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巾帼英雄有哪些
1,妇好
妇好,好姓(古音(zǐ),同子姓),妇为尊称,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2,花木兰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3,吕母
吕母(?—公元18年),女,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省日照市)人,是一个财产俱丰的富户。她是新莽时期最早反抗王莽统治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的女领袖。
4,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名讳及生卒不详,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姐。本封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故又称平阳公主。
5,冼夫人
冼夫人(522-602)又称冼太夫人、谯国夫人,名英,高凉郡(今广东茂名)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两广地区的俚族女首领、将军,冼夫人助隋平定岭南势力,率领俚族民众归附隋朝,封为谯国夫人。历朝对她进行了多次追封,尊称她为“岭南圣母”。
⑵ 关于花木兰的资料
(一)巾帼英雄百世流芳
关于花木兰的事迹,在《花木兰考》、《亳州志》、《清光绪亳州志》、《完县县志》、《完县历史资料》和《完县历史大事记》中都有记载。河北省万县木兰庙碑“汉孝烈将军记”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
花木兰,亳州人,汉孝烈将军、汉文帝时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得胜归来,帝欲纳为妃, 木兰以死拒之。
后来,群众把花木兰的英雄事迹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后经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木兰辞》。豫剧《花木兰》和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更使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成为爱国主义和巾帼英雄的典范。
为表彰巾帼英雄花木兰,唐代追封她为“孝烈将军”,并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皖、苏、豫、鲁交界百余里乡众来此祭祀贸易,形成古会, 流传至今。
如今,花木兰故里魏园村竖起了一尊“木兰还乡”的巨大雕塑,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李绍义编著的《花木兰考》于1992年出版发行,武术爱好者程秀华于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兰拳协会,故乡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巾帼英雄的无比怀念和热爱。
(二)传说故事广为流传
花木兰的故事主要流传于安徽亳州、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这些传说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内容主题相当宽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习武、勤奋好学;代父从军;军中作战成为榜样;爱护百姓等。“智取摩天岭”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个。
话说承德东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岭。摩天岭的西面是悬崖峭壁,东面与大山相连,只有南边有一条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马攻山,滚木礌石一齐往下打,谁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兰来到这里, 屡攻不克,只得把兵马驻扎下来。驻扎兵马的地方就是现在的花木兰城。一天,花木兰率领将士来到摩天岭对面的双龙山上观察地形,看见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来跳去,
不禁叹道:“人如果有羊那样爬山的本领,该多好啊!”突然,她灵光一现,有了攻打摩天岭的主意。
第二天,她让士兵四处买羊,在双龙山顶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现在的锁羊城,又找来匠人日夜赶糊灯笼。在一个漆黑的夜里, 花木兰让士兵们在每只羊角上挂只灯笼,
往摩天岭上赶。匈奴守兵一见漫山遍野的灯笼, 以为是花木兰攻山的人马,便齐放滚木礌石,羊见有木石滚来,有的吓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顺着陡坡往上跑,这下可把匈奴人吓坏了:人怎么登险石而上?难道是天兵?匈奴兵将不明真相,一时乱了阵脚。花木兰率军乘机从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岭。
(三)传承文化恩泽后世
“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她的传说故事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花木兰研究会秘书长颜勇介绍,花木兰的传说是历史人文资源中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亳州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亳州的历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导致包括“花木兰的传说故事”在内的很多民间文学都逐渐衰落。而且,这些传说故事大多流传在中老年人之间, 传承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为了保护这份宝贵的财产,我们加强了花木兰的传说故事搜集工作,丰富了内容。”颜勇介绍,目前出版的《花木兰考》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增加了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全面系统地保护了花木兰的传说。
据介绍,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兰研究会,计划2018年筹建花木兰博物馆并征集实物,到2020年,全面建设花木兰博物馆,通过实物、人物画像、业绩介绍、民间故事、书籍史料展示木兰文化,“让花木兰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
(2)黄陂故事书扩展阅读
11月27日上映的电影《花木兰》,由著名影星陈坤、赵薇、胡军等联袂出演。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人们对它的关注度也很高。
遗憾的是电影《花木兰》之中有很多常识性错误,比如电影里少数民族称谓的混淆。演员将“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实则应为“dà ròu zhī”。
饰演木兰的赵薇还在片中讲“我大魏的军中有匈奴、鲜卑、氏(shì),没有羊”,明显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给念错了。
此外,电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陈坤饰演的文泰(在剧中其身份实为孝文帝元宏)作为皇子率部北征,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兰从军发生在太武帝拓跋焘时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辈。其次,孝文帝10岁登基,皇子时不可能成为一军之帅。
当然,《花木兰》中也有符合历史真实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门独(此人物虚构,剧中由胡军饰)在召集部落首领入侵北魏时,“柔然缺铁”这个动机是真实的。
当时突厥部的锻铁工业特别发达,它被柔然征服后,专门为柔然贵族锻铁,被称为“锻奴”。这一点,从侧面说明柔然不具有制铁的工艺。
除了给电影挑错,人们更关心的还是木兰从军的历史背景。因为花木兰参与的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观众首先会问:柔然是个什么样的民族?北魏为何要与之作战?
柔然作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纪前后盛极一时,与同时期的鲜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袭贵族也是从拓跋鲜卑部落联盟中分离出来的。归附北魏的柔然首领阿那瓌(guī)对孝明帝元诩(516-528年在位)说:“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元诩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认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元年(424)16岁登基,就在这一年8月,正处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万大兵压境。拓跋焘率军出击,被柔然军团包围50余圈。
左右大惧,但见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军心这才稳定下来。北魏射杀柔然大将,柔然乃退。历史上的木兰从军故事,也应从这一时期开始。
这次被困让拓跋焘十分光火,也注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敌。此后25年间他13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因为拓跋焘对柔然极度厌恶,将其改称“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恶心的虫子,此后中国的史书多袭此称,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兰》的“历史误会”
汉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张骞出使西域时就曾想联合它们抗击匈奴,因二者西迁,该计划作罢。
南北朝时,五胡乱华,民不聊生。所谓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dī)、羌这五个少数民族。氐人周秦时就分布在今甘肃、陕西、四川三省相邻地带,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坚统一北方,建立过短暂的前秦帝国。
木兰从军的故事发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当时,在面临南方宋朝随时可能入侵的威胁下,太武帝拓跋焘率部会击位于今蒙古国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胜。
⑶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花木兰影视剧照
河南商丘市虞城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木兰巨型雕像等。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
“虞城县木兰传说”在2007年3月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家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