露大师种茶时汲水处。县志载"井内斗水,雨不盈、旱不涸,口盖之以石"。取此井水烹茶则有异香。 永兴寺 永兴寺坐落于蒙顶西侧山腰,海拔1000米。依山向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山门石雕,有九龙蟠绕,透雕"永兴古寺",有麒麟浮雕一对。大雄殿为重檐悬山式,石楼三间,面阔12米,柱、梁、壁、楼等皆为全石结构,气势凝重。寺周有清剑南观察使黄云鹄诗碑、告谕、楹联等石刻十多幅。寺内植有七心茶花和红、白玉兰等珍稀花木,其中一株红杜鹃,植于明代,春末夏初,花朵满枝。 盘龙亭 盘龙亭位于蒙顶山山脊东侧。系木结构六角亭,内塑有一长36.7米的石刻盘龙,造于明代,刻工精湛,造型生动,亭内镌刻有218个造型不同的"龙"字。 天梯古道 天梯古道位于山腰禹王宫至天盖寺,有1430级石阶,沿30°-50°的坡度上升,宛如云梯,故名"天梯"。 茶史博物馆 茶史博物馆位于天梯古道起点处。由张爱萍题写馆名。馆内存列着有关蒙顶茶的文献、诗词、标本和茶具。记载蒙茶的碑碣,是历史的佐证。各类名茶、边茶的实物与历代形态各异的茶具相映生辉。徜徉于茶史博物馆,陶冶于茶文化,是一种高雅的享受。 旅游提示 气候:雅安为著名的雨城,景区也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3度左右。无霜308期天,雨日多达200天左右。秋多绵雨,夏为阵雨。游览时应带雨具。当地特产:蒙顶山茶、砂锅雅鱼。 交通:名山县至景区除有汽车外,还有"摩的"往返,交通十分便捷。成都新南门、高升桥、城北客运中心等每日有班车经过蒙顶山到雅安,经成雅高速路到蒙顶山仅1小时车程
希望采纳
⑶ 蒙顶山怎么样
蒙顶山麓有着浓郁的川西乡村景色,茂林修竹,水桥流水,环抱农舍。片片茶版园,堆青权叠翠,绿浪翻涌,苍翠宜人,蔚为壮观。现存古刹永兴寺、天盖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中山以上是森林地带。林木覆盖,绵延至整个后山。这里是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四季葱茏,春夏之际益发秀丽。主峰蒙顶的古银杏群,树龄超过千年,高大挺拔,春夏有如青盖,秋日宛若金云,十里可见,煞是奇特。
⑷ 有谁知道蒙顶山老川茶观光园在那儿
雅安市
雅安市名山区著名茶人成先勤、茶商刘备发起的雅安市老川茶研究会正式成立,目前已提名并选举了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成员并对2017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据悉,老川茶保留着众多古老川茶的基因,是川茶品质传承的活化石。随着产量高、抗病强的茶树良种的选育推广,老川茶逐渐被茶农淘汰,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迫切需要保护。
⑸ 蒙顶山茶发展历史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
蒙顶茶简介
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蒙山跨名山、雅安两县,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景色与峨眉山、青城山齐名。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相传2000多年前,僧人甘露普慧禅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蒙山五顶,中顶上清峰最高。吴理真在上清峰栽了七株茶树。这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罩覆,久凝不散”,久饮此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蒙顶山茶的历史及演变过程
《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于此。”蒙顶种植茶树早在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县人吴理真亲手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这是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享有“仙茶”之誉的蒙顶茶,以它独特的品质,精湛的制艺,娟秀的外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中外,载誉史册。《云南记》说:“名山具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古诗云:“蒙山之巅多秀岭,不生恶草生淑茗”。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吴理真种茶遗址——皇茶园、汲水浇茶的古蒙泉、结庐休息的甘露石室、河神之女采茶仙姑的雕像,正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往参观,驻足凭吊。 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蒙顶山茶,随着南北丝绸之路走向五洲四海。
“名山之茶美于蒙,蒙顶又美之”。蒙顶茶之所以为世独珍,不仅因为它具有优良的品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制艺特别精良。“蒙山有茶,受全阳气,其茶芳香,为天下称道。”远在东汉,已有“雷鸣茶”、“吉祥蕊”、“圣扬花”等茶问世。“蒙顶茶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幂覆,久凝不散。”唐代是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从此名播神州。当时进贡长安的散茶类有雷鸣、雾钟、雀舌、鸟嘴、白毫等,紧压茶类有龙团、凤饼。宪宗时,蒙顶茶已成为进贡最多的一种,《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西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蒙顶茶因入贡京华而誉满天下后,达官贵人不惜重金争相购买,身价百倍,昂贵异常。“蜀茶得名蒙顶,元和以前,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茶”。因此,当时名山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受到极大刺激。“以是蒙山先后之人竞栽茶,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斯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可谓盛况空前。唐代,中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日本从公元630-894年间,派出大批遣唐使来中国学习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艺术等,前后共13次,每次多达数百人,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僧以及随员。文宗开成五年(840年)留学僧慈觉大师圆仁学习期满,从长安回日本,唐皇李昂向他馈赠的礼物中,即有“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此时,蒙顶茶不仅在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已作为国家级礼茶,飘洋过海传到国外。
如果说唐代开创了蒙顶茶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宋代则是蒙顶茶和名山边茶发展的极盛时期。蒙顶茶的质量有很大提高,制茶技艺进一步完善,创制出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贡品。那时,四川茶叶产量居全国第一,名山茶叶产量又居四川之首。从宋神宗元丰初年起,近百年中,名山茶叶产量常在一百万公斤左右。 名山茶叶成为西南、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所特别喜爱、适合他们饮用的“边茶”,特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并“立为永法”。名山茶叶成为历代王朝与藏族、回鹘等族进行茶马贸易的专用商品,成为汉族人民同藏族、回鹘等族人民增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蒙顶茶自唐以来,一千多年中岁岁进贡,年年送京,直至民国除旧革新。解放后,蒙顶名茶得到应有的恢复和发展,蒙山茶场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按照古传贡茶的特点,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上世纪80年代,又创制春露、春眉等名茶。蒙顶名茶多次被评为 国家、省优、部优产品,前3种名茶已作为国家级礼茶。近10年来,蒙顶名茶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产量增长,质量提高,不仅为国内人民所喜爱,而且跻身于国际市场,深受美国、日本、泰国、瑞士、斯里兰卡等国人民青睐。香港《文汇报》曾以“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为题,报道蒙顶茶“不愧为实至名归之茶中极品”。
茶中故旧“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横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尊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两句飘扬蒙顶茶的诗句,寓意颇深,传说扬子江心水,味甘鲜美,用这种水泡蒙山中顶的仙茶,是人间最美的佳饮,常人不可得。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蒙顶茶”爱慕之至,赞语不绝。
茶圣陆羽在评价名茶时曾说:“蒙顶第一,顾诸第二”(顾诸茶产于浙江长兴,是唐代名茶中的珍品)
古有“仙茶”之称的蒙顶茶其由来,有不少神话传说,传说古时有一位老和尚得重病,吃了很多药,都没有把病治好。有一天,一位老翁跑来告诉和尚,说春分前后春雷初发时,采得蒙山中顶茶,和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这位老和尚听了老翁的话,便在蒙山上清峰筑起石屋,请了一些人长住在这里,遵照老翁所传授的方法,采了蒙顶茶。煎服后,老和尚病果然好了,体格精健,相貌看上去好像三十多岁的人。于是,蒙顶茶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话遂之传开。
蒙山,古时属于祀祭的名山之一,相传大禹治水成功时,曾在此致祭。佛教传人中国,蒙山逐渐成佛教胜地。山顶上的五大峰——上清、菱角、毗罗、灵泉、甘露、其命名都与佛教有关。蒙山的贡茶圆,全由山上寺僧掌管,分工严密,各守其职。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品名,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的蒙顶茶的代表。如今,以生产甘露为多。
蒙顶茶属绿茶类,在制做上不发酵,以下就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蒙顶茶的制法:
蒙顶甘露——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新鲜芽叶适当摊放,以高温杀青,经三炒、三揉、三烘和整形工序。外形美观,条索紧卷我毫,浅绿油润,香气高爽,味醇甘鲜,汤黄微碧,清澈明亮。
蒙顶石花一一嫩芽经杀青后,即在锅中整形,后经摊凉再入锅复炒,低温烘干。银芽扁直整齐,汤色黄碧,香气纯鲜,味甘隽永。
蒙顶黄芽——制法与石花大同小异,唯杀青后要揉捻。色泽黄亮,芽呈金黄色,香纯清,味浓鲜,汤色清黄明亮。
万青银叶和玉叶长青---是迟采的稍大芽叶制成,制法与甘露相同,唯茸毫减少,品质较甘露稍次
呵呵 在网上找的,有可能你看过了
⑹ 谁去过四川雅安名山县蒙顶山上,永兴寺
蒙山位于西蜀雅安市名山县北十五里,为禹贡蔡蒙旅平旧壤,界连名山与雅安雨城区,古称禹贡蒙山。永兴古寺地处蒙山西麓,五峰龙脉流注于此,为蒙山佛寺之中心。建寺悠久,渊源流长,高僧辈出,享誉禅林。其沉浮兴衰史,成其积淀深厚之历史文化底蕴:有极具特色之寺宇建筑,现存一楼一底之石殿为国内之罕见;有不动甘露祖师之创编施食与忏悔法门,以《蒙山施食仪》而光耀千古;有流泉清茶,以禅茶闻名于世;有诸多诗文联句,以名士黄云鹄真迹为贵; 现代版《名山县志》“永兴寺”条云:“相传为三国时所建。”而永兴古寺所设“义学”之学员以为,三国(220—280年)末年,有天竺僧空定大师来此结茅,至西晋(265—317年)初年,始改茅为寺,名曰大梵音院。乃取其“梵音远播三千界,各随其心而得解”之意也。是为蒙山建寺之始。晚唐(穆宗至哀宗朝,约821—907年间)道宗禅师于大梵音院旧址之上,重修并增上规模,取其“蒙山之龙脉”,并有灵泉流注于此,而更名为龙泉院。道宗嗣法于南宗法脉,首行“丛林清规”于蒙山,“茶禅并举”。此时蒙山茶业已入主贡品,盛名于天下。衲子善信藉茶悟道,文人士夫品茗参禅,成一时之风尚。蒙山禅茶自此始。两宋(960—1279年)之际,西域僧不动大师自西夏(1032—1227年)夏州(今宁夏银川)泛游汉地,而达蒙山。重建龙泉院,取其“蒙山之龙脉”之意,易名蒙龙院。适值宋代儒释道三家趋于调和与佛教各宗亦倾向融会之际,大师于是顺应时代之思潮,圆通显密,集辑显密经论而成一种施食饿鬼行法之仪规,因创编于蒙山,而以地彰名,曰《蒙山施食仪》。相契于汉地之机缘,得以广泛传播,自蒙山而开演于天下丛林庵院,至今不衰。永兴古寺遂成《蒙山施食仪》发源地,“蒙山施食”之祖庭;蒙山佛教因之增辉,是为蒙山佛教之经典作;蒙山茶亦因之得以提升其品质,推动蒙山仙茶化,促成蒙山茶与佛教相融一体之局面。不动大师以悲天悯人之情怀,而扩延于冥道有情,以水食与法食二种而广施于鬼神,乃至六道一切众生,遣除其身心二苦,究竟解脱。其愿弘深,其心悲悯,其行弥笃,如甘露之无上妙药,洒济六道一切众生,时人感念其高尚之道德情操,故以“甘露”之名美之,呼曰甘露祖师。明代(1368—1644年)熹宗朱由校(1621—1627年在位)天启元年至六年间(即1621—1626年),真玄大师重建蒙龙院,乃取“院脉流泉”于蒙山之意,而改名蒙泉院。真玄大师开启明清(1644—1911年)时代中兴永兴古寺之机缘,后人称之为中兴之祖。清圣祖玄烨(1662—1722年在位)康熙年间,蒙泉院曾为尼众道场,有住持道明师太任僧正,为雅州僧官,统领雅州佛教事务。清世宗胤禛(1723—1735年在位)雍正三年(1725年),照恩大师住持修建蒙泉院天王殿。渐具规模后,兴办义学,以儒释文化教授贫家子弟,俾学子知礼仪,明人伦,课经典,诵词章,养心性,种福田,为各界之所推崇。从此义学成为定制,代代兴办,直至民国年间(1912—1949年)方止。照恩传普照,普照传通伦,通伦传湛清,湛清传惠珂。湛清、惠珂师徒复取“续禅灯于不坠,永兴兴永遐昌”之意,更名永兴寺。清高宗弘历(1736—1795年在位)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湛清大师住持修建观音殿(今为大雄宝殿),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建之。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湛清大师又建大雄宝殿(今为金刚殿),为一楼一底之石殿,属国内罕见。湛清大师圆寂于清仁宗顒琰(1736—1820年在位)嘉庆元年(1736年)。而惠珂曾任雅州府僧纲司,统领雅州府佛教事务。惠珂传清正。清宣宗旻宁(1821—1850年在位)道光三年(1823年),清正建石制山门,今保存完好。清正大师勤俭行持,修桥补路,广行十善,声名远播。 清正传徒孙道乾,对永兴古寺再加改建。适值黄云鹄出任建昌道巡道,后为建南观察使,常住雅州。清穆宗载淳(1862—1874年在位)同治十一年(1872年),黄云鹄宿永兴古寺,夜梦巨石,现“千祥云集”四字,遂题书之,并撰文以明缘起。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于山门照壁之正面,今保存完好。黄云鹄与道乾过从甚密,对永兴古寺护持得力。今石殿内存有黄云鹄“建昌道黄谕”、对联多幅等,另有“永兴寺石楼月下吹萧诗”之碑石等。 道乾传德纯,德纯传圆通,圆通传明耀,则满清已废,进入中华民国纪元。明耀传真瑄。真瑄对原观音殿(今为大雄宝殿)作最后之维修,时为民国十年(1921年)。真瑄有徒如诚、如琏,如琏有徒性远。因屡遭土匪抢劫,永兴古寺僧众日夜练武以御贼。民国三十年(1941年),永兴古寺惨遭抢劫,十三尊唐代纯金磁佛像、历代文献、元朝(1234—1368年)书画家兼诗人赵孟頫真迹《药师经》等一并抢光。性远等率众出走峨眉山,隐迹金顶,唯有如琏留守古寺。 1951年,西康省农业厅在永兴古寺设“茶叶实验站”,寺院改为职工宿舍,如琏离寺,移住今雅安市雨城区陇西乡永兴村,于1986年示寂。1987年,永兴古寺再次批准开放,住持寂能尼师率众弟子重光殿宇,佛教再兴于蒙山。1995年初,寂能法师无病示寂,示现佛门自在解脱之境界。寂能传照海。照海法师率弟子普明、普照等,秉承祖师遗训,荷担如来家业,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以弘扬《蒙山施食仪》与蒙山禅茶及其相关文化为契机,光大蒙山佛教,复兴施食文化与禅茶文化,构建多元化之施食文化体系,利乐有情,庄严国土。
⑺ 蒙顶山永兴寺是尼姑庵吗
据我所知,四川雅安名山县蒙顶山上,有座永兴寺,那是有名的尼姑庵哦
⑻ 蒙顶山的地理环境
蒙顶山,又叫蒙山,为青藏高原到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号称“天漏”雅安市雨城区和名山区之间,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古称“西蜀漏天”。 说到蒙顶山,我们都知道一副对联:“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副对联说的是蒙顶山的“仙茶”,蒙顶山也因为是茶的发源地而成为“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景区由蒙山和百丈湖两个主景区组合而成,是四川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
蒙山,横亘于名山区城西北侧,山势北高南低,呈东北一西南带状分布,延伸至雅安境内。蒙顶山山势巍峨,峰峦挺秀,绝壑飞瀑,重云积雾。古人说这里“仰则天风高畅,万象萧瑟;俯则羌水环流,众山罗绕,茶畦杉径,异石奇花,足称名胜”。山体长约10公里,宽约4公里。据史料记载:“禹治水功成,旅祭于此”。蒙山有上清、菱角、毗罗、井泉、甘露等五顶,亦称五峰,蒙顶五峰环列,状若莲花,最高峰上清峰,海拔1456米。从蒙顶西眺可见峨眉、瓦屋、周公诸山。向东俯视,原野平畴,山峦起伏,溪涧纵横,风景如画。现存建筑古刹永兴寺、千佛寺、净居庵等寺庙坐落于茶园翠霭茂林间,红墙梵宇,别增情趣。
雅安为著名的雨城,景区也多雨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度左右,一月平均气温5度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3度左右。无霜308期天,雨日多达200天左右。秋多绵雨,夏为阵雨。游览时应带雨具。当地特产:蒙顶山茶、砂锅雅鱼。
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全国领先,空气质量属上乘,水质上佳,民风淳朴,美食众多,实乃避暑休闲好去处。碧峰峡、蒙顶山、上里古镇是众多追求高品质休闲生活人士心仪之地,缓行于碧峰峡的青山秀水之中,呼吸着蒙顶山千年茶园的灵秀之气,感受千年茶马古道之于上里古镇的点滴历史印迹,慨叹人生几何。
⑼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是谁写的
这是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可以说是蒙山的“镇山之宝”,在蒙山多处可见题刻,它是蒙山茶悠久历史与崇高地位的象征。此联最早出自元代李德载的一首小曲《蒙山顶上春光早》: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陶家学士更风骚,应笑倒,销金帐,饮羊羔。
(9)黄陂蒙顶寺扩展阅读:
李德载,[约公元一三一七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元仁宗延佑中前后在世。主要作品有《赠李德载二首》。
《蒙山顶上春光早》全文充满了对品茗饮茶的推崇之情。“蒙山顶山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都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所托之物“蒙顶山上茶”和“扬子江心水”是他心中圣洁、高雅,代表好品质、高境界的茶中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